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以下是美丽的编辑帮大伙儿找到的月迹教学设计一等奖最新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 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能说出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一、课前准备:复习关于月亮的诗文: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三、寻月过程,品味文本:
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2、 明确寻月过程:(寻月所见和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
3、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4、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5、教师: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四、课外探究:
1、 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这篇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五、阅读课文“我们这些孩子”到“桂树”一段,完成下列练习:
1、开头一句有什么作用?
2、“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款款地”“悄没声地”说明了月亮怎样的情态?
3、“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一句表达了孩子们怎样的心情?
4、“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这般儿亮的。”是从几个角度来写月亮的?
5、作者在写月光的同时,为什么还写了院中的桂树?
6、你觉得作者在文中说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月亮”指的是什么?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课前我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描写月亮的诗文及优美的语句,这对理解课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课上我引导学生读懂阅读提示,在此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月亮的美好,初步达成了本课语言学习的目标,突破了教学难点。
本文的语言充满了童趣,大声朗读更容易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我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用怎样的情感、语调来朗读,并做好评价,通过朗读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培养他们朗读的语感,在梳理感情变化环节,我扣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让学生在探寻月迹的过程中体会美感,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从寻月亮的故事情节转移到作者暗含的情感上来,让学生在词句之间反复诵读、品味,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及丰富的想象,将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结合在一起,使课堂动静结合。整个过程将学生摆在主体地位,我只是充当探究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的方式,梳理表格总,总结写法,突破教学难点。
(一) 交流资料、激趣揭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即将来临,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有关中秋节的习俗,关于月亮的民间传说、月球的知识等。今天我们一起谈谈对月亮产生过的奇妙想法,发生过的和月亮有关的故事好不好?
1、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月亮的资料。
2、出示课文中的明月图,播放《月光曲》。
3、板书课题《月迹》揭题。
(点评:此环节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开课时利用学生搜集到的资料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实现资源共享,并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自读课文,自主识字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课件出示本课文后金钥匙阅读提示。
自读较长文章时,对自读遇到的问题,可以这样做:联系上下文思考理解有关新词;经过思考还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查资料、问别人、与同学讨论。有些问题可以暂时搁置。
3、学生根据金钥匙阅读提示自由读文,直到把文章读熟读顺。
4、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同桌互考。
(2)四人小组互相抽查,完成学习卡。
(3)把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互相交流意见。
(点评:此环节设计能使学生找到阅读的难点、掌握学习方法,并给学生实践和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读书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过渡谈话:每个人都曾有过美好的往事。尤其是童年,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有趣的,童年是令人回味的。作家的童年也不例外。他通过什么事写他充满童真童趣的童年呢?先请看课件。
2、操作课件:出示学习指南,多种形式读课文(自读、默读、小声读、小组读等)
――找出表示空间地点的词语――交流找到的词语――根据空间地点词语理清课文写作顺序――议议孩子在哪里寻到了月亮,按空间变化课文可分为哪几个部分
3、请同学们结合学习指南先自学后小组学习课文。
4、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相机激励和表扬。
5、师生合作小结:写作要有序。课文就是按――空间变换顺序写“我们”寻找月亮的。
(点评:教学生把书读“薄”、把书读“厚”是语文教学任务之一。此环节巧妙地设计了学习指南使同学在明确的要求下理清课文写作顺序,从中获取了按空间变换顺序描绘的写作知识,为写作做好铺垫,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既有个性的学习,又有交流合作的学习,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
板书设计
月 迹
屋中之月——失望
盼 月 寻 月 院中之月——争执 议月
(追求美) 沙滩之月——满足
教材分析
《月迹》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在课文中作者描写了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中秋之夜,为了寻找月亮,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充满童真、童趣。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因为文章描述了孩子们追寻中秋月踪迹的趣事,也是因为月亮在作家心中留下了一抹温暖的痕迹,寄托了作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学情分析
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在人们心中无尽的宝藏,也是流淌在生命长河中不竭的源泉。初一学生刚告别童年生活,对“童年”这类话题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月迹》一课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品味学习课文优美而含蓄的语言外,更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家笔下童年的情趣,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借助注释、字词典阅读课文,引导他们置身阅读情境,联系自己童年生活中有价值的事情,展开联想,并因势利导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品味文章语句,揣摩表达意义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学习课文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1、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2、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作者
三、整体感知
四、深入研讨
五、课外探究
六、布置作业
七、课堂小结
1.导语:月亮一直是我们的话题,无论是在古人的吟诵中,还是在今人的赞叹中,她总是充满着神秘,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回忆和背诵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
续导:今天,我们将随着贾平凹去追寻月的足迹,看看你能从这篇散文中获得哪些认识。
1.学生通过查找的资料,对作者贾平凹进行介绍认识。(教师可进行补充说明)
2.检查字词。
引导:散文在结构上看似自由,但有一条线索将文章材料组织起来,学生自由讨论并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能自圆其说便可,不强求唯一答案)
品味语言:说说文中你最欣赏的句子,并谈谈你喜欢它的原因。
(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和讨论。)
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1.阅读有关写景抒情的散文。
2.要求运用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自选题目,完成一篇作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了课文借景抒情的写法,培养了学生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希望同学们能进行阅读拓展,进一步强化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1.听老师导入,思考。
2.回忆并背诵。
3.听老师续导。
1.学生汇报。
2.学生讨论
温故而知新,让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同时,充满对新知的深厚兴趣。
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行文线索。在教师点拨和启发下,通过重点语句的分析,进一步感悟作者在文中所寄予的情感,也培养了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月迹
屋中之月——失望
院中之月——争执
沙滩之月——满足
寻月追求美
景情
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学习,在课文优美而含蓄的文字中,既进一步培养了独立阅读的能力,又引起学生自己童年生活的共鸣。
应该在精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略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提高其独立阅读的能力和提高欣赏品味、审美情趣。同时,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反思】
《月迹》是选自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通过灵魂人物“奶奶”的有效指引,通过“盼月——寻月——议月”,让“我们”从一开始的什么都“不满足”,到最后都“满足”了,并进而理解了“月迹”中“月”是美好事物的化身,每一个人都要享受美。在本课教学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1.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将教学重点放在品读、赏析文章,理解文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理解文章表达的主旨。我在教学时以学生领读,其他同学分角色合作朗读的方式,在音乐声的伴奏下,学生仿佛走进了作者的中秋“寻”月之旅,首先在朗读中感受到了文章的“美”。本文的教学重点段落是“寻月”,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怎么寻——谁引导去寻——寻到了什么”的脉络进行,教学效果明显。在学习文章的主要段落“寻月”过程的词语的精彩使用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寻月”过程中的一个片段进行赏析。我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里去,听取他们的交流,并和他们一起从文章中找关键词句。这个环节我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们在组内统一意见后,向全班同学发表见解,其他组又对这个组的答案进行补充和修正,实现了合作助学。
2.本课我着重解决的重难点有两个:一是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在寻月过程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二是要理解两句寓意深远的话:“月亮是个好”和“天空上的印章”。学生很快的就找到了诸如“失望”、“争执”、“满足”等这些心理变化的词语,在同学间的相互补充中,答案渐趋完整。
如何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中的印章”这句话,学生在这里没有马上反应过来,在确认没有理解的情况下,我组织学生又一次朗读这句话,试图在朗读中让学生体悟含义。
我适时的向学生提问:你们自己有印章吗?
生:有的。我有的时候会在废纸上盖上自己的章。
师:我们见过的书画作品,在作品的末端也有一个章,这意味着什么呢?
生:这幅书画作品是这位印章作者作的。
师:是的。有了印章,也就意味着这件物品属于你。让我们在一次朗读这句话,再次谈谈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生读)
生:我们拥有整个天空,我们是天空的主人……
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本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各环节教学时间的安排,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但还是在赏析环节中略显仓促了些。同时,事先安排好的拓展练习也没有来得及做,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没有完全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是学,用是用,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这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会逐步努力去改进。
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熏陶,有所启迪,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教材分析
《月迹》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在课文中作者描写了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中秋之夜,为了寻找月亮,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充满童真、童趣。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因为文章描述了孩子们追寻中秋月踪迹的趣事,也是因为月亮在作家心中留下了一抹温暖的痕迹,寄托了作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学情分析
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在人们心中无尽的宝藏,也是流淌在生命长河中不竭的源泉。初一学生刚告别童年生活,对“童年”这类话题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月迹》一课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品味学习课文优美而含蓄的语言外,更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家笔下童年的情趣,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借助注释、字词典阅读课文,引导他们置身阅读情境,联系自己童年生活中有价值的事情,展开联想,并因势利导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品味文章语句,揣摩表达意义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学习课文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2、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作者
三、整体感知
四、深入研讨
五、课外探究
六、布置作业
七、课堂小结
2.引导学生回忆和背诵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
3.续导:今天,我们将随着贾平凹去追寻月的足迹,看看你能从这篇散文中获得哪些认识。
1.学生通过查找的资料,对作者贾平凹进行介绍认识。(教师可进行补充说明) 2.检查字词。
1.引导:散文在结构上看似自由,但有一条线索将文章材料组织起来,学生自由讨论并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能自圆其说便可,不强求唯一答案)
2.品味语言:说说文中你最欣赏的句子,并谈谈你喜欢它的原因。
(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和讨论。)
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1.阅读有关写景抒情的散文。
2.要求运用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自选题目,完成一篇作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了课文借景抒情的写法,培养了学生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希望同学们能进行阅读拓展,进一步强化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1.听老师导入,思考。
2.回忆并背诵。
3.听老师续导。
1.学生汇报。
学生讨论
温故而知新,让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同时,充满对新知的深厚兴趣。
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行文线索。
在教师点拨和启发下,通过重点语句的分析,进一步感悟作者在文中所寄予的情感,也培养了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
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月迹
屋中之月——失望
院中之月——争执
沙滩之月——满足
寻月追求美
景情
教学反思
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学习,在课文优美而含蓄的文字中,既进一步培养了独立阅读的能力,又引起学生自己童年生活的共鸣。
应该在精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略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提高其独立阅读的能力和提高欣赏品味、审美情趣。同时,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1.《月迹》是选自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通过灵魂人物“奶奶”的有效指引,通过“盼月——寻月——议月”,让“我们”从一开始的什么都“不满足”,到最后都“满足”了,并进而理解了“月迹”中“月”是美好事物的化身,每一个人都要享受美。在本课教学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将教学重点放在品读、赏析文章,理解文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理解文章表达的主旨。我在教学时以学生领读,其他同学分角色合作朗读的方式,在音乐声的伴奏下,学生仿佛走进了作者的中秋“寻”月之旅,首先在朗读中感受到了文章的“美”。本文的教学重点段落是“寻月”,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怎么寻——谁引导去寻——寻到了什么”的脉络进行,教学效果明显。在学习文章的主要段落“寻月”过程的词语的精彩使用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寻月”过程中的一个片段进行赏析。我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里去,听取他们的交流,并和他们一起从文章中找关键词句。这个环节我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们在组内统一意见后,向全班同学发表见解,其他组又对这个组的答案进行补充和修正,实现了合作助学。
2.本课我着重解决的重难点有两个:一是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在寻月过程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二是要理解两句寓意深远的话:“月亮是个好”和“天空上的印章”。学生很快的就找到了诸如“失望”、“争执”、“满足”等这些心理变化的词语,在同学间的相互补充中,答案渐趋完整。
如何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中的印章”这句话,学生在这里没有马上反应过来,在确认没有理解的情况下,我组织学生又一次朗读这句话,试图在朗读中让学生体悟含义。
我适时的向学生提问:你们自己有印章吗?
生:有的。我有的时候会在废纸上盖上自己的章。
师:我们见过的书画作品,在作品的末端也有一个章,这意味着什么呢?
生:这幅书画作品是这位印章作者作的。
师:是的。有了印章,也就意味着这件物品属于你。让我们在一次朗读这句话,再次谈谈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生读)
生:我们拥有整个天空,我们是天空的主人……
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本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各环节教学时间的安排,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但还是在赏析环节中略显仓促了些。同时,事先安排好的拓展练习也没有来得及做,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没有完全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是学,用是用,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这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会逐步努力去改进。
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熏陶,有所启迪,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