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是细致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整理的13篇教师职业道德教案,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职业道德教案
第一章 职业道德
学习重点:
1、熟知道德的重大含义或道德在社会中存在的重要性;
2、掌握职业道德的内容。
道德——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里用以衡量评价一个人思想品质和言行的标准。
道德的含义
人类社会生活中依据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意识,规范、行为和活动的总和。道德的定义
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道德在社会中存在重要性
人们之所以重视道德是因为“人”具有社会性,人都是社会的人,离开社会个人就无法生存。
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职业道德
是指人们在特定的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特别要强调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这是因为:
第一、职业道德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对人的道德素质起决定性作用。第二、职业道德与社会生活关系最密切,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可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发展。
第四、良好的职业道德,可以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有力地保障个人的合法利益。
烹饪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内容
1、忠于职守,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勤俭创业。
2、公平交易,货真价实,讲究质量,注重信益。
3、尊师爱徒、团结协作、互敬互学、共同提高。
4、积极进取,开拓创新,重视知识,敢于竞争。
5、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徇私情、不谋私利。
第二章 食品污染
学习重点:
1、了解食品污染源;
2、掌握食品污染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在食品生产,以及加工、贮存、运输、销售及烹调、食用过程的各个环节,混入外来的有害物质并超过规定的标准,称之为食品的污染。造成食物污染的物质称为污染物。
第一节 食品污染源
食品污染十分广泛,主要包括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放射性污染。
一、生物性污染
1、微生物污染
食品中常见的有害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和霉菌。①细菌污染——食品中细菌的污染首先来源于原料的生产、采集等环节。
②霉菌及其毒素的污染
霉菌是菌丝体比较发达的小型真菌的俗称
2、寄生虫及虫卵的污染
生物界中有一些低等动物不具备在外界过自生生活的能力,必须暂时或永久寄生在其他生物的体表或体内获取营养,并给其他生物带来损害,这些低等动物称为寄生虫。
由寄生虫的寄生所引起的人畜疾病称为寄生虫病。①囊虫病②旋毛虫病③华枝睾吸虫病④阔节裂头绦虫病⑤蛔虫病⑥姜虫病
3、昆虫污染及有害动物污染 苍蝇、蟑螂、老鼠
二、化学性污染
污染食品的有害化学物质主要包括某些有机和无机化合物及一些金属毒物。①化学农药污染。②工业“三废”污染。③不合格卫生要求的食品添加剂的污染。④不合格卫生要求的容具及包装材料对食品的污染。⑤生产工艺、设备不合卫生要求造成污染。
三、放射性污染
食物中放射性物质一方面来源于宇宙射线另一方面来源于地球上的放射线。
第二节 食品污染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一、食品污染的危害 ①使食品腐败变质。②造成急、慢性中毒。③致畸、致癌、致突变。
1、食品污染的防治 ①细菌污染的防治; ②食品霉菌污染的防治;
③寄生虫、昆虫污染食品的防治; ④有毒化学物质污染食品的防治。
第三章 食物中毒及其预防
学习重点:
1、掌握细菌性食物中毒及预防;
2、掌握非细菌性食物中毒及预防;
3、了解食物中毒急救的重要措施。
食用各种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后发生的急性疾病称食物中毒。
第一节细菌性食物中毒及预防
食物中的细菌在适宜生长繁殖重要条件大量生长繁殖、形成一定量的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称细菌性食物中毒。
①感染型;②毒素型;③过敏型。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征 ①潜伏期短
②所有病人都有类似的临床表现,都食用同样食物 ③人与人之间不直接传染
④发病曲线呈突然上升又迅速下降的趋势
二、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 ①沙门氏菌; ②蜡样芽胞杆菌; ③副溶丘性弧菌; ④病原性大肠杆菌。预防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措施
①防止食品被沙门氏菌污染要做好三项重要工作 A、防止动物生前感染;B、防止动物宰后污染; C、防止肉品熟后重复污染。②高温杀灭沙门氏菌的繁殖 ③高温杀灭沙门氏菌
第二节 非细菌性食物中毒及预防
非细菌性食物中毒指细菌性食物中毒以外的其他因素引起的食物中毒。
① 农药中毒;②砷化物中毒;③甲醇中毒;④组胺中毒;⑤河豚毒素中毒;⑥亚硝酸盐中毒;⑦天然存在的有毒植物引起的中毒。
第三节食物中毒的急救
一、急救处理 ① 排除未被吸收的毒物
② 防止毒物的吸收和保护胃肠道黏膜 ③ 促进毒物排出
二、食物中毒的现场处理
①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剩余食物及患者排泄物处理。② 及时处理污染源。③ 及时报告。
第四章 各类烹饪原料的卫生
学习重点:
1、熟知植物性烹饪原料的卫生;
2、熟知动物性烹饪原料的卫生;
3、掌握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4、了解食品营养强化剂的使用。食品卫生问题
第一、食品应具有其本身所固有的营养成分以满足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要;
第二、在正常情况下食品不应对人体健康产生任何不利影响,即无毒无害;
第一节 植物性烹饪原料的卫生
一、粮、豆类的卫生
① 霉菌及其毒素对粮豆的污染;②粮豆中有害植物种子的污染;③仓库害虫及杂物的污染。
二、豆制品的卫生
三、蔬菜、水果的卫生
造成蔬菜水果污染、变质的原因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肠道致病菌和寄生虫卵的污染; ②污水、废水的污染; ③农药的污染。
四、植物油的卫生 ①油脂的酸败; ②防止油脂变质; ③粗制生棉籽油的毒性 ④油脂经高温加热后的毒性。
五、调味品的卫生:①酱油、酱;②食醋;③食盐。
第二节 动物性烹饪原料的卫生
一、畜肉的卫生问题
①屠宰后肉品变化;②冷冻肉的卫生;③对用于加工肉制品原料肉的要求;④对常见人畜共患病肉的处理。
二、禽肉的卫生问题
为了防止食物中毒的发生,要加强宰前、宰后的检查、根据情况做出处理。
三、蛋类的卫生
鲜蛋的卫生问题主要是沙门氏菌污染和微生物引起的腐败变质。
四、牛奶的卫生
鲜奶最常见的污染是微生物污染。
① 微生物污染;②致病菌的污染;③奶的消毒。
奶的消毒包括A、巴氏消毒法B、煮沸消毒法C、蒸汽消毒法。
五、水产品的卫生
1、鱼类的卫生
由于鱼肉含有较多的水分和蛋白质、酶的活性强且肌肉组织比较疏松细嫩给微生物的侵入繁殖创造了极好的条件,故易腐败变质。用食盐保藏的海鱼用盐量不应低于15%。
2、虾、蟹的卫生
螃蟹体内含有较多的组氨酸,组氨酸易分解、在脱羧酶的作用下产生组胺和类组胺物质,组氨是有毒物质,食后会造成组氨中毒。
3、贝类的卫生 动物界中的软体动物因大多数具有贝壳、故通常称之为贝类。
第三节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一、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是指食品生产、加工、保存等过程中添加和使用的少量化学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
食品添加剂必须无害和不影响食品的营养价值。
二、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
食品添加剂不是食品,多系化学物质,有些具有毒性,所以在使用上尽可能不用或少用。
三、添加剂的种类及使用要求
1、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主要有甲醛、硼酸、硼砂、β-荼酚、水杨酸、硫酸铜、黄樟素、香豆素、加铵焦糖色等。
四、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食品生产加工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甜味剂 A、人工甜味剂 B、天然甜味剂 C、强力甜味剂
天然甜味剂包括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脂、甘草、甜菊。②食用酸 ③着色剂
A、天然色素B、色素的配合 C、人工合成色素。④发色剂
⑤食品膨松剂A、碱性化合物B、复合膨松剂。⑥漂白剂
第四节 食品营养强化剂的使用
食物的强化就是将一种或几种营养素加到食物中去,改善或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经过这样加工的食物称为强化食物,加入的营养素称为营养强化剂。
一、营养强化食品应遵循的原则
①营养强化食品要有针对性;②营养强化剂的使用量要符合标准;③选择适宜的食物载体;④注意强化剂在食品中的保存率;⑤卫生可靠、经济合理。
二、强化食品的种类
1、强化谷类食品
2、强化日常食用的调味品 ①强化食盐;②强化酱油。
三、强化饮料
四、常用营养强化剂
1、维生素类强化剂 ①维生素A或B-胡萝卜素; ②维生素D;
③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 ④菸酸; ⑤维生素C。
2、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类强化剂 ①钙、②铁、③锌、④碘。
五、蛋白质、氨基酸
蛋白质用于强化饼干、面包、谷类制品及婴幼儿代乳粉等。氨基酸主要强化谷类制品、面包、饼干、肉代用品等。
第五章 饮食卫生要求
学习重点:
1、了解个人卫生要求;
2、掌握烹饪环境卫生;
3、熟知食品容器、餐具的洗涤与消毒。
第一节 个人卫生要求
一、接受定期身体检查
定期检查身体(一年或半年一次),不但在公共卫生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职工本身也是一项保健措施。
二、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1、坚持“四勤”
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和理发;勤洗衣服和被褥;勤换工作服和毛巾。
2、严格遵守作业场所卫生规程。
3、养成良好的操作卫生习惯。
4、讲求职业道德。
第二节 烹饪环境卫生
环境卫生包括外环境卫生和内环境卫生
一、作业场所设置的卫生要求
二、厨房的卫生要求
三、餐厅的卫生要求
四、贮藏设备卫生
五、冷藏设备卫生
六、烤炉及洗碗机械用具具有的卫生
七、灭鼠与除虫
第三节 食品容器、餐具的洗涤与消毒
一、食品容器的洗涤与消毒
食品容器用于盛放原料、半成品、成品、也用于盛装直接入口食品。
食品容器消毒实行“四过关”制即一洗、二刷、三冲、四消毒。
二、餐具:清洗、消毒
1、清洗;
2、消毒: ①加热消毒法; ②远红外线消毒法; ③餐具清洗消毒机; ④化学溶剂消毒:
A、含氯化制剂消毒溶剂(漂白粉和漂白粉精);B、过氧化物制剂消毒溶剂; C、醇类消毒剂;
D、季胺盐类消毒剂; E、含碘消毒剂。
第六章 食品卫生法规及卫生管理制度
学习重点:
1、了解《食品卫生法》的意义;
2、了解《食品卫生法》主要内容;
3、掌握卫生管理制度。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1、《食品卫生法》的意义
1995年10月3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并于当日起施行。
2、《食品卫生法》主要内容 《食品卫生法》共九章,五十七条。
第一章 总则 共五条 第二章 食品的卫生,共五条 第三章 食品添加剂的卫生
第四章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的卫生,共二条。
第五章 食品卫生标准和管理办法的规定,共三条。第六章 食品卫生管理,共十五条 第七章 食品卫生监督,共七条 第九章 附则 共四条
二、卫生管理制度
1、经常性卫生制度
①由原料到成品实行“四不” ②成品(食物)存放实行“四隔离”、四消毒 ③用(食)具实行“四过关”即一洗、二刷、三冲 ④环境卫生采取“四定”办法 ⑤个人卫生做到“四勤”
2、健康检查制度
3、化餐具消毒制度
第二讲 职业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
一、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类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 存和发展。
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 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社会主义道德通过不断调整社会整体和个人的关系,使个人与 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步完善、和谐。
二、职业道德是职业生活中道德关系的反映
职业道德与人们的职业生活精密地联系在一起,它是从职业活 动中隐身出来的。所谓职业道德,就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 业生活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 质。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它是调整职业内 部、职业之间、职业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也是从业人 员在职业活动中应当普遍遵循的行为善恶准则或标准。
三、职业道德的特点有一下几方面: 一是范围上的有限性。二是内容上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三是形式上的多样性。
四、职业道德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职业道德发展的最高成果 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是社会的分工和生产的分工。它随着分工的出现而逐步形成,随着分工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职业道德在原始社会萌芽。职业道德在奴隶社会形成。职业道德在封建社会发展。职业道德在资本主义社会大大发展。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在批判继承历史上优秀职业道德传统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伴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时间二产生形成和发 展。
五、师德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职业是社会中人的劳动角色定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师 德最重要。
“师德”是教师道德的简称,主要是指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 业道德是基于调节教育劳动中的利益关系,保证教育劳动顺利进行 这一客观需要而产生和形成的。
六、师德蕴含着无尽的价值,师德就是教师心中精神的太阳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第一,师德纯化社会风气。教师承担着传播人类文化,开发人类智能,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责。
第二,师德影响、塑造人的心灵。教师道德对一个人文明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个性、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师德影响人的终身。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具有深远性,因为教师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学生人格的塑造,影响学生一生的做人品质,并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前途和未来。师德就是教师心中精神的太阳,是教师精神生活的核心。良好的师德能够促进教师对自身所从事职业神圣与崇高性的不断理解,引导和推动教师不断追求个体职业人生的完善,使教师职业人生不断焕发出道德的魅力。
七、教师职业理想与教师职业责任
职业理想就是指人们对于未来工作类别的选择以及在工作上达 到何种成就的向往。职业理想是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崇 高的职业理想才能产生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行为。
教师职业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必须自觉地做到对学生负责。第二,对学生家长负责。第三,对教师集体负责。第四,对社会负责。
八、教师职业态度与教师职业纪律
教师职业态度,是指教师对自身职业劳动的看法和采取的行为,就是指教育劳动态度或教师劳动态度,说到底,体现为对学生、对工作队教育事业的态度。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模范遵守职业纪律呢? 第一,有教师意识并不断强化这种意识。第二,认真学习教师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第三,在教育劳动中恪守教师职业纪律。第四,聪一点一滴做起。
第五,虚心接受批评,勇于自我批评,善于改正错误。第六,有坚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决心。
九、教师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应当具备的技术和能力,它 是从事职业工作的重要条件,是职业工作者实现职业理想,追求高 尚职业道德的具体行动内容。
教师怎样做才能够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呢? 第一,刻苦钻研业余,不断更新知识。第二,懂教育规律。第三,具备一定的管理意识。第四,勇于实践,不断创新。
十、教师职业良心
教师职业良心就是教师在对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社会、学校、职业履行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 评价能力。
教师职业良心在教师职业道德中有着特殊的意义。首先,人民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职业良心的重要地 位。
其次,教师的职业良心是教师建功立业的精神支柱。
十一、教师职业作风
教师职业作风就是教师在自身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 和行为。
人民教师应该树立那些优良职业作风呢? 第一,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第二,工作积极,认真负责。第三,忠诚坦白,平等待人。第四,发扬民主,团结互助。
教师要保持优良的作风,必须做到以下“十诫”: 1.头重脚轻,满足一知半解; 2.华而不实,耽于夸夸其谈; 3.唯书唯上,缺乏独立思考; 4.哗众取宠,追求轰动效应; 5.好大喜功,不愿踏实积累; 6.脱离实际,乐于坐而论道; 7.沽名钓誉,个人主义膨胀; 8.吹拍拉扯,市侩作风横行; 9.敷衍应付,整日得过且过; 10.弄虚作假,热衷歪门邪道。
十二、教师职业荣誉
教师应该有职业荣誉。所谓教师职业荣誉,就是教师履行职业 义务后,社会所给予的赞扬和肯定,以及教师个人所产生的尊严与 自豪感。
教师荣誉有着巨大的作用。
一是推动教师更好地履行职业义务,为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尽 职尽责;二是教育和鼓励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尊师重道,为发展社会 主义教育事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荣誉观,正确荣誉观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
第一,教师既要关心、维护国家和民族的荣誉,也要关心、维 护教师集体、学校的荣誉,教师的个体荣誉要服从于集体荣誉。
第二,荣誉的取得,必须凭借自己的实力,凭借自己的成绩和 贡献,绝不允许弄虚作假,沽名钓誉。
第三,珍惜荣誉。
第三讲 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上)
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
(一)规范是个人与社会关系和谐的保证。规范的本质特征:
1、客观性
2、标准性
(二)道德规范是一种特殊的规范。
(三)师德规范是调节教育关系,完善教师自身的手段。教师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充分认识师德规范的价值意义。
2、努力把师德规范变为一种内化于心灵的德性。
3、师德规范最终要形成一种完善自身的精神力量。
二、爱国守法是师德的基本要求和规范
(一)热爱祖国是教师献身教育的思想基础。
(二)热爱祖国,使教师获得无穷的内驱力和创造力。
(三)教师热爱祖国要具体体现在热爱教育事业上。
(四)依法执教是师德修养的底线要求。
(五)依法执教是师德修养的现实要求。
(六)教师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遵纪守法的模范。
三、敬业奉献是教师必备的品质
(一)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是师德的首要标准。
(二)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是教师的一种使命和境界。
1、教师要正确地认识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2、教师要正确地对待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3、教师在奉献中享受生命的欢乐与幸福。
(三)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是教师敬业奉献的根本体现。总之,时代对教育寄以厚望,对教师赋予重任,教师要以国家、社会的大业为己任,珍视自己所承担的职责,爱岗敬业,乐于为之奉献自己的宝贵年华。
关键词:职业道德 职业指导 案例教学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是职业学校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德育课程。其教材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每一章节之前,都会配有具体的案例,然后由案例进而导入正文,且正文中也穿插着很多案例,降低了课程的理论难度,并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这一特点为案例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案例教学的含义
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并对现实问题或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可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此外,案例教学还适用于职业学校的教育,有助于落实能力本位,提高德育课的亲和力。
二、案例教学的特点
1、启发性和创造性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打破了以往“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模式。将传播知识和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这样既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可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批判性,并且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2、参与性和互动性
案例教学是一种参与式的教学,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它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基础,无论是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还是案例评价,甚至在案例收集整理的过程中,都体现了学生与老师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
3、情境性和现实性
案例教学是以真实具体的案例为教材的背景,有的甚至可以对号入座,使学生感觉像是身临其境。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其主人公大多是职校的毕业生,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就像发生在身边的事一样,会使学生感觉分外亲切。
三、案例教学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突生变化,要求师生之间具有很高的配合度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是实用性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涉及了广泛的知识面。教师对教学中所涉及的材料,必须要有一个细致的了解,还要求教师对课堂活动进行有效的调控,将不同观点产生的分歧向着纵深方向引申,指导学生去研究案例所揭示的思想、本质,深化知识体系。
现阶段,很多老师都缺乏对职业理论的认识以及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对案例教学的方法也缺乏深刻的理解,在讲课时总是照本宣科,与实际生活脱轨,使课堂沉闷枯燥,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案例的内容缺乏较强的针对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努力求知。案例教学最关键的就是要选好案例,这对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的教材,虽然每一章节都引入了案例,但案例的内容过于陈旧,与现实生活差距甚远,不符合教学的需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3、缺乏规范的考核体系,教学效果不明显
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比较单一,常把考试当成唯一的考核标准。这就使得学生即使不认真学习,不积极思考,只要在考试之前死记硬背,也可取得较好的成绩,从而使学生懒于学习,疲于思考,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此外,有许多教师太过于目的化,只一味的引导学生去追求正确答案,使学习趋于教条化。还有老师只单纯的注重形式,表面上热闹生动,实际上却并未给学生带来多大的触动,这种做法是舍本求末的,是不可取的。
四、完善案例教学的方法和建议
1、学校应努力丰富和完善教学资源,提高软硬件设施水平
学校应为案例教学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学校及其相关部门应尽可能的配合和支持教师开展案例教学。
2、学校应开辟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1)必须改变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的考核方式,不再单纯的以考试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而是要促使学生认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注重教学的过程及结果。
(2)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使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这样既可以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目的,又可锻炼学生的胆量,使他们在课堂上更加活跃,有助于增强案例教学的效果。
(3)指导学生课后运用所学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能力,为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对“认知”那一部分的内容要做到真正的掌握和理解,“应用”的部分要求学生要学会分析判断,并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3、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教师能力的高低对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教师本身,应该积极的接受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功底。另外,教师还应该在平时的生活中留心观察,认真收集各种案例,通过电视、网络、书籍、报纸等多种途径来进行案例的收集,关注时事,紧跟时代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使案例教学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中得到有效的实施。
参考文献:
[1]苏龙来。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案例教学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7,(12).
[2]蒋俊凯。 浅谈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以“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学为例[j].教师,2010,(04).
关键词: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案例教学;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20-01
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的性质认识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是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中比较重要的一门基础课,也是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包含了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两部分,由于涉及到许多法律法规相关条文知识,理论性非常强,但是考核的却是会计的实际运用能力,难度相当大,教学效果也不是非常好。财经法规知识相当抽象,并且很复杂,学生要掌握到里面的知识就要花一定的时间,并且很多教师在教这门课的时候,也是用填鸭式的方式,课堂授课方式比较枯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没有欲望学习,而有些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能及格通过就行,并没有花很长时间来进行学习,甚至只是考前临时抱佛脚,这样的授课方式是不利于真正意义上学好《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的。通过《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的教学探索和实践,发现用案列教学法教学能起到一定的成效,下面对案例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二、案例教学概述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进行传教的教学法,一般来说教师充当着设计者和鼓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案例教学法1920年在美国起源,当时的美国哈佛商学院就用案例教学的模式来培养学生,通过真实的案例,让学生进行课内讨论,并且实施效果非常好,但是对于我国来说,案例教学法是在90年代才开始实施的。
教师通过案例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从而拓宽思路,取得成绩。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生怎么做,要记住什么知识,比较单一枯燥,但是在实践中并不能很好的把内容运用进去,除了枯燥无趣之外,还损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学习效果不理想。但是案列教学法会变得比较生动活泼,通过案例讨论,学生直接互相交流起到一个知识碰撞形成良好的人机交往能力,并且也能起到激励作用,互帮互助,更加积极向上。
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的引导变得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知道基础原理与基础理论知识,还要能对这些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能力,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法能双向交流,传统的教学法,是老师讲,学生听,至于学生听懂了多少,学到了多少,可能也就是在期末考试测试之后才会知道。但是案例教学法能让教师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了解到他们的掌握程度,并且通过案例后,学生要进行各种理论知识的查阅,无形之中又增加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度。学生在进行案例讨论时,遇到问题会随时咨询教师,教师也会根据情况进行解答,这样双向沟通中,又让学生吸收到新知识,同时巩固已学的知识。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首先转变了教学主体,传统的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是主体,案例教学法中变成了学生是主体,让学生处于主体作用,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变单向灌输为互动交流学习。其次,改变了教师的讲授方式,从传统的理论授课方式改成了将理论融入到案例中进行授课,让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案例教学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的实施
1、案例选择
既然是案例教学法,那么案例的选择尤为重要,案例实际上是实际问题的缩影,通过真是案例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能更加进入情境之中,能设身处地的做出反应,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案例教学尤为重要,这些案例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这个课程的教学效果好坏。案例选择目的要明确,首先得确定这节课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围绕这个目标让学生提高这方面的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好的案例让学生加深对课堂中难点的理解。并且要生动典型,能让学生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引人入胜,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更加进一步的深入讨论,比如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比较火,大家都看过,这个时候,可以引用到案例中:来自XX大学的某教授,因为年轻帅气,大家都称呼他为都教授,都教授2014年11月的收入是这样的,工资收入3400元,奖金收入3000元,然后受到某大学邀请11月20日为其传授一趟公开分享课,课酬是3900元,并且,都教授在11月编写了一本书,收到稿酬19000元,请问:个人所得税有哪些税目?都教授在11月收到的各项薪酬分别要按什么税目来征收个人所得税?都教授11月所收到的薪酬要分别要缴纳多少个人所得税?请计算说明。通过这样的案例,就能贴近学生,并且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产生讨论与思考。
2、课堂组织实施
在进行课堂实施案例教学法之前教师要充分了解案例的信息,这样可以在课堂中随时采用,并在学生讨论过程中适当的引入,引导学生融入到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在课堂中应该充当配角作用,让学生踊跃发言,并且鼓励每个学生思考与发言,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加深对问题的认识,达到最终理解作用。
通过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让学生通过自由讨论,提出个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挑选最佳方案。用这种形式来教学,摆脱了标准答案的束缚,同时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并且让他们加深印象,让《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的教育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教学方法应用指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王春萍。案例教学在会计高职教育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07(05)
[3] 陈红英 祝焰。会计课程案例教学法研究[J].四川会计,2002(12)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 案例教学法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是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改革当中新开设的一门课程,是中职教育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是对中职学生系统地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在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也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一改以往“满堂灌”“一言堂”的填鸭子式教学方法,采用一些能被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切实增强中职教育的实效。案例教学法就是其中一个较好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及基本特点
所谓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或一组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国外非常盛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实效价值。案例分析教学法,在美国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兰德尔创立,后来,这一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律教学和工商管理硕士等的教学,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和内涵。其基本特点是:
自主性。案例教学法以学生参与为基础,让学生参与到课程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总结中,要求学生置身于案例的环境中,真正从当事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与传统接受式学习不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会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不直接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案例,激励和挑战学生自己去寻找案例背后所反映的事情本质,摸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冲突时,不会直接去平复学生的情绪,而是让学生自己管理情绪;教师犹如一面镜子,不是指挥学生去做什么不去做什么,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方向、有策略性的过程,运用发问、区分、回应等技巧,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现状、心智模式,以及限制自己达不成目标的障碍,鼓励学生调整心态,提高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发言表达能力、胆量和快速反应能力,修正行为,达成目标。
互动性。案例教学法与讲课中的举例说明有着本质区别。讲课中的举例说明一般是用来肯定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的正确性,主要是为传授理论服务的;而案例教学法最突出的特点是要求师生之间进行互动教学。在上课时,一般由教师随机点名,让学生陈述案件事实并回答问题,同时教师就讨论的方式灵活掌控,不拘一格,随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不单纯去追求一种正确的答案,而是重视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
实践性。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注重教会学生礼仪、道德和法律上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是跟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密切相关的。这门课不是为了理论而去教,而是为了实践而去教。本门课的讲课应开始于实践,从实践中提出问题,通过分析问题发现规律,提炼理论,然后使理论回到实践,并应用理论去指导实践。
二、案例教学法选取案例时所应遵循的原则
(一)典型性与得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传授完教学大纲指定的知识点,又能借助案例实现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关键在于所选择的案例。案例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不但必不可少,而且还决定着实施效果的好坏。因此,案例的选择必须精炼、典型、有说服力,有助于以案说理;同时也要考虑到中职学生的具体情况,案例不可太深奥也不可太浅显,每个案例都要有其自身的应用价值、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例如,上“恪守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一课时,讨论“丁丁现象”,丁丁将一位被别人撞倒在地的老奶奶送去医院,还垫付了住院押金,事后老奶奶及其家属却说是丁丁撞的。举这个典型的例子,通过丁丁与老奶奶的家属所表现出来的善与恶的强烈对比,说明道德的内涵和特点。
(二)趣味性和适量性相结合的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给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中职学生普遍文化素质不是很高,又处于生理和心理还不是完全成熟的时期。由于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有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的内容枯燥乏味。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在列举案例时要注意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趣味性的案例不可泛滥,切忌没有时间去讲解理论点。对于学生已弄懂的知识,教师没必要再滔滔不绝地举大量的事例,这既使学生厌烦,也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三)尽量选取时事热点,同时也尽量避开反面例子的原则
中职德育课程的改革要求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做到认知、情感价值观念和运用的有机统一,而要实现这三维目标的统一,就需要在教学中做到与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相结合。通过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认识和解决社会热点问题,从而及时引导学生理解和领会党和国家的政策,使学生在是非问题上坚定立场。例如,在讲《诚实守信,办事公道》一课时,列举三鹿奶粉添加三聚氰胺导致多名婴幼儿患重病住院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内容分析三鹿企业破产的原因,使学生明白诚实守信是企业的立业之基,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但是,在举例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他们对于社会的一些阴暗面不能很好地辩证分析,容易偏激,草率武断地以偏概全,因此举例时要尽量避开反面例子。
三、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程序
1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功能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职高学校一门十分重要的德育课,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一直是教师们思考的问题。案例教学法,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符合《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教学目的和宗旨,并在实践中被证明是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喜欢《职业道德与法律》课,首先必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把经过精心准备的案例交给学生,把抽象的理论转换成具体生动的事例,并组织他们开展讨论,最后山教师进行总结和讲评。由于每一个案例的内容都是不同的,新奇的事物对学生有特殊的吸引力,从而可以激发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讨的热情,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授《预防一般违法行为》时,我设计了生活中典型违法行为的案例,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并运用图表对本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归纳,最后利用学生从网上寻找的相关法律案例,对本节课的难点进行巩固,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1.2有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
在以讲授理论为主的课堂中,学生所学的知识是一种孤立的易遗忘的抽象认识。而案例教学法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例如在讲到《爱岗敬业立足岗位成才》这课时,给学生播放全国劳动模范马班上的邮递员土顺友的事迹资
料,有助于学生理解爱岗敬业的含义和意义,再播放一段爱岗敬业模范世界一流桥吊专家许振超的影像资料,有助于学生对“敬业”的理解,启发学生做事情要精益求精,不断创新。
1.3有利于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契介点
案例教学法,把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问题拿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讨论和分析,不仅符合青年学生的思维特点,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同时也为理论联系实际找到了契合点,培养和锻炼了学生运用所学得的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讲《正确利用合同参与民事活动》时,我选择了一些典型的案例来讲解,这些案例涉及到社会上大家所关心的现实问题,如房屋合同的订立,旅游中遇到的合同纠纷以及合同的变更和转让等等。从对这些案例的讨论中,使学生不仅感受到合同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认识到了学习有关合同的法律知识,学会利用合同参与民事活动的重要意义,看到了法律理论和社会实践的密切关系,使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2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形式
2.1用案例讲授法例证观点
这种方法把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进行揉合,是我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一般分为四个步骤:一是先让学生阅读或观看案例材料,接着教师对案例进行分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归纳出相关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最后,教师再对相关理论进行系统的、简略的讲解。这样通过教师对案例和课程内容的讲解,使案例与课程的基本理论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
2.2用案例模拟法创设情境
这种方法需要教师以生动的实例向学生提供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模拟情境中的问题。如果教师在案例讨论中能够设置高度仿真的问题情境,那么,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洞察力与想象力。如讲《崇尚程序正义》时,我先选用了法庭审案的影像资料进行讲解,然后再模拟法庭的活动,这样以自观的材料,生动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中领悟法律程序维护公平正义的作用,切实增强程序正义观念。
2.3用案例讨论法协作探究
这种方法是案例教学法的常见形式,一般步骤是:先让学生熟悉案例材料,接着提出课前精心准备的问题,然后,把学生分组并让他们进行讨论分析,最后,从学生们的讨论结果中引导他们总结相关理论。如讲《礼仪修养显个人魅力》时,我让学生去亲身观察、发现生活中和校园里违背礼仪规范的现象,并提出自己对这些现象的看法,在课堂上分组开展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最后我概括点评。这样做使学生从浑然不知的当局者变为清醒的旁观者,许多平时不以为然的小事和小节,放在大家的共同讨论中被放大了,正确与错误产生强烈的对比,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3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3.1学生主体原则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教师由传授者变为组织引导者,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分析案例,多方查找资料,积极参加讨论,撰写分析报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精心选择案例,设计教学过程,创造融洽气氛,适时参与讨论。
3.2激励参与原则
高度的参与性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特征,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才能确保案例教学的成功。《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多是大班上课,这就需要教师在案例教学进行前做必要的说明和动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来,并制定适当的分组和考核办法。
案例教学法的实质是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帮助学生进行相应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可以适用于多种学科的教学中,其中对于意识范畴的教学而言更加实用。在案例教学的带动下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对于积极的教学氛围的营造也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在实际的实施中需要按照相应的原则来开展实际的教学。首先,教师需要从意识上进行转变,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在教学中通过案例的引出带动学生积极地进行问题的探讨,从而将学习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其次,在教学方式上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现状进行安排,对于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而言可以结合身边的案例进行讲解,从而增强学生的理解与重视。同时,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发挥出职业道德教育与法律教学的真正作用,为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指明方向。
二、中职院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部分教师的价值观受到了较大影响,在具体的职业教学中也更加侧重于技术教学,因而对于职业道德教育与法律知识的讲解有所欠缺,这种现象虽然在近年来有所改善,但是学生的学习意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改进。单一的教学方式与枯燥的教学内容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其实际的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提升。这对于学生的成长与个人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需要在教学方法与形式上进行有效的改进,以便于更好帮助学生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去。
三、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案例教学及其运用
1.讲解法
在进行案例的选择时,需要尽可能地贴近人们的生活,这样既便于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引发学生的深思,引以为戒。在讲解案例之前需要通过简短的理论知识来做铺垫,然后再将案例抛出,引发学生的探讨与学习。讲授《避免误入犯罪歧途》中,教师向学生们讲述了19岁的小佳偷走残疾人鑫鑫900元治病费用,耽误了鑫鑫最佳的治疗时间最后双腿截肢。小佳这种行为已触犯刑法,故以盗窃罪判处其一年有期徒刑,并罚款1000元。教师告诉学生,若按照小佳的盗金额,还构不成犯罪,但其所盗窃的对象是残疾人,并且造成残疾人双腿截肢的重大后果,带来的危害性极大达到了犯罪标准。通过专业性的总结帮助学生明确地知道犯罪是非常严重的行为,并且一旦触及到法律就会给自己的人生造成无法抹去的污点。
2.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阅读相应的案例或者观看相关的视频,让学生进行问题的分析。例如,讲授《依照程序维权》时,引入案例如下:李某在舅舅的织布厂上班。9月末,李某向自己的舅舅讨要3000元工资多次,未果。为了能够要到工资,李某绑架舅舅的小儿子,并电话威胁舅舅发放自己应得的工资。当李某看到舅舅及其妻子赶到,立即把其儿子高高举起,并恐吓他们要把孩子狠狠摔在地上。之后李某被制服,法院最终以非法拘禁罪拘役李某五个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针对该案例进行积极的探讨,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最终让学生明白,有些事情是可以通过法律武器来进行维护的,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于法律的认知,法律的存在不仅仅是惩罚坏人,同样也是保护正义的有效武器。
3.重视课中的讨论环节,增强学生的认知
第一讲 教师职业的产生于发展
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决定着一名教师对待神圣的教育事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制约着一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规范,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精神支柱与实践动力。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到国家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永恒话题。
一、职业的含义与特征
1、职业是社会中人的劳动角色定位
职业是一种社会劳动岗位,是人们所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收入 的专门类别的社会劳动,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一般性表现,也是一 个人的权利、义务和职责。
2、职业特征
社会性——职业的首要特征。所谓职业的社会特性,是指职业 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并且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发 挥着其特有的社会功能。专业性——职业的内在需求。所谓职业的专业特性,是指不同的职业在劳动内容、劳动方式、劳动手段等方面具有自身特点。
经济性——职业的基本保障。所谓职业的经济特性,是指人们 通过从事职业活动可以获得经济收入及报酬。
技术性——职业的必备条件。所谓职业的技术特性,是指每一 种职业都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或技术要求。
二、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职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伴随着社会分工 的出现而产生的。因为职业的产生是由社会分工引起的,所以,社 会分工的发展必然决定和制约着职业的发展变化。职业是在不断分 化和演变的。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而不断地推陈出新。职业的 发展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把握影响职业变化的因素就可以把握 其变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职业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反 应,但职业不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形成所产生的,而是社会劳动分工 必然结果,并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深化而发展变化。
三、职业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1、职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职业对个人生存和发展的三个作用:一是维持生存,即通过职 业劳动取得生活来源;二是参与社会劳动,承担社会义务,即通过 职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承担社会义务,为他人提供服务;三是 发展个性,在职业劳动岗位上发挥才能,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2、职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从社会整体来看,职业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是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和精神产品生产总体系中的行业。
四、教师职业的历史地位
1、职业是社会中人的劳动角色定位历史发展到现代社会,各种职业丰富多彩。其中,教师职业是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之一,是历史悠久而又永远充满生命活力的职业。
教师职业不是一种普通的职业,它是一种影响人的心灵的职业,是以育人为核心的职业,是最具生命性的事业
五、教师职业的崇高和神圣
教师职业是人类社会分工以后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人类 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历史范畴。
1、教师职业的本职就是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标准培养人的创 造能力,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价值的人。
2、教师的劳动目的和任务是塑造人的灵魂。
3、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具有生命活力的人
4、教师劳动手段取决于人的素质。
5、教师的劳动过程涉及众多人际关系
6、教师劳动的产品也是人。
六、教师是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 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劳动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 贡献巨大
(2)教师是人类只能的积极开发者,对人类科学文化事业进步 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教师是一代新人的精心培育者,对提高新一代及全体社会 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2、教师的劳动对社会物质文明建设起着间接而巨大的作用。
3、教师的劳动对个人的成长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七、人类面临的挑战
首先,信息化社会将导致新的教育技术革命 其次,国际化社会将产生新的国际理解教育景观。再次,成熟化社会将构筑终身教育的新体系 最后,科技化社会将呼唤“学会关心”的主题教育。
总之,21世纪的发展为教育和教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前所未有 的机遇。
八、新世纪教育面临的挑
首先,它要面对的是一场即将到来的知识革命。
其次,要确立它还将面临一场学习的革命。不仅如此,教育和个体发展的关系在当下也要面临着新的变革。
另外,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同样面临着挑战。
教育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就要确立符合时代精神的新教育 理念。
首先,要树立一人为本的理念。其次,要确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再次,要树立可秩序发展理念。
九、新世纪教师面临的挑战
要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型教师,必须树立适应时代要求的 新思想、新观念。
第一,现代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新世纪教师必须在“以人为本”的根本教育观指导下确立以下观念:
确立新的教育功能观。确立生活教育观。确立生命教育观。
第二,现代教师要树立新的知识观。
首先,要求教师不再墨守传统的知识观,将知识仅仅看成不变 的、结构化的东西。
其次,教师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要努力把传递知识的过程变成 学生发展的过程。
再次,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教会学生学习。
最后,教师还要有科学精神,理解知识所负载的价值及意义。第三,现代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首先,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教师要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根据不同年龄学生身 心发展的特点、规律,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再次,教师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关键词:职业道德;案例教学法;实施方式;思考建议
职业道德是高职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基本职业素养。日常教学中,单纯的理论传授,很难走进学生的内心,融化为他们的内在品质,因此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应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法就是其中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概述
案例教学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首创,正是由于该学院对案例教学法的成功运用,才使得它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它在课堂教学领域中有着独特的价值。
简言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方法,核心在于“案例”,由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回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提升学生高层次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式
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情景的互动历程,影响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是教师、学生和案例。如何在高职职业道德课教学中运用好案例教学法,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案例的选择和设计——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案例是教学的主线,贯穿一堂课的始终,起组织教学各环节的作用,是学生获得认知的载体,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它决定案例教学的效果。精选出的案例应当具有思想性、新颖性、可讨论性、职业性等特点,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所学理论的案例。本人认为,案例的选择和设计要做到:“例”“理”“德”相结合,寓“理”于“例”之中,寓“德”于“例”之中。
2、案例的呈现和展示——实施案例教学的有效方式。
教师选择合适的时机呈现案例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心理学家认为,在几十分钟的授课时间中,开头的十分钟的效果是最佳的,在上课开头呈现案例,可以起到致趣、动情、引思的作用。
案例的展示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教师印发的案例;教师口述表达,它适用于情节比较简单的案例;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案例;课前布置以小组为单位寻找的案例等等。但不管使用何种展示方式,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或情境当中,为后面的分析探究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3、案例的探究分析——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
案例的探究分析即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对案例展开讨论,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体或核心环节。讨论案例时,最根本的一条原则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职责是适时地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形成共识。通过讨论达到以“例”明“理”,以“理”释“例”,以“例”明“德”,以“理”导“行”的目的。
三、案例教学法的主要成效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突出职业道德课的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的新的教学尝试。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主要体会有:
1.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以“行为导向”的现代职教教学理论为基础,强调在教学中应将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会的交往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师生能够相互交流,学生真正被摆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课堂上积极思考,如此反复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有所提高。
2.有助于实现教学相长
案例教学通过师生针对实际问题的共同分析,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教师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主观愿望,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互动,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案例分析中以案论理、启发思考、教学相长等特点,促进二者的交互影响,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职业道德课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此,必须了解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教师只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才能收集、整理、编写出反映社会现实且有一定典型意义的案例。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平等信任的关系和畅所欲言的思想交流,既有利于教师联系社会实际开展教育活动,也为联系学生的实际思想和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对案例教学法的思考与建议
案例教学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要真正将案例教学法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既要科学地运用该教法,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案例教学的采用,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的要求很高: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并将理论与实践融汇贯通;既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教案,又要求教师更加重视改革开放的社会经济实际,对现实中的问题保持高度敏感,不断地从实际生活中求索适宜教学的案例,
2、确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是案例教学的本质体现,也是根本指导原则。职业道德案例教学,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模式,要通过设计具体情境,鼓励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在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都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始终发挥指导作用。
3、要注意案例素材的选择
案例素材的选择要富有时代气息、要联系学生实际,突出专业特点。我国职业院校所用的职业道德教育教材是通用性教材,专业性不强,不能体现行业特色,因而效果不佳。案例的选择只有切合学生实际,从学生以后的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才能自觉接近案例情境所给予的各种刺激影响,通过主体的作用,内化为职业道德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乃是“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可通过案例教学创设德育情境,克服教学中的理论灌输,这既是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当代道德教育转型的实践方式。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关键词:会计专业 职业道德 建议
会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现代会计经过近七十年的发展,职业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技术的进步掩盖不了许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从国际到国内的一些典型事件,都不容置疑地说明了一个问题: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比会计职业技术更为重要。当前,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职业道德不够规范。他们受不良社会风气和单位负责人道德水平的影响,往往会做出一些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行为,甚至达到职业犯罪程度。各种会计违法的报道也屡见不鲜,那么如何在源头上杜绝各种违法,会计类专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就显尤为重要。本文结合自己在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实践,谈谈加强中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议。
一、加强会计专业文化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专业文化建设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专业文化建设的难点是如何将职业道德教育融于专业文化建设的始终。中职学校会计类专业要努力开拓新形势下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学校工作计划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计划制定与实施的始终,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文体活动的各个方面,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通过制定学校的会计专业文化建设总体方案,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方案之中,明确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和党团组织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应当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界定各自承担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职责。
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构建“三位一体”的分层次、分阶段、多形式的会计职业道德教学体系 。学校在制定会计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时应分“专业入门教育法律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三个层次设置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系列课程。从新生入学开始,在各个学期设置不同课程或讲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地对学生进行系统完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二、改革专业课程设置,加强职业道德学习
会计专业虽把《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列为专业核心课程,但学习的目的仍然是围绕考证。中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也不可能通过一两门课程就达到效果 所以需在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体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在进行专业理论教学时,教师除了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外,还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融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如在讲授专业核心课程时,结合现场需要可适当增加职业道德内容。也可将案例教学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了解违规会计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内在原因,通过讨论分析职业道德冲突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培养职业道德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和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如在讲到一些企业将本应费用化的利息支出进行资本化,虚增当期利润,以达到粉饰会计报表的目的等违规行为时,教师应及时指出,这是会计法规所不容许的,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抵制这种违法行为,使知识的外延得以延伸,陶冶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情操。在校内实训教学环节,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训中要注意变换学生的岗位角色,使学生熟悉实际工作中的业务处理流程,了解各岗位的职责要求,让学生亲身实践,深刻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会计职业道德知识。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并将实践中遇到的有关职业道德问题加以整理,作为案例教学的内容,补充教材的理论知识,化解学生在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认知矛盾,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基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特殊性,教师只有通过平时细微的量的积累,寓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于各门课程之中,才能培养出综合的职业道德水平。
三、丰富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式。
会计职业道德理论、原则一般较枯燥、抽象,若按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不易真正领会,甚至会反感。教师在讲授会计课程时有意识在课堂上结合相关案例资料,鼓励学生思考,这是培育学生快速思维的有效形式。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取得好的效果,一是选择好案例。案例的选择主要围绕有关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但同时要注意与学生已掌握的专业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会计从业资格的班级时,针对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岗前培训”,因此选择的案例侧重于会计未来职业道德的内容,这些案例除了涉及道德决策外,少不了涉及会计学许多理论和实务问题。因此,学生通过案例研讨不仅能使自己思考在各种情况下做出怎样的决策,而且还有效地复习和巩固了已学过的会计知识,并且使已学过的有关知识得到灵活运用。二是要对案例内容作好充分准备。教师不仅要熟悉案例,而且还要尽力收集其他辅助教学材料,如各类专业性报刊上有关论文、观点等。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使学生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了所学的相关会计专业知识,提高了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培养了道德观念。
四、重视会计的师德建设,言传身教。
学校是进行系统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而教师更是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的直接影响者。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职业人格,帮助他们在学习阶段就为将来走人社会形成正确的职业判断打下良好基础。这就要求在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加强会计教师的专业素质培训,不仅是会计专业技能上的良好素质,还包括了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们更自觉地接受职业道德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项怀诚。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
营养配餐员(高级)
执教:李海芸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营养配餐员职业概况 职业名称:营养配餐员。职业定义:根据用餐人员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运用营养学的基本知识配制适合不同人群合理营养要求的餐饮产品的人员。
职业等级:本职业共设二个等级,分别为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为什么要培养“营养配餐员”?
“营养配餐员”是造福全民的职业
(1)国务院发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指出:要加强营养知识宣传,提高城乡居民营养科学知识和自我保健意识,引导全民族科学、合理地进行膳食消费,并把营养、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内容(比西方发达国家晚)。
(2)“营养配餐员”是造福全民的职业,通过营养知识的普及,使群众接受“科学的饮食方式”,从“吃饱求生存”向“吃好求健康”的方向转化。使每个家庭有效地保障和提高健康素质,防病于未然。使我们国家有限的资源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提高中华民族健康素质,有效地支持和促进经济发展,为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3)“营养配餐员”是保健医生
中国有13亿多人口,在这个庞大的基数下,患病的人不在少数,人们往往都是得了病以后才忙于治疗,高昂的医疗费用不仅普通家庭难以承受,也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增加公费医疗的投入与医疗保险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只有重视膳食平衡和营养知识的普及,才能将庞大的医疗开支节省下来。加大营养知识宣传和教育,使人民群众关注营养,并在生活实践中贯彻“平衡膳食”的原则,就可以直接减少全国的患病人数,最终节省可观的医疗开支。这对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来说更为重要!
(4)理念的变化
从“吃饱求生存 ”到“吃好求健康”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深入、经济的腾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人民的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吃饱求生存”、“好吃求口味”,向“吃好求健康”的模式转化。过去物资短缺、食物单调,想吃的东西买不到,现在商品琳琅满目,许多人却又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应当怎么吃了。
(5)巨大的社会需求催生了 “营养配餐员”
伴随食品加工业和餐饮业的发展、为了满足广大国民伴随不断提高的营养认识水平而产生的、对营养配餐专业人员的总体社会需求,“营养配餐员”,正是适应了这种社会需求。因此不难看出,面对上述如此巨大的餐饮业队伍,培养为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服务的、可熟练地根据“平衡膳食”的原则、进行营养配餐的专业人员已时不我待!。国外的健康研究发展状况
(1)日本为改善国民体质的营养立法
日本的国民营养状况改善和体质的增强已经得到世界的认可。其人均预期寿命已居世界之首。
在1931年,日本18岁男青年的平均身高仅为161.8厘米,女青年的平均身高为151.2厘米。二次世界大战后,40年代后期,日本在经济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为了改善国民的营养状况,先后颁布了与营养相关的三个重要法律:营养士法、营养改善法、学校供餐法
日本执行营养法的收效
随着国民经济状况的好转,日本青少年的平均身高得到明显改善,1960年1975年,日本青少年男女的身高每10年就分别增长了2.8厘米和2.5厘米,1985年日本18岁男女青年的身高分别达到171.8厘米和157.8厘米,完全摘掉了矮个子的帽子。
日本1亿多人口中营养士总数达40万人,相当各科临床医生总数的2.4倍。培养营养人才的学校有200多所。学校层次较多,培养目标以及毕业后就业岗位也比较明确,在工作岗位上的职责分明。健康是人类最大的财富(1)人类需要健康
• 有如下这样一个生动的譬喻:
如果将一个人毕生从事的事业、成功、财产等等描述为下面这个巨大的数字的话:
***00000000………….这个数字中的第一个数字 1 就代表着“健康”,假如一个人失去了健康,那么再巨大的数字也会归于零!营养学的价值与目标
让全人类获得良好的营养—GOOD NUTRITION(营养食品)FOR ALL!——是营养学追求的崇高目标。
营养学研究的课题——“吃什么和怎么吃”,正是告诉人们应当如何科学地吃饭,使生命更具有活力和创造力;营养可以影响思想、行为和感受;营养与心理与生理状态有关;营养状态的好坏和膳食结构合理与否将决定生命的价值和个人的成就!健康长寿与膳食关系密切
谁都怀有“健康长寿”的愿望,但现实并非如此。由于“生活方式病”与日常生活习惯有关。世界第一长寿国日本,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其医疗费猛增。三大疾病——癌、脑中风、心脏病的死亡率已达总数的60%,糖尿病患者达1400万人。健康长寿与膳食关系密切
由于发现食品中存在着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第3次功能)的形形色色的生物活性成分以来,提高了膳食对健康关系的认识。为了防癌,保持和增进健康,探索食品成分及阐明其功能,对构筑健全的膳食生活进行了研究,也开始对味觉的神经生理学、以及咀嚼与口腔内食品物性开展了研究。
【关键词】中职;德育;生活
思想道德课是中职学校推进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它对提升中职生综合素质也具有重要意义。“德育教育可以帮助他们领略人生的哲理,提高自身的修养,正确地认识、评价、把握自己,真正地、持久地热爱自己的专业,并树立为之不懈努力的信念和决心,从而真正地在自己的专业上得到持续的发展,使他们的职业之路走得更为踏实,更为有力。”新形势下,中职生在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思想道德出现滑坡现象,迫切需要中职学校加强德育课堂教学思考,改变传统德育课堂空洞、枯燥、脱离生活等教学现状,积极探索中职德育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的方法。
一、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一)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贴近。中职德育要走出困境,必须要体现它的使用价值,让学生感觉到德育课学习的理论知识能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困惑,学生才能实现德育的自我内化。“中职学生必须先行抓好道德内化的养成,才能成人。”因此在设计德育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将德育内容与学生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教师要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日常生活状况,特别是中职生思想上存在的典型困惑。这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学生才能与教师进行深入的交流,才能产生有效互动,这样教师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与思想上的困惑,从而为中职德育课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积累材料;教师要善于寻找德育内容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整合点。中职德育贴近中职生的生活,不是将德育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生活中的思想困惑进行简单的叠加,需要教师根据德育课教材内容将之与学生的生活有机融合起来,在德育课教学中进行有机渗透。
(二)与学生的职业生活贴近。中职生毕业后直接走向工作岗位,因此中职生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在德育内容上贴近学生的职业特点,在德育课教学内容上融进学生职业生活内容,对学生的职业观与职业道德情操进行合理的引导。德育内容贴近中职生的职业生活,重点突出以下一个内容:职业定位、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道德。中职生由于生活经历比较少,对于职业定位往往好高骛远,过于理想化,这就需要德育课对学生职业定位进行合理引导,引导中职生根据自身现状合理选择职业;在合理定位基础上,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免学生走向岗位后不知所措;最后在德育内容上加强对中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将职业道德内化为一种职业素质。
二、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方法贴近学生生活
德育课贴近学生生活不是体现在内容上,还应该体现在方法上,只有采取合理的方法,激发学生德育学习的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提升德育实效性。
(一)选择生活化德育案例。目前不少思想道德课教师照本宣科现象严重,导致中职生对德育课不感兴趣,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化德育案例。案例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德育课堂的趣味性,也能借助案例将抽象空洞的理论生活化。例如在教学《职业道德与法律》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们可以援引生活中范美忠的案例,引发学生对职业道德的探讨。由于案例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学习中有话可说,大大提升了德育教学的效果。
(二)开展德育体验活动。实践证明,通过实践体验获得的知识是最深刻的,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教师要善于运用体验式教学,在中职生德育课堂开展体验式教学。例如结合中职生专业;也可以适度地开展社会调查,例如在教学“职业观”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们可以组织中职生对学姐学哥进行调查,通过实践调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合理职业定位的重要性。德育体验活动由于贴近学生生活,增强了学生的德育体验,因此,德育教学达到的效果更明显。
(三)注重德育情境熏陶。生动的德育情境往往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因此在中职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化的德育情境。中职德育课堂常见的生活化情境创设主要包括游戏、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
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游戏创设生活化德育情境,在生动的游戏中增强学生的德育体验;要善于运用故事,特别是生活中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思想道德共鸣,在故事中使学生受到德育熏陶;要尝试创设案例情境,引导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在角色扮演中增强学生的德育体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熏陶。
三、中职德育课堂教学评价贴近学生生活
中职德育课堂教学要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需要我们建立与之相匹配的评价方式。中职传统德育课堂评价过于理论化,按照德育理论教学目标要求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中职德育课堂要根据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要求,尝试生活化评价。
一方面,中职德育课堂评价要按照德育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德育理论掌握情况,以及德育课程学习中学习的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等,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德育认知水平提升,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道德素质;另一方面,中职德育课程评价要与生活结合起来,将学生德育理论与学生生活整合、职业道德等纳入评价内容,从传统“知”的评价向“行”延展,主要评价学生将德育理论转化为日常行为的意识与能力,将学生的行为习惯与表现纳入德育评价,关注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提升,关注学生生活态度,使德育课堂评价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德育课程学习的意义与价值,激发学生德育课程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总之,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只有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真正实现有效德育,提升中职人才的综合素质。中职德育教师要在日常德育教学中,努力探索德育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有机融合的策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竞争力,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