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教案设计优秀3篇

自读书识字时起,人皆为“中庸”就是不偏不倚,就是心怀两端而“骑墙”,黄丝对此也从来没有怀疑过。以至于在孔子眼里只有君子才能具备的品德,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几乎成了“小人骑墙”的代名词。

《中庸》教案设计 1

一、导入

情景设置:

1、 名牌包:好看,价格贵;普通包:不好看,但价格便宜。怎么办?——在价格可以接受的情况下,买相对有档次的较好看的包。(这是一种折衷、调和的做法,在矛盾中求统一)

2、 县官老爷断案:有一个贼偷了人家的钱袋,被抓到了,送至衙门。见了县官老爷贼不服气的说:“是这个人把钱袋拿在手里,还晃来晃去,发出些叮叮当当的声音。我偷钱完全是他诱惑的。”县官老爷一时没了主意,想想贼说得也有道理,于是判处两人都有罪,各打五十大板。

为何两者都是走中间路线,却有错有对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庸之道》,看看孔子给了我们怎样一个标准。

二、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概括每一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何谓中庸之道?

三、文本探究

(一)、何谓中庸

1、过犹不及——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

2、探讨:中庸之道是否就是折衷主义?

(二)、中庸的原则

1、4.10则: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义

1.12则: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

说明“中庸”是以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为原则的,是具有是非标准的一种道德。

表现:13.24则、17.13则——君子与乡原的区别

2、探讨:在17.13则中孔子批评了好好先生之流,但在17.24则中孔子又批判了“称人之恶者”、“居下流而讪上者”、“勇而无礼者”、“果敢而窒者”、“徼以为知者”、“不孙以为勇者”、“讦以为直者”,这前后思想是否矛盾?

——孔子说过:“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执两用中,实行稳健主张的。积极的调和论)

(三)、实践中庸——宽容包纳,和而不同

13.21则: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13.23则:和而不同

四、延伸

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的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例如:均无贫、忠恕之道、文质关系、周而不比、群而不党、以直报怨、事君数,斯辱矣、求也退,故进之等

五、拓展

结合日常生活,说说中庸之道的作用。

《中庸》教案设计 2

【教学内容】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有感情地朗读《中庸》的第十章,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尝试背诵《中庸》的第十章。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让其深刻领悟“真正的强”的人生道理,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第三册》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上节学习内容。

2、解释: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

(1),爵禄可辞也

(2),白刃可蹈

(3)也,中庸不可能也。”(学生提问学生回答)

二、新授。

幻灯出示原文

1、学生自由朗读(幻灯出示,带拼音读)

2、教师范读。

3、正音。

4、采用各种方式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3)学生齐声朗读。

(4)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

(5)男女生合作读。(男、女生每人一句)

5、整体认知

(1)你读了文句,知道了什么?

(2)指名汇报。

6、理解文句

(1)理解文句中的重点词:

①子路:名仲由,孔子的学生。

②抑:选择性连词,意为“还是”。而:代词,你。与:疑问语气词

③报:报复。

④居:处。

⑤衽:卧席,此处用为动词。金:指铁制的兵器。革:指皮革制成的甲盾。

⑥死而不厌:死而后已的意思。

⑦和而不流:性情平和又不随波逐流。

⑧辛矫:坚强的样子。

(2)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

子路问怎样才算是强?孔子说:是南方的强?北方的强?还是� 以刀枪甲胄为枕席,战死沙场也没有怨言,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持有这种强。所以,君子与人和平相处而又不丧失自己的原则,这是真正的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倚,这是真正的强啊!国政清明时,不改未达的志向,这是真正的强啊!国政昏暗时,操守至死也不改变,这是真正的强啊!

三、质疑。

四、评析。

子路性情鲁莽,勇武好斗,所以孔子教导他:有体力的强,有精神力量的强,但真正的强不是体力的强,而是精神力量的强。精神力量的强体现为和而不流,柔中有刚;体现为中庸之道;体现为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宁死不改变志向和操守。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

说起来,还是崇高的英雄主义,献身的理想主义。

不过,回到《中庸》本章来,孔子在这里所强调的,还是“中立而不倚”的中庸之道,儒学中最为高深的道行。

君子之强的精神向度与价值操守:“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子路问老师关于强、强大、刚强的问题。子路性格果敢直爽,为人勇武,这样一个人来问强,孔子的回答很具有分析性和引导性。孔子说,你问的是南方的那种刚强呢?还是北方呢?或者是说你自己的那种刚强呢?这说明孔子对强的问题有灵活性,而且还引进了地缘学或者是地理文化学,说明刚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氛围当中有不同的含义。

“宽柔以教”,“宽柔”,柔顺地去教诲别人,不是声色俱厉,不是拍案而起。“不报无道”,不报复那种无道之人即恶人,这很宽容。“南方之强也”。之所以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在于南方空气湿润,地理环境良好,人的体格也不是很高大,脾气秉性也很温和,在这个氛围中形成一方人民的人格和秉性。“君子居之”,孔子把这种南方之强看成是君子所应持之强。

北方是塞北,华北平原以北,与中原南方不同,寒风凛冽,飞沙走石。北方和南方在水土、气候、地理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正是这些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北方人和南方人有区别。北方人“衽金革”,把金和革当成席子。北方人身材高大,他们怀抱着铠甲刀枪入睡,是一群赳赳武夫,雄强至极,死而不厌。“而强者居之”。超过了君子的叫强,因为君子行中庸之道。孔子认为北方之强“衽金革,死而不厌”,还是“过分”强了一些,所以“强者居之”。强者视死如归,这就是北方的强,还不是君子所居之强。

南方之强在于用宽厚、仁义的方法去教化人,对残暴的人也不加以报复;而北方的强则在于勇毅、果敢,哪怕是金戈铁马的'战场,面对强敌也能够勇往直前。但在孔子看来都不如“君子之强”。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和而不流,即和和气气但不流俗不低俗。真强大刚强啊。立定中道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正的强。在国家有道需要人才的时候,他出来做事,但并 这样的人真刚强。如果国家无道,满地是小人则宁死不变节,这样的人真刚强啊。

通过回答子路问强,孔子传达出自己对地缘政治和地缘文化的看法。当然,他欣赏君子的强,其中的关键是“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国有道不变塞,国无道至死不变”。“和而不流”是态度,不是一团和气,而要保持自己的理念。“中立”,不偏不倚,并不是强,而是有原则。《中庸》第十章说明,真正的强不在于体力,而在精神力量。精神力量的强大体现为和而不流,体现为柔中有刚,体现为中庸之道,也就是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固守自己的高远志向和操守。孔子推崇君子之强,君子之强的核心就是坚守中庸之道,即便周围环境如何变化也决不中途放弃。

五、谈感受:

1、摘抄文中名句。

2、学生练背。

3、指名背诵。

七、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中庸》第十章真正的强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摇,固守自己的高远志向和操守。孔子推崇君子之强,君子之强的核心就是坚守中庸之道,即便周围环境如何变化也决不中途放弃。

《中庸》教案设计 3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及作者

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

重点: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

难点:对知识的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常识积累

1、《中庸》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2、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二、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三、课内阅读: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四、拓展讨论:

什么是"中庸"精神实质?你心目中的“中庸”是什么呢?学完本课,你的感想是什么呢?你认为“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参考: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范遵守社会规则(原意还应该包括"天道"即自然法则)之道。

儒家哲学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在我看来,它是做人的完美境界。

具体的思想是: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统治者要仁政爱民。对待其它人要博爱。对待上司要忠诚。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尊重知识。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追求的是理想人格——圣人。

儒家哲学的思想精髓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即不偏不倚;庸:即平常。

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时中”、“中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为重视的合理主义。它注重人在处世的行为及态度上的“适度”。要求人们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以求在为人处事上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关键是对人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构建,重在时时刻刻对人的灵魂进行洗礼,让灵魂保持纯洁、高尚以及正直!

中庸不是教人软弱,而是教人自立、自强、自信、自息!

“中庸之道”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完美境界,所以它是无法达到的,但是可以无限地接近。

五、中庸的主要原则

(1)慎独自修(2)忠恕宽容(3)至诚尽性,请围绕其中一点谈自己的理解。

六、知识延伸:

《中庸》名言积累

1、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译文】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3、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自然形成的禀赋叫做人性,遵循各自的人性叫做道,修明并推广这些道叫做教化。

4、君子和而不流。

【译文】所以君子性格平和而不随波逐流。

5、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译文】有的人天生就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通过后天学习知道了这些道理,有的人则是遇到困惑之后,经过磨难才知道了这些道理,无论是哪种情况,他们最终了解这些道理的结果是一样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