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教案(精选7篇)

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通常会被要求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下是小编给大伙儿整编的7篇研究性学习的教案,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研究性学习教案 篇1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审计教学;教学模式

审计学是一门应用型的经济学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是审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专业培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审计教学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高素质的现代应用型审计人才。审计教学既要重视理论的探讨,又不能忽视实践的训练。要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独立科研的能力,就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课堂灌输的教学方式,必须采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研究性教学方法。研究性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问题并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

一、本科审计学教学采用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意义

审计学作为一门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独特的教学规律。审计学采用逆向思维解决“怎么样”以及“为什么”的问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既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充分交流,又严重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导致学生不能尽快适应社会需要。研究性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1.审计学课程的特点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审计学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都较强的学科,它以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知识为基础。与会计学相比,其主要不同点是:审计学尤其是社会审计部分,由于是注册会计师从业的基本和最为重要的执业指导和规范性学科,因而涉及到的定义、术语、规定、技术等条条框框的东西更多,对初接触者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客观上在学生那里就形成了对审计学科的枯燥、难懂、学不透的印象。靠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事倍功半。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必须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主动学习、分析学习、实践学习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2.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很多缺陷和局限性

首先,就审计教学的方式来看,当前大学的审计教学基本上局限于课程讲授,老师讲,学生听,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审计课程从性质上来看与其他相关课程(如会计)有较大的区别,它是一种逆向思维,它要解决的是“怎么样”(会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是否真实、公允)以及“为什么”(以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支持所作的审计结论)。而现行的审计教学方式对学生审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1]

其次,在大学的整个审计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所缺乏的东西很多,其中缺乏必要的案例是很重要的方面。

最后,就教学内容来看,大学教育中审计学的课程教学教师必须考虑教学大纲、学时(学分)的要求,因为教学内容大多以教材为主,而教材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很难及时随着有关审计法规、准则等的变化而做相应的修改。因此在大学教育阶段很难保证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的需要完全衔接。

3.建立研究性审计教学模式是当代审计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现代审计的内容和方法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审计由传统的财务审计不断扩展到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经济效率、效果审计,内容不断丰富;审计方法由传统的详细审计发展到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到现代的风险导向审计。审计的不断发展,要求学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大学他们不仅要学到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仅靠课堂讲授远远达不到提高他们学习能力的目的。必须改为研究性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现代社会中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为其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本科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

研究性教学起源于美国,早在1916年,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就从理论上论证了科学探究的必要性,并创立了“问题教学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研究性教学已经“成为欧美国家综合性实践类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明确提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来看,研究性教学注重训练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其实质是将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训练其研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主要特征:强调“基于问题”,引导学生在对实际的或真实性问题的解决中主动建构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导演”,学生做“演员”;强调学生参与研究,凸显自主探究、“做中学”。[3]

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是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目标设计。在准确把握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将学习内容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运用“集中授课”和“小组合作研讨”穿行的教学方法,以案例和实践性项目带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实际的或真实性的问题。在整个课程教学中,教师先将案例展示给学生,同时提出需要其思考的问题,从而引出教学内容。以案例为中心,通过教师启发式教学逐步解决提出的问题,并将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讲解。随着知识点的展开,要求学生建立正式的学习小组,选择教师设计的案例或实践性项目,通过课上讨论和课后团队学习,逐步完成课程每一阶段的任务,使学生在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中建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本科审计学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措施

1.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审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应用型高级会计和审计专门人才所需的审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就是通过教学要使学生理解审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审计的流程、方法及其在具体审计项目中的实践应用,使学生能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计专业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

2.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内容的优化是搞好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应根据教学改革思路和课程教学目标,构建基于研究性教学的审计学课程教学内容框架。课程将教学内容优化为几大模块和若干子模块。每个模块都明确学习目标、内容提要、重点难点、案例选择、小组讨论、实训项目、阅读平台等。不同知识模块的划分为实施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提供了基础。整个教学内容穿插了审计案例,满足了教学引导、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研讨的需要。优秀的审计案例通常是一个矛盾的、复杂的问题情境。选编审计案例、创设问题情境是“问题学习”的重要内容。[4]

3.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开展研究性教学,教师在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上比传统教学可发挥的空间更大,同时,根据课程的特点灵活运用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也变得更为重要。通常可采用“集中讲授与小组合作研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1)启发式的互动教学法。教师在“集中讲授”中,要通过提问、设疑等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同时应要求学生做较多的书写和口语表达上的沟通,将思考问题、表达意见的权利交给学生。(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的运用主要有三种形式:①引入案例。在“集中讲授”中,教师通过“引入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②相关案例。“相关案例”就是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案例。它使知识点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能增加感性认识,帮助理解课程知识。③综合运用案例。“综合运用案例”适合小组合作研讨。通常在每一学习模块的授课内容结束之后,安排“综合运用案例”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讨,教师提前公布案例研讨题目,要求学生小组分工合作,查找资料,然后进行课堂讨论和交流沟通,发表不同看法,最后教师负责点评。(3)实践教学法。实践教学有多种形式,如模拟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等。实验教学以综合性、开放性的实验项目为主,并根据审计实务的特点设置若干的“审计陷阱”,让学生综合运用审计方法对“审计陷阱”进行判断、分析讨论,撰写实验报告。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加审计实习和社会调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5]

4.实施综合性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侧重“终结性评价”,学生成绩评定主要以期末闭卷考试的成绩为主。这种评价方式过分强调死记硬背知识,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其他素质的客观考核,具有片面和局限性。为了克服“终结性评价”的弊端,必须建立与研究性教学相适应的“综合性评价”机制,把“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结合进来,将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创造能力等均给予评价,以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并激励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四、审计学研究性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研究性教学的泛化与神化,设计合适的案例和问题

研究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其宗旨是培养创造性人才。但不能机械地将研究究性教学理解为整个学习过程必须完全由学生自己去分析研究和解决每一个问题。案例和问题设计是否合适直接影响研究性教学教学效果。设计案例和问题应基于以下原则:首先,设计的案例要来源于审计工作的实际,并具有学习和研究价值;其次,问题必须以课程目标为基础,保证有一定的难度、深度,既能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又能发展能力;第三,问题是开放的,即能容纳不同的教学策略和学习风格,便于学生自主活动,注重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2.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素养

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要求教师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与灌输者,转变为学习资源的设计、提供者,以及学习的引导和促进者,而且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在整个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具备足够的驾驭能力,善于从学生的观点和结论中发现存在的不足,进行归纳、分析和指导,从而保证课程进展顺利,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3.应循序渐进引入研究性教学

实施研究性教学,教师必须实现由传统单纯地传授知识,向创新教育的转变,而学生需要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自主学习、创新性学习和独特性学习。因此,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研究性教学都需要一个过程。应有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的过程,先激发兴趣,再追求提高各方面能力。

参考文献:

[1] 孙伟龙。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2,(9):89-93.

[2] 徐向真,陈振凤,吴兰飞。我国大学审计学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改革措施〔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1):80-82.

[3] 王丽,王秀萍。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学研究性教学的运用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94-99.

研究性学习教案 篇2

[关键词]行政管理;研究性教学;教学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7)12-0074-04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赖于不断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養模式。近年来,研究性教学改革蓬勃发展,卓有成效。研究性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模式,还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将教师研究性教授与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依靠教材与广泛阅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1]研究性教学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式,“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质疑求知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独立思考与问题求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技能,让学生养成学以致用与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科学研究和创造、创新的意识”。[2]因此,研究性教学是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路径。

2005年以来,扬州大学持续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逐步探索出“三维式”研究性教学体系,包括纵向维度上的“三层面”(理念引领、制度构建和部署实施)和横向维度上的“三环节”(以学科思维训练为指向的研究性课堂教学、以能力拓展为指向的研究性实践教学和以自主学习为指向的研究性网络教学)。2014年以来,扬州大学将研究性教学引向深入,在全校遴选了包括行政管理在内的18个专业,在专业整体层面上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

扬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设立于1999年,近年来在学校大力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些课程也陆续开展了研究性教学探索,但这些课程往往只做两三节课时的改革。这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的来说,传统的教学方式仍占主流。2014年行政管理专业被列入学校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试点,这标志着研究性教学改革不再是小打小敲,而是全面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有机的系统工程。改革需要认真进行顶层设计并协同推进。但目前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

一、行政管理专业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意义和作用

(一)意义

推进研究性教学不只是某一个教学环节、某一些课程的要求,而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教学改革举措”。[3]通过行政管理专业层面开展“全员、全面、全过程”的研究性教学改革,有助于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助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同时,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成果也可推广到其他专业,具有借鉴意义。

(二)作用

1.行政管理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契合了公共管理实践需求,有利于达成专业培养目标。行政管理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应用型专业。目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发展阶段,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担负着提供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的时代使命,既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也要应对风险社会来临的挑战。因此,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有以下三个层次的目标。第一层次:应当知道行政管理专业是什么,熟悉掌握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专业能力要求。这是知其然。第二层次:既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方法,提升专业能力,又要了解这些理论知识背后的社会背景及相关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技等,了解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需要。这是知其所以然。第三个层次:通过研究性学习与思考,提出适应时展需求的行政管理应当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应当如此的理由。这是在对已有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综合集成基础上的创新,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充分体现。这是学以致用。

2.行政管理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长期的应试教育和公共管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资源不足、课外创新活动不够等问题,使学生普遍以接受式学习为主。”[4]而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学习革命”,它是以教会学生“会学”为己任的。研究性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变积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内在驱动力。

3.行政管理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有利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研究性教学过程即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彼此之间在尊重独特性、欣赏差异性的过程中合作创造知识的过程。”[5]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当老师又当学生”,学生“既当学生又当老师”,通过参与、合作、交流、互动,不断激发思维火花,师生关系达到真正的平等,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二、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专业层面上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涉及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绝大多数通修课和所有学科基础课、专业课。按照学校有关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制度文件,行政管理专业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要求每个教师撰写课程研究性教学计划,并在经费等方面予以支持。专业层面上的研究性教学改革从2014级行政管理专业新生进校后开始实施,至今已近3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1.持续宣传发动,建立组织机构,出台激励措施,但教师对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思想认识仍有待提高。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是全新的探索,涉及面广,因而学院成立了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工作小组,由专业负责人、学工等相关人员组成。该小组负责拟订与实施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方案,落实具体的教学任务,制定课时计算办法并分配相关经费。组织行政管理专业教师认真学习学校的相关文件,领会精神实质。开展广泛讨论,增强对教学改革难度和复杂性的思想准备,并以实施方案达成共识。但任课教师的思想认识和行动力仍存在较大差异,对研究性教学的具体模式和操作方式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对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是否需要统一开展研究性教学,存在不同的看法。

2.在全面推进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中,精力与时间耗费较多,教师积极性受到影响,学生负担重。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几乎涉及所有的课程,每门课程至少要有70%的课时开展研究性教学。行政管理专业组织任课教师制定课程教学标准,撰写研究性教学大纲和教案,遴选或编撰案例。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研究性教学备课量大,事先要撰写实施计划,准备案例,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分组讨论、小组交流,师生还要有教学互动。课后往往还要布置作业、阅读和实践训练项目。与传统讲授法相比,教师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更多,但教学效果不一定更好。学生课前要预习,准备案例,阅读指定书目,课中要参与讨论,课后要完成小论文等作业。因为每门课程都开展研究性教学,一段时间后学生往往感到學习负担重,时间不够用,甚至陷入疲于应付的状态。

3.以“四年一贯制”推进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但设计的系统性和推进的有序性欠缺。行政管理专业自2014级新生起,实施专业层面的研究性教学改革,并贯穿整个大学四年,涉及行政管理专业所有通修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虽以单门课程研究性教学为基点,但必须从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和定位的角度系统思考。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是通过课程体系的合理设计来实现的,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包括通修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通修课如公共政治课、高等数学、英语等与学科基础课如管理学、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等开展研究性教学,其要求和目标都不一样;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如行政法、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社会学等在开展研究性教学的要求和目标上也不相同。每一个课程类别都有其独特的地位,在人才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目前专业层面推进研究性教学时,对各类别的课程特点和作用并未进行细分区分,缺乏对研究性教学的系统设计和有序推进。因此,虽然形式上是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但实际上仍是一门一门的单一课程的研究性教学的拼凑。

4.将个性化教学提到重要位置,但对学生认知规律研究不够。研究性教学改革强调因材施教,学校相关文件也规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任务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也能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释疑解惑。但目前对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研究仍然不够,对大学四年每一个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专业标准仍然理解不深。因此,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开展研究性教学,可能会通用一个模板,不能体现不同年级学生所对应的能力标准。

5.研究性教学改革全过程实施,但协调组织乏力,联动性不强。研究性改革涉及教学全过程,但不能仅仅把它看作是教学方法创新,而应把它看作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这几年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改革做到了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学习与研究的结合,研究性教学改革发挥了综合效应,推动了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但由于涉及主体众多,未能形成良好的协作机制,因此,联动性仍有待提高。如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申报大学生科学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往往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与研究性教学的联动性不够,形成了“两张皮”,研究性教学的成果向科研的拓展延伸不够。

6.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尝试,但以案例教学法为主,教学形式雷同化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目前,大多数课程采用的研究性教学方法主要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与研究性教学的目标趋同,手段兼容。[6]研究性教学可以基于案例驱动来开展,但不应仅限于案例教学,还应包括其他多种方法。对于行管专业课程教学来说,案例教学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但如果教师都不约而同地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发教学形式雷同进而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教学效果有逐步下降的趋势。因此,如何维持学生较为持久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并提高他们在研究性教学中的自我效能感,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单门课程层面上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各门课程都编写了研究性教学实施方案,但教学设计针对性不强。按要求,教师每学期初都要提交该学期所开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大纲和教案,但大多数大纲和教案与专业培养目标不匹配、与社会需求不符合、与本门课程特点结合不充分。教师对学生的知识背景、个性特征了解不透,因而教学设计的针对性不强。在研究性教学方案中应确立三个层次的学习目标,即课程学习目标、小组学习与研究目标、个人学习与发展目标。[6]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使之具体化、个性化,具有可操作性。但目前大多数研究性教学方案中都没有明确这些要求,目标模糊。

2.案例教学效果显著,但也存在教学过程单调、程序化和走过场的现象。行政管理专业自开展研究性教学以来,一开始学生非常感兴趣,因为对他们来说,这是与高中阶段完全不同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自主学习的习惯逐步养成。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发现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同小异,上课好像在“走程序”,布置案例、分组讨论、课堂交流、小结点评等依次进行。一些教师为了完成研究性教学任务,按部就班地进行各个步骤,给学生一种“走过场”的感觉。

3.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研究性教学,但少数教师驾驭教学过程的能力不够。研究性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要求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师虽然要转换角色,但仍是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并对课堂节奏加以控制的主体。行政管理专业教师虽然理论知识都非常丰富,但缺乏行政管理的实践经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并不一定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在讨论中针对学生的质疑、思考和反馈意见,教师也不一定都能及时调整内容和方法。在案例的选择上,教师对于案例与教学目标和能力标准的关联度、案例的大小与复杂程度、与学生知识背景的匹配度等往往考虑不周全。另外,由于课程总课时是固定的,因此,需要把握好研讨、交流、分析的时间。但由于一些教师估计不充分,往往没有预案,现场掌控力弱,拖堂现象屡见不鲜。

4.研究性教学强调实践能力的提升,但受时空限制较多。研究性教学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进行的。在行政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要设置一定的管理情境,以营造一种“在场感”。如果进行角色扮演,可能还需要一些道具。这对教室桌椅布局等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有时讨论耗时较长,不一定能完全按照目前节次时间要求准时准点下课。这些时空条件对于研究性教学的具体实施也生了一定的影响。

5.考核方式不断改革,但教师和学生尚不能完全适应。考核方式改革是研究性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学校规定,开展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要探索新的过程性考核方式。行政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考核方式由原来的平时成绩占30%,期终考试成绩占70%,变为平时成绩占70%,期终考试成绩占30%。而且期终考试的形式也不一定是闭卷,可以是开卷、小论文等多种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本门课程教学中,要全过程作好记录,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但一些教师记录不全,考核标准不明确,导致成绩考核的随意性。学生面对这种新的考核方式也不太适应,尚未从传统的考试习惯中转变过来。

三、完善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的要求和现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继承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学传统,努力将行政管理专业建成具有特色、富有改革成效的专业。

(一)重视顶层设计,强化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不能仅仅是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单纯复制,它应该以系统的观点和战略的思维进行顶层设计,这样才能避免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碎片化、单一化。

行管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目标要符合社会需求。经济社会发展对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新需求,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要着眼于从整体上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有用人才。

二是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策略要以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特点为依据。专业课程体系是按知识的逻辑顺序设计的,教师在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考虑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而要充分考虑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发展水平,精心设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案,使教学过程有序、分层、组织化。教师也需要实施个性化教学,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

三是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评估遵循学习成效导向原则。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成效的显现有一个过程,最终要以四年整体学习成效检验改革成果。这种评估重视学生学习成效,重视毕业生的能力标准。这就需要基于培养目标建立持续改进的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确保目标实现。

因此,必须制定详细的行政管理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这个方案要坚持“三个符合”,即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行政管理职业要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该方案要贯通四年学习周期,协同教学各环节,覆盖全部课程,达成“四合”,即知识系统的有序整合、教学资源的深度融合、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教与学的调适契合。

(二)加强制度建设,提高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过程的精细化和组织化

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涉及多元主体,贯穿大学四年,涵盖所有课程,面广量大。要实现研究性教学的整体联动,就必须首先建立研究性教学改革工作小组,统筹谋划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推进的目标任务、具体措施和重点难点。

其次要制定相关制度,强化教学活动的组织化程度。制度是各方主体共同遵守的准则和规范,涵盖了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全过程,将各行動主体联结成一个互动整体,将研究性教学的先进理念转化为与教育相关者的自觉行动,从而确保研究性教学活动有序、高效、科学展开。这些制度主要包括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课程设计规范、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学生学习成绩评定办法、行政管理专业任课教师研究性教学评价标准、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工作量计算及奖励办法等。

(三)完善推进机制,实现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活动的有序化和常态化

有效的机制能够保障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按既定方案向前推进和深入。一是要建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引导机制,坚持研究性教学改革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为满足社会需求服务。二是要建立任课教师协作机制,坚持集体备课、全员教研、公开课教学等,促进教师之间互通共研机制的形成,使每个教师的教学活动都成为专业整体研究性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三是要建立课程内容整合机制,坚持统一的教学核心内容,明晰各课程的重点。四是要建立工作动力机制,坚持教学成果导向,强化对教师的绩效考核。五是要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坚持规范教学过程,强化对教学各环节的管理,及时跟踪了解和掌握工作进展动态,及时调整产生的偏差,确保教学质量。

(四)做好支撑保障工作,确保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推进工作专业化和高效化

推进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除了思想认识、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方面以外,人、财、物的投入也很重要。

一是要保证充足的教师及辅助人员数量。研究性教学耗时费力,应给教师配备一定数量的教辅人员,如聘请研究生担任助教等。要对教师开展经常性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研究性教学改革的能力和水平,以此确保研究性教学改革的专业化。二是要保证充足的经费投入。网络平台、课程资源建设、校外参观实践、教师激励等都需要不少的经费,而且需要持续投入。对于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来说,图书资料也非常重要。要加大投入,完善行政管理专业相关图书资料建设工作,包括网络资源库,并做好相应的服务。三是需要现代教育技术支撑保障。在线教育课程建设、微课制作、师生网上互动等都依赖于一定的技术平台,需要专人提供技术支持,保证研究性教学活动的高效率。第四,学校还应提供相应的环境条件保障。要有一定数量的适合研究性教学特点的教室、讨论室,学生也应有自主学习的场所,图书馆可设置阅读室和小型讨论室。

以上措施的实施,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各自的内在驱动力,形成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 参 考 文 献 ]

[1][5] 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25-28.

[2] 高辉,郭文善,严长杰,刘巧泉,苏玉宁。农学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讯,2014(22):141-143.

[3] 别敦荣。研究性教学及其实施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12(8):10-12.

[4] 杨运姣,罗超群。公共管理专业课研究性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498-503.

[6] 王海兵。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的耦合及应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10):117-121.

研究性学习教案 篇3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公共管理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标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不断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和建设,更新教学理念,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从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说,关键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因为“教学方法是体现教育理念、实践教育理论、传输教学内容、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也明确提出:“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近年来,许多高校开展了研究性教学改革,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在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学改革过程中,案例教学被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来运用。案例教学发端于19世纪70年代美国的大学,哈佛大学在法学、医学、商学等专业教学中相继引入案例教学,20世纪30年代开始,公共管理教学领域也逐步采用了案例教学,并开展了案例的编撰与建库工作。案例教学比较适合公共管理教学的需要,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具有较大的作用。在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成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加强案例教学对于推动研究性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研究性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模式,还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将教师研究性教授与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依靠教材与广泛阅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2]研究性教学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式,“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质疑求知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与问题求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技能,形成学生学以致用与自主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科学研究和创造创新的意识”[3]。在研究性教学改革过程中,参与探索和实践的学校与老师越来越多,形成了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学改革具体实施过程中,案例教学成为老师们选择的主要教学方法。虽然案例教学与研究性教学在思维、能力和特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目标趋同、手段兼容[4]。研究性教学可以基于案例驱动来开展,但不限于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也可贯彻研究性教学理念,但也不限于研究性学习。在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学改革中强化案例教学的重要地位,其意义体现在:

1.案例教学契合了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有助于实现教学与研究的有机融合。1998年,博耶委员会出台了《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报告,提出教学应与研究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应基于研究,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5]。高校开展的研究性教学改革,为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有效途径。而案例教学不只是为了让学生结合实际理解公共管理理论,而应该服务于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中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形成基于案例研究的案例教学法。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和民主政治建设状况来看,公共管理教育担负着提供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资源的时代使命,既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也要应对风险社会来临的挑战。因此,公共管理教育中引入案例教学应实现三个层次的目标:第一层次:应当知道公共管理是什么,基本理论和方法有哪些?第二层次:知道了公共管理大概是什么后,还要了解公共管理为什么是这样。既要掌握公共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熟悉公共管理的制度和程序,又要了解这些理论、制度、程序背后的公共精神和公共价值观,更要知悉决定这些价值观和公共精神的社会背景及相关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技等等。第三个层次:通过研究性学习与思考,提出适应时展需求的公共管理应当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应当如此的理由。这是在对已有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综合集成基础上的创新,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充分体现。这样的案例教学就是研究性教学,实现了教学与研究的多向度融合。

2.案例教学体现了研究性教学的“学习革命”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学习革命”的理念,是以教会学生“会学”为己任的[2]。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导入与一定公共管理实际相联系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进入特定公共管理情境,分析问题,研拟解决方案。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变积极、由单纯记录变应对思考,有利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求知和应变能力[6]。

3.案例教学着眼于“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是研究性教学实施的最好途径[7]。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在全球范围内做过一次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对包括案例教学在内的九种教学方法在分析能力培养等六个方面进行研究,调查结论显示,案例教学法对分析能力的培养高居首位[8]。公共管理案例来源于实践,“作为对于特定公共管理情景的描述,公共管理案例一般是以管理中的事件和问题为素材,以陈述的方式来制成的。”[9]围绕“问题”开展讨论与分析,有助于学生形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养成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教学强调参与、合作、互动、交流,有助于构建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新型师生关系。“研究性教学过程即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彼此之间在尊重独特性、欣赏差异性的过程中合作创造知识的过程”[2]。而案例教学强调师生良性互动,造就师生主体间往关系[10]。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既当老师又当学生”,学生则“既当学生又当老师”,通过交流互动,不断激发思维火花,师生关系达到真正的交互、平等,实现教学相长。

二、研究性教学改革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制约因素分析

在公共管理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能否取得实效,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

1.教学案例因素。案例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教学案例。公共管理教学案例是“公共管理实践中真实、典型、矛盾突出的事件提炼。”[11]能否提供一定数量的具有真实情境、能够引发争论的教学案例,进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是研究性教学取得实效的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目前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案例教学有时变成了“举例”教学。“举例”是为了陈述、说明或印证已讲的理论知识,而案例教学中的教学案例表现出明显的问题意识,虽然案例情境是真实的,但通过合理的编排,案例本身表现出明显的矛盾性,对问题解决的方法、途径、效果等可以广泛深入地加以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正是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融入案例教学的基本条件[11]。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都应当选用不同类型的教学案例,这对案例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近些年来,各高校非常重视案例库的建设,案例教材、案例汇编等出版数量持续增多。但从目前情况看,本土化案例数量仍显不足。由于国情、制度等不同,引进的西方公共管理案例与我国公共管理实践很难紧密关联。案例质量也参差不齐,高水平的案例编写与开发队伍缺乏。相当多的案例选材不准,案例应具有的典型性、时代性、冲突性不够,问题意识不强,启发性引导性不高。

2.教师自身因素。研究性教学指向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这是推进研究性教学工作的关键。教师应转变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角色,要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探索知识和发现知识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2]。案例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内驱力,就必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出发,建构起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案例情境的教学过程。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是筛选与编撰教学案例的能力。选择教学案例,应考虑质和量两个方面,包括与教学目标和能力标准的关联度、案例的大小与复杂程度、与学生知识背景的匹配度、时间安排等等。除了现成的可用案例外,教师也可结合自己的科研,开展公共管理实践调查,以第一手材料为基础,自己编撰案例。编写一个合适的案例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需要认真思考案例主题、谋篇布局、问题设计,也要同时编写教学手册,构思整个教学过程,细化每个教学环节。当然不需要每个任课老师都有较高的案例编撰能力,现在不少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案例研究与编撰机构,由专业人员开发案例,供教学使用,案例编撰也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其次是驾驭教学过程的能力。虽然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但教师仍是对整个案例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并对课堂节奏加以控制的主体。“教什么”很重要,“如何去教”更为重要。案例教学是一个教学互动的过程,互动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合理而巧妙的教学设计。有时教师开展案例教学时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很少留出教学生成的空间;很少注意到学生的反馈,而没有根据课堂讨论情况和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内容和方法。这说明教师对教学现场的把控能力有待提升,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机智,随时调整教学思路。

3.学生自身因素。案例教学成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研究性学习。一个真实的、紧密结合实践问题的、具有较强启发性、争议性的案例,能较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情境,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与研讨,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这是研究性教学取得实效的有效途径。教学案例应尽可能基于学生经验,贴近学生实际。但学生的知识背景、社会经验等差异较大,对于案例的理解各有不同。这就需要将研究性教学模式嵌入到案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使用合适的公共管理理论工具和恰当的分析框架去研讨问题,才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目标。

4.时间与空间因素。案例教学是在一定时空中进行的。在公共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安排要有合理的次数,不能一味强调案例教学的课时数量。案例教学过程耗时较长,而总课时又有限,如何妥善安排,充分保证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之间的相互支持,需要认真思考与设计。开展案例教学,空间因素也很重要。学生分组讨论需要一定数量的教室,桌椅最好是能移动的。有些案例教学需要布置一定的教学场景,这对教室的空间布局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三、推进案例教学在研究性教学改革中应用需关注的重点

1.注重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研究性教学改革中应用案例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研究性教学的目标。但案例教学需要事先做大量准备工作,包括案例的挑选、教学过程的设计、讨论问题的提炼、教学场景等。案例教学实施过程花费的时间也较多,付出的精力也多。案例教学也面临着理论的系统性不够等方面的质疑。案例教学拓展到课后,也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和教学的复杂性。很有可能,案例教学费时费力却很难取得良好效果。这些方面都使得案例教学在具体应用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引发了不少争议。这就需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动积极地应用案例教学,持之以恒地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

2.注重提升教师案例编写与教学设计水平。无论是案例选择与编写,还是案例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教师都是关键因素。一个好的案例,在谋篇布局、起承转合、逻辑构架等方面都很有讲究,这需要教师有挑选或编写合适案例的能力与技巧。这种能力需要较长时间的锻炼实践才能形成,也需要持续不断地加强案例编写与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与交流。案例教学重在互动,难也在互动。案例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驾驭课堂、掌握讨论节奏的能力。教师不仅要对案例教学过程各环节各阶段事先进行认真思考和设计,还要对案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走向准备好不同的预案。因此,教师既要当好“行动者”,又要当好“研究者”[11],不断增强管理实务经验,并对实践观察的现象进行深刻思考与分析。

3.注重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案例教学完成后,应对案例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研究性教学改革中应用案例教学究竟好不好,应该最终由学生说了算。应贯穿学生学习效果导向的评估原则,着重分析案例对培养目标达成、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学生分析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他方面素质(如合作精神、沟通技巧等)等的影响效果。根据评估的结果,对案例教学质量实施持续改进。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永远“在路上”,案例教学在研究性教学中应用的规律也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去深入认识。以案例教学为切入点,推动研究性教学改革,是值得我们积极探索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范守信.我国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1(8):27-30.

[2]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25-28.

[3]高辉,郭文善,严长杰,等.农学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讯,2014(22):141-143.

[4]王海兵.研究性学习和案例教学的耦合及应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17-121.

[5]伍红林.从《博耶报告三年回顾》看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研究性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2005(1):79-82.

[6]宁骚.公共管理类学科的案例研究、案例教学与案例写作[J].新视野,2006(1):34-36.

[7]刘伟.以“问题”为着眼点积极推行研究性教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0(1):48-49.

[8]张丽华.管理案例教学法[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7.[9]王浦劬.试论公共管理案例的基本特点[J].中国行政管理,2001(7):15-16.

[10]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高等教育研究,2001(6):26-31.

研究性学习教案 篇4

一、 “应然”与“实然”的背离:传统班主任培训的误区

传统班主任培训活动注重理论学习,重点在于提升一线班主任的各种理论素养,指导思想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基于这样的假设:理论素养低下,理论准备不足,是制约班主任专业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在班主任的实际工作中,他们常常会面临这样一种困境。尽管他们已经学习并掌握了相当丰富的班级管理理论,熟知班级管理规律和重要原则,通晓常用的班级管理方法,但一旦到真正面临实际的班级冲突情境时,常常感到这些原理与现实反差很大,有无从下手之感。

在一线班主任身上之所以出现理论与实践的巨大脱节,与人们对理论的两个认识误区有关。第一,理论是一种非实践性思想体系,所以有关教育和管理理论的学习过程就仅仅是通过辨别、假设、整理论点、检验假设和论据等程序,找出作为基础的普遍原理,考察这些原理背后的内容。对班级管理和教育理论的这种理解,使理论与当下的班级管理实践完全区分出来,在班主任培训的课堂和许多教育理论书籍中,大量充斥着这种高度漠视班级管理实践活动的深奥、玄之又玄的原则和规律。其实,班级管理和教育理论更应是一种实践性理论,关注的重点不是学科内在逻辑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而是鲜活的班级教育实践问题。理论的目的或功能,不仅是提供理性的解释,更应为相关的班级教育实践提供行动准则。这就决定一线班主任的理论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思辨、推理和演绎等层面,更应高度关注与班级管理实践密切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切实有效地发挥理论对班级管理实践的指导和迁移作用,增加理论的效度。

第二,掌握相关理论就一定能够解决班级管理的实际问题。毫无疑问,班级管理理论对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实践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提供认识的框架,进而能够指导和完善班级管理实践。但现实却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些班主任熟知相关理论,但却是一个蹩脚的班级管理者;相反,一些教师对教育理论知之甚少,但在班主任的管理实践中却能得心应手。这是因为,班级管理和教育活动并不是具有严密体系、完全遵循逻辑法则的理性活动。

可以说,传统班主任培训活动的误区,其根本原因是混淆了“应然”和“实然”的区别。“应然”,是指从理想主义的角度来看待班级组织和班级管理过程,班级应该按事先设定的计划和理性的原则去运行;“实然”,即实际存在的班级组织及其活动过程,不仅具有合理规范、有条不紊的理性,同时包含大量的非理性。班主任面临的实际班级情境,具有模糊、随机和非理性特征,包含大量的相互联系的可变因素,需要班主任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多变的决策或调整。因此,像传统班主任培训活动将希望寄托在单纯的理论学习上,指望借助或照搬某些手册或管理宝典所宣扬的原理来解决实际班级管理难题的做法,无疑是幼稚和不切实际的[1]。

从这一角度看,案例研究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架起了一座沟通班级教育管理理论与班级管理实践的坚实桥梁。将案例研究作为班主任研修的路径和抓手,能够有效地化解传统培训中“应然”和“实然”的冲突。教育与管理理论揭示了班级教育与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而班级管理实践却可用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来概括。当下不少学校在校本培训中倡导的班级管理案例研究,引导班主任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对基于班级真实事件和情境而创作的学生转化和班级管理案例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通过模拟决策和判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自身的教育体验,精进班级管理的水平。

不难看出,班级管理案例研究将班级管理中真实、典型的问题和冲突展现在班主任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地做出反应,为他们提供一种不用真正深入实践的条件下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班级教育与管理实际问题的机会。在班级管理案例研究中,班主任必须灵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分析、讨论复杂、不确定和典型的教育问题,把握问题关键,从而做出合理的“决策”。班级管理案例研究架设了跨越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鸿沟的桥梁,体现了对不可预期的班级教育事件的一种把握方式,对典型的班级问题的解决方式[2]。

二、 案例研究作为班主任研修路径的价值分析

当下,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以教育研究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这已成为常识。但教师如何开展研究,开展怎样的研究,却存在不小的争论。英国教育学者斯坦豪斯认为,中小学教师作为研究者,并非要让他们承担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而是要关注教育实践,反思教育实践,进而不断提升教育实践。因此,让中小学一线班主任完全像专业科研人员一样从事研究,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这种做法既没有真正尊重一线班主任的实践优势和现实可能性,同时也没有尊重教育实践研究的特点,使大多数班主任对教育研究产生不应有的畏惧感,不敢或不愿开展研究。

一线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性特征,让他们具备开展案例研究的绝佳条件。对他们来说,记录、描写、分析和反思班级焦点事件,是他们熟悉的一种言说方式。班级管理案例与一线教师的日常工作、经验背景高度契合,在记叙和分析案例时,他们能够很容易地进入角色,找到感觉,自然地运用熟悉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自如地表达和交流。而且,由于教育案例源于班主任每天的工作,其生活是与一个个精彩的班级故事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案例研究更是一线班主任的一种特有的生存方式和成长方式。对他们来说,论文写作不时会有“失语”的窘迫,但进行班级管理案例研究绝对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感可发。诸多学校的实践表明,引导一线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案例研究,对促进其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容忍模糊,乱中求序

在科学管理理论和科层制管理思想的影响下,学校教育和班级管理逐渐形成追求规范、清晰和有序的价值观,但现实的班级管理过程始终存在着模糊、无序甚至混乱的一面。由于案例是对真实班级教育情境和教育事件的描绘,真实地再现了教育与管理过程的现实性和复杂性。同时,案例研究是一种乱中求序的过程,一线班主任通过班级典型案例研究,能够较为深入地认识和理解班级教育与管理实践的复杂性,提高对模糊和不确定性的容忍度。在案例研究的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学会利用案例提供的模糊、有限的信息,进行尽可能“满意”的判断和决策,从而增强对班级管理实际情境中信息不完整性和模糊性的容忍度。

2.增加情境体验,优化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教育观念形成和决策判断的基础。拥有一个合理、多元的知识结构,对一线班主任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完整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应由三类知识构成,即原理知识、专业的案例知识及运用原理规则于特殊案例的策略知识。和理论学习相比,案例研究的最主要功能体现在它可以为分析者提供一个个逼真的班级教育典型事件和管理冲突情境。班主任可以分享同伴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增加真实班级冲突管理的情境体验,自觉反思班级冲突思路和行为,形成新的教育对策和实际问题管理策略。

显然,案例分析能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第二、第三类知识,从而较好地弥补一线班主任在知识结构上的缺陷。同时,案例研究还是教育与管理理论的“故乡”,可以提炼、生发新的理论观点,丰富理论内涵,优化理论品质。

3.培养反思精神,发展批判技能

通过反思提高实际的教育与管理水平,是近年来教师培训理论研究的重要发现。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经验+反思=成长”这一教师成长公式已成为共识,其与以下两种理论的支持有关:经验性学习理论和情境性认知理论。经验性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杜威、勒温和皮亚杰等,主张学习应该从经验特别是个体问题开始,使学习者感到学习的必要性,从而更多地参与到学习中,这样的学习才会更有效,更可能导致行为的持久变化。情境性认知理论会同时考虑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认为学习最好通过积极、社会性和真实性的过程来实现,使学习者极大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应在与学习者相关的情境中发生,这才是有效的学习。

班级管理案例研究符合经验性学习理论和情境性认知理论的主张,案例研究行为本身就蕴含着反思实践的方法论因素,因而是一线班主任反思自身班级教育与管理经验的绝佳载体。在实践中常常出现的情况是,虽然某个班级管理的问题被解决了,但班主任对问题解决的真正原因可能并不是十分清晰,仍然停留在经验和自发状态。通过案例研究,可以将这一事件M行记录和梳理,为他们提供进一步发现、思考问题,澄清认识的绝好机会。一旦案例研究形成习惯,必然会极大地推动班主任专业化水平的持续提高。

三、班主任有效开展案例研究的三个关键环节

基于以上认识,近年来笔者与浙江省多所中小学合作开展了基于案例研究的班主任研修活动。在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案例开发、案例分析、案例研讨是一线班主任有效开展案例研究的三个关键环节。在这三个环节中,各校要根据本校校情和班主任的实际水平,抓住关键因素,给予班主任以必要的政策支持和专业引领。

1.树立案例开发意识,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开展案例研究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文质兼优的好案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储备丰富、切实有效的班级管理案例,在校本研修中大力开展案例研究,只能是美好的愿望。优质班级管理案例资源的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班主任案例研究的主要瓶颈。要想在班主任研修中大力推行案例研究,学校应在两个层面树立案例开发意识,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一是重视学校层面的案例收集和知识管理,将班级管理典型事件收集起来,汇编成册,或上传至学校电子资源库,供班主任交流和研讨。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可将案例开发视作校本培训的校本课程开发,对本校班主任具有特殊的亲和力,会使他们产生极大的认同感,也易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是出台相应激励政策,鼓励班主任开展个人层面的案例开发或案例编写。这是指班主任将日常教育与管理实践中的典型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加以记录和提炼,以达到积累感性经验、反思班级管理实践得失的目的。

2.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案例分析技术

案例分析有无深度和创造性,决定了案例研究的质量。对一线班主任来说,收集和撰写班级管理案例并无太大的困难,但在案例分析环节则普遍感到棘手。正如美国著名案例教学专家列恩所言:“由于短短几页的案例常常引发深刻而根本的问题,所以案例分析要比案例本身复杂得多。”[3]这是因为案例分析要求班主任能够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相关原理,利用特定的分析技术,对案例背后蕴藏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抽丝剥茧的系统探究,发掘真正的问题症结,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一线班主任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学校可以适当聘请校外专家,对班主任进行专项的指导和引领,帮助他们系统学习相关前沿理论,掌握案例分析的具体策略和技术。

比如,近年来笔者在杭州天杭实验学校、余杭区仁和中学、义乌市后宅小学等,邀请相关专家为一线班主任系统开设了“班级管理的心理效应”“人性假设与班级管理”“焦点解决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案例分析的局外人和当事人视角”等专题研修活动。这些专题学习给班主任提供了案例分析急需的思想养分和有力工具,受到各校班主任的热烈欢迎。

3.建立案例研讨制度,打造班主任

专业学习共同体

基于案例研究的班主任研修过程中,学校要建立相应的研讨制度,围绕困扰班主任的焦点和难点事件,定期组织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案例沙龙活动,为他们彼此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渠道。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传统学校文化中,教师习惯于单打独斗,彼此常常是孤立的。这种“孤独”的教师文化,严重制约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案例研究中,学校通过建立案例研讨制度,有规律地开展班级管理案例沙龙活动,可以为一线班主任提供相互合作的环境、情感的支持和团队学习的氛围。这一制度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教师“孤独者”文化,搭建班主任彼此交流和了解的平台,形成班主任专业学习共同体,让个体知识经验有机会为大家所共享,实现传统单打独斗式班主任所无法达成的诸多教育和管理目标[4]。从这一角度看,班级案例研究不仅仅只是班主任个体专业成长的推进器,更应该且必须成为促进学校全体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宽阔平台。

参考文献:

[1]吴志宏。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96-98.

[2]周俊。学校管理案例分析的技术与策略[J].中小学管理,2006(11).

[3]小劳伦斯・E.列恩。 郗少剑等译。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78.

研究性学习教案 篇5

课题:

有烧不着的纸吗

课时:

1课时

授课人:

xx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俗话说:“纸里包不住火”,是用来比喻**不容易掩盖。而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纸是一种很容易燃烧的东西,一旦遇上火,就会很快化为灰烬。

有一种防火纸,性能很奇特,你把它放在火上烤,也不会燃烧,只是慢慢焦化。还有一种耐火纸板,把它盖在熊熊燃烧着的火炉上,用手去摸纸面,不会烫手,如果在它上面搁一壶水,烧半天水也不开。这种既能耐火,又能隔热,还能够阻燃的纸,叫耐火或隔热纸板。

探究:这种纸和纸板与普通纸有什么不同呢?

师生探究,分析:

通纸是用木材或植物纤维为原料制成的,这些天然纤维都是有机物,很容易燃烧。而耐火纸是用石棉或玻璃纤维等无机物制成的,玻璃纤维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不会燃烧。隔热纸板是用硅酸铝和氧化锆纤维制造的,这些纤维熔点很高,火也烧不着它。它们的导热系数都比较小,仿佛和热没有缘分似的。

一般说来,用100%玻璃纤维制成的纸,能耐500~700℃高温;用硅酸铝纤维做的纸能耐1200~1300℃高温,而氧化锆纤维则可耐高达2500℃的高温!

随着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把这种耐火纸用到火箭、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上,作为多层隔热系统中隔绝热源和防止起燃的材料。另外,用磷酸盐或有机卤素化合物作阻燃剂,把普通的纸和纸板在阻燃剂溶液中浸渍,然后烘干,也能起到防火的作用。如用聚磷酸芳酯防火剂处理的纸,当它燃烧时,磷酸盐遇到火即构成一层玻璃体,纸就烧不起来,只会在燃烧中生成焦化无机物。

人们用溴化物来处理耐火纸,燃烧时,会产生一种阻止燃烧的气体,它使纤维和氧不能接触,纸也就燃烧不起来了。这种经过防火处理的纸,用于房屋糊墙,电气工业,能起到隔热和防火的作用。

普通的书写纸,经过防火处理,用来印刷需要保存的文件,万一失火,只要文件不与火焰接触,即使装文件的铁壳箱置于高温中,也不致立即焚毁,这种文件防火纸,是应特殊需要而生产的`。

研究性学习教案 篇6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数据结构;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4-0914-02

A Discussion on Teaching Mode of Research-based Learning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Data Structure

HOU Xiao-jing, SHI Nian-feng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Luoyang 471023, China)

absctract: Resarch-based learning is not only a form of learning, but also an important tache of learning development in undergraduate tearching process. Based on analyzing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 of Rearch-based learning, a teaching mode of research-based learning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data structure is introduced in the article. The key factor which influence the effect of the tearching mode is studied also.

Key words: research-based learning; data structure; teaching mode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主要研究非数值计算的程序设计问题中计算机的操作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操作,是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众多专业课程的先行课程,在整个计算机知识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此课程的理解、掌握和拓展,将对学生的数据分析、组织、处理能力和编程能力产生深刻的影响,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中,接受性学习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虽然接受式学习有着“短平快”的特点,但由于它忽视了“知识获取的过程”,往往会造成“填鸭式”的后果,不但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难以适应新时代环境下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因此,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研究性学习”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研究性学习于大学本科教学过程而言,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学习发展环节[1]。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应当贯穿到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和各门课程中去。因此,本文在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针对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

1 研究性学习理论

1.1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它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指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对大学本科教育而言,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基于研究的学习方式,而且是旨在促进学生由学习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向发现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过渡的学习发展环节,同时也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从接受性学习到自主发现学习的转化环节。

1.2 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建构主义理论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 [2]。研究性学习充分地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 自主性和交互性。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性。学习不是将结论性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通过自己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学生通过白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生活经验对外在信息的独特理解、感悟、体验和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加工。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是师生和生生之间在现实的交往互动中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2) 生成性和过程性。强调知识、技能的应用,问题的生成与解决;关注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而教师则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与合作者,帮助形成有助于学生独立探究的氛围,便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

3) 开放性。打破了封闭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处于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学习过程是通过学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实现同化和顺应,实现新的认知平衡。

2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设计

2.1 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数据结构的课程建设中,采用与研究性学习理念相适应的授课方式、讨沦形式、作业类型、实践训练和考核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性学习习惯和能力[3]。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性,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初步具备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如索引资料的查询、阅读和研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更大宽度和深度上实现对数据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理解与应用。

2.2 教学模式的设计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观点,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设计了以下两种主要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2.2.1 案例研究学习模式

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案例,通过“案例”内容的研究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协助和指导学生主动建构同一类知识。它的目的就是通过“案例”的基础知识的掌握使学生举一反三,并提高和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

通过案例中用到的知识点来讲解算法,分析过程,得出结论,同时采用配套的示例动画和课件,使教学内容具体、生动、形象,便于理解和记忆。比如,在讲解图中的最小生成树算法时,以一个小区的煤气管道的铺设为案例,引导学生利用最小生成树算法得到一个最短路径,以达到节约费用的目的。教师先讲解案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构造最小生成树,然后通过CAI课件动态演示最小生成树的构造过程。通过案例研究学习,使学生更深刻、更快地理解算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信心。

需要注意的是,案例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应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从而便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如:讲解拓扑排序算法时用教学中的排课问题为案例,讲解栈和队列时用火车调度为案例。以此为切入点使学生掌握与案例同一类知识的联系和规律性所在,从而由点到面,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2.2.2 课题研究学习模式

课题研究学习模式是一种教和学的实践型模式,集中关注于课程的中心概念或原理,旨在把学习者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之中,让学习者积极地进行探究与发现,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整合与建构,以现实的、学生生成的新知识和提高完成课题任务的能力为主要成就目标。

数据结构课程中课题研究学习模式采取如下的实施步骤:

1) 课题的选择。由教师拟定若干课题供学生选择,也可由师生共同讨论确立。以帖近应用或体现学科前沿研究的案例为优。如:五子棋游戏、停车场管理、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人机博弈问题等。

2) 组织课题小组,每组提交研究方案与计划。一般采取每3人为一小组,以自愿结合为主,可予以适当调整。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并制定出研究的计划。

3) 研究过程。学生独立查阅资料、通过适当的教师指导、讨论交流,分工合作,得出结论。

4 )成果提交。各小组采取适当的方式提交研究结果,可以采取论文、图表、PPT演示、实验报告等形式。

5) 学习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各阶段中的综合表现给出最终的评价。

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可以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及实践环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选题上可以将数据结构和其他专业课程相关的内容列为课题,如:编译器中表达式的处理问题(编译原理),学生通讯录管理系统(数据库),堆栈(操作系统)等。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不但学习了新知识,而且对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间的联系有更深一步的理解,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 影响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实施的主要因素

3.1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保证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中,应通过各种形式,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据结构的课程教学中,我们开发了与课堂教学同步的算法演示器,在课堂理论教学中边演示边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学,增加信息量和直观性。教学中利用图形、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手段,把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转变为生动形象的动画展现出来。

在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注重案例和课题的实用性、趣味性,另一方面也注重与学科前沿相结合,开阔学生的视野。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按照学生的不同能力分层次教学指导。部分学生钻研能力强、自学能力强,推荐其加入系里的科技制作协会进行进一步培养。也可使研究性学习中的课题选择与科技制作的题目相关,使两者相互促进。

3.2 教师的教学指导行为

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中,教师首先需要从思想意识上进行角色重塑与转换[4]。与接受性教学模式相比较,教师要从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从课程教材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从课堂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心理的疏导者;从文化知识的拥有者转变为不断完善自我的学习者。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充分地体现了“教学相长”的过程。

不同的教师角色要求有相应的教学行为,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是否具有正确的教学行为和指导策略,是研究性学习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中,教师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予以指导:培养问题意识,指导学生打开思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查阅文献的能力,对研究问题的方法与过程进行指导;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总结,促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总之,只有教师准确把握了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真正走进并有效地指导研究性学习,才能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

4.3 教学资源

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实现,必须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来支撑。在数据结构课程建设中,我们建立了课程学习网站,并不断更新、充实教学资源。网站上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参考资料、教学录像、测试题库等,方便学生对于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进行自主学习。网站中还提供了交流板块,供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问题讨论及作业的上传下载,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除了课程教学要求的知识点外,为了提高学生的研究问题能力,教师搜集了大量学科前沿的有关论文,筛选、分类并进行适当的点评,在课程网站中设立专栏,供学生下载阅读,开阔视野。

4 总结

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将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理念融入到数据结构课程建设中是很重要的,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建林。大学本科教学过程完整性与研究性学习[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2).

[2] 毕岚。研究性学习理念指导下的理工类精品课程建设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4.

研究性学习教案 篇7

思想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使用错别字的危害,有意识的避免使用错别字,为纯洁祖国语言文字做出贡献。

情感目标:

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明确错别字的成因。

2、使学生懂得根据词语的意义和语境正确地使用汉字。

3、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查找资料、搜集信息、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4、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加工处理资料并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能力目标:

1、使学生懂得根据词语的意义和语境正确使用汉字。

2、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查找资料、搜集信息、运用资料的方法。

方法目标:

小组讨论,制作演示文稿,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重点:

使学生懂得根据词语的意义和语境正确使用汉字。

突出重点的方法:

学生制作演示文稿或写出研究报告,在课上讲解,并出练习题检测。

难点:

学生制作演示文稿或写研究报告

突破难点的方法:

给学生多种形式的示范。

教法:

小组研究讨论法、示例法、学生演示法。

教具:

多**、幻灯片、展板

学生准备:

1、每个学生找初中生容易写错的字,逐个列举,填写个人研究报告单(课下)。

2、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讨论:

(1)进行小组汇总并按出现频率排序;

(2)小组分析10个典型错别字现象的成因分析及诊治;

(3)得出具有一定规律的结论;

(4)填写小组成员个人评价表2;

(5)写小组研究报告或制作演示文稿,出一些相关的练习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我们都知道汉字是表意文字,词汇量相当大,有很多同音、形似、近义的现象。这就使大家使用时,经常觉得吃不大准,写出错别字来。写错字不仅影响我们的考试成绩,也影响我们通过书面与人沟通。使用电脑时,也时常因为认字不准,给我们带来诸多不便。那么,我们经常出现哪些错别字?为什么出错?又怎样避免呢?我们看看同学整理的结果。

二、同学展示研究结果。

(多**、幻灯片或者*等等)

三、教师总结:

几个组的同学都上来展示了研究结果,各组都有自己的优点。我想请同学评价一下,其它组的展示,对你们的研究分析有什么启发?(学生谈其他组的同学想到的,而自己没想到的)

好,我把大家的研究结果总结一下:

(一)产生原因:多由于缺乏一丝不苟的态度以致形成多笔、少笔、改笔、替换而致错。

1、因同音而写错:

举例:副和付带和戴噪、燥和躁很和狠

2、因形似而写错:

(1)偏旁形似:例衤和礻竖心底和水字底戈和弋九和丸(这一类实际上是写了错字,即写了不成形的字)

(2)字形似:例竟和竞戌、戍、戊、戎

3、因义近而写错:

举例:反应和反映需要和须要做和作

4、因马虎而写错:

有同学在引用陶渊明的诗草盛豆苗稀时,竟写成草盛豆芽稀;还有同学在写助词着时,总写成这,站着就成了站这了。

(二)避免方法:

(1)明确偏旁、字和词语的不同含义,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选择正确的汉字或词语。

(2)写字的时候要注意辨明形体相似的偏旁或部件,弄明白有关的字究竟用的那个偏旁或部件。

四、测验。

1、改正下列各词中的错别字,并归纳出错误的类型。

(错字略)

敝开幸苦胆心按排

既使即然桓候狼籍

晶萤恶耗

2、改正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

如火如茶神彩飞扬走头无路

病入膏盲自以为事不能自己

情欲于中与日具增万簌俱寂

穿流不息

3、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别看他俩在一起有说有笑,其实是貌和神离。

B你们都迫不急待地想知道,究竟是谁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C这哥儿俩,一个标新立异,一个循规蹈矩,差别太大了。

D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五颜六色,令人眼花潦乱。

3、选字组词:

(1)辨辩辫瓣

花()()论()别()子

(2)籍藉

()贯祖()慰()狼()

(3)蜜密

蜂()甜()秘()茂()

(4)栽载截裁

()种()断()重()断

五、准备撰写班级论文《关于错别字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