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
活动设计背景
古诗的学习,对于幼儿来说可能显得有点枯燥,但通过故事间接地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会让他们兴致盎然,并在积极地参与中,得到很多的收获。结合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到来,先让幼儿知道节日的意义以及这一天的所具有的一些传统活动,明白诗人要写古诗表达自己的心情。
活动目标
1.欣赏并理解古诗,能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
2.理解古诗中“异乡”、“异客、“忆”、“遍插”、“遥知”、“茱萸”、等字词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诗的完整诗意。
3.感受古诗中诗人表达的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幼儿熟读、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活动准备
1、让幼儿预先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了解一些节日民俗。
2、相关诗句字卡
3、自制课件
活动过程
一、听老师故事、引出古诗,帮助幼儿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提问:九月九日这一天,诗人在干什么呢?他想到了些什么?
二、完整欣赏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理解古诗诗意。
1.老师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出示相应的文字卡片。
提问:古诗里说了些什么?
2、小结:同样是讲一件事,刚才故事讲了好多,古诗只用了四句就讲完了。(明白古诗是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寓意的。)
3、欣赏古诗,理解故事中的字、词及古诗所表达的含义。
提问:
①在这首古诗里你有哪些地方还不明白?
(引导幼儿结合对故事的记忆,来理解古诗的字、词,感受古诗整体的意境。)
②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引导幼儿根据个人理解简单概括诗意。)
4、师生完整欣赏并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三、迁移情感,体验诗人的思乡之情。
1、提问: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特别的思念家乡的亲人,写下了这首有名的古诗,如果你一个人离开了家,到了陌生的地方,你会想些什么呢?
2、引导幼儿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喜爱之情。
在活动中,我用讲故事的形式间接地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我知道图片是最为直接能吸引幼儿的视线的,故事也是幼儿最为喜欢、最容易理解的,把两者有机结合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学得特别的快,可以有效的帮助孩子理解古诗的内容,更加的直观形象。孩子对于重阳节都十分的陌生,虽然能够出示茱萸、重阳糕等相关图片,但是这两种物品对于幼儿来说是很少见到的,教师只是一笔带过,老师应该适时的加以引导或者通过知识经验准备来引导幼儿认识。
设计理念:
古诗词犹如浩瀚的海洋,它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更是学生汲取语言营养最丰富的载体之一。本课以校本教材《疯狂背古诗》为依托,在读、悟、品中与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不同角度深切体会“倍思亲”的深层含义,激发学生珍爱亲情的感情。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情感目标:想象画面,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体会诗歌所承载的感情,激发学生珍爱亲情的感情,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
教学流程:
课前热身:
疯狂背古诗(《静夜思》至《泊船瓜州》)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访生:明月何时照我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遥远的古时候,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的无尽思念,著名诗人王维就写下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读题、释题
题目很重要。是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①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
②借助注释理解“山东”不是指现在的我国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
③题目中有一个生字——忆
a、你是怎么记住它的?竖心旁表示什么?
b、组词(回忆、记忆……)
c、题目中是指谁回忆谁?
3、再读课题
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古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回忆起了家乡的亲人。他的心情可能会是?生读题。
心情也可能是?生读题。
是的,此时的王维可能难过,也可能略觉孤单,带着你的理解齐读诗题。
回忆源于内心,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诗中去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地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生字的认读。
3、多形式读古诗。
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1、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
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2、17岁的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在书中圈出。
①学生汇报,板书:独组词(单独、独自……)
没错,诗中的这个“独”字就是“独自”的意思。
②汉字是会说话的,仔细看看“独”字,它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透过它你看到一幅幅怎样的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他那孤独的身影。
出示句式,生想象说话:
远在异乡,当王维____时,却只能____。
根据学生补充的内容体会情感,引发朗读这一诗句。
③由此可见,当王维吟诵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句时,他心中该是多么的酸楚啊!
角色互换:王维啊王维,当身边的亲人都团聚时,你这个异乡异客只能干什么?你的心情?带着感受读。
王维啊王维,当别人三五好友,呼朋引伴时,你这个异乡异客只能干什么?此时的你?带着你这份感情读。
王维,此时的你在想着谁?念着谁?读出你的思念。
不管你是如何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不管你是怎么的孤独,你仍然是异客,带着此时的感受,齐读第一句。
3、即使生活在繁华的都市,即使满腹才华被他人赏识,孤单无助的王维仍是一名生活在异乡的异客,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亲人,这是魂牵梦绕的思念啊!尤其是在过节的时候,这思亲之情更是深切,诗人把满腹思念都倾吐在哪句诗中了?(生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①整首诗中,这一句流� 再读,哪个字或词触动了你的心弦?(板书:倍思亲)
②换词体会情感
“每逢佳节更思亲”、“每逢佳节又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
a、读一读,你发现三句诗有什么区别?你觉得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
b、“倍”组词(加倍、双倍……)
在这里“倍”指的就是“加倍”。一个“倍”字,既表现出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现出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亲人。
c、用你的朗读表达出王维的这份思念。(个别读、师评价,齐读)
③“每逢佳节”指的仅仅就是重阳节吗?还可能是中国的哪些传统节日?
是的,不管是中秋还是除夕,它都是家人团聚的大好时机。人们都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们边读边想,在不同的节日里。远在异乡的王维都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诗人的心情、神情说开去:
每逢__节,我看到__,想起家乡的亲人,____。
④配乐《九月九的酒》,指导朗读。
平常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的回忆这一幅画面,怎能不会使他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家乡人、家乡事都如放电影般频频从王维的脑海中荡过,这些都令他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他怎能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呀!
17岁的他还是一个孩子呀,就已经背井离乡。生病时没人照顾,遇到困难没人帮忙,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
好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千多年来,它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啊!
每当国庆佳节,还在他乡的莘莘学子,会在心底默默地念起:____。
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会对着明月诉说:____。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异国的海外游子,会面向祖国的方向深情地诉说:____。
4、此情此景,让你不禁还想起了谁的诗(生补充古诗接龙中积累的思乡诗。)
课件逐一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外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5、睹物思人,看到人家都登高游玩,他会想到谁?
6、家乡亲人的一举一动那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却不能真实地拥抱、交谈,这种痛苦的滋味真令人心碎呀!尽管心中倍思亲,可他都只能面向东方,含泪诵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角色互换:兄弟啊,看着这漫山遍野的茱萸,你想起了谁?
你会对他说什么?(可以引用诗句)
你想祝愿他?
②是呀!家乡的亲人团聚在一起,他们又何尝不在思念着王维呢?登高远眺,无限的牵挂、担忧、思念涌上心头,他的亲人们一定也会面向西方,大家喊出(屏幕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
余音式朗诵,这幅画面中最令人遗憾的是少一人,少一人是诗人王维此时最大的痛,也是家乡亲人们心底最大的痛,“少一人”在王维和兄弟们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他们心中无奈地呐喊,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四、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回头再看看“忆”字,单单指的就是回忆吗?更多的是一份思念。
2、王维思念亲人,所以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王维就想到自己:独自异乡为异乡,每逢佳节倍思亲。
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王维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起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着: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看不见的是深深的乡情,舍不弃的是浓浓的亲情,当我们身在远方,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时,我们也不禁吟诵(生齐读古诗)。
五、升华情感,深入人心
1、诗歌,不仅可吟也可唱,让我们跟着曲调把王维那份思乡之痛倾诉出来吧。播放歌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跟着一起唱。
2、短短的四句诗,仅仅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地铺展在我们面前。历经10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啊!
六、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读读王维的另一首思乡诗《杂诗》。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
2. 诵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 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或课件)、录音磁带。
教材简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17岁时写的。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的兄弟。
全诗抓住重阳节登高这一习俗,抒发了思念亲人的感情,发自肺腑,情真意切,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特别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常常被人们引用,以表达思亲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生字,了解诗意,背诵古诗。
建议本课用1课时完成。
*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这里指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异客”,指陌生的客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孤独一人在外地。
* “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倍”,加倍、更加;“佳节”,美好的节日,这里指重阳节。这句诗的意思是: 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远;“兄弟”,哥哥弟弟,诗中指在家乡的哥哥弟弟;“登高”,民间风俗,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外出登高。这句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 “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重阳登高,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防灾避疫;“遍”,全都。这句的意思是:兄弟们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 古诗教学以学生诵读为主。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多读。
可以参考以下节奏朗读: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 课后第1、2题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
* 课后第3题:要弄清字、词的意思,再正确选择。
* 课后的选做题教师应先了解学过的有关诗句,以作提示。
教学设计参考
一、揭示课题
1.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
2.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 解题。
二、学生自读诗歌,初步感知
1. 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诗句通顺连贯。
2. 检查学生自读诗歌情况。
3. 学生借助注释、插图,了解诗的大意。
三、自读自悟,体会意境
1. 再读诗歌,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2. 全班交流。
3.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你读过哪些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歌?(如:李白的《静夜思》)
(杨蔚、李金瑶)
参考资料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著名诗人。少年聪慧,9岁时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艺,不仅能做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他的诗,题材、风格多样化,特别是田园山水诗,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教学目的:
1.阅读课文,了解李时珍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学习李时珍为了能够解除病人痛苦,不畏艰险,坚持实践,行医著书的高尚精神。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诊费”“记载”“解除”“拜访”“流传”“救死扶伤”“疑难病症”“严寒酷暑”等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书后问题。
4、给课文第4自然段分层次。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为重点,培养学生分层和概括层意为难点。
三、教学思路:
教学生字词——初步理解——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深刻理解——指导朗读
四、教学资料:
李时珍(1515—1593):我国明朝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22岁随父学医。为了编写《本草纲目》,他研读过800多种医药书籍和有关资料,先后到湖北、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江西等省考察,行程达1万余里。
《本草纲目》:世界医药科学宝库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全书共分52卷,包括药物1892种,药方11096张,药物形态图1160幅。先后被译成拉丁、法、日、朝、德、英、俄等10余种文字,流传全世界。
五、教学用具:投影仪和幻灯片。
六、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板书课题:李时珍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李时珍,一起来了解这位伟大的医学家编写这一伟大的著作的历程。出示幻灯片:看看我国古代十大名医之一:李时珍的照片
二、初读,理线索
请同学们翻开课文,自由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想李时珍是怎样一个人?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的?板书:立志、学医、编书。
2.找出与上面三方面对应的自然段。
3、请大家再来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受到了这一点。把相关的句子或段落划下来。
多读几遍,好好体会,等会儿和全班同学交流。
4、全班交流
老师问: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当中哪一段或者哪一句话让你感受到了这一点。
三、引读,明大概
课文第1、2自然段是非重点内容,所以采用引读的方式,使学生明确李时珍是何时、何地、怎样的人,他立志学医的原因是什么?
四、细读,识“经过”
(1)指导学生围绕“编书”质疑。
(2)梳理学生提问,并有针对性地释疑。
A.导读第3自然段,了解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完善的药物书,并进行分层训练。
出示幻灯片:学习第3自然段,说说旧的药物书有什么缺点?1、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不全面。
2、有药物没有说明形状和生长情况——不详细
3、还有一些药物记错了药性——不正确。
然后老师指着板书,边说边划去了三个“不”,所以,内容全面、详细、正确的药物书就是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板书:全面详细正确;结合第二句话进一步理解“完善”的意思)
①引读第1、2句。
②旧的药物书有哪些缺点?在书上标序号。引读旧的药物书有三个缺点,并指导概括:不全、不详、不准。
③理解句与句的联系:“他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与后面几句是什么关系?(总分)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叙述总分关系。
④旧的药物书有这么多缺点,李时珍有什么想法?(读第3句)有什么决定?(读第4句)
师小结:从李时珍下决心重编药物书,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态度严谨的人。
板书:态度严谨
⑤比较句子:
他决心编写一部药物书
他决心重新编写一部药物书
他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a.默读三句话,比较句子异同;
b.引导学生理解“决心”、“重新”、“完善”的意思,重点理解“完善”:完善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药物书才是完善的药物书?请联系第2句理解。
⑥第2句和第3、4句是什么关系?(因果)指导用“因为。所以。”说话。
B、讲读第4自然段时,提问:“为了编写这部药物书,李时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出示文字课件:“李时珍为了写这部书,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而且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产药的名山。他有时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许多药材他都亲口品尝,判断药性和药效。他走了上万里路,访问了上千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从句子中体会到天气的恶劣,路途的艰辛,“走遍了”说明了地方的广。)学生能说到,不能说到老师不要拼命分析,可以通过重点词语的理解或老师口头的叙述,是呀,山那么高,路途那么遥远,有时是雪花纷飞,有时酷暑难耐,只要是出产药材的名山,李时珍都------走遍。真是不辞辛苦呀。同学们,就让我们读出李时珍的不怕坚辛吧)
“他有时----------山上过夜”(不怕苦,不怕累)
“他走了上万里路-----------学到了----------没有的知识”(虚心请教。师述:向这些不同身份的人请教,实际上是为了让医学的内容更正确,更详细,更全面。)
“他还亲口品尝”-------(有献身科学的精神)
①读第1句,可以看出这一段主要写李时珍哪方面工作?(亲自上山采药)
②朗读写他亲自上山采药的句子。
③结合课文插图,指导理解“走遍了”,“不怕。不怕”,“拜访”等词意思,学习李时珍严谨科学态度和献身医学的崇高品质。
④出示句子:
他还品尝了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
他还品尝了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
他还亲口品尝了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
a.品尝是什么意思?
b.品尝药材会有什么危险?
c.品尝越多,遇到的危险就越大,他明知道这一切,他为什么还亲口品尝许多药材?
d.三句话相比,哪一句更体现了李时珍献身医学的崇高品质?再读体会。
⑤后面4句和第1句是什么关系?(总分)用“--”画出总起句。
⑥教给学生“抓总起句概括自然段意思”的方法。
小结:李时珍为了编写这部药物书,不但“积累经验”还亲自到各地采药”,从这件事中我们感受到他是一个不怕辛劳,献身科学的人)
师导:那么,他这样不辞辛苦的到各地去采药,都是为了要编写一部怎样的药书呢?(完善)请大家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老师引背第4自然段,出示幻灯:同学们,李时珍正是为了编写一部“全面、详细、准确”的药物书,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 ),还亲自到( )。他不怕( ),不怕( ),走遍了( )。他有时( ),饿了( ),天黑了就在( )。许多药材他都要,判断药性和药效。他走了( ),拜访千百个( ),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 )。
C、自由读第5自然段,了解李时珍编的《本草纲目》是否已达到完善的要求。
①《本草纲目》达到了完善的要求吗?自由读第5自然段,看看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
②指导朗读,注意突出“伟大”一词。
③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完善”的意思。
4.再读第5自然段,进一步体会编书的不容易。
①编写这部书容易吗?从哪些词体会到?用“…”标出来。
②自读体会编书的不容易。
出示“花了整整27年,他终于编写成了一部分新的药物书,就是的《本草纲目》。”
想想带点词语的意思,去掉这些词语,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体会这些词语“整整”说明时间长,“终于”说明历尽艰辛,说明这本书的价值。)
板书:有毅力,有恒心
四、品读,悟精神
边读边想象,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情景。比方说,在无数个晚上,在炎热的夏天,李时珍怎样做的等等)
五、指板书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都为我们祖国有这样伟大的医学和药物学家(板书)感到自豪,为有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感到骄傲。课后,请同学们收集有关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的有关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索。
板书 :
救死护伤,立志学医
立志
处处留心,暗记药方
李时珍
伟大的医学家
和药物学家 不详细
学医: 一面行医,一面研究不全面 态度严谨
不具体
不怕……不怕…… 不辞辛劳
编书 亲自采药,亲口品尝 献身医学
积累经验,拜访别人 虚心请教
整整27年,终于编成 持之以恒
一、教学目标
1 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 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 这首诗中�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2、�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再读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学生说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作者生平资料,了解作者,锻炼搜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体会诗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视频《常回家看看》,并顺势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释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感受本诗的情感基调。
3.介绍作者王维。
4.结合书下注释,翻译全文。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诗人他身处何处?他感觉如何?
2.自己孤独一人的。时候他想到了什么?
3.他独自登上高楼,又作何感想?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你还知道哪些怀念家乡的诗句呢?说出来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师生共同总结。
2.为本首诗配一幅插图。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第9课,本诗是盛唐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远望思念亲人和家乡的名篇。诗人在诗的开篇直扣主题,描写自己独自一人身处异乡,在这样的节日中,异常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紧接着又写到自己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习惯登高之时,或许远方的兄弟也在思念身在异乡的自己。诗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从古至今,扣动了无数游子思乡的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齐读课题两遍。师范读。(老师读得时候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说了些什么?)
生齐读全诗。
小组讨论这首古诗说了些什么?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解题。
解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课题的意思?(放幻灯片1、2)(学生思考讨论)
1.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生:老人节)
2. 忆:想念,思念。
3. 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幻灯片3)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三、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四、读懂全诗。(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茱萸(zhū 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五、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考: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 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课后题解:p118
注意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倍:格外;加倍、更加。
(我单独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练习:
1.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2.如果你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会对身处外地的王维哥哥说些什么话,来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
六、总结。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齐读课题两遍。师范读。(老师读得时候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说了些什么?)
生齐读全诗。
小组讨论这首古诗说了些什么?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解题。
解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课题的意思?(放幻灯片1、2)(学生思考讨论)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生:老人节)
2、忆:想念,思念。
3、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幻灯片3)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三、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四、读懂全诗。(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茱萸(zhū 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五、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考:
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 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课后题解:P118
注意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倍:格外;加倍、更加。
(我单独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练习:
1、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2、如果你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会对身处外地的王维哥哥说些什么话,来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
六、总结。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你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
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可以以连线方式表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解释课文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古诗,可轻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读。
2、练习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1)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2)以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通古诗。
(3)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直觉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
可以自学,也可几个人合作学习,用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交流学习收获。
(3)质疑:还有什么不懂之处?
老师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趣味活动
1、按卡片连词背诵。
请学生把生字卡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起来,并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
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
学生当小诗人,加动作或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的目的。
4、赛诗会。
(1)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两首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2)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富有感情。
四、课后习题
背诵并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诗人王维在重阳节因思念家乡亲人而作。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也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思维活跃,想法新颖,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勇于否定,加上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针对学生情况,我追求了这三个字:“新、活、放。”
【教学设计】
一初读,二浅思,三深悟,四背诵,五表演。
【课堂实录采撷】
一、在解题中不经意地出现的小高潮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本课的前两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大家一起来背诵一遍,好吗?
生:(齐答)记得!学生齐背《望庐山瀑布》和《山行》。
(开课前复习旧知识,既可以温故,集中学生注意力,又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壮大气势,烘托一个热闹的气氛。)
师:《望庐山瀑布》描写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山行》描写了深秋山间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深秋美景的喜爱之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又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感情呢?王维,老师赞美的语气回顾已学古诗,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了古诗的美,也自然地进入了新诗的学习、品味中。
师:(简介诗人王维)请同学们齐读题目。(生读题目)
师:看到这个题目,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吗?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生:我不明白茱萸是什么意思?
师:有谁知道,谁能帮助他?请高高地举起你的手。
生:我是从书上的注释里面知道的,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以辟邪、消灾。
师:很好,你读书的时候很仔细,大家都要向他学习。课题中还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吗?请继续!
(孩子们长在城市里,都没有见过茱萸,虽然书本上也解释得很清楚,但如果能亲眼看一看这种植物,就可以使得抽象模糊的东西变得直观清晰。所以,应该在学生介绍茱萸这种植物的同时,老师即可出示有茱萸的画面。)
生:山东,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说明作者的家乡在那里。
生:不,你的说法是错误的。山东是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一带,因此王维的家乡应该是在山西。
师:对,这里的山是指华山。那么兄弟你们是怎样理解的呢?
生:兄弟就是弟弟的意思。
生:不对,应该是哥哥和弟弟的意思。
师:大家想一想,既然作者的家乡在山西,那他的家里仅仅只有哥哥和弟弟吗?他就没有别的亲人了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兄弟除了指他的哥哥、弟弟,还包括他家乡所有的亲人。
生:老师,我补充,兄弟还可以包括他在家乡的朋友。
师:这样理解就更加全面了,有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兄弟这个词的意思?
生:“兄弟”指作者的亲人和朋友。
生:老师,我发现还有一个字被我们漏掉了,就是“忆”字。
生:我知道“忆”就是回忆的意思。
师:没错,但谁能把这个“忆”字的意思说得更贴切一些呢?
生:我觉得“忆”字在这里解释为“思念、想念”更好,因为从“忆山东兄弟”可以看出作者是身在他乡,重阳节到了,他不能和家乡的亲人朋友在一起登高,畅饮菊花酒。而往年他在家的时候,却可以和亲人们一起欢度重阳节,所以回想起以前那些美好的日子,此时的他是多么想念家乡的亲朋好友啊!(热烈的掌声)
(仅仅是解释诗的题目,孩子就能通过一个“忆”字领悟出整首诗的深刻意义,确实是我没有想到的。孩子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快速地捕捉出诗的内涵,其一在于之前逐词逐词理解的铺垫做得很好。其二在于一个“忆”字用得好,用得妙,用得神。重阳节时忆亲人,不就已经明明白白地诉了读者,此时的作者正是背井离乡,孤单寂寥,落寞惆怅,正是在这样举目无亲的时候,才会更加真切地思念家乡亲朋。因为有了解题时的深切领悟,所以进入古诗学习环节时,不管是小组讨论,还是课堂汇报,学生能把握住重点,水到渠成,异常轻松地学习。)
二、在表演中捕捉学生灵魂,强化训练目标
师:诗人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天,满怀心事的他独自出来散步,一不小心误入了时空隧道,来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而你就是王维,今年又正好是我国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你的面前就放着一部电话,诗人王维,你能紧扣住自己所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发挥你大胆的想象,向你远在家乡的亲人倾诉你的思念之情吗?
众生:(笑)好啊,好啊,我可以!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王维在现代社会,那他的亲人不是在唐朝吗?唐朝那时侯有电话吗?
师:你的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这就是想象,大胆的想象,这不正是“超级变变变”吗?(齐笑,掌声)
注:“超级变变变”是日本的一个娱乐节目,该节目要求参赛者发挥出大胆的想象,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道具表演出生活中的事物或者现象。该节目不仅在日本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纪录,在全球发行也取得了不斐的成绩,我班就有很多这个节目的超级fans。老师急中生智,用上这个孩子喜欢的节目的名字,在无意当中为这个环节激了趣,造了势,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下面是两个学生的表演:
生1(扮演王维);生2(扮演姑姑)
生1:喂,您好,请问是姑姑吗?我是您的侄子王维。
生2:喂,你好,我是姑姑,你是王维啊!你现在在哪里呀?
(在口语交际中随时注意使用礼貌用语,表示对别人的尊重,这样的训练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生1:姑姑,今天是中秋节,我是在两千多年后的现代给您打电话,姑姑,我可真想家里人啊!大家都还好吗?
生2:大家都很好,刚才在赏月的时候,我们人人可都记挂着你呢!
生1:姑姑,中秋佳节,正是人月两团圆的时候,你们吃着香香的月饼,可千万别忘记了我,一定要记得给我留一份啊,我已经好久没能吃到家里的月饼了。
生2:好的,一定不会少了你的那一份。你什么时候能回家来看一看啊?
生1:姑姑,窗外是万家灯火闪烁,窗内是家家户户共享天伦,而我就只能一个人孤单的在这里,我真的是很想念你们!虽然我不能和你们在一起,但是我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我现在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等我做完了手头上的事,我一定尽快和家人团圆!姑姑,祝大家中秋节愉快!再见!
生2:别难过,我们会想着你。保重身体,早点回来,再见!
(这段学生的表演不可否认是经过了老师的加工,但学生能基本上扣住本诗的主题来进行即兴的表演,优点是应该值得鼓励的。但我也不得不看到其中的不足:学生的语言功底太过浅薄,语言随意且不够严密。诚然在表演的时候可以生活一些,但任何说出来的话都应该紧扣住整首诗的基调和感情,而学生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还有就是学生的台风太过拘谨,紧张,学生不是完全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来进行拓展想象表演的。学生所表现出的不足与老师平时是否严格训练大有相关。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使人的精神松弛,心境坦然,能提高生命的张力,倡导人性的释放,因此要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做到童言无忌、童真无损、童趣无限、童心无畏、童爱无拘将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重大的责任!)
【自我思索】
听听学生在汇报时的精彩发言,品品学生在朗诵时的入情陶醉,读读学生在黑板上所写的板书:“思念亲人”,“想念朋友”,“孤单寂寞”,看看学生精彩的即兴想象表演,不仅听课的家长为之动� 一位家长在参加完开放日的活动之后,激动地在“学生成长记录手册”上写道:“听了两节课,感受非常深,我深深地体会到,现在的孩子是多么幸福啊!这是一个尊重的课堂,这是一个开放的课堂,这是一个生命的课堂!老师不仅注重了对知识的传授,还注重了对孩子品格的教育,引导……”另一位家长听完课以后,就急忙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老师啊,我从来没有上过这样的课,真的。以前都是由我们的老师讲授,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现在的孩子们脑海里可充满了无数的小问题,做老师没有两把刷子可真是不好做啊!”家长的赞誉固然可喜,但无形中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一种责任!
古代诗歌言简意丰,意境深远,耐人寻味,是不朽的文化财富。教科书中节选的诗歌,以及老师的排疑解难,悉心诱导都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教学古诗的最终目的,是要激发孩子对古诗的兴趣,要孩子做到发自内心喜欢它,爱上它,不舍它。不用太多的表白,只是那寥寥几字,就足以令人振奋、伤怀,这正是古代诗歌的魅力所在。学习诗歌也好,散文也好,让学生在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鼓励,相互竞争,相互帮助中思维得到启迪,精神得到唤醒,潜能得到显发,心灵得到震撼,情感得到共鸣,身心得到愉悦正是新课标中要求的人文精神的教育,生命发展的教育,而这,正是需要我们老师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真心,饱含对孩子的真诚,倾尽我们的真爱去努力实践,热忱奉献!
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时数:1课时
基础知识:
生字:
异 字义:另外的;别的。异乡 怪异 奇异 惊异
倍 字义:加倍更加。倍加 成倍 加倍 事半功倍
茱萸: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正音字:茱萸(zhū yú)
释词:忆:想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逢:遇。 倍:格外。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诗人。
【今译】独自一人在外地生活,每地重阳节在时候更加思念故乡的亲人。想想家乡的兄弟们正在登高远望,都插上茱萸发现就少(我)一个人。
教学设计(A案)
一、复习学法,导入新课。
1.出示:了解诗人、解诗题目、明白诗意、体悟诗情、吟诵诗文。
2.用自己话说说每一步具体做法及要求。
3.今天,我们就按同样的方法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板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了解诗人,解诗题目。
1.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你了解他吗?
这是诗人十七岁时在长安所作,当时正直重阳节,他的家人在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而诗人独自过节,显得十分孤独。
2.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山东”指山东省吗?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在重阳节这天,王维思念家乡的兄弟。
三、理解字词,明白诗意。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直到正确流利。
(“为”这里应读“wéi”)
2.再读,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并在书上作记号。
3.课件出示学生不理解的字词:
异客 逢 倍 遍
4.动动脑子,你如何理解这些字词?
5.你能从字面上说说诗句意思吗?
6.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
四、体悟诗情,吟诵诗文。
1.这首诗中�
3.交流。
我认为“( )”字用得好,从中我体会到了( )
4.你能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吗?有没有同学比他读得更好?(注意节奏与感情
5.配乐吟诵。
五、作业:
背诵古诗,书写生字。
教学设计(B案)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齐读课题两遍。师范读。(老师读得时候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说了些什么?)
生齐读全诗。
小组讨论这首古诗说了什么?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解题。
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课题的意思?
1.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生:老人节)
2. 忆:想念,思念。
3. 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
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幻灯片3)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三、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四、读懂全诗。(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茱萸(zhū 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五、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考:
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 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齐读课题两遍。师范读。(老师读得时候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说了些什么?)
生齐读全诗。
小组讨论这首古诗说了些什么?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解题。
解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课题的意思?(放幻灯片1、2)(学生思考讨论)
1.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生:老人节)
2. 忆:想念,思念。
3. 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幻灯片3)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三、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四、读懂全诗。(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茱萸(zhū 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五、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考: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 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课后题解:p118
注意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倍:格外;加倍、更加。
(我单独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练习:
1.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2.如果你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会对身处外地的王维哥哥说些什么话,来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
六、总结。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学会本诗中的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4、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句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前准备:
1、学生预习并了解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
2、教师准备好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组诗,首先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出示古诗及背景)
2、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你知道这天有什么习俗?“忆”是什么意思?教师简述“山东”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3、是谁在思念?你对王维有什么了解?师补充简介诗人。
过渡:王维为什么要思念家乡亲人?他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的课外知识与所学内容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对全诗有个整体感知,以问题过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诗句。
1、范读,齐读古诗。
2、学生自学,理解诗意:先自由读理解诗句并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再小组交流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首先指名说说已懂得的诗句意思,并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疑难;再指名说;最后齐读古诗。
4、师述:读诗不是弄懂诗的意思就行了,还要弄懂、体会出诗中的情感。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什么?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追问)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又是怎样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的呢?
5、学生分组自由讨论。
6、交流发言。(重点抓住“独、异、倍、遍、少一人”等词语进行体会,相机让学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并感情朗读)
7、感情朗读。
(课堂教学中要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要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信任学生,学生是可以读懂诗句意思的。这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知道读诗不仅是懂得意思,还要读出蕴含在诗中的情感、意境,并教给学生从诗句中去体会感悟。)
三、复习《宿建德江》。
1、(出示诗句)这首诗我们已经学过了,谁来读一读?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诗中写了诗人所见景物对表达自己的感情有什么作用?
4、感情朗读。
(复习这首诗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应怎样去理解体会诗中所蕴含的人物情感,只有抓住了诗中的词句,去想象,去体会,才能真正的读懂古诗。)
四、学习《泊船瓜洲》。
1、(出示诗句)说说题目的意思,对王安石的了解,简介写作背景。
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3、班级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学所得。
(这一步骤是让学生试着用所学到的方法去学习,以实现迁移、运用,使知识和方法逐渐内化为一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小组学习讨论,让学生在互相讨论交流中增强合作的意识,实现学生能力的互补。)
五、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诗,复习了一首诗,这三首诗有什么共同之处?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有什么不同?
2、这三首诗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你能说一段话用上这句诗吗?
3、感情朗读三首诗。
(我们今天学习古人的诗句,不仅是让学生欣赏汉语文的艺术美、语言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积累优美的词句,在适当时还应鼓励学生去应用。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阅读古诗的作用。)
六、作业。
1、同学们,你们现在离开了自己的父母亲人,来到我们实验学校,肯定也会想家,想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吗?试一试,写一两句诗来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
2、背诵三首诗。
一、教学目标
1 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 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
4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学法,导入新课。
1 小黑板出示:了解诗人解诗题目明白诗意体悟诗情吟诵诗文
2 用自己话说说每一步具体做法及要求。
3 今天,我们就按同样的方法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 板: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了解诗人,解诗题目。
1 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你了解他吗?
(学生读课外搜集资料中的有关内容)
2 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山东"指山东省吗?
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在重阳节这天,王维思念家乡的兄弟。)
(三)理解字词,明白诗意。
1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直到正确流利。
("为"这里应读"wéi")
2 再读,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并在书上作记号。
3 小黑板出示学生不理解的字词:
异客 逢 倍 遍
4 动动脑子,你如何理解这些字词?
5 你能从字面上说说诗句意思吗?
6 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
(四)体悟诗情,吟诵诗文。
1 这首诗中�
3 交流。
我认为"( )"字用得好,从中我体会到了( )4你能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吗?有没有同学比他读得更好?(注意节奏与感情) .
4 配乐吟诵。
(五)课外延伸。
1 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能谈谈看法吗?能有感情地吟出这句诗吗?
2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你在哪儿看到过或听到过?你知道它这时的具体含义吗?
3 播放歌曲《七子之歌》
(六)作业:
1 搜集"思念"主题的诗,歌曲等。
2 小练笔:改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教学目标
1 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 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 这首诗中�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
2、�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再读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学生说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
附: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 兄弟
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9.茱萸(zhū yú ):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简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农历的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又称之为茱萸节、菊花节、重九节、登高节。如今,又被定为老人节。
古代的重阳节,茱萸和菊花这两种花草,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茱萸有吴茱萸、食茱萸和山茱萸三种,是茴香科落叶亚乔木,实可食,茎、叶可入药,据云有避疫之功效。“舍东种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患害也”;“悬茱萸于屋内,鬼畏不入也”;“井上宜种茱萸,茱萸叶落水井中,有此水者无瘟病”(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汉代的《西京杂记》载:“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于是,重阳节古人有赏茱萸、采茱萸、佩茱萸和插茱萸的习俗。
唐人杜甫在《九日寓蓝田崔氏庄》中说:“明年此会知谁过,醉把茱萸仔细看。”
唐人万楚则在《采茱萸》一诗中描写了女子采茱萸的情景:“山阴柳家女,九日采茱萸。复得东邻伴,双为陌上姝。插花向高髻,结子(茱萸籽)置长裙……”
所谓佩茱萸,即用紫色的布囊盛茱萸的茎、叶或籽,系在手臂上。所谓插茱萸,即将茱萸插在鬓发上:“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唐·李白《宣城九日寄崔侍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拍手齐唱太平曲,满头争插茱萸花”(明·申时行《吴山行》)。
重阳节前后,正是菊花怒放之时,“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菊花,又称之为长寿花、延龄客,既赏心悦目,又能治病疗疾,于是赏菊、采菊、食菊、佩菊、饮菊花酒,成为人们喜爱的活动。
赏菊:“明月相思处,应对菊花丛”(唐·陈子昂《感遇诗十五首》);“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唐·元稹《菊花》);“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采菊:“篱东菊径深,采得自孤吟”(唐·杜枚《折菊》);“黄金色未足,摘取且新赏”(唐·姚合《新菊》);“采菊东篱间,寒香爱盈把”(清·原济《墨笔柳下陶渊明册页》)。
食菊:“采撷盈杯袖。饵服心清凉”(明·刘琏《秋日旅怀七首》);“餐英能益寿,根下有丹砂”(清·吴昌硕《菊》)。
佩菊:“尘世难逢开口笑,黄花须插满头归”(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红楼梦·簪菊》)。
饮菊花酒:“菊尊开九日,风厉启千秋”(唐·沈亚之《劝政楼下观百官献寿》);“八十老人勤采啜,定教霜发变成鸦”(清·郑板桥《菊石》);“敬献菊酒,以颂万寿”(潘天寿《菊酒图》)。
如今,每到这一天,人们开展登山、赏花、扶助老人等许多有益的活动,使古老的节日增添了新的内容。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几乎人人熟记成诵的小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让许多少年产生美好的憧憬,也让许多教师颇费思量。茱萸历代都被作为祭祀、佩饰、药用、辟邪之物。早在周代,茱萸就由于被视为非凡之物而被当作祭祀不可或缺的八种美果之一;在汉代,人们逐渐地认识到茱萸的多种药物用途而开始重视培育、栽植茱萸;传说中战国时期的楚国王妃就佩戴着茱萸做的饰物。因此,人们对它格外钟爱,以致形成了饶有风味的茱萸风俗,即,于重阳之日,登高畅游,携茱萸女,插茱萸枝,佩茱萸囊,饮茱萸酒,吟茱萸诗,极尽欢娱之乐。久而久之,相沿成习。故古人又把九月九日重阳节称为登高节、茱萸节、茱萸会。关于这一点,南北朝时的吴均在他所撰写的《续齐谐记》中记载了一则故事:“东汉时,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其言,举家上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之。’今世人九月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始于此。”茱萸风俗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历史悠久,只是到民国以后,由于社会的急剧动荡,茱萸风俗才渐渐衰落,唯登高之俗尚存于民间。茱萸还可以酿酒,唐代著名隐士寒山曾有“暖暖茱萸酒,空心枸杞羹。终归不免死,浪自觅长生”的诗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汉中地区茱萸主产县佛坪县利用当地资源,生产出了茱萸牌系列果酒、饮料,其味醇美,药效显著。茱萸因其本身的价值以及历代赋予的传奇色彩,使文人们很喜欢用它作诗料,并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不同心境。历代文人笔下,以茱萸寄言亲友欢娱之情的诗赋很多,其中以唐人为最。以下是笔者搜录的唐人茱萸诗,与诸位共同品尝。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朱放《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有故不往》:“哪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
戴叔伦《登高乘月寻僧》:“插鬓茱萸来未尽,共随明月下沙滩。”
卢纶《九日奉陪侍郎》:“睥睨三层连步障,茱萸一朵映华簪。”
耿讳《九日》:“步蹇强令避藻井,发稀哪敢插茱萸?”
王昌龄《九日登高》:“茱萸插鬓花宜春,翡翠横钗舞作愁。”
杨衡《九日》:“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权德舆《酬九日》:“他时头似雪,还对插茱萸。”《九日北楼晏集》:“风吹蟋蟀寒偏急。酒冷茱萸晚易醺。”
张鄂《九日晏》:“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九日》“城远登高并九日,茱萸凡作几年春?”
白居易《九月九日登巴台》:“闲听竹叶曲,浅酌茱萸怀。”《九日寄微之》:“蟋蟀声高初过雨,茱萸色浅未经霜。”
这些诗赋予了茱萸极其浓郁的传奇色彩,显现着古人对茱萸深切的爱,如果要加以总结,也许可以称之为九日诗。
王维
------------------------------------------------------------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9.茱萸(zhū yú ):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简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14 每逢佳节倍思亲
2. 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
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
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 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 作业
1. 朗读课文。
2.读抄词语。
二课时
教学目的
细读课文,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 细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怎样一个人呢?请读: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板书:王维
(3)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
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4)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 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
板书:重阳 登高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
(4)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
第三自然段
(1) 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插茱萸
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可以辟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有些话省略了)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 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就是想头很多,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句话和第三自然段关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注意:“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异乡 客
(4)看图,加深体会诗句意思。
图画上的人是谁?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诗人?
点示:桌子上的纸上写的是繁体字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未写题目。
(5)指名讲读诗句的意思。
(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他乡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着茱萸,唯独缺少我一个人)
(6)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
(7)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 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2)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 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异乡客 客 王维
登高 插茱萸 遥知 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后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著名诗人王维直抒胸臆卸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如何让学生感受是个优美的音韵,体悟完整的意境,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呢?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第一步:初读古诗,首先问学生:“你喜欢过节吗?过节时开心吗?”学生兴趣高涨,在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的时候我乘机追问:但是在这样一个喜庆的节日里却有一个人闷闷不乐的,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信学过了课文,聪明的小朋友们一定能够找到答案。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并了解王维。然后我出示这首古诗:“王维的诗可以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指名读,让学生说说体会。第二步:精读古诗,在学生说出感受后提问:“诗人为什么这么悲伤呢?”让学生带问题读课文第一小节,强调王维身在异乡长安,离开家乡蒲州两年了,重读“两年”。随即引出:“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引述:“大街上……”让学生想象大街上热闹的景象而王维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我创设情境;“此时此刻,如果你在异乡,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的心情怎么样?你会怎么想?王维呢?”抓住课文第二句反复朗读体会,尤其是“每逢”、“倍思亲”……等重点词语进行感悟,并指名读、评议、练读、精读加以感悟,体会王维的思乡之情。在充分悟读的基础上再次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体会每句诗的意思,并试背古诗。第三步:拓展并复习。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再回忆李白的思乡古诗《静夜思》,最后在课文全部结束的基础上第三次出示古诗,让学生诵读,达到课堂的深化和学生的巩固。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我富有激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读得很有韵味,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3.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古诗。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出示古诗。
2.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家住在华山以东的地方,所以诗中称之为山东。并不是指今天的山东省。这一点请大家注意。写这首诗的时候,王维只有十七岁,当时他一个人离开家乡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
二、解题:
1.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诗的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意思?
01.、学生读题,思考问题,然后指明回答问题。
02、教师指导:
九月九日指的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忆:思念,想念。
山东:华山以东,指诗人的家乡。
兄弟:哥哥和弟弟,在诗中指家乡的亲人。
03、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回答问题。
04、教师强调: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独自一人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恰逢重阳节,诗人无比思念家乡的亲人,就写下了这首诗。
2、请大家自读这首诗,注意诗中的。生字,在查字表中找到生字的读音,并写到课文里来。
3、教师出示生字卡,指导学生认读生字。
4、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古诗。
三、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
1、齐读诗的第一行。
01.解释词语:
独: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故乡以外的地方。在诗中指的就是长安。
为异客:做他乡的客人。
02、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03、教师指导: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齐读诗的第二行。
01、解释词语意思:
每:每逢。
每逢:每次遇到。
佳节:
节日。诗中指重阳节。
倍:加倍,更加。
思:思念,想念。
亲:家乡的亲人。
02、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03、教师指导:
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的思念家乡的亲人。
04、诗人为什么每逢遇到节日就加倍的思念亲人?请用诗中的一句诗来回答。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05、教师小结诗的前两行:
06、齐读诗的前两行。
3、齐读诗的第三、四行。
01、解释词语;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登高:登上高处。古时候有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
遍插:都插上了。
茱萸:一种有香味的草。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避邪,肖灾。
02、诗中说遍插茱萸少一人,请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个人呢?并指名回答。
03、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词语的解释,想想这两行诗的意思。同坐间讨论。
04、指名回答。
05、教师指导:
我在遥远的地方猜想,家里的亲人们一定都头插茱萸登上了高处,可是单单少了我一个人。
06、教师小结诗的后两行:
07、齐读诗的后两行。
4、教师总结全诗意思:
这首诗可以分两层意思来理解,诗的前两行写诗人身在外地,每逢遇到节日就更加思念亲人。诗的后两行写诗人在遥远的外地想像家乡的亲人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5、齐读全诗。
6、请大家结合诗句意思想一想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或者说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7、教师小结: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朗读、背诵古诗,加强理解。
1.男生齐读古诗。
2.女生齐读古诗。
3.全班齐读古诗。
4.思考问题
01.说说这首诗中的哪两行最能表达是人的思念之情?
02.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同学们听。
5.背诵这首诗。指名背诵。
6、学生自读古诗。
一、教学目标
1 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 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 这首诗中�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2、�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再读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学生说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
附: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 兄弟
少一人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字,会写3个字,重点指导书写“异”字,上下结构,上边的部分是巳不是已和己。正确读写“茱萸、佳节”词语。注意“异”字与“导”字区别。
2.背诵课文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抒发情感,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那么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课件展示))知道重阳节吗?它是哪一天?(九月九日(课件出示))
是啊,过节时我们都是高高兴兴的,可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头像)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展示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家知道这句诗出自那里吗?(对,它就是出自我国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打开课本。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是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指名读,正音。
3.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
4.我们刚刚说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那么它在古时候又有什么习俗?(课件出示:说起重阳节,它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阴历九月九日,都要佩带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了。课件出示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有浓烈香味,茎可入药。据说重阳节这天佩带茱萸,可以避邪、消灾。)像在端午节这天,大人们都要在自家的大门口插上一种避邪、消灾的植物一样。见过吗?
【设计意图:重阳节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陌生,但是通过课件提示这个环节,学生们就很容易了解重阳节的习俗文化。】
5.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想想,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想念、思念…)
简述“山东”的意思。(山东:是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说的山东省不同。)
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重阳节这天,诗人很思念自己在家乡的兄弟们。)
6.对于我们的诗人王维,同学们又知道多少,谁来说说?(课件出示简介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宋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7.老师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课件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诗人在十几岁时离开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波在外,自然产生思乡念亲之情。特别是在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为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8.现在我们了解了题目的意思,也知道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那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好吗?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9.恩,真不错!现在我们来欣赏朗读。课件出示
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诗,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学生交流。(师板书课件出示:倍思亲)。
3.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课件: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句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的字义,自己试着说说它的意思。(课件出示:独:独自一个人。异乡:他乡。异客:外地生活的人。逢:遇到。倍:加倍。整句诗意: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作为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佳节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两个“异”字,更突出了诗人的“独”。想想实际生活中,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他是多么的想念自己的亲人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来。(指名读)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句的理解,说出自己离开爸爸妈妈一段时间后的思念亲人的情感,使学生更能体会诗人的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四、读中体会感情,理解课文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2.学生交流。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副画面?
3.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遥想兄弟们正在登高望远”)
五、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六、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静夜思》。
七、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八、课外作业
请采访一下你的家人或亲友,他们外出学习、务工的时候,过节是否思念故乡和亲人,请亲身体会一下“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读准“茱萸”的读音,理解“异乡”、“异客”、“倍”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吟诵古诗,在理解大意地基础上背诵。
3.能展开想象描述古诗画面,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了解乡思(2分钟)
1.看图片,说节日
师: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同学们观察图片,说说它们是哪些节日。(依次出示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图片,生猜。)
2.聊重阳,谈习俗
师:(出示重阳节的图片。)这一张图片是哪一个节日?对,这就是重阳节。重阳节的时候,我们都会做什么呢?
3.揭诗题,解题意
师:那么,重阳节是哪一天呢?(板书:九月九日)农历的九月节日是重阳节。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一位诗人就写了一首关于重阳节的诗,叫做——《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忆山东兄弟)一起读诗题。
师: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没有和亲人在一起,很想念他的亲人,“忆”在这里是“想念”的意思。“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不一样,它是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再读诗题,注意停顿。(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设计意图:本课导入采用“图片导入法”,让学生依次猜一猜有关节日的图片,进而聊一聊重阳节,指导重阳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再揭示诗题,在理解“忆”和“山东”的含义的基础上读好诗题的停顿。“图片导入法”能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吟诵古诗,初感乡思(8分钟)
1.读古诗
师:这首诗写了诗人在重阳节的所思所想,谁愿意朗读给大家听?要注意“茱萸”读作“zhū yú”。
2.吟古诗
师:我们刚才读诗的`方法是现代人的读法,那么我们古人运用平长仄短来吟古诗。(出示平仄)标上平仄,就是这样一首诗。认真听,老师是怎样吟诗的。
师:谁愿意先来吟给大家听一听?
师:在这样的吟诗声里,你有怎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时要读得正确、流利,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在此基础上,按照以平长仄短来吟诗,使学生初步从诵读中感受该诗的孤独感和思乡情。】
三、解读古诗,理解乡思(15分钟)
1.前两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重阳节本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可诗人却说(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说了两个相同的字——“异”。“异乡”的意思是——他乡;“为异客”的意思是——做他乡的客人。如果我们此时在杭州,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杭州是——异乡,我们是——异客。
师:身处他乡的诗人是和很多在一起的吗?不是,而是——独自一人。我们从“独”能够看出来。“独”除了表示诗人只是一个人,我们还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是孤独的。(板书:孤独)想象一下,诗人会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受到孤独?
师:这种在他乡的孤独的感受被诗人写了下来,叫做——独在异乡为异客。
(2)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因为孤独,所以容易思念,尤其是在——重阳佳节的时候。所以,诗人又说(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种思念(板书:思念)是普普通通的想念吗?而是——更加思念、非常思念,我们是从——“倍”字感受到的。
师:每一个漂泊的人都有着对家乡的回忆,都有着对亲人的思念。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思念亲人什么呢?
师:对亲人的思念不仅仅会在重阳节才有,诗人还会在什么时候或者什么情况下“倍思亲”呢?
师:当春节来临,一家团圆的时候,远在他乡工作的人们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当中秋月圆,阖家同庆的时候,远在他乡求学的人们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在重阳节的这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这样道出了人们对亲人的无比思念,成了千古名句。一起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后两句
师:诗人就是这样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亲人,而他的亲人此时在干什么呢?(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朗读。你发现了什么?
师:对呀,他们在登高山、在插茱萸。登高是古时候重阳节的风俗,这种风俗一直流传至今,你有没有过重阳节登高的经历?
师:茱萸是一种香草,古时人们以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这两句是在说——遥想兄弟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少我一个亲人。
师: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如果你是诗人的兄弟,在登高时,你会想些什么?
师: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写一封家书给家人,你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
师:千言万语都化成了一句诗,那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描述
师:这首诗前两句写自己,后两句写兄弟,由自己想到兄弟,字里行间都是浓浓的思念。学习至此,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诗人重阳思乡的感情,你能结合板书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首诗的画面吗?
4.吟诗
师:同学们,这就是简单的古诗带给我们丰富的想象啊!当我们学习了这些的时候再来吟诗,我们就要注意把自己对于“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用声音表现出来。就让我们再一次用吟诗的声音传达我们心中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吧。
5.作者
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我们打开了思乡的,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出示: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结合资料,你发现了什么?你想对王维说些什么?十七岁的王维就是用这种朴素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思念。
【设计意图:解诗通过前两句和后两句来进行。前两句写诗人自己,从“异”字入手,让学生感受身在他乡的孤独感,由此产生对亲人的思念。后两句写诗人兄弟,从“登高”和“少一人”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说话进行思维激发,进而理解诗意。然后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描述,并再一次吟诗,以到达有感情的目标。最后,结合作者生平资料,理解王维的思乡之情。】
四、拓展艺术,升华乡思(7分钟)
1.思乡诗
师:王维的笔下,有着这样浓浓的乡思诗句,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乡思的诗呢?
师:乡思是中国古诗的永恒的主题。我们看,(出示诗句)王维的《杂诗》中还有——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宋代的王安石《泊船瓜洲》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到了近代,余光中先生也有一首《乡愁》,将对亲人的思念上升到对祖国母亲的思念。
2.思乡歌
师:除了诗歌,人们也把乡思之情谱进了歌曲中,就像这首《明月千里寄相思》中唱的那样——(出示歌词,播放音乐)请明月代问候,思念的人儿泪常流。
3.思乡情
师:说乡思,道乡思,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浓浓的乡思之情呢?
师:是啊,因为远离家乡,因为远离亲人,因为漂泊,因为孤独,所以才会深深地思念啊!而这种思念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以“乡思”为主题,从思乡诗和思乡歌入手,将本诗进行升华,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让学生了解思乡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主题。】
五、回归生活,回味乡思(3分钟)
师:随着我们渐渐长大,总有一天,我们也可能远离家乡,那时候我们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当重阳来临,我们也会用这样一句诗来表达我们的思乡之情——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会想到一千多年前的那一位诗人——王维。会想到他的那首关于重阳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们会这样轻轻地吟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就让我们怀揣着这样的思念,去消遣独在异乡的孤独吧!
【设计意图:把古诗带进学生的生活,引发学生在生活中培养诗情的意识,完成了古诗从生活到艺术再到生活的学习思路。】
教材分析:
古诗的学习到了三年级,开始引入了注释。因此,在教学古诗两首时,应当恰当地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注释进行学习理解。《夜书所见》描绘了一个秋天的夜晚,农家院落里宁静悠闲,秋风中的梧桐传达着秋的寒意,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表达了作者重阳节那天倍加思念亲人,惆怅孤独的思想感情。学习这两首古诗,不仅要让学生自己学懂诗意,更要让学生体味诗中的意境。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认识“促 忆”等7个认读字,
2、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并能够正确地朗读、理解古诗,并体会古诗的意境。
3、通过自主探究,会写“忆 异 逢 佳 倍 遥 遍 插”等10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情:许多作家诗人都用他们的笔描绘秋天。秋天不仅是个丰收的季节,美丽的季节,秋天也常常勾起人的离别意,相思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寄托着离情别绪的古诗。
2、揭题,读题。
二、自学古诗,相机学习认读字。
1、自学课文
建议:⑴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⑵难读好的字,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次。
2、自学(巡视指导)
3、大组交流
⑴分节读课文,相机学习。
促:读准平舌音,对照注释理解“促织”
忆:扩词,理解九月九日忆上东兄弟中“忆”的意思,说说课题的意思。
遥、遍、逢:换偏旁,写一写
三、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课件出示:在高高的山上,诗人对着远方,若有所思,吟颂着……
2、自学:对照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字或词打上问号。
3、交流:
重点:异 独 倍 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品读古诗
⑴再次出现课件,体味意境(重阳本应该是团聚的日子,诗人却遥在他乡。他登上高山,眺望远方,非常思念家中的亲人。)
⑵想象当时作者的所思所感。
⑶小结:在这重阳佳节,作者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所以写下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名句。
⑷品读,朗诵
四、写字:
你觉得在这首古诗里还有哪个生字写起来还觉得有困难
重点指导:插
说说你怎么记,观察田字格,找出结构特点,主要笔画。范写,练写。
五、总结:
学懂一首古诗常常需要借助注释,另外要展开想象,才能体会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这种方法就叫做画面想象法。希望同学们能运用这两种方法,学懂更多的古诗。
教学目标
1、 理解字词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2、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4、 感受诗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和亲人朋友分别的经历?分别时心情怎样?
2、是啊,分别是伤感的,可是伟大诗人王维为了去京城学习,考取功名,17岁就离开了家乡,告别了亲人。他在京城非常思念自己的亲人,于是挥笔写下了一首千古名诗。
3、齐读课题。
二、理解题意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或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来说。
(1)理解“九月九日”
(2)理解“忆”
(3)理解“山东”
2、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过渡:是啊,作者在重阳节这天非常想念自己的亲人,那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感受王维的思念之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课文录音,可以闭上眼睛去感受。
2、这首诗感情真切,是抒发思乡之情的千古名诗,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学习全诗。听清要求:
(1)读准生字的字音并能给生字找个朋友。
(2)想一想,从哪些诗句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思念之情。
3、交流(1)出示生字(指名带读、齐读)
(2)指名给生字找朋友。齐读
(3)生字躲在了诗句中,你们还会读吗?齐读古诗。
四、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你觉得哪句诗可以体会到作者深切的思念之情?指多名学生读
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大家都说这句可以看出王维的思乡之情,请你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同桌讨论一下。
(2)指名说。
(3)这里的佳节指的是――-那么,同学们,除了重阳节可 (板书:独、异。)释:独,异客。这句话是说。(句意让学生说。)
(7)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怎么不思念自己的亲人呢?(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过渡:(填空:因为诗人―― ,所以诗人平时―― 每逢佳节就―― :看到长安菊花开,他会想到―― 的菊花盛开的样子;看到长安的亲人团聚,他会想到(谁干什么);看到长安的人们重阳登高,他会想到(谁干什么)。)
2、教学三、四行
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同桌讨论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2)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 点拨:这首诗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无华,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这首诗,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② 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 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嶙髡吡髀兜母星椤?br>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学法,导入新课
1、小黑板出示:了解诗人解诗题目明白诗意体悟诗情吟诵诗文。
2、用自己话说说每一步具体做法及要求。
3、今天,我们就按同样的方法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板: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了解诗人,解诗题目
1、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你了解他吗?
(学生读课外搜集资料中的`有关内容)
2、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山东”指山东省吗?
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在重阳节这天,王维思念家乡的兄弟。)
三、理解字词,明白诗意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直到正确流利。
(“为”这里应读“wéi”)
2、再读,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并在书上作记号。
3、小黑板出示学生不理解的字词:
异客 逢 倍 遍
4、动动脑子,你如何理解这些字词?
5、你能从字面上说说诗句意思吗?
6、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
四、体悟诗情,吟诵诗文
1、这首诗中�
3、交流。
我认为字用得好,从中我体会到了。你能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吗?有没有同学比他读得更好?(注意节奏与感情) .
4、配乐吟诵。
五、课外延伸
1、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能谈谈看法吗?能有感情地吟出这句诗吗?
2、“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你在哪儿看到过或听到过?你知道它这时的具体含义吗?
3、播放歌曲《七子之歌》
六、作业
1、搜集“思念”主题的诗,歌曲等。
2、小练笔:改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七、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教学目标:
1、读准“茱萸”的读音,理解“异乡”、“异客”、“倍”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吟诵古诗,在理解大意地基础上背诵。
3、能展开想象描述古诗画面,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了解乡思(2分钟)
1、看图片,说节日
师: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同学们观察图片,说说它们是哪些节日。(依次出示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图片,生猜。)
2、聊重阳,谈习俗
师:(出示重阳节的图片。)这一张图片是哪一个节日?对,这就是重阳节。重阳节的时候,我们都会做什么呢?
3、揭诗题,解题意
师:那么,重阳节是哪一天呢?(板书:九月九日)农历的九月节日是重阳节。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一位诗人就写了一首关于重阳节的诗,叫做——《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忆山东兄弟)一起读诗题。
师: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没有和亲人在一起,很想念他的亲人,“忆”在这里是“想念”的意思。“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不一样,它是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再读诗题,注意停顿。(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设计意图:本课导入采用“图片导入法”,让学生依次猜一猜有关节日的图片,进而聊一聊重阳节,指导重阳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再揭示诗题,在理解“忆”和“山东”的含义的基础上读好诗题的停顿。“图片导入法”能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吟诵古诗,初感乡思(8分钟)
1、读古诗
师:这首诗写了诗人在重阳节的所思所想,谁愿意朗读给大家听?要注意“茱萸”读作“zhū yú”。
2、吟古诗
师:我们刚才读诗的方法是现代人的读法,那么我们古人运用平长仄短来吟古诗。(出示平仄)标上平仄,就是这样一首诗。认真听,老师是怎样吟诗的。
师:谁愿意先来吟给大家听一听?
师:在这样的吟诗声里,你有怎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时要读得正确、流利,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在此基础上,按照以平长仄短来吟诗,使学生初步从诵读中感受该诗的孤独感和思乡情。】
三、解读古诗,理解乡思(15分钟)
1、前两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重阳节本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可诗人却说(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说了两个相同的字——“异”。“异乡”的意思是——他乡;“为异客”的意思是——做他乡的客人。如果我们此时在杭州,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杭州是——异乡,我们是——异客。
师:身处他乡的诗人是和很多在一起的吗?不是,而是——独自一人。我们从“独”能够看出来。“独”除了表示诗人只是一个人,我们还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是孤独的。(板书:孤独)想象一下,诗人会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受到孤独?
师:这种在他乡的孤独的感受被诗人写了下来,叫做——独在异乡为异客。
(2)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因为孤独,所以容易思念,尤其是在——重阳佳节的时候。所以,诗人又说(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种思念(板书:思念)是普普通通的想念吗?而是——更加思念、非常思念,我们是从——“倍”字感受到的。
师:每一个漂泊的人都有着对家乡的回忆,都有着对亲人的思念。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思念亲人什么呢?
师:对亲人的思念不仅仅会在重阳节才有,诗人还会在什么时候或者什么情况下“倍思亲”呢?
师:当春节来临,一家团圆的时候,远在他乡工作的人们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当中秋月圆,阖家同庆的时候,远在他乡求学的人们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在重阳节的这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这样道出了人们对亲人的无比思念,成了千古名句。一起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后两句
师:诗人就是这样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亲人,而他的亲人此时在干什么呢?(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朗读。你发现了什么?
师:对呀,他们在登高山、在插茱萸。登高是古时候重阳节的风俗,这种风俗一直流传至今,你有没有过重阳节登高的经历?
师:茱萸是一种香草,古时人们以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这两句是在说——遥想兄弟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少我一个亲人。
师: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如果你是诗人的兄弟,在登高时,你会想些什么?
师: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写一封家书给家人,你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
师:千言万语都化成了一句诗,那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描述
师:这首诗前两句写自己,后两句写兄弟,由自己想到兄弟,字里行间都是浓浓的思念。学习至此,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诗人重阳思乡的感情,你能结合板书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首诗的画面吗?
4、吟诗
师:同学们,这就是简单的古诗带给我们丰富的想象啊!当我们学习了这些的时候再来吟诗,我们就要注意把自己对于“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用声音表现出来。就让我们再一次用吟诗的声音传达我们心中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吧。
5、作者
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我们打开了思乡的,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出示: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结合资料,你发现了什么?你想对王维说些什么?十七岁的王维就是用这种朴素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思念。
【设计意图:解诗通过前两句和后两句来进行。前两句写诗人自己,从“异”字入手,让学生感受身在他乡的孤独感,由此产生对亲人的思念。后两句写诗人兄弟,从“登高”和“少一人”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说话进行思维激发,进而理解诗意。然后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描述,并再一次吟诗,以到达有感情的目标。最后,结合作者生平资料,理解王维的思乡之情。】
四、拓展艺术,升华乡思(7分钟)
1、思乡诗
师:王维的笔下,有着这样浓浓的乡思诗句,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乡思的诗呢?
师:乡思是中国古诗的永恒的主题。我们看,(出示诗句)王维的《杂诗》中还有——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宋代的王安石《泊船瓜洲》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到了近代,余光中先生也有一首《乡愁》,将对亲人的思念上升到对祖国母亲的思念。
2、思乡歌
师:除了诗歌,人们也把乡思之情谱进了歌曲中,就像这首《明月千里寄相思》中唱的那样——(出示歌词,播放音乐)请明月代问候,思念的人儿泪常流。
3、思乡情
师:说乡思,道乡思,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浓浓的乡思之情呢?
师:是啊,因为远离家乡,因为远离亲人,因为漂泊,因为孤独,所以才会深深地思念啊!而这种思念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以“乡思”为主题,从思乡诗和思乡歌入手,将本诗进行升华,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让学生了解思乡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主题。】
五、回归生活,回味乡思(3分钟)
师:随着我们渐渐长大,总有一天,我们也可能远离家乡,那时候我们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当重阳来临,我们也会用这样一句诗来表达我们的思乡之情——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会想到一千多年前的那一位诗人——王维。会想到他的那首关于重阳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们会这样轻轻地吟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就让我们怀揣着这样的思念,去消遣独在异乡的孤独吧!
【设计意图:把古诗带进学生的生活,引发学生在生活中培养诗情的意识,完成了古诗从生活到艺术再到生活的学习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