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优秀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优秀10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蘑菇是真菌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另一类生物。

2.认识蘑菇的特点,知道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3.了解细菌和病毒的特点,知道细菌对人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观察发现蘑菇的特点,比较蘑菇和动植物的异同。

2.能通过调查活动了解生活中的食用菌。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能辨证看待身边的事物。

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蘑菇、细菌、病毒的挂图或视频资料。

2.供学生观察用的构造完整的蘑菇(每组1~2种),放大镜、小刀、白纸等。

3.生活中常见的真菌类生物:木耳、银耳、平菇、金针菇、香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蘑菇的资料。

1.导入。

(1)教师可以采取实物导入的方式:看一看,实验桌上放着什么?在自然界中,哪些地方会生长蘑菇?

(2)利用教材插图或挂图等引导学生小结蘑菇的生活环境。

(3)提问:你还知道关于蘑菇的哪些知识?

2.观察蘑菇。

(1)观察一个完整的蘑菇。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式全面、细致地观察。

(2)用小刀把蘑菇纵向切开,用放大镜观察切开的菌盖、菌盖上的菌褶、菌柄。

(3)交流,描述观察发现:从整体看,蘑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我有什么重大发现等。

(4)整理观察到的蘑菇的特点并记录下来。

4.认识蘑菇属于真菌。

(1)小组研讨:蘑菇与动物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引导学生从外部形态特点、获取营养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

(2)交流,整理意见。

(3)讲解:蘑菇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它属于真菌。

(4)你还知道哪些是真菌生物?

(5)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

5.认识食用菌和毒菌。

(1)提问:吃过蘑菇吗?我们平时吃哪些蘑菇?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吃吗?

(2)观察教材插图(或实物、挂图),认识常见的食用菌和毒菌。

(3)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食用菌和毒菌的知识。(可以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6.课外调查:小组或者独立调查: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食用菌?要求学生记录食用菌的名称、颜色、形状,还可以了解它的主要营养成分等。

第二课时

1.了解细菌和病毒。

(1)猜一猜。教师展示一幅细菌或病毒的彩图,这是什么?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猜?

(2)交流学生了解的细菌和病毒的知识。

(3)观察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菌和病毒的照片。谈一谈:看了之后有什么想法?(如果不知道它们是细菌和病毒,我们也许会认为它们很美丽,但当我们明白了它们是什么之后,我们可能觉得它们很可怕。)

(4)阅读教材上的小资料:你又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细菌和病毒也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5)小结:细菌和病毒也是生物,它们因为十分微小,用肉眼看不见,被称为微生物。现在,你知道生物家族有哪些成员?

2.展示食用菌调查成果。

(1)小组交流、展示。

(2)小组选择代表向全班展示调查成果。

(3)制作食用菌名片。(为一种自己感兴趣的食用菌设计一张名片,内容包括:名称、特点、外形图、主要食用价值等。)

(4)名片展示与评价。

板书设计:

4 蘑菇

蘑菇是真菌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另一类生物。

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细菌对人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作业设计:

填空:

1、蘑菇是( )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 )也不属于( )的另一类生物。

2、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

3生活中常见的真菌类生物:( )、( )、( )、( )、( )等。

4、细菌对人有( )两方面的作用。

简答:

请介绍3-5种你熟悉的食用菌的颜色、形状等。

小学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初步通过查阅资料进行专题研究,初步了解和体验专题研究的基本态度。

2、了解人类进化的过程,关注一些和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

3、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培养学生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经历和体验通过查阅资料进行专题研究的完整过程。

教学过程

1、对选择的主题做出猜想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关注事实与证据,这是专题研究的核心环节。

2、计划与组织。

在以往和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的计划与组织能力得到了锻炼,知道了做好研究准备的基本方法和内容。教师可以组织研究相同问题的学生先进行商讨,并制订出研究计划,然后集体交流和评议,再修改完善研究计划。教材设计了一个范例,从计划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学生制订研究计划给予适当的指导。

3、事实与证据。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计划开展专题探究活动,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寻找证据。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如果学校图书资源比较丰富,能够上网查阅资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认真组织学生利用课堂或课外时间搜集资料;如果学校没有足够的查阅资料的条件,而学生家庭具备这些条件的,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或网站,让他们利用梨外时间查阅资料,搜集证据;如果学校和学生家庭均不具备足够的查阅资料的条件,教师课前就要认真准备原始材料,以便在课堂上供学生查阅。

(2)、教师一宽一要指导学生做好资料卡,为后面的整理和交流提供丰富的材料,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记录,注意证据的科学品质。教材中呈现了三个资料卡和一个采访记录,分别是探究小组和奇妙小组搜集的资料,就是要引领学生重视填写资料卡,重视把搜集的资料记录下来。

(3)、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摊材料和证据。

4、整理与分析。

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往往是杂乱无章的,资料的来源也不尽相同。对这些数据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与解读,是专题研究的重要步骤,也是思维加工的过程。教学时,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与讨论:哪些可以作为证据验证我们的猜想;哪些不符合我们的猜想;哪些是相互矛盾的,需要进一步研究。然后,可以开展集体交流,汇报小组形成的结论,对于不能形成统一意见的要组织全体学生讨论,集思广益。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各个研究小组提供对问题的解释,与大家交流和分享。

活动延伸

对于研究问题如果不能形成统一结论,可以将不同的解释展示出来,让学生继续查找资料,继续关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这样非常有益一于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千万不要直接肯定或否定,强制学生认同某个解释。

小学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在探索中发现磁铁的特性,充分感知磁铁的特性,对之产生兴趣。

2、能动手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人手一块磁铁,回形针、纸片、纽扣、铁夹子、小积木、易拉罐、硬币、铁质铅笔盒、螺丝等。

2、活动室布置一些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

3、区域活动材料:

1)、动物迷宫板6块,每块配有立体小动物,底部有回形针。

2)、立体鱼若干,顶部别有回形针;鱼竿10根,线上系有磁铁。

3)、矿泉水空瓶8只,里面装有回形针。

4)、U字形,长条形磁铁若干。

活动过程:

1、引发幼儿解决问题,找出最佳方法。

创设问题情景:老师不小心把许多回形针散落在地。

提问:你有什么办法帮助老师?试一试哪种办法最好?为什么?

2、幼儿感知,探索磁铁还能吸住哪些东西。

(1)、提供纸片、铁夹子、纽扣、螺丝、小积木、易拉罐、铁质铅笔盒、硬币等,请幼儿猜测:磁铁除了能吸住回形针,还能吸住哪些东西?

(2)、幼儿尝试,探索发现磁铁能吸住哪些东西。

(3)、交流自己的发现。

3、进一步感知磁铁的特性,引导幼儿在活动室中自由寻找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并相互交流。

4、分组活动。

(1)、走迷宫:把磁铁放在迷宫板的下面玩。

(2)、钓鱼:看谁在规定的时间里钓的鱼最多。

(3)、取回形针:不用手拿,也不能把瓶子倒过来,设法把回形针从瓶中取出。

(4)、U字形、长条形磁铁:可以怎么玩?有什么新发现。

5、交流活动情况:你玩了什么?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4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记录现象。

2、能对收集观察的的资料进行总结,做出合理的解释。

3、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科学知识:

1、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影子的变化规律。

2、知道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

3、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和动植物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敢于大胆想象。

2、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影子及月相的变化规律。

2、昼夜对动植物、人的影响。

3、太阳钟的记时原理。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观察记录的影子及月相变化情况。

2、前面收集的`有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3、自制的太阳钟。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一年有365天,每一天都由白天和黑夜构成,白天让你想到天空中的什么事物?——太阳。黑夜又让你想到什么?——星星,月亮……太阳和月亮虽然离我们十分遥远,但却与我们有着密切的联系。你知道有哪些联系吗?

学生回顾单元内容。

二、总结:

1、太阳和影子:

(1)大多数物体在太阳下会有影子,还记得影子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吗?

(2)拿出前面课堂上讨论记录的影子变化规律记录,不同小组间进行交流对比,再次明确影子方向和太阳位置的关系;影子长短变化规律。是否有不同观点(鼓励大胆想象)。

(3)对小组观察记录和讨论情况进行评价。

(4)师:老师看见同学们的桌上放着形形色色的太阳钟,谁来介绍下你的太阳钟是如何测时间的?它是根据什么原理测时间的?

(5)小结:太阳能够使不透明的物体产生影子,而影子在一天中是由长变短,再变长,由西向东变化的,利用这个原理古人制造了太阳钟。

2、月相变化:

(1)过渡:当太阳从西方落下,月亮就粉墨登场了。这样的交替周而复始,其中的奥秘吸引了古往今来许多的人。小科学家们,你了解昼夜交替的奥秘吗?

学生总结所学知识,要求发言精练,不必象学习新课那样详尽。

(2)师:月亮是个害羞的姑娘,总是遮掩着脸庞,难得看到全貌。因而人们给她取了好几个名字,还记得吗?

(3)学生回忆月相名称。

(4)师:这些名字我们称之为——月相。同学们都观察了一个月的月相变化,我们来比一比谁的月相日记最精美准确。

(5)交流月相日记。

(6)小结:原来月相是以一个农历月为周期变化的,在同学们的耐心观察下,发现了月亮是围绕着地球转的,从新月到十五的满月,再变成蛾眉月,它在空中的位置也发生变化,真是个爱躲迷藏的害羞姑娘。

3、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1)师:昼夜不仅有影子与月相的变化,还对动植物产生影响,使动植物形成一定的生活节律,也就是通常说的生物钟。

(2)经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

(3)学生谈论。

第二课时

三、拓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有哪些体会?

小组交流,适当板书。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

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

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

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

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

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

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

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

3、实验:

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

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

三、验证产生气体

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

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5、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阅读3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

四、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课外搜集。

2.幼儿园小班科学小实验小苏打和白醋还能做什么实验

材料:

装液体的容器

白醋

洗洁精

小苏打

食用色素

勺子

金粉(可不选)

步骤:

1.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开始实验。这个实验可能会弄得比较脏乱。我们选了后院的露台上。这样做完实验我们只要用水冲一下露台就可以了。(我们国内没有院子,可以在浴室里进行,好冲洗,不过要保护宝宝,不要滑倒哦)

2.将所有的实验材料搬出来,放到宝宝容易够到的地方。

3.帮助宝宝在容器内倒入1/2—3/4的白醋。

4.倒入食用色素使白醋上色。

5.倒入一些金粉,使实验看上去更耀眼。(可略过)

6.挤一些洗洁精到容器中,搅拌。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2、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地应用在许多方面。

过程与方法

1、描述和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磁铁的知识。

2、观察磁铁形状,根据形状给磁铁取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磁铁的用途,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2、乐于表达和交流。

3、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交流、整理关于磁铁的知识。

【教学难点】知道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应用于许多方面。

【教学准备】各种各样的磁铁、塑料小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宝刀传说。(课件图片出示)古代的侠客不光武功高强,而且常常有好的兵器。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从青铜兵器到铁制兵器,越来越结实,但是也有了一类特殊的兵器。就一把普通式样的刀,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却说是“宝刀”。原来,其他的兵器不敢轻易靠上它,一靠上它兵器就会被它吸住,力气小的人往往会让兵器脱手。撒暗器的也不管用,那些铁制的暗器还没伤到人,只要用宝刀在面前挥舞几圈,暗器就被它全部吸住了。难怪被侠客们称为“宝刀”!你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2、听完了宝刀的传说,我想小朋友们的心里一定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吧?呵呵!不着急,再看看老师的遥控小车吧!

3、演示遥控小车:把一块磁铁用纸包上放在塑料小车上,把一根条形磁铁包装成指挥棒状,手拿“指挥棒”靠近小车,吸引或排斥着小车前进和倒退。小车怎么会听我的指挥?

4、怪事还真多,你能猜猜其中的奥秘吗?学生猜测、交流、讨论。

二、我们对磁铁的了解:

1、在我们周围,很多物体上也都使用了磁铁。我们知道磁铁的哪些事情,是怎么知道的?

2、请以小组为单位,在记录纸(我们知道的磁铁)上画出或者写出对磁铁的了解吧!再想想怎样把小组知道的有关磁铁的事情介绍给全班小朋友。一会儿我们开个小小交流会,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的多,介绍的好。

3、小小交流会:我们知道的磁铁。

(1)、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以“磁铁”为中心用网状图形式记录在黑板上。

(2)、评比得出最佳表现组。

三、利用网状图,整理磁铁知识:

1、形状

(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课件图片出示)

(2)、这么多不同形状的磁铁,怎么进行交流介绍呢?为了方便,人们就根据形状给磁铁取名了。你能给这些磁铁取个名字吗?(凡取的名有道理的都给予肯定,但注意最后统一到通用称呼上来:蹄形、条形、环形磁铁等。)

(3)、为什么磁铁要做成这么多的形状?

2、用途

(1)、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

(2)、磁铁在这些地方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图片出示,或补充介绍或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3、性质

(1)、我们知道磁铁有一些特殊的性质,是怎么知道的呢?

(2)、我们能把这些性质记录下来吗?学生在记录纸(我们所了解的磁铁性质)上写下自己所知道的磁铁的性质。

(3)、交流汇报。

四、总结延伸:

1、回顾宝刀传说和遥控小车,利用磁铁还可以做什么有趣的小游戏呢?自己课后去设计设计哦!

2、对于磁铁,我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7

【主要概念】

光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涉及课标】

6.2.2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会形成阴影。

●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现变化。

【教材分析】

《光的反射》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三课,本单元以光学知识为探究主题,按照由浅至深的递进关系进行编排,先认识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在此基础上认识光的反射、光的色散等现象。因此,本课是在学生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用小镜子把阳光照到背光的墙上,利用该现象开展游戏,认识光的反射。

第二部分,观察光照射到不同物体表面时发生的现象,了解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不同,归纳出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的特点。

第三部分,通过玩镜子和制作潜望镜,了解平面镜中物体的像与物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平面镜反射光的特点。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平面镜的反射现象很常见,因此,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发现光遇到平面镜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可是,其他物体是否可以反射光呢,学生在生活中并没有仔细地观察。另外,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对此也不是很了解。

此外,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也能够进行比较和归纳的思维活动。因此,学生可以在观察的基础上,归纳出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的特点。也能够利用镜子控制光的反射,在制作潜望镜的过程中,通过操作和调整,感受光的反射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打靶游戏,观察并描述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现象。2.能够比较不同物体表面的反光情况,知道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归纳出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的特点。3.通过对光在镜子表面反射现象的发现与运用,激发对科学实践活动的好奇心,乐于跟同伴分享与合作。

【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打靶游戏和比较不同物体表面的反光情况,认识光的反射现象与特征。

难点:能够比较不同物体表面的反光情况,知道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归纳出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的特点。

【课时安排】

共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强光手电筒、铁架台、画架、大标靶、课件。

学生分组材料:小镜子、小黑板、粉笔、黑板擦、手电筒、白屏(KT板)、五种身边的物体、五块记录卡(KT板)、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初步认识光的反射现象。(3分钟)

1.出示情境、聚焦问题: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光。前几天,李老师去逛公园,看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拍下了一张照片。你们看,这个叔叔在干嘛呀?你能解释一下吗?

2.学生回答。(预设:阳光照这个板上,可以照得阿姨更亮。因为光照到板子上后,板子可以反光。)

3.教师谈话:也就是说这块板子可以反光。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思考。初步认识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

二、通过游戏和比较不同物体表面的反光情况,认识光的反射现象与特征。活动一:打靶游戏(13分钟)

1.谈话:在生活中像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挑战一下,好吗?

2.学生回答。(预设:好)

3.游戏要求:(老师打开一个强光手电筒)你们看,这是手电筒发出的光。墙上还有你们每个小组的标靶(指给学生看)。现在啊,不能移动手电筒,利用一个小镜子,你能把光射到你们小组的标靶里去吗?

4.学生回答。(预设:能)

5.操作要求:待会呢,教室的四个角落一共有四个手电筒,你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束光,小组合作,要求每个人都把光射到自己小组的标靶里。能成功吗?

6.学生回答。(预设:能)

7.记录要求:如果小组全部成功了就举手告诉老师,然后回到座位上,把你们刚才做的用示意图画下来(小黑板),讨论一下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准备在全班交流分享。

8.学生分组实验、画图、讨论。

9.学生大组分享。(预设学生说到反射、光线改变方向等关键词)。

10.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游戏和同学们的解释,我们发现,光线照射到镜子表面后,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课件展示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打靶游戏”是个有趣的聚焦活动,也具有挑战性,学生在游戏中不断尝试,游戏后进行画图、讨论和交流解释,进一步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活动二:比较不同物体表面的'反光情况(19分钟)

1.提问:刚才啊,我们发现镜子可以反射光,那其它的物体也能反射光吗?

2.选择实验对象:请你仔细观察一下周围,你想检验一下教室里的哪个物体?每个小组讨论一下,从身边选择五种不同材料做的物体,分别写在五张小卡片上。提醒你哦,表面太小的物体就不要选了,因为待会你操作起来会比较困难。

3.学生小组讨论并写卡片。

4.谈话:你们小组选择的是哪五种物体?

5.学生回答。(预设:桌面、地面、玻璃、水池、水龙头、窗帘、衣服、书本、皮肤、笔袋、尺子、门、门把手、瓷砖、墙面、黑板、黑板边框等。)6.实验设计:怎么检验它们能不能反射光呢?怎么判断它们的反光效果好不好呢?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个手电筒、一个白屏,想一想这个实验怎么做呢?

7.小组讨论并汇报。

(预设:用手电筒照物体,把白屏放在旁边,看白屏亮不亮。教师追问:具体怎么做?要求学生演示并提示学生,手电筒可以稍微倾斜,白屏竖直放在旁边。教师提问:看到什么现象,就证明它可以反射光?预设:白屏上亮了。教师提问:怎么判断反光效果好不好呢?预设:越亮越好。)

教师提问:我们要比较五种物体表面的反光情况,它们放置的距离有没有要求?预设:手电筒和物体之间的距离应该是差不多的,物体离白屏的距离也应该差不多。

8.明确判断标准并提出实验要求:好的,按照大家的说法,我们就这样来判断——如果白屏上变亮了,就证明这个物体可以反射光。白屏上的亮度越亮,就证明这个物体的反光效果越好。待会做完了以后,请你们把这五种物体按照反光效果从好到差的顺序进行排序,做好全班交流的准备。

9.小组实验、讨论并排序。

10.学生大组分享:你们是怎么排序的呀?带着你们的卡片来讲一讲。

(预设反光效果好的,排在每个组第一物体可能有:水龙头、门把手、瓷砖、黑板边框、玻璃等。预设排在最后的物体可能有:窗帘、衣服、书本、皮肤等。)

11.教师小结:是的,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板书)。

12.提问:我们来看看,这几个是反光效果最好的物体(往左移),这几个是反光效果最差的物体(往右移),请你们比较一下,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有什么共同特征?

13.小组讨论并回答。(预设: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比较光滑和平整)

14.教师小结:越光滑的表面,反光效果越好。

15.谈话:你们知道吗,当我们把物体的表面打磨的光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可以用来照镜子啦。在中国的古时候啊,人们就把铜打磨的非常的平整和光滑,用铜镜来照镜子。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6.学生观看铜镜的图片。

17.谈话:现在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制造出了各种各样表面非常光滑的镜子,用它们来照镜子,感兴趣的可以去找来看一看哦。

18.提问:在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地方啊,还有月球。你现在知道,月光是从哪儿来的吗?

19.学生回答。(预设:太阳光照射到了月球上,月球反射了太阳光到地球。)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选择物体,利用教师提供的手电筒和白屏自主设计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排序、在对比、分析和归纳的思维活动中,发现几乎每种物体都会发射光,而且,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

三、通过学习潜望镜和万花筒的制作过程,激发对科学实践活动的好奇心。

(5分钟)

1.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光的反射现象。其实啊,光的反射现象特别好玩,我们可以用反射的现象来做一个小玩具。李老师今天教你们两种方法,你们可以任选其中的一种方法,回去做一个万花筒或者做一个潜望镜。

2.谈话:下面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万花筒和潜望镜怎么做?要用到哪些材料?

3.学生观看视频。

4.课后制作要求:看看,这是做万花筒和潜望镜用到的材料,课后,请用你灵巧的双手做一个万花筒或者潜望镜,请你在做的过程中思考:光线是怎么传播的?下节课带到教室里,我们来一起来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观看制作万花筒和潜望镜的制作方法,激发对科学实践活动的兴趣。将探究延伸至课外,并为下一节课玩镜子的活动做铺垫。】

【板书设计】

光的反射

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教学反思

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小学科学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创设合适的学习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教学,更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因此,观察学生的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从而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平面镜的反射现象很常见,因此,在第一次试教时,上台演示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利用一面镜子将手电筒的光照射到黑板上的指定位置。当学生进行解释时,也很轻松地说出镜子可以反射光。这个过程看似十分顺利,可是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我发现:和我积极互动的只有上台演示的那一位学生。其他学生呢?几乎没有参与到活动中,他们似乎没有真正经历刚刚的学习过程,他们真的认识反射现象了吗?

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突出创设学习条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给学生。通过合作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要求学生能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不仅仅是跟着老师学习,还要自己学习,不仅仅是师生互动,更要生生互动,有效表达并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生生互动可以让学生的认知由点及面,步步深入,可以调动来自不同学生、不同维度的学习资源,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之成为引发每个学生深度学习的催化剂。因此,教师要设法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之间共同学习,让一个学生影响另一个学生。

既然一个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不能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那么,教师可以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首先,将游戏的难度加大,激发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兴趣。给每个小组一个指定的标靶,在教室里选择一束光,要求小组内的每个人都利用一面小镜子把光射到指定的标靶里,才算成功。其次,不能让一个学生来思考和回答,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如何做的,并将想法画下来。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便于记录和交流的小黑板。我用了一个有磁性的小黑板,上面用白纸制作出手电筒、标靶和镜子,在后面粘上软磁铁。它们可以随意贴在黑板的任何位置。学生可以用粉笔在小黑板上画出光线,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还可以随时用黑板擦擦掉,再重新画图,直至达成一致想法。最后,小组在汇报时,可以把这块小黑板放在画架上,方便对全班进行分享和交流。同样的教学内容,仅仅是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改变就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有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地调整学习内容,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本节课中的第二个主体活动:比较不同物体表面的反光情况,知道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归纳出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的特点。在第一次试教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几种材料,比如:铁片、铜片、塑料片、布料、卡纸等。我还给每个小组提供了一张记录单,方便学生记录和讨论。可是,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我发现:只有一个学生在记录,其他学生并没有仔细观察,更没有参与记录和讨论。有些学生对我提供给他的材料并不感兴趣,反而去尝试衣服、文具盒等物体。看到学生的探究兴趣并不在我给他们提供的材料上,后来,我尝试让学生自己选择想要检验的物体。我发现,当学生寻找感兴趣的物体去检验时,他们探究的欲望更强烈,更愿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学生寻找五种物体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会本能的选择可以反光的物体进行尝试,比如玻璃、眼镜、桌子、金属等,而很少选择像窗帘、衣服这样的物体。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尽可能地选择多样的物体,便于接下来进行比较和归纳。之后,当小组成员对五张卡片上的物体进行排序的时候,这个过程要经历对比和分析的思维活动,需要小组成员全员参与,讨论后达成一致意见,才能在大组进行汇报交流。相比第一次试教时,小组内只有一位同学观察、判断和记录,这种改变,有利于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和促进,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小学科学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善于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能通过动手操作、分析、推理等方法了解照相机和眼睛的结构。

2、能表达交流自己的体会与见解,会为自己的见解寻找科学依据;能设计制作土照相机。

(二)过程与方法

1、制作简易照相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了解动物眼睛的构造学习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研究生活中有关成像的现象,养成了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愿望。

2、在探究中体验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愿意合作与交流,愿意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二、教学重点

认识照相机和眼睛都是利用凸透镜的科学原理学习活动。

三、教学难点

从而通过学习使学生意识到眼睛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最珍贵的、最神奇的“照相机”更加珍爱和保护眼睛。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凸透镜片、纸盒、半透明纸、剪刀、胶水等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谈话:光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的绚丽多彩,于是人们想方设法留下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美景色,生活中哪种物品能做到这一点呢?

是照相机(板书),人们根据光学原理设计制造出照相机。相信大家都拍过照,有没有谁自己使用过照相机呢?

2、提问:关于照相机你都知道些什么?

3、提问:关于照相机你们还想研究什么?

新课讲解:

(一)讨论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谈话:相机是怎样把景物拍摄下来的呢?课前同学们搜集的一些关于照相机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在组内先交流一下。

哪个小组愿意来说说?出示相机,观察相机构造。学生猜想相机的工作原理。

小结相机的工作原理:相机将恰当量的光线透过凸透镜聚焦在胶片上形成图像,调整光圈(光线通过的小孔)和曝光的时间,就能控制透过光线的量。照相机就是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

(二)认识眼睛的构造

1、眼球的构造

(1)提问:刚才,我们了解了照相机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其实在我们的人体内也有类似照相机的器官,你知道是哪个器官吗?

(2)出示眼睛模型。谁愿意说一说眼球的构造?

(3)讨论:晶状体、视网膜、瞳孔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部件?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4)师生小结: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主要是由瞳孔、晶状体、视网膜和视神经组成。

2、了解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是什么让眼睛看见了周围的物体?

(1)用眼球模型演示视觉形成过程。

(2)小结:眼睛之所以能看见周围的各种物体,一是必须有光,二是眼球内可以成像的构造。当我们睁开眼睛,从周围物体发射或反射而来的光,穿过瞳孔和晶状体,聚集在眼睛后面的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图像。连接视网膜的视神经立即把这些信息传送到大脑,所以我们就能看到这些物体。

拓展活动

课下感兴趣的同学查阅资料,来了解一下动物眼睛的构造,相信你会有新的发现。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人体内的消化器官及功能,知道食物在进入人体后的大致消化过程。

2、能通过实际体验或查阅资料等方式知道人体消化器官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能在自己身上找到消化器官。

3、懂得怎样爱护自己的消化器官,促使学生自觉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注重饮食卫生。

教学难点

知道各个消化器官的位置,懂得保护消化器官的重要性。

知道各个消化器官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1、课前查阅有关人体消化系统的资料。

2、每个小组:1把剪刀、一张人体轮廓图、用卫生纸做的'大肠、小肠、用挂历纸做的食道和胃、透明胶、记录单。

3、教师:消化器官模型图、画好人体轮廓的画纸(每组一张)。

4. 设计实验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认识消化器官

1、我们每个同学有一块面包,把面包放入嘴里咀嚼,慢慢咽下,说说这块面包会经过我们身体的哪些地方?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口腔、食道、胃、大肠、小肠。

3、这些器官是人体的——消化器官。(课件出示人体的消化器官模型)

4、请学生在自己或同学身上找到这些消化器官。

5、请几个同学上台展示说明,其余同学评价。

6、制作消化道模型。

(1)(教师出示已经制作好的各个消化器官模型和人体的简单轮廓图)请你们把这些消化器官模型粘贴到人体的轮廓图中,再将各个消化器官按一定的顺序用箭头连接起来。

说一说: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小组同学怎样分工比较好?

(2)小组同学在人体轮廓图上贴消化器官模型,再将各个消化器官用箭头连接起来。

7、小组交流评价。

二、了解各个消化器官的作用和人体消化的过程

1、原来面包先进入我们的口腔,再经过我们的食道,然后经过胃,最后小肠、大肠。那么,各个消化器官又是怎样把面包消化掉,各个器官在消化过程中分别有什么作用,请同学们查阅资料、讨论,并做好记录。

2、汇报各个消化器官的作用。

3、同学们说得到底对不对,请同学们看课件或资料。

(口腔:初步消化。食物在胃中继续消化,食物在小肠中进一步消化,吸收营养,大肠残渣移动。)

4、听了这个过程,大家有什么话想说。一边出示:人体消化道长大约9米,食物在人体内停留时间大约24小时。

5、说说我们的消化道为什么要9米那么长?为什么会在体内停留24小时?

三、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

1、我们在生长发育中需要足够的营养,那就首先要有一套健康的消化器官,一个也不能出现问题,大家有没有遇到我们的消化器官生病的经历,是什么原因?

2、由此,你们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消化器官?

四、课堂总结

学了今天这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食物的营养成分主要有蛋白质、脂肪、淀粉、盐类、维生素、水等。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检验食物的营养成分。

3、向学生进行营养卫生教育。

二、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酒精灯、火柴、碘酒、瘦肉、熟蛋白、花生、黄瓜。

2、投影片:食物中的营养。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我们都长有一张嘴。嘴有什么用?(说话、吃饭)

2、人每天都吃东西,一天要三次,这是为什么?(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很多营养)

(二)学习新课

1、介绍食物的营养成分

(1)你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吗?

(学生知道几个说几个,老师适时加以补充,板书。)

(2)出示幻灯,小结: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水、盐、脂肪、淀粉和维生素。

讲解它们的作用。(同书)

2、用实验方法检验食物的。营养

(1)谈话:人们为了营养配餐,营养均衡,往往要知道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你有办法吗?

(2)汇报:食物中有水可以看出来,通过尝可以知道食物中是否含有盐。

(3)检验蛋白质。

像水、盐可以直接知道而有些必须要用实验方法,下面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检验蛋白质。

①讲要求:检验前要用碘酒消毒。用铁丝插住,直接烧。闻气味。

②提问:闻到什么了?

③小结:告诉你们,你们闻到的气味就是蛋白质烧焦的气味。用火烧可以检验蛋白质是否存在。你在什么地方也闻到过?这告诉我们什么?

羊肉内也有蛋白质,烤羊肉串时能闻到这样的气味。

(补充)留下的碳状物是盐类,食物中的盐是多种的。

(4)检验脂肪。

①像刚才那样消毒。

②放在白纸上压,留下什么?

③比较油迹像水迹一样吗?

④小结:用手压,油会留花白纸上,这和水不同,用这种方法可以检验脂肪的存在。

(5)检验淀粉。

①淀粉实验,试管内放的是淀粉,滴入碘酒,观察。

②汇报

(6)小结:我们用实验的方法分别检验蛋白质、脂肪和淀粉,你能再说说方法吗?

(7)综合应用。

谈话:老师在盘子中准备了很多食物,请同学们按照刚才步骤方法去检验它们的营养成分。

学生检验。

3、营养卫生教育

(1)(出示幻灯)根据幻灯,根据你刚才的实验,告诉老师有没有一种食物包含所有的营养成分?

(2)你能谈谈你平时吃饭的情况?

(3)另外还要注意吃饭要适量。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