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优秀5篇

下面是可爱的小编飞白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5篇新课程改革下,仅供参考。

新课程改革下 篇1

高中数学新课程对于学生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如何处理好新课改下数学的教与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

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充分认识新课改下教材发生的变化

1.新教材结构体系发生了变化

变化不仅在知识性、趣味性甚至在印刷版面上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如增加了名人科学家的知识背景简介、阅读材料、插图等新内容,使学生开阔视野,贴近生活,理论联系实际,还增加了不少与现代生

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2.新教材对原有的数学知识体系进行调整

对原有的繁难问题进行了删减,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分散处理。新教材最重要的编写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能动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本质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创新。

3.新教材重视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教材就知识讲解分为“问题提出、抽象概括、分析理解、思考交流”。因此,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教学设计时刻突出一个“变”字,这也是教学 其次,要重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不仅以其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的特征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数学背景,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多媒体来演示,同时能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提高讲解效率。在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来完成,教学时省时省力。通过教学方法的“变”,使学生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个性得到发展,思维品质得到优化,达到会学习的目的。

二、充分突出课堂知识重点、化解难点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如讲解《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

在进一步求标准方程时,学生容易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化简出现了麻烦。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我们通常有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可以两边平方。教师问:是直接平方好还是恰当整理后再平方?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对于这个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简,而整理后再平方,最后能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样,椭圆方程的化简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解决了以后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的化简问题。所以在一堂课上,教师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利于重点突出、难点化解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三、充分关注学生课堂表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来。教师应腾出十来分钟时间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做做练习或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解答学生的提问,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次课做准备。

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直接把公式、定理、推论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理的过程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肤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

由此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反思,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课程理念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引领角色,学生才是主角。只有学生充分“动”起来,我们的课堂才能“活”起来,数学课堂教学才会有声有色,新课程教学才得以体现。

新课程改革下 篇2

美术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很特殊的教学领域,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评价都显得与众学科截然不同,而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 新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学习,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更多的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过程。

在一段时间的美术教学中,深切感受到有这么几个方面的教学环节值得重视和改进。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对美术教材的全面分析,只有把教材分析透彻了,对教材有个熟悉的了解,教师才能驾驭教材。教材分析应分析学生学习这课的兴趣点,分析学生学习这课的情境点,分析本课的美术学科要素,分析学生原有经验,定准教学目标。

在我教学美术中,其教材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总体上较好的体现了美术新课标的精神,以贴近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学生较感兴趣的内容为切入点,鼓励学生自由、主动的学习美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的图案选择、色彩配置、版面设计都美伦美奂,给人一种美的感觉,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不过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规范学生,采取合理的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我在三年级的美术课上,结合课文让孩子们用铅笔随心所欲地画各种线条,从线条中去感受写生画的内涵及特征。同时更多地给他们多选择的作业形式,激发他们的个性发展,注重他们对绘画艺术的独到理解。

二、情境创设

一节优秀的美术课应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变成学生体验情感、感受快乐的学习。特别在低年级美术课上可以提设兴趣导向的问题,如:开课可以问“你喜欢什么?”“你想不想做什么”,或者是教师讲故事创设情境氛围。

如今多媒体课件的设置,也把音乐的感情色彩很好地融入到美术的教学课堂上来。音乐是时间与视觉的艺术,他通过旋律、节奏、节拍、曲调、音色和音质、强度和力度等形式,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指导绘画创作时,有选择的播放一些音乐,用音乐的和谐美和去感染学生。在其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使学生的绘画创作增强艺术效果。在导入环节,静态绘画过程中都可以起到一定的调节学生情绪和促进绘画热情的积极作用。

以游戏表演创设情境也同样是一个常用但常新的教学手段。每个孩子都很有表演欲望,渴望展现自我。主动活泼的游戏既能吸引孩子们自觉参与又能为孩子们提供成功的机会。

三、教学资源

每节美术课都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其实,教学资源可取源于教师本身,取源于教材,取源于学生已有的资源和学生的原有经验。充分的展示教具也是丰富美术课堂一个必备内容。美术是个直接的视觉刺激,教学内容采用直接立体的展示比较,再通过解说与感受,其教学内容比学生就一本教材的自看自画来得更能打动人心。

美术的教学资源可以直接来源于生活,大自然,乃至教室或学校里。往往最贴近学生的资源就最能使学生接受和亲近,在身边的小事物中感受美丽,创造美丽,会使学生有更多惊奇的探索和发现。

四、学习形式

在一节美术课中,学习形式可多种多样,如学生的座位可采用四人围坐,教师可把先进的教学设备带进课堂,如用相机抓拍住学生瞬间开心的表情。这样越来越多的小组合作形式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性,在教学课堂上出现“热火朝天”的这样一个互动的场面,并且在其中也尝到了取长补短、各尽所长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这也除了是一个美术教学内容以外的一个集体情感的培养。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一节美术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的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作画习惯,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达成度,关注这节课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是否得到了提升,只有这五个方面达到了,课堂的评价才落到了实处。

在教学中,我也特别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在知识的理解与表现中,学生表现参差不齐,为了挖掘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根据学生个性及作品造型特点的不同,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张扬。当然一味地否定肯定是不可取的,但终究还是会在一些画面不整洁或上色不均匀的绘画作品中给予否定的态度,这部分的同学可能是态度的问题,也可能是个性的所然,只要教师细心的观察,从中可以发现学生自己的思想,可以在他们的绘画态度上,甚至从反面挖掘闪光点,燃起学生的学习激情。

总之,现代化教育对美术教学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需要、动机、目标、态度等各方面都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方式和方法,改进了原来美术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课程建设的角度,促进了美术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了美术教材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和课程评价方式的变革,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增强了美术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我们作为身处这一特殊的时期美术教师,更应该看清新课程改革下美术教学的重心,了解美术教学的动态趋势,在积极的教学实践中研究教本,研究学生,研究自身的教学环节,有效地把新课改的精神精髓运用到课堂中去

新课程改革下 篇3

新课程改革下

让思想政治课教学“活”起来

城北中学   政治科    李兰艳

时下,新课程改革之风吹遍神州大地,很多学校都掀起了改革的浪潮。但是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索、合作的观念并未深入人心。有些教师摆脱不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为了一味追求升学率,以一张试卷定高低。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是重书本,轻实践;重灌输,轻启发;重记忆,轻思考;重知识,轻技能;重接受,轻创造;重讲授,轻自学;重共性,轻个性;重结果,轻过程。它的缺陷是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把知识与能力、觉悟割裂开来,忽视过程、方法,更难谈得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师采取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当作一个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和贮存式的仓库。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尤其是思想政治课,学生总感觉枯燥无味。在他们的心目中,思想政治课就是“催眠课”,仅有教师在讲台上演“独角戏”。我们的教师应该好好地自我反思一下,怎样才能把学生原本以为枯燥无味的思想政治课变成他们喜爱、受欢迎的课呢?怎样才能让思想政治课“活”起来呢?据此,我浅谈几点体会,以求教同行。

一、 要更新观念,重新定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走进新课程,意味着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正确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确立新的教学观念。从本质上看,课堂教学意味着师生的交往,要求人人参与,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的角色地位发生巨大的转变。

首先,教师要放下“师道之尊”。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应该是学生求知途中的富有经验的组织者,学生的求知伙伴。

其次,要转变角色,敢做学生的“学生”。新课改下,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整个教学应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怎样做学生的“学生”呢?(1)“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教师应该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台上互动,成为“平等中的首席”。(2)“弯下腰来与学生探讨”。教师要相信现在的孩子知识面较宽,有的方面比我们懂得多,我们自己在某些领域也有不懂之处,我们应与学生互学。(3)“竖起拇指给学生奖赏”。教师要由课堂的裁判者变为课堂学生的激励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

二、要转变教学方式,正确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新课程的标准,强调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过去“往容器内灌水”转变成学生“取水”的帮助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体现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积极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大观园”内主动参与,乐于探索,积极实践。

教师在课堂上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我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四点看法。

1、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将自己置于“发现者”、“探索者”的位置,通过自己的动脑、动手、动口,去思考、质疑、猜测、探索、实践、评价,提出独创的见解。同时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真正把学生当作朋友,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发言,认真地聆听他们的提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敢于奇思异想,质疑问难。

2、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兴趣是成功的先导。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从兴趣出发,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取知识。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道德辨析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例:在讲“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首《春天的故事》的歌曲录音,随后给出问题:1978年在中国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说她是一个春天?这位老人是谁?1992年中国又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说1992又是一个春天呢?受歌曲的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会被激发,他们会纷纷举手发言,并进行热烈的讨论,这时教师可适当地进行一些穿针引线。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的理解,而且升华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善于启发,因势利导。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从创设一定的情境入手,提出问题,让学生动脑思考,然后因势利导。如,在进行“调查报告社会实践时,安排学生进行《由电子游戏机引起的忧虑》这类学生感兴趣的调查活动,提出如下问题:第一,当前对学生上网要忧虑什么,为何忧虑?第二,如何才能摆脱忧虑?在分析这些问题时,教师有意识地和现实情况联系,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更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勇于“下水”,强化指导。在让学生写文章的同时,教师不妨亲自“下水”尝试一下,尤其是难度较大的文章。如,学生写“总结”时,教师可以先把自己的阶段工作总结成文,然后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品头论足,之后,教师做总结性发言,自然导入对学生写作的指导。

三、要努力开发教学资源,尽可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多媒体课件走进课堂,它的时代性首先应该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广大政治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捕捉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来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鼠标轻点,天下知识皆汇于咫尺荧屏,内容丰富而详实,教师"如虎添翼",学生"如鱼得水"不仅能够强调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同时也为教学的综合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展示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教学境界:它不仅可以综合运用文字、图象、声音显示知识背景,而且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把学生带进虚拟的世界,这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严重挑战。

因此,广大政治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时,必须探索和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实现群体教学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教学信息反馈、分析、计算机决策相结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确实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健康发展,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教学风格,使用课件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如果能自己设计和编写课件或尽可能多地参与设计和编写课件的全过程,所制作的课件就会比较适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展示教学特点和教学风格,使用时熟练操作,教态自然,控制自如,课件的时代性与艺术性也会得到充分地表达和传递。从而真正调动学生的眼、耳、脑,让他们兴奋起来,变被动学

新课改是一个新事物,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肯定会碰到种种困难的,只要我们敢于克服困难,主动适应,大胆探索,稳步推进,新课改实验,前途一定是光明的。以上所说的只是我的一些个人看法,是我在反复学习和实践新课程中所获得的一些个人体会。我谈这些看法,是希望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有更多的人投身于新教材的教法研究。

新课程改革下 篇4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

我们的教育呼唤平等、和谐,需要个性的张扬,需要我们赋予生命,以人性的方式,使人最终赢得解放。她要求我们把每个人都视为一个运思和创意的原点,把每个人都视为一个智识和灵感的凝结中心。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当是:

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

从满足每一个学生合理的需求开始,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

从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开始,从相信每一个生命的意义开始,

从成全每一个生命的发展开始,从创造宽松、和谐、有安全感的教学环境开始,

从改善与学生交往方式开始,从改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开始,从改善倾听能力开始,

从改善与学生的对话方式开始,从改善临场机智开始,

从改善对人的敏感、对语言对问题的敏感开始,从提升自我生命质量开始……

时下,新课程改革之风吹遍神州大地,很多学校都掀起了改革的浪潮。新课程倡导的主动、探索、合作的观念并未深入人心。有些教师摆脱不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为了一味追求升学率,以一张试卷定高低。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是重书本,轻实践;重灌输,轻启发;重记忆,轻思考;重知识,轻技能;重接受,轻创造;重讲授,轻自学;重共性,轻个性;重结果,轻过程。它的缺陷是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把知识与能力、觉悟割裂开来,忽视过程、方法,更难谈得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师采取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当作一个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和贮存式的仓库。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尤其是思想政治课,学生总感觉枯燥无味。在他们的心目中,思想政治课就是“催眠课”,仅有教师在讲台上演“独角戏”。我们的教师应该好好地自我反思一下,怎样才能把学生原本以为枯燥无味的思想政治课变成他们喜爱、受欢迎的课呢?

一、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的课程目标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将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置于课程目标的核心位置。这就要求教师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一切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立足于青少年的思维特征、认知能力,让青少�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还要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促进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如何营造自主、合作、探索的空间、让学生有一个轻松有趣的学习空间无疑显得很重要。而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师生互动是营造这一空间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率的良策。

启发式教学原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教学原则。它要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道德辨析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例:在讲“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首《春天的故事》的歌曲录音,随后给出问题:1979年在中国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说她是一个春天?这位老人是谁?1992年中国又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说1992又是一个春天呢?受歌曲的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会被激发,他们会纷纷举手发言,并进行热烈的讨论,这时教师可适当地进行一些穿针引线。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的理解,而且升华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随着形势的发展,传统的以灌输、塑造为主,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思想教育方法越来越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这就需要教师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问题,自主探索,主动分析,解决问题。

新课程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可喜变化。我想:很多教师都想过这个问题,也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课堂应该像一个大舞台一样,教师要成为导演,学生应�

二、创设师生互动、合作的教学关系

全面开展课程改革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紧跟形势,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本人认为首先应转变观念,防止穿新鞋、走老路;其次才是结合本校实际,学习一些新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同时进行改造、创新,形成符合本校、本人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受学生欢迎、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于“教学过程”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有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就是我们所期待的课堂。

新课程改革下 篇5

时代在变,教材在变,人的观念也在边。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而语文课教学的改革,则是新课程改革中的热点,更是新课程改革中的难点。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新课标,同时又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努力的探索。

反思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

一、缺乏学生主动思考的体验

传统语文课堂一直是教师展示个人才情的舞台。教师悉心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讲课热情洋溢,课堂气氛活跃。殊不知,学生只是当了旁观者,局外人,他们被动的接受着教师的理论,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根本没有想到,也没有时间想到自己的感悟,久而久之,使学生们思维僵化,滋生了依赖思想,丧失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俗话所说的“巧母拙女”。教师的讲解全面透彻,虽曰爱之,实则害之。

二、缺乏学生与书本的直接对话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在预习中,学生粗粗的读遍课文外,教师限于课时有限,一般很少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课文。教师通常是在上面讲的天花乱坠,而学生在下面听的是雾里看花。试想,一篇文章,诗歌的意境,散文的灵气,小说的底蕴,在学生对课文缺乏咀嚼甚至完全不熟悉课文的前提下,又怎能被领会?学生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缺乏与课本的密切接触,缺乏自己的主动深入思考,又怎能不是舞里看花?教师的架空分析,只能是把文章肢解的支离破碎,就像把金鱼从水里捞到桌面上来供大家欣赏一样。

三、缺乏新鲜的有活力的课题

多少年来,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三寸不烂之舌,构成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材千变万化,学生性情各异,然而,教师的教法却没有多大长进,惯性思维和惰性思维使得教师在新旧教材的变轨中,一切跟着感觉走。所谓的成熟就是在教参的诠释上更高明一些,所谓的经验无非就是一些方法技巧:应试现代文阅读分几步走,作文如何开头……都是抽象的理论,冰冷冷的原则,都是准备好的条条框框,让学生去装去填。

四、缺乏对学生真正的尊重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居高临下的站在讲台上,盛气凌人的发号施令,板着面孔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不允许学生有一丝的不恭。教师要求学生动作整齐划一,回答异口同声,把学习不好的学生统统斥之为差生,希望学生像鸵鸟一样,一头扎进书山学海。学生一不听话,教师便把他们视为另类,巴不得把他们除之而后快。师生之间缺乏共同语言,感情不能融洽,教学难有成效。

五、缺乏自我素质的提高

多年来,教师常教导学生,“不进则退,不思则惰”,却从没对自己说过,“教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多年来,教师惯于严格要求学生而疏于自我提高。在日新月异的世界中,教师显的固步自封,孤陋寡闻。教师对于学生需要什么,想些什么,则是茫然无知。说实话,读书,对于很多语文教师来说,也已经是很遥远的事了。有几个老师能通读四大名著,有几个老师能写的一手好文章,有几个老师能自觉钻研教育理论,并以此知道教育实践。身为人师,才疏学浅,误尽苍生,实在汗颜。

如此的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也就导致了教学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考试成绩也是差强人意。

以上种种的不足,也正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探索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一、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一堂“活”的语文课,就像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语文课堂教学的活,首先需要教师的灵活引导。教师要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教师在课堂中要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允许学生标新立异。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课堂内容化静为动,化�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的并用,不随意打断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来培养学生的鲜活的思维。教学,学活,语文课堂气氛怎能不活,这样的课堂气氛也一定会良好。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教师的教学,以便更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一个学习的合作者或是学习的指导者。课堂上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课堂上,教师不应把知识硬塞给学生,学生学的再多,充其量只是一个人云亦云的“人形鹦鹉”;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上,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刺激学生学生自主学习,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三、要让尊重和赏识走进语文课堂教学。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惟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能充满信心,才能激活思维,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信,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教师要真诚的爱自己的学生,爱他们的优点,也爱他们的缺点,亲近他们,与他们心心相印,尊重他们的人格,少一点审视责备的目光,多一些欣赏鼓励的热情,使他们的自尊心不受伤害,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

四、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与感悟空间,给予学生充分的引导和鼓励;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激发学生潜在的好奇心,把学生提到主动学习的角色上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变革课堂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五、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教师是计划经济时代成长起来的教师,学生是市场经济熏陶下的学生,要想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要想契合教育发展的需求,要想适合学生的需要,教师必须进行继续教育,必须自我充电,以赶上时代的步伐,满足学生的需要。在知识的领域上,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是一条潺潺不息的小溪;从教育的角度看,教师应该掌握科学的理论,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作为教师的我们,还需要不断的反思和不断的探索。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