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本文是人美心善的小编Waner帮助大家收集的11篇观察物体教学反思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在直观认识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它是“空间与图形”中新增加的一个内容。观察物体的课,内容接近于实际生活,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交流观察物体的感受,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丰富的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1 、本单元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几何知识的教学重要的是建立空间观念。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学时先出示实物,让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看一看它的形状,感知到站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从面认识物体的上面、正面和侧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并能从这三个面观察到物体的不同的形状,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通过让学生观察、想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说出从某个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是观察物体的前提。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我以“简单的活动,真实的感受,有效的学习”这一想法为指导,引导学生逐步认识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由于学生坐在教室里的不同位置,不能同时看到正方体的左面和右面,因此利用这一资源,巧妙设问,让学生在观察中产生疑惑,在疑惑中形成感受。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不仅认识了抽奖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更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观察的位置决定着观察的结果,为后面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但是因为教具不足,不由得就浪费了时间。
10月30日我代表学校参加了镇的数学评优课。我执教的是二年级上册的观察物体。我是到其他学校调班上课。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对一些位置单位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在上课前我和他们一起玩一个方位游戏由我发出指令学生指出以自己为中心的方位。在游戏中我复习了前后上下和左右的方位,为新课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学时我根据教材让孩子观察恐龙。恐龙玩具是喜闻乐见的素材,学生看着这个自己喜欢的熟悉的的素材,学习的兴趣高涨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学生在自己的角度观察恐龙,并且把自己看的图片找出来。学生好强好奇,我及时提出你能轻轻告诉同学你在恐龙的什么位置。这样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故事的主角,在和恐龙游戏,在游戏中学习知识真正的让学生快乐的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孩子活动中得到知识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教学时我在学生在不同的位置来观察,我设计了下一个环节,请同学们顺时针换一个位置,现在你观察到的恐龙和刚才的一样吗?
你现在又在恐龙的什么位置,看到了恐龙的什么?你轻轻地在告诉你的同桌。这样做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观察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这样多给孩子时间和空间去观察,展示评析让孩子真正的从活动中学到知识。这样的知识才生动牢固完整真实实在。新授结束后我设计了一个看图片的一部分说出动物的名称,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知识。接着我又设计了一个判断题说说下面的判断说的对吗?学生知道用什么方位词了判断物体的不同角度。学生在学习只是后我让学生欣赏天安门的照片,你们想当摄影师,我设计了一个拍照的游戏。让学生同桌一起合作。一人当模特一人当摄影师,摄影师要确定自己是想拍同学的那面,拍了可以告诉同桌你拍的是那面,让同学判断。还可以让同桌要求想拍什么面的相片摄影师自己确定自己的位置。孩子在这个活动中摆着各种各样的poss让孩子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这个游戏让孩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课堂知识真正的和生活联系。数学来源生活,也回归生活。把本节课推向了高潮。学生的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效果很好。
《观察物体》这节课的知识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掌控,第一节课的教学有如下两点掌控较好。
1、学生的空间想象与脱手本领得到了培育。
新授入手下手要学生在四个类同小正方体拼成的立体图形基础上再添一个,从正面看形状不变,怎么样摆?以小组合作的体例,汇集每一个组员的想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致,在拼摆的进程中体验同一个形状摆放物体的多样化,使学生的逆向思惟和空间想象获得练习,大部分同学摆出了六种,而且说出理由和摆法。由此可见,每一节课都要充沛去发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张开想像的翅膀,当然老师备课时也要把题目想得完全、全面。
2、充分领会物体与视图之间的联络。
课一开始就要学生察看由四个一样小正方体摆出立体图形的正面、上面、侧面所看到的平面图形,要求学生用鼠标在课件里指出来,同时老师画在黑板上的平面图形要学生上来填出是从甚么偏向所观察到的,逐步升华到给出六个一样的小正方体摆出来的立体图形,要求门生脱手画一画,先从正面、侧面画,发现正面和侧面的平面图形是雷同的,但从上面看的平面图形对比难画,学生通过仔细察看,不要教师指点也能画出,结果很好。
这节课我让学生在“拼摆”和“观察”中进行商量,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是什么图形,通过想像从实物中抽象出观察到的平面图形,又在拼摆中领会多种摆法,大大进步了学生的想像、观察、脱手操作本领。
1.创设活动情境
为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通过孩子们喜爱的“猜动物”这个活动导入,课中又通过播放一些南昌风光的图片,让学生一边休息,一边欣赏……实践表明,学生对创设的情境很感兴趣,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也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小组合作学习
新教材强调“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采取了4人为一组的合作学习方式,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上观察恐龙这一例题,给每个小组准备一只玩具狗,然后让学生分3个层次进行观察:①本位观察;②换位观察;③全面观察。始终围绕“让学生自主参与,深刻体验”这一宗旨,将学生单独学习和小组合作结合起来,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新知探索的全过程。
3. 课间欣赏图片
低年级孩子上课时易疲倦,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根据这些特点,我安排了一个课间休息,让学生在音乐中一边休息,一边欣赏一组南昌风光的图片。这样设计不仅使得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又紧扣主题,让学生在欣赏中巩固了所学新知。
4.拓展应用新知
数学是抽象的,生活是现实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节课我大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猜动物、欣赏南昌风光、眼力大比拼等等,既延伸了数学知识,也让孩子们深切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悟出了“数学确实就在我的身边”这样的道理。
5.优化教学媒体
我注重采取多种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在选择教具方面,我利用了自制课件的形色声光和动态感知等特点,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具选择上,我精心挑选了一只玩具狗作为小组学习的工具,引导学生有层次、有目的地进行观察;还通过学具袋的反馈牌来进行眼力大比拼,巩固新知。我惊喜的发现:正是这些媒体有机的结合和恰当的选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空前高涨,创新的火花也时时迸发。
汤老师在这节课里先让学生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且把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分别画出来,这一环节为下一环节做了铺垫,定了形。接下来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在已拼成的物体上再添1个同样的正方体,要求添了正方体后的物体与原来的物体有相同的正视图(从正面看、从侧面看或从上面看),这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新问题,还是一个开放的问题。汤老师先让学生理解问题:猜一猜、估一估可以在哪里添;然后再让学生体验问题:摆一摆、看一看正视图有没有变化;最后在交流中体会摆法是多样的。
反思:
听完了汤老师的这一节课,我不仅认为汤老师这样的教学设计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同时还油然而生地感觉到:同样的一个物体,在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大小可能是不同的;在不同角度看到相同形状大小的物体不一定是同样的一个物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解决问题时要从多方面分析问题,不要单方面的分析问题,不然的话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例如我们教学“方程”这一概念时就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问题,首先是“含有未知数”,然后是“等式”,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也就是说含有未知数的不一定是方程;是等式的也不一定式方程;必须要既含有未知数又是等式,才是方程。因此,在判断是不是方程时,就要从两个方面分析问题,否则就会判断错误。
在教学中是这样,在工作、生活中也应该是这样。遇到问题,要从多方面要分析问题,才能正确的解决问题。认识一个人,要从多方面认识这个人,才能真正认识这个人,做到不看错人。
这部分内容主要观察由5—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辨认从不同面看到的形状,体会所观察的对象的空间特征。这是在学生已经观察过由3个和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组成的`物体的基础上安排的,学生对观察物体已有相对丰富的学习经验。但是对于给出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物体和立体图形,学生还是感到有难度的。通过学习,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体会几何体与平面视图之间的转换,发展直觉形象思维与空间观念。
在课堂教学之前,我要学生准备好必要的学具和教具,教具应该大一些(例如粉笔盒),使全班学生在教师演示时能充分进行观察。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开展操作活动,让学生亲历实践、观察和想象,通过活动与孩子一起感受同一形状与多种摆法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物体与视图之间的联系,积累空间转换的发展经验,发展形象思维,提高辨认物体某个面主观形状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孩子主动地去观察物体,这样也能培养孩子在生活中观察物体的好习惯,而且应该是细心观察,这样能在生活中积累不少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在以后的学习甚至生活中,这些常识,也就是细心观察的结果能给孩子的见识大大增加。
本节课是在上完观察方形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基础和画平面的经验,所以本节课的观察活动较容易开展,教师在桌子上摆出一个球体和圆柱,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进行观察,并把观察到的形状画在练习本上。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感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观察物体》是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的学习内容。这是本套教材安排的第一次观察物体的教学,主要是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特征明显而且结构比较简单的物体,引导学生从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进行观察,初步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而且也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观察物体以及图形与几何部分的其他内容提供帮助。这节课要让学生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在实物与相应视图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看学校照片,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事物出发,初步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视图可能是不一样的,从而引出课题。接着,通过给学生拍照,有效突破判断从左、右两个方位看到的视图这一难点。再通过安排学生分组活动,让学生从前后左右观察毛绒玩具,积累活动经验,初步建立表象。最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判断例题中给小猴拍照的位置,学生由于之前的观察活动,由易到难地学会了观察物体的方法,形成了正确的认识,并能表达自己判断的理由。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效,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判断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状。但在安排学习小组的观察活动时,秩序还有些乱,教师指向不够明确,可以先让学生说说看到的形状,明确语言的规范性,从而让学生知道在活动过程中怎样正确表达。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之处:
1。联系旧知,知识铺垫
本节课一开始,我就听过一道稍微有点难度的题目,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不仅为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新知做好了知识铺垫,而且使学生一开始就有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思维基础,使学生更容易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2。组织学生细观察、多操作。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注重让学生进行观察、操作。让学生在观察中感受到从不同方位看物体的不同,在操作中掌握新知识。学生观察和操作很高,课堂氛围热烈但又不失秩序。
3。平稳过渡,不至于突兀
教学完不同的方位看同一个物体后,我听过承上启下的一段话,使课堂自然地过渡到对下一个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跟随我的节奏,不至于因为转变的突兀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教完这堂课,我觉得虽然这节课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很多,但是由于学具太小,学生在观察和操作的时候不够清楚,甚至由于角度问题,观察结果出现偏差。因此,我建议最好每个小组中有一套大的正方体的学具,这样便于操作,学生对物体的观察也会更具时效性和准确性。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小组合作、操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通过实物观察、动手操作、想象、描述、分析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了教学目标。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我让他们小组合作,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先去“搭一搭”,再从不同的方位“看一看”,然后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试着把看到的图形在本上“画一画”。和小组的同学交换位置再观察、交流,这样学生一起动手、共同参与,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解决,改变了课堂上一部分孩子到讲台上观察,另一部分孩子没事干的局面,增强了课堂的时效。在大量的实践操作后,孩子们对从不同位置观察正方体垒起来的图形得到的结果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从具体到抽象,培养了孩子们的空间观念。通过合作更清楚明确自己对空间的看法,并有机会分享大家的想法。孩子们的共同感受对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给了学生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会合作、交流思维的能力。
当然在学生的操作、探究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相关指导和“见机行事”,因为学生自己去操作、尝试、探究问题,教学过程是现场生成的,结果是不能完全预测的。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行事,或及时引导,或适时质疑,或概括小结,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这样才能促进课堂有效生成,让课堂教学在学生的操作感悟中灵动,呈现课堂的真实本色。
《观察物体》信息窗2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学习内容,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轻松学得观察物体的知识,学习效果理想。感觉在以下方面感觉做的较好:
1、实践探索与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有效落实,使学生地数学学习更有效。我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建立模型的知识形成过程。由立体图形到平面视图: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生自然会提出:从不同的方向看两个正方体,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这一问题。学生观察、猜想并把观察到的形状在纸上画下来。课件演示验证猜想,建立模型。上述学习活动之后,及时进行梳理并板书: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形状是不一样的。接着,教学同样沿着上述的模式进行,教学红点2。推车上再增加一箱货物,从不同方向看各是什么形状?呈现3个正方体模块,让学生猜想并把观察到的形状在纸上画下来。
由于这部分内容,相对于红点1,空间想象的难度有所提高,因此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摆出立体图形,从不同方向进行观察验证。然后出示课件,同时引发学生反思,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左侧面和右侧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相同的,都是由两个小正方形拼成的竖向长方形。而实际上在立体图形中左侧面看到的这两个正方形不在同一平面上,右侧面的这两个正方形在同一平面上。虽然小正方体摆放不同,但是,在从侧面看,视觉效果上确是却相同的,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一样的。从前后两个方向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不一样,因为三个立体摆放有高有低,从前看时左低右高,从后看左高右低,高低的位置变了,分别呈现出L形与反L形,方向正好相反。红点1与红点2对比,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从同一个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有了这样的观察经历和认识,对于发展空间观念是十分有利的。然后由平面视图到立体图形教学红点3,虽然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帮助他们思维的发展,但盲目的操作反而会使他们的思维停滞不前。先猜再尝试慢慢摆。
这一环节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时间。猜想:我先抛给学生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在三箱的基础上再添加一箱,也就是车上有4箱,但不改变正面的形状,从正面看到的仍然是添加之前的形状,猜一猜这个正方体可以添在哪些位置?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放在原来物体的上边、有的说放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还有的说放在左边或右边。此时教师质疑:如果放在原来物体的上边,正面的形状会不会变化?如果放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呢?放在左边或右边呢?验证环节:在经过周密充分的思考,头脑中确定了要添加的一个正方体应摆的位置后,然后自己摆一摆、小组摆一摆,在交流中学生体会摆法是多样的。建立模型:通过对全班同学的各种摆法进行分类整理,从而得出方法:这个正方体摆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都可让正面形状保持不变。最后出示演示课件使学生直观感受摆放方法。讲解:摆在物体的前面有两种方法,此时我会质疑:不对齐添在前边可以吗?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如果摆在前边,从正面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必须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学生的操作从手发展到脑,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像能力。
2、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发猜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商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地方,在上节课铺垫的基础上自然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商场,参观了冰箱、冰柜大展销活动,从中发现解决了不少有关于观察物体方面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商场观察物体,此时出示课题,同时让学生观察信息窗2,呈现工人搬运整理货物的情境,(整理货物2箱)仔细观察情景窗,你能提出哪些相关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充分想象、思考工作现场,激活了思维的火花,抓住了知识的生长点,促使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观察思考。
3、贴近生活,拓展应用: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知识,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他们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同学们我们岱岳区近两年,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已逐渐成为泰安市的经济强镇,同学们想不想,自己也来做一名设计师,设计一座楼盘,为岱岳区的开发建设增添最靓丽的一笔呢?那我们首先来学习借鉴一下他人的设计作品。
1)为了提高题目的趣味性,我又创设情景:岱岳区的又一期小别墅区马上就要开发设计,小设计师们注意设计要求,以四人为一组,用5个正方体摆出从侧面看,为三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一座建筑模型,你们能设计出几种方案呢?玩的难度有所增加,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我在这并不满足于只得出多种摆法,而是引导学生回忆小结:怎样摆才能摆得又对又快?再一次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发散的问题得到梳理,也为一些底子较弱的学生找出摆的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其实还有很多种不同的摆法,有兴趣的话下课后试试,看谁能发现一共有多少种摆法。(将问题延伸至课后,思维的价值得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持续发展)继续以上情景。
2)观察、连线(出示某别墅图片)这是一座小别墅的建筑模型,它的设计具有层次感,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不同,这些图形分别是谁看到的?连一连。个别学生空间想象如有困难,可实物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3)动手设计:(让学生将思维付诸实践,手脑结合,既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检验,也激起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1)设计一座从前面看到的图形是倒T字的别墅,从右面看到的是L形的小别墅。可以怎样拼搭?至少需要几块小正方体木块?(这道题目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设计一座从前面看到的图形是倒T字形的别墅,可以怎样拼搭?至少需要几块小正方体木块? (学生可随意选用不同数量的小正方体自主拼搭,充分地发挥各自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总之,本节课我努力实践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充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素材,创造性地改用教材,真正开发课程资源,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无穷乐趣,努力构建活动课堂、生活课堂、和谐学生课堂。
《观察物体》这节课我采用“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入,并结合日常生活我们是如何观察物体的,让学生初步感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通过实验验证不同的角度和位置让学生观察发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得出的结果不同,并且让学生通过观察一个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同时教师利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让学生实地观察,通过直观、形象、实地的演示,学生对观察物体的面掌握的轻松、愉快,效果较好。认识到以后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事物不能只看片面,要看全部。<>
通过本节课的尝试教学,我感觉利用高效课堂的模式进行教学,优点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创造者,这样让学生亲身体验,要比教师直接传受,记忆更加深刻,掌握得更加牢固。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听,说,动手操作的能力,学生乐学,愿学,让枯燥的数学变成有趣的数学,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我想这也正是高效课堂的闪光点。
课后领导的点评,我发现本堂课的确是存在很多不足,一是“盲人摸象”引入课题,和这堂课的观察物体由立体到平面,没有多大的关联,课前我也想过这个问题,由实际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如像一栋楼房,画出它的平面图,引入课题,我个人认为太难了,如果能结合多媒体,要好弄一些;二是教学过程中,我提了一个问题,当球体等于或者大于圆柱体时,从侧面看到什么平面图形?这句话不严密,等于的时候还看的到内切圆,大于到底大多少,两个不同的物体大小能在一起比较吗?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三是评价学生方面要注意改进,不要专门用时间对学生进行评价,给人的感觉像是贴标签,甚至对没得到奖励的组是一种打击,学生会认为我这么辛苦的努力,结果教师否定了我的成绩,应该在课堂中随时出现好的现象进行奖励,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朝能够得到奖励这方面努力。等等这些,我认为专家们提得真是非常到位,课堂的确是这样,每节课上课前,一定要精心准备,多问自己几个问题:我打算让学生获得什么?我打算让学生用多长时间获得,我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我怎样知道学生达到了要求?这课前四问能够让老师对于课堂有了大概地了解,准备就要更加充分,做到不上无准备之课。在上课时,应该合理分配课堂时间,什么时间学生自己学,什么时间老师开始讲,什么时间开始练,这些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更应该准确把握课堂节奏,重难点精讲细讲。把课堂上会出现的情况都要预设进去,否则是一堂很失败的课。
从这些来看,我这堂课很失败,专家们的点评使我获得了很多,更加坚定了我继续使用高效课堂的信念,没有做不好的事情,在今后我会一直尝试下去,不管成功与否,我想还是有收获的,我会记下我的点点滴滴。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在直观认识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它是“空间与图形”中新增加的一个资料。以前的几何教学,教材上主要是对形体的具体认识的设计,对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没有必须的落实措施,教师在教学中的随意性较大,而此刻根据“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资料标准编排的“观察物体”,就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带给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从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看,在我们的环境中,除了看不见的空气,不定型的水之外,绝大部分东西都有形状,只是有的形状简单,有的形状复杂,因此,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置身于三维世界之中。他们具有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早期经验,上小学后,随着儿童思维潜力的提高,他们渐渐将这种感性经验发展为抽象的概念,渐渐获得了简单的几何形体的概念,这是一个体验、积累和升华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基础上,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也是一个包括观察、想像、比较、综合、分析,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
本节观察物体的课,资料接近于实际生活,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让学生自己总结、交流观察物体的感受,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丰富的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简单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1、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透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
2、帮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几何知识的教学重要的是建立空间观念。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是帮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学时先出示实物,让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看一看它的形状,感知到站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从面认识物体的上面、正面和侧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并能从这三个面观察到物体的不同的形状,从而帮忙学生构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透过让学生观察、想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说出从某个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是观察物体的前提。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我以“简单的活动,真实的感受,有效的学习”这一想法为指导,引导学生逐步认识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由于学生坐在教室里的不同位置,不能同时看到正方体的左面和右面,因此利用这一资源,巧妙设问,让学生在观察中产生疑惑,在疑惑中构成感受。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不仅仅认识了抽奖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更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观察的位置决定着观察的结果,为后面的学习创设了一个简单愉悦的氛围。但是因为教具不足,不由得就浪费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