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12篇

《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学会朗读五言诗,运用想象和联想能力描摹诗歌画面;

3.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理解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教学难点】

多角度解读诗歌

【学生分析】

由于教师长期按传统模式教授诗歌,对内容机械讲解,原本优美精致的诗词常被讲得枯燥乏味,味同嚼蜡,教师变成了生物系讲解剖学的学者,赏析诗词变成了将一首首诗词“五马分尸”,原本营造的典雅绝美意境也变得支离破碎。学生对鉴赏诗词兴趣并不高,对诗词的学习仅停留在翻译诗句,背诵诗句就完成任务的认识上。故而教师首要的任务是激发他们的热爱之情,才能进入诗境,锻炼想象能力,与诗歌发生共鸣。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诗是一首反映游子羁旅异乡的游子诗。大意是讲,一个人去采莲,想把美丽的莲花送给思念的人,结果因为路太远没送出去,想到以后也不能跟她生活在一起,所以很伤感。看起来比较简单,语言质朴无华,没有多少生僻字和难以理解的难句子,如未璞之玉,藏秀于其中。泛泛而读,如同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反复咀嚼赏鉴,则回味无穷,始觉甘如饴。故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起审美体验的灵感。

【教学过程】

一、导语(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多彩的古典游子诗之名句。训练拓展迁移能力,用类比法鉴赏诗歌)

中国古典诗词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其中反映游子羁旅异地他乡,思恋故乡和亲人的“游子诗”不在少数,宛如诗坛一支奇葩,散发着别样的艺术光彩。下面回忆背诵并简单赏析以前学过的游子思乡诗。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了诗人因看见明月引发思乡之情。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借萧瑟悲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伶仃寂寞惆怅的诗人形象。

二、朗诵?(师朗诵,学生朗诵。培养朗诵五言诗的基本能力,扫除读音障碍)

1.先讲朗读方法,注意断句和朗读的语气。断句:五言诗一般为二三字格式或者二一二字格式。教师示范。不可读成苏轼的豪放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样大气磅薄正义凛然。因本诗是游子思亲诗,最后一句直接画龙点睛,写出“忧伤以终老”,那种相知相爱不能相守的别离之情应该是很凄楚的。故应该怎么读才能表达这种语气呢?(缓慢,悠长,低婉,哀伤的语气)

2.再听老师朗诵。字音:遗读wèi?赠与,送给,如遗之千金。

3.再听学生集体朗诵,自由朗诵。点评。

三、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一下本诗的大致情节。

明确:一个人去采莲,想把美丽的莲花送给思念的人,结果因为路太远没送出去,想到以后也不能跟她生活在一起,所以很伤感。

结构思路:采花——送花——望乡——思亲

四、品析鉴赏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

1.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选择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起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芙蓉”“兰泽”“芳草”“江”等意象。描述了涉江采摘芙蓉的美丽优雅迷人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可联系《荷塘月色》里引用的梁元帝的《采莲赋》的描写采莲的盛况,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有异曲同工之妙。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补充说明莲花的意象:《爱莲说》(宋)周敦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什么?花送出没有?想象主人公情绪发生怎样的变化?使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摘花欲赠送亲人。可花没送出去。由作者自问自答可看出他的情绪悄悄地由欢欣转为失落,为后文的黯然神伤作铺垫。

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用美好热闹欢快的场景来衬托人的凄清心境。王夫之:“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3.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文学的语言描述一下画面的内容。?

明确:画面感鲜明强烈。展开想象的翅膀,我们似乎能看见在美丽的荷花,欢乐的人群背后一个主人公正孤单忧愁地站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方向张望,可是展现在他面前的是山水迢迢路遥遥。

4.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情感:黯然忧伤和两个彼此相爱之人的真挚深厚的情义。因爱之深,故思之切,故痛之刻骨铭心,故才忧伤以终老。

五、此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本诗主要采取了什么表达手法?(归纳能力)

明确:游子思念爱人、家乡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心情变化:轻松欢乐——乐极生悲——忧从中来——愁苦绵绵

六、讨论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合理想象,创设情景,谈谈自己的观点和依据。

A.是男主人公。本诗全为实写,写他采花送花望乡思人。

B.是男主人公。但前四句是他想象家乡的情人在采莲,并思念他的情景;后四句则是他自己在想心事。故前虚写,后实写。

C.是女主人公。前四句是女子在采莲。后四句是她想象外地的男子正在思念她。

七、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训练拓展迁移,对比阅读的能力)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八、作业

背诵诗歌,并将诗歌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百余字的散文。(训练记忆能力,写作能力)

《诗》之《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2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

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

2重点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活动

【导入】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李清照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诗句。是啊,分离让人思念、忧伤。今天让我们走进《涉江采芙蓉》,共同感受诗中挥之不去的思念与忧伤。

【讲授】介绍文学常识

PPT展示:古诗十九首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用平浅质朴的文字表现深厚的感情,梁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中。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统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活动】朗读,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一遍诗。

2、PPT展示,疏通字词。

①芙蓉:荷花的别名。

②兰:兰草。泽:湿润的洼地。

③遗(wèi):赠。

④远道:犹言“远方”。

⑤旧乡:故乡。

⑥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⑦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

⑧终老:终生。

3、听范读一遍,跟读一遍,教师做朗读指导。(2分钟)

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要注意读准语调,语速和断句。

4、下面来练习朗读,朗读时想象诗句的画面,感悟诗句的情感。

接下来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诗,课上检查。

【活动】品读鉴赏

学生齐背全诗。

逐句解读鉴赏诗歌,师生交流,讨论。

⑴鉴赏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提问:a.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板书)

b.描述了怎样的情景?

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

c.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对眼前美景充满爱恋。(板书)

⑵鉴赏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提问:这两句的语气如何?你从“远道”一词品出什么?

自问自答,语气缓和。

“远道”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一些消息。把人物放在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写独自思念(板书)爱人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⑶鉴赏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提问:“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让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

“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抒情主人公迷茫(板书)痛苦到极点。

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对写法”的“悬想”方式:“对写法”又谓之“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简单的说,就是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是对方不忘自己;明明是自己孤单想家,却说是对方盼望团圆;明明是自己不忍离去,却说是对方难以割舍。

⑷鉴赏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同心而离居”是他无尽哀愁的根源,是他终日忧伤(板书)以至老的根本原因!

3、学生再次轻读课文,回顾抒情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爱恋——思念——迷茫——忧伤(板书)

【活动】研读探究问题

问题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表达感情的方式是:采摘芙蓉。

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问题2.以花草赠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怎样理解这种行为?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

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和美好祝愿。

问题3.《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芙蓉就是荷花,荷花给人清幽、高洁的感觉。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她具有美好的品质。因此,写采芙蓉送给所思之人,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板书)

问题4.读完这首诗,�

【练习】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阅读《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谈一谈这首诗和课文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诗歌解析:

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参考:

异:所选意象不同,《涉江采芙蓉》借“芙蓉”“兰泽”“芳草”等美好情景来以乐景衬哀情,而《庭中有奇树》 另外,《涉江采芙蓉》结句哀伤不止,而《庭中有奇树》则自我宽慰。

同:都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六句诗人对于花、树的珍奇美丽极力赞扬,最后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讲授】总结

诗的境界,就是爱的境界。一首诗,就是一段情。吟罢《涉江采芙蓉》,心中便充溢着太多的祈盼,盼游子早归,盼亲人团聚。但愿时光荏苒,那份爱恋与思念早已把迷茫与忧伤冲淡。我们祝愿天下有情人终能心相伴、手相牵。

【作业】课堂课下作业

化入为出

以《“涉江”情》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随笔,发挥想象,注重自己的感受。

作业

整理并抄写随笔,下一节课进行展示。

背诵并默写全诗两遍。

【活动】反思及板书

课后反思

引导学生总结解读诗歌思想内容的方法。如:看标题,抓题眼。看作者,学会知人论世。看注释,抓暗示有效信息。看意象意境,缘景明情。把握“情感关键字”。了解诗歌主旨类型。分析表达技巧。并用这些方法自己赏析一首诗歌。

板书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意象:芙蓉兰泽芳草

意境:清幽高洁

感情:爱恋——思念——迷茫——忧伤

《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诗歌的知识:诗歌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就古典诗歌分为诗、词、曲。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读完这篇文章,�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3.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4.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5.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没有送出去了没有?没有。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6.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7.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8.五、六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其中“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9.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想爱却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10.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总结

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

1 、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五、本文的表达手法: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六、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 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掌握诗歌中重要字词的读音及意思,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学习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合作演绎诗歌,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及意境。

4.培养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画面,体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把握优美深邃的画意、诗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音频、PPT。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但是相爱却不能相守,未免让人扼腕叹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秦观发出的一种宽慰,一种无奈。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有“一字千金”之称的《古诗十九首》,看看里面的《涉江采芙蓉》,表达了怎样的相思。

(设计意图:用秦观《鹊桥仙》中的词句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导出课题。)

活动任务一文学积累

1.萧统与《文选》

萧统,梁武帝的长子,曾立为太子,年三十,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卷二十九。

2.《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并非一人一时所作,因作者姓名失� 没有题目,一般以诗的第一句作为题目。

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标志着五言诗歌的成熟。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刘勰(xié)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

(设计意图:了解《古诗十九首》文学常识。)

二、课堂活动

任务活动二诵读诗歌,置身诗境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学习任务1】

1.初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梳理生字词读音,并用“/”划分朗读节奏,能流利的诵读诗歌。

(设计意图:学生自行梳理生字词字音,主动关注生字词,能流利的诵读诗歌。)

2.教师播放《涉江采芙蓉》朗读音频。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音频,帮助学生纠正字音,帮助学生体会诗歌情感。)

3.教师播放背景音乐《烟雨荷柔》,学生再读诗歌。

(设计意图:再读诗歌,体会诗人情感,能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任务活动三品味诗歌,体味诗情

【学习任务2】(4人一小组合作探究)

1.诗中主人公采芙蓉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采芙蓉是为了“遗”远方的“同心者”,“遗”“所思”。采芙蓉就是为了赠予所思念的人。

2.这首诗为什么是“采芙蓉”,而不是其它物?芙蓉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明确:莲,君子之花;莲,佳人之花;莲,爱情坚贞之花。

3.你从“远道”一词品出什么?

明确:“远道”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一些消息。把人物放在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4.“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意象:“旧乡”“长路”。

“旧乡”在“漫漫”长路的那头,看不到也望不着,“旧乡”的爱人此时也正凝眸相望吗?相爱却不得相见,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这两句将“远道”意思说尽。

5.“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两句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明确: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6.从诗中找表达感情的字眼,并概括主题。

明确:字眼:“思”“忧伤”

表达游子对爱人和家乡的深切思念。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理解诗歌、自主学习能力,并且感悟诗歌中主人公深切的相思情与深沉的思乡意。)

任务活动四合作描摹,情景再现

【学习任务3】

关于《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 你怎么看?6人一小组,尝试演绎这一情景。

明确:主人公深切的相思情与深沉的思乡意。

(设计意图:在理解诗歌情感的基础上讨论抒情主人公的性别,考察学生的文化常识及逻辑能力;演绎展示情景能提升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表现自己的能力。通过整个活动感受诗歌所传递的情感。)

三、拓展提升

1.背诵诗歌,体会诗歌思想情感。

2.运用联想和想象描摹诗歌的画面。(不少于150字)

(设计意图:当堂背诵检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及学习效果,描摹诗歌画面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字词过关,读懂诗歌,对诗歌的初步鉴赏。

难点:通过品味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教学方法:

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由回顾“诗歌(古风)发展脉络”导入新课:

我在刚学过的《孔雀东南飞》一课中给大家归纳过“诗歌(古风)发展脉络”这一知识点,不知同学们还有印象吗?即《诗经》——楚辞——乐府民歌。由于当时只学到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所以只归纳到此。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诗歌(古风)的又一个重要阶段——《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评价道:“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今天,我们首先学习其中的一篇《涉江采芙蓉》,“窥一斑而见全豹”,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让大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有一个初步的感悟。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

2、教师范读。

3、一生朗读,师生评价。

4、整体感知:

全诗抒发了游子思念亲人(妻子)、思念家乡的情感。

1、2句:涉江郊游采摘芙蓉

3、4句:人在远方心愿难遂

5、6句:回望故乡长路漫漫

7、8句:天各一方忧伤难遣

四、深层鉴赏《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这是“以乐衬哀”的手法。“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板书设计:情节艺术手法突出特点

1、2句:涉江郊游采摘芙蓉——以乐衬哀(芙蓉、兰泽、芳草)

3、4句:人在远方心愿难遂——自问自答(设问)意境高洁、清幽

5、6句:回望故乡长路漫漫——动作细节(还顾)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7、8句:天各一方忧伤难遣——联想想象(黯然消魂)

五、《古诗十九首》中叠音词的魅力:

《涉江采芙蓉》和这首诗都运用了叠音词。“漫浩浩”一词,运用叠音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迢迢牵牛星》一诗中有六句用了叠音形容词开头,“盈盈”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纤纤”是手的形状,“札札”是机的声音,“盈盈”是水的形态,“脉脉”诗人的神情。同是叠音,表现对象却各不相同,然而又都显得确切不移、自然生动。同时,叠音词的运用,增添了音乐美,加上句句押韵,随韵成趣,情趣盎然,使诗篇更具浓郁的抒情性,自然而又深切地表现了景中情、情中景。

《诗》之《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 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多角度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

(2)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

(2) 树立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尤其是其中的爱情观和苦难观。

教学重、难点:

(1)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这条有着五千年历史浩荡诗歌长河中,既有像唐诗这样的波澜壮阔的河段,也有像宋词这样的风光万千的河段,然而在它的上游有一条美丽而清澈的小溪,她虽然流量不大,却永远散发着隽秀夺目的光辉,她就是——《古诗十九首》。

我们刚才欣赏的这首歌就是根据《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改编而成的。请同学们翻开课本26页,我们来学习《涉江采芙蓉》。(板书)(幻灯片1)二、 文学常识介绍

大家看一下课下注释,《涉江采芙蓉》选自哪部作品?

幻灯片2:介绍内容及艺术表现手法。

幻灯片3:对其评价。

三、诵读品味(幻灯片4)

1、咱们学习诗文,“多读”是非常重要的,朗读能发展你的思维,激发你的情感,加深理解。那么首先我们齐读一遍这首古诗。(读后正音)

2、我们听一遍朗诵录音,初步品味本诗语言和思想感情。(评价录音。要咬字清晰。速度宜慢不宜快。)

3、个人自由诵读,并读出自己所理解的情感。

4、点名感情朗读。

5、请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自主整体感知 :

1、关于《涉江采芙蓉》,有 你怎么看?(幻灯片5)

明确:诗歌的两种可能:你可以把抒情主人公想象成异地他乡,吟哦着乡愁的游子,也可以想象成闺中怀人的思妇。

(板书)一是游人思乡怀人。大家都知道,在古代,对仕宦与富贵的追求,以及那个时代文人士子所共有的建功立业的理想,把他们从故乡、亲人的怀抱中拉了出来,使他们踏上了漫长的、前途未卜的征程。志在四方的男人就像是一只候鸟,不停地飞翔就是他们的命运,家当然是温暖的窠巢,但归期不能由他们的意志所左右。游子在旅途上采集了一束芙蓉花,忽然意识到自己形孤影单,欲赠无人,不禁触发了思念故乡、亲人的痛苦。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游子的形象从诗中站了起来。这个很好理解。(幻灯片6)

二是女子思夫。(幻灯片7)

【理由】

1、采莲是江南的旧俗,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就有这样的描绘“采莲的是年少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2、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往往暗关着“夫容”;随水而居不伴妾身,独飘摇于江心活水之上。

3、另外,所思在“远道”,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那我们就可以由此推想说话人应是女子。

下面咱们就从女子为抒情主人公的角度鉴赏一下这首古诗。

五、合作鉴赏

中央电视台有“电视散文”,需要用很多场景、画面来处理情节和情感。如果将这首《涉江采芙蓉》改编成“电视诗”,你打算设置哪些场景,怎样处理画面呢?下面咱们就先在大脑里一起来尝试一下“情景再现”。“情景再现”就是用诗歌提供的材料为原型, 通过合理的想像和联想进行再创造,使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等在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情绪等感受。

现在我就为同学们再现一下前两句的情景,算是抛砖引玉了。由于周围环境中的色彩、声音、事物极容易限制大家的想象力和感受力,所以我要求大家都闭目凝神,用你的大脑去看,发挥你的想象力,在脑海里再现诗中情境。

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设想】(幻灯片8,闭眼想象,画面)正值盛夏,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那潭中的荷啊,一朵朵开得妩媚。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的湖泽之上,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开始了,这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呢!采摘几枝娇嫩可爱的莲花,送给各自的心上人,这正是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也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让人心醉。在这如画的风景里,倘若你倾耳细听,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嬉戏、欢笑声呢。(你看到芙蓉朵朵,莲叶田田了吗?你听到姑娘们的嬉笑声了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热闹。其实对于一二两句,你能体会出这样的氛围就足够了。)

◆那么,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一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幻灯片9)

明确:鲜花香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常常象征高尚的品德和热烈的爱情。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自然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幻灯片10)

由此可以看出,古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在传统文化中,不送金银,而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珍惜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而美好的。现实生活中母亲节送康乃馨,也是同样的道理。

学生分组描绘其他的三句。

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幻灯片11)

【设想】刚才那一幕美好欢乐的采莲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缓慢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然独立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闹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这就是她苦苦思念的丈夫的容颜啊。哎!我徒然采摘了这美好的芙蓉,而你啊,却远在天涯,此刻我又能如何遥寄相思呢?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的作用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这一声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法实现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这一句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主人公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

注意这里的诗歌表达手法: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处境,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你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使哀之更哀(写作)。

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设想】这时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仿佛是心灵感应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远方的丈夫,他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是多么希望能够望见故乡的山水、望见那莲花映照下的妻子啊!可是,没有。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

“旧乡”是遥远而不可即的,“道路”是漫长曲折的,这两句诗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而含蓄。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大家注意这两句在写法上,采用了“对写法”的“悬想”方式。“对写法”又谓之“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简单的说,就是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是对方不忘自己;明明是自己孤单想家,却说是对方盼望团圆;明明是自己不忍离去,却说是对方难以割舍……

(幻灯片13)例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第一句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如今在邯郸的客店里碰上这个佳节,将怎样过法呢?第二句,就写他在客店里过节。“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形单影只。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三、四两句,正面写“思家”。其感人之处就在于: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吧!“说”了些什么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感觉到那种情感。

4、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设想】此时的画面上,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是密密荷叶、红艳荷花,映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样孤独而凄清;另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现着怅然回望的丈夫的身影,那回眸之间的面容,竟是那般愁苦!两人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在这样的静寂与苍茫之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悲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来自这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的内心深处!心心相印却远隔万里,唯有在忧伤中度过本应美好的年华,终此一生了。

◆(幻灯片14)这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我们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情感,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这个游子也绝不同于《氓》中始乱终弃的薄情人。

当你读到这结句时,你是否感觉到:这首诗抒写的思念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以乐衬哀、对写法等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曲折奔流,终于汇成了喧嚣的急瀑,最后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响,感情浓烈而深沉。

其实我一直觉得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中含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这种“不可言传”的味道,是老师用再丰富的语言也无法传达给你的,刻意的翻译更不可能表现出来。就像是《小雅·采薇》的末段,那种“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凄凉,必须要你自己不断的去诵读,去联想,去体悟,才能感受出其中的“妙不可言”来。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 篇7

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二、信息筛选

教师范读,自由朗读。读后思考:

1、�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课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好友。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三、合作探究

1、品读一、二句,�

2、品读三、四句,这里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3、品读五、六句,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用自己的话完成)

4、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拓展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 )

课堂小结:

钟嵘的《诗品》中评价《古诗十九首》说“一字千金”,意思是说《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通过这首《涉江采芙蓉》对《古诗十九首》精湛的语言已经有了初步的体会。

《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8

《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标]

1、 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 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 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 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 诗歌鉴赏品味

1、 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 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 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 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一、感知层次:?

1.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二、感受层次:?

1.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感悟层次:?

1.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

2.古诗中“思乡怀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具:多媒体;?

2.教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3.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投示: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萧统《文选》,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诵读感知?

1.多媒体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试背诵。?

3.提问:诗歌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是谁

(诗歌中出现可能是“思妇”也可能是“游子”形象。以下我们是从“思妇”的角度来鉴赏)?

三、鉴赏品味?

1.朗读“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一句,思考: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在什么环境下登场了?她要做什么

结合多媒体图片明确:抒情主人公在芳草萋萋的江边出现了,她要去采摘芙蓉花。?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作用

讨论、交流: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朗读“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回答:?

提问:抒情主人公采芙蓉花做什么

讨论、交流:送给“所思”之人。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陆凯《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又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甚至是红豆,都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既可以传达对亲朋的关怀和思念,又可以寄托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 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 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

(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

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

导读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二、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

(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

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 是“思”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思”的举动是什么?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吗?可否举例?

明确:是采摘芙蓉。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

4、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为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芙蓉,即荷花,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二)再读,讨论交流(请学生个别朗读,之后小组讨论作答,教师明确)

1、三、四句一问一答,在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黯然销魂作铺垫。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对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3、�

(三)精读,合作探究(教师指点精读个别诗句,学生讨论交流作答)

诗歌表现手法:1、借景抒情 2、白描手法 3、对写手法

(四)速背训练(教师指导方法,学生自由背诵几分钟,教师抽查)

《涉江采芙蓉》

涉江 ,兰泽 。采之 ?所思 。

还顾 ,长路 。同心 ,忧伤 。

【拓展延伸】

课堂练笔:扩写诗句

请同学们选取《涉江采芙蓉》中自己最喜欢的两句诗歌,扩写成一幅100字左右的语段。

要求:(1)可加小标题,要突出心理描写。(2)先阐明诗意,再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3)要体现出情景交融的特点。(4)要体现自己对诗句的个性化解读。

示例:“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扩写。

夏秋之交,故乡江南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身处异地的我,设想我的爱人在风和日丽中,正荡着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加入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这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一大乐事呀!采莲之际,她们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回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来表达自己的真情挚意。在湖岸泽畔,还生长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被采莲的女子们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简直令人心醉!倾耳细听,我仿佛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她们阵阵银铃般的欢笑声!

【课后作业】

1、对比阅读: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释:①奇树:美树。②华:同“花”。 ③滋:繁盛。④荣:即上句的华。⑤贵:一作“贡”,献的意思。

思考:诗歌主要通过什么意象来抒情的?主人公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涉江采芙蓉》是否有相同之处?

2、请完成《赢在课堂》的相关习题。

附:板书设计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一、作者与背景

1、作者:汉代无名作家

2、《古诗十九首》是汉代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南朝梁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中。

3、作品的主要风格:用浅近凝练,自然和谐的文字表现深厚的感情

二、思想内容赏析

1、全篇的抒情线索:“思”。

2、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表现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

3、诗句的扩写。

三、艺术特色分析

1、借景抒情 2、白描手法 3、对写的手法

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能准确朗读五言诗,运用想象和联想能力描摹诗歌画面;

3、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鉴赏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

解读诗歌主旨,理解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教学难点】

多角度探究诗歌主人公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探究法,教师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钟嵘《诗品》

同学们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课堂活动

活动一读

(多形式朗读,初步感悟诗歌内容及情感,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及审美能力。)

诵读要求读准字音:遗读wèi赠与,送给,如遗之千金。读出节奏——五言诗的断句:二三格式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学习任务:

1、自由诵读,扫除字音障碍,整体感知。

2、整体诵读,把握节奏,感知诗歌的内容。

3、点名诵读,因声求气,体悟情感。

活动二

1、诗句研读

学习任务:小组交流(在总体感受的基础上,畅所欲言)

谈谈你喜欢诗中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意象分析:“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有着香气清幽、品质高洁的特点,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侧面烘托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描述了涉江采摘芙蓉的美丽优雅迷人的情景。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摘花欲赠送亲人。可花没送出去。由作者自问自答可看出他的情绪悄悄地由欢欣转为失落,为后文的黯然神伤作铺垫。

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用美好热闹欢快的场景来衬托人的凄清心境。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写主人公由眼前的忧愁想到今后的生活。两人彼此相爱,感情深厚,却万里相隔,天南地北,不能相聚相守,只能带着对彼此的思念,忧伤地终老一生。

“忧伤”是全诗的诗眼。

2、探究学习

学习任务: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合理想象,创设情景)。

关于《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 你怎么看?

A、是女主人公。前四句是家乡的女人在采莲;后四句则是女子在想象自己远在他乡的丈夫思念他的情景。故前实写,后虚写。(女生诵读)

B、是男主人公。前四句是他想象家乡的情人在采莲,并思念他的情景;后四句则是他自己在想心事。故前虚写,后实写。或本诗为实写,写男子采花送花,望乡思人。(男生诵读)

C、两者皆有。前四句是家乡女子在采莲并思念丈夫的情景。后面是在外地的男子正在思念远在家乡的妻子。均为实写。(男女分角色诵读)

三、诗歌小结

小结:《涉江采芙蓉》是一首绝美的诗,看到它,就像看到了一种中国式乡情、亲情、爱情的缩影。尽管千年前的那个采莲的人和被他思念的人都早已消失了。但是,只要有人,只要有诗,只要有四季的变换,在这世间就会存在着一种思慕的情怀,永不改变,永不消失。

四、拓展迁移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训练拓展迁移,对比阅读的能力)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备注】:此诗是高考浙江卷试题。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五、作业布置:

1、将诗歌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百余字的散文。(训练写作能力)

2、背诵这首诗

六、板书设计:

涉江采芙蓉

意象:芙蓉、兰泽、芳草

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

诗眼:忧伤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学会朗读五言诗,运用想象和联想能力描摹诗歌画面;

3、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理解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教学难点】

多角度解读诗歌

【学生分析】

由于教师长期按传统模式教授诗歌,对内容机械讲解,原本优美精致的诗词常被讲得枯燥乏味,味同嚼蜡,教师变成了生物系讲解剖学的学者,赏析诗词变成了将一首首诗词“五马分尸”,原本营造的典雅绝美意境也变得支离破碎。学生对鉴赏诗词兴趣并不高,对诗词的学习仅停留在翻译诗句,背诵诗句就完成任务的认识上。故而教师首要的任务是激发他们的热爱之情,才能进入诗境,锻炼想象能力,与诗歌发生共鸣。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诗是一首反映游子羁旅异乡的游子诗。大意是讲,一个人去采莲,想把美丽的莲花送给思念的人,结果因为路太远没送出去,想到以后也不能跟她生活在一起,所以很伤感。看起来比较简单,语言质朴无华,没有多少生僻字和难以理解的难句子,如未璞之玉,藏秀于其中。泛泛而读,如同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反复咀嚼赏鉴,则回味无穷,始觉甘如饴。故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起审美体验的灵感。

【教学过程】

一、导语(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多彩的古典游子诗之名句。训练拓展迁移能力,用类比法鉴赏诗歌)

中国古典诗词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其中反映游子羁旅异地他乡,思恋故乡和亲人的“游子诗”不在少数,宛如诗坛一支奇葩,散发着别样的艺术光彩。下面回忆背诵并简单赏析以前学过的游子思乡诗。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了诗人因看见明月引发思乡之情。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借萧瑟悲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伶仃寂寞惆怅的诗人形象。

二、朗诵?(师朗诵,学生朗诵。培养朗诵五言诗的基本能力,扫除读音障碍)

1、先讲朗读方法,注意断句和朗读的语气。断句:五言诗一般为二三字格式或者二一二字格式。教师示范。不可读成苏轼的豪放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样大气磅薄正义凛然。因本诗是游子思亲诗,最后一句直接画龙点睛,写出“忧伤以终老”,那种相知相爱不能相守的别离之情应该是很凄楚的。故应该怎么读才能表达这种语气呢?(缓慢,悠长,低婉,哀伤的语气)

2、再听老师朗诵。字音:遗读wèi??赠与,送给,如遗之千金。

3、再听学生集体朗诵,自由朗诵。点评。

三、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一下本诗的大致情节。

明确:一个人去采莲,想把美丽的莲花送给思念的人,结果因为路太远没送出去,想到以后也不能跟她生活在一起,所以很伤感。

结构思路:采花——送花——望乡——思亲

四、品析鉴赏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

1、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选择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起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芙蓉”“兰泽”“芳草”“江”等意象。描述了涉江采摘芙蓉的美丽优雅迷人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可联系《荷塘月色》里引用的梁元帝的《采莲赋》的描写采莲的盛况,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有异曲同工之妙。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补充说明莲花的意象:《爱莲说》(宋)周敦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什么?花送出没有?想象主人公情绪发生怎样的变化?使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摘花欲赠送亲人。可花没送出去。由作者自问自答可看出他的情绪悄悄地由欢欣转为失落,为后文的黯然神伤作铺垫。

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用美好热闹欢快的场景来衬托人的凄清心境。王夫之:“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3、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文学的语言描述一下画面的内容。?

明确:画面感鲜明强烈。展开想象的翅膀,我们似乎能看见在美丽的荷花,欢乐的人群背后一个主人公正孤单忧愁地站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方向张望,可是展现在他面前的是山水迢迢路遥遥。

4、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情感:黯然忧伤和两个彼此相爱之人的真挚深厚的情义。因爱之深,故思之切,故痛之刻骨铭心,故才忧伤以终老。

五、此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本诗主要采取了什么表达手法?(归纳能力)

明确:游子思念爱人、家乡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心情变化:轻松欢乐——乐极生悲——忧从中来——愁苦绵绵

六、讨论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合理想象,创设情景,谈谈自己的观点和依据。

A、是男主人公。本诗全为实写,写他采花送花望乡思人。

B、是男主人公。但前四句是他想象家乡的情人在采莲,并思念他的情景;后四句则是他自己在想心事。故前虚写,后实写。

C、是女主人公。前四句是女子在采莲。后四句是她想象外地的男子正在思念她。

七、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训练拓展迁移,对比阅读的能力)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八、作业

背诵诗歌,并将诗歌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百余字的散文。(训练记忆能力,写作能力)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