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语文教案【优秀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下是勤劳的小编给大伙儿整编的6篇逍遥游教案的相关文章,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逍遥游·教案 篇1

[自读导言]

一、自读要求:

(一)了解庄子及其作品、思想。

(二)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

(三)熟读课文,背诵的一段。

二、学习侧重点:

(一)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超乎寻常的想象力。

(三)寓言体的特点。

(四)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解说)本文是一篇想象奇特、对比鲜明、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寓言体文章,因此重点研究学习这些方面,对于了解庄子及其作品的全貌,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借鉴、发挥与创造极有帮助,有利于我们培养创造性的人才。

[自读程序]

一、在教师简要交代作者及其作品、思想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地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二、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分小组对自读时存在的问题、疑难进行针对性研究。

三、在研究的基础上分小组向教师质疑,教师针对学生的提问有选择地予以答疑。

四、强化性自读检测。

(解说)对于阅读课文,教师必须对学生放开手脚,训练和培养他们的自读习惯,提高他们利用教材本身和工具自我学习的能力。为此,教师可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其合作精神和研究习惯。

[自读点拨]

一、 庄子及其作品

庄子(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对现实不满,不与统治阶级合作。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他拒绝。

庄子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我们仅能从《史记》和《庄子》中了解一点零碎的东西。他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庄子》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文笔汪洋态肆,想象奇特丰富,气势波澜壮阔。《庄子》共33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庄子》善于虚构,十有八九是寓言作品。庄子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变化,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人胜。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二、 庄子的思想

庄子哲学是生命哲学。

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因此,他的思考具有终极意义。那些从某种意识形态立场出发的批评家们必然缺乏与他对话的基础,更没有无端攻击他的权利。

人活着,这是第一个无可怀疑的存在论意义上的基本事实,没有比它更优先的。

人活着,是为了追求一个更幸福的生活,更欢乐的人生,这是最高目的,没有比它更重要了。

以这样一个事实为起点,以这样一个目的为旨归,庄子问:人,尤其是被抛在滔滔乱世中、作为个体的人,究竟应该怎样生活?

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创造生命。

上一章讲天道观,天道作为\"大宗师\",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全部思想的纲领。以下几章皆由此延展开拓出去,反过来又深化了这一主旨。

庄子说\"有\",但首先要认清人生的苦难和苦难的根源。 既然苦酒是自己酿成的,还是要先尝一口。

这是个乱世。\"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之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过,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奚足为哉?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其为不免矣。\"

庄子说,百年大木,被割开做成\"牺尊\",加以青黄之色的文饰,而不用的部分被弃于沟中,牺尊与弃木相比,美丑虽有差别,但从丧失本性来说是一样的。夏桀、盗跖与曾参、史鱼相比,行为的好坏是有差别的,然而从丧失本性来说都是一样的。(《天地》)

但这并不是说,善恶本身没有差别,而是说,相对于天道和天人合一的本性来说,这种对立是没有意义的,甚至在\"失性\"上是一致的。有人认为道家鼓吹无恶不作与居仁行义一样自然,一样合理,其实是莫大的误解。

庄子接着说,丧失本性的表现有五种:一是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是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是五臭熏鼻,激扰嗅觉;四是五味浊口,败坏味觉;五是好恶迷乱人心,使性情浮动。这五者,都是生命的祸害。(《天地》)

那么,是不是五味浊口人就不该吃饭?五色乱目人就该做睁眼睛?五声乱耳就该掩耳盗铃?当然不是。五色未必乱目,但若失去本性,被五色所炫惑,那么当然心神摇荡,追逐美色去了。好恶未必乱心,但有好恶就必然有某种立场和先入之见,如果固执地坚守这种立场和由此而来的善恶正邪分别,那么要是它们不合天道的话,则必然带来恶果。

所以庄子批评主张纵欲的杨朱和主张禁欲的墨子,认为他们只是在欲望数量的增减上做文章,却没有考虑到二者都是不合人性的,没有考虑到还有实质上的变化,即不追逐欲望而又不扼杀欲望的\"无无\"境界。换言之,假如有了良好的生活意识和合乎天道的本心,欲望是不可能困扰人生的。因此,所谓\"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的名言,其实是把人分裂为对立的两个方面,永远解决不了人生问题。庄子讽刺道,那些人好恶声色充塞心中,冠冕服饰拘束着身体,栅栏塞住了内心,绳索捆住了身体,眼看着在绳捆索缚中还自鸣得意。要是真有所得话,那么被反手缚绑的罪人、囚在兽栏中的虎豹,岂不是也可算作自得了?\"(《天地》)

庄子既不是以己之昏昏而欲使人昭昭;也不是一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派头。他知道对于天道,无论谁都应该敬畏,都不该太狂妄太自负,都不该固执于成见,师成心而自用,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否则,天道就被小的成就所遮蔽了,至言就被浮华之辞遮蔽了,儒家与墨家的争论就属此类,更何况一般人呢?

\"小夫之知,离不开应酬交际,劳弊精神于浅陋琐事,却想普渡众生,引导万物,以达到太一形虚的境界。像这样,只是为宇宙形像所迷惑,劳累身体而无法认识太初之境。……悲哉乎!你们的心智拘泥在毫末小事上,怎么会知道大宁的境界呢?\"(《列御寇》)

因此,人生并不必然痛苦,至乐、天乐也是可以获得的,这就看你怀着一颗什么样的心灵。

三、关于《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全文若即若离,疏而难分。为分析方便,权且分为三段。第一段从篇首至\"圣人无名\"。作者采用了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作顺序,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事物形象地说明:无论是\"扶摇而上\"的乘天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也无论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都是并不得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的。然后又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那些为世所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不必说,就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之流仍是\"犹有未树\";列子虽然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是仍然\"犹有所待\",待于风,算不上逍遥游。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庄子在本段的最后说: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了。

他所想像的境界也是独一无二的,那个\"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境界,除了庄子又有谁创造得出呢?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姑射山神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的美丽形象,将那种境界人格化、具体化,使人明知其假,宁信其真。

把自己的缥缈幻想写得这样实在,这样美妙,除了庄子,恐怕也没有第二个人了。庄子随心所欲地想像出这些物事、境界,并非空言诳人,而是其构思匠心的必然体现。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

大鹏必须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难想见;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为、无己,在\"无何有之乡\"去作逍遥游!

其次是炽烈而隐蔽的情感。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庄子耽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定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

庄子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所以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无己\";但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天下》)的背后有深深的苦闷,虚幻的\"无何有之乡\"产生于对人间世的绝望,他追求着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其中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他把那个\"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神人写得那样美丽绝伦,其中不正燃烧着他那炽烈的、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之火吗?还有,他虽然提出应该\"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可见这个一心要飞离人世的作者要否定的不是人生社会,而只是人生社会的黑暗和肮脏。这里还有必要提到大鹏这个形象。尽管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但是却义正辞严地驳斥了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用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了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无法逍遥的大鹏的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

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这样的比较想像: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广漠之野找到慰藉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这种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四、简论《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

善用寓言,这是《庄子》一书很重要的艺术特点。庄子在其《寓言》篇中自叙其著述特点时就明言\"寓言十九\",司马迁在《史记。老庄 申韩列传》中亦指出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全书大小寓言共计二百多个,其短者或二十多字,其长者或千余字;有些篇目全部由寓言排比而成,有些篇目干脆通篇就是一个寓言。如此大量采用寓言来传达自己的思想的即便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庄子》的寓言又是非常与众不同的。先秦其他作家如孟子、韩非子等人亦可谓善用寓言的,但孟子多采用民间传说故事来加强自己的论辩,韩非多利用历史传说与典故以佐证自己的说理。而《庄子》的寓言却大多\"皆空语无事实\"(司马迁语),为庄子本人所虚构而成,正如刘向所云,其\"作人姓名使相与语,寄辞于其人\"。可以说,庄子是第一个自觉地运用虚构手法的作家。

《庄子》寓言的独特性,还在于它的\"多义性\"。庄子在创造了如此大量、丰富多彩、变化多姿的艺术形式棗寓言之时,其寓意却是比较隐蔽、模糊的。他在讲故事时,并没有明白、精确地点明他要说明的道理,而是靠那卓异的形象思维,通过故事自然流露出来。这样,其寓言的寓意就变得多面、模糊,具有\"形象大于思想\"的特点。一个寓言,需要读者再三体味,才能领悟其深层含义;或者同一寓言,不同的人读之会有不同的理解。这种含蓄的\"暗示\"手法的运用,正与庄子\"道\"之玄虚空灵的精神实质相吻合。这种寓言的背后,包藏的是无穷的万象,不尽的意蕴,让人能够捕捉一二却也难以全部领悟,因而也是增加它内涵的丰富和模糊的美。可以说,庄子在创造这些寓言时,本身所运用的,就是一种直觉的形象思维,因而也要靠读者的智慧加上灵悟的直觉才能通彻明察。所以单凭直接的、明白的逻辑理性,是无法全部理解体会到那种\"神\"和\"道\"的境界。正因为如此,历来对庄子寓言的解释,众说纷纭。

[1]

逍遥游语文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1、理解逍遥境界的真正内涵。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3、探寻庄子逍遥境界的积极意义。

重点难点:1、庄子“三无”思想的理解。

2、用新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庄子。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有人说,在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中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又有人说,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庄子倾注一生看守的月亮,他的灵魂、魅力便是逍遥,逍遥是庄子思想的精髓,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第二课时,共同探寻庄子逍遥境界的真正内涵。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林语堂《信仰之旅》

二、知识链接:

(学生阅读《全优设计》及课文注释)

1、庄子其人: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2、庄子思想: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安时处顺,无为而治,精神自由。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

3、作品《庄子》:又名《南华经》、《南华真经》,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今天我们再一次接触庄子,我们要通过《逍遥游》了解庄子的哲学世界,走进庄子内心的深处)

三、整体感知:结构和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本文论证思路,并提示所用论证方法)

1、学习角度:

(1)扣标题,提出问题:何为逍遥?

(找同学谈一下你对“逍遥”两字的理解)

教师明确:“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那么,庄子又是如何诠释他的逍遥观的呢?通过预习和整体阅读,我们能看出庄子在文中哪段明确提出了自己的逍遥观。

(2)扣行文关键词: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

提示:文中三个“笑”字,分别在第一、二、三节。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笑其不逍遥,其实自己也不逍遥。真逍遥什么?

2、学习思路:

提示:不逍遥——逍遥(驳论,先破后立)(如已学过的《拿来主义》)

提出两问题:

(1)每一段列举了哪些事物,是否达到了逍遥? (第一、二自然段)

(2)找一下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即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并翻译。(第三段)

四、梳理探究

(一)、引导学生梳理第一、二自然段 。

1.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2.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3.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4.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5.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6.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7.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学生深入文本,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一段列举了哪些事物,是否达到了逍遥?

明确:鲲鹏——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尘埃——生物以息相吹 不逍遥(有待)

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

2、为了论证事物有所待,还用了哪些比喻

大舟漂浮,有待深水

芥草为舟,杯水负载 均有待

行路备粮,所待不同

3、第二段写了那些事物,作者如何归类

小知不及大知, 小:朝菌 蟪蛄

小年不及大年 大:冥灵 大椿  彭祖

汤之问棘 大:鲲鹏

小:斥鴳

4、第一二段之间关系如何

明确:万物在有待的范围内有大小之分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它们都不是自由的,皆“有所待”,即未达到逍遥之境。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文章的论述自然由自然界过渡到人类社会。

(二)探究赏析

1、齐读第三段 找一下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即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并翻译。

明确: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2、其中“待”字如何翻译,若将最后一句改成陈述将是什么意思。

明确;待:凭借,依靠。 他们不凭借任何东西。

3、如何用两字概括逍遥境界

明确:无待

4、社会中的人如何做到“逍遥”,庄子认为哪些人才“真逍遥”

明确: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5、引导学生对庄子“三无”思想理解:

所谓“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

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

所谓“无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6、文中其它生命形式如何不逍遥

知、行、德、征……  有名、有功、有己(社会理想人格)

宋荣子……无名、无功、但有己(有我与彼的区别,犹有未树)

列子……无名、无功 无己(物我合一)但乘风而行(有待)(不能真逍遥)

第四层次:至人、神人、圣人 (超越一切的境界)

无名、无功 无己 无所待 (真逍遥)

7、标题详解:

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悠游自得、任性适意

游:心游、精神漫游、精神与心灵的放任

逍遥游:独立精神的自由翱翔。“天地与我并生,万物

明确本文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这样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

六、拓展思考

1、试比较庄子和孟子、韩非子作品中寓言

明确:①孟子、韩非子作品中也多用寓言,如五十步笑百步、守株待兔等。这类寓言多为扩大化的比喻,运用的目的,在于将寓言作为抽象理论的形象例证。庄子寓言则注重以寓言本身来说明观点寄寓思想。

②诸子寓言多取材于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和熟知的历史传闻。庄子寓言则善于发挥惊人的想像力,虚构出神奇莫测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多姿多彩令人瞠目结舌的形象。

2、讨论:我眼中的庄子?

于丹曾经说过:儒家给我们一方坚实大地,道家给我们一片自在天空,人在其中,是以心灵无疆。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于丹对道家的评价,为我们重新审视庄子提供了平台。

(1)思考并讨论;故事中的庄子,面对富贵、功名不为所动,眼里只有濮水的清波,你是否支持庄子的做法

明确:

①志向远大,不局于功利。 (传扬)

积极 ②追求精神自由,个性解放。

一分为二看庄子

消极 无为思想: 虚无主义 绝对自由 (摒弃)

消极遁世

(2)这就是庄子的个性,几千年前的庄子至今仍有魅力,下面我们用新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庄子。(讨论)

明确;笑对人生,现实世界从容不迫;超越自我,心灵天地自在逍遥。

3、教师总结:

实际,庄子早就将这种人生态度寄托到了大鹏鸟身上,他是一个奋斗者的形象尽管前途渺茫,尽管随处都有学鸠、斥燕式小人的嘲笑。但是,奋斗者还是要高飞,要在那广野之乡找寻心灵停泊的港湾。面对大鹏,我们感慨万分,他时刻在指引、激励着后人如何面对困难、挫折。中国就是那只矫健的大鹏,他将永远高飞、远飞。

庄子的影响:庄子在诸子百家中是独树一帜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仁爱,孟子仁政,墨子兼爱,法家强国,兵家攻战,都是不离现实生活的,可 但庄子讲逍遥,讲齐物,却是远离人间烟火,并且行文洒脱,意象新奇,如天马行空,属于百家中的浪漫主义。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他教会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用非功利的眼光观照这个世界,直接影响着后人的思维和创作。特别是那些浪漫主义大师,如李白,李贺,毛泽东……郭沫若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从上面这些诗句,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脱胎于庄子《逍遥游》的描写。

4、文章启示:

一首汪峰《我要飞得更高》送给庄子及所有的炎黄子孙。

生命就像 一条大河/时而宁静 时而疯狂/现实就像 一把枷锁/把我捆住 无法挣脱/

这谜样的生活锋利如刀/一次次将我重伤 /我知道我要的那种幸福/就在那片更高的天空

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狂风一样舞蹈/挣脱怀抱/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翅膀卷起风暴/心生呼啸/飞得更高

一直在飞 一直在找/可我发现 无法找到 /若真想要 是一次解放/要先剪碎 这有过的往

我要的一种生命更灿烂/我要的一片天空更蔚蓝 /我知道我要的那种幸福/就在那片更高的天空

5、作文布置:以“我要飞得更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逍遥游》读后感

高三语文《逍遥游》课文原文 篇3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面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占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平!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鹅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面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古文《逍遥游》公开课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2.理解掌握“奚以……为”句式的特点,归纳“志、图、名、置、穷”五个词语的义项。

3.理清思路,背诵第1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重点

归纳五个多义词“志、图、名、置、穷”义项,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难点

庄子思想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理清思路,并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今天,我们学习《逍遥游》一课,来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二、庄子及庄子思想简介

结合注释①教师补充

投影:

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属于道家学派。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 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事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三、熟读课文

1.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投影生字难词,通过做练习的形式,来强化掌握。

投影: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1)其 ()若垂天之云

(2)海运则将 ()于南冥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BAIHUAWEN.com}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者

(6) ()与学鸠笑之曰

(7)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8)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9)适百里者,宿 ()粮

(10)小知不及大知()

(11)斥鴳()笑之曰

(12)而()征一国者

(13)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14)彼且恶()乎待哉?

学生看课本,查阅工具书,思考,回答。

明确:⑴翼 ⑵徙 ⑶ ⑷ ⑸ ⑹蜩 ⑺

⑻ ⑼舂 ⑽ ⑾ ⑿ ⒀ ⒁

3.叫3名同学朗读课文,检查掌握字词的情况,如有问题,师生及时纠正。

4.教师做朗读提示。

第一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

第二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

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响亮。

5.各自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其他成员提问,帮助自己解决。教师巡视中可参与小组的活动。

6.学生齐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那我们看看作者用众多的比喻所描写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呢?)

提问: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鲲鹏之大?(要求学生能合书回答。)

明确:“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提问:形体硕大无比的鲲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书里如何说?(学生看书思考,合书回答。)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提问: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提问:蜩与学鸠怎样嘲笑大鹏南飞,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提问: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学生讨论)

明确:照样说明它们也非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教师对第1段稍加点拨,带领学生背第1段。

学生齐背第1段。

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换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者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

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第3段。

提问:这一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说明什么?

明确: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提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适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最后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回顾,归纳写作方法,先破后立,从而明确庄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点。

由学生概括、归纳、最后再由教师明确。

齐背第2段,齐读第2、3段。

五、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总结文言知识,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庄子散文风格,并对本课小结。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学生熟背课文情况

1.单独背、齐背

2.小组比赛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投影:

1.通假字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三飡而反 (2)小知不及大知 (3)此小大之辩 (4)而征一国者 (5)旬有五日 (6)御六气之辩

2.特殊句式

找出下面特殊句式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奚以……为

答案:1.(1)“飡”同“餐” “反”通“返” (2)“知”通“智” (3)辩”通“辨” (4)“而”通“耐” (5)“有”通“又” (7)“辩”通“变”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哪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再往南去呢?

3.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三。

三、比较

教师将《秋水》与课文比较,进一步体会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等特点。

四、小结

同学们,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斛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机趣横生,确实有它独特的地方,但是,庄子本人所表现出来的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是不可取的,《逍遥游》中的思想,是没落阶级不满现实的一种自我超脱的空想,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我们当代中国的青年,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挑战生活,要去拼、去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短文,说说你对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思想的认识。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阅读《庖丁解牛》,完成下面题目。

1.读后了解庄子所讲的人生处世哲学。

2.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逍遥游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2、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2、教学难点:感悟庄子的思想情感

3、教学方法: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这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4、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读通,读懂。解决疏通字面意思,为第二课时进入思想的分析和讨论铺平道路。(具体略)

第二课时:

导语:自由——人人都渴望,青少年更强烈,但同学们小小年纪也品尝过许多不自由的痛苦,来自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那么静心想想自由是什么,你有没有自由,而庄子对自由的理解是什么,庄子的追求给我们什么启示?

第一、整体把握,初步认识:回顾第一第二段的内容,思考:题目是逍遥游,逍遥逍遥任逍遥,悠然自得适心任性无限自由,由鱼而变成的这只大鹏是否达到作者所推崇的“逍遥游”的境界?是不是真正的绝对逍遥绝对自由呢?若不是,找出相关句子。难句理解: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再神奇的再强大的东西也不可能无所不能,也会有它的难处,也会有所限制受到各种条件的束缚)需要六月风,庞大身躯升空需要动力,就好比神六升空需要液态氢一样。

作者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雄伟的形象,追求自由的热情跃然纸上,那奋力追求逍遥而最终不能彻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也许就隐藏着作者痛苦认识,那么真正的逍遥游是什么呢?

第二、重点难点解读:读第三自然段,读并思考庄子内心想追求的真正的逍遥游到底是什么样的境界,“逍遥游”真谛何在?

全文有三笑,宋荣子犹然笑之。笑谁?前面四种人,那么他“举世……”心理素质相当稳定,至少参加高考没问题。庄子认为他达到逍遥了吗?从后面句子“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庄子对他也有轻视之心,庄子有个观点叫齐物论,在他看来世间万物都是一样的,好就是坏,是就是非,死就是生。所以宋荣子算不得逍� 那么谁是真正的逍遥者,他自己吗?

列子呢?虽能驾风而行,但还要依靠风。不算。

一起读“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反复读这几句,结合你自己的理解,想想“逍遥游”真谛何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来说。无功——去除了功名利禄之心,无名——忘怀荣辱毁誉的`得失,无己——超越自我。这些至人神人已经超越了世间有形无形的道德、价值规范,金钱、物欲的奴役,是自己的精神游离于世俗不为外物所役,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和逍遥。

第三、讨论:那么回过头来想想,你自由吗,庄子所追求的这种精神上的自由,我们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吗?庄子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吗?想想庄子自己,庄子家境贫寒,做过小官后来不再出仕,终身布衣,为了生存,钓过鱼,编过草鞋,青黄不接时,靠借贷过日。他也并非入仕无门,相反不乏机会,楚王以重金高位请他,而他自愿放弃了。他和我们所有人一样,经历生活的压力,有过缺钱的折磨,有过富贵的诱惑,有内心的追求,各种压力,矛盾痛苦,身尝人世的不自由。世人很难理解他,人们普遍追求看得见,摸得找的东西如金钱、权力、功名,只有那些智者才知道灵魂,精神,情感对于生命多么重要,又是多么美好,他们在追求中其乐无穷,便不再把财富,地位,权势放在眼里,因为他们获得了更大的精神上的快乐,幸福与满足。庄子不是不可及,而是我们还没有达到那样的境界,还没拥有一个无限宽广的精神家园。

看看苏轼:课本164页。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

从诗中看到的诗人是多么潇洒,豪迈,其实诗人的一生是何其艰辛,坎坷,一贬再贬仕途上遭受一连串重大打击,但现实可以夺去他的官职,地位,可以他的政治生命,可以把他放逐到天涯海角,远离亲人,远离荣华富贵,却不能夺去他的诗心夺走他的灵魂。因为他有如此丰富,强大的精神世界,任何外来的灾难都压不倒他,这才是真正的潇洒旷达而自由,真正的自由。

第四、拓展:庄子超凡绝俗,追求自然,自由,孔孟周游列国,致力于实现仁政的理想,追求建功立业,他们谁更可贵?谁更可取?

学庄子不等于不去做官,不等于抛弃一切物质享受或去隐居,而是学他独立的人格,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今天,时代,国家正需要许多有才学,才干又有人品的人才,如果国家干部能出淤泥而不染,又有作为那是极其可敬,可贵的人。

所以苏轼庄子等先人们至少可

板书设计

逍遥游(庄子)

1、世间万物有所待:鲲鹏、野马、尘埃、大舟、草芥、蜩与学鸠

2、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物——(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2)、小年不及大年(3)、汤之问棘(4)、斥鴳之语

3、真正的逍遥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人——(人世间)

(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

——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逍遥游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句,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文言词语:怒、抟、覆、置、负、培、图、志、名、穷、特、匹、辩。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为?奚以……也?恶……哉。归纳“则”“乃”“而”的用法。

2、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3、辩证理解庄子“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

重点难点:

1、庄子“三无”思想的理解。

2、用新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庄子。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高一时我们学过李商隐的《锦瑟》?我们一起来复习背一遍。“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兰亭玉暖日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里有一个典故“庄生晓梦迷蝴蝶”,大家还记得吗?庄子有一天睡觉,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张开翅膀,在花丛中自由自在的飞舞歌唱。但当他醒来之后,却陷入了沉思:是我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我?如果是我做梦变成蝴蝶,为什么我会体会到蝴蝶独有的飞翔之乐呢?如果是蝴蝶做梦便成了我,为什么这一切会出现在我的梦中呢?于是他就跑过去问老子,老子说:“周即蝴蝶,蝴蝶即周。以明道之为一。”

老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走进庄子,通过学习《逍遥游》来感受庄子的心灵世界。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及其复杂的战国时代,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动乱、大变革时期,策士横议,积极追求功名,庄子却不同,他冷眼看待世事,在现实世界之外给自己创设了一个精神世界,反应在他笔下的文章里就使文章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形成汪洋恣肆的文风,而这构成了庄子文章的浪漫主义特色。

二、体感知:结构和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本文论证思路,并提示所用论证方法)

1、学习角度:

(1)扣标题,提出问题:何为逍遥?

(找同学谈一下你对“逍遥”两字的理解)

教师明确:“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那么,庄子又是如何诠释他的逍遥观的呢?通过预习和整体阅读,我们能看出庄子在文中哪段明确提出了自己的逍遥观。

(2)扣行文关键词: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

提示:文中三个“笑”字,分别在第一、二、三节。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笑其不逍遥,其实自己也不逍遥。真逍遥什么?

2、学习思路:

提示:不逍遥——逍遥(驳论,先破后立)(如已学过的《拿来主义》)

提出两问题:

(1)每一段列举了哪些事物,是否达到了逍遥?(第一、二自然段)

(2)找一下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即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并翻译。(第三段)

三、梳理探究

(一)、引导学生梳理第一、二自然段。

1、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

(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

(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2、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3、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4、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

(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

(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

(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5、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6、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7、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学生深入文本,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一段列举了哪些事物,是否达到了逍遥?

明确:鲲鹏——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尘埃——生物以息相吹不逍遥(有待)

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

2、为了论证事物有所待,还用了哪些比喻

大舟漂浮,有待深水

芥草为舟,杯水负载均有待

行路备粮,所待不同

3、第二段写了那些事物,作者如何归类?

小知不及大知,小:朝菌蟪蛄

小年不及大年大:大椿冥灵

汤之问棘大:鲲鹏

小:斥鷃

4、第一二段之间关系如何

明确:万物在有待的范围内有大小之分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它们都不是自由的,皆“有所待”,即未达到逍遥之境。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文章的论述自然由自然界过渡到人类社会。

(二)探究赏析

1、齐读第三段找一下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即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并翻译。

明确: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2、其中“待”字如何翻译,若将最后一句改成陈述将是什么意思。

明确;待:凭借,依靠。他们不凭借任何东西。

3、如何用两字概括逍遥境界?

明确:无待

4、社会中的人如何做到“逍遥”,庄子认为哪些人才“真逍遥”?

明确: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5、引导学生对庄子“三无”思想理解:

所谓“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

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

所谓“无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6、文中其它生命形式如何不逍遥?

知、行、德、征……有名、有功、有己(社会理想人格)

宋荣子……无名、无功、但有己(有我与彼的区别,犹有未树)

列子……无名、无功无己(物我合一)但乘风而行(有待)(不能真逍遥)

第四层次:至人、神人、圣人(超越一切的境界)

无名、无功无己无所待(真逍遥)

7、标题详解:

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悠游自得、任性适意

游:心游、精神漫游、精神与心灵的放任

逍遥游:独立精神的自由翱翔。“天地与我并生,万物

明确本文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这样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

五、拓展思考

讨论:我眼中的庄子?

于丹曾经说过:儒家给我们一方坚实大地,道家给我们一片自在天空,人在其中,是以心灵无疆。庄子是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于丹对道家的评价,为我们重新审视庄子提供了平台。

(1)思考并讨论;故事中的庄子,面对富贵、功名不为所动,眼里只有濮水的清波,你是否支持庄子的做法?

明确:

①志向远大,不局于功利。(传扬)

积极

②追求精神自由,个性解放。

一分为二看庄子

消极无为思想:虚无主义绝对自由(摒弃)

消极遁世

(2)这就是庄子的个性,几千年前的庄子至今仍有魅力,下面我们用新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庄子。(讨论)

明确:笑对人生,现实世界从容不迫;超越自我,心灵天地自在逍遥。

3、教师总结:

实际,庄子早就将这种人生态度寄托到了大鹏鸟身上,他是一个奋斗者的形象尽管前途渺茫,尽管随处都有学鸠、斥燕式小人的嘲笑。但是,奋斗者还是要高飞,要在那广野之乡找寻心灵停泊的港湾。面对大鹏,我们感慨万分,他时刻在指引、激励着后人如何面对困难、挫折。中国就是那只矫健的大鹏,他将永远高飞、远飞。

庄子的影响:庄子在诸子百家中是独树一帜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仁爱,孟子仁政,墨子兼爱,法家强国,兵家攻战,都是不离现实生活的,可 但庄子讲逍遥,讲齐物,却是远离人间烟火,并且行文洒脱,意象新奇,如天马行空,属于百家中的浪漫主义。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他教会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用非功利的眼光观照这个世界,直接影响着后人的思维和创作。特别是那些浪漫主义大师,如李白,李贺,毛泽东……郭沫若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从上面这些诗句,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脱胎于庄子《逍遥游》的描写。

4、鲍鹏山《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的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5、作文布置:学习指导《庄子的翅膀》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