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这次为您整理了《牧童》语文教案(10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第二单元的语文教学,第一课便是《古诗词三首》的教学。古诗词的学习及学习方法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已经不再感到陌生。由于课前让学生做好预习,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学、汇报的方式进行学习。
开始,我以童年的美好引入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童年时光的幸福和美好,激发学生探究一千多年前的儿童是怎样度过自己童年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的教学。在学生初读古诗,互读古诗,提示容易出现错误的字的读音,落实重点生字“牧”“蓑”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复习古诗一般的学习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于是放手让学生分小组按照方法进行自学。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由读到悟,在整个的自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有的同学从“弄”字体会到了一种情趣。有的从“卧”字中体会了那种随心所欲的牧童生活。有的在“月明”体会到了古时候生活的静谧,儿童与自然的亲近。还有的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脑海里就涌现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解,迫不及待的希望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在汇报的过程中,更是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孩子们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化理解。他们往往从古诗的一个字入手就能体会到其中深蕴的意味,很轻松就将古代儿童那种自由自在的儿童生活体会的淋漓尽致,接着,“你觉得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的?”这个问题也很快的解决了。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朗读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并且在当堂就完成了古诗背诵,教学效果较好。在教学过后,我反思了整个的教学过程,能有这样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于教学的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信任学生,学生也会充分地信任自己,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火花。在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广阔的练笔空间,让学生把古诗改写成一则小故事。这一教学环节,使读写更紧密地在一起,既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培养创新思维的一种体现,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反思之于也发现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教师的主导性在课堂反映的还不够。
一、教材分析:
《牧童》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是这首七言古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二、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牧童》,进一步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
2.通过运用课后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
3.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所描绘的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2、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四、分析学生
由于在城镇生活的孩子,大多数人对“蓑衣”的形象、“草铺横野六七里”的情景、“牧童”的生活等尚不知晓,所以,我采用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形象的画面增加孩子们的感性认识,激发想象的热情,帮助孩子在头脑中建立画面,进入意境,赏读诗文,体会诗句的凝练和意境之美。
五、确定整合点:根据课文目标和学生特点,我把如何创设一系列教学情境作为整合点进行教学,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六、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介绍诗人:
出示电视剧“八仙过海”片头,让学生猜出片名,也可试着说出“八仙”是哪八个人?
师: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唐代人。(相机出示诗人吕岩人像图片)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那在吕岩笔下的牧童,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古诗——齐读课题《牧童》。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首诗读三遍以上。
2、指名读。(评价:读通顺,流利) 谁还愿意读?
他读准了一个生字,生板书:“蓑” 强调字音不卷舌 分析字形
3、自由默读全诗,想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诗句的意思清楚了吗?老师要考考你们:谁先来读这首诗?小结:读得字正腔圆 有节奏
大家注意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是哪一个?板书:铺
诗中“铺”字为什么读pū?:(多音字从字义上区分读音)
铺:把东西散开放置,平摆。
在诗中“铺”指什么?(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
2、自由读第一小句,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描述一下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
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铺”字,让我们想起眼前绿草葱茏,一片生机。 “六七里”:眼前似乎浮现宽阔的原野)
[设计意图: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够使课堂更加生动,形象的演示比枯燥的说教在效果上要好很多。]
相机出示辽阔原野碧草葱茏的画面,学生欣赏。
看着眼前绿草茵茵的画面,你能美美地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3、 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清脆悦耳欢快牧童的笛声)
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生 … 板书:弄
“弄”什么意思?(逗弄)
“笛弄晚风”是笛声逗弄晚风吗?你从弄字体会出什么?
(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
师:刚才抓住一个”铺、弄”字去体会诗句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出示:“抓重点字体会诗意” 齐读。
【使学生在情境中了解汉字的音形义,领悟诗文内容。】
4、 快乐的牧童边吹笛边嬉戏。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点音乐《牧童短笛》)或许,他刚一吹气,老牛便抬起头看着牧童;或许,不远处传来了更悠远的牧童歌声,或许老牛一听着笛声,便安详的吃着草…或许……
谁能试着边想象画面边朗读这两小句诗?读出视觉上的宽阔和听觉感觉上的美好
5、一片葱茏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正在逗弄他的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好不悦耳。 随身一躺,都似乎躺进了大自然的怀抱。可是牧童在哪里呢?
出示: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
(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有清风明月为伴)
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
根据刚才学古诗的方法,你认为这句诗中的重点字是哪一个?
板书:饱 卧
你能试着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6、 的确,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吹响了短笛,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多美的风光,多自在的牧童啊!牧童回到家里已到了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连蓑衣都没脱,就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渐渐升起的明月。这正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7、“蓑衣”是什么意思?怎么知道的?(出示蓑衣图片)
出示:“学看注释理解字义” 也是学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齐读。
“蓑衣”绝不是一件漂亮舒适的衣服,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而躺在院子里看明月的升起?你是怎样想的?
①牧童辛苦了一天,困了,来不及脱下蓑衣。
② 他是很自在潇洒的,没有想那么多。他可能想用蓑衣当被盖吧!)
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
(2)这样的生活真是——? (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3)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展开丰富的联想)
8、 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由,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在这样怀抱中的牧童,是怎样的感受?
师板书:安然自乐
师:如此悠闲、自在、轻松,谁能将他的感受读出来?(读出牧童吃饱后躺在月夜下的惬意)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 自由读读全诗,读出你的向往。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发表个人的感受,让学生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自然而然地升华情感。】
(四)想象画面,体会诗情
1、 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再读出这样的快乐吗?(齐读)
师:刚才大家一边想象,一边用朗读把牧童的情感表达出来,这又是学习古诗的另外一种方法。出示:“想象意境感悟情感” 。齐读。
[设计意图:再次听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多媒体课件来播放切合词中意境的乐曲,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入情入境。]
2、作者吕岩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牧童?大家从《吕岩小传》中或许就能明白。
出示课件。指名读。
你明白了吗?生于兵荒马乱的吕岩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快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啊! 谁还能读出作者这种渴望 ?
3、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刻画了一个可爱、调皮、安然自乐的牧童形象。这样的生活不但作者十分的喜欢、热爱、向往,连我们都十分的羡慕,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情感再来读一读或背一背这首诗吧。
4、 能背下来了吗? 试着背一下,注意感情。
(五)总结学习方法: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习方法、诗意……)
相信同学们今后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灵活学习。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山村原野迷人景色的同时,认识了一位悠然自得的牧童,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读过这样的诗吗?
如《所见》、《小儿垂钓》、《清明》、《村晚》、《舟过安仁》等。
鼓励学生课下多积累背诵这样的诗。
2、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啊!很多反映历史的电视电影,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有声有色的故事。
能不能试着今天学的这首古诗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牧童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
教学思路:
引导学生通过聆听-赏析-阅读-学唱-交流-表现等环节,从感知入手,理解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逐渐升华学生审美情感,培养学生会欣赏、善交流、能创造的艺术能力。本课拟采用多科切入、横向渗透的形式,充分发挥艺术教师自身的学科优势,取长补短,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使其更具人文性。
程序:
一、激趣
1、教师自我介绍。
2、为大家表演节目:老师唱一首《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3、对学生提出要求聆听音乐感受词曲之美交流感受初步感知主题(这一环节目的是活跃气氛)。
二、揭示课题
1、出示画面:李可染的《牧牛图》
2、教师弹奏三段音乐要求学生为画面选择合适的音乐片断并说出依据
3、过渡到主题《牧童短笛》看画面听音乐说主题
三、展开课题
1、钢琴曲《牧童短笛》旋律、曲式赏析。
2、介绍贺绿汀生平,引入人文化话题交流对钢琴曲的感受,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与因素的关系。
四、交流与技能表现
1、引导学生自行赏析李可染的《牧牛图》组画,挖掘作品内蕴,提升学生的情感。
交流:
1)画了什么?
2)你有些什么感受?
3)哪些字最能体现题意?
2、学生朗读刘心武的散文《牧童短笛》片段,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生读散文,感悟艺术作品的魅力
3、引导学生
1)利用已有的材料运用自己擅长的艺术手法尝试创作一与主题有关的作品
2)为“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配曲。
学生根据自己喜好分组完成练习
(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认真分析突破尝试创作目的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本课主题的理解)
五、评价师生互动评价
学生展示作品或表演并进行评价
六、小结课题适当延伸
1、小结课题
2、适当进行延伸以深化课题的人文性
(通过小结进一步感悟课题的人文性。)
七、教学后记这是一节公开课,借班上课往往师生比较隔膜,为了营造良好的氛围,我们在开始时设计了一个环节,老师为大家表演节目,这样学生很快与老师熟悉起来。课堂配合也比较理想。这一节课老实说我们准备得并不是很充分,课前也未与学生接触,我们的目的是想让各位老师听一节原汁原味的艺术课,不带表演成分,因此我们一直和学生保持着一种神秘感。而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则动了一番脑筋。几易其稿,直至上课前一天晚上我们还在调整课件,上课那天早上我们还加了两个环节:让同学读刘心武的散文《牧童短笛》片断。最后让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在座的听课老师,让听课的老师参与课堂评价,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自信。
纵观本节课,我觉得我们基本达成了预设的目标,学生虽未提前铺垫,但配合还是比较到位的,显示了一定的艺术能力。当然,由于我们准备得不够充分,因此在时间的把握上,课堂节奏的调整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结题部分也显得冗长。再有,就是本节课的人文性的体现也略显不足。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牧童》。
2、学习古诗,理解故事大意。体会古诗描绘的自由自在的情境。
【教学重难点】
1、边诵读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对牧童自由自在的生活的体认。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导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和童年有关的古诗《牧童》,请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2、讲解“牧”字的偏旁,读题。
3、复习古诗的学法
(1)对照注释。
(2)查工具书。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
(4)看插图
板书:看—查—联—照
二、学习古诗
(一)自主读诗,理解大意。
(二)诵读指导
1、教师指导诵读:
想象:铺(望无际郁郁葱葱)
听音乐:弄(悠扬优美动听)
动作演示:归(悠闲惬意)
猜测:卧(舒适安闲)
2、整体诵读
3、写法指导
(1)有远及近
(2)景人情的融合
三、拓展练笔
“不脱蓑衣卧月明”
(1)牧童睡不着,他在想什么
(2)牧童睡着了,他会梦到什么呢?
1、逐句教诵既费时又切割了古诗的整体美。
2、古诗教学重点应落脚到意境上,而不是写法上。
3、一课一得。教者应该有时间观念。微型课要在前12分钟突破重难点。
4、教学设计要有时间节点的划分。
5、板书是一堂课的骨架,应有主次之分。
6、失败只是暂时的!
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的是唐代的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画家的从善如流,牧童的大胆率直,是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现的两种品质。而这两种品质都蕴含于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和动作的描述之中。
设计理念
1、识字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使之逐步形成识字能力。在积极倡导新课改的大潮中,我们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安排学生自主、个性化识记生字,读通读顺课文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模仿、想象等理解、感悟字词的精妙与意蕴。
2、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与文本对话。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与课文的作者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及其丰富的内涵,并学会阅读。对于本篇文章,阅读过程让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感悟,以读带思,以思促读。
3、中央教科所张田若先生说:“语文课讲得多,分析得多,是国际通病,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尤其是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不能作过多的讲解,而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入情悟理。《画家和牧童》是一篇比较容易读懂的课文,所以本节课的整体课堂教学以“读”为主,主要经历“初读—精读—品读—赏读”四个阶段。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蔼、惭、拱”等17个生字,正确书写“抹、商”等12个字。
2、理解“拱手、绝妙之作、指教”意思。
3、能熟练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口述这个故事。
4、体会画家的虚心和牧童的细心。
教学重点:
1、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口述这个故事。
2、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难点:
体会画家的虚心和牧童的细心。
教学策略:
实施以读代讲,以读促悟。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斗牛图的课件,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小黑板。
2、学生准备;铅笔字帖,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
1、能够正确认读17个生字,会写“抹、商”两个字。
2、熟练朗读课文。
3、体会画家的虚心和牧童的细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24课《画家和牧童》(同学们请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写在黑板上)齐读课题,牧童是干什么的呢?(放牛、放羊的孩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画家和牧童之间发生了件什么事呢?注意读书的时候,不认识的字对照下面的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检查朗读课文,随机纠正学生读错的词语(抽出准备好的卡片,不是认读的字可以写在黑板上),并指导学生注意停顿。
3、检查读词语,引导理解“拱手、牛蝇”。(拱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传统礼节,是左手抱右手。表示感谢的意思。牛蝇是专门叮咬牲畜的苍蝇)
4、读生字
提醒学生组词读。读对的跟读。
5、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说一说画家和牧童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随学生的发言,板书“斗牛图”“画错啦”)
三、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1、课件出示《斗牛图》。这就是当时的那幅斗牛图。看看画得怎么样呢?(学生自由发言)请默读,标出人们“称赞”的话。
看了大画家的斗牛图,围观的人怎么称赞的?把人们称赞的话找出来画上横线
【设计意图: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引导学生观看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由景生情,这样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体会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效果会更好。】
2、读出人们“称赞”的话,理解“绝妙之作”。
(1)读商人的话,体会“绝妙之作”,(“绝妙之作”是说斗牛图画得怎么样?好到什么样呢?看到这样的“绝妙之作”应该怎样称赞?)
从个别称赞到集体称赞;模仿商人的大腹便便读。
(师及时表扬读出称赞语气的学生)
(2)读教书先生的话,理解“画活了”。
还有谁称赞这幅画了?
<1>指名读一读。
师生共同读书;学生自读;同桌互相学一学教书先生,读一读这句话;大家一起学学教书先生的样子摇头晃脑地读。
3、读牧童的话
就在这时,传来一个炸雷似的声音,是什么声音?谁读一读“炸雷“似的声音?(师适时点拨引导。读出着急的心情。)
个别读;集体读;加上动作表演读。
4、读戴嵩的话
<1>自己读一读,戴嵩这时是怎么说的?
个别读;齐读;表演读。读出和蔼的语气。
5、读牧童的话
牧童说戴嵩的画哪画错了?(个别读;自读。)
同桌互相说一说,老师是画家,你是牧童,告诉老师哪儿画错了?(体会牧童急于想把答案告诉画家的心情,所以读得要快。)
学生自读;加上动作读;指着课件表演读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戴嵩的画哪儿画错了?
【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将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你从牧童指出大画家的错误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板书:细心
6、读戴嵩的话
戴嵩听了牧童的话,怎么说的?
(理解“指教”一般是谁指教谁呢?大人指教小孩),从这里可以体会到戴嵩的什么?板书:虚心。
当一下戴嵩,加上动作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读出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语气,并用动作表演来理解“拱手”这个词语)
学生加上动作表演读。同桌互相拱手读一读。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引导他们在读、说、评、演中进行充分的角色体验,用原生态的自身感受,入情入境的读文,来进一步体会戴嵩的虚心和牧童的细心。】
四、自由朗读,总结升华
1、分角色读读课文,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同桌互相议一议,说一说)
【设计意图: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把读书过程中的感受通过表情、动作等有声语言尽情地表达出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2、学生自由交流发言。
五、指导写字
教写“抹、商”(注意写字姿势)
1、同学们看看“抹”,是什么结构?
2、写这个字应该注意什么?
3、和老师一起来书写。
4、学生自己练习书写。
5、纠正学生写得不规范的或者写错的地方。并让学生再写两遍。
同样教这个商字,注意:商字应和摘的右边区分开。
板书设计:
画家斗牛图虚心
和
牧童画错啦细心
第二课时
课时任务:
1、复习巩固已经认识的17个生字,完成写字任务。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造句练习。
4、练习有感情地口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检查读生字(组词读)。
二、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好人物的对话。
三、分角色朗读(指名读)
角色分配:虚心的画家,细心的牧童,围观的人(商人和教书先生),其他的话。
注意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
四、指导写字。
1、认读田字格中12个“我会写”的字并组词。
2、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字形,说说写这些字要注意什么。
3、对于书写困难的字,老师有重点地指导,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注意书写握笔姿势)
4、学生展示自己认为写得最满意的字,师生评议,老师随机指导。
5、写得不规范的字,老师加以纠正,并让学生再写两遍。
五、造句练习。
1、出示例句:(小黑板)
2、读一读例句。(注意重读,读中领会)。
3、口头造句。
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练习口头说一句话。
(1)从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中造句,如我一放学就出去站队。
(2)变换人称造句(这里不需要对学生讲出人称这个概念)。如妈妈一起床就做饭。
(3)放眼观察,引向大自然。如风筝一飞起来就很高。春天一来到,小草就发芽了。
【通过口语表达训练,学生将文字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通俗易懂,
并且通过层层递进式的练习,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为说一大段话积累语言,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做到新课堂上(第四题)。
5、交流自己造的句子。
六、练习口述这个故事。
让学生在自由读的基础上,表演口述这个故事。(注意:学生说不出来的。地
方教师可稍做提示)
【设计意图:课文小节清楚,结构明快,反复地朗读,学生早已琅琅上口,这时要求学生试着口述,学生会非常踊跃地尝试,口述得声情并茂,这时的口述就是对领悟的一种检验。给学生一个舞台,展示自己,增添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七、语文实践活动。
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身边的小朋友听听。
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教学后,对本节课有几点思考。
一、以生为本
在体验中参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仍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体验学习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本课通过学生喜爱的牧童笛来辅助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歌曲的演唱、演奏和律动中来,在本课中的吹一吹、唱一唱、练一练、演一演等环节中都充分让学生律动参与体验学习,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中,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二、新媒体辅助
在互动中解决难点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交互式电子白板走进了中小学课堂,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效益。本节课,电子白板在课堂中的恰当使用有效地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切分音节奏“X X X”的理解)。本节课的开始,老师运用了奥尔夫的节奏教学法把各项体育项目(跳高、 乒乓球、广播体操、广播O操……)节奏化,层层运用了各种体育项目进行练习,学生通过模仿和体验基本上能掌握“X X X”节奏,但不够理解。那如何让学生自然而有兴趣地理解和接受这个知识难点,通过电子白板特有的拖拉功能的直观演示,让学生清晰地理解了切分音节奏“X X X”的意思,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三、乐器进课堂
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学生中普及牧童笛是我校的研究课题,二年级以上的同学都能够吹奏牧童笛。本课是描绘了一幅牧童快乐放牧的画面,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进牧童笛到课堂参与课堂辅助学习。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顺利地把歌曲《牧童》较整齐地吹奏出来,为演唱的同学作伴奏,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增添了课堂学习氛围。
四、查找不足,在教学中不断完善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问题生成方面还做得不够,有待于加强和探究。
2、对现代信息技术媒体(电子白板)的使用还不够充分和深入,在往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挖掘和运用白板特有的功能,提高课堂效能,优化课堂教学。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6组的一篇文章,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故事。赞扬了大画家画画本领大,而且虚心,知错就改,小牧童勇敢,善于观察。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生动、情感丰富,具有深刻内涵,而且非常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以下是我教学完《画家和牧童》的教学反思 。
在教学《画家和牧童》时,我侧重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感悟语言、通过动手改画来感受语言、通过动笔标画词句来学习语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我在教学《画家和牧童》时,综合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以老师讲评和学生互评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能更好的体会大画家戴嵩在画画时的认真态度和向小牧童求教的虚心精神以及小牧童的勇敢。
2、我引导学生在看图时主动展开想象,充分体验画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师生在交流“还有什么人在夸赞大画家的画?”时,让学生领会到“纷纷夸赞”的意思。另外,教师又以让学生对大画家、小牧童说句话的交流形式,入情入境的体会他们的好品质。这样既注意了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敢于表述自己真实感受的习惯,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3、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动笔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和由这些生字所组成的词语,然后同桌之间交流标画的词语,合作学习。在学习第3、4自然段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夸赞、称赞、赞扬”等近义词标画出来,并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这三个词语的意思。通过朗读相关的语句来理解这些词语。
教学《画家和牧童》一课,学生读画家和牧童的对话,说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戴嵩很谦虚,牧童很大胆,有经验。”这个孩子很会读书,概括能力强。有的说:“画家画的画也不一定是全对的,没有一个人会十全十美。”这个孩子还会辨证地看问题,不简单。……大家的发言基本上都是在赞扬牧童的大胆和画家的虚心。这时,一个孩子的发言也像“炸雷”:“小牧童说的是错的,美术杨老师说过,画画没有对错,你随便画个什么动西,都是没有错的。”
我不禁暗暗为这个孩子叫好。这是多么富有个性的理解啊,现在的孩子他接受到的绘画不是一些写实的技巧,而重在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这个孩子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解读文本,是很不错的,尤为可贵的是面对课本、教师、同学的一致的观点,他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身上具备的不正是小牧童所拥有的品质吗?──率真,不盲从,勇于挑战权威。
当时我没有否定这个孩子,也没有充分肯定,只是说,国画是要求按实际情况来画。虽然没有得到老师的赞赏,那个孩子坐下来后很自豪地看看周围的同学,看来他对自己发言是很满意的。
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激发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有创见,同时加深对文本理解的契机。如果抓住这个机会,让孩子认真读课文,展开适当的讨论,我想课堂上一定会出现令我们意想不到的精彩,老师接下来的那些费力的引导,迂回的问题都可以抛开,学生更能在这种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激活思维,体会语言,可能有的会说:牧童是放牛的,天天和牛在一起,看见过牛相斗,他没说错;有的会说:牧童说的是他的生活实际,哪有错呢?有的会说:古时候人画国画都是按真实的情况画的。也有的会说:画画想象最重要,我还可以把太阳画成五彩的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主动思考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作用,其乐于和参与电影音乐在影视中的作用和特点。
2、能力培养:聆听《悍牛与牧童》这首动画音乐。能体验、领会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音乐所传达的情感信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电影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点:
了解电影音乐的主题思想,在乐曲中运用了人的声音和乐器混合在一起的效果,让学生体会其乐曲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
乐曲的背景简介、分析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短笛等。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分析法、欣赏法。
教学过程:
(一)播放动画片《悍牛与牧童》的音乐
1、音乐中听到了什么声音?(人声、笛声、牛叫、打击乐器。)
2、根据对音乐的理解选配画面。
3、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音乐所表现的是什么情景?
思考:
(1)壮汉们驯服不了牛时,音乐是如何表现的。(音乐极不协合,旋律出现了半音关系。)
(2)牧童驯服了牛时,音乐又是如何变化的。(音乐平稳流畅,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音乐的表现选择画面,讲解音乐表现的特点,让学生真正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
4、为什么只有牧童驯服了牛,说明什么道理呢?
(1)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
(人与动物要沟通,人要发解动物,爱护动物,带给我们最深的是人与动物、大自然间的和谐与质朴的关系。)
(2)实践与创造
看几段动画片片断,你觉得用什么音乐相配好?并作下列练习:
(3)课堂小结
通过欣赏,电影音乐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希望同学们在课下多学习一些电影音乐,在以后的时间里再来探讨。
“语文”是什么?它在语文课程中的意思是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课程究竟干什么?教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新课标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但是,在新课改过程中,我们的语文课曾一度走入误区,有时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有时又把语文上成美术课,音乐课。课后我们认真的反思一下,热闹过后,我们又给学生留下了什么呢?学生又收获了一些什么呢?崔峦教授说: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对崔老师的这三个“教语文”,我仔细地揣摹,认真的思考,细细地咀嚼。在教学《画家与牧童》这一课时,我努力将语文课堂还给“语文”。
一、阅读识字,理解语言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识字不是“孤军奋战”。在阅读中识字,能够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在识字中阅读,能增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目的。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识字,将识字与阅读理解融为一体。比如,“和蔼”“呆”“惭愧”等字词的教学,融入到阅读教学之中,通过看图理解人们呆住了的样子,引出“呆”字,然后通过“呆”是会意字的特点,理解“呆”的意思,做一做此时围观人的表情,体会围观人此时的心情,想象围观人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小牧童的勇敢。教师通过做两种不同的表情,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和蔼”的意思。通过对“惭愧”二字字形上的观察,让学生明白“惭愧”与心情有关,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很快就能记住“惭愧”一词,并且能明白此时戴嵩不好意思的心情,更好地体会戴嵩谦虚地向小牧童学习的可贵品质。这样教学,学生在阅读中巩固识字,识字教学又能促进学生阅读理解。
二、模仿练习,学习语言
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在教学中,以教材为例子,我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比如:在学习了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后,我让学生用“一……就……”练习说话。有的学生说:“我一放学回家,就做作业。”有的学生说:“我一进超市就来到卖玩具的地方。”通过说句训练,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再如,当学生读到围观的人纷纷夸赞戴嵩的句子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夸赞戴嵩的画呢?学生通过对文中语言的学习,模仿说句子,同时也有自己创造。
三、想象说话,发展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感受,结合文字进行大胆地想象,发展学生的语言。如,在教学中,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样一句画:“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你仿佛看到了些什么?一生说:“我好像看到戴嵩在那里认真的画画。”另一生说:“我好像看到了一幅生动的‘斗牛图’”。还有学生说:“我感觉到戴嵩画画的技术很好,画得很快。”还有一个镜头: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夸赞大画家的画呢?这时,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打开了语言的闸门。有的说:“哎呀,你真不愧为大画家啊,实在是画得太像了!”有的说:“画得太神了,这两头牛就像要从画里跳出来了一样。”当读到“这声音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时,我引导学生:“这时,假如你就是围观者中的一员,你心里会怎样想?”有的学生说:“大画家怎么会画错呢?”有的学生说:“你这小毛孩,知道什么呀?别胡说!”这样,学生在想象中入情入境,同时,也发展了语言。
四、多读感悟,积累语言
语文教学,“读”占鳌头。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读的训练。每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学生通过读、思、画、议、悟等几个环节,将文章读通、读懂。最终使学生的言语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重点句子的品读,感受戴嵩画技的高超。在读中理解“深思片刻、浓墨涂抹、轻笔细描、和蔼、惭愧”等词语的意思,知道“夸赞、称赞、赞扬”表示的意思相同,是近义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学习中积累了语言。在教学的结束时,我设计了一个拓展,让学生说说读了课文,你想对谁说点什么?通过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的理解和感悟。这时,他们尽情泼洒情感。有的说:“我想对戴嵩说,你画画得那么好,还那么虚心地向小牧童请教,我要向你学习。”有的说:“我想对小牧童说,你真勇敢,敢向大画家提意见。”还有的说:“我想对围观的人说,不要以为大画家就没有错,以后做什么事都要多动脑筋想想。”此时,学生的思维在灵动,情感在升华,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再如,课末赠言,“三人行,必有我师。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真实的话永远是最好的。”我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意思。这既是对文本的拓展,也是对语言文字的积累。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应引导学生在读书中理解语言、品尝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