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
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身心成长的失衡。
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误区。
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一厢情愿时,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3、学校教育的误区。
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追求升学率、打造名牌效应,成�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还存在着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等等。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
2、适应良好。
3、情绪稳定、意志正常。
4、良好的自我意识。
5、有良好的人格。
6、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它是一种持续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水平大致分为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三个等级。
一般常态心理者表现为经常有愉快的心理体验,适应潜力强,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潜力。生活中大多数人属于一般常态心理者。
轻度失调心理者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若主动调节或透过心理辅导专业人员的帮忙,就会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逐步恢复常态。
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严重的'心理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如不及时治疗就有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是严重的心理疾病。
(三)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1、环境适应问题。在大一新生中较为常见。
2、学习问题。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中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
3、恋爱与性心理问题。中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4、性格与情绪问题。性格障碍是中学生中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构成与成长经历有关,原因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靠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
5、神经症问题。长期的睡眠困难焦虑抑郁强迫疑病恐怖等都是神经症的临床表现症状。
一、什么叫心理健康?它有哪三个等级?
答: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它是一种持续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水平大致分为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三个等级。
一般常态心理者表现为经常有愉快的心理体验,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生活中大多数人属于一般常态心理者。
轻度失调心理者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若主动调节或通过心理辅导专业人员的帮助,就会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逐步恢复常态。
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严重的心理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如不及时治疗就有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是严重的心理疾病。
二、保持心理健康的小窍门
(一)心灵减压十二招
1、开怀大笑,进行发泄
2、保持沉默有助于降压
3、听音乐、阅读书报是增长知识和乐趣的`最好办法
4、作错了事安慰自己“谁都有犯错的时候”,以便继续工作
5、在无人处大声喊叫或大哭
6、与人为善,不要怀恨在心
7、世上没有完美,甚至缺少公正,只要自己努力了,不要计较结果。
8、不要害怕面对自己的能力有限,学会适当地说“不”
9、对小事不去计较,装糊涂最好
10、给久未联系的朋友写封信,吐露自己的感受。
11、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找出恰当的解决办法。
12、车到山前必有路,今天很快就会过去。
(二)自我心理平衡术
1、自嘲法。生活中当遇到一些尴尬或难堪的场合时,若一味埋怨和逃避往往会使自己的心态越来越坏。不妨自己调侃一下自己,通过自我贬抑而达出奇制胜的效果,从而使心理达到一种高层次的平衡。
2、遗忘法。现实中不少人终日生活在对往事的痛苦回忆中,反复品尝旧时受到的挫折,陷入恶性循环中,使心理愈加不平衡。因此必须学会遗忘,这是对痛苦的解脱。能使身心获得宽慰,从而激发出新的力量,人性得到了升华。
3、激励法。要走出每日“消沉—后悔”的心理不平衡怪圈,给自己确立一个值得去追求的目标。出去找个朋友开怀一下、踏踏实实干点活发笔小财、参加一个培训使自己的精力集中起来等。有了成功的经验和自信,我们就能再选择更高的目标激励自己。
4、闲聊法。闲聊对心理调适起很大功效。它可缓解紧张、消除隔膜、表达温情、躲避碰撞、化解怨气、发泄怒火。
5、哭泣法。我们当放弃有泪不轻弹的传统戒条,让自己随情绪波动而哭泣。哭能使人产生有益的激素,使人体更加协调反应。
6、移情法。它是宣泄、调节情感的一种有效方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 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 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
3、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行动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性好。
4、 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5、 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
6、 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
7、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地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心理健康状态的等级
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1、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一直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不少国内外心理学学者根据自己研究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标准。简捷的评价方法。即: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
①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②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久的现象。
③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2、不良状态
又称第三状态,是界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大、晋升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等)、身体不良状况(如长时间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它的`特点是:
①时间短暂—此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得到缓解。
②损害轻微—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
③能自已调整—此状态者大部分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小部分人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这小部分人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尽快得到调整。
3、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它的特点是:
①不协调性—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如:成人表现出幼稚状态(停滞、延迟、退缩);儿童出现成人行为(不均衡的超前发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偏离)等等。
②针对性—处于此类状态的人往往对障碍对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信维及动作行为),而对非障碍对象可能表现很正常。
③损害较大—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较大。它可能使当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标准完成其某项(或某几项)社会功。如:社交焦虑考(又名社交恐惧)不能完成社交活动,锐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碍者难以与异性正常交往。
③需求助于心理医生—此状态者大部分不能通过自我调整和非专业人员的帮助而解决根本问题。心理医生的指导是必须的。
4、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其特点是:
①强烈的心理反应—可出现思维判断上的失误,思维敏捷性的下降,记忆力下降,头脑粘滞感、空白感,强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绪低落成忧郁,紧张焦虑,行为失常(如重复动作,动作减少,退缩行为等),意志减退等等。
②明显的躯体不适感—由于中枢控制系统功能失调可引起所控制人体各个系统功能失调:如影响消化系统则可出现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或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等症状;影响心血管系统则可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影响到内分泌系统可出现女性月经周期改变、男性性功能障碍……等等。
③损害大—此状态之患者不能或勉强完成其社会功能,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痛苦感极为强烈,“哪里都不舒服”、“活着不如死了好”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体验。
④需心理医生的治疗—此状态之患者一般不能通过自身调整和非心理科专业医生的治疗而康复。心理医生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一般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在治疗早期通过情绪调节药物快速调整情绪,中后期结合心理治疗解除心理障碍并通过心理训练达到社会功能的恢复并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1、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
心理健康的学生,不仅能现实的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而且还要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特长和性格中的优缺点,能做到客观、恰当的自我评价,即不自傲,又不自卑。能正视现实,生活、学习目标符合实际,不怨天尤人,也不自寻苦恼。对自己的不足或某些无法补救的缺陷,能正确对待,安然接受。
2、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的学生应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能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出来,取得成就,获得满足感。能够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自觉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而不 在遇到困难时,能努力去克服,争取新的成就。
3、善于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
心理健康的学生往往表现出乐群性,有人际关系交往的欲望。能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对人善良、诚恳、宽容、公正、谦虚有爱心。能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意见,正确对待他人的短处和缺点,善于与各种类型的人相处。
4、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
心理健康的学生主导心境始终处于轻松、活泼、快乐的状态。虽然因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失败或不幸,也会有悲、忧、愁、怒、烦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不会长期处于消极、悲观不可自拔的体验中,更不会因此而轻生。善于适度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能随时排解各种烦恼,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决不因一时冲动而违反道德行为规范,能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
5、保持健全的人格。
人格健全的学生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处于协调统一之中,有正确的人生观,能
6、面对挫折和失败具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
心理健康的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困境时,能够表现出较高的耐受性和平衡性,不因此而影响或改变自己的目标和正常的学习生活。能驾驭自己的情绪,以良好的意志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自觉运用自我防御机制,随时可排泄影响学习和健康的情绪困扰,消除各种焦虑、紧张、恐惧、烦恼等情绪现象,使其心理保持良好的平衡状态。
1:告别遗尿症
5岁以后的孩子还常常不能自立地排尿称之为遗尿症。精神因素是幼儿出现遗尿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家长应消除引起孩子情绪紧张的各种不利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排尿训练。作为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树立克服不俍习惯的信心不要对孩子横加指责造成自卑心理。
2:消除口吃
矫正口吃的办法需要家长注意两点。首先不要过分地注意或议论孩子的口吃更不要模仿、嘲笑或严厉地强迫他矫正尽量减少和消除引起孩子精神紧张
的因素。另外家长可耐心地采取一些具体的言语矫正法来帮助孩子如设计特种练习分散孩子害怕口吃的注意力等等。
3:戒掉吮指癖
对待有吮指癖的孩子不能用吓唬、在手指上涂药水等强制方法这些方法会使孩子产生紧张、害怕、恐惧的心理。家长应采取更为关爱孩子的`方法对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给他讲道理加以引导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用他喜爱的事物来分散他的注意力逐步帮助其改掉吮手指的不俍习惯。
4:纠正儿童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需要接受正规治疗如药物治疗、包含治疗、行为治疗等。行为治疗被认为效果较好,主要是通过纠正儿童偏常行为培养儿童俍好行为,增进其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方法。行为治疗主要采用合适的认知活动来改善患儿的注意力克服分心并通过合适的训练程序减少患儿的过多活动和不良行为。
儿童心理健康十项注意
一、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
利。
三、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要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不但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给他们做出良好的榜样。
一,忌哄骗。有些家长为图一时安宁,不惜编造假话欺骗孩子,这样使其耳濡目染,容易使孩子效仿父亲,变得不诚实。
二,忌讽刺。对孩子讽刺挖苦,以为可以“激发”其上进,结果适得其反。
三,忌袒护纵容。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当众做错了事,家长明知不对,却以种种理由加以庇护和掩盖,其结果必然使孩子不能正确对待缺点和错误。
四,忌娇惯溺爱。开口不离“好”,吃饭任其要,穿衣任其挑,会养成儿童任性的性格。父亲“爱子—溺子—误子”,这往往是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少年步入歧途的三部曲。
五,忌苛求。父母对孩子“恨铁不成钢”,凡事要求尽善尽美,稍有不顺便大加训斥,使子女无所适从,思想感到压抑,时间长了,孩子有可能走向反面,我行我素。
六,忌放任。对孩子不加引导和教育,放任自流,任其所为,不尽家长责任,后果难以预料。第七,忌打骂体罚。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借奉“不打不成器”的信条,不能以理服人,而是打骂、体罚,结果这样不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往往使其与家长感情对立。
八,忌注意力不集中。要让孩子自己选择适宜的运动,培养他们注意力集中、专心地完成一项工作的能力,训练儿童持之以恒的毅力。而不要反复要求孩子更换活动内容。
九,忌缺乏适应能力。要训练儿童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样对孩子的发展是有益的。
十,忌无控制力。要训练儿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包括控制自己不合理的要求和愿望。
十一,忌忧郁沉默。要培养儿童乐观幽默的性格。
十二,忌依赖。要让儿童经受一定的困难,让其学会克服困难,从身心(性格和体格)两方面进行磨炼。从小培养儿童独立的能力,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