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尝试用各种点和线条来表现向日葵的籽盘、花瓣、叶、茎,在巩固线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装饰。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向日葵向阳生长的情景,初步激发幼儿创新意识。
二、活动准备:
1、可拆卸的向日葵模型,欢快的背景音乐。
2、记号笔和白纸每个幼儿一份。
三、活动过程:
1、随着背景音乐,教师有表情地描述:早晨,太阳慢慢升起来了,葵花向着太阳,弯弯腰、招招手说:太阳你好!中午,太阳升得高高的,天蓝蓝的,云灿灿的,向日葵抬起头,对太阳说:太阳,你好!
2、出示可拆卸的向日葵模型,引导幼儿观察向日葵的外形特征:脸庞是圆圆的,花盘上布满了一个个小房间,里面住着葵花籽,花盘的。周围有许多半圆形花瓣,绕着花盘手拉手,风一吹,他们就跳起了舞。
拆卸叶子,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叶子的造型象“爱心”,叶子面对着你的时候是大大的,侧过去就成了一条窄窄的线。
3、想象讨论:
A、籽盘成熟时的样子;
B、生长时脸朝太阳的样子;
C、向日葵周围会有什么东西活动;
D、向日葵可以当作什么?
4、幼儿绘画,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根据幼儿差异提出不同要求,尽量让每位幼儿自己创造表达符号。xx组——大胆装饰向日葵的籽盘、花瓣、叶、茎,复习巩固线描装饰及前后空间的理解,添画恰当。 组——练习用各种点和线条来表现向日葵的籽盘、花瓣、叶、茎,线条连接不出头,想象添加加满。xx组——复习运用各种线条装饰的方法,独立画出向日葵的基本形态。
5、张贴每位幼儿的作品,布置“向日葵的一家”,让幼儿互相参观评价。
【活动目标】
1、知道我们的城市有很多的清洁工为我们大家服务。
2、把分开的心形图画粘贴起来。
3、用感恩的心情去体验乐趣。
【活动准备】
1、有关清洁工的课件。
2、剪刀、画笔、油画棒、纸。
3、歌曲《感恩的心》。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现在我们先来看一段录相
(1)谁能告诉老师你们看到了什么啊?”
(清洁工在扫地,在打扫卫生,在检垃圾。)
(2)那你们想一想,要是没有这些清洁工阿姨,我们的城市会变成什么样子啊?(很脏,垃圾很多)
(3)清洁工阿姨,叔叔为了保持我们城市的'清洁,非常辛苦。我们大家都很感谢他们,那小朋友们想一想,我们该送给他们什么礼物来表示我们对他们的感谢呢?
(花、贺卡)
二、示范、讲解做贺卡的方法
1、教师:有的小朋友说啊,可以做贺卡送给他们,那我们今天就来做贺卡,好不好啊?
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张老师已经做好了几张贺卡,你们看看,我是怎么做的
2、教师操作,把几张卡粘在一起,就可以把它做成一个更好看的像灯笼一样的贺卡了!
3、师:小朋友们都非常聪明,待会你们做的时候可以和老师做一样的,也可以做不样的,我要来看看哪些小朋友比较能干,可以做出不样的?
三、制作,教师巡回指导(播放音乐《感恩的心》)
四、展示作品
让幼儿互相欣赏作品,并说出一句感恩的话。
课题:
脸(撕贴画)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不同色彩的作品,感受色彩情感,并说出这种感受。
2、在撕贴活动中大胆使用色彩表现自己的情感。
3、巩固撕贴技能,逐步养成细致、独立的操作习惯。
教学准备:
欣赏用的作品8幅、各类彩色纸若干(色卡、各色皮纹纸、蜡光纸、废旧包装纸)、胶水、铅笔、废纸筐、
教学过程:
1、欣赏作品,感受色彩情感。
(1)出示2幅作品。
师:请小朋友静静地看一会,说说这2幅作品给你的感受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幼A:第一张有一个傣族的小姑娘,在火辣辣的太阳下吃甜甜的水果;第2张感觉是一个人在晚上,很孤单。
幼B:第一张感觉要烧起来一样;地2张象下雪天,感觉很冷。
幼C:第一张感觉很激动;第2张有一个人在黑暗中和小鸟讲话。
幼D:第一张感觉在太阳底下暴晒;第2张感觉在中秋节,很孤单。
幼E:第一张感觉很高兴;第2张感觉小姑娘快要冻死了。
幼F:第一张感觉象火山爆发;第2张感觉她在想一件不高兴的事。
(2)师:想一下,这2幅作品为什么给我们的感觉那么不同?
幼A:第一张用了很多暖色;第2张用了很多冷色。
幼B:第一张暖色多,用了很多的橙色和红色;第2张黑色、蓝色比较多。
(3)出示6幅作品(凌乱摆放)
师:现在我请你们把这些画分成2类,说说看可以怎么分,为什么?请个别幼儿上来摆放。
2、引起幼儿创作兴趣。
师:看了这些作品,我们知道了不同的色彩可以给人不同的感受,通过颜色就可以让别人知道你要告诉别人的是高兴还是伤心,是快乐还是悲伤。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是怎样知道别人是高兴还是伤心的?
幼:表情、动作。
师:请小朋友互相做表情、动作,让对方猜是怎么心情。
3、师:现在请小朋友看一看桌上的材料,猜猜看,我们今天要做什么游戏了?
幼:撕贴游戏。
师:把你刚才做的表情动作用撕贴的方法表现出来,并想一想,选用什么颜色的纸来表现你的'情感?做的时候要大胆想象,创造出各种奇异、有趣的脸。
4、幼儿创作,教师个别指导。
5、总结评价,结束活动。请幼儿说说自己喜欢的作品,猜测一下作者表现的是什么心情的“脸”。
活动延伸:
1、在美工角的游戏中,给幼儿欣赏有关“变脸”的故事。
2、幼儿可进一步添画“脸”,结合心情添画有关故事。
3、根据自己所制作的脸,自编故事讲述。
教学内容与目标:
1、熟悉工具和材料,进行感官体验。
2、采用揉、捏、粘、压等技法进行简单的浮雕造型创作。
3、通过太阳五官及光芒的多种设计和表现,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4、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重点:
学习用泥塑的方法表现太阳的脸和光芒。
难点:
太阳五官及光芒的多种造型及富于个性的色彩。教学方法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问答法等。
教学准备:
学生的优秀作品、橡皮泥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讲授新课
小朋友,老师要出一个谜语请你们猜一猜,想想它是什么东西,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
对,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太阳。(板书:太阳)(课件)
你们知道吗?太阳在天上自由自在,有时侯看看大地的景色,听着小朋友的'歌,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但是有一天,它突然觉得有些烦恼,因为它看到所有的景物都有美丽的色彩,小朋友们都穿着漂亮的衣裳,而自己却没有一件好看的衣服。怎么办呢?
小朋友想不想帮助太阳,为它设计一件漂亮的花衣裳?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画的内容:太阳。
小朋友,你们想一想,太阳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中间的圆球和外面的光芒)
它本身是由哪些颜色组成?(红色和橙色)
刚才小朋友回答得很好,大家想想如果我们要给太阳添上花衣裳,我们是不是只能用这两种颜色呢?
好!下面看看老师是怎样给太阳穿上漂亮衣服的。
1、首先要画出一个圆作为太阳的基本形状,(课件)
2、接下来该干什么?(给太阳身上添上花纹)(课件)大家看,这些花纹主要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点、线、面)下面我们来看看什么是点、线、面,它们是怎样组成各种花纹的。
3、大家最后还要添上什么?(漂亮的颜色)(课件)大家仔细看,画面中的颜色是不是每个地方都不相同?(不是)那么这些颜色的组成都有什么特点?(以相近的颜色为主,间插其它的颜色,但是挨着的颜色都不是一样的)我们还可以看看在同样的花纹下,添上不同颜色的效果。
小朋友,你们说,太阳穿上花衣裳好看吗?现在,该你们动手了,别忘了,太阳还正等着呢。小朋友们,开始吧!
三、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四、作品展评:
1、学生互评
2、学生自评,教师总评。
五、小结:小朋友们今天画得真好,太阳看了别提有多高兴了。
活动目标
通过美术课学会画桃子。
猜谜语扩大幼儿的思维。
活动准备
桃子简笔画一幅。
桃子谜语。
活动过程
一、桃子谜语
1、嘴儿歪,肚儿圆,毛茸茸,脸红红。
2、幼儿在想象中,让幼儿大胆的说。
二、桃子简笔画
1、我们仔细观察下这幅画。
2、谜语中所描述的和我们现在看的这图画是不是一样啊!
3、纸上画着的。桃子好看不?我们也来学着画一画好不?
三、画桃子
1、我们先开始画一个小水珠的形状。
2、在小水珠上画条缝。
3、小水珠长在翅膀上。
4、桃子的脸红红……
5、桃子就这么简单的画完了。
四、小结
1、桃子的营养丰富,美味可口,我们应该多吃桃子。
2、我们一起把桃子贴在树上吧
教学目标:
1、表现出对泡泡游戏和学习活动的愉悦,能为表现自己的感受选择的方法。
2、能辩识泡泡的形状变化和丰富的色彩,认识印、画、撕贴泡泡的`方法。
3、大胆创作并表现出画面组织的美感。
教学重点:
印、画、撕贴的三种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常用六色的运用以及圆形、色彩的重复组合。
教学准备:
泡泡画范作,投影片、录音机、瓶盖、彩色水笔。
教学过程:
素材脚本
一、认识泡泡
有一个谜语,看谁先猜出来:许多小气球,小孩爱玩它,球里色彩多变化,升上天空就会爆。
(学生猜,教师揭题)
二、引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做一项有趣的游戏好吗?游戏的名称是:吹泡泡比赛。
(请8位同学上台参加)
1、注意观察泡泡的形状。
2、注意观察泡泡的颜色。
3、(出示泡泡画范作)画上画了什么?你能发现这幅画是利用了哪种形状和颜色画出来的?
用瓶盖印一印,用水彩笔画一画,用彩色纸撕一撕,再经过添画,可以变成有趣的图形,这就是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三、泡泡画的作画方法(有三种)
方法一:利用瓶盖大、中、小各一个,六种颜色的水粉,调好颜料,用瓶盖重压在白纸上,可重复组合。
方法二:利用水彩笔在白纸上画成大、小不一的圆圈,在圆圈,再在圆圈上添画。
方法三:利用彩色纸撕帖圆形的重叠秩序和撕纸方法。
四、学生做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歌曲伴《一起游戏多快乐》)
1、选择适合自己的作画方法。
2、准备好材料工具。
3、注意画面的大小组合,色彩变化,画面美观。
4、尽量不仿照书本和老师的范画。
五、评析作业
1、学生在前面介绍自己的作品是用哪种方法作的。
2、用语言表达对泡泡的感受。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材料进行绘画,开拓视野。
2、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对材料的运用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3、初步了解人物的表情。
教学重点:
对材料的使用
教学难点:
鸡蛋变成脸蛋的制作过程。
教学过程:
(1)感受鸡蛋:
1、看一看:什么颜色
2、什么形状?
3、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2)鸡蛋的用处(简要):
(3)对人物脸蛋的认识:
1、脸上有什么东西?在什么位置?
2、人物表情:
喜:眉弯,眼眯,嘴上翘;
怒:瞪眼,咬牙,眉上竖;
哀:眼、嘴向下,眉头皱;
乐:眉开,眼弯,咧嘴笑
每个表情分别请学生上台表演,然后总结其特点,出示课前准备的范画。
(4)鸡蛋变脸:
1、你用什么工具把鸡蛋变成一张脸?
2、你要把它变成一个怎样的`脸?(什么表情)
3、作品欣赏。
4、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把手中的鸡蛋变成一个脸蛋。
5、作品展示。个别学生讲解作品。
6、课堂总结。表扬绘画认真,作品质量好的学生。
一、活动前思考
1、设计意图
可爱的小鸡宝宝,孩子们非常喜欢。但由于孩子小肌肉发展的实际情况,还没有掌握用线条表象小鸡形象的技能。他们有了想画的意愿,可画出的东西总不能够表现他们内心想画的东西。因此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且能使画面产生较好效果的材料,运用自主探索的活动方式,才能使幼儿既能轻松获得成功,又能让幼儿对绘画活动产生兴趣,而且还能使画面产生很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在美术活动中提供一些积木、颜料、勾线笔等材料工具,给孩子创造大胆、自主地探索小鸡的动物形象,让孩子在轻松、有趣的创过程中,充分体味到寓画于乐、寓教于玩。
2、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用一大一小两只积木以及勾线笔表现小鸡的形象。
难点:提醒幼儿将小鸡的身体和头部紧紧地靠在一起的基础上,鼓励幼儿探索小鸡的各种动态。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尝试用积木、颜料以及勾线笔等材料工具探索小鸡的各种动态。
2、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大大小小的积木、黄颜料、勾线笔、抹布,展板。
(三)活动过程:
1、引入主题,激发探索欲望。
师:我们上次用积木在颜料盘里亲了亲,在纸上变出了什么来啦呀?今天,我们要来学一个新本领,用积木去亲亲颜料在纸上变出小鸡来。那小鸡长什么样子的呀?(教师用肢体语言引导幼儿说出小鸡各部分的。特征)
师小结:小鸡长着圆圆的头、圆圆的身体,尖尖的嘴巴,身上长着黄黄的毛,身体下面还有两只小脚呢。
师:宝宝们看,我们的小桌子上有颜料、积木、勾线笔,还有一块小抹布。宝宝们自己去试试,能不能变出小鸡来?
评析: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孩子对小鸡特征的认识,为孩子第一次操作作好铺垫,并激发幼儿尝试探索小鸡的欲望。
2、交代要求,明确操作规范。
师:小朋友要两个人一张桌子,把衣袖拉上一点,手上脏了没关系,在抹布上擦一擦。
3、幼儿第一次尝试操作。
教师全面观察,选取成功作品,展示出来。
评析:给孩子创设了自主探索的空间,孩子根据自己的感性经验,自由地探索,大胆地发挥。教师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将成功作品展示出来。一方面作为这次作画的范例作品进行讲解,另一方面体现了教师的随机性和灵活性。
4、引导幼儿观察,鼓励幼儿用自己探索的方法,示范小鸡的作画过程,教师及时用语言提示帮助幼儿介绍作画的方法。
师:这个宝宝真能干,你的小鸡是怎么变出来的?请你上来变一变。
提示要点:头和身体靠靠紧。小圆画头,大圆画身体。
评析:教师用两个拳头靠一靠的方式让幼儿感知大圆小圆靠靠紧,帮助幼儿加深理解小鸡的形态特征,符合小班幼儿的思维特征。
动态引导:小鸡在草地上会怎样玩?喜欢做什么游戏?谁来做小鸡的样子?
评析:引导个别幼儿根据丰富的活动体验,用肢体动作表现小鸡的动态特征。在难点的解决上教师采用语言强调、动作强化的策略,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十分有效。
5、幼儿第二次探索操作。
评析:教师关注了孩子之间的个别差异,让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提醒能力稍弱的孩子将两个圆靠一靠,能力强些的孩子鼓励他们关注小鸡的动态。
6、展示幼儿作品。引导幼儿欣赏、分享、交流操作成果。
师:你喜欢哪一幅作品?最喜欢哪一只小鸡?哪里可爱?
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方法,并引导幼儿交流内心的感受,帮助幼儿肯定自己、欣赏同伴……
评析:教师的评价从多角度地赏识激励孩子,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发现每个孩子作品的闪光点,并恰当地给予合适的建议。活动以游戏的形式结束,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
活动目标:
1、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对冬天的认识。
2、能按意愿独自设计画面,大胆作画。
3、增强对冬季周围事物关注。
活动重点:
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对冬天的认识。
活动难点:
能画出冬天里景物、人物的特征,色彩合适。
活动准备:
油画棒、画纸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引出主题。(指向目标1)
“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啊?”“你看到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呢?”幼儿讨论,教师简单小结。
2、提出绘画主题,引导幼儿思考。(指向目标2、3)
“今天我们要来画一幅‘冬天’的画”,你会画一些什么呢?”幼儿个别说一说,互相说一说。
3、提出作画要求,幼儿自主作画教师观察引导。(指向目标1、2、3)
“请小朋友画出景物、人物在冬天里的样子,要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冬天,自己要有自己的想法,尽量不要和别人一样。”
幼儿作画,教师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丰富画面内容,涂上适当的色彩,进一步表现冬天特征。
活动结束:
请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或找一找自己喜欢的作品,说说原因。
设计意图:
1.观看各种各样的生气表情,将生气时候的自己画出来。
2.喜欢和同伴述说自己生气的故事,知道生气是一种正常情绪宣泄方式。
活动准备:
课件、视屏、画纸、画笔、范画。
活动过程:
1.欣赏视频,初步感受生气时的表情
师:你们知道大耳朵图图吗?今天图图和妈妈为了吃饭这件事情生气了,请你仔细看看图图和妈妈生气的时候是什么样的?
(观看视屏后提问):图图和妈妈生气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呀?(幼儿说出后出示图片)
2.尝试表现自己生气的样子,了解生气时的表情与特征
师:你会生气吗?你生气的时候是怎么样的?你来学一学。(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
师:你们为什么要笑呀?原来,我们把这些生气的表情都画得大大的。,很夸张,所以看上去都很好玩,是吗?
师总结:原来生气的时候我们会有这么多不同的表情,有的人生气的时候温和一些,他会皱起眉头、翘起嘴巴,有的人生气起来很夸张,很可怕,他会张大嘴巴、拳头紧紧握起来、眼睛像要冒火一样等等。
3欣赏范画,了解画面中“生气的故事”
师:其实,我们都不会无缘无故地生气,生气总是有原因的。瞧,这里的两个小朋友也生气了。男孩子叫乐乐,女孩子叫红红。你们来猜猜看,他们为什么要生气?(出示范画)
你们一下就猜出来了,这说明你们很会观察画面。可是你们有没有每幅画上都有两个乐乐或两个红红,这是为什么呢?
师小结:原来角落里的是乐乐,而这个框框里画的是乐乐想出来的,以前发生过的事情。
4.说说自己生气的故事
师:你们肯定也会为一些事情生气,对吗?谁来说说你生气的故事。(个别幼儿讲述,鼓励说说不同的事情)
5.画画自己的生气故事。
师:大家都想来说,那好,我们就把这个生气的故事画下来吧!
教师示范作画:把自己画在角落中(贴一个小人),然后再画一个大大的边框。为什么要画大呀?对,这样才能把自己生气的故事画清楚(举一个孩子的例子,说说可以画些什么)
提作画要求
画的时候想想自己生气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怎样才能让别人一下子就知道你在生气呢?(提醒幼儿把头画得大一些,这样才能让别人看清你的表情。)
6.幼儿作画,老师巡视。
7.介绍自己的作品。
师:你为什么生气呀?你生气的时候是什么样的?请你用完整的话来说说自己生气的故事。(从表情特征、布局方面重点讲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生气的时候,生气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只是,生气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很难过,很不舒服,对吗?那如果我们生气了,我们应该怎样让自己高兴起来呢?其实还有许多其他的好方法,以后请你当小记者采访一下你的好朋友或者自己的爸爸妈妈,好吗?
活动目的:
1、欣赏各种花瓶,感受工艺品的美。
2、根据花瓶的造型及其变化用各种不同的纹样设计花瓶。
3、发挥幼儿想象力、创造力。
活动准备:
橡皮泥、花瓶范画一张、各种花瓶图案的范例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课件,引导幼儿欣赏:这些花瓶漂亮吗?哪几部分最漂亮?
2.根据幼儿回答,教师归纳小结:花瓶有胖有瘦,有高有矮;花瓶口有的是平口,有的是花边口;花瓶颈有粗有细,有长有短,有的两边还有“小耳朵”;花瓶肚圆的`、椭圆的,还有扁的,等等。
3.引导幼儿学习花瓶造型的设计。
(1)出示范例,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2)请1~2个幼儿运用将花瓶的主要组成部分(瓶口、瓶颈、瓶肚)进行组合变化的方法来设计花瓶。
4.引导幼儿学习花瓶图案的装饰设计。
(1)引导幼儿观察花瓶上的图案,说说它们一般在花瓶的什么部位。
(2)出示花瓶图案范例,引导幼儿欣赏。
5.幼儿创作教师指导鼓励幼儿设计出新颖的花瓶造型和图案。要求幼儿注意画面的整洁及色彩的丰富。
6.讲评幼儿作品:
将幼儿作品集中起来开一个“花瓶展览会”,引导幼儿互相欣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