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的教学设计【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这里是小编帮大伙儿分享的标准的教学设计【8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改革;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166-02

近几年我国所有的高职高专院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的六步法教学模式已成为课程改革的最佳选择。将这一改革成果很好地应用于教学之中,快速提升每个学生的职业能力已成为每个课程改革者最大的心愿。然而,现实的教学条件与理想的教学条件总是存在着各种差距,这就使得许多老师无法将设计好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六步教学法直接用于实际教学之中,以致目前基于工作过程的部分课改成果不能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所以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一、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实施现状

目前,有的学校教学设施投资力度大,完善的实践教学设备和一体化教室能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有的学校将传统的教学安排也按课改需要进行了改革,即将一学期的几门专业课程按一门课学完之后再学下一门课程来安排教学时间。这样做虽可实现按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但学生由于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短时难以适应改革后的教学;同时任课老师需连续满负荷工作。因此,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绝大多数院校目前还是只有部分专业课程完成了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设施还不能满足课改的需要,教学安排还是传统的。所以,教学改革需要改变观念,需要结合实际,更需要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案设计的探索

《配电线路施工》教学团队的老师经过近三年的反复实践、反复讨论、不断改进,发现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即使没有一体化教室(甚至教室与实践场所距离也较远),在传统的教学安排下,还是能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得很好,学生的能力也能得到应有的提升。只是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改观念,将学生引向教学的主体地位。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习惯于既主导,又主演,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坐到了被动接受的观众席位。长此以往,学生的惰性被一天天养成,思考的习惯没了,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就没了,更不用说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老师焦心,学校担心。而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查资料,解决问题,做计划,并进行实施,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老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因此,处于主导地位的老师首先需先改变自己的观念,站对自己的位置,学生才会有可以训练能力的位置可站。其次,老师应将精力放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上:设计好每一学习性工作任务的活动方案;组织好每一学习任务的实施过程;充分挖掘出每一个学生的潜能;用情、用心来启发学生,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努力训练自己的各项基本能力。如:在任务引入时,老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课前需通过各种渠道――班主任、上届代课老师、学生问卷、与学生座谈、与班干部聊天等了解清学生的心理),设计出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想知道的),又能顺理导出完成任务的目的和意义的问题。在资询环节,教师应为学生顺利完成任务而设计出既必要又充分,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有90%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引导问题。给学生成就感,让学生找到自信。在整个课程中,教师所设计的引导问题还应该是能逐渐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媒介。在决策环节,老师能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启发学生进行人员分工,让每个学生在后期的实施阶段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当中,老师是导演――主要把控活动方向、进程和安全,启发学生寻求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协助学生成为事业上的赢家。学生是演员,是学习任务的实施者,查资料,自学相关知识,独立完成引导问题,与同学讨论问题,与老师探讨问题,独立编写任务实施计划,与同学、老师探讨任务实施计划并做出最后的决策,按计划完成任务实施并及时进行总结。在任务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各就其位,各谋其职。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启发技巧、尽最大努力地激励学生,让学生也能在其位、谋其职、尽其责。牢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所以,学生能做到的老师最好不要开口;通过启发、点拨学生能做到的,老师最好不要多言;通过演示学生能会的,老师最好不要手把手地教。老师一定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且让学生知道老师是相信他的能力的。给学生自信,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钻研的时间和体会总结的时间。只要不涉及安全问题,则绝不能怕学生错,只有出错,学生才能知道为什么不能那么做。

2.多用心,给学生一个适应的缓冲过程。由于高职学生大都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仅适应了被动接受学习而不太愿意积极主动学习的学生,所以,学生从被动接受式学习变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是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缓冲过程,同时也需教师耐心地启发和引导。如果操之过急,则会触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以不会来抵制一切。所以,经过多次的试点之后得出,进行课改,不能急于求成,需在前后转折间用缓冲曲线来衔接,凡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考虑学习任务难易程度的同时还需考虑学生的适应性。例如,我们学校的教学安排是传统的,教室也与配电线路实训中心相距较远,但安排有两周集中实训时间。因此,在设计《配电线路施工》教学计划时(该课程共3个学习情境),虽然学习情境一是本课程中最简单的,但我们安排了总课时近一半的课时,因为老师要由多讲慢慢过渡到少讲;学生要开始尝试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学习情境二是本课程中难易居中,但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老师需要讲的变少,故安排了总课时的1/3课时。学习情境三虽是本课程中相对最难的部分,但学生已基本适应,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老师需要讲的更少,故安排了总课时的1/6课时。教学过程中的任务实施环节,则将完成任务所需时间在2小时内的关键技能放在课程教学计划内,其他任务实施环节则都集中放到实训周来实施。虽看似每一个任务的完成过程被拆分,连续性受到一定影响,但任务实施过程中的连续性和效率却得到提高(这其实与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是相一致的,任何一个工程单位都会为尽量缩短在条件艰苦的现场施工的时间,而做好充分的施工前的各种准备工作,且为减少来回路上的时间,一旦进入现场施工现场都是要连续工作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用心观察,根据学生的表情反应随机应变,一开始一定是选学生想知道的问题来问,这样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于没自信的学生要找他能答出的问题来让他来答;对于自满的学生则要选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要让他必须在老师的启发下才能回答正确;对于学生感觉茫然的问题,老师则要循循善诱,由浅入深地分析讲解。同时还要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导出下一个问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思考,开始分析、判断。对于通过分析已有结果的答案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说出来,让学生体会成就感。老师也应及时对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杨,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老师在最后归纳总结时要让学生知道只要努力,任务还是很好完成的。在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开始思考之后,老师便可慢慢地让学生多做。

3.多用功,尽最大努力改善教学条件。(1)建设一体化教室。实施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最佳条件是一体化教室。然而在一体化教室还没能建成之前,多努力、多用功,也是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大部分学校而言,现有的条件距一体化教室的条件相差也不是很远。如:①多媒体――每个学校都是有的,老师可用它来讲课,学生也可随时用它来上网查资料,看相关的现场教学视频、现场操作视频;②工器具材料柜――只需在教室的一角立一柜,将一些简单的工器具、材料陈列其中,上课时即可在需要时就能及时拿来出来演示,使问题变得形象、直观,更利于学生的理解;③图书角――同样,只需在教室的一角立一书柜,将所需的图书资料搜集于此,学生便可在资询环节进行查找学习。只要愿付出,慢慢地一体化教室也就会逐渐建成。(2)开发模拟训练软件。模拟训练软件的应用,可使实际操作时更安全、更规范,效率和效益更高。特别是像配电线路施工这种训练危险度高、耗材成本高的课程,则显得优为重要。课程组成员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发了模拟训练软件之后,学生便可随时上机训练,没有安全之忧,不需老师监护,且不需要高成本材料的消耗,最关键的是学生能在模拟训练软件的引导下,抓住任务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点及其操作技巧,掌握任务实施过程中危险点的预控措施,养成标准化作业的习惯。后期再进行现场实训时,学生明显比没进行过模拟训练的学生要自信,做事的条理性更强,操作起来也规范得多。在安全方面学生还能做到相互提醒、监督,学生完成任务的成功率提高,耗材成本降低,学生、老师及学校多方受益。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要老师们能抓住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核心――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找准自己的位置的同时将学生也能引导到正确的位置,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同时,遵循教育的成长规律和职业的成长规律以及适应性规律来进行教学改革,则学生不但能接受,且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也会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李学锋,熊熙,刘建超,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范文 篇2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师生关系 教学设计

高中英语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高中英语课程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也就是说要求我们在高中英语的教学当中把握好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核心是人的发展。这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当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目标由以前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他们既能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又能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从英语教学自身的特点中寻找突破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应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

在宽松的英语氛围里,学生才有交际的勇气。只有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来,畅所欲言,才能顺利地进行教学互动,平等参与,气氛热烈。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带着一种兴致勃勃的好心情,催化学生进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学生建立平等合作、友好的关系。这种氛围有利于课堂的展开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在教学当中,教师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入口点,做到“主动,生动,互动”。“主动”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情绪饱满,积极参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互动”要求师生及生生之间进行教学互动,交流合作,彼此沟通。“生动”要求教学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新颖独特,详略得当,循循善诱,引人入胜。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交际手段,培养学生的能力。绝大部分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英语,而在现实生活中缺少语言交际的环境和场所。所以教师在情景创设的过程中要联系实际,结合社会发展和时事新闻,适时得当,富有启迪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环环相扣,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法、情景教学、听说法、交际教学法等,灵活开展课堂,并且要方法得当,切合实际,激发兴趣,媒体得当,板书合理工整等。对此,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当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课堂的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几分钟,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结合所教学实际,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等原则,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产生一种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巧妙、灵活地进行课前导入,是关系整堂课成败的关键。导入大致有图片导入、多媒体影片导入、实物导入、视听导入、巧问导入、游戏导入等。

2.巧用体态语,激活英语课堂。美国心理学家伯德・惠斯戴尔的研究表明,人类的记忆内容的80%来自视觉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恰当地使用体态语言能有效辅助课堂的讲授。实践证明,在课堂上,体态语和有声语的相互配合能使课堂教学形象化、具体化,能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恰当的体态语言可以帮助学生进入课堂教学情景。

3.语音基础是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前提。语音是语言的载体,只有正确发音,才能有效地传递信息,进行交流。语音训练实质上是听和说有机地结合的模仿性的实践活动。我们强调让学生多听录音,每周都让学生利用早读时间跟读课文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模仿,学习地道的英语语音和语调。还有在平时课堂上多听磁带和对英音和美音加以区分,避免南腔北调,不伦不类。对于一些难发的音,适当地讲解和让学生操练,让学生掌握其发音要领。并且让学生注意连读、爆破、重读、轻读等在句子中的应用,从而形成地道的语音语调。

4.在实践中学习是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基本途径。随着英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英语的教学任务已经由以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主转变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和素质。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遵循在实践中学习的原则,即“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

5.适当纠错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必要措施。基于口语的特点,学生在交际时没有时间准备和修改错误,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教师在听学生讲句子的同时进行纠错,或者为了尊重他们而不纠正,都是不合理的。因此,适当适时纠错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教学技能。在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注意处理好表达的流畅性和准确性的关系。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因势利导。教师纠错时应注意:根据训练的目的和错误的性质区别对待;掌握纠错的时机和方式,切勿中断学生的思路;客观评价学生的表现。

6.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但是要注意和利用好我们现有的和潜在的一些资源,防止过度依赖或者不当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技术而技术的这种现象。比如像PPT的使用,有的教师在一堂课用四五十张PPT,整个课堂就是教师不断地在演示PPT,教师跟学生的交流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在使用资源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时候,一定要完全为教学的需要而服务,不要因为技术而忽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同时还要考虑开发学生资源,调动学生的经验、知识和想象力与创造力。学生是课堂资源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所以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多样化设计能把学生的资源充分地开发利用起来,而不要忽略学生作为我们课堂资源的一个重要来源。

7.对学生取得的进步或良好的表现教师要进行及时的表扬。教师一句不经意的表扬可能会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所以教师不要吝啬。

标准的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软件“准职业人”;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1-4

1 软件专业毕业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缺乏实用技能。在实际项目中,客户首次接触软件时关注的是界面风格是否美观、大气、整齐一致,询问是否有能够给自己工作带来便利并解决问题的功能;而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的训练主要以完成基本功能为目标,所以在应对实际项目时,他们总认为软件项目的界面交互式设计是美工的事,以软件实现功能的多少来衡量自己开发能力的高低。

1.2 缺乏分析能力。很多毕业生习惯于想到哪儿就做到哪儿,很少有人在做项目之前先使用有效的需求规格说明书和原型与客户交流,缺乏软件开发的条理性。很多人只对编程感兴趣,对开发需求、系统设计、组件重用、技术评审、交互设计、版本控制、测试驱动等重要实践步骤不予考虑。

1.3 缺乏有效的沟通能力。主要体现在多人一起开发一个项目时效率极为低下。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通常不愿意倾听对方的意见,容易武断。为此我院软件技术专业提出了基于“企业学院”的“知训合一、课证相融”软件“准职业人”人才培养模式。在此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我们构建了符合软件“准职业人”培养目标的多层次、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2 符合软件“准职业人”培养目标的多层次、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2.1 研究思路。第一条主线以软件企业“准职业人”的职业成长路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通过“职场体验―实境训练―顶岗历练”来感知职业环境氛围、职业岗位流程,培养职业岗位素质、技能,体验岗位能力需求,逐渐从Freshman(新员工)转变为Junior(正式员工),最终成长为Senior(核心骨干)。如图1:

第二条主线按照软件企业项目开发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实施。毕业生常抱怨“以往的实践没有开发真实工程项目的经历,很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选取当前中小型企业普遍采用的快速原型开发法,按照“项目规划-需求分析-软件开发-多次迭代-逐步完善项目原型-软件测试-项目验收-软件维护”的真实企业软件开发过程的顺序来进行项目的实施。如图2:

2.2 多层次、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由学校的教师跟企业的项目经理配合,共同完成。在项目经理进校园这个环节,不将模拟项目带到学校来,而是由项目经理带领学生,按照学校的需求定制开发系统,比如食堂管理系统,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管理系统等,项目开发完全产品化。并希望产品未来能够对外推广,将科研成果产品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接受全真项目锻炼,相当于在毕业时学生就已经有了真实的系统项目开发经验。如图3:

技术迭代:循序渐进培养学生不同技术结构的开发技能。

设计迭代:培养学生软件设计及架构思路。

项目主线:一个项目贯穿整个培养过程,保持思路连贯性。

3 实训教学的具体实施(以《项目实战为例》)

3.1 逆向制定教学内容。通过对典型职业岗位程序员,拓展职业岗位测试员、界面设计师、技术支持的分析,得出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特有的知识、能力、素质和共有的知识、能力、素质,再结合第二条主线软件企业项目开发的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选取。对选取出来的内容,再按照第一条主线职业成长路线的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组合,科学设计了入职培训、食堂管理系统、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系统,将专业技能和知识点进行整合、优化。

3.2 各阶段实施过程。(1)入职培训。入职培训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学习管理制度,并通过一系列的素质拓展训练来培养员工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由企业兼职教师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的培训。比如完美表达的训练,地雷战的训练,摆造型等。(2)食堂管理系统。这是为试用期的员工而设计的。在企业里试用期由老员工指导新员工完成项目的开发,注重的是技能的培养。在这里由老员工(教师)带领新员工(学生)来理清项目开发的一般流程从项目背景介绍到解决方案的给出再到项目开发、项目测试、项目汇报直至项目总结,重点介绍企业级开发中涉及到的技术要点,以及这些技术要点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将所学的知识点串接起来并形成体系。(3)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系统。根据软件开发流程,将项目划分为项目策划、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部署和项目总结六个任务。在本阶段我们的学生已经成长为企业的正式员工,由学生主体来完成项目的开发。在分组时充分考虑每位员工的特性。岗位分配的原则是从前两个阶段的考核结果中提取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界面的友好性设计,功能的完整性,技术含量的高低,测试水平等制成图表,从图中将清晰的显示每位员工的优劣势所在,在进行岗位分配时注意扬长避短。比如某员工在界面设计性方面显示出较强的能力,而他的编码能力则显得相对较弱,在岗位分配时可以给他分配一个难度相对较低的模块,同时让他兼任界面设计美化的工作。要求每位员工每天给出日工作日志,每周给出周工作日志。需求分析阶段主要由项目经理完成,同时穿插对技术支持和界[]面设计师的培养。比如在需求分析的前期由技术支持先与客户沟通,将收集到的有用的信息反馈给我们的项目经理。在这过程中教给技术支持一些实用的技巧。在需求分析的中后期由界面设计师不断的构建项目原型与客户进行沟通,直至客户满意为止。再比如软件测试阶段,由各组根据项目经理提供的学习资源自主完成集成测试、数据库测试和系统测试。

4 实训教学的效果

通过以企业真实工程项目做载体,扎根企业,引用企业标准,共享企业资源,借鉴企业机制,熏陶企业文化来培育人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所学知识去提供技术服务,开发了我院的工资查询系统,同时还对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了自主开发,比如市科技项目“南通市主要农作物生产信息化网络共享服务平台”的子课题“南通市主要农作物生产技术数据库”;“长江药用植物园”药用植物数据库的设计与开发等。在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中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这批学生掌握了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素质也大幅提高,真正实现了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张舜德,张琪。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多层次实训体系的设计[J].职教论坛,2010(5).

[2]李唯。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2(20).

[3]史玉珍,李波。基于。net的软件实训体系构建与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11).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关键字 新课程;高中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063-02

《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如何抓住美术课改的关键所在;如何把握美术新课程的定位、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目标设计、评价指标的特点和要求。如何实现以学生为本,有效开展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学工作,构建有特色的高中美术课程体系是美术教学的重中之重。

1高中美术课现存的弊端

然而在长期的教育环境或基于传统教育模式下,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教师创新意识不强,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大多高中美术教师在学院中接受的专业技能训练多,美术史论、教学理论等的掌握则比较薄弱,而对其它相关学科的了解也非常缺乏,因此在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就教材论教材;此外,由于高中美术欣赏课开设时间不长,对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探索尚处于摸索阶段,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较少,因此,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较多,比较普遍的“一言堂”现象,就是只重知识传授,忽视对教学技能和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的结果。

学生对美术课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在当前仍然是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由于非统考科目,高中美术欣赏课自然也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因此有的课堂上,就出现学生做其它学科的作业或打瞌睡等的情况。

教学课时量少。目前,艺术课程虽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但仍然是“调味”课。大部分高中美术课的开设安排,一般都为每班两周一课时,即隔周上课,由于所隔时间较长,知识得不到系统的识记和理解,也就不利于学生把知识整体化。

纵观以上种种现状,高中美术教师应该面对现实,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入手,转变教学观念,挖掘学科潜能,努力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想方设法改变不良现状。

2把握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与要求

通过深入学习《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的和价值追求;比较高中新课程与原高中美术欣赏课、义务教育课程的区别,抓住普高美术课改的关键所在;把握美术新课程的定位、课程的性质、以及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设计、评价指标的特点和要求,以学生为本、以学校为本,有效开展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学工作,构建有特色的高中美术课程体系。

课程的定位:普通高中课程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是义务教育的延续。高中美术课程既要体现基础教育的特征,又要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和专业院校的美术课程相区别。与义务教育的区别在于,它适度地向美术本体回归,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面要求更高,相对学习面可能更窄,不必像义务教育阶段那样面面俱到,然而又是蜻蜓点水般的学习;与专业院校的区别在于,它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要求方面必须与学生的兴趣、时间和条件相适应,学习的难度,尤其是技能学习的难度要相对低。

课程的性质:强调了课程的人文学科的特征,通过课程学习传承美术文化,形素养;调节心理状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发展空间,有助于更好地规划人生。因此,高中美术课程不是单纯的美术技能课程,而是通过学习美术知识,形成美术的意识和多种能力,从而提高“美术素养”。

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美术课程要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特点,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美术课程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多元文化;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提高美术素养;强调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质性评价,促进个性发展。选择性是此次高中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学生有权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和发展需要选择课程内容,学校和教师可根据美术教学设施的条件、美术教师的特长等因素来选择开设的模块。

课程结构设计:首次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实行选修制和学分管理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的可能性。新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设置了5个内容系列和9个学习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体现了课程的灵活性、开放性和个性化特点。

课程目标设计: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突破,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课程目标,教师实施课程更具可操作性。美术课程各内容系列的“成就标准”,各模块及每课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按照三个维度来设计。

课程的评价: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要求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情况,制订具有开放性的、能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师教学以及推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指标。并要求教师转变在教学评价活动中的角色,能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及时记录教学体会、教学成果及需要改进之处。

3设计有学校特色的美术课程开设模式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由9个学习模块构成,在9个模块中,选一个模块,修习18个学时可获得1个学分,每个高中学生在三年内必须修习3个学分。鉴于“美术鉴赏”对高中生形成美术鉴赏能力、提高美术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建议在3个学分中采取“1+2”的选择策略,即鼓励学生先选修“美术鉴赏”,以获得1个学分,再在其他内容系列中任意选修两个模块获得另外2个学分。

当前学校开设模块教学的情况是:多数学校选择在高一开课,也有个别计划在高二才开课,每周一课时。都开设了“美术鉴赏”模块,有两个以上美术教师的学校则开设了二至三个模块,最多教师选择开设的模块有“绘画”,累计排序下去的有“电脑绘画o电脑设计”、“设计”、“书法”,从调查情况也看到,教师较擅长传统美术技法及现代媒体技术。选课方案由学校制订,学生基本没有选课的。因此,在推进高中美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选课指导。

3.1各学校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学校在学生选课前应该及时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说明。美术教师通过举办作品展、讲座、座谈等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认识不同美术模块的特点,增强模块选择的兴趣和积极性。

3.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也可通过一些调查、小测试等方式,发现学生的特长,指导学生选择适合他们学习和发展的模块。

教学设计教案 篇5

杠杆(第一课时)

制作人:

林泽南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2)能在杠杆上找到它的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动力臂与阻力臂

(4)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感受生活中的物理原理

(2)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3)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谈论实验方法

(4)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5)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应用

(2)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重点

杠杆的定义,会画动力臂与阻力臂,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

会画动力臂与阻力臂,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得出

教具

新媒体课件、剪刀、镊子、杠杆、钩码、常用工具(学生自带)

课时

3课时

环节

方式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备注

视频播放、讲故事、工具展示

播放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大象的重力的视频,结合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地球。吸引学生注意力。

根据书本P76页图片“祖先使用工具建造宫殿”以及ppt上生活中的工具让学生体会简单机械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以及简单机械的作用,引出本节课学习重点---杠杆。

观看视频

出示工具

讨论

新课

通过生活实际工具总结规律

导学案练习

通过数学进行知识迁移

设计探究实验,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进行学习和检测

师:钳子、剪刀、镊子、天平等工具,他们在力的作用下有什么共同个特征呢?(生:运动、围绕一个点转动)

小结【板书】: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杠杆。

师:在生产生活中你们还见过那些杠杆?(如跷跷板,铡刀、开瓶的起子、剪铁皮的剪刀、撬棒、钳子等)学生边讲,教师边板书。

师:杠杆都是直的吗?(不是)

师:如图所示,给你们一根硬棒,如何撬起一块很重的石头?(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观察,通过画图和杠杆的定义解释杠杆的五要素。

师(画出简图):通过定义我们知道,我们将这个绕其转动的固定点称之为---支点(板书)

【活动一】导学案:找支点

师:在杠杆上有力的作用,使杠杆转动的力称之为动力F1;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称之为阻力F2

师:五要素我们已经找到了三个,还有两个叫做力臂,与动力相关的叫做动力臂,与阻力相关的叫做阻力臂。通过书本上描述的概念我们可以知道,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我们先从数学的角度来复习一遍点到线的距离怎么画?

【活动二】导学案:点到线的距离

师:将刚刚的画法迁移到力臂上,尝试训练。

【活动三】导学案:画力臂

师:力臂一定要在杠杆上?(不是)

提出问题:跷跷板中,能否用一个小孩撑起三个大人?

【活动四】设计探究实验

师:我们发现力的大小和力臂的长短都会影响到杠杆的平衡,那我们通过一个探究实验来探究杠杆平衡时,力的大小与力臂长短有什么关系。

首先我们要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杠杆的平衡状态有静止和匀速转动,我们选取哪一个比较好呢?(静止---水平静止,方便测量力臂的长度)

思考:

甲乙两幅图同时处于静止状态,要选择哪一幅图?为什么?

(选择甲,水平静止时力臂刚好在杠杆上,便于测量力臂长度)

总结实验方法和步骤,明确实验注意事项,学生进行当堂实验分组小测(5min)

投影多组实验数据,得出结论F1l1=F2l2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简单机械---杠杆。

杠杆的定义以及五要素,还有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生通过工具总结得出结论

完成导学案练习,巩固知识

通过画图进行数学知识点向物理知识点的迁移

设计实验方案,通过两人互相监督的方式进行实验小测,互相评分

每个同学只测一组是为了节省时间,搜集多组实验结果是为了得到普遍性结论

杠杆

一、定义

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二、五要素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教学设计教案 篇6

关键词: 过程评价 综合评价 职业教育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还是显得落后。现实状况也不容乐观,职教类生源数量聚减,职业学校面临生存的危机。庆幸的是,各个学校的领导阶层已经关注到这些,校外办班点,东西南北学校合作等措施的实施,已逐渐缓解生源数量的问题,但是生源的质量却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就职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厌学、学不懂等诸类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旨在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职校学生能在学习上有所提高。

一、职校教学现状

1.教材过少,学校制订的教学计划空洞。

中职教师都知道,现在的中职学生素质逐年下降且学生成分较复杂,他们大多是中考成绩较差的初中学生,这就对教材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原有的中职教材只适应一般学生的教学,对于本校以初中为起点的学生来说显得不相适应。如此,教师制订的教学计划就显得空洞,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实际教学任务。

2.理论教学“本本主义”较重。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误导,许多职校教师在教学方式上采取的都是单一的书本教学法,上课的时候教师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讲授给学生就可以了。殊不知这些书本知识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不适应职校学生的学习要求,不能够发挥他们的特长,更没有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必然会产生学生上课情绪低落,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

3.师资队伍结构比较单一。

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加上我校招收的教师大多刚刚毕业或者任教不久。因此,在这方面有所建树的教师很少,什么样的教师适合职校教学,还在摸索探讨之中。加上现在职业学校走的基本是以实习为主,培养学生动手技能,以理论文化课作为补充的新路。而由于现在的职业学生往往学习基础较差,对文化课的学提不起精神,从学不懂到厌学再到不学,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学生成绩门门红灯,而我们则失去了“因材教学”“因人教学”的意义。

二、过程评价方案设计

我认为,既然职业学校不是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研究性人才,而是培养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服务型社会劳动创造者,那么怎样上好职业学校的课,成了我们这些特殊的教育工作者一项艰巨的任务。我经过五年的学习研究,设计出一个对学生过程评价的方案,并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

综合评价分100%=试卷卷面分a%+平时综合分(100-a)%

其中平时综合分100%=笔记分30%+作业分30%+上课表现30%+平时印象分10%

公式中的试卷卷面分为最后考试试卷的最终得分,a取决于考试最终的难易程度分别为60和70。

针对现在的职校学生上课不记笔记的现状,我要求学生每节课都要记笔记,并且每个月检查评分一次。评分等级为优100分、良90分、中80分、及格70分、不及格60分,如果有学生实在不能完成,则要求补全,并以及格计算成绩。

为避免学生抄袭作业,我一般会从90分钟的教学时间中留20―30分钟给学生完成作业。在学生做的作业中,如果认真完成的则在每次上课前进行表扬,得到表扬的则给予2分奖励。

上课表现分指学生上课时的各种表现。如回答问题,举手并答对的加5分,答错的加2分;点名回答正确的加4分,答错的不加分。这种奖励的措施优点是可以激励学生回答问题,缺点是回答问题的总是那么一些人。所以我就规定举手回答问题的次数,一次课(两节课)不能超过3次。

平时印象分一般是指学生上课有没有迟到、旷课、睡觉、讲话,有没有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做其他事情,等等。

三、过程评价方案设计优缺点分析

这种评价方案针对现在的职业学生的特点制定,我认为其优点有:

1.教学中的多元互动性,可以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的特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所设计的教学“陷阱”。

2.评价内容的多维性,这种评价范围广,改变了以往“一张考卷,一张成绩单”的单一评价方式,它对学生的心理、生理、智力、校能、情感、行为、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优势、不足等都进行了记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而且能够让学生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更多的认识和感悟。

3.评价形式的综合性,这种评价形式可以充分把职业学校教学目的表现出来,能够让那些学习头脑不“好”,但其他表现不差的学生也有机会进入优秀学生的行列。

但是,这种评价设计也有缺陷,比如加减分值的设定有时流于随意,考试考查科及实习教学科目的考查容易主观化,我认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这种以教学过程评价方案为雏形的评价体系的建构,使我们能以全面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有利于教师、学生两者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况且,从评价理念来看,此种评价方案也已经注意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能够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也注意了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评价内容的多维及评价方式的灵活多样。从评价操作可行性来看,也容易操作,如综合平时分也都是教师在对学生教育教学中已经做过的,只要做好个体的记载就可以了。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用稿)[J].2006.

标准的教学设计 篇7

【关键词】基础会计;课程标准;模块化教学

对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而言,《基础会计》是学习本专业的入门课,该课程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更重要的是,该课程掌握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对本专业的兴趣。课程标准是课程开发及实施的指导性文件,要做好高职《基础会计》课程开发工作,首先应建立与职业能力相适应的《基础会计》课程标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初步形成了基于模块化教学的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一、课程标准设计的总体思路

制定《基础会计》课程标准,首先应注重基于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并对该课程进行明确的定位。《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针对会计岗位(群)职业能力进行培养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该课程应特别注重会计的实践性操作技能、记账基本流程的训练,一般会计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都要用到《基础会计》所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因此,该课程的目标是:以会计基本工作过程为主线,让学生在体验会计工作的基本过程中,完成相应的任务,从而学习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养成会计职业的基本素养,具备会计基本职业能力,并达到“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单项考证要求。

具体制定课程标准时,可根据企业会计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按照实际的会计工作流程,确定课程需要解决的知识与技能,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重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

二、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一直以来体现了会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该课程在企业有关人员共同参与下,以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企业会计岗位的职责、任务为依据,进行会计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并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教学模块,以模块任务为驱动,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展开训练和培养。在重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后,我们设计出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两大学习领域,即课程的两大主模块――会计职业认知模块、会计职业技能模块,突出会计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充分体现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的匹配。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如下图所示:

(一)教学模块目标设计

根据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将《基础会计》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后,各教学模块除列出工作任务外,还应有相应的具体目标,可以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等方面进行描述,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这样就能充分体现课程标准优于原先的课程教学大纲之处:课程标准要求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全面考虑课程的教育作用。如在“填制会计凭证”教学模块中,模块教学目标可以表述为:了解会计凭证的意义,能识别不同类型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学会根据经济业务规范地填制相关会计凭证,并正确地对各种会计凭证进行审核和归档;教师在本模块教学中合理引导学生进行工作分工、扮演不同角色,并指导学生按填制会计凭证的工作过程完成设定的工作任务,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会计凭证在整个会计核算工作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此外,在对各项经济业务展开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沟通合作能力。

(二)教学模块的学习情境设计

教学模块的学习情境设计是模块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基于模块化教学的总体思路,结合会计岗位职业能力和会计工作过程,课程标准在各教学子模块下设计了多个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在仿真会计职业环境中对真实会计过程的教学化加工,并以完成某个具体工作任务为目标。学习情境设计要符合基于会计职业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思路的要求。比如在“会计职业认知”部分,我们意识到《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基本理论是不可或缺的,而总论、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等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没有兴趣,而这一部分又是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等工作的基础,教学情境的设计显得犹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参观财务部门、请企业专业人士讲座、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让学生走进会计大门,对专业学习产生兴趣。再如对“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工作任务进行学习情境设计时,可以将学生置身于仿真实训室中,通过视频短片等多媒体工具使学生了解到银行存款的清查方法。在设计实训资料时,教师应注意与前期工作任务的连贯性,可以让学生继续使用他们在“登记日记账”工作任务中已完成了的银行日记账,从而使学生对整个工作过程的连续性有较深刻的认识。另外,查找未达账项的工作可以分组进行,学生在沟通合作中体验到四种未达账项的形成,既而顺利完成“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

总之,会计工作过程是一个从凭证填制为始到报表编制为终的一个较为规范、有序、周而复始的循环,因此,教学任务及顺序安排应源于会计工作实践,应按照会计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任务,根据会计工作要求来设置课程模块,突出知识的实际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特别应该邀请行业专家和课程专家对相关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研究,实现教育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融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

三、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编写应符合模块化教学设计思想,并精选内容,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接受能力。在编写体例上,应注意有情景或案例导入,且图文并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基础会计》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方面,目前的教材大多呈现出两种类型:一种是将“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安排在“会计凭证”之后,另一种是将“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安排在“借贷记账法”之后,而“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连续编排。两种类型教材各有特点,前者注重教学内容上的逻辑联系,后者更注重工作过程的连续性。笔者认为对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教学设计而言,后一种更为合适。

(二)教学建议

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必要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广泛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讲授过程中穿插组织讨论式、探究式教学,引入实际工作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图片及实物等直观形象的方法辅助教学,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扩大课堂知识的涵盖面,而且可以使比较枯燥的会计教学过程生动化,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述《会计账簿》一章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企业的各种账簿,并配备语音讲解企业常用的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和总账与明细账的设置原则,变抽象为具体,提高课时利用率。鼓励学生在课堂和训练中大胆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而不用简单的对或错来总结问题。

此外还应向学生提供仿真的会计职业环境和丰富的课程资源,如视频教学资料、互动练习,网上学习社区等,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评价建议

课程的教学评价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学生的考核,另一层面是对课程教学的评价。

对学生的考核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而不仅仅局限于考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各教学模块工作任务的要求,建立考核评分表,对学生完成的每一项工作任务进行评分,并对各模块设定不同的权重,最后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相对于单一的考试而言,这种评价方式应该更为全面。

对于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通过学校督导、学生和企业等综合评价的方式实现。学校教学督导主要检查教师授课计划的制订、备课、教学计划的执行、上课等常规教学情况;学生评价主要反映教学效果;企业评价可反映课程内容安排是否合理。利用这些评价形式有利于帮助教师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雅娜,闰丹。基于动态性原则建立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8(10).

[2]田凤权。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建设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8(4).

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 篇8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1—0042—01

一、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比较

教学设计是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验证,在教学设计中能更加深刻地体会与领悟教学理念。那么,教学设计与以往传统的备课之间有何区别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

1. 主线的区别。传统的备课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强调教的设计,强调教学流程,很少关注学生的学;教学设计则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论教,以教促学,强调学的设计,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

2. 对象的区别。对传统备课而言,所要备的是知识点,是教材,基于对教材知识点的传授,是以教案的形式呈现的,其目的在于按教学目标的要求,将书本上的知识点尽可能地让学生掌握;而对教学设计而言,备的是学生和课堂,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决定如何去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

3. 依据的区别。传统的备课是以教师的教学经验为备课依据,缺乏一定的教育理论;而教学设计则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是在分析具体教学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的精心设计。

4. 变通性的区别。传统的备课相当于课前的教学准备,是预设的、静态的,而其又是以教案的形式呈现,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强调教案的宗旨,变通性不大;而教学设计,作为纲要性的主体工作需要在课前完成,但具体工作需要在课堂上不断地进行调整,主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课堂的进展情况而定。

5. 教材观的区别。传统的备课,将教材权威化。备课的中心放在教学内容、梳理知识、考试重点、分析教材,其他辅助材料用得较少,只是注重教材,使得思维桎梏,视野狭隘;而教学设计体现了一种材料式的教材观,教材只是作为一个载体,它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是考虑如何运用教材,让它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

二、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1. 主线的确立——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的。那么,新课程标准下,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从以往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教师角色必须从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监督者、引导者,学生要从以往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需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2. 方案与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与教学手段。对教学方案与教学手段的设计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根本所在,它依赖于教师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首先,教师应该明确课堂教学的根本点,即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目标。明确学生通过学习之后应该掌握的知识点,了解的知识点,明确教学的重、难点所在。

3. 过程与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方案与手段还得通过教学过程与方法来具体体现与实施,那么做好教学过程的设计对于整个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师必须处理好新课引入、课堂提问、学生讨论等环节的关系,并且适当地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学习等方法。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