《透镜》教案(优秀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以下是爱岗的小编燕子帮大伙儿整理的7篇透镜教案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透镜的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 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透镜、凸透镜、平面镜人手一份,各种颜色的透明纸若干。

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活动过程

一、 第一次尝试:玩透镜

1. 师:小朋友,教师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三块奇块妙的镜片和各种透明纸、图书等,请你们用镜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2. 幼儿操作尝试。

3. 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三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 得出结论:

(1) 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有的不变;

(2) 颜色不同的纸放在镜片前看到东西也变颜色耻,教师解释说,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各种颜色的射灯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二、 第二次尝试:引导幼儿发现?、凸透镜、平面镜的特征

1. 师:三块小镜片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真有趣,那为什么用它们看东西会不一样呢?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哪种变大?哪种不变?请你们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

2. 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 引导幼儿讨论。

(1) 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边上厚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教师立即告诉幼儿:这种就叫?透镜(

幼儿学说)

(2) 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夺取的镜片看东西变大)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 剩下哪种看东西不变?(剩下的边上和中间一休养厚的看东西不变)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叫平面镜(幼儿学说)。

(4) 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 第三次尝试:玩哈哈镜,说说透镜的用处

1.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面厅妙的镜子,你们看是什么?(哈哈镜)大家试试看,哈哈镜里的人和你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2. 幼儿玩哈哈镜。

3. 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会不一样?(图为哈哈镜表面是?凸不平的)

4. 得出结论:哈哈镜是工人叔叔们利用?透镜、凸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面镜、凸面镜。

5.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

6. 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

《透镜》教案 篇2

一、课标理念

1.注重全体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二、教材分析

(一)本节主要内容: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学习有关透镜的一些名词,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二)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三)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前期是光的折射,后期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而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制成的改变光路的器件,在生活、生产和技术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本节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应用和延伸,同时有关透镜的一些基本概念和透镜对光的作用,又为后面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四)教材的编写思路: 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透镜:首先让学生认识透镜的外部特征,然后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引入焦点、焦距等重要概念。与传统教材相比,本教材增设了一些学生活动,如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学生通过接触实物,亲自操作、观察,对透镜的作用、焦点、焦距等会有真切的体验,把有关知识真正学会弄懂,而不是纸上谈兵、仅记住抽象的名词。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种透镜特点及区别。

(2)知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会利用平行光测定凸透镜的焦距。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区别透镜及透镜对光的会聚或发散作用。

(2)组织学生测量凸透镜的焦距,领会测量方法。(课外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

四、教学重难点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透镜的基本性质,也是引入焦点、焦距的基础;对透镜而言,焦点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点,无论作光路图,还是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都涉及到焦点。并且凹透镜的虚焦点是人为引入的,比较抽象,利用凹透镜的虚焦点画光路图,学生容易出错。所以特制订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和焦点、焦距的概念。

教学难点:利用凹透镜的虚焦点画光路图。

五、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备一定的动手探究能力,但大部分学生缺少自我探究和归纳整理意识。透镜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

六、教法学法

本节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演示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具体方法: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逆向思维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七、教学模式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明确目标,自主预习

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4、教师精讲,解读探究

5、当堂检测,巩固新知

6、课外活动,提升能力

本教学模式是在我校“六环节”教学模式(复习、目标、自学、交流、精讲、精练)的指导下,结合物理学科特点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开展自学和探究,体现合作探究的理念,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顾我国20__年9月3日大阅兵,点燃学生的激情,问:哪些仪器记录了这个扬我国威的历史时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介绍:投影仪、放映机,、眼镜、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这些形形色色的光学仪器,以至我们的眼睛——心灵的窗户,它们的主要部件都是透镜。

【设计目的】:从生活走向物理,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明确目标,自主预习

见“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看一看,摸一摸:小组分发的透镜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外观上有何区别?

2. 试一试:正常眼睛的同学戴一下近视眼镜,近视眼睛戴一下远视眼镜,谈谈感受。

3.做一做: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凸透镜和凹透镜观看书上的文字。(提示:透镜距书较近。)问: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目的】: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自主探究和归纳能力。

2.为学习透镜的几个基本概念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做铺垫。

(四)教师精讲,解读探究

1. 演示实验: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用光具盘和配套的条状凸透镜和凹透镜来做。

2.介绍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教学手段】: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光路,用光路图表示出来,画在练习本上。指定两名学生,分别把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作用的光路图画在黑板上。教师结合学生在黑板上画的光路图,介绍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凹透镜的虚焦点和焦距。介绍凹透镜的虚焦点时要慢一些,用彩笔画出延长线(虚线),并让学生补画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3.思考:

(1)若将某一光源放在焦点F处,则光线通过凸透镜会以怎样的光线射出?

(2)若光线对着凹透镜对侧的虚焦点照射,则光线通过凹透镜会以怎样的光线射出?

【设计意图】:利用光的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五)当堂检测,巩固新知

(六)课外活动,提升能力

如何测凸透镜的焦距? (强调:千万不要透过凸透镜观察太阳,以免损伤眼睛。)

思考:影响测量准确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设计目的】:

将课堂延伸至课外上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自由的活动。

附:板书设计

奇妙的透镜

一、透镜分类{凹透镜

二、透镜对光线作用:

三、三条特殊光线

【设计意图】:

以简洁的文字和规范的作图板演在黑板上,清晰明了,再现知识网络,突出重难点。

九、教学效果

1、本节课的整体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问题导学,目标明确,重难点定位准确。

2、在教法、学法的设计上突出体现以学生为本,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逆向思维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3、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自主探究和归纳能力。

透镜的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知道凸透镜所成像性质与发光体位置的关系。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会从现象中归纳 出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学习过程】

1、实验引入

演示本中实验,根据实验现象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阅读本,知道物距、像距

引导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影响因素作出猜想

2、实验探究

帮助学生认识并组装实验台上的器材,分析实验的步骤及实验数据的处理,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

次数像的性质焦距

f/cm物距

u/cmu与f

关系像距

v/cmv与f

关系

1倒立缩小的实像

2倒立等大的实像

3倒立放大的实像

讲解:当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没有像时,把光屏取走,透过透镜看蜡烛,并完成下表。

实验

次数 像的性质焦距

f/cm物距

u/cmu 与f

关系像距

v/cmv与f

关系

4正立放大的虚像 不填不填

3、分析与认证

当物距 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像;当物距 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像;当物距 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像;当物距 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像。

4、 评估交流

学生阅读本,讨论本的相关问题,尤其要鼓励学生讨论自己在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

5、典型例题

例1 在“观察凸透镜所成的像”的实验中,保持凸透镜 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c、d和e点,如图所示,同时调整光屏的位置,那么:

1)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图上出现的像最小;

2)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3)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不出现烛 焰的像。

《透镜》教案 篇4

一、设计理念:

《透镜》一节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在前面学完了《光的折射》后,要求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透镜的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两种透镜及对光的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学会方法,增强学习兴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2.难点: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复杂的物理实验情景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章学过《光的折射》基础上,已经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生活中很多光学仪器中用到的透镜的学习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四、方法运用:

整节课运用实验——分析、归纳,实验——分析、归纳——设置疑问——猜想——实验——分析论证这些探究方法。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实验法、观察法、分析归纳法、比较法等学习方法

五、教具:

眼镜、凸透镜、凹透镜、纸、笔、支架盒、平行光源、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1.新课引课:教师:南极大陆冰天雪地,四季如冬,在有阳光充足的时候,小企鹅们经常会躲到一些特殊形状的大冰柱后面来取暖,为什么这样就不会冷呢?同学们要想明白其中的道理,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章第一节《透镜》。近视眼镜、远视眼镜(花镜)就是生活中常见的透镜。

2.新授内容:

(1)教师:近视眼镜、远视眼镜(花镜)就是生活中常见的透镜。我看到很多同学跟老师一样都戴近视眼镜,大家互相观察一下近视眼镜、桌上放的花镜,它形状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师:用我们物理上的话来说——就是中间薄、边缘厚;中间厚、边缘薄。学生分组实验,师:下面大家用手摸一摸桌子上老师给的两个透镜,它们形状上有什么特点呢?生:,师:透镜分两种:一种是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镜;一种是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光学仪器都用到透镜,你们知道这些光学仪器的名称么?生:。

(2)师:我们离不开透镜,透镜也离不开我们。下面我们来看片段演示:了解主光轴(透镜上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光心(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课件)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正常眼睛的同学戴一下近视眼镜,近视眼睛戴一下远视眼镜。生:谈谈感受?师:刚才的游戏说明透镜对光有作用,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

(3)师:组织学生分组做实验:分别让平行主光轴的光入射到凸透镜、凹透镜上,观察折射光线的路径,最后用笔画出入射、折射光线的路径(教师强调该实验中的现象就是一种光的折射现象,透镜是薄透镜,发生两次折射看作是一次折射)。生:分析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课件》。师:在该实验中,我们发现平行主光轴的入射光线被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都经过主光轴上一点,该点叫凸透镜的焦点(f),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f);平行主光轴的入射光线被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延长线都经过主光轴上一点,该点叫凹透镜的焦点(f),该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f).《课件》

(4)师: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在刚才的实验中,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有没有什么特点呢?生:。师:这样我们就得到关于透镜的

第一条特殊光线:入射光线平行主光轴,折射光线过焦点。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在三条很有特点的入射光线中,其中有一条入射光线比其它两条入射光线更有特点?这条更有特点的入射光线还有一个相当明显的特点?并且通过透镜后其传播方向?生:。师: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个探究问题:凡是通过光心的入射光线,其传播方向都不变?生:猜想。(课件)师: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个问题。

(5)生: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又得到

第二条特殊光线:入射光线过光心,传播方向不变。(课件)

师:我们都知道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也就是说如果入射光线逆着反射折射光线射入界面上,那么折射光线将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根据这个道理我们能不能提出另一个探究问题?生:如果入射光线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入射到透镜上,折射光线是否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生:猜想

(6)生:分组实验验证猜想,师:我们来观察一下入射光下,折射光线有什么特点?生:,我们又通过实验得到一条关于透镜的

第三条特殊光线:入射光线过焦点,折射光线平行主光轴。(课件)

3.练习:课件

4.小结:学生小结,教师最后强调。(板书)(课件)

5.作业:老师建议大家回去做一做课后的《动手电脑学物理》以及咱们定的《导航》。

透镜的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距、像距的概念,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3、提升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提问学生:他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都有凸透镜。)

教师引导:都是凸透镜,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像不同?凸透镜成像有怎样的规律?引出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环节二:新课教学

多媒体展示: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头的距离特征,提出问题: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情况有何不同?(物体离照相机镜头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镜头较近,成放大的实像。)

教师讲解: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与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与假设:学生大胆猜想,有的认为可能与物距有关,有的认为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展示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白色硬纸板、光具座),介绍光具座的作用:可以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和高度,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提出问题: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如何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记录表格?

提示学生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和透镜的焦距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的变化时,重点关注物距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由组长反馈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在多媒体上出示实验记录表和具体实验步骤:

①每组选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记录其焦距,再组装实验器材,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②将烛焰向凸透镜由远及近移动,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完整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虚实的变化规律,多测几组,并记录。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组装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对组装和操作有问题的同学进行指点和帮助。

分析与论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实验规律,让小组代表将小组内所得的成像规律进行板书。

环节三:巩固提高

提问: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分别是什么位置?(一倍焦距是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用顺口溜记忆: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作业:思考用照相机照相时,发现底片上的像有点小,想要使像更大一些应该如何操作?

四、板书设计

《透镜》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⒈使同学知道凸透镜有成像的作用,成像有一定的规律,初步了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⒉使同学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通过制作土照相机,培养同学的制作能力。

教学准备:

蜡烛、火柴、凸透镜、纸屏、米尺、半透明白纸、直径不等的较长纸圆筒、透明胶(浆糊)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⒈师:出示放大镜,观察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

⒉生:中间凸起,中间厚,边缘薄,能透光等等。

师:(小结板书)放大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能透光,这种镜片叫凸透镜。(也就是说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在科学上用得更多的是凸透镜这个名称,因为这个名称更形象具体。教师连线强调凸透镜的结构特征。)

反思:此处的连线强调让同学对凸透镜的结构特点刻骨铭心。

⒊师:凸透镜有哪些作用?

生:有放大作用,还有聚光作用。

师:凸透镜除了有聚光和放大的作用外,还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来继续研究凸透镜。

二、新授

⑴指导同学认识凸透镜的成像作用。

A初次实验感知。

师:(提实验要求)待会儿我们要做个小实验,每个小组有6个凸透镜,每个同学手持凸透镜,手臂伸直,眼睛透过凸透镜看窗外物体(教师事先在每个窗台放一盆美丽的鲜花),你发现了什么?可要仔细观察哟!老师宣布开始实验。

生:同学实验

师:巡视指导,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窗台上的花是倒立的,我看到外面的楼房是倒立的而且缩小了……

B再次实验感知:

师:刚才大家观察仔细,真不错!光能不能透过凸透镜把窗外的景物的像映到白纸上呢?教师示范,让同学们试一试。

生:进行实验,看到像映在白纸上感到惊奇。

师:你是怎样做的?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移动白纸,外面的物体能透过凸透镜在白纸上成像;物体通过凸透镜映在白纸上的像是倒立的,像比物体缩小了;移动白纸时,映到白纸上的像有时清晰,有时模糊,白纸在一个地方像最清晰……

师:讲解物体的像能映在白纸上的我们叫做实像。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凸透镜还有什么作用呢?

生:成像作用。

师:(板书)凸透镜有成像作用。

⑵指导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师:通过上面的实验大家知道凸透镜有成像作用,它成的像是不是一直是倒立的呢?刚才大家只得到了缩小的像,能不能得到放大的像呢?等会儿我们要继续用点燃的蜡烛的火焰当物体进行研究,看你能发现凸透镜成像到底什么规律?下面提实验要求:

反思:此处教师设疑,节约了时间。应该让同学自身提出问题,即使多花点时间,但能培养同学的提问能力和问题意识,更能体现同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①介绍分组资料:蜡烛、火柴、凸透镜、纸屏、米尺等。

②由于实验用了点燃的蜡烛,要注意平安,防止烧了东西。

③蜡烛、纸屏要放在凸透镜的两侧,并使它们基本在一条直线上,高度基本一致。

④教师示范:实验报告单上的成像指的是最清晰的像,放大或缩小的像各丈量三次就行了,模糊的像我们不作研究。

⑤移动要注意顺序,凸透镜不动,先动蜡烛(距凸透镜由近和远),再动纸屏,纸屏每次由近和远离开凸透镜,直到纸屏上形成清晰的像为止。

⑥各小组要注意协作,不乱抢,由组长布置,两人做成像实验,两人丈量,两人记录,发现的规律由小组讨论再填写。师宣布开始做实验。

生:小组互助协作做实验,师巡视指导。

师:分小组汇报,你小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小组发现凸透镜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我小组发现当凸透镜距纸屏远,距物体近时,就能形成放大的像;我小组发现当凸透镜距纸屏近,距物体远时,就能形成缩小的像……

师:适时板书

反思:实验报告单的设计为同学集中探究凸透镜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指明了方向,突出了重点;丈量栏目,培养了同学用实事数据说话的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然而,这个报告单也限制了同学的发散思维,教师设计时应加上探究的余地,让优胜组对什么时候成相等的像、什么时候不能成像也能进行探究。

⑶指导同学研究土照相机是怎样工作的?

师:前面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凸透镜在成像作用,并探究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下面我们每个组用凸透镜来制作一台土照相机,然后观察使用。介绍资料,用一个制作好的土照相机示范讲述制作要求:把两个圆盒子套在一起,外盒口安上一个凸透镜,内盒口蒙上一层半透明纸,使凸透镜能随其中一个盒子的拉伸等动作而一起前移或后退。

生:同学制作,制作后观察使用土照相机。

师:你是怎么观察、使用的。?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用外盒的凸透镜对着物体,拉动内盒,在内盒的纸屏上可以得到物体的倒立的像,而且这个像可通过调节物体、凸透镜、纸屏三者之间的距离放大或缩小,我发现土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原理工作的……

反思:制作使用土照相机这一活动,教师提供有结构的资料,让同学轻易就尝到胜利的愉悦,激发了同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同学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应用巩固了知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师:土照相机与小孔成像的装置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生:(不同)小孔成像的装置里物体通过小孔而成像,而土照相机则是通过凸透镜而成像。(相同),它们都可以成倒立的像,并且像能扩大或缩小。

师:通过凸透镜看到的像与平面镜看到的像有什么不同?

生:同平面镜成像相比,凸透镜成的是倒立的,并且可以得到放大或缩小的像;而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的,与实物大小相等的。

反思:通过土照相机与小孔成像、凸透镜成像与平面镜成像的横向对比,拓展了知识网,使所学知识更系统化。

三、巩固应用

师:出示真照相机,让同学推测照相机怎样工作的?

生: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工作的。

师:怎样用照相机照全身人像?怎样照半身人像?

生:当照相机离人比较远时,能照全身人像。当照相机离人比较近时,能照半身人像。

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凸透镜?

生:显微镜、摄像机、望远镜、老花眼镜的镜片……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生:凸透镜有成像作用;凸透镜成的像是倒立的;当凸透镜距物体近,距纸屏远时形成放大的像;当凸透镜距物体远,距纸屏近时,形成缩小的像。为什么凸透镜成的像是倒立的?……

总评:本课教学层次清晰,同学在由浅入深的活动中,积极观察、考虑、概括、交流、倾听,多种感官一齐融入到课堂中,他们的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制作能力、协作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在探究成像规律时,假如让同学自身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那么效果会更好、更完美。

板书设计:凸透镜

放大镜的镜片边缘薄,中间厚,能透光,人们把这种镜片叫做凸透镜。

⑴放大

作用⑵聚光①凸透镜成的(实)像是倒立的;

⑶成像规律②当凸透镜距物体近,距纸屏远时,形成放大的像;

当凸透镜距物体远,距纸屏近时,形成缩小的像。

应用:照相机、望远镜、显微镜、摄像机、老花眼镜的镜片等。

透镜的教案 篇7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3min)

1、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我们可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同学的视力不好,配上合适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假日外出旅游,用照相机可以把美丽的自然风光留为永恒的记忆;上课时,老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医院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同学们想了解有关透镜的哪些问题?

[师]看来同学们对透镜很有兴趣,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要想得出答案,我们就要通过探究和实验来获得。

2、多媒体出示本节教学目标。

二、进行新课教学(22min)

[探究]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

[师]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

[师]通过观察和讨论,概括出它们的特征。

[师]通过大家的观察、讨论和概括,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

(一)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板书)

[师]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常用到,我们桌子上放着帮助人们矫正视力,保护眼睛的近视眼镜的镜片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看看它们是什么透镜?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