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学教案(优秀25篇)

策划书运营措施近义词好词,起诉状宣言寒假作业了先进挑战书辞职的辛弃疾感恩信,通告整改措施周记一封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1

重点、难点

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2则、第3则、第4则、第5则、第7则、第8则、第9则选文。

2、引导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自主学习:

自读自译全文,并背诵。教师作辅导。

合作探究:

思考:

1、不知为不�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是说做事情贪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的利益就成不了大事。孔子这句话有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做事不能贪图快。就如俗话所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边”。第二个要点是不能急功近利,要照顾到百年大计。“焚林而田,竭泽而渔”,都是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的典型例子

4、孔子很强调“信”……试结合以下两则材料谈谈他所说的“信”的原则。

提示:孔子说人必须讲诚信,这是就一般的原则而言的,不是无条件地推崇“信”。孔子讲诚信其实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违背道义。因此,我们不能把孔子张扬的“信”理解为一般的“言必信,行必果”。按照孔子、孟子的看法,德行高尚的人不一定会“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就是说,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知道贯彻自己言行的小人啊!孟子则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公叔氏据蒲地反叛卫国,按照孔子的观念是无道的表现,所以尽管他为了脱身而答应蒲人不去卫国,结果还是到了卫国,并且把蒲地反叛的情形告诉了卫灵公。卫灵公问孔子说:蒲这个地方可以讨伐吗?孔子回答说:可以。灵公说:我的大夫认为不可以讨伐,因为现在的蒲是防御晋、楚的屏障,用我们卫国的军队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说: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卫国的决心,妇女有守卫西河这块地方的愿望。我所说要讨伐的只是四五个领头叛乱的人而已。

5、你对““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子在川上曰”有什么体会?

参考:

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一语:

意在言外,无限感慨。

不曰“不彫”,而曰“后彫”,文字直恁斟酌。(《四书评》)

评“子在川上曰”等章

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见者,莫如川流。故于此发以示人,欲学者时时省察,而无毫发之间断也。程子曰:“此道体也。天运而不已,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穷,皆与道为体,运乎昼夜,未尝已也。是以君子法之,自强不息。及其至也,纯亦不已焉。”……愚按:自此至篇终,皆勉人进学不已之辞。宋·朱熹《论语集注》)

或问:“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曰:“古说是见川流,因叹。大抵过去底物不息,犹天运流行不息如此,亦警学者要当如此不息。盖圣人之心‘纯亦不已’,所以能见之。”(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三十六)

《论语》形容道体之文,只是指点咏叹,不多著言语。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只就川上一指点,而道之活泼泼地无时不然者自见矣。如“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只就行事一指点,而道之活泼泼地无物不有者自见矣。“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就天时上指点咏叹,而道之充满流行、无往而非是者自见矣。真善形容道体者也。后儒著力在精微处说,反觉费语言。

宿新市徐公店教案 2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小学         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宿新市徐公店》一课。

二、 教学课题

1、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悟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情景,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    教材分析

《宿新市徐公店》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二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二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依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教学难点是通过朗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中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到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把景物与人物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极富生活情趣,诗人的喜悦之情也尽在对景物、人物的描写之中。

四、    教学方法

本课是一篇诗作,短短二十多个字便向我们呈现了在美好春色中儿童捕蝶的快乐情景。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为了抓住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图文结合,从图悟文,感悟图文相通之处,理解诗意,进入意境。并采用自由读,范读,全班齐读、小组齐读、赛读、演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经历一个从不懂到懂,再到提高的认知过程。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相信学生一定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乡野春色之美与儿童之趣,更深层的去领会与体味。

五、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认识诗人。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找春天》后知道了哪些春天的特征呢?谁能给大家说些描写春天的好词好句呢?(学生回顾旧识,积累词语)

师:春天实在是美呀,不但我们喜爱,我们的一位诗人朋友也十分喜爱春天还� 你们想知道他是谁,看到了怎样的美景吗?

教师出示诗人图像及名称,教师介绍诗人。

百度百科:杨万里_百度百科

(学生会记起上学期学习的《小池》是他的诗作。)

二、看图说话,出示课题

1、教师展示课题图片,问:谁来说说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教师鼓励学生仔细观察,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中的景和事,肯定学生并将图中事物板书出来,。)

(通过看图说话,学生既能初步感知《宿新市徐公店》一诗中的事物,便于理解诗中所描写的情景,又能加强说话的能力。)

百度图片:

%cb%de%d0%c2%ca%d0%d0%ec%b9%ab%b5%ea&

-1&st=&pn=18&rn=1&di=56379966570&ln=1580&fr=&fm=&fmq=1330039988687

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18&-1&di

2fsoft%2fkjjl%2fxiaoxueyuwen%2f201004%2f3728.html&w1530&h1165&t9568&s644&tpjpg

2、你们又知不知道,诗人是在哪里看到到这美景的?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思考,同桌交流。

3、指名回答问题,教师引导理解。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我们一起看看诗人杨万里是怎样用诗来描写当时的情景的。

出示古诗,学生自由朗读,并圈出不认识的字。

2、学生提出不认识的字,全班认读“宿、徐、篱、疏、未”五个生字,学写“宿、徐、店、未、菜”五个生字。

3、全班朗读古诗。

三、再读感悟

1、学生听范读,思考杨万里是在哪里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播放范读

百度视频:02古诗两首 宿新市徐公店 范读 二年级语文下册 - 爆米花网

2、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诗中诗人描写的景物并用“—”标出来。

3、指名回答,诗人描写了哪些事物?(教师肯定学生答案并有序地板书出来。篱、径、树头、儿童、黄蝶、菜花)

4、教师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诗人是如何描写这些事物的。根据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古诗,使古诗完整。

(这种从点到面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记住重点,易于浮现诗中景物,从而忆起全文。)

5、四人小组齐读古诗,再小组交流诗句的意思。

6、汇报交流结果(按每行诗句出示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感悟。)

7、指名示范朗读,教师肯定学生,并适时进行点拨:孩子在捕捉蝴蝶时是怎么样的心情呢?我们读的时候语气该怎样呢?当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找不到时,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8、学生小组内比赛诵读。

9、各小组代表表演诵读。

四、作业

1、把古诗背诵给家长听。

2、把这首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家长听。

六、拓展

欣赏其它描写春天的句诗名句

“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

“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春风一拂千山绿,南燕双归万户春。”

附教学板书: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 落 疏 疏 一 径 深 ,

树 头 花 落 未 成 阴。

儿 童 急 走 追 黄 蝶 ,

飞 入 菜 花 无 处 寻 。

六、     教学反思

《宿新记市徐公店》这首诗是一首景美情真的诗篇佳作。通过诗人对乡野春色中景物、人物的描绘,再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十分亲近,融为一体的感觉。学习之中,我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与感悟的适时点拨,使学生很自然的感受到了诗中的意境之美,运用多种方法激发了他们想象的翅膀,提高了他们想象力,品出了诗境的一些味道。但我发现,学生表述自己的感受时,有不少同学的观点是一样的,不能主动的表述出自己的真实感悟。因此,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之中,我一定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能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七、     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广东省           学校: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碧江小学            姓名:冯雪影

职称:小教高级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 3

教学目的

一、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即用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方法。认识孔子虽遭挫折,仍不逃避现实,争取参政,“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体会《论语》的语言特点:运用譬喻、引用等修辞手段,富于变化,叙事与议论结合,语言简洁,且多警策,很有说服力。

三、背记一些千古传诵的语句,如“既来之,则安之”,等等。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及文章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难点 :(1)对孔子政治主张的出发点的理解;(2)对两篇对话体议论文谈话的层次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解译述大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

讲读《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初中阶段我们学过《论语》六则语录,谁能为大家背诵几条(或几句)?(学生背诵后转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二则中的一则。

板书课题:《季氏将伐颛臾》

引导学生看〔预习提示〕和注释①。教师补充: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倡导仁者“爱人”,提倡“忠恕”之道;强调“复礼”与“正名”,以维护贵族等级秩序。反对苛政和武力征伐,主张实行礼治,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观点。为宣传其主张,曾率领门人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晚年致力于教育工作,整理、研究古典文化,并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有学问有才干的学生。

二、指导预习

1.学生默读课文,查字典、看注解,读准加黑字并解释几个固定句式。

颛臾(zhuān  yú)  虎兕(sì)  柙 (xiá)  椟(dú)

“无乃……与”  “何以……为”

2.思考:(1)文章中,孔子提出几个问题?孔子抱着怎样的观点?

(2)从本文看,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三、研习新课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全文)

2.讲读第1段

(1)指名学生口译第1自然段

(2)讲解重点字句:①“无乃尔是过与”这不是你的过错吗?反问句。“无乃……与”是固定句式,表委婉语气,相当于“岂不是……吗”“恐怕(是)……吧”。“无”、“乃”,即“不”、“是”,“与”是疑问语气助词。尔,你,指冉有,宾语前置。过,动词,归罪之意。与,通“欤”。是,宾语提前的标志。②“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为”疑问句式。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作答。

①第1段写什么内容?

第1段写孔子反对他的弟子讨伐颛臾。

分析:第一句,介绍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伐颛臾。第二句,交代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把消息告知他们的老师。孔子的谈话提出两点看法:一是季氏讨伐颛臾是冉有的过错;一是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

②孔子为什么说季氏讨伐颛臾是冉求的过错?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其理由是什么?

第一问: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做法。

第二问: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以为东蒙主”),不可伐;一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一是颛臾乃社稷之臣,非季氏所当伐。

3.讲读第2段

(1)指名学生试译第2段,教师订正。

(2)讲解字词难点:“夫子欲之”的“之”,代词,指讨伐颛臾。“持”,扶持;“颠”,倒下。

(3)教师提问,学生作答

孔子第二次谈话中引周任的话和以虎兕、龟玉等为喻表明什么观点?

孔子认为冉有、季路对季氏的行为应负有责任。

分析:孔子对冉有的自我辩解给予反驳,认为他不是称职之臣。文中用虎兕比喻季康子要对颛臾动干戈,龟玉是比喻颛臾将要遭灾。

4.讲读第3段

(1)讲解重点字词句:①“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盖”表语气的情态副词,常放在句首表提示语气。无,没有(无所谓)。倾,倾覆。②“既来之,则安之”远方的人已经来归附了,就应当加以安抚,使其能安定居住下来。来、安,都是使动词。③“萧墙”见注。现有成语“祸起萧墙”。

(2)指名学生翻译第3段。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作答。

①本段写什么内容?

写孔子进一步驳斥冉有,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②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根本的政治主张,从课文中找出原文作答。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③请找出表现孔子高度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的一个语句。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5.小结

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写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而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对话中,冉有的观点表达得比较委婉,孔子的观点却颇为鲜明,显得慷慨激昂。孔子认为财富不均、社会不安是国家之患,主张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征伐。不过,孔子的政治主张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社会秩序。

本文篇幅短小精悍,冉有为季氏辩解,孔子逐层反驳,谈话极有层次,并引用成语,运用比较,增强了说服力。

四、练习

1.解释下列加黑字:

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②虎兕出于柙

③龟玉毁于椟中④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②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③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参考答案:1.①对;②从;③在;④介词,引出对象,不译。2.略)

五、板书

季氏将伐颛臾

一、孔子反对讨伐颛臾

三、孔子驳斥冉有,提出观点

政治主张:实行礼治,以德服人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

讲读《荷蓧丈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季氏将伐颛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今天我们来学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的文章。

板书课题:《荷蓧丈人》

二、指导预习

1.默读课文,细看注解,基本读懂课文。

2.在课本上补写出第一段省略的成分。

3.课文共两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4.本文反映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三、研习新课

1.指名学生试译第1段

(1)解难:①“子路从而后”子路跟着孔子出行,落在孔子后面。从,跟随,“从”后面省略了“孔子”;后,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落后之意。②“以杖荷蓧”以,介词,用;荷(hè),肩负;蓧(diào),除草的农具。③“四体”,四肢。④“食(sì)之”,请他吃饭。食,“请……吃”。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作答

①荷蓧丈人是怎样一个人?

荷蓧丈人是一个隐者。隐者,一般属于道家学派。道家主张清静无为,主张避世,主张“小国寡民”。在他们看来,孔子到处奔波,试图整治天下,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②子路对荷蓧丈人的态度如何?

子路见此人出语不凡,于是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子路拱而立”)

③荷蓧丈人留子路住在他家,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又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有何用意?

荷蓧丈人开始对子路很气愤,很骄傲,见子路对他恭恭敬敬,又热情地接待他。这是有用意的,是向子路展示田园生活的宁静、安闲、团聚。实际上也向子路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即清静无为,隐居避安。

④孔子为什么要命令子路再回去见荷蓧丈人?

孔子深知道家学者们的主张。命令子路“反见之”,是想告之以君臣之义。

2.讲读第2段

(1)指名学生翻译第2段

(2)讲解重点字词:①“洁”,形容词用作使动词。②“大伦”,指君臣之义。

(3)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请同学们在第2段中找出最能反映孔子政治主张的语句。

最能反映孔子政治主张的语句是: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4)歧义辨释:

第2段就课文看,是写子路回来所发的一通君臣大义的议论。另一说法:“子路”下有“反子”二字,即“子路反,子曰”,这一段议论似乎应该是孔子的话。此说是有道理的。

3.归结全文

课文分两部分,即两段。第1段以叙为主,叙述子路遇到荷蓧丈人的情况。第2段是子路对“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的一番议论。

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赐其奉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所以,荷蓧丈人这样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说:“不仕无义”。他们认为:连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废除呢?荷蓧丈人为了在乱世之中保持自己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之间的大伦,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君子出仕,不过是为了践行这种君臣的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该出仕,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孔子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是人臣应尽的职责。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

四、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一。

2.在下列括号中补上省略的成分:

(1)明日,子路行,以(之)告(孔子)。

(2)(孔子)使子路反见之。(子路)至则(丈人)行矣。

3.笔译第2段。

五、板书

荷蓧丈人

一、子路遇荷蓧丈人(叙述)

荷蓧丈人:隐者  清静无为  隐居避世

子路:恭恭敬敬(态度)

孔子:欲告之君臣之义

二、子路的一番议论(君臣大义)

孔子的主张:不仕无义  反对消极遁世  知其不可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但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子贡(前520—?),姓端木,名赐。春秋末期卫国人。孔子学生。善于辞令。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4

教学要点:

学习表现孔子生存智慧的选文,讨论并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1、重点:学习有关语言知识,除第6、10、11、12则选文以外,其它选文都应精讲。

2、难点: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一、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 这些成语,其实都出自孔子之口,都包含了孔子的人生智慧。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几则表现孔子人生智慧的语录。

二、疏通12则语录

(1)指明学生集体朗读12则语录,纠正读音错误。

(2)探讨重点字词。学生提出问题,互动解决,教师加以点拨。

知:通智末:无食:通蚀文:掩饰(文过饰非)

弘:扩大、发扬躬:自己宰:城邑的长官无:通毋,不要

而:连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如果”或“却”,这里可以理解为“却”

兵:武器岁:时令舍:停止

(3)翻译12则语录。学生翻译,互动解决,教师点拨。

1、【原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2、【原文】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孔子说:“遇事不想着‘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不知道对他怎么办。”

3、【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有错不改,这才是真错。”

4、【原文】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 子贡说:“君子的缺点,象日蚀月蚀。一有缺点,人人都能看见;一旦改正,人人都会敬仰。”

5、【原文】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子夏说:“小人犯了错一定要掩饰。”

6、【原文】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孔子说:“人能弘扬道义,不是道义能壮大人的门面。”

7、【原文】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8、【原文】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子夏做莒父的市长,问政。孔子说:“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只求速度,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9、【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

10、【原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子贡问政。孔子说:“确保丰衣足食、军事强大、人民信任。”子贡说:“如果不能同时做到,以上三项中哪项可以去掉?”军事。“如果还不行,剩下二项中哪项可以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国家就要灭亡。”

11、【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天冷时,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

12、【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如流水!日夜不停留。”

三、探究研讨12则语录的思想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12则语录的阅读体会,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组内其它同学可以给予补充。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加以总结、深化,要点如下:

1、结合文章的内容,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来对等自己的“无知”呢?

一个人的聪明不在于他比别人知道得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面对于“无知”的问题,我们要经常念叨着“怎么办”,并且力图去解决它。

第一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不要装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这句话对我们有以下启示。

一是不要强不知以为知,人生有涯而知识无涯,不知道是正常的,不知道却要装知道就可能闹笑话;二是装知道就会关上学习求知的大门,老老实实承认不知道就有了求知的动力;三是要分清知道的与不知道的,知道的不需要过分重复学习,不知道的才是学习研究的重点。

第二则:这几句对我们有以下启示。

一是要正视问题,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就要想办法,不能应付搪塞,只有正视问题的人,才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别人对他才能提供具体的帮助,如果遇到问题搪塞应付,谁也帮不了他,谁也拿他没有办法;二是在学习求知的过程中,只有自己不断动脑子,老师对他才有用,如果自己不提出问题,不思考问题,老师对他来说,其作用就不大。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在人生的征途上,犯错误是难免的。有过错却不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要想改正错误,首先就要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要试图去掩饰自己的过错。

第三则:一是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犯错误是正常的,所以不能害怕犯错误,畏惧犯错误的人不可能取得进步;二是犯了错误不改正就是真正的错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三是要学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在同一个地方两次跌倒。

第四则:一是有过错,别人都能看见,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对领导者、公众人物而言尤其是这样;二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反而会赢的人们的`尊重。

第五则:一是掩饰错误是人格卑下的表现,会闹笑话,会让人瞧不起;二是要有把自己的错误暴露出来的勇气,因为只有暴露出来,才能得到纠正;三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犯不犯错误,而在于能不能改正错误。

3、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在这儿提倡的“道”是指什么呢?

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来回答。

第六则:人能把道扩大,不是道能扩大人。道在这里既是指孔子的主张、思想,人自觉修身,可以扩大道,但道本身不能扩大人。境界是自己修炼来的,而不是别人赐予的。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别人对自己不好,要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变自己:多责求自己,少苛求别人。

第七则:一是一个人要善于自省,善于从自身找原因,要少责怪别人,而不要老是责怪别人会推托客观原因,这样才有利于真正解决问题,如果每个人都善于从自身找原因,善于自我批评,就会减少社会内耗,提高办事效率;二是从自身找原因,是避免矛盾,减少怨恨的重要途径。

5、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第八则:一是做事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会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甚至使人学会作假,而这些都会影响人达到真正的目的;二是不能被小利益吸引,一个人太在乎小利益,就会忘记大根本,而区分小利益和大根本是至关重要的。

6、孔子是如何强调诚信的?

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

孔子认为人没有信用是不行的,就像大车没有、小车没有,靠什么行走呢?诚信对于个人来说,是处世之本。没有诚信的人可以在暂时取得成功,却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对社会来说,诚信是政府有效运作的根本。政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稳固。诚信是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根本。

第九则:一是信用是人的立足之本,没有信用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二是强调信用不仅指对人要守信,还要注意对自己负责,守信自己的信仰、目标,不能迷失自己。

第十则:对一个政府来说,守信对人民的承诺是他站得住脚的根本。

第十一则:一个人的品质高下,只有在矛盾冲突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来。

第十二则:一是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从不因任何人任何事而停止;二是时间流走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三是珍惜时间,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

(2)讨论课后第二题。先指导学生理解材料,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孔子对“信”的辩证分析。

四、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谈一谈松柏有什么样的品质,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小短文。

实施入团规章报道稿 5

建党民族寓言,悼词加油稿整改措施短信了入党学习方法批复弟子规!我文言文形容词启事!党小组收据,教育整改措施;朋友圈调查报告,排比句可研究性。

宿新市徐公店教案 6

一、巩固练习

1、指出背诵《游 园 不 值》

2、指名说说《游 园 不 值》的意思。

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指导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继续用补省略、换语序、看注释、看插图、查字典……)

学懂古诗。)

(1)题。板书后,“宿”,住。“新市”是地点,在现在的湖南省攸县。“徐公店”,姓徐的人开的客店,“公”,是对人表示尊敬的称呼。

(2)介绍作者。

2、学生自学古诗。

(1)自由读。自学6个生字,查字典理解词语。读古诗看插图想想哪些地方能自己读懂。完成《作业本》第1题

(2)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

〈2〉检查

〈3〉指名读古诗,交流自己哪地方读懂了。

3、指导学习古诗:理解词语,读懂词句。

(1)理解第1句:

“疏疏”是稀稀落落、不密的样子。“篱笆”、“径”“深”各是什么意思?

回答后。教师讲:篱落,指篱笆;径,是指小路;深,远,很长的路。这句意思是:菜园边的篱笆稀稀疏疏,有一条小路伸向很远的地方。

(2)理解第2句:谁能说说“枝头”、“未成荫”的意。

枝头,指树枝上,未成荫,树叶长得还不浓密,不能遮盖地面而为树荫。这句诗的意思是:树枝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不很茂密,不能遮盖地面成为树荫。

(3)理解第3句:

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教师讲述:“急走”是奔跑的意思。这诗句的意思:

儿童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

(4)说出第4句,让学生说说这句的意思后,教师讲讲:

蝴蝶飞进黄色的菜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4、说出诗意,感受意境。

(1)自由朗读,试说说古诗的意思,同桌相互练说

(2)集体朗读,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5、体会感情,背诵默写。

〈1〉讨论:这首诗描绘了怎样一幅图画面?作者表达怎样的感情?

〈2〉讨论后,教师小结: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春夏这交儿童们在菜园里天真活泼地捕蝶嬉戏的生动画面,作者也受到感染,童心萌生,非常高兴。全诗充满欢乐。请大家用活泼、向上、欢乐的感情读,背诵诗歌。

〈3〉、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四、布置课堂作业

教学要求:能读懂古诗《宿新市徐公店》,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荫、急走”等词语的内容意思。

教学要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教具准备:投影。

教学反思

学生参加中华经典诵读,早已会背诵这两手诗,且课前两天就布置了预习,要求借助字典、《唐诗三百首》的等工具书,结合插图,开展自主学习。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教学中,一是凸显学生主题地位,引导学生交流已经理解的字词,说说诗句的意思,共享预习的成果,进一步巩固良好的预习习惯;二是注重学法交流和渗透,如理解“屐齿”,有写生说查阅了字典知道这是古人穿的一种皮面木底鞋,即点明“查字典理解法”;也有写生说看图上古人穿的木鞋自,点明“看图理解法”等等,诸如此类,教师适时总结推广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三是引导联系前三篇课文,尤其是《拣儿童多处行》中“海棠树”导及《早》一文中“梅树”描述,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感受春天的蓬勃生机,以及感悟字里行间作者喜爱儿童的感情。

但是不足的是,由于两课时的教学中还要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习字,完成练习,在培养想象力方面还不够,例如:诗人“小扣柴扉”为什么会“久不开”?园们紧闭,他会怎么办呢?诗人看到一枝红杏伸出墙来,也许会情不自禁地想象园内美景。结合看图,想象:园内会四怎样的景色呢?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7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重点: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难点: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方法:

1、吟咏法,反复诵读

2、启发探究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诵读

1、正音

2、解词

3、学生诵读

4、教师订正

5、齐声吟诵

三、探究:

1、学生读译,找出最喜欢的一则,谈谈理由。

2、学生发言,师生共评。

四、小结。

五、拓展:“半部《论语》治天下”,书中珍珠满地,俯拾皆是,请同学们说一说,与大家共享。

六、作业:以本文中12则语录中的1至2则为材料,自定立意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

板书设计 :

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错就改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孔子的生存智慧 欲速则不达,要有长远打算

人要讲信用

人需要磨砺

懂得惜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 8

课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 ”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

背诵课文,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典籍,《论语》是就其中的一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文化经典,一起研读它的节选部分《十二章》。

2.首先,请看我们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⑴诵读,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⑵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说说其中倡导的“为学之道”“修身之理”。⑶了解《论语》在历的价值,热爱我们的民族经典文化。

二、了解作家作品

1.文体知识《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论语》多采用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写法比较灵活。还有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2.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论语》。注意,读准字音。

三、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论语(lún)  说(yuè)  愠(yùn)  三省(xǐng)  曾(zēng)子  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  罔(wǎng)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gōng)  笃志(dǔ)

2.读出味道

温馨提示:(1)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3)把握重读和轻读。(4)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3.指名读,正音。

4.配古典音乐读。

四、探究学习,疏通文意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一字一词,逐词展开。

(2)根据语境,组词猜词。

(3)结合注释,记词说意。

(4)知词顺义,不要反推。

(5)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6)调整句序,添词成句。

2.用这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结合注释,把握重点字词,理解前六章论语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译。

4.提出疑问,一起来探讨交流。

5.掌握和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五、结合自身经历说感受

1.这里面有关于学习方法的,有关于学习态度的,还有修身养性的,请你说说哪些是学习方法和态度?哪些是修身养性?

2.在《论语》中,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应该如何学习,如何修身,这是“为学之道”“修身之法”。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许多文士诗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我们现代的中学生来说,同样也有着现实的意义。请你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经历,说说哪一则论语对你有启发?

3.放到语言环境当中,灵活运用:

⑴张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    。”

⑵“上合总理会”在郑州召开。迎接各国领导人的到来时,我们想说:“  ,  ?”】

六、小结,背诵

同学们,《论语》不仅作为一种行为导向,更作为一种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国人的血脉,随着时代跳动的脉搏,不息地流淌。现在,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一起来诵读经典吧!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为学之道

修身之法

第二课时

一、温故而知新

1.背诵上一课时学习的《论语》前六章。

2.指名翻译《论语》前六章。

二、学习《论语》后六章

1.自由朗读,注意停顿节奏,读出文言文的古风古韵。

2.用上一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结合注释,把握重点字词,理解前六章论语的意思。

3.同桌合作翻译。

4.提出疑问,一起来探讨交流。

第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第十一章: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掌握和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三、分类,归纳总结

1.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四、《论语》散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五、课堂小结

的内容围绕着孔子的言谈举止,向我们展示了其形象、性格、思想观点和态度,通过学习我们能够准确的背诵和翻译,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常识,理解了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六、课下作业

默写全文、做相关的练习题。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9

一、导入: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听到一些耳熟能详、充满智慧、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如“欲速则不达”“小不忍则乱大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成语都出自哪儿吗?其实这些成语都出自几千年前的孔子之口。

孔子这位先哲圣人,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宝库,从他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些有关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去从中感受这些有启发性的人生格言。

二、本文的内容比较简单,同学们可以先看注释,掌握重要词语。

1、为下列加红词语注音。

莒父( ) 輗( ) 軏( ) 彫( )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是通什么字。

(1)诲女知之乎 (女 通 汝)

(2)如日月之食焉 (食 通 蚀)

(3)无欲速 (无 通 毋)

(4)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彫 通 凋)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判断句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判断句

(3)其何以行之哉? 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4、指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知之为知之 为____________

子夏为莒父宰 为____________

(2)过而不改 而____________

人而无信 而____________

三、翻译课文

首先,请同学们尝试把文中的部分句子进行翻译,熟知文意。

(1)子曰:“由,诲女知[1]之乎?知[2]之为知[2]之,不知[2]为不知[2],是知[3]也。”

翻译重点: 诲:教导; “女”通“汝”(rǔ),你。 为:表判断,相当于“是”。 [1]知:明白;[2]知:知道;[3]知:通“智”,智慧,明智。是:指示代词,“这”。

翻译: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知识明白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2)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无末如之何也已矣!”

翻译重点:①如之何:古代汉语中的凝固形式,意为“怎么办”或“怎么”;②末如之何:也作无如之何;末:指没有办法;(总)拿他没有办法;③已矣:常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翻译: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了。”(我拿他也没有办法)

(3)、自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重点翻译:①之1:结构助词,译为“的”;②之2:表修饰,无义不译;③食通“蚀”;④之3:代词,他。⑤更:改正(变)

翻译: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重点翻译:①厚,薄:多,少;②而:连词,表并列,不译;③远:形容词作动词,避免.

翻译: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

(5)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

重点翻译:①其:副词,怎么;②何以行:宾语前置,以何行,靠什么行走.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车没輗 ,小车没有軏一样,那它靠什么行走呢?”

(6)自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重点翻译:①必不得已:隐含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②于斯:于,介词,在,对;斯:指代词,这.③何先:宾语前置,先何,去掉那一项.

翻译:自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那一项呢?”

四、文中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那几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检索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将本文中的句子进行筛选,如下:

1、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角度:求知方面-------实事求是

启发: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①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无末如之何也已矣。”;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角度:对待错误-------知错能改

启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文中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们道出了“知错能改”这一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

3、子曰:“躬子厚而薄责于人,则远矣!”

角度:与人相处方面---------责己严,待人 宽

启发: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世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所以,“严于律己,宽恕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则。

4、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角度:从政方面 --------欲速则不达

启发:“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对立着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文中孔子强烈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由此可知,干任何事物都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否则,“欲速则不达”。

5、子曰: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角度:为人治国---------讲究诚信

启发:孔子认为人没有信用是不行的,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靠什么行走呢?诚信对于个人来说,是处世之本。没有诚信的人可以在暂时取得成功,却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对社会来说,诚信是政府有效运作的根本。政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稳固。诚信是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根本。

孔子认为,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也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所以无论在工作、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都要讲诚信,人无信而不立。在《论语》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

6、①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 也。”;②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角度:为人处事-------要有骨气、远大志向及惜时奋干

启发:文中孔子认为:人应松柏一样,要有骨气、有远大志向且要经受得起各种严峻的考验,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同时,孔子还认为时间如流水,奔流不息、一去不返。借此劝戒后人要珍惜时间,用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小结:本文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求知、为人、从政、治国、处世”等方面给予我们后人深远的启示:

1、 求知-----实事求是、知错能改

2、 处世-------责人严,待人宽

3、 从政-----切记“欲速则不达”

4、 治国处事-----“民(人)无信而不立”

5、 为人处事-------要有骨气和远大志向且要惜时奋干

五、作业:

1、翻译并和背诵课文中的名句名段

2、完成课后练习三

六、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两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二)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1、孔子在第一段把'士'分为几类人,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加红词语的意思。

吾与夫子再罹难 罹_____________

苟毋适卫,吾出子 苟_____________出_____________

盟可负邪 负_____________

4、谈一谈孔子所主张'信'的原则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提示:三类。

2、说到做到,行动坚决。

3、遭遇;如果;放出;背弃。

4、儒家的忠信也是有条件的,即必须符合正义。被胁迫的、在非正义的情况下而盟誓的。无须遵守。

教学反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10

重点、难点

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2则、第3则、第4则、第5则、第7则、第8则、第9则选文。

2.引导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自主学习:

自读自译全文,并背诵。教师作辅导。

合作探究:

思考:

1、不知为不�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是说做事情贪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的利益就成不了大事。孔子这句话有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做事不能贪图快。就如俗话所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边”。第二个要点是不能急功近利,要照顾到百年大计。“焚林而田,竭泽而渔”,都是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的典型例子

4、孔子很强调“信”……试结合以下两则材料谈谈他所说的“信”的原则。(材料略)

提示:孔子说人必须讲诚信,这是就一般的原则而言的,不是无条件地推崇“信”。孔子讲诚信其实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违背道义。因此,我们不能把孔子张扬的“信”理解为一般的“言必信,行必果”。按照孔子、孟子的看法,德行高尚的人不一定会“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就是说,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知道贯彻自己言行的小人啊!孟子则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公叔氏据蒲地反叛卫国,按照孔子的观念是无道的表现,所以尽管他为了脱身而答应蒲人不去卫国,结果还是到了卫国,并且把蒲地反叛的情形告诉了卫灵公。卫灵公问孔子说:蒲这个地方可以讨伐吗?孔子回答说:可以。灵公说:我的大夫认为不可以讨伐,因为现在的蒲是防御晋、楚的屏障,用我们卫国的军队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说: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卫国的决心,妇女有守卫西河这块地方的愿望。我所说要讨伐的只是四五个领头叛乱的人而已。

5、你对““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子在川上曰”有什么体会?

参考:

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一语:

意在言外,无限感慨。

不曰“不彫”,而曰“后彫”,文字直恁斟酌。(《四书评》)

评“子在川上曰”等章

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见者,莫如川流。故于此发以示人,欲学者时时省察,而无毫发之间断也。程子曰:“此道体也。天运而不已,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穷,皆与道为体,运乎昼夜,未尝已也。是以君子法之,自强不息。及其至也,纯亦不已焉。”……愚按:自此至篇终,皆勉人进学不已之辞。宋·朱熹《论语集注》)

或问:“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曰:“古说是见川流,因叹。大抵过去底物不息,犹天运流行不息如此,亦警学者要当如此不息。盖圣人之心‘纯亦不已’,所以能见之。”(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三十六)

《论语》形容道体之文,只是指点咏叹,不多著言语。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只就川上一指点,而道之活泼泼地无时不然者自见矣。如“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只就行事一指点,而道之活泼泼地无物不有者自见矣。“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就天时上指点咏叹,而道之充满流行、无往而非是者自见矣。真善形容道体者也。后儒著力在精微处说,反觉费语言。

(清·方宗诚《论文章本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1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第一课时

年级: 高二( )班 学生姓名: 学号: 组名: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重点: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方法:1、吟咏法,反复诵读 2、启发探究式

自主预习:

一、 请同学们背诵第1、3、6、7、8、9、11、12则,并按要求默写。

1、知之为知之, ,是知也。

2、 ,是谓过矣。

3、人能弘道, 。

4、 ,则远怨矣!

5、无欲速,无见小利。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大车无輗 ,小车无軏 ,_________。

7、 岁寒, 。

8、 逝者如斯夫,______!

二、翻译并分析课文,思考:课文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几方面反映孔子为人处世之道?这对我们将有怎样的深远启发?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重点:①诲:教导;②女通汝(rǔ)你;③为:表判断,相当于"是"④知1:明白;知2:知道;知3:通智,智慧,明智。⑤是:指示代词,"这".

翻译: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知识明白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探讨:第1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孔子启示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无知。选文第1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这句话的含义是说,人的聪明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坦然地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聪明的人正视自己的无知。正视自己的无知,不是说安于自己的无知。面对问题,应该开动脑筋,勤于思考。

角度:求知方面-------实事求是

启发: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无末如之何也已矣!"(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翻译重点:①如之何:古代汉语中的凝固形式,意为"怎么办"或"怎么";②末如之何:也作无如之何;末:指没有办法;(总)拿他没有办法;③已矣:常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翻译: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了."(我拿他也没有办法)

【探讨:第2、3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选文第2则,孔子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末如之何”,“末”通“无”就是无如之何,即拿他没办法。面对问题,不停地念叨怎么办啊怎么办啊,说明他在动脑筋,说明他在做着解决问题的努力。孔子启示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他的弟子有时候也这样做。

选文第3则: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意思是说,犯了错误而不改,这就是错误;──错误不在犯错误,而在犯了错误而不改正,一如《左传宣公二年》所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这句话真是充满了智慧。

角度:对待错误-------知错能改

启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文中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们道出了“知错能改”这一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

(4)、自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重点翻译:①之1:结构助词,译为“的”;②之2:表修饰,无义不译;③食通“蚀”;④之3:代词,他。⑤更:改正(变)

翻译: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5)、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翻译: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说:“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错,一定会加以掩饰。”

选文第5则:“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夏即卜商(前507—?),字子夏,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4岁。“小人”在古代常指地位低的人,也常指人格卑下的人,这里是后一种意思。“文”是动词,意思是掩饰。子夏的意思是说,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错一定会加以掩饰。──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君子不犯错误,而在于他犯了错误从不掩饰,而是勇敢地面对。人只要有文过饰非的。念头,就是小人了。总之,正视错误是很重要的。而接下来改正错误也很重要。

(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翻译:孔子说:“人能够光大道,而不是道能够使人显扬。”

(7)、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重点翻译:①厚,薄:多,少;②而:连词,表并列,不译;③远:形容词作动词,避免.

翻译: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

【探讨:第7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应当理解为“躬自厚责而薄责于人”,省略了一个“责”字。孔子的意思是说,自己严于责求自己而少责求别人,人们就不会怨恨你了。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对自己要求轻而对别人要求重,那些要求别人很严苛而要求自己却很宽松,那些喜欢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的人,必然会招致诸多的怨尤。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从自己身上下工夫。

角度:与人相处方面---------责己严,待人宽

启发: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世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所以,“严于律己,宽恕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第二课时

年级: 高二( )班 学生姓名: 学号: 组名:

(8)、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翻译:子夏做了鲁国莒父这座城邑的长官,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孔子说:“做事情不要贪快,不要计较(贪求)小的利益。做事情贪快就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

【探讨:第8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莒父是鲁国的城邑,具体位置现在还不清楚。“宰”指城邑的长官。“问政”就是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无”通“毋”,意思是不要,表示禁止。“欲速”是指做事情贪图快。“见小利”是指计较小的利益、贪求小的利益。“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是说做事情贪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的利益就成不了大事。孔子这句话有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做事不能贪图快。就如俗话所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边”。第二个要点是不能急功近利,要照顾到百年大计。“焚林而田,竭泽而渔”,都是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的典型例子。

角度:从政方面 --------欲速则不达

启发:“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对立着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文中孔子强烈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由此可知,干任何事物都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否则,“欲速则不达”。

(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

重点翻译:①其:副词,怎么;②何以行:宾语前置,以何行,靠什么行走.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车没輗 ,小车没有軏一样,那它靠什么行走呢?”

选文第9则:“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是一个比喻。大车是古代用牛力的车,小车是古代用马力的车。两种车子都要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就是驾牲口的地方。大车横木和车辕相衔接的活销儿叫輗,小车横木和车辕相衔接的活销儿叫軏。如果大车、小车没有横木和车辕相衔接的关键,就没法套上牲口来拉着车子行驶了。孔子的意思是说,做人没有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车如果没有輗、小车如果没有軏,就无法行走一样,人不讲诚信就丧失了立身处世的根本。

(10)自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重点翻译:①必不得已:隐含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②于斯:于,介词,在,对;斯:指代词,这.③何先:宾语前置,先何,去掉那一项.

翻译:自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那一项呢?"

【探讨:第9、10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子曰: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角度:为人治国---------讲究诚信

启发:孔子认为,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也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所以无论在工作、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都要讲诚信,人无信而不立。在《论语》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

(11)、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 也。”;

翻译:孔子说:“天冷了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零落的。”

(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时间像这流水,昼夜不停地流淌!”

【探讨:第11、12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角度:为人处事-------要有骨气、远大志向及惜时奋干

启发:人应松柏一样,要有骨气、有远大志向且要经受得起各种严峻的考验,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同时,孔子还认为时间如流水,奔流不息、一去不返。借此劝戒后人要珍惜时间,用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一、小结:本文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求知、为人、从政、治国、处世”等方面给予我们后人深远的启示:

1、 求知-----实事求是、知错能改 2、 处世-------责人严,待人宽

3、从政-----切记“欲速则不达” 4、 治国处事-----“民(人)无信而不立”

5、 为人处事-------要有骨气和远大志向且要惜时奋干

二、阅读下面两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1)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2)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1、孔子在第一段把'士'分为几类人,分别是什么?提示:三类。

2、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说到做到,行动坚决。

3、解释下列句中加红词语的意思。

“吾与夫子再罹难” 罹___遭遇__ ;“苟毋适卫,吾出子” 苟___如果___出____放出__

盟可负邪 负____背弃___

4、谈一谈孔子所主张'信'的原则是什么。

儒家的忠信也是有条件的,即必须符合正义。被胁迫的、在非正义的情况下而盟誓的。无须遵守。

从以上材料可知,孔子很强调“信”……试结合以下两则材料谈谈他所说的“信”的原则。孔子说人必须讲诚信,这是就一般的原则而言的,不是无条件地推崇“信”。孔子讲诚信其实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违背道义。因此,我们不能把孔子张扬的“信”理解为一般的“言必信,行必果”。按照孔子、孟子的看法,德行高尚的人不一定会“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就是说,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知道贯彻自己言行的小人啊!孟子则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公叔氏据蒲地反叛卫国,按照孔子的观念是无道的表现,所以尽管他为了脱身而答应蒲人不去卫国,结果还是到了卫国,并且把蒲地反叛的情形告诉了卫灵公。卫灵公问孔子说:蒲这个地方可以讨伐吗?孔子回答说:可以。灵公说:我的大夫认为不可以讨伐,因为现在的蒲是防御晋、楚的屏障,用我们卫国的军队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说: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卫国的决心,妇女有守卫西河这块地方的愿望。我所说要讨伐的只是四五个领头叛乱的人而已。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 12

教学目标:

1.积累“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2.翻译十则名言警句,深入理解其内涵。

3.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是9月23日,再有5天就是一个“圣人”2562周年华诞。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很多人去山东省曲阜fù市“朝圣”!这个圣人是谁呢?(ppt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今天我们在成都狮子山上,就不大可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62年。(PPT2:“论语”。)学习该课的目标是(PPT3:“展标”。齐读目标。)

二、诵读课文

学生齐读;正音。

三、直译、理解(弄清每一则谈的主要是哪个方面。板: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以下随机PPT4:“直译理解”)

第一、二则:抽生解释红色的字并直译;抽生判断每句谈的各是哪个方面。

第三则:抽生解释、直译后强调“可”“以”及省略的“之”。

第四、五则:抽生解释、直译。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和通假字“女”“知”

第六、七则:抽生解释、直译。思考为什么把两则合在一起解释翻译。

第八则:抽生解释、直译。思考并回答前后三句的关系。理解“仁以为”。

第九则:抽生解释、直译。启发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处于乱世,君子能坚守道义,洁身自好。

第十则:抽生解释、直译。启发学生理解正面阐释“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与反面阐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自由朗读

1.把文中的成语找出来。

2.把自己最喜欢的格言、警句背一背。

五、分读课文(男、女轮流,捕捉感受)

六、分享感受(围绕三方面)

1.自己感受最深或收获的是什么?

2.自己过去做得不好的是什么,今后怎么办?

七、结束语:

同学们,让我们积累相关的成语、格言、警句,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并把它内化为我们的文化和修养,传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就是我们对孔子的纪念!

宿新市徐公店教案 13

教学要求: 1、从《宿新市徐公店》描写的初夏乡村的生活画面,体会诗境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学会两个生字;并通过理解两首诗中的关键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朗读、背诵课文,并能默写,培养学生爱读、爱背古诗的兴趣。 4、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计算机操作表达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揭发诗情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学生课件

课时: 1课时

一、导入揭题 1、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景色,为什么?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一年四季 确实季季都很美。 2、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进入这样一个季节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妙。{课件显示“激励库”:春末初夏图——未成荫的树、小径、蝴蝶、菜花}猜猜看,这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 3、面对这样诗情画意的景色,此时,你想怎样?面对这样诗情画意的景色,南宋有个诗人杨万里就诗情大发作了一首诗叫《宿新市徐公店》,同学们想学这首诗吗? 板书课题:《宿新市徐公店》

二、新授 学古诗之前,同学们能不能给自己提些要求,你觉得应该学些什么内容? {打开课件“要求库”: 理解词义; 理解诗意; 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对,应该掌握这些内容,指名读出这些标题。 1、初读:理解字意课件显示《宿新市徐公店》全文内容,先请同学自由读文,要注意读准字音。学习徐:{课件突出“徐”,带拼音}韵母是什么?这个字和哪个字相似?{课件显出辨字组词:徐、除} 学习梳:{课件突出“梳”,带拼音}要卷舌。这个字和哪个字相似?{课件显出辨字组词:梳、蔬;并显出“梳”的书写笔顺}要注意这个字的第一笔的写法。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读顺、读响亮。集体看着板书卡片读准诗句,每出示一句就读一句,然后贴出,黑板上显示全诗内容。

2、再读:理解词义。 下面我们一起来理解诗意。你觉得要弄懂诗的意思首先要弄明白什么? {课件显示“资料库”理解词语}: 宿:住宿。新市:在湖南省,是个地名。 徐公店:即姓徐的开的店。公,是对年长人的尊称。 篱落:篱笆。 梳梳:扎得不密,很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未成阴:没有形成树阴。 走:跑。 急:追。

3、读查:了解背景 杨万里,是南宋时的大诗人。 请同学们结合这些背景介绍的内容进行自学,在自读中假如遇到弄不懂的可以和同桌讨论。 {课件消去“资料库”,只剩诗文}刚才,同学们结合资料库通过自学你读懂了诗中哪些意思?学生交流。

4、读思:理解内容 下面我们进一步理解诗意,闪烁课件中课题,问:题目是什么意思?那么这首诗是写发生在徐公店里的事情吗?是写什么内容呢?课件第一、二句闪烁,读一读,这两句讲什么?读了这两行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什么景象。课件显出春末初夏图,这给你怎样的感受?这是一种怎样的美?课件显出 “静”。课件第三、四句闪烁,读一读,这两句诗讲什么?读了这两行诗,你眼前又出现怎样的景象?课件显出课文插图{比上图增添几个活泼的孩童},如果说上面两行诗写出了自然的静态美,那么这两行又写出了什么?课件显示出“动”。

三、读练升华 1、组词: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对这首诗理解得怎样了呢?下面老师考考你,课件显示出“练习库”第一题“组词”,同学们观察,这第一排字都是诗中的,把第二行字与第一行字比较一下,你发现什么?也就是说这两行字是属于形近字,下面对这些形近字进行组词。复位,学生在电脑上操作组词。指名交流。 2、默诗:下面我们来看第二题,课件显示第二题“默写古诗”,要默写古诗,首先得怎样?请学生自由背诵,会背古诗就一定会默写吗?请同学们特别注意刚才对比组词中的字,不要写作,下面默写吧。总复位,学生在电脑上默写。交流。刚才在默写过程中,你发现哪些字特容易写错? 3、写诗意:自由面对刚才默写的诗说说诗的意思。课件显出第三题“写出诗的意思”。总复位,下面请同学们将诗的意思输进电脑,交流。通过学习,你知道大自然是怎样的?出示板书卡片:大自然是美妙的。 4、朗读练习: 只有读会了诗才能读好诗,指名读,要求表达出理解的意思。带着感情跟老师朗读。师范读一句,生跟读。师相应将课件中诗问每一句按节律用“/”断开,问:这样读起来有什么好处?自由练读,指名朗读。打开“朗读库”显示诗文和景色图,欣赏配乐朗读。打开“朗读库”中音乐,学生配乐朗读。通过刚才的朗读,你眼前仿佛出现什么景色? 5、创新练习:打开课件“创新库”春末初夏图,面对这样美妙的景色,古人杨万里诗兴大发写了这样流传千古的诗{在图上凸显诗文},那么面对这样美丽的景致,同学们,我们作为一个现代少年儿童你是不是也想吐一吐心声呢?我们有自己的智慧,有学到的语文知识,就请你用这些和杨万里比试比试吧,下面老师有几个选择题供你选择,看看你准备写什么? 打开选择题: 1]、看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你看到的景色。 2]、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把它写下来。 3]、看图,你能作一首小诗吗? 指名读,你想写什么?总复位,学生在电脑上自选一个内容写下来。 指名交流。评议。同学们,你们写的这些内容都不错,杨万里是大诗人,我们也不愧是小诗人了。

四、总结      今天这堂课(指板书)同学们学会了读诗读会了诗,还朗读好了诗,并且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试着写诗,你们学得真好。让我们一起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篇牢记在心吧。配乐集体朗读古诗。下课。

协议短信 14

规章语录对策思想品德组织生活会:春联文化建设注意事项,规章试题工作闭幕词有感表扬信借条公益广告的开幕词举报信教育整改措施辞职:资格考试优秀好词礼仪;教案读后感申请书听课。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习第1、7、8、9、11、12、13则选文,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2、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夫子矢之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2、理解句式“予所否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平等、友爱的师生之情,感受圣人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矢之 ……

难点:鉴赏9、13则选文

【教学时数】

二课时 课型:选修课专题

【教学方法】1、吟咏法,反复诵读;导读法 2、启发探究式

【课前准备】1、课前完成导学学案2、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一些内涵丰富、盔炙人口的成语,比如“欲速则不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不同, 可是,你是否知道这些成语就出自孔子之口呢?你是否意识到仅仅是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就足以说明孔子的智慧之光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闪耀呢?

二、 语段解读:

(1)第一则:结合文章的内容,我们应该如何来对等自己的“无知”呢?

(2)第二则:根据文章的内容,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3)第三则: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4)第四则:(第六则、第七则)

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5)第五则: 第八则:(第11、12、13则)

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到两处,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体悟探究:联系课后课后两则材料,孔子提倡“诚信”的重要性,其前提是什么?谈谈孔子所说的“信”的原则。

四、课堂小结:孔子的智慧最终落实为一种行动着的生动的精神,贯穿在立身处世的各个方面。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发端,渐渐至于伟大或神奇。它意味着远方,又是迈向远方的开始;意味着巅峰,又是攀向巅峰的起点。

【布置作业】:完成学案中的〖知识巩固部分

【板书设计】

补充材料: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下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校训,两句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可以这样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2、孔子路过一个叫蒲的地方,正好遇上公叔氏据蒲反叛卫国,蒲人扣留了孔子。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自己带了五辆车子跟随孔子周游各地。他这个人身材高大,有才德,且有勇力,对孔子说:“我从前跟随老师周游在匡地遇到危难,如今又在这里遇到危难,这是命里注定的吧。我和老师一再遭难,可搏斗而死。”公良孺跟蒲人打得很激烈,蒲人害怕了,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到卫国去,我就放你们走。”孔子与他们订立了盟约,这才放孔子他们从东门出去。孔子是到了卫国。子贡说:“盟约可以违背吗?”孔子说:“在要挟下订立的盟约,神是不会认可的。”

卫灵公听说孔子到来,很高兴,亲自赶到郊外迎接。灵公问孔子说:“蒲这个地方可以讨伐吗?”孔子回答说:“可以。”灵公说:“我的大夫却认为不可以讨伐,因为现在的蒲是防御晋,楚的屏障,用我们卫国的军队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说:“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卫国的决心,妇女有守卫西河这块地方的愿望。我所说要讨伐的,只是四、五个领头叛乱的人罢了。”卫灵公说:“很好。”但是没有出兵去讨伐的叛乱。

3、【原文】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1)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2),硁硁(3)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4),何足算也?”

【注释】 (1)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 (2)果:果断、坚决。 (3)硁硁:音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 (4)斗筲之人:筲,音shāo,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评析】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其次是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现在的当政者, 他所培养的就是具有前两种品德的“士” 。

【教学反思】

1、 本专题要抓好背诵默写。

2、 第七则可以联系现实进行解读: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对自己要求轻而对别人要求中,那些要求别人苛刻,而要求自己却宽松,那些喜欢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的人,必然会招致诸多的怨尤,要改变这种情况,需从自己身上下工夫。

3、 第九则要理清比喻的关系。

4、 本专题的诚信观点,要联系课后“思考与练习”中的两则材料,让学生探讨明确孔子的诚信是在坚持道义的前提下,是在明辨是非的准则下的。

宿新市徐公店教案 16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介绍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5、下面光看题目意思:

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一径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黄蝶菜花

走:跑。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板书:喜爱

【板书设计】

诗  宿新市徐公店

情  喜爱

画:篱落、一径、枝头 (静)

画   追入

儿童黄蝶菜花   (动)

意 色:黄(绿)(黄)

【教材分析】

这首诗史作者在新市徐公店所见到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把景物与人物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学生分析】

学生以往学习诗句,已经学会如何读诗,这对于对诗句的理解有很大地帮助。

【课型】新授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方法】讲授发、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后反思】

1、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2、借助图片理解文字,借助文字想象画面。

3、为充分感受这首诗的情趣,编写小故事。

心得体会先进团结优秀 17

述职朋友圈规章自我鉴定说课稿,褒义词颁奖邀请函急转弯的自荐信整改措施履职:评语读书工作思路写法剧本:职责职称白居易例句合同:课标典礼仿写启事民主生活会了叙职讲稿听课了制度创业项目请示公司简介了杜甫职业道德朋友圈慰问信注意事项;活动方案入团赠言社会主义。

宿新市徐公店教案 18

《宿新市徐公店》

教材分析:《宿新市徐公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诗篇为七言绝句,前两行写春天景色的特征,后两行写儿童的活动,描绘了幽静安逸的田园春光和儿童在菜地边追逐黄蝶的生动场面。

教学理念:

1.

生:我喜欢春天,树绿了、花开了,很好看。

……

师: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一年四季确实季季都很美,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进入这样一个季节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妙[课件出示:春末初夏图——未成阴的树、小径、蝴蝶、菜花]猜猜看,这是什么季节?(春天)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树的样子,叶子长的还不茂盛。

师:面对这样诗情画意的景色,此时,你想怎样?

生:我想把它画下来。

师:面对这样诗情画意的景色,南宋有个诗人杨万里就诗情大发做了一首诗叫《宿新市徐公店》,同学们想学这首诗吗?

生:想……

板书课题《宿新市徐公店》,齐读。

二、知诗人,明诗意

1.师:你们知道杨万里吗?他是南宋诗人,我国古代写诗最多的诗人之一,以写山水、风光、自然景色为主。

2.师:你知道题目的意思吗?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汇报

(住宿在新市姓徐的人家开设的旅店里看到的景象)

师过渡:诗人住在这家旅店里看到了什么呢?

3.自读,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出示生字,读准音,记住形

⑴说说你记住了诗中的哪些字?都用了什么方法?

⑵指导书写、描红、临写

⑶指名朗读、正音

三、解字词,明诗意

师: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读这首诗,注意听准发音、节奏。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看谁读的又快又准确。

生:自由读。

师:现在请你和你的同桌互读,如果他读得好就给他画个(微笑的表情),读的不好就画个(难过的表情)。

师:请得(微笑的表情)的同学举手,看来你们读的很认真,×××,你没有得到(微笑的表情),请站起来,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指读),画(微笑的表情),没有得到(微笑的表情)的同学都站起来,老师给你们一次机会(齐读)话(微笑的表情)。

师:同学们读的很好了,愿意读的站起来,齐读。

师:你觉得这首诗大概写了什么?下面让我们认真学习,从而对这首诗了解的更清楚。

1.自由轻声读诗,边读边划出不懂的词或句。

2.分小组交流。

有哪些地方你不懂?不懂的地方请别的同学帮帮忙,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师:同学们讨论得真热烈,那么对刚才的问题,你弄懂了哪些 呢?我们来学习前两句(课件显示前两句诗)(齐读)。

师:你弄懂了什么?

生:篱落:篱笆。

生:疏疏:稀疏。

生:径:小路。

生:未成阴:树叶还不茂盛,还没能形成树阴。

师:我们把这两句话再读一遍,读完之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物?

生:在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树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下面就请同学们再去读读后两句诗(课件显示后两句诗),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生:“急走”是很着急的走吗?

师:“急走”在这里指的跑的意思。

师:为什么黄蝶飞入菜花就无处寻了呢?

生:因为黄蝶是黄色的,菜花也是黄色的,所以黄蝶飞入菜花地就找不到了。

师:你能看图连起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出示课件)

生:在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的菜花,再也找不到了。

师: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朗读全诗,读出感情。

四、入诗境,悟诗情

师:这么美、这么有趣的画面你们想亲眼看一看吗?下面请同学们微微闭上眼睛,静静听老师读,在脑海里浮现画面,跟老师进入这如诗如画的新市徐公店。(配乐范读)

师:你看到了什么呢?

生:我看到了很长很长的小路和一棵叶子还没长大的树。

生:我看到儿童在追赶黄色的蝴蝶。

师:多美啊,看到这番景象,你想干什么?

生:想读

生:想画……

师:如果根据诗意作画,该画些什么?

生:要画篱笆。

师:篱笆要画的密还是松一�

生:还要画小路。

师:为什么?是怎样的小路?

生:要画一条狭长的小路,因为是“一径深”

……

师:现在,老师就把这个机会给你们,想读的读、想背的背、想画的画,尽情的表现自己。

五、作业

1.朗读背诵。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六、小结

多么美的一首诗呀,老师也陶醉了,其实大自然中像诗人写的这么美的景色随处可见,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善于感受美的心灵,就一定会找到。

板书:

宿新市涂公店

篱落    疏            儿童    急走

一径    深            黄蝶    飞入

树头    未成阴

宿新市徐公店教案 19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能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阴、急走”等词语的意思。

2、能读懂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并能根据诗中描绘的情景想象写一段话。

4、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起,从而提高文学素养。

二、设计理念:以读促思,以思促读,读写结合,深刻体会诗人所表现的优美意境。同时,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阅读古诗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读懂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四、教学难点:理解“急走”意思,能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五、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两首描写春景的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指名背诵《咏柳》、《绝句》)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好不好?老师知道小朋友最喜欢春天,因为春天是美好的,春天是万紫千红、充满活力的。那就让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读一读这首诗。(学生齐读全诗)

2、你知道这首诗是哪个朝代的哪位诗写的吗?(宋代、扬万里)请你具体介绍一下作者以及背景。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3、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

解题:宿:过夜。  新市:地名,在湖南省。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第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

这句意思: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 (疏疏)    一径(深)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理解:树头:树枝头。    未:没有。    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  黄蝶   菜花

走:跑。   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   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   寻:寻找。   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板书:喜爱

(四)、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

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心情。

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

(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

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

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

( 五)、作业:根据诗中描绘的景色和儿童追捕黄蝶的情景,结合自己的想象写一段话。

(六)、课外延伸:绘幅彩画,深化理解。

1.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动,情意盎然,充满童趣。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画下来,要画哪些景物?(篱落、一径、树头、儿童、黄蝶、菜花)

2.在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颜色?

板书:黄(绿)(黄)

补充板书,完成板书。

3.课外亲手绘画。

(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想画下来吗?)

四、板书:

诗     宿新市徐公店

情     喜爱

画:篱落、一径、枝头 (静)

儿童、黄蝶、菜花 (动)

追入

意  色: 黄、绿

评课:这样的古诗教学非常的实在,教师注重挖掘古诗内在的东西,并能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从一首诗中去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学生掌握了举一反三的方法,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学会了该作者所写诗的特点。如果教师所补充的诗用处再广一些,则效果更好!(平平淡淡)

宿新市徐公店

(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

1.新市徐公店:新市:地名。今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杨万里好酒,新市又为宋代酿酒中心,政府在新市设酒税官,由朱熹之子朱塾担任。杨万里迷恋新市西河口林立的酒肆。痛饮大醉。留住新市徐公店。徐公店,酒店名。

2.篱落:篱笆。

3.径:小道。

4.阴:树叶茂盛成林的地方。

5.急走:快速奔跑。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头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快乐,天真的背景。这儿有一道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篱笆旁还有几棵树,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扑蝶图。

成阴: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花落未成阴”和结句中的“菜花”都说明这是暮春季节。

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将彩笔转入画面的中心,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急走”、“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而“飞入菜花无处寻”则将活动的镜头突然转为静止。“无处寻”三字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我们面前又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

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杨万里为官清廉,曾遭*相嫉恨,被罢官后长期村居,对农村生活十分熟悉,描写自然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部分诗]

初夏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春晴怀故园海棠1

【宋】杨万里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春晴怀故园海棠 2

【宋】杨万里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

读严子陵传

【宋】杨万里

客星何补汉中兴,空有清风冷似冰。

早遣阿瞒移汉鼎,人间何处有严陵!

过杨村

【宋】杨万里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政尔清和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寄陆务观

【宋】杨万里

君居东浙我江西,镜里新添几缕丝。

花落六回疏信息,月明千里两相思。

不应李杜翻鲸海,更羡夔龙集凤池。

道是樊川轻薄杀,犹将万户比千诗。

伤春

【宋】杨万里

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

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晚风 1

【宋】杨万里

晚风不许鉴清漪,却许重帘到地垂。

平野无山遮落日,西窗红到月来时。

晚风1

【宋】杨万里

晚日暄温稍霁威,晚风豪横大相欺。

作寒作冷何须怒?来日一霜谁不知。

戏笔

【宋】杨万里

野菊荒苔各铸钱,金黄铜绿两争妍;

天公支予穷诗客,只买清愁不买田。

小池

【宋】杨万里

泉 眼 无 声 惜 细 流 ,树 阴 照 水 爱 晴 柔 。

小 荷 才 露 尖 尖 角 ,早 有 蜻 蜓 立 上 头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20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重点: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难点: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方法:1、吟咏法,反复诵读 2、启发探究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诵读

1.正音

2.解词

3.学生诵读

4.教师订正

5.齐声吟诵

三。探究:

1.学生读译,找出最喜欢的一则,谈谈理由。

2.学生发言,师生共评。

四。小结。

五。拓展:“半部《论语》治天下”,书中珍珠满地,俯拾皆是,请同学们说一说,与大家共享。

六。作业:以本文中12则语录中的`1至2则为材料,自定立意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

板书设计 :

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错就改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孔子的生存智慧 欲速则不达,要有长远打算

人要讲信用

人需要磨砺

懂得惜时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21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听到一些耳熟能详、充满智慧、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如'欲速则不达''小不忍则乱大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成语都出自哪儿吗?其实这些成语都出自几千年前的孔子之口。

孔子这位先哲圣人,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宝库,从他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些有关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中,就有很多非常有启发性的人生格言。

一、本文的内容比较简单,同学们可以先看注释,掌握重要词语。

1、为下列加红词语注音。

莒父____________ 輗____________ 軏____________ 彫____________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是通什么字。

(1)诲女知之乎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2)如日月之食焉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3)无欲速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4)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加红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智也:____________。(3)更也:____________。

4)小人之过也必文:____________5)人能弘道:____________。

(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___________。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其何以行之哉?

5、指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知之为知之 为____________ 子夏为莒父宰 为____________

(2)过而不改 而____________ 人而无信 而____________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原文】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2、【原文】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译文】

3、【原文】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4、【原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

5、【原文】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

6、【原文】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 '

7、【原文】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 。'

8、【原文】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

9、【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10、【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11、【原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

12、【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三、问题思考。

1、结合文章的内容,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来对等自己的'无知'呢?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3、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在这儿提倡的'道'是指什么呢?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5、同学们读了'无欲速,无则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6、 孔子是如何强调诚信的?

四、思维拓展。

1、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两处。

2、请同学们谈一谈松柏有什么样的品质,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小短文。

五、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两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二)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1、孔子在第一段把'士'分为几类人,分别是什么?

2、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加红词语的意思。

吾与夫子再罹难 罹_____________苟毋适卫,

吾出子 苟_____________出_____________盟可负邪 负_____________

4、谈一谈孔子所主张'信'的原则是什么。

知识链接:1、(提示:jǔ、fǔ、ní、yuè、diāo)

2、(1)教导;事物的道理(2)这(3)改变(4)掩饰(5)扩大、光大(6)自身、自己;远离(7)河(8)停止

3、(1)\\\'女\\\'通\\\'汝\\\'(2)\\\'食\\\'通\\\'蚀\\\'(3)\\\'无\\\'通\\\'毋\\\'(4)\\\'彫\\\'通\\\'凋\\\'

4、(1)判断句(2)判断句(3)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教学过程:

二、1、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2、孔子说:\\\'遇事不想着\\\'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不知道对他怎么办。\\\'

3、孔子说:\\\'有错不改,这才是真错。

4、子贡说:\\\'君子的缺点,象日蚀月蚀。一有缺点,人人都能看见;一旦改正,人人都会敬仰。\\\'

5、子夏说:\\\'小人犯了错一定要掩饰。

6、 孔子说:\\\'人能弘扬道义,不是道义能壮大人的门面。

7、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免怨恨。

8、子夏做莒父的市长,问政。孔子说:\\\'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只求速度,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9、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

10、子贡问政。孔子说:\\\'确保丰衣足食、军事强大、人民信任。\\\'子贡说:\\\'如果不能同时做到,以上三项中哪项可以去掉?\\\'军事。\\\'如果还不行,剩下二项中哪项可以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国家就要灭亡。\\\'

11、孔子说:\\\'天冷时,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

12、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如流水!日夜不停留。\\\'

三、探究研讨

1、一个人的聪明不在于他比别人知道得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面对于\\\'无知\\\'的问题,我们要经常念叨着\\\'怎么办\\\',并且力图去解决它。

2、在人生的征途上,犯错误是难免的。有过错却不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要想改正错误,首先就要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要试图去掩饰自己的过错。

3、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来回答。

4、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别人对自己不好,要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变自己:多责求自己,少苛求别人。5、6、(答案略)

四、思维拓展

1、孔子认为人没有信用是不行的,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靠什么行走呢?诚信对于个人来说,是处世之本。没有诚信的人可以在暂时取得成功,却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对社会来说,诚信是政府有效运作的根本。政府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不可能稳固。诚信是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根本。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达标训练答案1、三类。2、说到做到,行动坚决。3、遭遇;如果;放出;背弃。

4、儒家的忠信也是有条件的,即必须符合正义。被胁迫的、在非正义的情况下而盟誓的。无须遵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22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重点: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难点: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方法:1、吟咏法,反复诵读 2、启发探究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诵读

1.正音

2.解词

3.学生诵读

4.教师订正

5.齐声吟诵

三。探究:

1.学生读译,找出最喜欢的一则,谈谈理由。

2.学生发言,师生共评。

四。小结。

五。拓展:“半部《论语》治天下”,书中珍珠满地,俯拾皆是,请同学们说一说,与大家共享。

六。作业:以本文中12则语录中的1至2则为材料,自定立意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

板书设计 :

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错就改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孔子的生存智慧 欲速则不达,要有长远打算

人要讲信用

人需要磨砺

懂得惜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 2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做到节奏停顿得当。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自学、交流、感悟、读书,能理解两则论语的意思,体会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并得到启迪。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学习方法的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语言韵味和思想内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并感悟文中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明白学思结合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背诵《三字经》

2.“曰仁义,理智信”你知道这是谁说的话吗——孔子。他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一生交了3000多个学生,其中有名的有72个呢。论语记录了孔子的学生问老师的一些问题和孔子经典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语》中的两句话。

二、初读课文 体会明确句意的重要性。

1.请您自己先试着读一读这篇文言文,读准字音? (指名一生)

出示:罔和殆。复习读音

2.生字读音有点难,,自己再读一读,看看这回能不能读准、读通顺了。(学生自由读)谁来试试?(指名两生)

3.指导字音:

(1)第一则中有个多音字(课件强调:为)既念wi又念 wi,猜猜在这句话里应该读哪个音?为什么?(学生争论)

(2)我们要按照正确得意思理解后才能确定读音。课件出示:为两个读音的不同解释

想一想,根据哪个意思能确定这个字的读音呢?(引导学生说把哪个意思放到句子里最恰当)这么解释比较合理,你们同意吗?这个字的意思是做、当。课件出示:为:做、当。这个字读?课件出示:为:wi

三 、了解句意 积累方法感悟道理。

(一) 学习第一则,积累学法,创设情境,初步感悟“学思结合”。

1.轻声读第一则,看看哪些字在下面有注释,请你把它搬回老家—就是抄到原字的下面。

2. 把原句中的字替换成它的解释再读一遍。看看你还有哪些字的意思不懂,圈出来。

3. 质疑不懂的字义。那些没注释的字,我们怎样弄清它的意思呢?(查、猜、联) 先和同桌互相交流看看能不能弄懂。全班交流。

4. 弄懂了每个字的意思,你能连起来解释这句话了吗?不通顺怎么办?这时就可以做适当的调整?同桌互相说,全班交流。

小结:调整时,有时需要添几个字,有时需要减几个字,有时换个意思相近的词,以后,我们还可能遇到需要调整词语顺序的情况呢,但不管怎么调,都不能改变句子本来的意思。用这样的方法,自己再试试。

老师也解释了这句话,并且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看看这样解释是不是更通顺一些?你默读一下,看看和你们要说的意思一样吗?(课件出示:第一则意思)

课件出示。

5.温故知新已经是个成语了, 你能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吗?

6.联想:孔子是在学生问他什么问题时这样回答的?

7. 表演,评价。

8. 再读,指导。诵读古文应该读出韵味,慢慢品味才能知道含义,范读,自由读,大家读。

通过学习我们不仅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还应该能做一个“温故知新”的人。

(二)学习第二则,运用方法,独立研究,重点体会“学思结合”。

1.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研究第二则论语的意思?就请你按照刚才我们学习的第一则的方法来自学第二则。出示自学提示:

(1)把下边的注释搬回家,读一遍。

(2)圈出不懂的字,同桌互相质疑,运用字典查一查,联系前后词语想一想。

(3)自己解释句意,同桌交流。

3. 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指名交流

(2)看看你的理解和老师的理解一样吗?

(3)说一说第一则和第二则有什么关系吗?

古人说的学习一般指读书学习,只读书学习不深入思考,危害多大。回顾刚刚我们学过的温故知新这句话,其实学习过程中包括了温习旧知识要重新思考,才能有新发现?

(4)考考你的同桌,他是不是能完整地说出第二则论语的意思了?

(5)按照读第一则时那样读一读第二则。

4.小结:学而不思,思而不学,都是孔子劝告我们学习中应该避免的情况,这样做不对,那我们该怎样做?(板书:学思结合)把学习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新知识,时间长了,我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就有办法解决更多问题,获得更多的新知识,这样我们也可以为师矣。而且古人短短两句话中蕴含了深刻的道理,这只能说明他们是经过了深入的思考得出的结论,所以能千古传送。

(三)诵读

1.这两则论语的意思你都记住了吗?不光要记住意思,能读出古文的意思也很重要,你理解了就一定能读出来。读古文要全身心投入,才能展示古文的魅力。你试一试。

2.看到大家读的很有进步,我专门找了音乐,现在我们谁能给我们以听觉的享受?指名读。

四、总结学法。

1.学习了孔子的这两句话,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还有什么其他收获?你还知道孔子的故事吗?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2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第一课时

年级: 高二( )班 学生姓名: 学号: 组名: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重点: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结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有关情境,努力使学生领会孔子的生存智慧。

教学方法:1、吟咏法,反复诵读 2、启发探究式

自主预习:

一、 请同学们背诵第1、3、6、7、8、9、11、12则,并按要求默写。

1、知之为知之, ,是知也。

2、 ,是谓过矣。

3、人能弘道, 。

4、 ,则远怨矣!

5、无欲速,无见小利。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大车无輗 ,小车无軏 ,_________。

7、 岁寒, 。

8、 逝者如斯夫,______!

二、翻译并分析课文,思考:课文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几方面反映孔子为人处世之道?这对我们将有怎样的深远启发?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重点:①诲:教导;②女通汝(rǔ)你;③为:表判断,相当于"是"④知1:明白;知2:知道;知3:通智,智慧,明智。⑤是:指示代词,"这".

翻译: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知识明白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探讨:第1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孔子启示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无知。选文第1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这句话的含义是说,人的聪明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坦然地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聪明的人正视自己的无知。正视自己的无知,不是说安于自己的无知。面对问题,应该开动脑筋,勤于思考。

角度:求知方面-------实事求是

启发: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无末如之何也已矣!"(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翻译重点:①如之何:古代汉语中的凝固形式,意为"怎么办"或"怎么";②末如之何:也作无如之何;末:指没有办法;(总)拿他没有办法;③已矣:常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了".

翻译: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了."(我拿他也没有办法)

【探讨:第2、3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选文第2则,孔子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末如之何”,“末”通“无”就是无如之何,即拿他没办法。面对问题,不停地念叨怎么办啊怎么办啊,说明他在动脑筋,说明他在做着解决问题的努力。孔子启示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他的弟子有时候也这样做。

选文第3则: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意思是说,犯了错误而不改,这就是错误;──错误不在犯错误,而在犯了错误而不改正,一如《左传宣公二年》所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这句话真是充满了智慧。

角度:对待错误-------知错能改

启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文中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们道出了“知错能改”这一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

(4)、自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重点翻译:①之1:结构助词,译为“的”;②之2:表修饰,无义不译;③食通“蚀”;④之3:代词,他。⑤更:改正(变)

翻译: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5)、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翻译: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说:“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错,一定会加以掩饰。”

选文第5则:“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夏即卜商(前507—?),字子夏,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4岁。“小人”在古代常指地位低的人,也常指人格卑下的人,这里是后一种意思。“文”是动词,意思是掩饰。子夏的意思是说,人格卑下的人犯了错一定会加以掩饰。──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不在于君子不犯错误,而在于他犯了错误从不掩饰,而是勇敢地面对。人只要有文过饰非的念头,就是小人了。总之,正视错误是很重要的。而接下来改正错误也很重要。

(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翻译:孔子说:“人能够光大道,而不是道能够使人显扬。”

(7)、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重点翻译:①厚,薄:多,少;②而:连词,表并列,不译;③远:形容词作动词,避免.

翻译: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

【探讨:第7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应当理解为“躬自厚责而薄责于人”,省略了一个“责”字。孔子的意思是说,自己严于责求自己而少责求别人,人们就不会怨恨你了。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对自己要求轻而对别人要求重,那些要求别人很严苛而要求自己却很宽松,那些喜欢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的人,必然会招致诸多的怨尤。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从自己身上下工夫。

角度:与人相处方面---------责己严,待人宽

启发: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世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所以,“严于律己,宽恕待人”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第二课时

年级: 高二( )班 学生姓名: 学号: 组名:

(8)、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翻译:子夏做了鲁国莒父这座城邑的长官,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孔子说:“做事情不要贪快,不要计较(贪求)小的利益。做事情贪快就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

【探讨:第8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莒父是鲁国的城邑,具体位置现在还不清楚。“宰”指城邑的长官。“问政”就是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无”通“毋”,意思是不要,表示禁止。“欲速”是指做事情贪图快。“见小利”是指计较小的利益、贪求小的利益。“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是说做事情贪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的利益就成不了大事。孔子这句话有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做事不能贪图快。就如俗话所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边”。第二个要点是不能急功近利,要照顾到百年大计。“焚林而田,竭泽而渔”,都是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的典型例子。

角度:从政方面 --------欲速则不达

启发:“欲速则不达”,贯穿着辩证法思想,即对对立着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所以文中孔子强烈要求子夏从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达到目的;不要贪求小利,否则就做不成大事。由此可知,干任何事物都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否则,“欲速则不达”。

(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

重点翻译:①其:副词,怎么;②何以行:宾语前置,以何行,靠什么行走.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车没輗 ,小车没有軏一样,那它靠什么行走呢?”

选文第9则:“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是一个比喻。大车是古代用牛力的车,小车是古代用马力的车。两种车子都要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就是驾牲口的地方。大车横木和车辕相衔接的活销儿叫輗,小车横木和车辕相衔接的活销儿叫軏。如果大车、小车没有横木和车辕相衔接的关键,就没法套上牲口来拉着车子行驶了。孔子的意思是说,做人没有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像大车如果没有輗、小车如果没有軏,就无法行走一样,人不讲诚信就丧失了立身处世的根本。

(10)自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重点翻译:①必不得已:隐含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②于斯:于,介词,在,对;斯:指代词,这.③何先:宾语前置,先何,去掉那一项.

翻译:自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那一项呢?"

【探讨:第9、10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子曰: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角度:为人治国---------讲究诚信

启发:孔子认为,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也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所以无论在工作、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都要讲诚信,人无信而不立。在《论语》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

(11)、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 也。”;

翻译:孔子说:“天冷了以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零落的。”

(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孔子在河边上说:“逝去的时间像这流水,昼夜不停地流淌!”

【探讨:第11、12则从哪方面折射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将得到怎样的启发?】

角度:为人处事-------要有骨气、远大志向及惜时奋干

启发:人应松柏一样,要有骨气、有远大志向且要经受得起各种严峻的考验,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同时,孔子还认为时间如流水,奔流不息、一去不返。借此劝戒后人要珍惜时间,用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一、小结:本文节选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求知、为人、从政、治国、处世”等方面给予我们后人深远的启示:

1、 求知-----实事求是、知错能改 2、 处世-------责人严,待人宽

3、从政-----切记“欲速则不达” 4、 治国处事-----“民(人)无信而不立”

5、 为人处事-------要有骨气和远大志向且要惜时奋干

二、阅读下面两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1)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2)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1、孔子在第一段把'士'分为几类人,分别是什么?提示:三类。

2、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说到做到,行动坚决。

3、解释下列句中加红词语的意思。

“吾与夫子再罹难” 罹___遭遇__ ;“苟毋适卫,吾出子” 苟___如果___出____放出__

盟可负邪 负____背弃___

4、谈一谈孔子所主张'信'的原则是什么。

儒家的忠信也是有条件的,即必须符合正义。被胁迫的、在非正义的情况下而盟誓的。无须遵守。

从以上材料可知,孔子很强调“信”……试结合以下两则材料谈谈他所说的“信”的原则。孔子说人必须讲诚信,这是就一般的原则而言的,不是无条件地推崇“信”。孔子讲诚信其实有一个前提,就是不违背道义。因此,我们不能把孔子张扬的“信”理解为一般的“言必信,行必果”。按照孔子、孟子的看法,德行高尚的人不一定会“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就是说,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知道贯彻自己言行的小人啊!孟子则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公叔氏据蒲地反叛卫国,按照孔子的观念是无道的表现,所以尽管他为了脱身而答应蒲人不去卫国,结果还是到了卫国,并且把蒲地反叛的情形告诉了卫灵公。卫灵公问孔子说:蒲这个地方可以讨伐吗?孔子回答说:可以。灵公说:我的大夫认为不可以讨伐,因为现在的蒲是防御晋、楚的屏障,用我们卫国的军队去攻打,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孔子说: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卫国的决心,妇女有守卫西河这块地方的愿望。我所说要讨伐的只是四五个领头叛乱的人而已。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