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运算教学反思(优秀8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这学期的时间特别短,教学任务又比较繁重。本学期想根据教学内容打算打破常规来教学。在简单分析了第一单元混合运算的教材内容和教学重点后,我理出了这样的思路,不从教材提供的情景入手,单纯的把计算题提取出来,在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后再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月4日是孩子们报道的日子,没有多少事情可干,离放学的时间还有很长。在询问孩子们是否在假期进行过简单复习后,利用三、四节课的时间进行了顺序的练习。因为我知道,计算虽然在上一学期“关注细节”的要求下很多孩子的学习习惯有了可喜的变化和进步,但是经过一个假期的放松和嬉闹指望今天一下把他们拉回来,还是需要时间的。在课堂上,我们先一起做了几个简单的两步计算的题目,孩子们先尝试,然后让学生起来讲解怎么做,确定“顺序”是最重要的。虽然没有给他们分类,但是第一层的练习题是同级运算的,在做题时让学生慢慢体会这种类型的题目该怎么去做,先学会方法再去追求正确率。在做题过程中,我还时时表扬那些算完知道验算检查习惯好的同学的做法,以便带动更多的孩子尽快地适应学校生活。
在进行了基本的练习后,慢慢的加大难度。在含有两级运算的时候该怎么办?还是通过实战来进行练习,接下来是解决后面的带有小括号的应该怎么做。两节课的时间,我们学完了课本第一单元所包括的三种类型的混合运算,绝大多数孩子都能知道计算顺序,孩子们的学习状态也在慢慢的回升。
开学来第一节课,先是尝试了几个简单的混合运算,然后和大家一起来看书,解决书上的应用题。课堂上尽量让孩子多说,把自己的思路表达出来。解决实际问题是班上孩子的弱点,本学期要作为重点。从计算效果上来看,绝大多数孩子能够会做,错误的原因主要包括:运算顺序不清晰、计算粗心等。在后面的练习中要加强。
(1)本节课的新知孩子们在之前就已经接触过,并且多数孩子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开始先是采用我读题孩子们独立进行计算再集体订正的方式。从孩子们做的情况开看,顺序已经比较明确,粗心计算的问题仍然让人头痛。有的孩子宁愿绞尽脑汁的口算、心算,也绝对不拿起笔来列竖式算算,看来培养孩子良好的计算习惯并非一日之功。
根据上学期孩子们应用题出错较多的情况,这学期安排学生准备了练习题本子,主要把课本上的应用题抄到本子上,然后用铅笔进行计算。我觉得形式还是不错,关键是老师的指导一定要到位。一天一节的数学课怎样让孩子“轻负担高质量”还要下大力气。
(2)这节课的主题是关于括号的问题。很多孩子已经明确在有括号的情况下怎样进行计算,顺序已经非常的明确。但对于括号的作用理解得并不深刻。经常出现这样的错误,如:(32 ×15 )—(32 ÷4 )。其实在这个题目所加的括号并没有改变运算顺序,并没有必要加。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口号的作用,我们练习了几个题目,像如课本第14页的第4题,我先把数读出来,在告诉孩子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根据老师的表述看看括号需不需要加,加到哪里。此题练习完后,孩子对括号的认识更加深刻。效果比较好。
(3)关于0的运算孩子们平常还是接触挺多也比较熟悉,看似简单却包含很多知识,特别是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0不能做除数”要做到充分的理解不是很容易。在听取了高主任的课后,我又作了部分梳理,尤其是在板书上进行了规整。黑板的左半边是0在加法、减法、乘法中的特性,单独留出黑板的右边解决除法的问题,板书也进行了简化。如:
0+5=0 0+任何数=任何数
在处理本节课的难点时,先请孩子根据“0 ÷ 5=0 ”说说 0 在除法中的特性,有的孩子就提到“ 0 除以任何数都得 0 ”,接着就有孩子提出了反对意见,学生讲完后,我把他们的意见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板书“找不到商、确定不了商”来解释为何“ 0 不能做除数”。学生看似明白了,做题也能作对,不过我感觉还有部分孩子不是很理解
(4)本单元的整理复习我班的主要目的就是查缺补漏,并没有把所有的知识进行统一的整理和复习,而是根据平常学生掌握的情况,尤其是作业中出错较多的题目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练习。看似简单的一个题目,孩子们因为计算速度不一致的原因导致容量较小,但是同时培养了孩子认真检查验算的习惯。尤其是当有的孩子很快做完,但是老师要求的时间还没有到,空闲的时间干什么,那就是检查,不停的用笔在打草纸上进行验算。计算是我们复习的重点,特别是运算顺序、括号的使用。适当的复习了应用题,分析了数量关系。
上课两周了,最大的感觉就是孩子们的水平参差不齐,怎样有效的利用好 40 分钟,让不同水平的孩子在上课的时间内得到最大限度的数学满足,在后面的课堂中思考尝试。
四则运算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部过程。其内容占小学教学知识的主要位置,可见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材创设了热闹的“冰天雪地”活动情境,由此引出一系列的数学问题。本单元的4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感受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顺序。
从学生的作业情况来看,还是有部分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不过关,主要体现在:
①四则运算的顺序有错误,如24-8×2=16×2=32。
②理解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如小红身高124厘米,是小华身高的2倍,舅舅的身高是小华的3倍舅舅的身高是多少?有一部分同学理解就出现了困难。
③有些学生对括号的作用理解不够,在计算完括号里的第一步就把括号丢了,如486-(107+54×3)=486-107+162
④少部分同学简单的计算发生不必要的错误,如39+11=40。
⑤抄题时抄错数据的。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要从以下几点来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效率,同时养成自觉检查作业的良好习惯。
一、先估算。
二、做作业时认真看题:抄写在作业本上的数字、符号是否与课本上的一致,计算过程中数字、符号是否与上式一致。
三、检查运算顺序有无错误。
四、根据估算的结果检验计算结果是否合理。
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正如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中说的:“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的执行预设方案,而是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师生平等的对话,互相尊重,让学生的真实想法得以充分的`暴露,最大程度的映出学生学习的意愿,擦出思维的火花。
正如我在教学《加法结合律》一课时,不管是多数学生的想法,还是个别学生的“怪论”,我都加以重视,给学生们自主和张扬个性的机会,让真实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演绎着学生们的异常的精彩!
当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加法结合律并能运用定律解决问题了,我开始让学生们看书质疑。这时,一名学生说:“老师,我觉得书上用字母表示的加法结合律:(a+b)+c=a+(b+c)等号左边(a+b)+c可以写成a+b+c,本来就先算a+b根本不用加括号的。”这一席话马上引起了全班的赞同:“对呀,自左到右算a+b就行了!”教了这些年学时时提醒学生记住定律的字母表达式,还从来没有一个学生对书上的运算定律的字母表达式提出异议的。新课改赋予了学生们更多挑战权威的勇气,给予学生们更多创造、思考的灵气。那么我一定要更加关注课堂的这种动态的形成,让学生占有主体学习地位,让我的课堂更富有生命的活力。所以我已经学会了灵活机智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把问题再抛给学生,尽量放手让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共同探讨、再解决问题,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你们觉得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我赶紧反问到。生:“a+b+c=a+(b+c)还可以a+b+c=a+(b+c)=b+(a+c)。”我不禁佩服这个学生的精彩发言了。“这样一来,算式中还运用了什么定律?”“加法交换律!”同学异口同声。“怎样用文字表述呢?”“三个数相加,把其中任意两个数先相加,再加第三个数,和不变。”说的多好啊,不是象书上说的“前两个”,也不是“后两个”,而是不管先加哪两个都行。“我还觉得不止三个数,更多也可以,几个数相加,先把先把其中一些数相加,再和剩下的数相加,和不变。”“很好!大家很有发现的眼睛和思考的头脑。”我赶紧给学生们以鼓励,让他们沉浸在充满成就感的快乐之中……
是啊,当我们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双方共同探讨新知、课程内容持续生成的时候,一节课究竟是怎样的过程,已经不是我们教师能够在备课方案的预先设计中能够把握在手了。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整教学环节,动态地生成学习内容,展示课堂教学真实性的精彩。随后,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分配的学习中,学生们都学会了安自己的意愿和思考总结自己的定律。象除了书上的(a+b)×c=a×c+b×c,还总结出(a-b)×c=a×c-b×c和a×c+b×c+c=(a+b+1)×c、a×c-b×c-c=(a-b-1)×c等等。由此看来,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们的想法,放飞思维的翅膀,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那么我们将会欣赏到学生们演绎的缤纷精彩!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巩固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位置与方向、三角形、统计等知识,加深这些知识的理解,提高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平。
(2)、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能正确计算三步以内的混合运算,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进一步提高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进一步明确三角形三条边之间,三个角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分类,加深对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4)、进一步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能比较小数的大小,进一步认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掌握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进一步体会方向、距离两个条件对确定位置的作用,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6)、进一步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读懂折线统计图,能从折线统计图中获取必要的信息;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对事物的发展趋势作出简单的预测。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复习整理所学知识的。过程,并通过必要的练习及交流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整理复习所学知识的过程,学习整理和复习的方法;初步感知整理复习的必要性,逐步养成自觉整理所学的知识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反思本册教材的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成功学习的乐趣,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存联系,感受数学的意义与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复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
(1)、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2)、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与减法。
2、难点:
(1)、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则运算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部过程。其资料占小学教学知识的主要位置,可见计算潜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回头看以住教学“四则运算”,一般是直奔主题,告诉学生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机械训练,使学生到达计算的准确、熟练。但练习中忘记运算顺序的状况常会出现。单纯的机械训练,学生只会觉得数学枯燥无趣,感受不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例3中,我尝试给学生带给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好处。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取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
1。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带给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构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好处,促进学生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给予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思考的主动权。
在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光和空间,放心地让学生去想、去做。让学生有进行深入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使每个人的思维潜力都得到发展。当然,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有些学生会得出错误的答案,但这些“错误答案”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孩子学生们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最真实的暴露,是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障碍。我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做完后互相讲解,找出错误加以改正。应对错误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思考中感悟,获得新的启迪。在感悟中牢固地建立知识体系。
3、帮忙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本单元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其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又是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学时,我注重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在叙述解题思路时,引导学生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说清道理在计算。可能开始时学生不习惯,但要逐步培养这种分析方法,解决问题就不会再成为难关了。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
1。在设计教案时没有把整节课联系起来,过渡比较生硬。
2。学生发言不用心。
3。时光安排不够合理。
4。没有设计减法题,便直接出现法则,显得很牵强。
5。对学生的预设不够,缺乏灵活的应变潜力。
改善措施:
1。在教学中创设一个情境,把复习和新授自然地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使用激励性语言,和多种途径让全体学生发言。
3。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设,做好灵活处理的准备。
4。把握好各环节的时光,每节课后做好反思,不断改善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
5。和其他教师多学习,逐步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
6。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帮忙养成自觉检查作业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计算效率。
本课是四则运算的第四课时,讲授了例6,进一步研究了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体会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对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作了比较系统精练的总结。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了解的一些有关0的运算,如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时差是0。在此基础上,再举出例子来让学生进行验证。教材中特别强调0不能作除数,那么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呢?通过学习“注意”这段话,特别说明0不能作除数及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为了使教学突破这个难点,我结合教材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接着出示5÷0=□,0÷0=□两个算式,让学生通过分析明确0不能作除数的'道理,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同理,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从而使学生明确知道并归纳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接着进行了相应的练习,复习了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节课,我采用了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等方式,再复习旧知出示例题后,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索算法,自主交流,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并进行对比、进行优化。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分数连除、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方法。从学生反馈情况看,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且计算速度较快。
计算题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正确率。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计算正确率不高。是学生没有掌握计算方法吗?不是!为什么学生容易算错呢?有时可能是粗心,但有时却是一些习惯性的动作,就拿分数连乘中的约分来说把,有时该约分没有约分,或者没有约成最简分数;有时他们会习惯的把用进行约分的数字写下来;还有的会当成减法,减一下得到数据,最后连乘的时候,他们有可能进行加法算式。
这并不是简单的粗心,而是对一些熟悉知识的暂时混乱或者说遗忘。所以,在对于学生犯这样错误的时候我们要找出根子所在,对症下药,这样学生的计算能力才会有很大的提高的。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计算方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他们更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的兴致。在以学生熟悉的购买商品的具体情境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学会计算方法。学生都能正确表述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突破了重点。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个别学生虽然能够列出算式,但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不会计算;在练习与作业中错误惊人地多,像混合运算的格式不正确、计算不准确,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列成综合算式对于运算顺序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的使用小括号。今后在计算训练和习惯培养上都应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