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以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帮大家分享的5篇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的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篇1

一、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

课一开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把2瓶矿泉水和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的基础上,提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得多少”, 初步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会遇到平均分的情况,由平均分分得的结果是整数过渡到分得的结果不是整数的情况,自然的切入了这节课的主题――分数。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半个。课堂上根据学生的生成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半个又叫做1/2个。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借助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知识和生活经验,体会分数产生来自于生活的需要,也为学生进一步认识1/2积累直观经验。实践证明,让学生表示半个既强化了平均分,又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认识1/2找到了原型,也为学生进一步认识1/2的意义打下了基础。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认识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让学生动手折、涂出1/2,并及时进行交流,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了1/2的表象,同时体会到了方法的多样性。通过以上活动,学生经历了1/2的产生、形成的过程,真正的理解、体会了1/2 的含义。所以学生在叙述1/2时说得比较规范、到位。在折1/4和其它的几分之一时,我为学生提供了正方形、长方形和圆三种图形。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出现了多种折法。通过动手折纸,学生明白了,不同的图形都可以折出它的1/4,不只对1/4进行了简单了解,更重要的是明白了分数的含义。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求学生折纸,还要求学生用彩色笔画出阴影来表示四分之一。由于学生对二分之一已经理解,所以延伸到这部分知识很轻松。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1/2和其它分数后。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用哪块大哪块小对分数进行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篇2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正文:《认识分数》教学反思何珊认识分数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分数,是学生学习分数知识的开始,对后面的学习非常重要。    教学中我从创设小明和小红星期天“野餐郊游分食物”的情境入手,再提问:“怎样分比较公平,两人都满意?”,唤起学生对“平均分”的直觉,接着出示两个人平均分一个蛋糕,每人分得多少,让学生从“一半”这个生活经验开始,理解分数的意义。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地唤醒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沟通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课前我给学生准备了三张长方形纸片和三个同样大的圆纸片。学生是在认识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折纸,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想一想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来帮助学生巩固分数的意义。尤其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请学生将圆纸片当成西瓜,将纸片折一折、分一分,学生就能很快地直观地比较出分数的大小。    数学教学是学生思维被激活的一个活动,让学生自己独立去思考、去说、去反复实践、去发现。在教学中学生也不止一次的闪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例如,在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8份,学生折出了五种方法,这进一步实现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设计意图。    反思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这节课还有不足之处:    时间把握不够,有一些细节处理得不够妥当。如用不同的方法折出四分之一,有的学生没涂色,认为折出四份就表示四分之一了。作为一个教师,我还要不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更要研究学习过程。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3

在教学中设计的第一环节,设计意图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动手折纸� 我给学提供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纸片,让学生把纸片分成2份,学生在分的过程,自然而然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分法,一种是平均分,一咱是没有平均分,这校操作后再让学生对所折的情况进行分类,学生很容易会把平均分的分为一类,把没有平均分的也分为一类,一个长方形的一半,不能用数字1来表示,怎么来表示呢?自然就引出了分数二分之一,然会教师导题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在折纸的过程中,既突出了“平均分”的概念,又巧妙地从整数引出分数,新、旧知识自然过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第一环节的实施过程中,因没有完全预设到学生的学情,所以在动手折纸中学生出现了折后不划出折痕,用斜线画出其中一部分因没有经验画得较慢等现象,耽误了时间。在将学生的图形贴到黑板上进行分类时,学生只能根据现有的经验,依据图形颜色进行分类,而阴影部分画斜线的方向也给了学生误导,使这一环节整整占去了10多分钟,比预设时间要多出5分多钟。为了保证整节课知识的完整性,后面环节的时间都有压缩,整节课显得前松后紧,并未达成本节课的预想的效果。

记得一次北京学习时,听一位老师的说课,他把说学情做为重要一环。说学情并不是只凭自己的`想或书中的介绍,而是针对本班的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前期检测,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经验,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学情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这样不仅是教学设计精彩,而且教学预设中多了更多精彩的生成。所以在以后的设计教学时,一定要对一部分或大多部分学生进行前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跟得上教师的步子,并在教师引导下把学生载向知识的彼岸。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篇4

认识分数是学生对数的概念的第一次拓展,而分数的意义也比较抽象,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认识分数》是认识一个图形或是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在分析完教材之后,我将这堂课的教学重难点定在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

1、本节课着重帮助学生认识1/2。

首先通过分苹果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在分东西平均分得的结果不能用整数来表示时,我们就用分数来表示。这里不仅解决了平均分一个苹果这一问题,同时也交代了分数的由来,让学生感受由于生活的实际需要,才有分数的产生。提出1/2这个分数后,借图意来理解1/2的含义,着重理解“平均分”;接着以1/2为例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接着让学生在各种图形上找1/2并涂一涂,从而感受无论是物品还是图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1/2。

2、认识几分之一。

这一环节是在学生掌握了1/2了含义之后,延伸到1/n的理解。在让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后,我拿了三个不同图形的四分之一,让学生观察,它们都是把图形平均分成了四份,图形不同是没有关系的,只要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一份都是它的四分之一。通过两个层次的比较,让学生理解,要表示几分之一,怎样对折没关系,什么图形没关系,只要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这节课让学生的动手活动贯穿始终,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不仅达到了强调“平均分”的目的,而且思考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把探索过程引向深入,从而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分数的含义。这样的活动还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等能力得到锻炼,也使学生去体会与他人合作的力量和提取别人的长处。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5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小学阶段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课,他为我们以后学习的小数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内容教学奠定基础。

当前,老师们正在认真认真贯彻新课程的要求,我作为一名课改一线的老师,也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应用到课堂中,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有一些新的变化,教学中有收获与失落,也免不了意外和尴尬。这里我就结合本节课教学谈一些自己粗浅的想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中秋节分月饼。在分月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的分月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2、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我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习的过程,加强了对知识的认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教学环节设计的再恰当,如果没有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那也只是一厢情愿,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在学生认识了1/2时,先让学生折一折,让学生全体参与体会,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形成的。然后再认识几分之几时,让学生选择例举的分数用图形折出来或者自己把一个图形折一折创造出一个分数,并互相说说创造出来的分数表示什么意思。这些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写一写、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个个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探索,从而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隐性的心理参与和情感投入也加大了。当然在学生全体参与的同时,我们忽视老师的引导者的身份,在学生反馈的情况和动态生成中我们老师要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予以适当的调整。

3、提供数学交流的环境,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于是我不仅为学生设置了一个个数学活动,还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数学交流环境。比如,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表示二分之一时,先让学生自己折纸、涂色,再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感受不同的折纸涂色方法,却可以得到同一个分数;再如,在学习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大小时,也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的。这样就扩充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培养了学生赏识他人的良好心态,促进了学生合作意识的发展。

4、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