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伯牙绝弦》教案优秀7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一、教材说明:六年级第十一册 P137页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学生特点: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四、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五、教学理念: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在现行的教材中安排文言文的教学任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要求。这些文言文虽然只是浩瀚文学海洋中的点滴,但却是小学生认识、吸收我国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引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教师应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以读为本,让学生读、悟,读懂意思,读出韵味,读出语感。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感受古文形式美。
1、欣赏“伯牙鼓琴图”,揭示课题。
2、课件出示竖排全文,感受古文形式美。
二、初读课文,感受古文音乐美。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2、检查朗读情况,指导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重点指导难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教师范读,学生再次练读,指名读。
三、解文悟情,感受古文意境美。
(一)理解大意。
1、解题,相机总结学习方法:联系资料、借助注释以及要灵活变通地理解古文。
2、文中有哪些文言词是你在以往的古诗文学习中已经理解了的?
3、还不懂的地方怎么办?
(1)学生交流学习方法。
(2)自渎课文,试着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
(3)全班汇报交流,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
在理解“哉”字时,引导学生用上“哉”字表述太高兴了(乐哉、喜哉、快哉)和太悲痛了(悲哉、哀哉、痛哉),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二)感悟深情。
1、得遇知音之喜。
从哪儿可以读出他们是知音?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你的想法、心声,你的朋友都能懂得,这是古今多少人向往的美好境界啊!这样的朋友就叫做——知音。让我们走近这对千古知音:焚一炉香,伯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子期凝望着远方,思潮起伏。同学们,现在你就是那善听的子期,让我们用心来聆听这动听的琴声吧! (播放音乐)
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随琴声飞向了那峨峨的高山之颠,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伯牙的手指熟练地拨弄着琴弦,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流淌而出,子期,此时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在指导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美哉、妙哉、壮哉……巍巍兮、浩浩兮、滔滔兮……)
伯牙得遇子期这位知音,他内心会发出怎样的感慨?(板书:知音得遇,喜哉)
2、痛失知音之悲。
现实常常是那样残酷,子期先伯牙而去了。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再也没有人会说——志在流水时,也再没有人会说——(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子期已归,伯牙来到墓前,以琴声悼念子期。秋风瑟瑟,万木萧萧,更增添了伯牙心中的哀伤。明代小说家冯梦龙这样写道:
(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抚琴:弹琴]一操[一操:一曲]。那些看者,闻[闻:听]琴韵铿锵[铿锵:形容乐器声音响亮节奏分明],鼓掌大笑而散。
此情此景,伯牙心里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呀?
万般的滋味化作一句话——(板书:子期已归,悲哉!)
(播放广播剧剪辑)反复感情引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激发学生情感。
四、回味诵读。
随着那一声“破琴绝弦”的砰然巨响,伯牙的琴声消逝了,只有这段友谊的绝唱千古流传,让我们把这动人的故事永远铭记在心。
八、教学反思:
1.以读为本,在逐层深入的读中,引导学生逐步感受古文的形式美、音韵美、意境美。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带领学生投入到了那美妙的意境之中,感受到了古文独有的韵味,领略到了古文那博大深厚的内涵。
2.以文言教文言,课堂处处飘溢着浓厚的古文化气息。老师的导语、评价语充满古韵与诗情画意,这样的语言不知不觉地感染着学生,学生的语言也富有诗意起来。
3.合理运用课外资源。无论是音乐、绘画、广播剧,还是拓展阅读的课外文本,都极为有效地缩短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完全忘我的境界,从而更加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感悟其中深情。
荣成市实验小学 五 年级 语文 学科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伯牙绝弦
课时
1
设计教师
教学目标设计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方法设计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组块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我进行词语铺垫。
2、播放《高山流水》,引入新课。
组块二: 初读感知,读出节奏。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3.小组展示读,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4.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组块三:细读文本,感悟知音。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⑴作为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技可谓出神入化,而钟子期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平。课文中的哪一句写出了这一点?
⑵联系刚才讲述的故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两个“善”的意思。
2、研读课文的2至4句。⑴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出相关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⑶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除了这些以外,他的琴声里还可能会有哪些景色?【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2、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生字全解】生字、新词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注意区分“峨”与“饿”;“若”与“苦”。【词语全解】1、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2、伯牙绝弦:绝,断绝。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句段解析】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3、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 自读课文,完成前置性学习要求。
(1)看大屏幕,认读生字词
(2)小组检查课文朗读情况,交流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2、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3、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练习有感情朗读。
5、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理解“善哉”的意思。
6、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7、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8、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
9、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互动设计⑷大家想一想,琴技如此之高的伯牙,他的周围会缺少赞美声吗?为什么他偏偏视子期为他的知音?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怎样?⑸此时的伯牙,他简直就是欣喜若狂。他曾这样感叹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⑴齐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⑵你一定能感受到他的痛楚,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组块四、拓展延伸,推荐作品。 1、伯牙绝弦,他向世人宣告什么?你想对痛苦、绝望的伯牙说些什么吗?安慰他、鼓励他?2、推荐阅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里关于伯牙的纪念诗歌。【课文大意】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要表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到:”太好了,我仿佛看见了巍峨的泰山!”伯牙心里想要表达流水,钟子期就说:”太好了,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表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上再难找到听得懂他琴声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复弹琴【课文赏析】这则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融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和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10、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11.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12.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课堂练习1、 看拼音写汉字wēi é tǎng ruò ( ) ( ) 2、根据课文填空:不伯牙善鼓琴,( )。伯牙鼓琴,( ),钟子期曰:“善哉,(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 ),( ),终身不复鼓。
板书设计伯牙绝弦知音难觅
课后反思教学中,老师从学生的传说中引入课文,讲到课文是这个传说的历史记载,只有五句话,77个字,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中对“知音”内涵的揭示上,学生也理解得到位。所以,一堂精彩的课,老师的精心准备,老师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老师对文本的独到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故事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讲伯牙绝弦的故事,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强调“弦”的读音。学生试读“弦”。
3、解题质疑,理解“绝弦”,并提问学生通过什么知道的。渗透根据注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4、让学生说一说读了课题后有什么疑问,伯牙为什么绝弦?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课件出示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流利。
2、指名读课文,适当让学生评议。
3、范读课文。感知课文节奏。
4、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出节奏。
5、齐读课文。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三、读懂课文,理解文意。
1、通过几遍读下来,我们已经知道课文中有两个人物。让学生找出来,指名说。板书:伯牙、钟子期。
2、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爱好呢?在课文找一找。指名读第一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善”的意思。板书“善鼓琴”、“善听”。
3、从课文中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自己读课文,把你读懂的交流一下。
4、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第二、三句话。提问学生这里的 “善”表示什么呢?还可以怎么说?用自己的话替换一下。并视频展示伯牙和钟子期相识部分。提问: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刚才的视频 吗?学生汇报。
5、是啊,伯牙所想到的,钟子期就能从琴声里听出来,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读一读,品一品。
6、故事的结果是怎样的呢?谁知道?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交流,视频展示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内容,感悟何为知音,板书:知音。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悲伤情感。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1、我们都知道伯牙是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以前他的得到的只是表面的赞美,肤浅的赞美。体会伯牙遇到钟子期时,心情怎样?学生自由说。
2、无奈知音已去,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3、有记载,钟子期死后,伯牙在钟子期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课件出示诗歌,学生读诗歌,进一步感受伯牙的悲痛心情。
五、回味内容,升华中心。
1、善鼓的伯牙为什么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让学生说说原因。
2、学完了课文你能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吗?
3、学生交流,指名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内容。
4、如此动人的故事,你们想不想背下来呢?自由朗读,试背课文。
5、这的确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
6、让我们再次在音乐声中诵读全文。
六、作业:
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 伯牙绝弦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1.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片段;这首古筝曲是不是动人心弦?关于这首乐曲的创作,有一个传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解题质疑:
⑴ 学生通过课前的查资料简介伯牙,老师做适当的补充:伯牙,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琴师。(可结合参考上的伯牙学琴故事)大致了解伯牙、钟子期。
⑵ 理解绝弦(如果不易理解可在读懂环节进一步理解。)
⑶ 质疑:如:伯牙为什么绝弦?绝弦说明什么?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平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师: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同学们已有了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回想一下,应该怎样学习文言文?
(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借助注释,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一句话的意思;读懂整篇课文的意思,弄不懂的词句和同学讨论,或问老师。)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article/
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4.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5.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发。
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7.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soft/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4.预设交流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课文导入:
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大家手中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今天第二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生1:读课文。师评: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就读得这么好,把掌声送给她。谁还想读?
生2:读课文。
师评:真好,我最喜欢她读的三个地方。第一个地方是“峨峨……”,第二个“必得之”第三个是“终身不复鼓”掌声送给她。一起再读课文,注意感受节奏。
生:一起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师:我们放慢节奏再读一遍。
生:再读课文。
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生: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师:真会读书。能够说出字表达的意思。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生: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生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生: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生1:啊!生2: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生1:真棒啊!生2:了不起!生3: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其他同学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师:这位同学理解的真好,我要忍不住对你说“善哉”。
生2: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
生3: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师: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生: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
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生1:还会有鸟语花香。生2:春天百花盛开。生3:冬天白雪皑皑。……
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
生答:知音。
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生: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
生:表面的。肤浅的。
师: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
(学生自由说)
师:这样的赞美有没有价值?
生:钟子期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哦兮若泰山。
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乎若江河。
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1:失望。生2:寂寞。生3:忧虑。生4:渴望。……
说;他在心里一定会忍不住发出呼唤。我的知音——
生:你在哪里?
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生1:快乐。生2:激动。:生3:充满希望。生4:欣慰。……
教师简介资料。
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生:我认为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
师;是啊,是人生的知音。
生;他们还是生命的知音。
师:是啊,他们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
:生:应该是快乐的,幸福的。
师;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知音,真是太少了,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
生:齐读课文前4句。个别朗读。
师:这位同学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不幸的是,子期得病而死,伯牙——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
生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
生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
师:是啊,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没有人赞他——
生齐读句子:善哉,峨哦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没有人赞他——生齐读: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他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生1:断了他的前程。生2:断了他的心弦。生3:断了他的希望。……
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
生再读最后一句。
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生再一次朗读全文。
师: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他、赞美他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学生动笔写感受。交流:
生1:伯牙,我同情你,你一定很寂寞,振作起来,你一定能找到新的知音。
生2;俗话说得好,不要把内心的大门永远关闭,你不要再伤心了。……
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叙述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与子期生为知己,后因子期病死,伯牙摔琴断弦,从此再不弹琴。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它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
学习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本文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学生读通顺后根据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能了解文句大意,老师重点指导朗读、背诵课文,在读中感受朋友间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设计理念】
教材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的。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读通、读懂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教学难点:感受俞伯牙和钟子期而之间的感情。
【教学准备】
1、古筝曲《高山流水》。
2、课件制作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杨氏之子》,还记得吗?谁来起头,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师:你的记忆力真好,相信这一课已经给你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像《杨氏之子》这样的文言文,我们已经接触过了,文言文是我们中国文学的瑰宝,更是我们民族所独有的,它不仅语言精练,而且寓意深远,是值得我们同学深入理解和研究的。那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文言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伯牙绝弦》,这是一个千古传颂的故事。
2、板书课题,指导“弦”的读音和写法。“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了。指名读课题。读准“弦”。(强调“弦”读xīán,不能读xuán。)
3、现在,我们就跨越时空,来到春秋时代,来倾听这个美丽的传说。
二、整体读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正确
1、明确自学要求:自由读,大声读,读准字音,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教师范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教师带读,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尤其注意朗读难点:“伯牙/谓/世/再无知音”的正确停顿。
三、初解绝弦
质疑:读了课题“绝弦”是什么意思?(绝:断绝。绝弦:不再弹琴。)为什么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四、再解绝弦
1、文章读了这么多遍,你能把伯牙和子期的关系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出来吗?(板书:伯牙子期知音)
师:什么是知音?
生: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
师:从哪里看出二人是知音?
生: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板书:善鼓琴善听)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第一句中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善”擅长)
第二句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善哉”相当于现代的什么?(好啊)
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样说?
(真棒啊!了不起啊!真厉害!……)
师:由此看出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样的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它的意思不一样,这叫一词多义。我们在学习文言文中要结合上下文和具体语言环境来理解。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引导理解知己: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念:想。之:伯牙所想(板书:所念必得之)
(2)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联系上文,伯牙“念”了什么?(高山,流水)这就是善鼓琴的伯牙。伯牙想到高山,如果你是钟子期,你会赞叹道:“峨峨若泰山!”伯牙想到流水,如果你是钟子期,你会赞叹道:“洋洋若江河!”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指导读好句子。指名读,指导感受“峨峨泰山”和“洋洋江河”;指名读,指导感受子期对伯牙的由衷赞叹;指名读,指导感受知音之乐。
(4)想象说话
善听的子期不仅仅从伯牙的音律中听出高山流水,还听出了伯牙像山一样的志向,像海一样的胸怀。如果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例:绵绵春雨
引导学生积累词语:滚滚波涛淙淙流水隆隆雷声茵茵绿草皎皎明月竹叶萧萧徐徐清风袅袅炊烟皑皑白雪)
你会怎样赞叹?出示课件让学生同桌练说,再推荐代表表演。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若!”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若!”
小结:好一个善弹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清风……钟子期必得之,他们心灵相通,这就是真正的知音。(板书:知音)
3、质疑:如此善鼓琴的伯牙,在楚国会缺少赞美吗?想象:周围的人会怎样赞美他?(预设:琴艺高超、琴技炉火纯青等)。这些赞美者中有真正理解伯牙和他的音乐的吗?
(1)出示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作《水仙操》,把琴曲所描绘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楚王听了后连连摇头说:“弹得太嘈杂了,换首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曲《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早已喝得酩酊大醉。
(2)想一想他此时此刻的心情怎样?(生:无奈、失望、难过、寂寞)
(3)伯牙渴望什么?他一定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生:他心里一定在呼唤谁能真正懂得我的音乐,谁是我真正的知音呢?)
(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得钟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生:高兴、欣喜若狂……他会对子期说“知我者子期也”……)
(5)他们相遇相知,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仅仅是音乐的知音吗?更是什么?
(生:心灵知音、心心相通、用心灵交流。)
4、师:知音欢聚,其乐融融。再读课文2-4句,感知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五、情感导读,感悟失知音之痛
1、可惜,快乐的日子多么短暂,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会。夏去秋来,当伯牙赶到楚国,万万没想到子期因病去世。(出示句子深情朗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板书:子期死)
2、此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再也没有人能像钟子期一样赞叹:“(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时,再也没有人能像钟子期一样赞叹:“(生读)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又回到那无人理解的日子中,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板书:绝弦)
六、创设情境,感悟失知音之痛
1、小练笔:假如你是伯牙,站在知音的墓前,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你有什么话想说?请把它写下来。(子期,你为什么离我而去?你死了,我再也没有知音了……)
3、此时,如果你就是伯牙,满怀希望而来,却闻此噩耗,你又是什么心情?(生:悲痛欲绝、痛不欲生、伤心、无奈、悲痛……)
4、子期一死,伯牙又回到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生活中去了,他完全陷入一种绝望,于是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对子期的思念,让我们感受到知音难觅,友情可贵。
七、积累古文,尝试背诵
1、伴着伯牙的《高山流水》,想象那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再把课文读一遍,把你的感受读进去。(播放高山流水。)
2、尝试背诵。
3、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在中华文化中有很多交朋结友的名言佳句。
课件出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君子之交淡如水。
士为知己者死。
……
【作业设计】
1.熟练背诵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
知音
钟子期善听必得之死
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
2、
3、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音乐的魅力。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和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同学们,今天你们能够坐在这里展示才华,我想你们班的素质一定非同凡响,老师先为你们做个小测试,看看你们当中的谁将来有可能成为文学家。我们知道中国的语言文字最有情味,从文字中,我们能读出颜色、声音、画面、情节,甚至能读出味道来。我给你一个词,你能读出什么呢?请注意看——“徐徐清风”(你展现的画面真迷人,让我们感到了清风的柔美。你将来肯定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皎皎明月”(你的确让我们看到了白玉盘似的明月。)(你能通过想象,读出文字中的情节,你很有创作的天赋。)——“袅袅炊烟”(继续努力,你有望成为文学家)(你和文学家有缘,透过你的语言,我们看到了农居生活的闲适,作吸气状,我还闻到了喷香的米饭味儿。)“鸟语花香”(你不但读出了一幅群鸟齐鸣、百花吐艳的画面,还带领我们走进了花的海洋,闻到了花的芬芳。你将来肯定能成为文学家,)“高山流水”(你很有文学家的潜质,你真棒,你读出了一幅高山流水图,静态的大山、动态的河流相映成趣。)不过,当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读出来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伯牙绝弦》,因为高山流水觅知音就是讲的伯牙绝弦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把课文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第一次读感觉如何?
生:这些词语读起来不顺口;
生:难读……
2、师:短短的五句话但不好读,不好懂,(我们先来看看生字,开火车读字组词。生字认识了,再把课文读一遍。)读不好没关系,跟老师一句一句读。可以看大屏幕上,老师是怎么停顿的,(师读生跟读,)同学们也画出停顿符号,自己再读读吧,
3、(指生读)谁能第一个读给大家听,(生读)真是让我叹为观止,第一次读就这么正确通顺。(一生读停顿读得好)了不起,第一读正确不算,还读出古文的味道来。同学们,我们也来读读,除了读正确,我们也要读出古文的韵味来(生齐读)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预设: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那“伯牙绝弦”的意思就是?
解决措施: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由老师给出正确。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预设: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解决措施:以小组进行讨论,然后老师姐和同学们的回答做最后总结。
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生谈读懂的地方。(提醒学生不要重复别人的话,认真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品质。)引导学生说说每句的意思。
3.师: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很强,但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你发现这个字了吗?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4次。)
意思一样吗?
预设: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喜欢,善于。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解决措施:同上。
预设答案::啊!好啊!
(一)细品文本。
1、请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何以见得?
2、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想像力真丰富。)我看到了一座高山。我看到了巍峨的山峰。(你真会用词)我看到了雄伟的泰山(在你的描述下,我也看到了,谢谢你!)……这么多的画面,古人仅用一个峨字就表现出来了。看来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呀。用你们的朗读表现泰山的巍峨吧!师引读这句。
细心学生发现另外一个语气词了吗?(兮,请生读)为什么一个句子连用两个语气词?生:因为钟子期强烈感受到伯牙琴声中泰山的巍峨。是呀,如此动听的琴声,子期就这样赞叹。生读。
同学们在字里行间中体会到了子期的善听?那么,这个句子你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出示第二个句子: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你的江河读的特别突出,能说说原因吗?生:江河跟上面泰山一样,也是赞美。(生再读)
师:听出了江河的浩荡之情。(抽生)你那洋洋兮也读的特别好,能说说原因吗?生:江河都是很长呢。志在流水是伯牙心里想着,钟子期把他听出来了。(生再读)
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还有谁来赞美伯牙?指生读。
那同学们想想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想想人写诗为了什么?
师:古人也常以琴言志,将自己的心声、志向融入琴声中。他表现高山就是诉说自己的志向有高山般远大,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江河般的胸怀。伯牙是在用琴声表达自己浩浩然的鸿鹄之志和坦荡荡的君子情怀。明白了这些,你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吧。
4、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同学们想一想,还会表现什么呢?生:猜想。(你想像的真美呀!)现在你们就是子期,也来写上几句,赞赞伯牙吧!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好极了)
5、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好皎洁的月色呀!)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善哉,依依兮若杨柳!(是那么的柔美)当伯牙鼓琴志在芳草------善哉,萋萋乎若芳草!小结: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
伯牙所念——生: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板书:知音
6、师:其实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答)
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吧: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文言文。)知我者,子期也。
师:是啊,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让我们读课文的前4句,感受他们久逢知音的快乐与激动吧。学生齐读前四句。
7、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这就是真正的知音。可是世事难料,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再与子期相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出示,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你读懂了什么?
8、预设: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解决措施:通过对这篇文言文的学习,是同学们对伯牙和子期之间的友谊有了较深的理解,再让同学们通过阅读交流并讨论的方式来解答一下这个问题,最后由老师做补充说明。预设答案: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出示句子: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五、课外拓展
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曲动人的乐曲又弹给何人听?于是伯牙就扯断琴弦,把琴箱摔向祭台,吟诵着为子期写的挽歌(幻灯出示,伴着音乐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的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六、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