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论文优秀9篇

时间总在不经意间匆匆溜走,我们的工作又告一段落了,回顾过去这段时间的工作,收获颇丰,这也意味着,又要准备开始写工作总结了。可是怎样写工作总结才能出彩呢?

心理健康论文 1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抽样调查表明,当前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很多学生表现为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弱,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强迫、紧张等心理症状,严重的会演变为心理障碍,这已�

1.学习方面

高职学生本身文化知识基础较差,对于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巨大转变,很多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2.情感方面

高职学生年龄大多在17~20岁之间,处在青春期。这个阶段是高职学生心理和生理变化最大的时期,一方面,他们渴望与异性接触;另一方面,他们在情感问题的处理上不成熟,有的是为了排解寂寞,有的是为了经济目的,也有的是因为对方比较优秀。总之,交往目的的盲目性,往往会导致他们处理问题比较草率,有可能导致他们的情绪大起大落。

3.就业方面

在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求职市场上,部分高职学生深感困惑,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有的学生惧怕职业选择,或因屡次求职受挫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自我否定;有的学生不能正确把握就业方向,依赖于父母、学校和老师的推荐;有的学生对走向社会缺乏心理准备,产生紧张心理和严重的危机感。这种自卑、盲目或焦虑心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应聘中真实水平的发挥,影响到他们能否顺利就业,而就业的挫折往往会导致高职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4.人际关系方面

很多高职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和技巧,在人际交往中通常会表现出唯我独尊、嫉妒心强或交际恐惧等问题,进而产生孤独、自卑、恐惧、不满、烦恼、焦躁等不良情绪,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从而导致心理失调。

5.社会认可度方面

从外部因素来说,有些人认为高职学生是高考落榜的失利者,是学习比较差的学生,高职学校的教育质量不如名牌大学,更有错误的观念认为“高职教育不是高等教育”,致使高职学生在与外界交往中,会产生社会认可度低、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从学生自身来说,有的非热门专业毕业生就业较为困难,有的不愿意到企业第一线从事较为艰苦和枯燥的工作,有的对薪酬待遇和工作条件等期望值过高。很多用人单位选聘员工时过分强调工作经验和片面关注学历,理想和现实往往会有巨大落差。由此给学生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对策略

高职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既有个人的原因,也有家庭的、学校的乃至社会的原因,已日益影响到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未来的健康成长,不容忽视。高职院校应积极采取应对策略,保障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预防由心理问题引发的不良后果,以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目标。

1.重视思想教育工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转型时期的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使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面临很多新的挑战和问题。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加大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立志成材、情感和行为规范教育,积极正面引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削减外界因素和社会因素给高职学生带来的冲击和负面影响;使思想教育工作贯穿于专业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较好的职业素质,加强择业指导教育。因此,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建立预警处理机制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高度重视,并建立一套完善的危机预警和处理机制。心理危机预警机制起着预防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和心理危机发生前预警的作用,从而保证在危机事件发生时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处理。一方面,通过开设课程和举办讲座,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成立由家长、学校、系部、班主任或辅导员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危机处理委员会,主动预防,加强引导,积极采取措施,正确处理危机事件,强调有序和常规的过程管理。对高职学生进行成长训练,其内容包括生活技能训练、挫折训练、专业基本功训练、素质拓展训练、模拟招聘训练、入职礼仪训练等,以帮助学生提升个人的心理素质。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队伍,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保障。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和条件,组织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不定期聘请高水平的、经验丰富的心理教育专家走进校园,为学生排忧解难,通过指导和交流,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以健康的心理面对学习、生活和工作。高职院校应明确对心理健康教师的素质要求,担任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应具备较高的心理教育教学理论素质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关心学生,热爱此项工作,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培训并考核合格。高职院校应注重现有师资的职前、在职培训,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应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以便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

4.提高心理咨询服务

一个人的行为往往是受心理活动支配的。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如果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会收到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对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工作,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除了日常学习、生活中给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要培养学生具备完善的人格,既宽容他人,又要尊重自己;既要有争取成功的能力和信心,也要有面对失败的勇气和胸怀,用阳光的心态面对一切。

5.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应根据大学生青春激昂、活力四射的特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才艺大赛”“演讲比赛”“街舞大赛”“歌咏比赛”等活动,营造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将追求个人发展与适应时代要求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组织与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和探讨,学会换位思考,让学生体会到团队的力量和同学协作的快乐,感受付出劳动所带来的收获的快乐,感受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从而培养高职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健康愉快的情绪、勇于面对挫折的意志及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组织社会活动及比赛的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媒介平台(校园广播、校刊、板报、橱窗、贴吧、微信群)进行宣传,在校园里创造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

心理健康论文 2

摘要:当下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院包括高等职业院校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和高职院校项目化课程改革的特色,以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探索了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关键词:高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设

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大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而且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然而,当前大学生却面临着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等压力,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明显增多,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拓展职业心理素质的主渠道,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主题与思路

1.项目的实施背景

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重要群体,有其特有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许多高职学生存在自我效能感低,对学校课程缺乏热情,厌学情绪滋长,缺乏自信心和价值感,情绪调节能力较低等情况,这些都急需心理辅导或治疗。此外,由于高职教育学制较短,在人才培养上以职业技能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而对学生的发展性心理引导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开展、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2.项目的性质和思路

在教学内容上,采用模块教学,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以“工程思维”理念为指导,以学生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为前提,以项目设计为重点,以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评价体系中,遵循以任务评价为主,强调过程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团队合作、讨论分享、情景模拟等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方法与过程

(1)体验—互动式教学模式

体验—互动式教学模式是通过学生实践活动来体验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强调课程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和反馈机制。在体验—互动式教学中,教师更像是一个引导者和陪伴者,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陪伴学生一起探索心理的奥秘,面对自己的问题,完成心灵之旅。

(2)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

在教学形式上,除了教师的课堂讲授外,更包括小组活动、个人分享、集体讨论、专业设备体验、心理剧编演、案例分析、电影赏析、心理测试、心理游戏、冥想练习、放松训练等多种方式。还可以通过课后作业、建立课程QQ群、微信群、微课、教学资源库、云班课、微电影制作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到课程互动中来。

参考文献:

[1]孙英。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xx

[2]黄群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路径探析[J].新课程(中),20xx

[3]陈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

[4]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

心理健康论文 3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由于心理问题造成的个体行为偏差不断增多,从事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在接受校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我院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呈增多趋势,众多诱因导致大学生中出现了心理弱势群体,如何帮助“天之骄子”们远离“郁闷”,保持健康心态,应该受到学校各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有以下四个方面:(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4]。另外,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和麦特曼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个标准:有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恰当的估计;生活目标,理想的确定要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的发展个性;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适度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部分国内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认为心理健康应该包含以下几点:

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恰当的接纳自我;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培养健全人格;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正确认识环境,并处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2.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因

有研究表明心理问题的产生是与众多因素相关的。如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就大学生而言,其主要诱因有以下几点:

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大部分大学生都曾感到学习的压力,但长期处于高度学习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目前,我校在校生中约15%是贫困生,其中4%—6%是特困生。调查表明,45%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造成较大的心理困扰,而且不懂得如何缓解。

情感困惑和危机。情感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众多个案表明,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有人因此走向极端。

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长期以来对他们教育不当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又一诱因。专家指出,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不但易使大学生诱发心理疾病,甚至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该情况频频出现在大一新生中,这种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因长期不适应而退学。

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吱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何事?”“宿舍里面不吭气,互联网上诉衷肠。”这些顺口溜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懂如何与人沟通,缺乏交往的技巧。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随波逐流。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比如不当的教育方式、单亲家庭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浪费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学习节奏过于紧张等。

教育部调查显示,因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已经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50%左右,我校也存在此种情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但与大学生自身缺乏心理健康常识有关,也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急速转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新生最易受“心理断乳期”困扰。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位心理学家近期在上海、北京、广州完成的大规模心理症状自评查测结果显示,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国成人正常水平,着重体现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焦虑、恐惧等症状。研究人员还发现,来自外地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比内地生差。调查报告认为,大学新生离开自己所在地区或学校,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求学,地域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差异,使他们极易处于心理应急状态,存在的心理适应问题相对较多,反应出来的心理和情绪问题也比较突出。这些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3.1自我意识的模糊与困惑。我校在新生心理状况调查中发现,23%的学生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有一部分进入大学后感觉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认识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我。心理辅导中心的老师指出,在大学阶段,新生的个体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调查还发现45%的新生特别关注周围人给予的评价,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

3.2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调查中有42%的学生反映,由于环境的改变,自己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中学教师总是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但跨入大学校园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一部分学生还发觉身处高手如云的新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失落感由然而生;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更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有些学生感觉突然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绑”,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学习,以致心中忧郁、焦虑;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空洞感。

3.3人际交往困难。调查中35%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引起孤独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缺乏人际交往技巧,譬如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所以害怕与人沟通,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这些学生经常处于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

4.大学生心理教育对策

4.1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离不开学校和老师的关怀和教育。学校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为新生营造一个乐观、积极向上、尊重、友善、宽容、朝气蓬勃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这对于一个新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很大帮助。新生入学后,可以通过报告、座谈会等活动,向学生讲述大学与中学的不同之处,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高心理预测力。带领学生尽快熟悉校园生活,组织有意义的集体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思想出现波动的同学,对症下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给予集体的温暖。

4.2开展多种形式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做好心理咨询的宣传工作,让广大学生掌握咨询的途径和方式。如果新生了解了心理咨询的作用,他们可以主动去心理咨询,在辅导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可以较快地缓解心理压力。建立新生心理档案,进行跟踪调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并开设心理选修课,举办心理讲座、心理沙龙,出版心理健康读物等。

4.3拓宽思路、发挥横向渠道的育人功能。

过去的教育渠道主要是由学校到学院再到班级。由于学分制的推广和公寓制的实行以及不及格率的产生,大学生的班集体观念淡化,责任心不强,只关心自己的事情。加强新生的心理,必须拓宽思路,开辟新的渠道,充分发挥中立渠道、平行渠道、科研渠道等横向渠道的育人功能,使新生能够多参与有益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中,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增进他们之间的友谊。通过“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学习,让新生了解大学集体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心理适应不良的表现、原因和对策,引导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换,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4.4加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教育

“心病还得心药医”。最好的心理医生就是运用心理学技巧帮助病人发掘心理潜能,解决心理冲突、矛盾,达到心理健康。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积极的自我锤炼的过程,从这一意义来说,每个人都应� 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保健,让他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改革的步伐加快,高校学费的增加与就业体制的改革等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逐年加大,尤其对大学新生,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日益增大,昂贵的学费、环境的改变、人际关系、学习兴趣等很多问题困扰着这些脆弱的心灵。如果不及时调节,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甚至导致心理疾病,严重地阻碍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全院师生员工都应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大学生摆脱心理困境,恢复心理平衡,增强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全面提高我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论文 4

1 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加州于20xx 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其中学部分的课程内容包括运动技术和运动知识、自我表现和个人发展、社会发展两个学习领域。自我表现和个人发展:1. 展示充满活力的身体活动风格,理解身体活动能为娱乐、竞争和自我展现提供机会,2. 显示出运动活动中负责任的个人行为;社会发展:1. 在运动活动中表现出负责的社会行为,并理解尊重所有人的重要性,2. 理解历史和文化与比赛、运动、游戏和舞蹈之间的内在联系[7]。

新西兰中小学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于1999 年颁布,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合设,取代了原有的健康教育课程。这一合设的课程,通过个人健康与身体发展、个人健康与他人的关系、运动概念与体能、健康的社区与环境四个主题,为学生如何学习健康与体育知识指明了方向。具体的说,心理健康:即学生将有机会理解和体验身体、心理、情感、社会、精神等健康;性特征教育:即学生应考虑性特征的身体、社会、心理、情绪、精神等因素如何影响他们的健康[8]。

日本文部省于1999 年颁布了中小学保健体育教学大纲。大纲将中学保健体育课程分为体育和保健两个学习领域身体练习懂得身心机能发展和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11]。

俄罗斯新的综合体育教学大纲认为体育教育的目的是“ 在完善身体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发展运动能力为主的体育教学大纲目标是有针对性地全面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其形成性教学大纲强调学生优化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 强调个体需求的权威性。教育学生懂得体育健身的基本原理, 通过自觉调节身体活动, 发展和完善个体的心理和身体素质[8]。

2、国内研究现状

从新课程改革到阳光体育运动,已经经历了四个年头,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只停留在点的层面上。根据需要,笔者查阅了大量的中国学术期刊和相关文件资料,通过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关于中学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内容: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我国的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决定》在阐述学校体育工作时指出“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 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学校教学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10]。体育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就是要求体育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发挥体育修身养性的功能, 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加以拓展, 渗透以认知、情感、意志、个性和心理适应教育,其目的在于开发学生心智潜能, 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消除心理困扰, 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张鑫在20xx年8月《现代教育科学》第4 期《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说:健康的身体需要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11]。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体育锻炼既是身体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体育锻炼的实践性、进展性、竞争性、广阔性、系统性和集体性等特点决定了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

翟俊辉在硕士论文《长春市中小学体育新课程实施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中指出:基础教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中小学阶段更是人才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身体素质的`最佳发展敏感期和重要心理素质的形成期,在这些素质的培养过程中,体育教育的作用将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它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12]。

臧德喜在硕士论文《中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及其实践策略的研究》中谈到:心理健康作为21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其意义与价值已日益深入人心。学校具有为社会培养人才和发展人才的全面素质的双重职能,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校教育中,体育在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体育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多方面促进作用尚停留在一般认识阶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基于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学校应重视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13]。

综上所述,国外早在1999年就已经在体育课程中融入了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与国外相比,虽然国内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起步晚了一些,但是在党和政府“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把目光投在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上,积极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一系列的方法和对策来挖掘体育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关于中学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国内外很多,但是,大部分都停留在心理方面,少数的涉及到了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面,高中阶段,这类的探讨和研究更少。从现实的角度来看,高中生所面临的压力和心理负荷之大,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怎样对他们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使他们能更好的适应现代快节奏、大压力的社会生活,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生活要求的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是我们现在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关系到社会未来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未来和发展的大事。在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特别是社会适应能力,已逐渐成为人们思考的问题。鉴于以上这些事实和理论依据,笔者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期望通过本研究得到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面有价值的经验和理论知识,以便为郑州市和其他同类地区提供参考。

心理健康论文 5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

留守儿童在社会环境、教育、家庭等方面存在缺失,其成因分析如下:

1.家庭原因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造成儿童心理发生很大变化。留守儿童无法同父母进行交流和思想交换,得不到父母的安慰和鼓励,形成无助、自卑、怨恨、暴躁等情绪。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最早的启蒙教育,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良好的家庭有利于培养健康的一代,父母作为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留守儿童缺乏这种家庭教育,由于监护人教育水平、精力、体力等限制,不能对留守儿童实行家庭教育,造成孩子行为发生偏差。

2.学校原因

学校对留守儿童的重视不够,甚至有些学校根本没有留意到留守儿童的这种心理需求。学校对留守儿童关注力度不够,表现在办学条件的制约,由于学校的师资力量、硬件设备不齐全,造成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有些学校心有余而力不足,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短缺的现状,导致教学过程中耗尽教师精力,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留守儿童,影响教学质量,造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3.政府原因

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不够,并没有提供可执行的有效帮助。当下对儿童提供有效发展的机构数量不多,尤其在广大农村,更没有社区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除此之外,政府部门对游戏厅、舞厅、网吧的管理并不完善,有些企业为了商业利益,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公共场所,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

4.社会原因

留守儿童大部分生活在我国广大农村,农村的治安状况比较差,这部分儿童大都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而社会对违法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导致伤害留守儿童的案件时有发生。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

1.家庭应对措施

父母首先应该具备责任意识,客观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恰当选择监护人,同监护人合理搭配,改善留守儿童心理状态,强化沟通交流。首先,父母应加强同孩子之间的交流,让孩子充分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其次,采用多种沟通方式。父母可在使用电话的同时辅以书信的方式,强化同孩子之间的交流,孩子也能通过书信的方式,将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再次,强化同监护人的沟通。父母应该及时同孩子的监护人沟通交流,获取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信息,进而采取有效沟通,对孩子的问题进行疏导解决。最后,沟通内容应宽泛。沟通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注重孩子的`生活、学习问题,也应当注重孩子的健康问题,涵盖孩子的心理发展、变化等,注重孩子的健康发展。

2.学校应对措施

学校应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心理档案。学校应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家长多参加学校举办的关于心理方面的活动,通过定期培训的方式,提高监护人、家长的心理辅助能力,推广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学校也应该为教师提供培训,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的了解,掌握儿童的心理特征,可通过心理机构培训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技能,提高心理健康的效果。除此之外,还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室。

3.政府应对措施

政府应树立责任意识,尤其是乡、县,应对留守儿童多加关注。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学校建设,改善留守儿童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由于农民工子女不能享受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所以政府需要对体制进行改革,同时对法律、法规进行完善,改变留守儿童的现状,让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享受同城市孩子相同的教育。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加强对基础设施、学校资金的投入,发展农村经济,解决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

4.社会应对措施

应加强对游戏厅、网吧等公共场所的监管,加强农村治安,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建立健全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对于大众传媒来说,应引导社会关注留守儿童问题,集合社会力量,鼓励爱心活动,关注留守儿童。进而帮助留守儿童自强、自信、自立,彻底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三、小结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偏差不仅影响孩子的一生,对社会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由此,必须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深入剖析形成的原因,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四个层面出发,缓解这一现状。

心理健康论文 6

教师是学校教育直接的推动者,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影响自身的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直接关系到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关于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国内学者进行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有学者研究发现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常模,也有研究认为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低于全国一般水平。为了解滇西南地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对滇西南地区小学教师进行抽样调查,并为该地区小学教师的心理维护、教师培训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滇西南地区小学教师为对象,进行随机抽样,随机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6份,问卷有效率为98.00%,其中女教师106名,占54.08%,男教师90名,占45.92%。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和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研究工具。自编调查问卷,主要对小学教师的一般情况进行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教龄、压力源、城乡、自我评价以及心理维护需求等。精神症状自评量表共90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5五级评分,3分及以上表示有明显的心理问题。调查采用集体施测方式,统一指导语,由被试根据自己最近一周以来的感觉无记名自填量表,当场收卷。所得数据录入SPSS17.0进行处理。

二、研究结果

1.阳性项目检出率。本次调查以因子分大于等于3为阳性项目检出率的指标。滇西南地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阳性项目总检出率为35.71%,其中躯体化24.49%、强迫症状23.47%、人际敏感17.35%、抑郁19.39%、焦虑16.84%、敌意17.35%、恐怖12.76%、妄想17.35%、神经病性11.37%。调查发现,滇西南地区小学教师心理问题检出率最高的分别是躯体化、强迫症状和抑郁,也就是说困扰滇西南地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是躯体化、强迫症状和抑郁。

2.滇西南地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比较。调查发现,滇西南地区小学教师的九因子得分为躯体化2.27±1.02、强迫症状2.23±0.88、人际敏感2.05±0.87、抑郁2.06±0.93、焦虑2.01±0.93、敌意2.06±0.94、恐怖1.86±0.89、妄想2.01±0.88、神经病性1.85±0.81,经检验发现,滇西南地区小学教师精神症状自评量表九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且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滇西南地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一般水平,这与国内研究结论一致。

3.滇西南地区不同性别的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差异比较。调查发现,滇西南地区小学男教师的九因子得分为躯体化2.33±0.987、强迫症状2.27±0.862、人际敏感2.020.852、抑郁2.06±0.920、焦虑1.99±0.918、敌意2.06±0.922、恐怖1.82±0.892、妄想2.05±0.831、神经病性1.85±0.825;女教师九因子得分为躯体化2.19±1.063、强迫症状2.17±0.897、人际敏感2.09±0.900、抑郁2.05±0.942、焦虑2.04±0.953、敌意2.07±0.972、恐怖1.89±0.892、妄想1.960.931、神经病性1.85±0.806,经差异检验发现,滇西南地区不同性别的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

4.滇西南地区不同教龄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差异比较。调查发现,任教10年以下的小学教师九因子得分为躯体化1.92±0.900、强迫症状2.02±0.838、人际敏感1.89±0.867、抑郁1.86±0.916、焦虑1.80±0.0.866、敌意1.89±0.897、恐怖1.70±0.879、妄想1.86±0.890、神经病性1.72±0.807;任教10-19年的。小学教师九因子得分为躯体化2.44±1.068、强迫症状2.59±0.838、人际敏感2.20±0.895、抑郁2.22±0.937、焦虑2.187±1.00、敌意2.24±0.976、恐怖1.93±0.870、妄想2.14±0.894、神经病性1.98±0.821;任教20年以上的小学教师九因子得分为躯体化2.84±0.882、强迫症状2.170.897、人际敏感2.160.761、抑郁2.18±0.855、焦虑2.20±0.813、敌意2.07±0.923、恐怖2.12±0.923、妄想2.09±0.733、神经病性1.90±0.781;经检验发现,不同教龄小学教师的因子得分除精神病性外,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三因子得分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随任教年限增长,各因子得分有增加的趋势,与国内学者研究结果一致。

这可能是由于随着教龄的增加,小学教师的躯体化症状表现更为突出,甚至影响到其身心健康。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育改革的推进,对小学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小学老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此时年纪较大的教师们承受着比中青年教师更大的压力。

三、分析与讨论

此次调查发现滇西南地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一般水平。究其原因较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因素。首先,小学教师承担着沉重的工作压力。由于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工作内容比较琐碎,工作时间常常超过8小时,小学教师劳动的复杂度、繁重度、紧张度高于一般职业劳动者。长期复杂的工作致使小学教师躯体化症状突出,经常受到头痛、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慢性咽炎、胃病等疾病的困扰。其次,教师职业化发展所带来的压力也会影响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小学教师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必须继续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各方面的素质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否则就会面临转岗或淘汰。

2.社会因素。社会对小学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监督也越来越多。小学教师必须时刻调整自己的言行以符合社会的期待,如果不能有效调整就可能产生心理冲突。

3.个人因素。教师的人格特征和生活事件变迁也是影响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小学教师在生活中还扮演着其他的生活角色,在角色转化中如果不能有效调整心理适应新的生活模式,容易产生心理冲突。

四、建议

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自身、学校、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1.社会层面。政府可通过各种政策的制定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维护教师合法权益,促进教师群体职业化的进程,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此外,增加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减轻教师的升学压力和心理负荷。

2.学校层面。学校应重视和加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积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营造和谐、民主的气氛,提高群体支持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减少并杜绝教师的消极心理。学校可定期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举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并针对教师产生的不良心理采取团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辅导等措施,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3.个人层面。教师个人要树立心理健康的维护意识,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应对生活和工作,学会合理地调节自身情绪,积极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有效地应对压力和挫折,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自在,贾善德。基层中小学教师SCL-90评定结果的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

[2]陈静芳,陈丽辉,林勇强。小学教师SCL-90评定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xx(10).

[3]温卫宁。中小学教师SCL-90测查结果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xx(8).

[4]王芳芳,何鹏。太原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1995(16).

[5]张潜。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29).

[6]李春灵。南宁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xx(23).

心理健康论文 7

贫困生是一个从经济角度进行概念划分的群体,它是我国学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个群体的定义,从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中可以得知,贫困生指的是家庭经济苦难无法支付教育费用或者在教育经费支付上存在困难的学生。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均衡的情况,各地区之间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不同的地区对于贫困生的家庭经济量化评比标准也有所差异,但是总体上认可了难以支付教育费用这样的一个特征,也就是说,贫困生是一个教育领域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贫富差距的存在,我国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构建积极的人格、思想、行为和心理将有利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述

积极心理学在上个世纪末开始在西方国家兴起,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具体指的是以积极作为人情绪的主体,主要研究普通人的活力和美德,通过普通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和试验手段来对人的内在积极品质和心理活动进行一个探讨,充分发掘人本来就有的积极力量和情感,推动人们积极、乐观情绪的建立和心理素养的养成,从而促使人类和社会达到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状态。在社会环境变化,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们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多,心理状况越来越受到关注,从而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发挥也越来越明显。哈佛大学还专门开设了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网络公开课程,以此来发挥积极心理学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二、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高校贫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贫困生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些群体,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特殊,这个群体容易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根据心理调查机构的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在高校的贫困生中,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占到了12%,有一般心理问题的有21%,剩下的23%则是有轻微的心理问题,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贫困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问题。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的基数越来越大,高校贫困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地上升。在高校中,贫困生因为自身的心理问题而休学或者出现极端行为的情况时有发生。

在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上,最主要集中在自卑、过度的自尊、虚荣心强和嫉妒四个方面。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在高校的贫困生中,有51.6%的学生是有自卑的心理问题的,并且自卑已� 如果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得不到有效的排解,他们就会变得敏感、多疑,并丧失了解决问题、应对困难的勇气,容易出现退缩和逃避现实的情况,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人格的扭曲。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理想,很多贫困生的自尊心会比较强,对外界的事物特别敏感,容易出现过度的自我保护情况,对于他人的看法和评价过度在乎并存在一定的曲解现象。同时贫困生还出现了虚荣心,爱攀比的行为,以不符合经济能力的物质消费来提升自己的整体存在感,并容易对他人产生嫉妒,严重的时候会有犯罪行为的产生。

(二)高校贫困生心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校开始注意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组织相应的资源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在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高校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关注程度还不够,更多的关注放在了物质方面,不能从源头上解决贫困生的问题,反倒让他们在物质条件支持的情况下出现了攀比的行为;其次,很多高校的资助工作和育人工作是脱节的`。我国政府在贫困生的帮扶方面出台了许多的政策,从奖助学贷四个角度提供了不少的帮助,同时各高校也会有相应的勤工助学岗位,以此来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这些帮扶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主要用于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以此帮助他们更好地接受教育,改变恶性循环的状态。但是很多高校在政策的落实方面忽略了育人的目的,给学生形成了一种理所当然获得的心理,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意识和感恩的心理;最后,在管理和教育方面,高校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有脱节的情况的。高校的学习模式相对比较自主,学生自由性很强,这样的模式使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比较少,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很多高校负责学生资助工作和育人工作的部分是不同的,因而也在育人和资助工作的联合上不能得到很好的组织建设支持。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构建积极、和谐的校园环境氛围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环境对于人体是有着较大的影响的,尤其对于人的心态,会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积极心理学的领域里,环境对人的作用也是一个要考虑的因素。如果环境是轻松的、愉悦的,那么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就会更加放松,从而心理状况会处于乐观、积极的状态。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多个层面入手,不仅要从教育的内容和环节上进行把关,也要注重环境氛围的影响。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氛围, 校园环境氛围的营造分为软件和硬件两个部分。其中,软件指的是人文环境和气息,这是一种非物质化的潜在因素,但是有时能起到更为明显的作用。硬件就是环境里面的物质、物品,例如校园布局、设施基础等等。

(二)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一步就是要培养他们积极的人格品质,积极的人格品质内容很广泛,感恩、好学、宽容等等都是积极的人格品质。在积极心理学的观点里,人格品质的养成比心理问题的解决更加重要。要想培养这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就需要有积极的心态和积极的认知观。在积极人格品质的培养方面,首要的是抓住贫困生这个群体身份的根源,通过教育引导让学生明白家庭经济困难不是他们造成的问题,不需要自卑,相反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状,对于自己的困难要有客观的认知态度,不要将其作为博取他人同情的资本。在积极人格品质的培养方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培养贫困生应对挫折的能力。这个能力在教育阶段很多时候表现为一种心理能力,要让他们在挫折中学会自我调节,充满自信,主动克服自卑的心理状态。

(三)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

任何教育的良好开展都需要有一个完善的体制,从而促进教学的更好开展。一个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对于贫困生的心理疏导是有很大的帮助,教育体制越完善,所产生的效果就会越明显。在心理健康教育体制的完善方面,高校要确保基础组织结构的落实,确保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且有专职的心理健康咨询师。在学生层面,要有心理健康辅导员和宣传员,并且在学生群体中有一定的联络员和信息反馈员,确保信息渠道的畅通。此外,心理健康教育体制的完善还要从教育的内容入手,除了常规的教育引导之外,要多鼓励贫困生参与集体活动,让他们在与他人的接触中建立起健康的心理网。同时,还可以发挥优秀榜样学生的作用,让他们与贫困生结对子,互相帮助,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他人的温暖。心理健康教育体制虽然是一个教育模式,但是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还要注重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和心理危机的干预。虽然高校贫困生中存在心理疾病的学生大多数是属于轻微的症状,但是我国的高校学生基数大,如此一来,有严重和一般心理健康疾病的贫困生就不在少数。对于这种情况,高校要建立起个体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并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工作来看待,防患于未然。通过了解、调查等途径进行深入的摸底,给每一个学生都建立一个记录档案,通过档案进行跟踪和记录,以备不时之需。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要尽快地采取治疗的措施,对于心理问题加重的学生要建立危机干预机制,提前监控和干预,避免引发严重的后果。

(四)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心理和意识层面的教育,因此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要进行创新,才能更好地打破学生的心理防线。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当前的情况下要进行一些创新的调整,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到来的今天,高校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通过一些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开展相关的教育。这样的一种方式方法创新是符合积极心理学的原理的,因为创新其实就是一种积极的象征,只有学生所处的周围一切都具备创新的因素,学生才能有着积极的心理建构。

心理健康论文 8

摘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就是关注他未来的发展和将来是否能顺利融入社会,就是关注他一生的生活质量。幼儿时期心理健康应以有没有良好的个性品质等为评判的标准,现在的幼儿大多生活在4+2+1的家庭模式里,他们的心理方面普遍出现了任性、自私、脆弱等问题,因此幼儿园要对这些幼儿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促使他们和谐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意义;渗透;家校联合;

近些年来,由于4+2+1家庭生活模式引发幼儿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仅就幼儿园对有心理问题的幼儿进行教育的意义进行简单阐述,并结合案例与大家共同探究幼儿园在日常的保育和教学活动中及家校联合下如何对有心理问题的幼儿进行渗透式的健康教育。

一、幼儿园对有心理问题的幼儿进行健康教育的意义

通过调查发现,幼儿园的孩子大多为3~6岁的儿童,该年龄段为儿童的品格形成和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低年龄的儿童来说正确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对他们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影响。而作为4+2+1模式下的幼儿,由于父母忙于工作,部分幼儿很多时候都与祖辈们共同游戏和玩耍,由于祖辈的溺爱使他们形成了任性、自私、脆弱等心理问题,这些幼儿不容易交到朋友,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能力,也极易遭到同年龄幼儿的。侮辱和歧视,致使他们产生消极和自卑心理、缺乏热情和安全感,容易形成偏执性格,严重影响他们和谐健康的发展。

二、幼儿园在一日保教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现实当中那些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幼儿的父母或祖辈往往缺乏相应的幼儿教育新理念,或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他们,导致他们心理出现了问题。由于幼儿严重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那么教育他们的重担在很大程度上落在了幼儿园和幼儿教师身上。

具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普遍比较敏感,因此当他们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时,如果幼师用宣“灌”式、注入式的教育方式,往往适得其反,引起他们的反感,使他们产生抵触心理,使幼儿园对他们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出现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

在生活活动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如曾有一名幼儿在教师锻炼其独立吃饭的能力的过程中暴露了他任性的问题。如果教师对他的任性行为无节制的宽容和娇纵,一定会使他任性的心理问题变得更加难以解决。由于幼儿易冲动、思维带有片面性与刻板性,如果教师采用简单、直接的方式处理这个问题,那么很可能使这名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更加助长了他的任性行为。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对这名幼儿进行心理辅导。一方面可以利用“亲其师,信其道”的“自己人”效应,从建立亲密的师幼关系入手,使其产生主动约束自己任性行为的思想,最终使其在客观上消除任性行为。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对于这名幼儿在独立吃饭能力培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任性行为,教师可以暂不予理睬,当他感到自己的任性行为很无趣时便会做出相应的让步。以上所阐述的对幼儿的心理进行辅导的方法与宣“灌”式的辅导方式相比,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从而更能达到较好的心理辅导效果。

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应该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学会分享和交往。当有些年龄偏大一点的幼儿还表现得比较自私,阻碍了他的社会交往时,幼儿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为他们搭建分享的平台,帮助他们冲破自我为中心的束缚。如大班有一名幼儿在一次建构游戏活动中表现得非常自私,由于他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建构材料,还导致他失去了一份友谊。对此,我并没有视而不见,为了帮助教育他,在分享活动中,我引导他把自己的绘本借给小伙伴看一会儿,然后体会一下自己分享时的心情。通过这次分享的体验,这名幼儿感受到了分享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自私的心理,从而培养了他的分享意识,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了实处。

三、通过家校联合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家校配合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我发现家校合作中有很多问题值得关注:一方面是家校两方面在观念上不一致,另一方面在组织层面也存在很多阻碍。如我 对于这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幼儿园应该通过多种途径与幼儿的家长进行沟通,首先从观念上与他们达成一致,使他们在最大程度上担负起教育和关爱幼儿的责任,另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各种家校联合制度和组织,以完善沟通渠道,为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保证。

总之,现代家庭生活模式下,部分幼儿存在心理问题,因此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另外由于他们中有一部分比较敏感脆弱,因此教师宜采用渗透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希望本文所阐述的观点对教育同仁有所启示和帮助。

参考文献

[1]王丽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知识经济, 20xx.

[2]岳曼。刍议学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 20xx.

心理健康论文 9

摘要:在教育过程中遇到了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不良情绪,影响了心理健康。调查结果大部分教师出现了心理问题,如:紧张、忧虑、担惊受怕,难于集中精神等。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有内因也有外因。本文论述了解决教师心理问题的几种途径。目的是引起其他人关注职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和问题,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 生源差 教育问题 不良情绪 心理问题 主要表现 原因 内应外因 心理健康标准 解决途径 自我调节 关注心理健康

教师的工作,是一项崇高而又十分艰巨的工作。人民教师是塑造年轻一代的辛勤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肩负着造就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重任,不仅以自己渊博的知识、教学能力和各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措施作用于学生,而且以自己的全部心理品质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作为一种培养人和塑造人的精神活动,教师的工作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是因为教师工作的对象既不是无生命的自然界的各种物体,也不是一般的有生命的动物、植物,他们的工作对象是人,是具有一定思想、情感、意志、能力、性格的活生生的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那些有良好学习习惯和态度、养成良好品德的学生很顺利地进入高级中学继续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可有一部分玩劣不拘、没有好的习惯和品德的学生完成不了初中学习任务,自然成了职校的主要生源,使职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许许多多问题,产生了不良情绪,影响了心理健康。

一。职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1.教师的无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教书还要育人。所以要求教师既要有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要有组织课堂教学和驾驭学生的能力。对职校教师的要求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有一老师,进行计算机教学。为人厚道老实,平时不善交谈,但非常钻研业务和精于业务,可在教学中,目无尊长的学生们不喜欢他这种“老学究”的教师,对他的教学要求不仅置若罔闻,甚至对他进行人生攻击。只要他一开口讲课,学生就在底下“涛声一片”,他提高声音大声地制止,学生不说了,可他一说,学生接着说。这老师气得脸红脖子粗,拿起板擦敲了一通,可学生又展开了第二轮进攻,大声地讲开了鬼故事,引起了同学们一片的叫好声。这时,外面走过了查课的教务主任,这老师心一紧,拚了全力,跳了起来并大声地制止,这才吓住了学生稳定了课堂。这老师上完这节课,费尽了气力,不仅是脑力劳动更是体力劳动,试想这位老师今后以怎样的心态再次走进这间教室继续上课呢?

2.教师的无尊

人们都说师道尊严。前提是教师必须是“完人”。教师不能说错话和做错事,因为他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否则他就有师德的问题。在社会、在家长、在学校、在学生面前就没有尊严可谈。

有一操外地口音的教师,刚刚调到职校教学,她没有适应这里的学生,所以她感到教学中有许多的烦恼,心情也很郁闷。有一次,当她走进教室,看到好多学生说话地、东倒西歪坐着地、女生当众化妆地……乱哄哄地一片,一点也没有上课的状态,她着急了,大声地组织着纪律,希望看到良好的上课面貌,却没想到学生并没有收敛,反而更乱了,情急之下,脱口而出:“你们怎么不要脸呀!”还没等她反悔,有一女生马上站了起来:“你说谁不要脸?你才不要脸呢!……我们要告校长!”吓得这个新来的教师,不仅忍受着自己被骂了一通的气,还要向学生不停地道歉,才算平息了这件事。可毕竟被学生当众大骂了一通,伤了自尊,回家大哭了一场,算是心理的发泄吧。

3.教师的无助

自学生入校那天起,教师就要承担起学生的成长、教育、思想、状态甚至安全等等。当然教师能做到的就从来没拒绝过,并也一直兢兢业业地工作着。

有一次,全校卫生大扫除。有一男生擦玻璃,被同学恶作剧地关在了窗外的护栏里,同学们嬉笑着,跳着,这男生被激怒了,抬脚就把玻璃踢破了,看着玻璃的碎片落下,班主任关心学校的财产呀,怒了,斥道:“你有本事再打一块!”这男生毫不理会班主任的气话,用拳头猛击玻璃,使手背受伤,鲜血直流,送往医院,结果肌腱断了。家长责备学校,要求赔偿医药费、伤残鉴定费、交通费、营养费和精神赔偿费,学校要求教师自己承担,教师认为自己没有错误,要求上法院。学校怒之,整顿!结果教师把一年的收入都赔给了家长,学校还把她的工作业绩给否定了,自己在郁闷中过了一个暑假。在假期中给了教师一个心理调节的空间。

4.教师的可悲

教师作为一种特殊职业,时刻承受着多重挤兑!在生存的夹缝中艰难地爬行着。社会要求他们在精神上要是一个完人——时时刻刻要警惕自己为人师表的形象,万万不可放松对自己的自我约束,戴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高帽;学校要求他们在教学上要把知识生动地传授给学生;家长要求他们无私地奉献给他们的孩子,以减轻他们的负担;学生要求他们不管对老师怎样的伤害都不要伤害他们,因为学生是未成年人,是受教育者,不管对老师有什么样的伤害都是可以教育的,而老师是教育学生的,不能有任何的有害学生的行为。由此可知教师的生存状态是极为可悲的。

有一班主任教育她们班里屡次犯错屡次不改的学生。学生摆出一副傲慢无礼的气人神态,时不时地顶撞着老师,刺激着老师疲惫而脆弱的神经,老师被激怒了,忍无可忍,顺手拿起桌上的水杯向

这名学生泼去,这学生不顾一切地向老师扑去,忘了老师平时对他各方面的帮助和关怀,抓着老师的衣服,同时朝老师的腿上踢去、踢去……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位男老师进来了,制止了这种行为。可血顺着老师的腿流了下来……随后学生的家长来了,不依不饶让老师赔偿学生的伤害,动不动扬言要告教育局,还要媒体曝光。校长迫于压力把老师当成了违反师德的案例,全校讨论批评,并让老师向家长道歉,赔偿了学生所谓的精神伤害费和没必要的检查费,而老师的医药费却没人去问。

这让我想起了日本的学生违反了学校纪律,学生家长要向老师道歉,中国的学生违反了学校纪律,教师不处理是教师的失责,教师要是不会处理事情或处理不得当的话,要给人家赔礼道歉,还要赔偿人家精神损失!记得一篇报道曾写过,教师罚站会侵犯学生的五十多种权利。可是,作为学生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是否也侵犯了教师的权利。

像这样的例子时常发生在职校教师每个人的身边,谁也不敢保证这样那样的事不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身心疲惫的教师时时在祈祷千万不要冲动,即使被学生激怒了,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思维,不要说错话和做错事。有的老师说:“我做到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嘴,学生就整不了我。”更有老师高喊:“铃一响,上课堂,老子今天就死在课堂上。”可悲可泣的老师们,每天都生活在担惊受怕的心态下,谨小慎微地进行着这样的教育工作,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心理问题。

二。职校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

1.调查职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近60%的教师表示不喜欢教师这一职业;

近90%的教师表示有压力;

近40%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好;

近90%的教师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等等

2.职校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在教育工作中,说话的节奏变慢、喉咙易嘶哑、情绪充满了忧郁或自卫性,一句话总是重复说,口头语“啊”非常的多。

在教育活动中反应迟钝、没有热情、对学生出现好的成绩表现冷漠。

当学校提出教育要求时,教师情绪紧张、不安、担惊受怕、有的就易怒、易燥、发牢骚、动辄会责怪学生和迁怒于同事。

有的教师神经高度兴奋、周日的晚上会失眠、食欲不振、女性教师生理不顺、有时出虚汗。

有的教师神经过敏,总是自言自语或沉默不语,对教学工作产生厌倦感、无力感、无可奈何感,当在校园里时,易多愁善感、出了校门心花怒放,感到格外的愉快。

甚至有的教师在外面看见穿着和校服相似的人,都会回避,与学生年龄一样大的人,都不愿意交流。

教师的身心疲惫,对学生的观察、教育能力就会在无形中降低,对他们的心理援助、管理指导等精神维持能量又会随之变得低下,出现教育、教学方法的不灵活或失常现象。教师的心理问题又会影响到学生,使教育出现恶性循环。

3.影响职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

影响职校教师心理健康状态的直接原因是过重的内外压力。

内压:是指来自学校内部的压力

虽然职校教师的教学成绩相对重点校的压力小些,但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也是非常沉重的。组织这些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双差生上课,是非常困难的。学校要求教师打铃必须到教室、课堂教学不能出现乱课,甚至不能有学生趴着上课,对此有专门的教师进行检查。每一次检查结果都要与奖金、甚至聘任挂钩。班主任每天要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外,还要协助学校完成教育管理工作。管理好学生,尽量不让学校从劣等生的行为中扣分,否则班主任工作就不达标。学校每月28日进行一次全面考核,每次都关系到老师的经济问题,钱囊不鼓的老师都会感到压力。

在教师与众差生之间进行大量的教育工作中,学校会以师德、责任、规范、形象等要求着教师,有着良好素养的教师只能默默忍受着来自各方面的伤害,心理不能释放,心理健康严重受损,这方面要比重点校严重得多。

外压:是指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压力

人们常说——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职校学生的家长不会理解学校管理的艰辛。他们认为:“我已经交了学费了,我们花钱买教育,我们就是上帝,孩子交给学校,你们老师就要管理好”。强调老师的责任,忽略了家长的责任。出现问题不仅不配和学校,甚至拒绝与老师沟通。学校处分那些行为不端的学生时,家长就会指责、谩骂老师,甚至威胁老师。

社会对教师的关注程度尚未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低,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差,工作量大,工作责任重,工作竞争强,社会期望值高,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也不完善,这些因素的结合,使教师的心理压力越积越重,最终导致教师心理问题日益复杂化。

4.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所谓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在内外环境允许的条件下,所保持的最佳心理状态。

职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⑴愉快地接受自己的职业角色。

有的职校教师认为,他培养了一些虽然学习成绩不理想但工作业绩不错的学生,也值得骄傲。这一部分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形成正确的认识,并接纳它,喜欢它,教师才能真正地做好教育工作。

⑵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

教师的情绪状态是否稳定,是否积极、乐观,将直接影响教师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从而影响教育教学工作。另一方面教师遇到困难时,应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保持镇静,能忍耐挫折和困难的考验。

⑶独创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独立进行一定的创造性活动。例如:在组织学生的课外活动时,提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活动主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品德;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经验创造出一些有效的学习专业课的方法,并交给学生,让学生掌握一技之能。

⑷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家长等的相互关系。一个心理发展健康的教师,必须

能融洽地协调好这四种人际关系。尤其是职校的教师,更要处理好与家长、与学生各方面的关系,是做好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

⑸积极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教师的教育环境是不断改动和变化的,学生的生源是越来越差,那么就要学会处理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大家一起探讨新的教育对策和方法,积极适应和改造不良的教育教学环境,不被环境所左右。

有的职校教师在挫折和需要面前,能够有效地进行心理调适,从而达到心理平衡,使自己的心理健康发展。但也有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适应,或者未能采用适当的方法调节自己的心理冲突,导致出现情绪状态不稳定,易激动;与学生的关系紧张,无法开展教学工作;与同事的关系不协调,出现回避的态度等;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厌恶工作情绪,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而教师因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作为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言行举止的榜样。因此,如果教师心理健康有问题,那么他们的劳动对象——学生就是他们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受害者。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注重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也是学校、社会的重要任务。

三。职校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

天津《今晚报》20xx年1月18日报道:“出席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的魏锡林等代表和参加天津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的杨金元委员,分别向两会提交议案、建议,指出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要关心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过重的压力。”

魏锡林等代表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尽快制定《天津市保护教师身心健康条例》的'议案。杨金元委员指出,目前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压力过大的问题,部分教师正在遭受心理问题的困扰。

由于职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导致教师长期的紧张、忧虑、担惊受怕,难于集中精神,造成不良情绪,使教师的工作效率下降,学校出现了几起教师与学生冲突事件,学校管理者为解决这些问题,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逐步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采取了以下几种途径:

1.领导者正确看待和谅解出现教育问题的教师

职校教师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不管有多么的辛苦,还是兢兢业业、认认真真、任劳任怨的,这就避免不了和学生发生矛盾和冲突,教师有时情绪不能控制,不能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理解力和意志力明显下降,说话过头,甚至做出十分荒谬的事。学校领导者都站在教师的立场上,理解和体谅教师,往往不急于批评、斥责,他们要弄清事实的真相,帮助这些教师解决问题,使教师从困惑中解脱出来,有助于受挫教师缓解不良情绪,缓解压力。同时领导用适当的方法对教师进行说服、批评。对于非原则问题,领导谅解、容忍。因为领导认识到处于心理挫折状态下的教师是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教师遇到问题时的行为是一种情绪性的非理智的反应。

2.开展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排解个人烦恼、提高个体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式。职校领导专门委派教师进行心理知识的学习,让心理专业教师对心理出现问题的教师进行个别交谈,启发教师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出主意,提希望,帮助教师解除烦恼,摆脱矛盾,稳定情绪,独立地处理各种冲突和困难。

3.思想教育

教师出现不良情绪是主观感受,与人的主观状态有重要的关系。职校领导对这些教师除加强思想教育外,还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帮助教师分析原因,教育他们放弃不正确的动机和不切实际的目标,帮助他们了解事情的真相,修订正确的目标,调整力量,制定具体措施,引导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工作,对待学生,乐观向上,培养良好的精神面貌。

4.改善环境

职校的领导们尽可能地给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在管理方式、人际关系、工作安排等方面考虑到教师的感受和反应,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为个人解决困难。如解决子女上学问题、老人的护理问题等。

5.营造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

在实际生活中,出现心理问题的教师,他们的情绪除与领导者的关心帮助有关外,还与群体的心理气氛有关。职校领导努力营造一个充满关心、友爱气氛的群体,让教师在这样的群体中互相化解心中的不畅,使教师不良的情绪得到宣泄,以轻松、愉快的心态,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四。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教师自我调节

“人生逆境十有八九”、“酸甜苦辣咸——甜只占一分”,在生活中人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遇到问题时可以求助他人,但最终还是要自己面对,因此学会掌握调节是必要的。

1.宣泄情绪

人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不应该无限制地压抑情绪。遇到教育问题后的情绪应该得到适当的宣泄。压抑会导致疾病。宣泄情绪的一般方法是主动与可信任的他人,如朋友、亲人交谈,倾吐心中的积闷。当把痛苦全部倒出来以后心情就会平静一些。切忌迁怒于人,不正当的发泄会导致不良后果。

2.注意转移

心情不好时,可以看看电影,听听音乐,通过转移注意,让快乐的情绪淹没忧郁,使消极的情绪逐步消退。从事体育和其他活动也是转移注意的最好方法,如徒步走一段路,骑自行车转一转等。积极工作着的肌肉产生刺激传入大脑的冲击力是很强的,足以横扫一切,把人从其精神羁绊中解放出来。切忌呆在家里,坐在沙发上,一个人闷头体验不良情绪。

3.原谅自己,恢复自尊

出现问题总有自己方面的原因,要敢于正视现实。自己犯了错误,造成了烦恼,首先要坦白地承认,然后,把内疚和失败扔到脑后。只有彻底摆脱失败,才能恢复自尊。坚信失败已成过去,成功就在前头,用新的热情和经历去充实自己的生活。

4.把问题当成经验,变成动力

一帆风顺的人是没有的,都要在人生的进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问题,不要灰心丧气、悲观失望,产生不良情绪。应当看到问题中有好的一面,它会给我们带来经验、知识、才干、能力、风度、气魄,使

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增强我们的才干,从而不断地成熟起来。

每个人能力的提高是在学习和锻炼中获得的。如果出现问题,就逃避,就产生不良情绪,就会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不会有发展了。

不论怎么讲,社会上尊重教师的人要多过看轻教师的人,大多数还是尊重教师的。教师的尊重的确是别人给的,但更多的是自己争取到的。不管别人怎么说,你首先要问问自己,所谓的“为人师表”你是否真的做到了吗?或者有些学校对教师的要求苛刻了一点,大家都是成年人,受不了这样的约束,但是,如果教师不从自己做起,学生、家长怎么会服气?学校的声誉从何而来?教师,就是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这样的教师才是好教师,这样的教师才能带出好的班级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己的生活、工作受到点限制没有什么不好,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教师传授知识过程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但也是一个快乐的过程。首先,你有了很多的听众,通过你的讲授,学生们每天都在成长,并且学到了新的知识;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几年后,你或许可以骄傲的说某某公司的经理是我的学生。

所以,让我们为自己的职业骄傲吧,快乐吧!忘掉烦恼,让自己有一个快乐的心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