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教学设计(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数列教学设计(3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数列求和教学设计 篇1

《数列求和》教学设计

铜仁一中 吴 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几种解决数列求和问题的基本思路、方法和适用范围,进一步熟悉数列求和的不同呈现形式及解决策略。2、过程与方法

经历数列几种求和方法的探究过程、深化过程和应用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数列几种求和法的归纳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感悟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倒序相加、裂项相消、分组求和、错位相减求和的方法和形式,能将一些特殊数列的求和问题转化上述相应模型的求和问题。【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建构几种求和方法模型的思维过程,不同的数列采用不同的方法,运用转化与化归的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课堂设计】

一、知识回顾

1、等差数列通项公式ana1(n1)d,前n项和公式Snn(a1an)

2na(1q)1n1(q1)

2、等比数列通项公式ana1q,前n项和公式Sn1q

二、合作探究

1、倒序相加法:

1、求和:snsin21sin22sin23sin289 设计意图:应用倒序相加并感受此种方法的优越性——简洁美、对称美。

2、裂项相消法: 例

2、求数列 1111,,, 的前n项和。122334n(n1)一般化:1111()

n(nk)knnk设计意图:体验通分和裂项这对运算的互逆关系以及相消过程的简洁美、对称美。【变式1】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2n1,求数列

1的前n项和。

anan1【变式2】求和:sn

3、分组求和法:

1111 1447710(3n2)(3n1)例

3、求和:sn123456(2n1)2n 【变式1】求和:sn

14、错位相减法:

4、求和:sn12222323n2n

三、归纳小结 数列求和常用的方法:

1、倒序相加法:数列an中,与首末两项等距离的两项之和等于首末两项之和,求和时可把正着写与倒着写的两个和式相加,就得到一个常数列的和。

2、裂项相消法:设法将数列an的每一项拆成两项或若干项,并使它们在相加时除了首尾各有一项或少数几项外,其余各项都能前后正负相消,进而求出数列的前n项和。

3、分组求和法:an,bn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求数列anbn的前n项和。

4、错位相减法:an是等差数列,bn是等比数列,求数列anbn的前n项和。思考题:

1.求数列1,12,122,,122222n1111135(2n1)n 2482前n项的和。

2.求和:sn10029939829722212

数列教案 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案例式教学

问题教学是数学学科知识内涵和要点的有效载体,是教学目标理念展现的重要途径,是能力素养培养的重要平台。长期以来,问题教学活动方略的实施,一直以来成为广大高中数学教师进行探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但在传统问题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片面的将问题教学看作是知识内容、解题方法传授的“工具”,在问题内容的设置和问题解答的传授中,不能精心准备,有的放矢,导致问题教学的效能达不到预期目标。新实施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则指出:“要注重发挥数学问题承载知识内涵的重要载体以及学生能力培养的功能特性”,“设置‘少而精’的数学问题,实现学生知识内涵有效掌握和能力品质的有效提升。”可见,传统“胡子眉毛一把抓”的“题海式”问题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少而精”的“典型性”的案例式教学模式,以其在反映教学内涵要义上的精准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上的功能性等特征,成为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本人就如何做好案例式教学活动进行了尝试,现就如何选取典型案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一、问题案例应凸显“精”字,体现精辟性,使学生在感知问题内涵中领会设计意图

案例1 已知A(-2,-3),B(4,1),延长AB至点P,使AP的绝对值等于PB绝对值的三倍,求点P的坐标。

上述问题是教师在教学“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知识内容,在讲解“向量定比分点的几何运用”考察点时所设置的一道问题案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该问题是考查学生向量的定比分点坐标公式的应用。然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答方法的探索,通过对问题条件关系的分析,发现该问题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解答方法,一种是利用向量定比分点坐标公式求,考虑P为分点,应用定比分点坐标公式求点P的坐标。第二种是把向量的定比分点坐标公式看做是一个等量关系,通过解方程的思想处理问题。学生在上述问题解答过程中,对向量定比分点坐标公式的运用有较为准确和深刻的掌握,并对如何运用该知识点内容做到“胸中有数”。

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教师在传授教材教学目标和设计意图时,抓住数学问题在表现教材内容上的准确性和精准性特性,通过设置具有典型特征的教学让学生进行问题解答活动,使学生在问题感知和分析过程逐步领会教学意图,为更好开展问题教学活动打下“思想基础”。

二、问题案例应凸显“活”字,具有丰富性,使学生在动手探索问题中形成解题技能

案例2:已知tanA与tan(-A+π/4)是方程x2+px+q=0的两根,若3tanA=2tan(π/4-4),求p与q的值。

案例2是教师抓住新课标所提出的“培养学生能动探究、动手实践的能力水平”这一要求,所设置的一道与“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的综合运用”有关的数学问题案例,通过对该问题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该问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正切公式的综合运用解题能力。因此,学生在解答该问题时,引导学生先观察问题条件,根据问题条件得出tanA与tan(-A+π/4)=-p,tanA与tan(-A+π/4)=q,3tanA=2

tan(π/4-4)三个含有未知数tanA、p、q的方程,然后再解出tanA、p、q的值即可,接着学生结合教师引导过程,进行问题的解答活动,最后教师对该类型问题解答进行总结,指出解答此类问题时要注意利用方程思想解有关三角函数的问题。

从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探究能动性特性融汇贯穿在整个问题解答之中,利用数学问题在解答方法上的发散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解答活动,逐步掌握和领会解答相似类型问题的要领和方法,为有效探究问题提供了“方法论”。

三、问题案例应凸显“新”,彰显综合性,使学生在解析综合问题中提升数学思想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数学学科要服务于生活,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近年来,高考试题的综合性更加鲜明,能力考查已成为试题命题的重点,数学思想培树也成为重要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在数学问题教学时,要紧扣社会发展主题,研析高考政策要求,设计具有与现实生活性紧密联系的综合性问题,引导和教会学生用发展的、整体的、联系的目光,运用类比、化归、分类、辨析、整体等多种数学思想进行问题解答,实现学生综合运用数学思想能力的提升和进步。

案例3:设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对任意的正整数n,an+Sn=4096。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当数列{log2an}的前n项和为T,对数列{Tn},从第几项起Tn<-509。

这时教师在教学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内容,所设置的一道综合性问题案例,通过该问题案例分析可以发现,该问题考查的等比数列的定义,an与Sn的关系,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等差数列求和以及二次不等式解答等内容,学生在解答时要运用到数列知识、不等式知识和化归和转化的思想,这样既能够使学生对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综合解答有效掌握,又能够为学生良好数学思想形成提供锻炼平台,收到“一石多鸟”的功效。

数列教案 篇3

1.掌握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

(2)用方程的思想认识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利用公式知三求一;与通项公式结合知三求二;

2.通过公式的灵活运用,进一步渗透方程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等价转化的思想。

3.通过公式推导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的严谨性的训练,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先用错位相减法推出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而后运用公式解决一些问题,并将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结合解决问题,还要用错位相减法求一些数列的前项和。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是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与应用。公式的推导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分类讨论思想,错位相减法等),这些思想方法在其他数列求和问题中多有涉及,所以对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要求,不单是要记住公式,更重要的是掌握推导公式的方法。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是分情况讨论的,在运用中要特别注意和两种情况。

教学建议

(1)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一节为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与应用,一节为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的综合运用,另外应补充一节数列求和问题。

(2)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是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实例,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证明结论。

(3)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的其他方法可以给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编拟例题时要全面,不要忽略的情况。

(5)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的综合运用涉及五个量,已知其中三个量可求另两个量,但解指数方程难度大。

(6)补充可以化为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数列求和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等比数列前项和的公式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初步运用这一方法求一些数列的前项和。

(2)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猜想、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3)通过教学进一步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辩证观点,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公式的推导及运用,难点是公式推导的思路。

教学用具

幻灯片,课件,电脑。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问题见教材第129页)提出问题:(幻灯片)

二、新课讲解:

记,式中有64项,后项与前项的比为公比2,当每一项都乘以2后,中间有62项是对应相等的,作差可以相互抵消。

(板书)即,①

,②

②-①得即。

由此对于一般的等比数列,其前项和,如何化简?

(板书)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

仿照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求和方法,等式两边应同乘以等比数列的公比,即

(板书)③两端同乘以,得

④,

③-④得⑤,(提问学生如何处理,适时提醒学生注意的取值)

当时,由③可得(不必导出④,但当时设想不到)

当时,由⑤得。

于是

反思推导求和公式的方法——错位相减法,可以求形如的数列的和,其中为等差数列,为等比数列。

(板书)例题:求和:.

设,其中为等差数列,为等比数列,公比为,利用错位相减法求和。

解:,

两端同乘以,得

两式相减得

于是。

说明:错位相减法实际上是把一个数列求和问题转化为等比数列求和的问题。

公式其它应用问题注意对公比的分类讨论即可。

三、小结:

1.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推导中蕴含的思想方法以及公式的应用;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