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育教学反思总结(优秀10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课堂教育教学反思总结(优秀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反思 篇1

《学会鼓励》是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练习六中的一则口语交际,旨在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的能力,学会真诚地鼓励别人。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懂得:“鼓励”在人际交往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要学会坦诚地给予鼓励,并用适当的方式接受别人的鼓励,掌握鼓励他人的技巧。针对话题,教师在进行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时,主要围绕本话题的生活性来展开,立足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源泉、找内容、找过程。

学生在生活中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鼓励,而是缺少鼓励别人的意识。教师针对这点,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首先想到的是唤醒学生的反思意识,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让学生深入其中,真实地讲出自己心里的话,以激发学生进行交际的兴趣和愿望。学生们通过老师的引导,很真实地流露出自己的情感,为下一环节打下了很好的铺垫。教师在第二环节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 “讲故事”、“观看真实生活中实情的录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知道怎样鼓励别人,在情境中培养学生鼓励别人的能力。

课堂中,教师还创设了学生生活中的话题“运动会”,孩子们对刚刚举行的运动会还历历在目,很多学生都有过这种经历,学生们滔滔不绝、娓娓道来,课堂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在“说一说你遇到的不开心的事和你成功鼓励过别人的事情”这一教学环节中,孩子们群情激昂,竟相讲述自己付出的“爱”和得到的“爱”。教师穿巡在他们中间,倾听着、感动着,细细品味着来自于学生个人世界的美好情感和他们进行着心与心的交流。

课堂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学生的思维平和而积极,表演的同学都极为投入,有几个在平时中从没有表现过的同学在表演中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在课末,教师对学生说出这样的话:孩子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假如当你不开心时没有人鼓励你,你该怎么办?对!鼓励自己!用积极的口吻对自己:“我一定会好的!因为阳光总在风雨后!”在这节课的表现中,你想怎样来鼓励自己呢?做上手势大声对自己说:“我真棒!”,对你的朋友说:“你真棒!”

另外,在口语交际的课堂上也易出现一些尴尬场面,老师讲得唾沫横飞不停的往里带,可学生无动于衷就是进不去,甚至嘻嘻笑笑全当好玩儿。教师在第一次试讲时就发生了这样的情况,当时的`情境是班上的运动员比赛失利了,很难过,需要鼓励。可是学生不论台上还是台下都哄堂大笑,完全进不了状态。这个时候,也不能批评学生调皮捣蛋,因为入不了戏也许是导演的问题,也许是剧本的原因。于是,第二次上课,教师将情境换成了刘翔在北京奥运会上因伤退出比赛时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悲伤的音乐、痛哭的观众、刘翔落寞的背影,瞬时就将学生打动,不少人看完视频后已热泪盈眶,于是,“入境”也就变得轻而易举。从这件事情,发现教师在把学生带入情境时,可能要花一些心思,教师的表演、语气、态度都至关重要。另外,一些教学素材合理的使用也是必不可少,一首切合情境的音乐、几张感染力强大的图片等,可能比老师的苦口婆心要来的实用、有效。

未尽事宜,不能一一尽述,望能得到大家的指导和帮助。

教案的教学反思 篇2

《项羽之死》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的一篇史传性散文。在讲解本课时,我采取了一种自己没有尝试过的讲授方式,两个课时全部自己讲解,按照最古老的方式上课,这也算是一次实验吧。

教学目标设定为2个,即:

1、诵读课文,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把握项羽的鲜明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

最后就其课堂效果来看,大部分达到教学目标

本课设定导入部分,是文学常识即什么是史传性散文,然后引入课文《项羽之死》是司马迁描写的最为悲壮的场景。教学的主体部分就是对文意的疏通,一段一段翻译讲解课文,同时提醒重点词句。值得注意的是本课分的段落分别是三个场景,所以在讲完一个段落后都会进行总结在这个场景中体现了项羽什么性格,怎样表现的,然后进行总结。最后分析项羽的性格,确定他的死有必然性。

本课是最古老的讲授方式,学生的参与度不够,但是教师也有时间讲解更多的内容。对于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结合值得自己多加尝试。

教学反思 篇3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各学科的教学都发生了变化,小学语文也不例外,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变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手段替换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课堂看似活跃、热闹了,但实际上这只是表面现象,课堂教学效率并没有大幅度提升。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两方面:一是部分语文教师错误理解新课程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等于放任学生在课堂上为所欲为,让学生自由讨论并不等于随意畅谈,这种错误理解只会扰乱课堂纪律,阻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二是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表面看来是使用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实则为了确保教学顺利运用的仍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是生硬地插入了一些提问、讨论,并未对整体教学起到多大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经过长期的思考与实践,笔者总结了以下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兴趣,尤其是小学语文,作为一门以传授学生语言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学科,很多知识学习起来都比较枯燥乏味,更需要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巧妙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导入这一环节中应想方设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导入的方式有很多,教师能够创设悬念,抓住学生心弦,让学生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也能够联系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价值,产生学习的愿望,还能够利用故事、谜语导入新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二)组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好胜心强,不甘服输,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他们的这一特点,组织和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如成语接龙、朗诵比赛等,这些活动能充分满足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需求,激起他们比、追、赶、超的欲望,使他们坚持最佳状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三)创造成功机会,激发学生兴趣

每一个人都期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学生更是如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时机,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并抓住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多鼓励、表扬他们,从而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更愿意、更努力去学习。当然,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教师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从教学实际出发,合理选用,就必须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在参与学习活动中实现自我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愈能在教育活动中发挥自我的能动力量,调整、改造自身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但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并未到达这一要求,要么过度给予学生自由,要么仍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教学。显然,这两种方式都不可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际上,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自我的主导作用,学生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自我的主体作用。那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一方面,教师要改变自我的主角,由课堂主演变为课堂导演,由课堂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引导者,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教师要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如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合作讨论,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和发展本事。需要注意的是,将课堂还给学生并不等于放任学生不管,教师只是由课堂控制者变为了学生学习的监督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仍要起到点拨、启发、引导、监督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保驾护航。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层出不穷,其中多媒体因具有直观性强、传输速度快、容量大的特点而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它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教师要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但纵观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多媒体的使用情景却不容乐观,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教师罔顾新课程改革,完全将多媒体弃之不用,仍以自我讲授为主;二是部分教师为了迎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盲目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甚至满堂灌;三是部分教师所设计的多媒体课件过于华丽,有喧宾夺主之嫌。那么,如何才能将多媒体有机融入语文课堂,使其真正为语文教学服务呢?首先,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把握好文字、图片、视频的比例,避免学生眼花缭乱,将注意力集中于图片、视频本身,忽略其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其次,教师应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既不能满堂灌,也不能整堂课都不使用,应在学生兴趣减小、思维受阻时及时切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再次,教师应根据教学资料,选用多媒体,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使用多媒体,有的只需要教师讲解即可,这样教学的效果可能更好。总而言之,教师应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使多媒体真正服务于语文教学,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四、结语

小学语文既是一门语言学科,也是一门基础课程,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更高的教学效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必须不断学习、探索、研究,采用新的教学理念、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使小学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教师网络教学反思 篇4

通过这一段的网络教学,让我们都看到网络教学既有优势也有一些弊端。

一、好处

1、学生和老师都能听到优秀教师的精彩教学,无论老师还是同学,都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们要好好利用,及时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不断学习提高。

2、网络学习,可以反复看回放,方便同学复习要点。

3、提交作业形式多样,可以音频,可以视频,可以图片,方便老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二、弊端

1、网络教学对学生的视力可能会造成损伤。

2、特别是在家长上班时,老师无法了解学生在家学习状态,不知道是抄写还是默写,不知道是读的还是背的。

3、总有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

4、网络直播时,学生不连麦,不发语音,老师无法直接连线那些不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背诵和回答,有的学生在直播时还不太会发语音和连麦。

三、改进方法:

1、及时和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学习状态。

2、在直播答疑时,教给学生发语音条和连麦的方法,尽量让每位学生都学会。

3、在直播答疑时,尽量也点一些不经常回答问题的学生发语音和连麦。

4、因为有的学生家长上班,家里也没有电脑,没有办法进行线上答疑的学生,尽量让他们等家长回家的时候看回放。

教学反思总结 篇5

这节课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本学期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文化生活,所以我希望在这节课里让高2的同学体会到文化其实无处不在,我们这学期所学的内容就在我们的身边,所以,我们要善于挖掘身边的案例,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把这个观点贯彻到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去,应该说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以身边校园的文化现象引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节课的导入精彩与否,将直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影响,也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采用学生身边的事例——缤纷多彩的校园文化现象导入新课,不但可以使学生所学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求知的欲望。课中我利用软件编辑了一段带有背景音乐的“校园文化面面观”视频,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总结出原来我们自己熟悉的校园内就存在着诸多的文化现象。在播放过程中,学生细数校园内举行过的各种文化活动,分辨出校园内随处可见的文化景观,引发学生积极发言,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次导入新课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很好的铺垫。

二、充分运用学生亲手收集的材料资源,精心编辑教学课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讲到文化现象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并且各个区域的文化各具体色时,通过练习的幻灯片展示学生利用放假期间自己亲手拍摄拍录的文化现象:过去、在现在,在学校、在小区、在大街、在小巷、在山上、在水边等等,说明文化现象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通过中山市各镇区呈现出的不同文化景观、文化活动,如中山市各镇各具特色的文化,去让学生思考总结出不同的区域呈现出的文化现象各具特色。

在讲到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文化时,我再次运用了部分同学拍摄的自认是“文化现象”的照片,收集起来编辑成相册,让学生去分辨哪些属于文化现象、哪些不属于文化现象,因为是学生自己拍的,所以学生学起来掌握的很快,对于这个难点就这样的轻易的攻破了,从后面所编排的巩固练习的做题情况来看,应该说掌握的情况还是蛮好的。

三,有效利用学案,有机结合教材、课件进行教学。

学案不能让学生在课前做过便算了,应该在课堂中充分的运用起来,毕竟是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本内容做的,所以在正式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利用学案进行教学,在学生的熟悉知识范围里再进行深入的探讨应该会更好些。学案、教材、课件以及课后练习应该成为一个有机、完整的学习系统。经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学习某个知识点的学习周期才算了初步完成了。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共我也发现一些不足,在以下方面需要反思改进。

一、教师自己准备的不太充分,对于某些知识讲解略显生硬。比如说意识形态和非意思形态,应该结合政治生活的某些相关知识进行讲述会使得学生更好的里理解这个知识点。

二、课件可以更为精炼,也就是在编辑课件时应该对学生所上交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的精挑细选,进行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编辑。可以在精简课件的同时节省教学时间,因为这个问题导致40分钟的教学过程显得不太从容,略显紧凑。

三、也是由于教学课件编写过于累赘,导致教学过程的后半部分,即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时,用时不多,过于仓促。没有很好的进行展开,也没有结合后面第二课的“文化对人的影响”进行深化。过分突出第一课的“启发兴趣”的功能,但忽略了“继承”、“启后”的功能。

当然,整个教学过程还是比较流畅的,对于课件编辑,利用学生亲自收集的素材进行编辑并且运用到教学过程的各个教学活动当中去应该是本次授课的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可以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中的以学生为主体理念的。但毕竟是一种新的形式,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些过于热闹,也就是一时间无论是观念上还是做法上都存在着不太清楚的地方,所以有些喧宾夺主的味道在里面,当然,应该说这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毕竟锻炼了学生一定的资料收集能力、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能力,因为也只有在这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要求学生具备合作探究的能力。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能力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进来,同 时也要老师密切配合,时刻关注各个环节的进展情况,随时做出必要的指导,这对于老师的个人能力与素质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改进。

教师个人教学反思 篇6

一、考试基本情况

本次期中考试,A班(69人)成绩稳定,保持着定位考时的优势,其中,最高分127分(理科班的最高分),110分13名(比其他A班多10人),100分以上38人,不及格仅4人。

B班(77人)成绩不够理想,并有小幅度下降,其中不及格人数多达31人,110分以上0人,100分以上仅10人与考的好的B班有不少差距。

二、原因分析

教师原因

1、没能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和复习及计划,以至于教学和复习的过程中对许多学生兼顾不到。

2、学困生的“困难点”抓得不够准,也不够全面,导致他们在考试的过程中对有些做过的类型题仍束手无策。如,XXX`。

3、练习不够,强化不够,检查不够,如:平时讲诗歌鉴赏题,总是让学生口述出来,或问几个简单的意象的理解,让学生将具体的答案写出来的机会不多,因此,考试中出现语意表达不清,回答逻辑不强等现象,导致失分。 试卷分析

选择题:A班错误多在2道左右,且多在病句和成语。B班多在5道上下,错题多在文言、成语和病句。由此可见,学生对成语,文言字词的积累还不够,病句缺少系统的理论知识,做题只是靠感觉。

主观题:文言文翻译、古诗鉴赏是两班的弱项,A班两句得分均在7分居多,B班多在4分左右,总分8分及以上寥寥无几。反映出学生翻译习惯不好、文言基础差、根据语境推断实词含义的能力低下等问题。如:“再”翻译成“两次”的凤毛麟角。“疾恶”理解成“有罪恶的人”或“百姓的疾苦”,的人居多。诗歌题术语回答较少,多喜欢“跟着感觉写”,造成理解意思却得分甚少。

文学类文本阅读:A班多在18分左右,B班多在14分左右。问题在于,答案含糊,用词不准,分析不够全面。学生不懂“答案要点化,要点序号化”的基本答题模式。

作文方面:A班多字体工整,立意准确,分值在46分左右,但上50分的不多。B班多字体潦草,立意模糊,分值在42分上下。

三、改进的措施

1、抓准每一个学困生的“困难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辅导计划。用足够的“爱心和耐心”树立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和兴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里变化,从精神上给予鼓励,使其时时都有“向前冲”的动力。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作为老师,应要求学生,多读,多写,多练,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理解,在练习中总结,反思。让学生喜欢上语文。力争在期末考试中考出好成绩!

教学反思心得体会 篇7

任教高一至高三政治课这十几年来,课堂教学中遇到的一些矛盾问题我都在不断思索并努力寻求适合自身的教学方式,至此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真正的素质教育离我们多远?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严肃的问题。而新课程的实施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给教师提供了自由的空间。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新课程理念和旧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授课形式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我们教师在学习新理念、改变旧观念的同时,正在研究、寻找既适合新理念和符合学生实际,又能体现自己教学风格的新型教学形式,使目前的政治教学呈现出了新气象。从实践出发,在“三个维度”的整体中推进,通过政治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政治文化素养,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正在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大力推广,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抓住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点和进行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方式正在被我们教师所接纳,但是这种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还存在诸多缺陷。

困惑一:课改条件下关于政治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

由于新课改被推广得轰轰烈烈,教师缺乏相对应的现实技能,加之社会压力、学校高考压力过大,使大部分教师在新课改条件中无法融合。教师陷入两难选择,处于边缘状态。

由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传承作用,教学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学生只是作为知识的“容器”、“仓库”,学生的学习没有主动性可言,也就谈不上主体地位的突出,素质教育也只是作为一种形式存在。而新课程强调转变教师的角色,突出学生的这一主体,这是正确的。但有些教师似乎没有在新课程中找到准确的角色定位,他们由过去的:“一切都管”变为“一切不管”,课堂上教师不讲授,只念答案而不分析,或是纯粹为讲授而“讲授”,任由学生的喜好,还美其名曰“敢于放手”,“独立思考”。教师的作用被淡化,渐渐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的正确定位。而作为教育工作者,传道、授业、解惑仍然是教师应尽的责任。因此,我们不应以“否定一切”的态度来看待教师角色的转变,而应该多一点辩证观点,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而且是信息的重组者;不仅是对话的提问者,而且是疑问的激发者;不仅是学习的辅导者,而且是学习的促进者;不仅是课堂的管理者,而且是课堂的合作者;不仅是学业的评价者,而且是成长的记录者。在这里,强调后者并不等于否定前者,而是两者要更好的结合,相互促进、相统一。现在学生的知识储存量大、兴趣广泛,他们的视野不仅仅限于书本的知识,更多地向课外拓展,所以政治教师要想抓住学生的“心”必须在教学之余,也要掌握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特别是要关注国内外的社会热点,能多角度,全方面分析问题。

困惑二: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时间和要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

我们知道高中一节课的时间只有45分钟,而学生的注意力也只是二十多分钟。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是需要不断合作探究、交流的,而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个过程要充分展示出来是需要时间的,这个时间如何调控和把握?若把握不好会影响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和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炼重难点,要求学生把握基本知识,参与探究活动,并且能让学生尽情发挥,比如:我在讲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课时,讲到某村由于不重视精神文明所引发的后果,结合本县城存在的一些现状。我设置一个问题:假如大家是我们本县的县长,如何重振我县成为一个全国闻名的“文明县”?这时候学生热情高涨,都纷纷说明自己的主张,有学生说:“如果我是县长,我会发展本县的教育事业,把人才留住……”有学生说:“如果我是县长,我会发展本县的特色产业,比如:香蕉、芒果等,让这些产品打上中国烙印,推向世界,成为世界品牌。”有同学说:“吸引外资”、“举办三月三,提高知名度”、“治安问题是制约我县发展的关键”……学生的兴致很高回答也很精彩,迎来阵阵掌声,我也沉浸在学生的描述中,但是还要考虑到一节课的内容,所以只能对学生问题给打断了,对一部分学生而言只能是留下了遗憾。因此,课堂不是满堂讲,而是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并在有效的时间里教师要协助学生把握重难点问题、考点问题,合理规划一节课的时间,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种考验。

困惑三:学生自由、合作、探究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与整体全面发展如何协调?

个体化学习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这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既指个性化学习带来的差异,也包括学生中接受能力快与接受能力慢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学生中发展快慢之间的差异。像对《文化生活》中的有些道德两难问题我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上的探究问题后,让学生分小组相互合作、探究、说说他们曾经经历过哪些事情?学生面临两难问题应如何处置?结果反应快的学生积极研究、探讨,说出自己是如何做的。而反应慢的学生呆坐一边默不做声,这种差异会带来整体发展的不协调,使课堂陷入尴尬的局面,目前学校采取大班制教学,一个班至少有六十多名学生,一个一个提问吧,照顾不过来,同时也影响这节课的课堂效果。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设置问题时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主体的差异性,相应做出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调整。高中生这段时期的自尊心强,同时也不愿服输,抓住学生这种心理特征,我在课堂教学中举行“小组比赛”活动,如:在《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这一课教学中,我让学生探究:在进行村民委员会选举时,你认为影响投票结果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要求各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黑板上写出他们的答案,这时候学生完全抛弃个人的沉默,一个接一个往黑板上跑,写出他们的想法,平时不积极回答的同学为了小组利益想不上去也很难,连平时反应慢的同学也会绞尽脑汁为其他同学出谋划策。活动结束后,教师要针对性的评分了,要适当地给他们鼓励但又不能给各个小组一碗水端平,不然学生觉得没意思也没动力,要有意地让他们留些“遗憾”才能够再次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就得留足余地了。在活动过程中,不同个体之间的协助,形成“以优带差”的氛围,相互帮助,带动整体的全面发展。

除此之外,在新课程的政治教学中还出现了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如:在新理念下如何体现思想政治这一学科的特点,政治课堂的实践活动如何开展才有效等,要改变这些状况,达到思想教育和知识传授的“双丰收”,就必须实施素质教育,端正教学思想,这都需要在我们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和提高。

教学课后反思 篇8

这节课的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都达到预期的设想。特别是学生对周长的概念充分理解,我觉得在教学周长时我调度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而且在周长意义理解上层层递进。细细解释:“指一指”让学生体验“边”的封闭。“摸一摸”让学生感知边和面的关系。在这两个活动中,学生明白“边”“线”,明白从哪里起就到哪里结束才是一周的长度。这两个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周长表现,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画一画”从生活中实物化的周长过渡到图形化的周长(即描出来的线),“说一说”将周长外显的概念形态(物化的周长、描出来的周长)内化为无形的语言概念,促成周长概念的进一步升华。其次 , 我觉得较为成功的是周长的测量和计算。

本节课让学生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是其中一个重点。我事先准备了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图形,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测量计算,这样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测量计算周长的一般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次体验、感悟周长的含义,并帮助总结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最后,在测量有曲边的图形周长时,借助细线,很自然地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教学反思 篇9

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也积累了一些有用的教学经验,但通过20xx年远程教育通识培训(课堂教学反思)的学习,使我又进行了一次“充电”。我学到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它给老师们提供了一吸取新知识的好的平台。它通过网络,无论是“教”还是“学”,从内容到形式都新颖独特,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对我不断地获取知识和提高教育层次是非常有益的,对日常工作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丰富的创造力和非凡的预见性,更能使我们领悟到教育学习的真谛,那就是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同时也对远程教育有了实实在在的认识,今天我想借此机会来谈一点体会。

这次学习我对《课堂教学反思》这专题的视频专题讲座、案例评析、互动对话、思考与活动等知识非常感兴趣,学过了,还想再学一遍。通过听课,孔凡哲老师讲的专家型教师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做好课堂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反思的方法等;这对于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而言是一个启迪。光具有专业理论、成熟的`经验案例是不会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要想成为专家型教师就需要不断地反思;因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源。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经验不断得到提练和升华,才可生成强大的理性力量,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对于像我年过半百,又工作在教学的前线上十多年,为什么只能是一个有经验的教师而不是名师、专家型的教师呢?通过学过了《课堂教学反思》才醒悟,我缺少的是反思呀!

由于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为远程教育开辟了新的天地,这种开放式教育模式是现代远程教学技术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大提高了人们接受教育的自主性,为终身学习、自主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创造了条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未来的学习中,我将努力通过这方便的学习的平台来增强学习意识,更新巩固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提高自身修养与内涵,继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加强反思,为成为专家型的教师努力奋斗!

课堂教学反思 篇10

今天,我在课上教给孩子们一首新儿歌—《马路上》。在这之前,孩子们已经认识了很多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车辆。如: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小轿车、警车、救护车、消防车、洒水车等等。有了这些知识铺垫,孩子们很快就能掌握儿歌中对这些车辆声音的描述。如:“突突突”“嘀嘀嘀”“嘟嘟嘟”“米多多”“呜啊呜啊”等。

为了增加儿歌念起来的韵味,我特别准备了一样教具—快板。孩子们跟着快板的节奏边念儿歌边模仿各种小汽车的声音,很快学会了整首儿歌。同时知道汽车行驶时要注意安全,遵守交通规则。

这堂课应该有两个重点部分需要注意,一个是快板的运用,通过孩子们对节奏的敏感和熟悉帮助记忆,第二是遵守交通规则。这个是教学目的之一,也是更加发散的思维,学以致用,通过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利用孩子们当前年龄段里最具敏感性的声音和节奏,加深对不同车辆性质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拓展教学范围,发散教学思维,达到最终认知的目的,效果很好。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