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下面是爱岗敬业的小编首席给大家收集的11篇科学教案的相关文章,仅供借鉴。
做泡泡水
活动目标
1、观察各种洗剂用品在水里的溶解的现象。
2、幼儿动手尝试使用各种洗剂用品制作能吹出泡泡的水。
3、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肥皂、洗衣粉、洗手液、洗发水、等常见洗剂用品
2、人手一杯水喝一根小木棒、吸管
3、柜子上贴有各种洗剂用品的标记图。
活动过程
导 入:
问题情境
基本部分:
1、提问引起幼儿的兴趣。
(1)老师:是不是所有的水都能吹出泡泡?
(2)老师试着用清水吹泡泡不成功(提问:可以用什么办法作出能吹泡泡的水呢?)
(3)引导幼儿讨论:在水中加入什么可以让水变成能吹出泡泡的水,(支持幼儿的各种想法。为幼儿提供他们
能想到的洗剂用品。)
2、制作泡泡水。引导幼儿的观察各种洗剂用品在水里溶解的现象。
(1)请幼儿吧自己想要的袭击用品加入装有清水的杯子里。并搅拌。
(2)引导幼儿观察洗剂用品加到水里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老师:洗衣粉、洗洁精、肥皂沫怎么不见了,现在杯子里的水发生什么变化。
3、比较加入不同洗剂用品的水有什么不同。
(1)加入洗洁精、洗发露、沐浴露、洗手液的水还是透明的
(2)加入洗衣粉和肥皂沫的水却变混浊了。
4、吹泡泡,体验浓度对吹泡泡水的效果影响。
(1)用吸管来试试做的泡泡水能不能吹出泡泡。
(2)老师:你用什么做的泡泡水?那个小朋友用了和他一样的东西?(用另一个小朋友做的泡泡水试一试)
为什么他的可以吹出泡泡你的却吹不出?引导幼儿发现浓度影响吹泡泡的效果。
(3)小朋友互相换一换,看看谁做的泡泡水吹的泡泡多。
(4)收拾整理物品,请小朋友按标志图把自己做的泡泡水送到柜子里。
小 结:幼儿能过尝试用各种洗剂用品制作泡泡水,
活动延伸:继续观察各种洗剂用品做的泡泡水有什么不同,在不同的地方吹的泡泡,观察泡泡的形状 颜色
08高专五班32号王晓伟
活动目标:
1、感受袜子的不同用途和特征,逐步形成“双”的概念。
2、大胆表达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常试自己整理袜子。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各色袜子若干、小箱子数个。
活动过程:
1、出示盒子,猜测,导入课题。里面有什么?为什么?
2、观察、触摸、听声,感知袜子的外部特征。
3、感受袜子的不同用途。
4、通过对比,逐步形成“双”的概念,并且知道袜子要大小匹配。
5、以情境引导幼儿整理袜子。
6、延伸活动:洗袜子。
活动反思:
袜子是我们小朋友最亲近的`“好朋友”,幼儿对它非常熟悉。袜子是孩子很熟悉的生活物品,充满了丰富的艺术美感,又易于孩子观察、体验、创作和欣赏,所以非常适合小班幼儿。
学习目标
1. 与同伴合作制作再生纸,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 利用再生纸进行自由创作,发展创造力。
活动准备
1. 再生纸、用再生纸制成的物品。
2. 旧报纸、盆子、搅拌器、网架、毛巾。
3. 干花、广告色。
活动过程
形式 :小组
1. 请幼儿欣赏再生纸及利用再生纸制成的物品,强调再生纸是用废纸制作成的。
2. 提议大家来制作再生纸,向幼儿介绍需要的'材料和工具。幼儿分组制作再生纸,步骤如下:
3. 把旧报纸撕成碎片,浸在水中;
4. 把碎纸放进搅拌器打成纸浆,在这个过程中可加入干花或广告色,以增加香味和颜色;
5. 把纸浆倒在网架上,晾干;
6. 纸浆干透后,从网架上小心取下。
7. 制作完成后,请幼儿摸一摸再生纸,说说有什么感觉,请各组介绍自己制作的再生纸,如什么颜色、有没有香味等。
8. 鼓励幼儿在再生纸上绘画或拼贴,进行不同的创作。
活动评价
1. 能与同伴合作制作再生纸。
2. 能利用再生纸进行创作。
3. 懂得珍惜用纸。
一、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大胆实践,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培养幼儿归纳思维,通过比较,了解声音在固体和空气的传播是不一样的,固体比空气更能传播声音。
3.知道把声音拢起来后,声音放大了。
二、适用对象
4—5岁幼儿。
三、活动所需资源
幼儿2~4人一组,每组钟表1个、方纸筒4个、带盖的铁盒1个、观察记录表一人一张。
四、活动内容及过程
幼儿探究活动一
探究的问题:在同一位置、相同的距离,怎样使桌上钟表的声音听起来变大?
幼儿讨论:我用什么方法听?
试一试。
(1)把耳朵贴在桌面上。
(2)在桌边听钟表的声音。
记一记我的观察记录。
说一说我的发现。
耳朵贴在桌面听到的钟表声音比在桌边听到的钟表声音大。
幼儿探究活动二
探究的问题:在同一位置、相同的距离,怎样使盒子里钟表的声音听起来变大?
幼儿讨论:我可以用什么方法听?
试一试。
(1)把耳朵贴在盒盖上。
(2)贴近盒盖听钟表的声音。
(3)把耳朵放在木头桌子上。
记一记我的观察记录。
说一说我的发现。
(1)耳朵贴在盒盖上听钟表的声音,比贴近盒盖上听钟表的声音更清楚。
(2)在木头桌子上和盒盖上听到的钟表声音,比空气中听到的钟表声音更清楚。
玩一玩。游戏:“纸筒里的钟表声”。
(1)耳朵靠近纸筒口听一听,放在纸筒中的钟表和不放在纸筒中的钟表声音一样吗?
(2)再往上加一个纸筒,钟表的声音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3)再往上加第三、第四个纸筒,听听钟表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
(4)讨论结果:纸筒拢住声音,使钟表的声音听得更清楚。
五、注意事项
1.钟表嘀嗒声一定要明显,听得清楚。
2.给幼儿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以便辨听。
3.听声音作比较时,幼儿要在同一位置和相同的距离去辨听。
六、拓展思路
1.在科学角里提供大量有关固体传播和空气传播的图片、记录卡及操作材料。
2.到大自然、社区、家庭去了解固体比空气更能传播声音,以及声音拢起来后可以放大声音的原理。
七、背景资料
声音是由振动着的物体发出的,而一切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在振动,一旦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了。声音并不是一定要依靠空气传播,如果有其他媒质,声音也可传播。如果有人把耳朵贴在桌面,当你打击桌面的另一处,他能清楚地听到打击的声音。用两只冰淇淋纸杯,杯底用一根线穿起来,制成一个“土电话”。当你绷紧细线,一个人对一只纸杯口说话,另一个人把另一只纸杯口贴着耳朵,就能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这种传话器就是依靠细线作媒质来传播声音的。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知道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提高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
3、加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重点:
感知空气
活动难点:
了解空气
活动准备 :
空箱子一个,人手一份操作材料: 塑料袋、气球、吸管、口杯等实验材料。
活动过程 :
一、开始部分。
律动,幼儿听音乐《十个印第安人》自由做动作进入活动室。
二、基本部分,引导幼儿认识空气。
1、空气的特点。
教师通过做游戏请幼儿用鼻子闻一闻,耳朵听一听,小手摸一摸,然后说一说礼物的特点,请大家来猜一猜,这个箱子里边到底装的是什么礼物?
小结: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
2、了解空气的作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1) 请幼儿闭上自己的嘴,并用小手捏住鼻子,问幼儿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憋得喘不上气� )
(2) 请幼儿做深呼吸再闭紧嘴,捏住鼻子,问幼儿有什么感受?为什么?(这次我们能坚持一会了,不是那么憋的荒了,因为我们肚子里吸进空气了。)
还有哪些东西离不开空气呢?(动植物)
3、空气在哪里。
老师激发幼儿兴趣:“小朋友们知道的真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和空气玩一玩游戏,好不好?”
“可是空气在哪里呢?谁知道?”
(1) 幼儿自由发言。师小结:其实空气无处不在,到处都是,现在我们想办法把空气装起来。
(2)教师给幼儿提供教材(气球、塑料袋、吸管、口杯等)让幼儿找空气,并把它装起来。
(3)用吸管对着手吹,告知幼儿空气还是流动的,这就叫做风。
(4)幼儿交流:还有什么东西可以装空气?(瓶子可以装空气、轮子有空气、衣服兜里有空气等等)
小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三、结束部分。
《空气娃娃》的制作
方法:把塑料袋装进空气打结,做娃娃头;用口杯做娃娃身体;用吸管做娃娃尾巴;用准备好的图形做娃娃的耳朵、眼睛、鼻子、嘴 。
活动延伸:
幼儿和家长共同给空气娃娃设计一件漂亮的衣服。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我参加国培所上的一节公开课。幼儿是从培训所在地幼儿园找的大班的孩子,课堂上幼儿很兴奋,参与也很积极。幼儿通过看、听、闻、做对空气有了新的认识、了解。在空气娃娃的制作中,也懂得了废物利用。这节公开课得到了老师和其他学员的认可。
但是课后,我也发现存在许多的问题:
1、课前应和幼儿有一些必有的交流,这样就可以避免授课中出现冷场。
2、教具出示的顺序应考虑到整个课程的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幼儿打翻口杯里的水。
3、时间安排不够,结束部分处理不到位。结束部分计划指导幼儿做完空气娃娃,可是我刚讲解完毕时间就到,慌乱之下结束授课。我应该讲解完毕之后,把制作娃娃部分留给幼儿和家长做亲子游戏。
活动目标
1、知道糖能溶化使水变甜,愿意和同伴分享。
2、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棒棒糖搅拌的动作,感受音乐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王老先生有块地》音乐录音、棒棒糖若干、温水杯若干、“甜甜的河水”故事凰面。
活动流程:
一、甜甜的棒棒糖
1、观察故事画面:小兔有根棒棒糖。
2、交流:这是一根怎样的棒棒糖?
3、甜甜的糖有各种各样的味道、形状,我们都喜欢甜甜的糖,可是多吃会蛀牙。
二、一根棒棒糖
1、边听故事,边看故事画面。
2、交流:朋友们都想吃棒棒糖,可是只有一根,怎么办?一根棒棒糖怎样和许多朋友分着吃?
3、演示:小兔将糖溶化在水中的办法。
4、交流:糖会溶化在水中吗?水会有什么变化?
三、快乐的棒棒糖
1、操作:幼儿将棒棒糖放在杯中。
2、模拟:
(1)我是一根棒棒糖(幼儿用肢体动作扮演棒棒糖)。
(2)会搅拌的棒棒糖:
霸欣赏音乐——棒棒糖是怎样搅拌的?
动作再现——用肢体动作表现棒棒糖的搅拌(有节奏、创造性地表现)。
故事穿插——幼儿多次表现。
四、甜甜的河水
操作品尝:水变甜了吗?——尝尝我们的水。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情绪愉快地参加探知活动,培养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引导幼儿观察、感知鸡蛋碰撞在软硬不同物体上的不同结果。
3、帮助幼儿学习用语言讲述活动。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盆、毛巾、海绵垫、沙堆、棉花、小石块、积木、鸡蛋等。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产生探知的欲望
1、出示两个盆,一个盆底垫上了软软的毛巾。桌上有什么?两个盆一样吗?
2、出示两个鸡蛋:如果把鸡蛋丢在盆里会怎么样?请两个小朋友上来试
3、“鸡蛋壳怎么会一个破了,一个没有破?”幼儿感知两个盆的不同及不同的结果。
(二)幼儿动手操作、感知
1、幼儿人手一个鸡蛋,在周围环境中尝试。
2、帮助幼儿用语言讲述活动。
(三)讨论、扩展经验
1、鸡蛋丢在石头上怎么就会破了?
2、我们小朋友吃鸡蛋时怎么吃呀?
3、还有什么东西碰在硬的上面会碎呢?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活动背景
自从体育区有了各类民间体育玩具后,孩子们个个玩得不亦乐乎。在玩耍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对转陀螺游戏情有独钟。于是我便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生成了主题活动“有趣的转动”,并在科学区提供了各种形状的纸片和积木,让幼儿制作、探究。有趣的是,我发现孩子们在制作、玩耍时,一般都会选择圆形的纸片制作陀螺,选择其他形状纸片的幼儿少之又少。其实,只要中心点确定正确,不管什么形状的纸片都能旋转起来,而且在旋转时都会呈现出圆形。为了使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有关转动的感性经验,我设计了“旋转的纸片”这一活动,旨在让幼儿在猜猜、做做、说说中探索、发现各种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会呈现出圆形,同时借助这一载体,使幼儿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活动目标
1.探究、发现各种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会呈现出圆形。
2.在讨论、记录、交流中积累和提升有关转动的经验。
3.乐意针对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究,体验愉快的情绪和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纸片(中心有小孔)、可制作陀螺的塑料小棒、蜡笔等各若干。
2.实物投影仪。
3.猜测记录表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探究兴趣
1.投影展示各种图形,幼儿观察讲述都有哪些图形和我们玩转陀螺的游戏。
2.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什么形状的纸片比较适合做陀螺。
二、在做做、玩玩中发现圆形的纸片在转动时也是圆形的
1.提出制作与观察的要求:先选一张圆形的纸片把它做成陀螺玩一玩,看看它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2.幼儿制作、玩耍陀螺,引导幼儿观察陀螺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3.请幼儿说一说陀螺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幼A:我的陀螺转动起来是歪歪斜斜、摇摇摆摆的。
幼B:我的陀螺先是慢慢的,后来越转越快,最后就停下来了。
幼C:我的圆形陀螺转起来也是圆形的。
幼D:陀螺转动起来它的形状有点模糊。
(评:在这里,教师因势利导,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先选圆形的纸片制作陀螺,这样既有利于幼儿习得制作陀螺的方法,也有利于引导幼儿更多地关注陀螺在转动时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为下面的环节作好铺垫。)
三、在猜猜、试试、说说中发现不同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呈现出圆形
1.出示记录表,介绍记录方法:
“问号”表示想一想,“小手”表示试一试。把我们的猜想画在问号下面,等一会儿把尝试后的结果画在小手下面。
2让幼儿猜一猜三角形、椭园形、正方形的纸片转动起来是什么形状的,并把自己的猜想记录在表格中。
3.个别介绍自己的猜想。
幼A:三角形转动起来是三角形、椭圆形转动起来是椭圆形、正方形转动起来是正方形,不会变的。
幼B:它们转动起来都会变成圆形。
幼C:转动起来会变成花形。
幼D:正方形会变成圆形,三角形还是三角形.
(评:“猜测与假设”有助于激活幼儿的思维。动手前先动脑,幼儿的思维会处于一种激活状态+这无疑对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里,我对幼儿的任何猜测都不作评价,而是留待他们在接下来的环节中,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发现与验证。)
4实验验证并记录结果。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不同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是什么形状的,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5.表达与讲述。一方面请猜想与实验结果一致的幼儿进行交流,另一方面特意请刚才猜想错误的幼儿到上面来展示自己的验证结果,从而帮助幼儿自我建构正确的知识。
幼A:我试下来发现三角形、椭圆形、正方形的纸片转动起来都是圆形的。
幼B:我猜对了,这些图形转动起来都是圆形的。
幼C:我发现三角形转得很快很快的时候,当中是圆圆的,边上还有一圈花边呢!就像一个荷包蛋。
幼D:三角形不容易转起来的。
幼儿E它们在快要停下来的时候,就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了。
(评幼儿在探究之后,都有一种表述的潜力’和倾向,通过对探究过程与结果的表达和交流,以及与同伴间相互的信息交换,孩子们不但建构了有关图形转动的正确知识。还在无形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6.结合幼儿的讲述,教师简单小结。
活动延伸
1请幼儿去活动区试试其他的物体在快速转动时,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
2在纸片上涂上美丽的颜色,在区域中观察、感知陀螺转动后色彩的变化。
活动总评
本次活动中.教师将幼儿科学教育要实现的核心价值,从追求使幼儿掌握知识,转移到了使幼儿乐于探究解决问题、乐于获得知识、知道如何去获取知识,这些有益于幼儿终身发展的大目标上。
纵观整个活动,教师汲取了“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始终从幼儿的自身需求出发,立足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在猜猜、试试、讲讲中建构知识、提高能力。由于受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影响,幼儿常常用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猜测实验结果,因此幼儿的猜测有时贴近实验要求,有时却不着边际,但我们看重的是猜测可以让幼儿的思维动起来。如:猜想过程中,有的幼儿认为不管是什么形状的纸片,转动起来都是圆形的;有的则认为纸片是什么形状的,转动起来也就是什么形状的;还有一部分幼儿的猜测则漫无边际。对幼儿的任何猜测,我们都不作任何评价.而是留待他们在接下来的环节中,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发现与验证。正是有了多种多样的猜测,幼儿才会产生迫切想知道答案的欲望,才会主动去探索、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验证过后.有的欢喜雀跃,有的恍然大悟,还有的则观察得更仔细,发现得更多。这一切都悄悄地向幼儿传递着一个信息,那就是: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要亲手试一试。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获得的就不仅仅是知识经验.还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各种能力也在探究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影子常常陪伴在我们身边,但日常生活中幼儿往往不会在意到它的存在。只要孩子一注意,他们就会对影子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幼儿对事物都有很大的好奇和兴趣,在《纲要》中科学目标提到“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于是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我先从人的影子出发,逐步过渡到对物和物的影子的探索。由易到难,逐步深入。
2、目标定位。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情况以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
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初步了解光被物体挡住会出现影子的现象。
(2)通过参与实践操作活动,感知影子的特征,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3)萌发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3、重点和难点。
我认为幼儿园科学活动的主要性质是让幼儿探索事物的具体现象和获得科学
经验为主要目的,因此,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感知影子的有趣,主要是影子的形成”。难点是:“引导幼儿参与探索,在与同伴的合作中了解影子的特征,初步获得物与物的影子的关系”。
4、活动准备
1、白纸、手电、各种玩具等若干。在第二环节探索物体的特征用。
2、多功能教室开着幻灯机。为第一环节幼儿在光束前走过出现影子用。
3、找影子卡片难易两份。
4、粉笔若干,为活动延伸中画影子做的准备。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教师除了以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以自己的形态日感染孩子外,还采用适宜方法来组织教学。在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探索式教学法,满足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愿望,充分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就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提倡幼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
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第二环节操作活动中鼓励幼儿用手电与玩具做游戏的实验,引导幼儿将手电照射在玩具上,会产生什么?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商量、合作,尝试着实验,
四、说教学过程。
我采用了环环相扣来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自由探索、自由讨论、巩固练习、延伸活动
1、激发兴趣。(5分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我就带领幼儿从开着的幻灯机旁走过,出现自己的影子,让幼儿在前面做做不同的动作,感知影子的有趣,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的兴趣。
回到位置上,提问:你们刚才看到了什么?(影子)如果幼儿说不出就请
一幼儿再次上来演示,其他幼儿观察。向幼儿介绍这个黑黑的就是他的影子。再次提问:为什么会有影子呢?如果幼儿回答不出,就请一幼儿走到另外一边,让幼儿看看墙上有没有影子,让幼儿进行对比,有了对比幼儿很快就会明白:有了光,物体挡住光才会产生影子。
由开着的幻灯机的光引出生活中的手电筒也会发出亮亮的光,从而让幼儿进行探索操作。由于手电筒在现在的孩子生活中很少用到,于是先让幼儿了解一下手电也能发光的功能。“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认识它吗?手电打开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教师在墙上演示一下,出现亮的光。
2、自由探索。(10分钟)
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第二环节我就
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我为每组提供了充足的探索材料,供幼儿操作。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在轻松氛围中,幼儿通过摆弄操作材料,让手电与物体之间产生影子,发现影子的特征。这部分是从人影子过渡到物体与物体的影子的探索,符合了幼儿的认知水平。但手电与物体之间产生影子,发现影子的特征是个难点,怎样突破呢?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语言提示引导幼儿从观察影子的颜色、影子的形状来观察。
3、自由讨论(5分钟)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获得的经验是零碎的,那怎样加工整理呢?为此,在自由探索后,我就通过幼儿介绍、集体讲评的方式对幼儿获取影子的经验进行整理。提问:“在玩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玩的?”请个别有不同发现的幼儿来演示。总结出:原来影子是黑色的,它只是一个轮廓,有好多东西在影子上看不到。由于材料投放在幼儿的视线前面,故讲评时避免了空洞性,
4、巩固练习。(5分钟)
进行找影子的练习,巩固幼儿对影子的认识。操作材料分成难易两份:一份是不同影子连线;另一份是在两种相似的影子中圈出与前面的图一模一样的影子,它可以提高幼儿观察能力和形态认知能力。
小动物要和影子做游戏,可是他们不知到自己的影子在哪里?你们愿意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影子吗?讲解操作卡片做法。
5、延伸活动:绘画影子
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有很多东西都能让物体产生影子。那我们一起到外面阳光下去找找,有没有影子呢?一起画一画影子。在这里为了让幼儿不受空间的限制,选择很大的空间来画影子。幼儿可以选择玩具来画或与同伴合作来画自己的影子,这样培养了他们合作积极配合的精神。有了绘画比较,才能深层次的探索:“物体的影子会随着光源的变化而变化。”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各种车的兴趣,喜欢车。
2.培养幼儿的观察及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学习掌握常见汽车的名称、外形和用途,感受车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通过学习掌握常见汽车的名称、外形和用途;
活动难点:
感受车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车子玩具、图片若干;
2.课件《各种各样的车子》;
3.音乐《小汽车》及特殊车的声音。
活动方式:
集体或分组或个别
活动过程:
一、导入(3分钟)
幼儿自由玩自己的玩具车,并相互交流。
师:仔细看你带来的是什么车?什么颜色的?什么样子的?能干什么用?
二、展开 (20分钟)
1.教师有重点的选幼儿带来的玩具汽车,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名称、颜色、用途。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车子。(5分钟)
2.教师利用图片及幻灯片等教具来引导幼儿观察探索各种各样的车子的特点及功能。(5分钟)
先请幼儿回忆平时所见到的车子的用途:有人生病了需要做什么?楼房着火了需要做什么?让幼儿说出生病要去医院需要救护车,失火要找消防车。让幼儿观看幻灯片来学习幼儿不认识的车子的功能。
3. 教师和小朋友们玩猜谜的游戏。(3分钟)
师:小朋友们都很聪明,认识各种各样的车。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我们来玩一个猜谜的游戏。老师说出车的功能后,你们说出车的名称。
4.听声音猜出车的名称。(播放几种特殊车的声音)(2分钟)
5.教育幼儿遵守交通规则。(5分钟)
师:大马路上有各种各样的车子在行驶,为了确保安全,司机们要遵守交通规则,在过路口时还要注意看交通信号灯。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交通信号灯有几种吗?(红灯、黄灯、绿灯)绿灯亮了应该怎么样?(向前行)红灯亮了应该怎么样?(停下来)黄灯亮了又该怎样?(如果没有通过马路,看到黄灯就要停下;如果走到一半,就要快快通过)。
三、活动结束(2分钟)
观看课件《各种类别的车辆》丰富幼儿知识,提出下节课的内容为车分类。
教学反思:
首先从选材上看,车子是孩子经常见到而又非常喜欢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活动要从孩子的身边出发,选择孩子们喜欢的、感兴趣的,这就为孩子下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的准备上,本节课我分别在知识、物质上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结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准备了孩子熟悉的小汽车音乐,提供了课件制作,还提供给孩子可操作的玩具汽车。让孩子动口、动手、动脑,所学的知识记得牢,本节课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再从课程中,每一步的导入上我就运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的直接导入、有的先听声音、有的采用猜谜的形式、有的说出功能等,每种方法不一样,孩子们也感到非常稀奇,一步步的跟着老师在前进。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以幼儿为活动的主体,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活动中还以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体会车子行驶的乐趣,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快乐地获取知识,真正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学中乐。
本节课95%的孩子达到了我制定的目标。知道了一些常见车辆的用途、名称,并能对特殊用途的车(消防车、警车、救护车)的名称、用途加以区分。但在幼儿的操作上有待于提高操作的常规和能力。
设计意图
进入秋天,各种果实和农作物逐渐成熟,于是利用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大人们要带孩子回家团圆的机会,我们给孩子们布置了“走进田野,采集果实”的任务。节后回来,那火红的辣椒串、金橙橙的玉米棒子,还有各种各样的高粱秸、谷子穗、带荚毛豆等农作物,纷纷登上了我们班的展示台。孩子们对这个小展台情有独钟,一有空就围拢过来整理和摆弄。
在一次装瓶时,有个孩子偶然发现在他装满的一瓶花生里,竟然还能再装上半杯小米!看着小米慢慢地从花生的空隙里穿过、漏下,孩子们都特别惊奇!追随孩子们的兴趣点,于是一个关于“物体间的间隙”的科学探索活动就在孩子们的激烈讨论和探索中展开了。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
2.探索合理有序地安排不同物体的空间。
活动准备
盘子、纸杯、乒乓球、玻璃球、小米、记录表、筛网、课件。
活动过程
一、观察实验用品,说说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有什么不同
1.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什么呀?”“谁愿意来说一说,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有什么不一样呢?”
2.小结:乒乓球大大的、圆圆的,玻璃球小小的、圆圆的,而小米又细又小,当我们用手抓起小米时,小米会从我们的指缝里流下来。
二、幼儿探索、尝试把小米、乒乓球和小玻璃球都装到一个瓶子里
1.师:“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把三个杯子里的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都装到一个玻璃瓶里,看谁最爱动脑筋,能把他们都装进去!”
2.指导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注意操作规则,不要把小米撒到外面。
三、说说我的发现
1.师:“有的小朋友已经装完了,清你拿着记录表坐到前面来?”“没有成功也不要紧,把你怎样装的记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装的?你成功了吗?”
四、引导幼儿用筛网将掺在一起的玻璃球和小米分开,再进一步探索其他的装瓶方法
五、交流、讨论实验结果
提问:“这一次你成功了吗?成功的请举手!”
讨论:“为什么先装乒乓球,再装玻璃球,最后装小米的方法比较容易成功呢?”
六、观看课件,引导幼儿懂得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要学会合理安排物体的空间
师:“先装乒乓球,因为乒乓球占的地方大,然后放玻璃球,这样玻璃球就把大的空隙给填上了,最后我们再放上小米,这样小米又把更小的缝隙也给填上了,所以最后它们都被装了进去。”
七、拓展幼儿对物体间间隙的理解
引导幼儿再次尝试:装满的瓶子里,还能再装上半杯水吗?为什么?
八、幼儿分享交流实验的结果,进一步感知水所占的空间
师:“小朋友你们都成功了吗?为什么这么满满的一瓶子玻璃球和小米,还能装上这一小杯水呢?”(因为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九、结束活动
幼儿整理材料,走出教室。
活动延伸
把实验材料投放到幼儿的活动区里,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活动情况,可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尝试装核桃、花生、豆子,或者石头、鹅卵石、沙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