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学反思(优秀12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是细心的小编给大家分享的12篇秋思教学反思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秋思》教学反思 篇1

《秋思》这篇课文,虽然只有二十八个字,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要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着诗人的感受,想着诗人所想。所以,我个人认为古诗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这才无愧于古人创造诗词,无愧于诗词有别于其它文体,无愧于编书者纳入古诗词教学的用意。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

一、读

我一直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一经这样折腾就会把诗拆得支离破碎,它就失去了诗本身的整体完整性。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整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大大小小的读差不多有三十多次。读描写秋景的诗,读思乡诗------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最后熟读成背。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味道。

二、想

古诗词言简意赅,一字千金,是极富魅力的。它讲究形象、色彩、韵律,每个字、词都是作者独具匠心所在。所谓“十年得一字”、“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锤炼语言的佳话。在深入备课后,我觉得诗中的“见秋风”可作为教学这首诗的突破口。“意万重”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个人觉得引导学生想象,丰富学生对“见秋风”的表象,加深对“意万重”的理解。这样对学生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抓住诗眼“见”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学生一次次想象“见到什么””“见不到什么””,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我营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对比中,以有形的景来衬无形的思,循序渐进地引领孩子们探究、品味“见秋风”。

诗人的“意万重”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学生可能只会想到诗人思念家乡,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诗人又岂止是思家呢?于是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意万重”我先出示张籍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对诗人有所了解后,我马上又让学生想象诗人的“意万重”可能是什么?这样学生通过理解后的想象,就有可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了。这样诗中“意万重”学生就能理解,就能在想象中深化了。

三、写

在《秋思》一课教学中,当学生的情绪被完全调动起来的时候,我让学生拿出笔来写一写家书,学生纷纷拿起了笔,尽情地释放着内心的感受,学生的情感在“写”当中得到了释放。

秋思教学反思 篇2

今天用了两个课时跟孩子们一起把课文学完了。从教学策略的选择上,仍坚持“读议结合,以读为主”的原则,把大量时间放在了引导学生读课文上面。

根据课文的层次,或以自然段为单位,或者按照意义段来读,考虑到教学时间不宽裕,在朗读要求上没有提出过高的标准,只是强调要读准确、读整齐。读完之后,让孩子们议一议段落的基本大意,这样做是为了训练孩子概括段意的能力,是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的。议了段意,通常会由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如读完本课前第二自然段,我设计的问题是“蟋蟀选择住址的标准是什么?跟其他动物相比,蟋蟀的做法体现了什么?”,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不肯随遇而安”、“慎重”等关键词,在集体探究了随遇而安、慎重两个词语的意思之后,孩子们对蟋蟀选择住址的标准和讲究程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而后再读课文,感觉就明显不一样了。讲到蟋蟀住宅的特点时,根据课文的表述,我跟孩子们一起在黑板上画出了蟋蟀住宅剖面图,洞口的位置在哪里,平坦的平台以及九寸深、一指宽的隧道,都被直观呈现了出来。我感觉这样做效果不错。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也是解读课文的一个重点。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这部分内容讲得有些局促,对教材的挖掘不太够,只重点帮助孩子们理解了前足扒土、后足踏地、两排锯推土等内容,缺少了对蟋蟀弱小与建造住宅工程量巨大的分析对比,也没能对作者细致入微、极富耐心的观察加以提示,更不要说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了。而这个是本单元教学的重中之中。因此,我对这两个课时总的自我评价是:教学目标达成度低,教学效果不理想。

一般来说,诸如此类的课文理解起来障碍不大,只要多读几遍,就能把课文内容理解个八九不离十。然而,语文课的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孩子们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借助教材提供的文章范例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能力,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并逐渐学会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就本课教学而言,应该说只完成了初步理解文意的初级目标,语言文字训练不够,理解感受能力培养缺失,表达方法学习几乎没有涉及。因此,这样的语文课属于低效高耗。

究其原因,自认为首要的还是解读教材、研究教法不够。备课阶段没能深入解读教材,对文本的理解较为肤浅,关键词句领会不到位,掌握与课文有关的外围资料如昆虫学相关知识不够;上课过程中组织教学不够严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未被充分调动起来,读课文的形式不够多样化、缺少新意,课堂讨论参与范围较窄,发言者相对比较集中,大部分孩子依然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其次,教学时间分配不尽合理,随意性较大。第一课时安排了前一篇课文的背诵检查,前后用去了近10分钟时间,再加上讲课过程中偶尔停下维持纪律、提醒个别走神儿的孩子也会占去一点时间,再有就是课堂上的一些废话,致使宝贵的教学时间白白浪费掉了。如果课前考虑周全,很多时间完全可以节省出来用于实质性的学习。

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从细节做起。从明天起,我将致力于此。

《秋思》教学反思 篇3

“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整首古诗,侧重情景描写,看似简单,实则情在言外。每个环境、每个动作都透露出诗人的凄楚,惶恐与思念。

在教学这篇诗文时,首先,我介绍了张籍其人。然后让学生读诗文,初步感知它,独立理解诗文。但是,很明显,学生对于古诗文中的字义的积累相当的匮乏。理解也仅仅停留在表面,不能够进行字义与意境的转化。如:第一句“洛阳城里见秋风”学生将之理解为:在洛阳城里看见了秋风。学生根本没有在意我在开始的时候给学生介绍的张籍的基本资料: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已经远离故乡,漂泊异乡,浪迹天涯。因此学生不能进行角色植入进入那时那景,更不能体会那时心情,无法感知“见秋风”下的孤单凄楚。由此可见,在对学生进行古诗文教学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字义的讲解,同时严格要求学生积累古诗文字义;其次,加强学生对资料感知、运用的能力。

在引导学生对诗文意境的体会时,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引导学生对诗文意境的体验。尽管大费口舌,却收效甚微。忽略了学生年龄,生活经验。造成这次课堂教学的一大失误,偏离了方向。正是因为学生的年龄,生活环境,使得学生无法感知诗人当时那种细微的情感体验。在之后,学生想象诗人家书内容,学生更是头脑发懵,眼神里透露出的是一片茫然。诗人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之后,诗人到底会写些什么?在这里,必须得有学生的角色代入。而学生极少有类似的情感体验,学生想象的内容也仅仅是干瘪的空话。无新鲜之感。

此处教学:一、教师引导不到位,教学功底不够,汗颜!二、过高的估计学生的能力,应该记住: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却不能盲目的高估学生的能力。在课后的练习中有一个练习:想象《秋思》中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练习,可以弥补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体会。迫使学生角色代入,体验诗人情感。教师应该重视到这个练习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诗词时,我们应该要求学生体会而不是体验诗人情感,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制造各种条件,充分引导学生尽可能的“体验”到诗人情感。诗文教学,不是简简单单的理解就能完成任务的。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动作,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教完全诗,应课后要求,要这首诗改成一个小故事。因此,上课学这首诗时,我就特意引导学生观察

课文中的插图;交流“诗人在写家书时,他会想些什么?以及如何拆开家书,再看一遍自己写的诗?”就这样,在教完诗后,我自以为学生这下应该会写了。可是,学生写完后,一看上交的作业,竟然会像课堂上学生自己口述的文章很少,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呀。上课说的,作者的心理活动,作者拆开信时的动作,这两方面可以说是等于在课堂上,白白地走过场呀!

课间,我把这事与同一个年级段的其他几位语文老师交流了一番。才明白,让学生面面俱到是不可能,应该允许他们在诗意的基础上去扩充,或是让一些学困生抄抄诗意也行。

【反思】

作业中的“练笔”,在我们教学时,应该因材而写。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同时,也要注意因人而异。我想,面对这样比较难操作的内容,可事先与同年级段的老师交流,这样集思广益,也能相互之间有成长。不过,绝对不能走过场;批改时也应该把握尺度,这也是个关键。

教学反思

学习《秋思》这首古诗时,在学生自读,解疑后,我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作者客居洛阳城,他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由一个“秋”字,联想到萧瑟的秋天来了。我进一步启发学生:你能把诗人眼中的秋天描述一下吗?学生的储备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说,诗人看到树上的叶子飘落下来,像一枚枚邮票,像一把把小伞,又像的飘舞的蝴蝶;有的说,诗人看见到菊花开了,姹紫嫣红,美丽极了;也有的说,诗人看见到燕子飞到南方去了,大雁也排着整齐的队伍往南南方去??这时,我进行小结:是啊,秋风带来了丰硕的果实,也带来了凄凉和寂寞,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时,他想写一封家书给家乡的亲人。我们曾经到德胜的实践基地去了一个星期,你们想家了吗?你在想家的时候最想对家里的亲人说些什么呢?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想一想,诗人会写些什么呢?有的学生说,我想告诉妈妈,秋天来了,天气变凉了,你每天多穿点衣服,不要感冒了;也有的学生说,我想告诉爸爸不要太节约,要吃好一点,不要做太多的事,别累坏了身体??诗人饱蘸深情写好家书,封好后为什么又拆开信封?拆开信封后他会做些什么?

学生兴趣很浓,说得很多,气氛很热烈。在讨论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故事。第二天,我欣喜地

看到了一篇篇佳作。抓准读写的结合点,会有效提高练笔的质量。

秋思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在谈话导入时,结合上节课的内容,及以前学过的古诗,大胆的说出古诗《秋思》的大意,通过回忆对比,激发学习兴趣。接着进行了作者简介,为什么要做这一环节呢?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作者的祖籍在江苏,现在客居洛阳。洛阳在河南西部,黄河南岸,可凸显作者家乡遥远,归途渺渺,有家难返的处境。对学生理解作者思乡之情大有帮助。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一,进行了字音、字形的识记。

会读古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所以我将稍作停顿以及需要重读的地方告诉给学生,防止文意割裂。这对后面进行的诗意理解,也是大有裨益的。在理解诗的大意时,我大胆的让学生自学,自己给予适当的提示与引导。由于前面朗读时做足了功课,所以理解诗句意思时显得并不困难。课堂总结时,教师讲述结合舒缓音乐,让学生想象诗中画面,为完成能力拓展(根据诗意,写一则小故事)夯实了基础。提升了学生课外探究的能力,从学生反馈的'作业信息上看,效果不错。所以,语文课别小看新授之前的一个细小的环节,(作者简介等等),只要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不妨多下些功夫,并不一定要把重点放在大量的文章分析上。

秋思教学反思 篇5

《秋思》是五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二首。这三首诗都是抒发作者思乡之情的诗歌。通过前一首诗《泊船瓜洲》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了理解诗句意思,体味诗中感情的方法,因此在进行这首诗的学习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的形式,依靠自己的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想象诗境,体味诗情之上。

一、品读

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诗的意思。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最后熟读成背。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味道。

二、想象

学生自读,解疑后,我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作者客居洛阳城,见到了秋风,就是见到了什么?学生由一"秋"字,联想到萧瑟的秋天来了。我进一步启发学生"秋天来了,作者见到了秋风,还见到了什么"?学生脑海中储存的关于秋天的意象纷纷涌现出来。有的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树上的叶子有的变黄了,有的变红了。秋风一吹,树叶一片一片的落下来。有的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白花谢了。还有的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燕子飞到南方去了,大雁也排着整齐的队伍往南南方去。这时,我进行小结:是啊,秋风使秋叶纷飞,落红满地;秋风带来了凄凉和寂寞,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时,他想写一封家书给家乡的亲人。他会给哪些人写信,写些什么呢?现在,你就是诗人,你就把你写给亲人的信,给大家念一念吧!当学生的情绪被完全调动起来的时候,此时我说:诗人饱蘸深情写好家书,封好后又做了件什么事?诗人为什么又拆开信封?拆开信封后他会做些什么?想象一下,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故事。

课后孩子们改写的《秋思》都比较成功。

《秋思》教学反思 篇6

1、课前注重到学生中去了解学情。每一堂课在要求学生提前预习的同时,我都要提前、深入“基层”去了解学情。问问他们明白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这堂课也是一样。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在于能够及时再次修整自我的教学设计,已经弄懂了的就不说,节俭教学时间;需要说的重点讲,集中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学生的学情是我教学生长的土壤。

2、课中遵循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根据学情来定教,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在整体感知时,我先问孩子“你们读懂了些什么?”,在他们的发言中很多问题就已经自行解决了。然后我又问“那你们还有没有什么不懂的呢?”,继而经过梳理小结学生提出的问题来开始我接下来的教学思路与方向。

3、从整体入手,围绕诗题解读文本。在学生解释诗题后,我在“思”字下做一标记,问:“围绕这个字你有什么想问的?”,经过学生的一一回答,我们梳理出三大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思什么?为何思?如何思?这既是问题也是古诗的脉络,捋清了“教与学”的思路。

4、体现高年段古诗教学特点,注重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本事的培养。围绕“思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去默读古诗再次思考“意万重”的丰富内涵。并在小组交流讨论。经过反馈学生说出了很多动人的场景和资料。有对年迈母亲的担忧与思念,有对弟妹的询问,有对家乡一草一木询问,有对亲人的节日问候,还有对家人说的宽慰的话语……

5、注重“走个来回”,从语言文字中来再到语言文字中去。不仅仅学习、积累、感悟诗句,更积累学习诗人的写作及表达方法。本诗曾被王安石评价为:“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与岑参的《逢入京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不断品读感悟的过程中学生已经逐步感受到诗的动人之处就在于抓住一个看似平常的动作“又开封”,将自我那“意万重”,“说不尽”的心理烘托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时我经过一个简单的比较读之后,进行小结带领学生体会那种“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神来之笔,是对其独到写作方法的一种体会与学习。

《秋思》教学反思 篇7

一、回味学法,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泊船瓜洲》,现在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背一遍。

生背诗,但是一点感情、节奏都没有。

在背诵之前应该跟学生说要有感情、有节奏的背诵,而不是和尚念经。但是通过这一环节,我发现了自己上一节课教学的不足之一——朗诵指导的缺乏。这节课可以弥补一下。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这是一首——

生:思念家乡的诗/借景抒情诗。

师:是的,既然知道了这是一首作者远在他乡的思念故乡的诗,那我们朗诵的时候应该要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

生:思念家乡、难过的心情。

师:好的,悟的真快。那我们就带着这种思念家乡的无奈、痛苦再把诗背诵一遍。

这时有些学生背的摇头晃脑的,明显的比第一遍好多了,我趁机鼓励他们说:诗都是要多读,只有读多了才有感觉,都多了不懂得地方自然就懂了。

既然学生已经读出了一点感觉,应该趁机让学生多读几遍,而不应该草草了事。

2、师:现在我们大家一起回想一下,我们是怎么学《泊船瓜洲》这首诗的。(学生有些愣住了,不知所措的看着我。讲到这里,我明白了学生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既然他们不知道我也只好自己说了。)我们首先是读古诗的,然后怎么做了(这时,学生明白过来了,叽叽喳喳的开始说起来了。最后我们总结出了《泊船瓜洲》的学法。第一步:读通顺,读出节奏;第二步: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边读边理解诗意;第三步:认真赏读,体会诗里所含的感情。)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秋思》。

这个学法回忆到底有没有必要呢,为本课教学做了什么服务呢?

二、走进“秋思”

师:谁能来给我们大家描述一下秋天的景色?

生1:秋天是金黄色的,所以秋天是硕果累累的。

生2:秋天万里无云,秋高气爽,最适合游玩了。

生3:秋天到了,落叶缤纷,只要秋风一吹,到处都是落叶,令人很不舒服。

生4:秋风萧瑟的时候,挺讨厌的。

师:是的,秋天到了,可以说有两重景象,一是让我们为之欣慰的——收获;另外一种就是让增添我们愁绪的——萧瑟。我国古代诗人特别喜欢用秋天来写表达自己思念、愁绪的诗,因为秋天我们再也看不到春草的碧绿,盛夏的璀璨,种种愁绪就这样接踵而至了。同学们预习过,你们觉得我们今天所学的“秋思”作者到底是要思什么呢?

生1:秋天思念家乡。

生2:思念家乡的秋天。

生3:秋天,在洛阳城里思念家乡。

师:究竟是哪种解释,我们翻开课本,朗读诗句。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至少读三遍。

生读完

师:谁愿意来做小老师,把整首诗朗诵给大家听。

一共请了4个学生读,都读的很苍白,没有一点感情。有一个学生还要“重”读成了zhòng。可以看出,学生预习的不到位,而且对诗还没有一点“感觉”。

师:我们现在不说他们谁读的好,我们先利用书上的注释及你们手上的字典,自己先理解诗的大意,理解完后我们再来评论。

生自读自悟。

师:读完之后,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1:这是一首思念家乡的诗。

生2:这是一首在洛阳城里思念家乡的诗。

师: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这是一首作者在秋天里思念家乡的诗,既然是思念家乡,而且还是身在洛阳城里,看着洛阳城街上的人,作者不禁也会想起自己的亲人,可是思念贵思念,我还是不能见到他们,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如何?

生1:伤心欲绝。

生2:悲痛

师:那刚刚四位同学读的不足之处在哪里知道了吗?

生1:读的太快了。

生2:没有感情。

生3:没有节奏。

师:你们说的很到位,我们现在知道怎么读了,那我们就一起把这首朗诵一遍。

生朗诵一遍后,师:我觉得我们的感情还不够丰富,再来一次,这次要感情更加充沛。

既然已经知道了四位学生的不足,何不让这四个人再来读一遍,这样的对比让学生的印象不是更深刻吗?可是我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三、理解诗的意境

1、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这首诗是写作者在洛阳城里思念家乡,那作者具体是怎么来刻画的呢?我们一切来品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做家书意万重”。洛阳城里秋风阵阵,这里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来帮老师解决,我只知道秋风可以感受、触摸,但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秋风是什么样的,谁来帮我解决这个难题。

生:秋风就是说作者在秋天里思念故乡。

师:那为什么用“见”呢?(生沉默)秋风吹来,让人感觉到阵阵凉意。黄叶纷飞,绿色开始消失,代表希望的绿色不再,到处是枯萎的景象,这种景象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悲惨。

师:换个词说,也就是凄凉。秋风带来的这种凄凉景象是到处可以见到的,所以作者说洛阳城里见秋风。在这种凄凉的镜像中,作者更加不由自主的思念起家乡的亲人,于是他——

生:要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

师:是的,他要写一份家书给亲人,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来写这封家书呢?

生1:报平安。

生2:告诉他们不要担心我,我很好。

生3:告诉他们,我把事情办完了就回家,现在不用等我。

师:你们都是好孩子,知道远在为亲人着想,不让他们担心了,如果我是作者,我也会这么说。可是诗中,作者是怎么写的呢?

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你们刚刚不是说只是给家人报平安吗,为什么现在又担心匆匆忙忙没把要说的话说完呢?

生1:看看自己有没有写一些让家人担心的话。

生2:想想自己想说的话有没有写完,让家人安心。

生3:因为太久没有见到家人,想跟他们说很多很多的话。

师:我明白了,原来作者是担心自己没有有没有说一些不该说的话而又把封好的信拆开,好让家人放心。作者在外面的这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人让我们不得不感动,但更多的是为他感到难过,带着难过的心情我们再把诗朗诵一遍。(朗诵两遍)

生朗诵完后,划节奏,加着重号的药重读。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做/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里着重要让学生理解的词是:“复、又”,可是在理解的时候并没有落实这个教学目标,只是让学生自己读读就过了。

四、拓展延伸

1、师:回想一下我们上节课学的诗,跟这节课学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前面一首有写很多景物,今天学的却没有的。

师:那我们前面一首诗叫什么——

生:借景抒情诗。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是一个小故事,讲的是作者秋天在洛阳城里思念家乡发生的一些事情。这种记叙一件事情的诗叫做叙事抒情诗。

这里给学生介绍叙事抒情诗这个概念有没有必要呢?内容会不会太深了,这都没有考虑到。

2、师:既然这是一个小故事,那我们就可以把这首诗改编为一个小故事,我们先把诗仔细的读一读,然后改编为一个小故事。

三个学生把这首诗改编为一个小故事,可是与其说他们是在改编,还不如说他们在翻译,而且翻译恶的时候把第一句话翻译错了,三个人一直说成“我在洛阳城里见到了秋风。”面对着这样的情景,我只好自己示范。

这节课感觉就一个字——乱,理不清思路。本来在课前还觉得这样上下来学生应该比较能接受,可是感觉效果并没有预期的好。学生的话语权没有得到落实,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

秋思教学反思 篇8

本节课的优势在于:

1、导入简洁明了,开门见山。

2、变换方式朗读,引导学生沉浸在诗歌意境中,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记忆这首散曲作品。

3、对于列锦手法的`探究,由引出概念到经典例子印证,再到作用分析,逐层深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4、学以致用,分析课文,学生学会识别赏析列锦手法。

5、学生能一课一得,学会识别列锦手法,并用以赏析诗歌。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1、自己教学语言的精炼、优美、完整性需继续提高。

2、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得到了反复印证与强化,但范例及引导仍略显单薄,可以再适当充实几例。

3、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分享受到一定限制,互动性不够强。

秋思教学反思 篇9

《秋思》是五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二首。这三首诗都是抒发作者思乡之情的诗歌。经过前一首诗《泊船瓜洲》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了理解诗句意思,体味诗中感情的方法,所以在进行这首诗的学习时,我放手让学生经过自读自悟的形式,依靠自己的阅读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想象诗境,体味诗情之上。

一、品读

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诗的意思。之后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最终熟读成背。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味道。

二、想象

学生自读,解疑后,我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作者客居洛阳城,见到了秋风,就是见到了什么?学生由一“秋”字,联想到萧瑟的秋天来了。我进一步启发学生“秋天来了,作者见到了秋风,还见到了什么”?学生脑海中储存的关于秋天的意象纷纷涌现出来。有的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树上的叶子有的变黄了,有的变红了。秋风一吹,树叶一片一片的落下来。有的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白花谢了。还有的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燕子飞到南方去了,大雁也排着整齐的队伍往南南方去。这时,我进行小结:是啊,秋风使秋叶纷飞,落红满地;秋风带来了凄凉和寂寞,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时,他想写一封家书给家乡的亲人。他会给哪些人写信,写些什么呢?此刻,你就是诗人,你就把你写给亲人的信,给大家念一念吧!当学生的情绪被完全调动起来的时候,此时我说:诗人饱蘸深情写好家书,封好后又做了件什么事?诗人为什么又拆开信封?拆开信封后他会做些什么?想象一下,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故事。

课后孩子们改写的《秋思》都比较成功。

《秋思》教学反思 篇10

《秋思》是一首表达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的古诗,它是唐代诗人张籍所作。这首是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段——寄一封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动作细节,十分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时可见一斑。

在教这首诗时,我不是按老方法地把意思讲给孩子们,而是先把学习要求出示出来,让孩子明白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然后在引导孩子们一步步走进诗中,走进作者的心中。→←在让孩子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时,我说:“从哪些词中能体会到作者的思乡之情呢?”有的孩子说:“意万重。”有的孩子说:“说不尽。”这时于浩洋说:“我从‘见’字中体会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之后问:“那么诗人看到了什么?”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说;“看见了金色的田野。”“看见了硕果累累的果园。”……此时我见我班的一名平时不爱发言的苏明阳同学,手举起来,又放下去。我明白他肯定有话要说,只是心里害怕,不敢说。我心中一亮,抓住他又举手的机会,立刻指名让他来回答。他吞吞吐吐地说:“作者不使用眼看得,他是用心看的,他看到了自我的家人,看到了自我家乡的秋天。”他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是啊,多么深切的体会啊,作者的`那种思乡之情,不是秋风、秋景所能包含的,而是作者用心才能感悟到的。能够说,一个多年在外的游子,任何一种事物都能引起他对家乡的思念。

在课快要结束时,我对孩子们说:“苏明阳同学是住在我们学校附近的午托部里,一星期才能回家一次,与家人团聚一次,所以他才能感受到作者那想家的心境。同学们,让我们用心去感受身边的一切吧,仅有这样,我们的感情才会更加丰富,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有意义。”

从此以后,学生们在课堂上更加用心,更会思考问题了。苏明阳同学呢,他也变得爱说了,上课时,也爱举手发言了,当然,学习也在一步步提高。看到他的提高,我心里除了高兴之外,还在想:每一个孩子都很聪明,只是他们的性格不一样,教师要善于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去发现他们,鼓励他们,你必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秋思教学反思 篇11

通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这一教学内容选自小学数学第二册加法和减法(二)这一单元本单元是本学期的重点单元之一,约占教学总时间的30%,因此,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本单元的教学工作将有利于顺利达成学段和学期育人目标。它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减法的重要基础。教材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培养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选用学生春游乘车的场景作为题材,从而提出“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的数学问题,列出加法算式。然后用学生自主探索的形式呈现学生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列竖式计算不进位加。并安排学生讨论“列竖式计算加法要注意什么”,以归纳竖式加法计算的要点。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数学,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几乎都能在生活中找到。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而生活中的数学,更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精选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作为学习的素材,必能唤起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节课围绕“学校春游租车”这一主线展开,本节课我充分的挖掘利用这一情境图,让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新课开始我就借助学生参观博物馆的情境图提供的资源,让学生做一次组织者,来设计安排乘车的事件,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用途,使计算从“枯燥”变成“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体现《标准》中“让学生能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学信息做出解释,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来描述现实的简单现象”的精神。另外,先让学生猜想尝试安排乘车班级,再要求学生验证自己的安排是否合理的过程,也体现了课标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的推理能力”的理念。

这一情景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富于浓厚的生活气息,能使学生轻松自然地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去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争着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学习兴趣。

新课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只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知识。在设计36+30这一环节时,考虑到这是前面学过的口算内容,学生已经充分明白相同单位相加的算理。因此,这一部分教学没有追求算法多样化,只是把前面学习的计算方法进行复习。

35+34是本课的新知识。“两位数加两位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如果只要求正确计算得数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又快又准地用最恰当的方法计算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我觉得本节课的难点是: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优化算法。这里设计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同计算方法,体现了《标准》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的理念,这部分内容属于更新的知识,有多种方法可探究。学生可利用前面学过的 计算方法,如:口算、摆小棒、拨计数器的方法得到算式的结果。除了我们学过的计算方法外,还有同学想到了以前妈妈教过他的用竖式解决的方法。算法多样化不是一题多解,而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体现。我们的学生由于生活背景不同,知识经验不同,所以对于相同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这时学生便需要教师的肯定、激励和引导。最后让学生自主地去比较、选择和完善自我。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个过程的最佳途径。因此在探索35+34的计算方法时,我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后,鼓励学生充分交流。当学生间交流时,我特别提出“会说不如会听”的观点,要求学生在听中补充,听后评价。尤其要比较自己的方法与谁的方法相似,从而按照思维方式将多种方法归类。这时学生对于多种计算方法的认识才清晰而有条理,算法的优化才在学生的心里得到内化。学生自愿地接受新方法,改善自己的解题策略。完成了一个健康和谐发展的社会化过程。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归纳出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再加以板书,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因为课堂上,教师的必要引导是十分重要的,有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才不至于盲目,有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才更有意义。在学生生动而丰富的操作中,运用“转化”的思想,学生通过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一切不仅仅是列竖式计算的过程这一知识的需要,而且也是探究型学习方式的需要。

数学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解决问题,将学数学和用数学有机联系起来,让他们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通过交流合作,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在教学设计中,创设和妈妈一起去玩具店买玩具的具体情境,“妈妈只准许你买两件玩具该怎样设计购物方案呢?请你们设计一个购物方案,并计算出一共需要花多少钱?”这个实际问题,将教学内容更好的融入了学生熟悉的生活中,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我采用了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直观演示法等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我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中把握知识技能,学会思考问题的。所以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集体交流,让学生的思维在相互碰撞中把握知识获得技能。

整节课教师的“教”适应了学生的学,给学生创造了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环境,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充分体现数学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主线的思想,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面都得到方发展。

回顾本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如:书写细节上还要多注意,给学生以更良好的示范。内容上还可安排的更紧凑些,题量可在多些。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秋思》教学反思 篇12

《秋思》这篇课文,虽然仅有二十八个字,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要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感受着诗人的感受,想着诗人所想。所以,我个人认为古诗教学的课堂应当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这才无愧于古人创造诗词,无愧于诗词有别于其它文体,无愧于编书者纳入古诗词教学的用意。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

一、读

我一向认为诗的教学应不一样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一经这样折腾就会把诗拆得支离破碎,它就失去了诗本身的'整体完整性。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整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大大小小的读差不多有三十多次。读描述秋景的诗,读思乡诗------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我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最终熟读成背。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我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自我的体会。读出诗的味道。

二、想

古诗词言简意赅,一字千金,是极富魅力的。它讲究形象、色彩、韵律,每个字、词都是作者独具匠心所在。所谓“十年得一字”、“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锤炼语言的佳话。在深入备课后,我觉得诗中的“见秋风”可作为教学这首诗的突破口。“意万重”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个人觉得引导学生想象,丰富学生对“见秋风”的表象,加深对“意万重”的理解。这样对学生体会作者的内心境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抓住诗眼“见”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学生一次次想象“见到什么””“见不到什么””,目的是期望学生在我营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比较中,以有形的景来衬无形的思,循序渐进地引领孩子们探究、品味“见秋风”。

诗人的“意万重”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学生可能只会想到诗人思念家乡,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诗人又岂止是思家呢?于是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意万重”我先出示张籍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帮忙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对诗人有所了解后,我立刻又让学生想象诗人的“意万重”可能是什么?这样学生经过理解后的想象,就有可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了。这样诗中“意万重”学生就能理解,就能在想象中深化了。

三、写

在《秋思》一课教学中,当学生的情绪被完全调动起来的时候,我让学生拿出笔来写一写家书,学生纷纷拿起了笔,尽情地释放着内心的感受,学生的情感在“写”当中得到了释放。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