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次为您整理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优秀6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会写本课的生字,辨别形近字并进行组词,读准易误读字的'字音,掌握课文中较有特点的多音字的字音、字义与组词。
2、能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的意思;
3、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对读书学习的热爱之情。
一点:激发学生对读书和学习的热爱。
一线:紧扣对话,联系实际。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一、新课导入
童年时的“窃读”,让“我”从书中得到了很大的乐趣。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二、初读课文
思考
1、“小苗”和“大树”分别指谁?(简介季羡林)
2、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都不一样。你发现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访谈录)
(“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课文写了小作者张钫与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次采访记录。)
三、模拟采访
结合插图定好人物对话的基调:
苗苗:稚气、礼貌。
季老:亲切幽默、平易近人。
四、按部分朗读课文,逐层学习
1、他们谈了些什么内容?
(具体谈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积累古诗文”四个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思考、讨论与交流。
2、在苗苗与季爷爷的交谈的内容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来谈一谈。
(学生自由回答,只要能依据课文内容来修正自己在学习中的态度、方法与习惯即可。)预设
(1)“闲书”问题:
①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指什么,“正课”呢?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②从他们的谈话中你了解到阅读有哪些好处?(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结合自己的体会,还有什么益处?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③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2)偏科:结合自己的学习。
(3)学好外语:游学、交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4)古诗词积累:语文书上、中文经典。
3、你们现在知道题目的真正的意思了吗?
(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都的内容。)
五、拓展延伸
采访一位自己身边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记录。
交流采访要注意什么,怎样写访谈录。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个名叫苗苗的小学生与季羡林先生的“访谈录”,全文运用对话形式,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这两个人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平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苗苗的天真、可爱和季羡林先生的和蔼、亲切及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访谈录”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文体,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羡林先生来朗读课文(他们读的时候教师读旁白,学生采用直接对话的形式),其他学生都捧起书认真听对话内容。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读得自然。
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如:季羡林先生和苗苗算不算书虫?说说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等。在议读中,学生不断地进步与升华,总的来说课堂效果还算好。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重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准备材料《我的童年》,学生人手一份;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
2、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
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3、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
4、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
二、做采访准备
说一说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教师做好记录)
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礼貌问题、作记录问题……)
三、读课文,找到自己的答案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三、感悟课文内容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⑴ 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⑵ 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⑶ 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希望同学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四、个性阅读,独特见解
1、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启发。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3、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五、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1、同位俩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2、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
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如: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对下一代青年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
六、学技巧,指导综合性学习活动
通过读这篇文章,说一说进行访谈活动还应注意些什么。
七、辩论
对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闲书、学生偏科、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等问题进行辩论,说出自己的见解。
八、拓展
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编辑短评】
这篇教案较好的理解了编者的编写意图,突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最突出之处是把活动穿插到课文的学习中,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而不致使活动落空。不足之处是课文的讲解仍是太多太细,加上活动时间,学生的负担较重。
一、说教材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二是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口语交际、习作打好基础,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二、说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三、说教法
1.本文作为略读课文,且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所以更应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
2.本文是访谈录,通篇都是对话,在反复自读把握主要内容后,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或模拟采访。在朗读中要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苗苗是个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而季老毫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在幽默的谈吐中善于诱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文中有许多多音字,如《水浒传(zhuàn)》、“绿(lù)林好汉”、“一百单八将(jiàng)”、《济公传(zhuàn)》等要注意读准确。还要注意对话是口语化的,如“跟前儿”“偏科”“起码”这些北京方言,更是透着亲切,所以要读得像说话一样自然,毫不做作才好。
3.在弄清苗苗同季老交流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的问题后,可以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然后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应有的启发,如,要加大课外阅读,才能促进写作的提高;不要偏科,全面发展;加强古诗文积累,增强文化底蕴等。
苗苗与季老的对话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如,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在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可行吗;苗苗的爸爸打她对吗;学生偏科与任课教师有关系吗;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我们能成为“三贯通”的人才吗……
4.在本文的学习中,要注意从对话中感受到季老谈笑风生中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诱、关心关爱下一代成长的人格魅力。还有在访谈中如何有礼貌地请教、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对方的表述等,学习一些采访的技巧,用于指导课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就本文还可做一些拓展,如,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等。
5.在读书、讨论、交流后,可以品味题目的寓意: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苗苗;“大树”--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关键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解色朗读课文,学会抓要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抓住主要内容及事例体会人物特点。
3、积累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
学案教案
1、认读生字(彭、侠、嗯),找形近字,扩词。
2、审题:
“小苗”、“大树”指谁?比喻什么?
3、季老和苗苗对话的内容讲了哪几个方面?请抓住要点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4、从季老与苗苗的对话中,你看出苗苗是个( )的孩子;季老是个( )的著名学者。
5、从季老与苗苗的对话中你学到了哪些读书方法?你还知道哪些好的读书方法、学习方法?
一、初读课文,读通读顺课文,认读生字,说说初读后的感受
二、审题入手,教学生学会抓住要点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三、自读,抓事例研讨人物特点
1、多读闲书。
2、阅读积累古诗文
3、学习要做到三贯通,下一代:
季老:亲切幽默,平易近人,关心下一代。
1、爱读闲书。
2、只喜欢语文,偏科。
3、学外语。
苗苗:热爱读书 谦虚好问 崇拜学问者。
四、掌握本课读书方法,积累读书方法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重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准备材料《我的童年》,学生人手一份;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
2.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
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3.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
4.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
二、做采访准备
说一说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教师做好记录)
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礼貌问题、作记录问题……)
三、读课文,找到自己的答案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四、感悟课文内容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1)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2)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3)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希望同学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五、个性阅读,独特见解
1.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启发。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3.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六、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1.同位俩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2.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
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
如:“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对下一代青年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七、学技巧,指导综合性学习活动
通过读这篇文章,说一说进行访谈活动还应注意些什么。
八、辩论
对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闲书、学生偏科、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等问题进行辩论,说出自己的见解。
九、拓展
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
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重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准备材料《我的童年》,学生人手一份;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
2、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
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3、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
4、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
二、做采访准备
说一说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教师做好记录)
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礼貌问题、作记录问题……)
三、读课文,找到自己的答案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三、感悟课文内容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⑴ 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⑵ 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⑶ 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希望同学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四、个性阅读,独特见解
1、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启发。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3、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五、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1、同位俩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2、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
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如: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对下一代青年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
六、学技巧,指导综合性学习活动
通过读这篇文章,说一说进行访谈活动还应注意些什么。
七、辩论
对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闲书、学生偏科、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等问题进行辩论,说出自己的见解。
八、拓展
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