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通用7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如下是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通用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1

新疆石河子市133团第二中学832000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已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只有实施创新性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质疑问难 培养 创造性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创造性思维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把头脑中已有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发现或新设想的一种思维形式。它含有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多方面入手,各方面结合才能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我初浅的认识。

1.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独具卓识,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而这种独立性的特点往往体现在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置疑,对完美无缺的置疑,对教材的置疑,对教师的置疑……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 我们明确了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质疑问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问题并没结束,关键还在于如何落实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之中。

1.1 激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

有人说,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这话是千真万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能发现和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是广阔的、灵活的,并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发问,诚恳地欢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还要善于启发激疑,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中,第二次比赛,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这时教师是否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这场比赛中,当田忌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胜了一场后,齐威王若改变对策,能取胜吗?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由此向广阔又引向深入。思维的广阔和深入还可以促进语言的重组,可以让学生把改变对策后的情况用口头或书面表达出来,这样表达的语言即有创造因素。

1.2 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

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思维积极如喷泉,便会敢字当头,热烈地质疑问难,但质疑问难的水平并不高,往往停留在这个词语我不懂、那个句子我不明白这样的低层面上。可见,只让学生质疑问难还不够,还得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怎样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呢?

1.2.1 引导学生懂得该在何处质疑问难

⑴文眼处。文眼即文章中提挈全篇的关键性笔墨。教师可根据文眼,引导学生找出它与全篇文章的关系,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我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首先抓住中心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的理解统领全篇。这句就应是全篇文眼。一个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呢?学生的这个质疑问难就紧扣文眼提得很好。

⑵相似处。大多数课文中有比喻句,从修辞上讲,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之间往往有相似之处。教师可凭借比喻句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探求本体与喻体的相似之处。如学生学习"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这个句子时质疑问难:为什么把"邱少云"比作"千斤巨石"?"千斤巨石"与"邱少云"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⑶空白处。教材中有的篇章作家往往有意留下一些空白,令人暇想,令人深思。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质疑问难。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妈妈的死便是文章的空白处,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小金花的妈妈是怎样跟敌人搏斗,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然后引导学生去想象,去补充,去再创造。

1.2.2 引导学生懂得该用什么形式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有的是有疑而问,有的是无疑而问,有的是猜想而问;有的是是非问,有的是选择问,有的是特指问。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少提是非问和选择问,多提特指问。特指问又根据指向性的不同分为许多类型。有的指向于课文的内容和中心,带有理解性、探究性。有时学生提的问题很精彩很巧妙,但有争议,这一问题又是文章的重点或难点,老师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互相启发、分析,活跃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大人不卖火柴,让小女孩出来卖火柴呢?老师机智地判断弄懂这个问题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深化文章的主题有一定的作用,便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启发,从各方面找答案。有的说:她家里太穷了,于是她偷偷出来卖火柴。有的反驳说:她没卖掉火柴,爸爸一定会打她,说明她不是偷偷出来的,而一定是妈妈生病了,她卖火柴赚钱给妈妈治病。还有的说:小女孩有个瘫痪的妈妈,爱发脾气的爸爸,穷得没法,是爸爸叫她出来卖火柴的……学生各抒己见,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老师相机引导:同学们讲的多种可能性都很好,有一个共同点是都觉得小女孩的家怎么样?学生齐答:穷极了!为什么这么穷呢?资本主义国家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至此,学生对小女孩为什么要卖火柴这个问题统一了认识,理解了文章中心思想。这样的训练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好处。

2.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连动性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2

关键词:阅读能力;情境;个性阅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重中之重,学生通过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从文思脉络中感受文本作者的情怀,感悟文本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在一次次与文本作者情感共鸣、思绪震颤中得到形象文字带来思想的萌动,情感的律动,从而浸润心灵,升华精神世界。那么,教师如何巧妙引导小学生,通过阅读架构自我的知识体系,从文本获取信息处理的能力,获得思维水平的提高和发展,获得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阅历积累,获得赏心悦目、陶冶情操的精神养料。真正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次精神之旅,让阅读成为打开学生思维想象的大门,让阅读成为丰盈精神世界的一片沃土。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浅见。

一、教会学生“细”读书

所谓会读书,就是说,教师不能只是让学生“为读而读”、一目几行、一带而过地进行阅读,而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去阅读,才能获得最直接的知识储备,享受最深刻的文思熏陶,得到最宝贵的精神养料。教师作为知识的魇谡撸就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从学生凝神聚气地阅读开始,让学生先入境再入情,就要向学生讲述需要从文本中关注哪些重要的字、词、句,这些字、词、句是理解文本、感受文本、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重要提示点,也是一个作者不同于另一作者表情达意的风格之异。同时,让学生细读文本,不要忽视每一个字、词和句子,不要囫囵吞枣地阅读课文,深入探寻文本,就要从这些文字符号的展示中,帮助学生从细节中揣摩作者的思维脉络和思想情感。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前,教师让学生先预习这篇课文,同时向学生提出教学任务,除了请学生借助工具书重点关注和理解陌生的字、词之外,让学生找出含有“冷”“饿”的词句,认真体会一下小女孩的可怜。预习中的准备为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小女孩,了解那时候的悲惨背景埋下了伏笔。也让小女孩的可怜形象率先进入学生的脑海之中,为学生关注小女孩的情感变化,体会那个时代的残酷黑暗掀开一角。“细”阅读实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注力、观察力和思考力,先抛出一些学生容易发现并解决的教学任务,让学生逐一完成,与文本做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入境入情,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起点。

二、引导学生“深”阅读

如果学生的阅读只是为了完成任务的话,在进行了文本中字、词、句的重点关注后,教师没有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学生深刻领悟文本所蕴藏的背景、价值、意义上的话,那么,这种阅读也就是浅尝辄止,如同面对前方的目的地,我们却只走了三分之一的路程,就以为获得了成功。引领学生继续“深”阅读,才是带领学生走入文本“心脏”的关键一步。所有的迷惑,或者说是疑虑,又或者是情感共鸣,才开始浮出水面。掀开文本的面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深入细致地探究字字句句、段落结构、中心思想,让学生从文本浸润中获得思想升华。依然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有了预习中的大致了解以及对重点字、词、句的关注,教师则容易顺势而为,能够牵动学生的思路,随着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些为探寻文本主旨的问题展开一系列的“深”阅读。教师让学生从全篇来看,文章的前半部分讲述了小女孩的“可怜至极”,后半部分却又说道小女孩的“幸福”。进入下半部分课文,教师让学生一一讲出小女孩点燃火柴看到的一幕又一幕。就有学生说到,“小女孩看到的都是她的想象,不是真的。”教师反问,“如果你是小女孩,在这样的境遇之中,让你点燃火柴,你会想到什么?”学生思考良久,回答说,“与其想些可怕的事,不如在亮光中想些美妙的事情,心情也会舒畅的。”这一回答,恰好有利于教师让学生了解“小女孩的微笑”,不言而喻,小女孩的个性中还有乐观的一面,这也是对那个无情社会最有力的嘲讽,也是对生命存在意义的一种诠释。“深”阅读,就是让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灵魂交汇,将学生引入文本的世界中体会角色,感同身受,浸润升华,才能得到优秀文化的心灵滋养,一种精神世界的成长。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

当然,教师的引导阅读不是替学生做决定,不是取代学生的思想,而是教师的引导就是引领、指导学生有效阅读的方式方法。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说,学生的阅读是个性化,教师不能拿条条框框限制和扼杀学生思维的幼芽,要本着尊重、欣赏、鼓励的原则,让学生得以放飞思绪,展开想象,大胆创新。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后,教师让学生自由讲述“如果你是小女孩,你会怎么样?”的故事延续,有的学生表示,“我会穿越,来到现在我生活的这个世界,到处充满了温暖和幸福。”也有的学生说,“我卖的火柴,是一盒具有魔法的火柴,可以实现我所有的心愿,带我找到奶奶。”……各种奇思妙想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并脱口而出,整个课堂活力四射。阅读让学生有了不一样的体会和感悟,也让学生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更让学生拥有了独具一格的精神世界和想象天空,这无疑成为学生不断提高语言能力、写作能力的催化剂。

当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光靠课堂讲解的内容是远远不够,将课堂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推荐下,根据个人爱好,多读书,读好书,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势必也会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3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经典文学的兴趣,扩大经典文学的阅读面,并学会鉴赏经典文学和流行歌曲,能写简单的文评与乐评,创作一些与经典文学有关的流行歌曲(当然这个创作要求较低,仅是配乐或是填词),最终提高人文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二、课程实施

(一)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序论(一)流行歌曲与经典文学的关系

1课时

第二单元 序论(二)流行歌曲与经典文学的鉴赏方法

1课时

第三单元 流行歌曲中的经典神话传说、寓言故事、 民间故事、圣经故事3课时

第四单元 流行歌曲中的经典童话 2课时

第五单元 流行歌曲中的经典诗歌、散文3课时

第六单元 流行歌曲中的经典小说、戏剧3课时

第七单元 流行歌曲歌词的创作2课时

第八单元 我心唱响——学生原创经典文学流行歌曲展示1课时

(二)实施材料

讲义、课件、多媒体设备、专用教室。

(三)实施形式和手段

采用视听、朗读、探究、讨论、比较鉴赏、写评论、学唱、原创歌曲、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

三、学习评价做法

1.课前填写问卷,测评原有水平。

2.课中以发言、讨论、评论、表演、原创作品的质量为考核依据。

以小组为单位评价,要求每个人都积极参与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法。

3.课后完成学习的体会及建议。

最终综合以上三阶段的表现给出本科目的学业等第。

四、课程实施的反思

(一)经典文学和流行歌曲的选择要讲究

经典文学要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欣赏水平的作品。流行歌曲要选择内容、情趣上贴近原著,歌词生动、有画面感、寓意丰富,旋律优美动人的歌曲。如“流行歌曲中的经典童话”单元,我选择了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对六年级学生来说,阅读理解上没有太大的难度,比较容易把握鉴赏。与这个童话相关的流行歌曲有谢金燕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赵丽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熊天平的《火柴天堂》。我最终选用的是熊天平的《火柴天堂》。这首歌的歌词抓住一个个典型的场景和细节,再现了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和她美好的愿望,曲调哀婉凄丽,不仅表达出了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同情,更表达出了对亲情、关爱、温暖的呼唤,对幸福的向往,对梦想的坚持。熊天平把这个凄凉的童话故事演绎得格外动人心弦。而谢金燕和赵丽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词意虽也和原著相符,却仅仅在感叹小女孩的不幸,在表现力上总觉单薄。这两首曲子的节奏又太快,削弱了对主题的表现。

(二)经典文学和流行歌曲鉴赏并重

这个课程如果仅仅听听歌曲,唱唱歌曲,告诉学生这首曲子和哪个经典文学相关就显得太肤浅。而如果仅用歌曲做引子,其余时间去大量地分析文学作品又显得太单调。要达到课程目标,就一定要做到经典文学和流行歌曲的鉴赏并重。

再以《与》一课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这节课我首先请学生边看歌词边听歌曲《火柴天堂》,说说这首歌和哪个经典文学作品有关,写下听后的第一感受。然后阅读鉴赏《卖火柴的小女孩》,其中包括简介写作背景,概括故事梗概,朗读精彩语段,分析人物形象、归纳主题和写作手法(此环节切忌过多咬文嚼字,点到辄止)。接下去再次聆听歌曲《火柴天堂》,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讨论歌词与原著的联系、从旋律、音色、配器等角度鉴赏歌曲,再写听后感。最后学唱歌曲,分组表演。

这样的教学流程从听、说、读、赏、写、演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养,使他们对课程兴趣十足。

(三)要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

在课程的实施中我采取了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与苏轼的》一课,我运用了范读、自读、轮读、小组合作读、配乐朗读等方式。学生越读越上口,越读越兴奋。再如《与中国古代神话、民间故事》一课,课前我请同学们探究歌词与哪些中国古代神话、民间故事有关,并搜集相关故事。学生非常认真地完成了作业,在课堂上争先恐后的发言。又如《与徐志摩的同名诗》一课,我采用了比较鉴赏法,让学生比较蔡琴、黄磊、林宥嘉唱的《再别康桥》孰优孰劣,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觉得蔡琴的曲子太忧伤,黄磊的曲子太喧闹,只有林宥嘉的曲子恰到好处,恬静又不失热烈,正符合年轻的徐志摩当时的心绪。还如《我心唱响——学生原创经典文学流行歌曲展示》一课,我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原创作品。学生分工合作,有的负责创作歌曲,有的负责制做多媒体,有的负责演唱。大家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极大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4

关键词:语文;阅读;实践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该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我们今天的阅读不但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丰富感性认识,更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握课文的语言特点和语言表达规律。阅读教学要达到这一目的,应该从何入手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阅读教学策略是非常有效的。当下,不少语文教师积极实践,在探索中总结感受性阅读教学的良策,这两年我任教新课程小教中高段语文,尝试着阅读实践教学之路,以中高段人教课文为例谈谈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

一、选准感受文本的重心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在一个贫困家庭,在新年前夕的夜里,天很冷还下着雪小女孩光着脚穿着单薄的旧围裙,希望有人能买她的火柴,可是她一根火柴也没卖掉。她又不敢回家,又冷又饿的她只好缩在墙角,点亮一根根火柴来取暖,幻想着她和祖母在一起幸福的时光,最后被冻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小女孩那种无以言表的可怜、痛苦深深地撞击着我的心灵。此时,我想文本的大半文句小女孩的可怜和痛苦,在课堂上好好引领儿童感受。

教学时,我发现小女孩的可怜、痛苦也深深地走进儿童的心灵,儿童沉浸在小女孩的受冻挨饿可怜和痛苦中难以自拔,很难走出那痛苦的心灵环境,对感受大家对小女孩的同情和关爱的文句产生阻碍。我深思中推测,这喧宾夺主的文本解读重心取向的不当是主要原因。其实,这个文本倡导的主题是对弱者的同情和关爱,不是感受小女孩可怜和痛苦。教者要在文本倡导对弱者的同情和关爱的平台上解读文本。于是,第原来的教学思路做出调整:

1.初读全文,思考后回答: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再读全文,划划找找:从哪些文句感受到小女孩需要同情和关爱,用“─”划出来。

3.呈现句子,研读小女孩受冻挨饿时的可怜和痛苦的句子,感受他需要同情和关爱。

4.划找词句,研读感受大家对小女孩的同情和关爱。

和本人原来的教学过程虽相似,但是文本解读的重心却截然相反,第一个学案儿童在解读文本中感受语言的心向与文本的价值南辕北辙。选准文本解读的重心是开展好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同理,如《别饿坏了那匹马》则应该把文本解读的重心选定在“感受真情的美好”这一主题,然后从这一视野去感受有关描写残疾青年乐于助

二、朗读明白作者感情

解读文本如果走理性之路,儿童很难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很难和文本、作者心贴心零距离对话,很难感受平淡语言中蕴含的和谐之美,心灵之美,人文之美。反之,引领儿童走感性解读文本之路,学生容易慢慢地走进文本,走进平淡语言中蕴含的和谐美、心灵美与人文美之中。

《冬阳 童年 骆驼队》一课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虽然是学生熟悉的童年生活话题,但他们还是很难体会文情美,这不仅因为骆驼和他们的生活经历相去甚远,还因为骆驼对笔者的学生实在太陌生了,再加之课文采用朴素的语言蕴含美的语言方式来抒发质朴而深浓的情感。如果没有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没能以作者的视角与心灵去感受语言,要求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又是多么行不通。教学中,我摸准感受语言的路径,引领儿童走感性解读文本之路。

艾略特说,艺术作品表达情感的唯一方式,是寻求一个“客观对应之物”,换言之,一组事物,一个情况,一连串事故,为某一特定情感的公式;于是,当必须终止于感官经验的外在事物出现时,那个情感便立即被引发出来。在教学《冬阳 童年 骆驼队》的过程中,我力求让儿童通过感性的画面感受语言,从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用作者的情感撞击儿童的情感,用文中语言蕴涵的美感动儿童,他们“那个情感便立即被引发出来”。

三、掌握语言感受的策略

巴金不愧为大作家,用简约而不简单的形象性语言描绘出景美、文美与情美交相辉映的《鸟的天堂》。我是这样引领儿童感受语言感受天堂的生命力之美、和谐之美和作者对榕树与鸟的

挚爱。

1.在语义实践中去阅读。解读“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时,我引领学生“簇”与“堆”等词体会榕树的茂盛;从外表和形象的两方面感受大榕树的强盛生命力,儿童自然而然理解了作者深爱大榕树的挚情。又如,解读“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起来,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引导儿童从情感体悟的角度比较语义。正如他们所说,“热闹”给人的感受是心旷神怡的,“吵闹”使人感受到心烦意乱。如此,学生从“热闹”一词感受到鸟的舒适生活和作者爱鸟的那份深情。

2.在想象体验中去阅读。读着“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时,儿童张开想象的翅膀,在看所写“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的鸟,会感受到形状在“大的”和“小的”之间、颜色有别于“花的”和“黑的”、动态有别于“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的无以数计、各种各样的鸟。

3.在感情朗读中去阅读。让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感情真是一种好办法。如“真是一株大树”感情朗读的教学过程如下:

(1)指名试读。(学生读的平淡而空泛,缺乏感受和体验)

(2)引领学生通过比较带着感受读句子。(通过本校校园11亩来感受18亩榕树的大,学生再读句子就有了惊奇、赞叹的感受。)

(3)联系上下文语境指导朗读。(学生在解读“这句话回答了前文的什么问题”后,自然就读出了恍然大悟之情)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5

关键词:语感;品味语文;想象

一、在品味语言中体悟语感

优美的语言是表情达意的载体。语感较强的人,往往可以透过语言文字洞察、品味文中所蕴含的情感。阅读教学中,我们应遵循“语言文字—主要内容—思想感情”的认识过程,引领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中体悟语感。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第5节,揭示了小女孩从“不敢”到“敢”的极为矛盾的心境:她想从整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来,擦燃了来暖和小手,但她一整天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怕爸爸打她。而难忍的寒冷迫使她顾不上这些,终于抽出了一根。抓住这一对矛盾展开教学,语句中蕴含的情感自然凸显出来。因此,我们可作如下教学设计

1.指名读第5小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燃第一根火柴的?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

2.引导学生品析设问句:“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小女孩为什么一整天不敢抽出一根火柴,擦燃来暖和小手?

小女孩后来为什么擦燃了第一根火柴呢?

3.以低沉、缓慢的朗读基调,感情朗读第5小节,感悟文章情感。

这样,透过“不敢”与“敢”,饥寒交迫、孤苦伶仃的小女孩形象便活现在学生的脑海里,对小女孩的怜悯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了。

二、在朗读指导中训练语感

“朗读”,朗而读之,是把诉诸视觉的书面语感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中央教科所张田若先生说:“语文课讲得多,分析得多是国际通病。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朗读是理解语文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朗读指导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如,教学《月光曲》一文中描写贝多芬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琴。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盲姑娘为什么知道弹琴的就是贝多芬先生?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再弹一首呢?我指导学生朗读盲姑娘说的话。“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是感叹句。要用赞美、赞赏的语气来读,突出“熟”“深”,体会盲姑娘不但喜欢音乐,而且懂得音乐。“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是个疑问句,带有推测之意,读第一次“您”字,应作稍长的停顿,表现出盲姑娘由琴声联想到贝多芬前来为她弹琴的惊喜、激动之情。这样读,学生易于体会盲姑娘了解、热爱贝多芬,她觉得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么纯熟,感情这么深,她就是贝多芬的知音。通过朗读指导,较好地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深刻领悟、理解文章内容。

三、在想象中丰富语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通过想象去理解,有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作品描写的情境主动地加以重现品其味,从而发展学生的自我感受能力和创造才能。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文中的语言文字为桥梁,以文中插图或相关图片为支撑点,想象圆明园“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丰富的文物珍宝、书画典籍,畅谈置身其中的内心感受,产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自豪之情。

四、在体验中发展语感

叶圣陶指出:“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纯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中去。”阅读教学中,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中,能增强学生的感悟认识,激发学生的联想,促使其深入思考,产生顿悟。

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虚拟的教学情境,把语音文字还原到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加以模拟、演习和创造,不但可以跨越历史长河,缩短时空距离,而且有助于学生和文本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产生独特的感受,获得独具个性的体验。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或课文片段本身就是一幅美不胜收的图画。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边学文边作画。如,阅读《詹天佑》,可绘制“凿井图”,设计“铁路开发图”,促使学生在理解中运用,运用中理解。

“语文教师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学生高品位语感的创造者;语文教师的困难之处,也在于他必须创造高品位的语感。”(王尚文语)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渠道。教师应引领学生一起走入语感天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学生高品位人格的塑造。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6

一、因势利导,迁移应用

六年级是学生正喜欢玩闹的时候,他们单纯、有个性、易冲动。他们会时不时地在书桌上和墙壁上书写一些词语或者图画,适时表达他们对学校的留恋。当然,也有很多学生在用自己的语言书写临别语言。这时候,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和语言表达出来。事实上,有效地引导学生,使他们的内心感受得以表达,由此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是有效的路径。

二、融会贯通,以一当十

六年级语文教学如果仅仅凭借无以计数的习题或者是书本上的内容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水平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能就此降低。其实,课文只是一个案例,例如,童话故事里面《卖火柴的小女孩》,伺机回顾或推荐《小珊迪》《小音乐家扬科》等。然后让学生把这三个故事里面的主人公拿出来进行对比,以此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这是从文章中进行的延伸,还可以在作者的丛书上进行思维拓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小组里面对“童话大王”安徒生进行讨论,这样不但可以增加课堂的气氛,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为学生在课下拓展课外阅读增加了兴趣。在学生阅读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加以引导和增设情景,如,在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当信念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到这个小小的尸体上,她的手中还紧紧地握着一根燃烧过的火柴。新年的热闹一如既往,没有人关注到这个小女孩。讲到这里,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把童话故事中的情节和现实相链接,如,小女孩和她奶奶紧紧相拥,向那没有饥饿、痛苦和寒冷的地方飞去了。她们就这样地飞着,当她们来到这片青草地上的时候,被这群欢乐的孩子们吸引住了,她们来到了你们的中间,你们会……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了拓展。

三、开发课程,熏陶情感

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六年级的语文课堂已经没有整齐的读书声了,如果要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或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无论是在学校里面的演讲活动还是平时的作文比赛,这一系列的活动都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如此丰富的校园生活中,学生在此无论是用日记的方式记录还是用书画的方式,都在无形中使语文课得到了高效的学习。

我想,我们该认真反思教学中的一些行为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探讨实施决非上几节公开课、写几篇文章、出几份试卷所能涵盖的。我想,它的积极实施是体现在每个教学进程中的,六年级的师生同样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应共享一片艳阳天。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7

关键词:卖火柴的小女孩;钻研教材;教学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童话中少有的结局悲伤的故事之一,让人读来感慨万千,让读者也跟随着作者的笔触为小女孩的命运潸然泪下。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中收录了这篇文章。在教学这篇文学名著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本文包含了明暗两条线索,深入思考文章的结构,发现文章包含着深刻的含意。

一、文章的线索

这篇文章的明线是小女孩在大年夜卖火柴所发生的事情,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而写;而暗线则是小女孩自身环境、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这篇童话中,对小女孩的描写有三个关键词,“乖巧”“美丽”“可怜”,这三个词贯穿了整篇文章。

小女孩的“乖巧”表现在:(1)对父亲的责骂,她逆来顺受。“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分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这句话让我们发现,小女孩对于父亲的打骂她没有感到任何不妥,没有对父母没有尽到责任的抱怨,反而还带有自责的情绪,认为自己没有挣到钱对不起家人。(2)对别人欺负的忍气吞声。“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这里我们发现当时社会中人们之间关系的冷漠和对他人状况的无同情心,甚至还要雪上加霜。但小女孩对这样的状况已经麻木,她可能已经习以为常,她的内心中对这样的状况只有认同,没有反抗。(3)对未来没有期待。整篇文章中没有写到小女孩对现在的生活有任何不满,也没有写到她对未来的期待。这样的小女孩是乖巧的、安静的、没有生气的。

小女孩的美丽既表现在她的外表上,又表现在她的内心。小女孩内心的美丽反映在她对现实生活的包容和容易满足。虽然她的生活处境已经很差了,但内心对于这样的家庭和现实状况还是用她小小的内心包容了。她的父亲对她那样的苛刻,养家的责任在她小小的肩膀上,但她对父母、奶奶依然有爱,从这里让我们看到了她的善良、孝顺。在卖火柴的过程中,她并不求发财,甚至不求吃饱,只求能赚取一点点钱,她是那样的容易满足。

她的可怜则反映在各个方面。无论是家庭中的虐待,社会中的冷漠,无人关心,她的生活是不能再糟糕了。

二、小女孩的名字

在这篇童话中,小女孩没有名字,不像“拇指姑娘”“白雪公主”还有一个形象的代表自己特点的名字。这样的小女孩没有姓名、没有社会关系,无人在意,她微不足道,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孩子们来说,她是一个典型的代表。通过这个小女孩反映出当时社会中孩子们的悲惨生活,让我们动容,也让我们了解到不知她一个人处于这样的状况中,还有无数这样的孩子存在。通过她反映出的残酷社会现实,令我们无法忽视,感到深深的痛心。

三、教学感触

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提出了问题:“文中有三个描述小女孩的关键词,请大家找一找。”孩子们很容易就找到了“乖巧、美丽、可怜”。在分析了课文中小女孩的现实生活及幻想的场景,并进行对比之后,我们回头深入分析了小女孩的三个特征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小女孩的性格特征在各个活动中的表现。本文的教学流畅自然,学生在娓娓的朗读中发现了现实和幻想的巨大差距,发现了社会的黑暗和小女孩不该如此的命运,通过前后呼应教学设计的方法,学习时学生的领悟没有遇到困难,能够直击课文所反映的核心。深挖教材让我们对文章蕴含的深意了然于心,也让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内心震撼,在自然而然的过程中就完成了教学的目标。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