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人美心善的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15篇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欢迎参考。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想象、推理、探索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长方体、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
2. 立足想象与操作,自主探索并发现长方体顶点、棱、面之间的关系,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3. 在自主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特征,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准备:课件、模型、搭长方体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数学图形,你认识它们吗?(认识)
师:那这个图形叫什么?这个呢?这个……
师:在这些图形里,你能分辨哪些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吗?(能)
师:你上来试一试。请将是平面图形的拖到左边,是立体图形的拖到右边。
师:同学们,他做的对吗? (对)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立体图形的世界,更深入的认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新授
1.说一说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师:我们周围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
2.认识长方体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长方体。请同学们看,在长方体中,老师手摸得这些平平的地方叫做长方体的面,然后面与面相交的这条线就叫做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这个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师:同学们的桌上都有一个长方体的物体。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下面这些问题摸一摸你的长方体。
(1)长方体有( )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4)长方体有( )条棱。
(5)哪些棱长度相等?
(6)长方体有( )个顶点。
师:你们有答案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知道了: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制作长方体,认识长、宽、高
交流: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初步认识了长方体,你们想亲自动手用小棒做一个长方体吗?(想)
师:那想要搭成一个长方体,需要几根小棒呢?(12根)
师:为什么是12根?
师:给你12根一定能搭成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老师这里有4种方案,请大家思考一下,哪些一定能搭成长方体,哪些一定不能,为什么?
操作:
师:同学们想好了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出示任务要求:
(1)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小组合作搭一个长方体。
(2)进一步思考其他方案可不可以搭成,为什么?
(3)思考在搭长方体的过程中自己的发现。
学生操作
反馈:
师:同学们完成了吗?请问哪些方案不能搭成长方体?
方案2
师:这些方案都用了12根小棒,为什么唯独2号方案不可以搭成长方体?
预测1:2号方案黄色小棒不够了,而蓝色的多了一根。
预测2:每种长度都应该是4根才够,否则搭不成。小结:长方体有12条棱,分成3组,每组都是4根。
师:哪些学生是按方案1搭的长方体。(拿一个作品展示)你们在用这个方案搭长方体的过程中,你们有哪些发现?
预测1:每种长度都有4根。
引导学生指一指模型并板书:分成3组,每组4根。
预测2:长度相同的4根小棒,放在相对的位置。
板书:位置相对。
预测3:每组相等的小棒,都是平行的。
师:(利用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水平面相对的棱互相平行;
垂直面相对的棱互相平行;
侧面相对的棱互相平行。
预测4:每个顶点上有3条长度不等的棱。
师引导:在这里,相交于一个顶点上有3条棱,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把长方体水平放置)一般情况下,底面较长的那条棱是长,较短的是宽,垂直的是高。谁来指出白板上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同学们,请看模型。老师把长方体的'前面和后面拆下来看一下,我们会发现它们的长与宽都是用的一样的小棒,所以前面和后面是一样的长方形,同样的道理,左边和右边是一样的长方形,上面和下面是一样的长方形。我们再一次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并且相对的面大小相同。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方案3搭成的长方体,哪些同学是用方案3搭的?
师:(出示方案3)这个长方体与与用方案1搭的长方体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预测:方案1搭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方案3搭的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
师:是的,这是方案1的长方体,我们可以将它怎样变化,得到方案3搭的长方体呢?(课件演示)
师:再进一步思考,我们能不能继续把这个长方体变成正方体呢,有什么办法?
学生反馈,师动态演示
师:这么特殊的长方体即正方体,有哪些小组搭出来了?
师:(展示方案4所搭成的正方体)正方体与长方体相比有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师:根据你们的回答,老师画出了这幅图,这个图是什么意思?在以前学习中有没有这样的图?(出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集合图,体会两者关系。)
师:其实,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
三、练习巩固
略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略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册第3~4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像、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过程
一、认识立体图形和长方体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物体的形状。你能说一说国旗、手帕、红领巾各是什么形状的吗?
小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都是平面图形。
谈话:请同学们看老师办公桌上的一些物体,注意观察它们的形状。它们的形状和平面图形一样吗?(媒体显示)
2、指出:像办公桌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出来都是立体图形。其中投影片盒子、书的形状是长方体。你还能说一些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吗?
3、引导:下面这两个图形是长方体吗?什么物体大致是这种形状?从桌面上找出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二、探究长方体特征
1、讨论长方体的面。
提问: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说明:长方体是由6个面围成的,这是长方体区别于其他立体图形的最明显的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特征很快从立体图形中分辨出长方体。
2、认识长方体的棱和顶点。
说明:在长方体中,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棱和顶点。
3、研究面、棱、顶点的特征。
提问:大家己经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一个长方体,它的面、棱、顶点还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继续展开研究,并把发现的特点整理成一份材料,准备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重点交流研究的成果和研究的方法。
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观察、比较、测量)
棱: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数、观察、比较、测量、推理)
顶点:8个。(数)
4、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5、再次抽象长方体。
谈话:同一个长方体,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情形也不一样。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下手中的长方体纸盒,看一看是不是这样。有三个小动物也从不同的位置看一个长方体,你能分辨出下面的三种情形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它们中间谁最能确定这是一个长方体?
说明:我们画长方体通常画出三个面,把看不见的几条棱用虚线表示出来。(媒体显示)
6、应用特征判断哪几个图形是长方体。
三、认识长、宽、高
1、提问:同学们,我们教室的形状是长方体吗?怎样才能描述教室的大小呢?你能估计它大约有多长、多宽、多高吗?
提问:(媒体出示一个长方体)你能说一说这个长方体长、宽、高各是多少吗?
2、揭示长、宽、高的概念。(媒体显示)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提问:(媒体显示)你能依据长、宽、高分辨这两幢大楼吗?
4、引导:动手量一量你手中的长方体纸盒,说一说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5、拓展:知道了长方体的长、宽、高,你还能知道长方体的什么?(媒体显示)
四、全课总结
1、总结:回忆一下我们通过研究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研究的?
2、谈话:谈一谈你的学习体会。
教学设想
1、现实生活是数学学习的源泉。
数学学习内容的组织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本课中,我设计了蕴含学习内容的生活场景,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数学的普遍存在,初步体会了数学学习的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列举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组织学生利用实物展开研究,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研究的价值。学习内容的现实性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也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2、观察、操作、想像是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而不是靠接受获得。在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视觉、触觉为大脑思维提供了直接的、丰富的素材,因此要让学生的手、眼、脑协同发挥作用。在本课中,我让学生通过看、摸、比较、描述等活动,引导学生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位置关系有正确把握,对相对的面和相对的棱的关系有正确的理解,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有效改善。
3、教学内容的呈现要有根基。
教学内容一般来说具有生成性,不过有的可以预测,有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随机生成。教学内容一旦失去生成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则有可能变为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在本课中,我仔细分析“立体图形”和“长方体的长、宽、高”这几个概念的生成基础。“立体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是“立体图形”这一概念生成的基础,让学生体会不同正是帮助学生找准了新知构建的基点。长方体长、宽、高的概念教学如果没有“为什么要有长、宽、高?”或“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对我们有什么用?”这些问题作为生成基础的话,学生则只能被动接受这一概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用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学用具: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小纸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画面上是什么图形?(长方形)现在请你们认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演示由6个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的过程)
2、师:同学们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是不是由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像这样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研究和长方体有关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
二、课前预习:
自学内容 P27~29例题1~2
1、 同伴互相举例说说生活中的长方体
2、 观察长方体,看P28的例一,试着(用铅笔)完成书中的表格。
3、 用工具袋里的材料,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做一个长方体。写下你发现了什么?
尝试练习 :试着完成P29的做一做练习
4、 有什么疑惑?
三、汇报展示:
(一)导入
1.已经认识过许多物体的形状,你能说一说国旗、手帕、红领巾等各是什么形状吗?小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是平面图形。
讲台上放一些物体,注意观察它们的形状、它们和平面图形一样吗?
2.指出:像这些物体都是立体图形。其中,粉笔盒、书等的形状是长方体。你还能说出一些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吗?
、出示P27图,让学生观察。
师:周围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从主题图中找一找。(电脑抽象出长方体的图)
师:你带来了哪些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4.小结:我们周围有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也叫立方体)。
(二)教学实施
1.认识面、棱、点。
师:昨天让同学们观察了长方体。现在老师来演示一下,你们说说面、棱、点的区别。
(1)拿出准备的马铃薯,用刀切下一片,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平平的面)
(2)挨着这个面,再切一刀,你又看到了什么?(两个面,一条边)及时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这条边叫做棱。
(3)紧挨着这两个面再切一刀,形成三个面,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有三个面,三条棱)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我们把它叫做顶点。
2.汇报长方体的面:
提问: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3.汇报长方体的棱和顶点
4.汇报面、棱、顶点的特征
提问:大家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一个长方体,它的面、棱和顶点还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继续汇报,并完成下面这几个问题:
(1)面的特征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长方体的棱的特征。
①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②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投影显示)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的顶点的特征。
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并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
5.概括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大家的操作、讨论可以知道:(课件出示)
长方体是由 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形)围成的
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 ,相对的棱的长度 。
6.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
讲: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图形。
(三)、汇报长方体的长、宽、高。
1.出示P29例题2,昨天让同学们用学具做了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提问:在做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并汇报下面的两个问题:
(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2.揭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
(1)你知道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吗?(长、宽、高)
(2)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有没有关系?(出几个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
结论: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让学生指出自己长方体的长、宽、高。
3.总结(课件出示填表内容)
四、反馈检测
1完成P31练习五T1。
2.一个长方体,长5厘米,宽3.5厘米,高2厘米。这个长方体的棱长综合是多少厘米?
3.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96厘米。它的长、宽、高的和是多少厘米?
4、判断。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 )
(3)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课后反思:
教学本节内容我主要采用了课件演示及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形式。上课伊始用课件出示学生已经见过的图形,自然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自己带来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它们的特征,进而也知道了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学生加深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11—13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探究的全过程,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积累探究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难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四、课 型:新授课(几何图形教学)
五、教学课时数:1课时
六、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低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等。谁能说说长方形、正方形有哪些特点?
师:除了平面图形外,我们还认识了一些立体图形,有哪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师:那你能很快找出下面图形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吗?(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师:刚才同学们能准确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但是你们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呢,它们到底各有哪些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一下你手中的长方体纸盒,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 师: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先来认识一下长方体中几个重要的名称。 师:(手模长方体的面)在长方体中,围成它的这几个部分叫做什么? 生:叫做“面”。(师板书:面)
师:用六个面能随便围成一个长方体吗?为什么不能,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呢,一会儿请同学们自主探讨这个问题。
师:(手模一条棱)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一条直线,这又叫长方体的什么?(板书:棱) 师:你还能找出长方体中的其他条棱吗?
师:长方体中,这些尖尖的又叫什么?(板书:顶点) 师:它是怎么形成的?(由3条棱相交于一点而形成的)
2、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师: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中认真观察你手中的长方体,从面、棱、顶点三个角度来研究长方体有哪些特点?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
小结: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三条棱相交,形成一个顶点,那相交于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长度相等吗?它们叫什么呢?
小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底面上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竖直方向上的棱叫做高。
4、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师:当长方体的三组棱都相等的时候,你认为这将会变成什么物体?出示一个正方体(正方体) 师:下面,你能总结出正方体的特征吗?
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
5、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师:根据我们刚才的发现,下面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课本第20页的表格。 讨论:正方体是在具有长方体这些特征的前提下,它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归纳小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师:请在小组中,用你手中的长方体完成课本第20“练一练”第一题。 师:接着完成课本21页第3题,说说你是怎么思考的?
师:完成课本第20页的第2题,计算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更简便的方法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你觉得还需要提醒大家些什么?
八、作业布置
学困生:完成《同步伴读》第11页的“基础训练”。 优生:完成《同步伴读》第11页。
九、板书设计
长方体
长方体的认识
正方体
十、教学反思
部分学生对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点不清楚,他们的空间想像能力较差,找不到各个面所对应的长与宽,部分学生对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棱长总和不会求,特别是应用题中讲到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多少厘米长的木条时,学生不理解就是求棱长总和。
一、教学思路:
《位置》是学生在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两个数(从两个维度)来描述一个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初步渗透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它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用两个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非常简明,从另一个角度感受数学的作用,同时通过多种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师生谈话,激趣导入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的。因此,本课一开始抓住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让学生先做自我介绍,再比一比谁能把自己介绍得更清楚,让大家不但知道你叫什么名字,还能知道你坐在哪里的现实活动中,初步感受位置,激发学习兴趣。
2、联系实际,学习新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的位置,已有较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在明确我们习惯上怎样来分小组的方法后,先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坐在第几组的第几个位置,再找一找自己前、后、左、右同学的位置,最后再开展“猜一猜,我的好朋友是谁”的游戏,这样的设计调动了全班的参与意识,变一问一答式教学为全员参与的玩中学,乐中知,同时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此后,通过填写座位卡并与前后左右的同学的座位卡进行比较。进一步明确:从两个方面(维度)描述出一个物体的位置非常简明,此环节层层相扣,逐步渗透,深化了知识的内涵,以螺旋上升的方式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3、创设活动情境,感受位置
荷兰数学家和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这样一句话:“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先利用课件让学生发现电影院座位的排列规律,然后创设实际活动情境,把教室模拟成电影院,放手让学生自己进场找座位,通过实践使学生真正掌握了本领,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做文明小公民的思想教育。
4、练习应用
通过小组讲座如何合理的给小动物分房子,小组合作帮助小蚂蚁设计寻找食物的路线等开放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学生体验到了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现了新课标“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激趣导入
小朋友,今天和你们一起上课的除了刘老师,还有许多领导和老师,他们很想认识咱班的小朋友,你们愿意把自己介绍给大家吗?怎样介绍能让大家不但知道你叫什么名字,还能知道你坐在哪里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示并板书课题)
(二)联系实际学习新知
1、联系班组实际分组情况,明确习惯上的分组方法。
2、生生交流,说一说自己坐在第几组的第几个位置,前后、左右的小朋友坐在第几组的第几个位置。
3、游戏:猜一猜“我的好朋友是谁?”请学生描述自己的好朋友所在的位置,其他小朋友根据描述的位置猜测出他的好朋友是谁。
4、填写、比较座位卡。学生在座位卡上填写好自己的位置后,与前后、左右的小朋友的座位卡进行比较、探讨,并从中发现规律:自己与前后的小朋友在同一组,与左右的小朋友在同一个(同一排),进一步明确: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非常简明。
(三)创设情间,感受位置
1、课件出示电影院座位的排列情况。小组讨论并汇报:你发现电影院的座位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2、把教室模拟成电影院,让学生在进场找座位的情境中真正掌握找位置的本领。
3、反馈:通过验票检查学生是否在电影院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四)练习应用
1、给小动物分房间。(课件出示动物园一角)
小组讨论:把什么位置的房间分给大象比较合适?并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学生各抒己见,只要理由充分就应给予给定。)
2、小组合作设计出帮助小蚂蚁寻找食物的路线。
这是一个开放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设计的路线可以有多种,只要各小级能根据小蚂蚁及食物的位置,设计出合理的路线就应给予肯定。最后各小组展示设计方案,评选出能让小蚂蚁很快吃到食物的最佳路线,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总结
小朋友,这节课我们进行的这些活动都和什么有关系?(位置)而且我们还能够应用有关位置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说明数学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用处很大,你们有决心学好它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
三、教学评析
1、联系学生实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首先,通过师生谈话,联系学生实际做自我介绍的方式,自然引出课题。其次,联系班级实际,告诉大家自己所在的位置或好朋友所在的位置,进一步感受位置,并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要确定自己的位置,既要说出自己在第几组,又要说出自己在第几个。
2、精心设计活动,使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感受位置。
首先介绍自己和好朋友的位置,然后创设电影院的情境,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为解决到电影院“找座位的方法”这一难点,先利用课件让学生发现电影院座位的排列规律,然后把教室模拟成电影院,放手让学生自己进场找座位,通过实践使学生真正掌握本领。最后,通过课件演示给小动物分房子,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3、采取适当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在数学学习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理念之一。本节课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多次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研究探讨,尤其是在动物分房时大象到底要分到哪间房,初步体会研究性学习形式。
建议:
1、电影院座位排列规律是一个难点,能否多结合本节课内容,让学生感悟到其规律。
2、能否结合本节课内容把位置的相对性渗透给学生。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
2、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掌握有序观察、分类比较等学习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各一个
学具准备:礼品袋中有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型物体一宗
学具带1:土豆、萝卜、橡皮泥、纸板、刀子、剪刀等
学具袋2:长方体框架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分类比较。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带礼物,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请同学们倒出来看一看。
你们愿意玩吗?为了玩的方便,你能把这些物品按照一定的特征分分类吗?(生分类)
师:哪为同学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分的,根据什么标准来分的?(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
师: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2、揭示课题。
师:这些物体,它们的大小高矮都不一样,为什么都是长方体?长方体究竟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操作实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1)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2)动手制作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请同学们从学具袋1中,选择你喜欢的材料,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比一比,谁做的又快又好。
学生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小组合作。
(3)相互评价所制作的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让展示作品,学生自评,其他同学互评,老师评。随学生的回答点明:面、棱、顶点(并板书)
2、抽象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1)自主学习
让学生从自己的学具中挑选一个自己认为最标准的长方体形状的物体,要求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想一想等方法,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深入探讨长方体的特征。
(2)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交流辩论
师:哪一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的发现?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质疑、辩论。
可能发生争执的有:1、对“相对”的理解;2、一组相对的棱是4条,而不是2条。3、长方体每个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4)验证特征。
同学们说的特别精彩,老师很佩服,但是你们是怎样知道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如下情况:1、看出来的;2、量出来的;3、将长方体物体放在纸上用铅笔描出一个面的轮廓,再用相对的面去比较;4、用剪刀将长方体盒子的一个面剪下跟对面比较。5、用稍大的纸蒙在长方体物体的一个面上,四周压下痕迹,再跟其他的面比较等等。
提问:你是怎样验证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的?
用 尺子量、用笔杆沿棱比较等。
(5)师生合作,抽象概括。
师:刚才我们从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三个方面研究了长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课件演示:三组相对的面分别重合); 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课件演示:三组相对的棱长度分别相等);另外长方体还有8个顶点。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学习长、宽、高。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2中自己选择材料,动手插一个长方体框架。
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有针对性地参与某些同学的操作,在小组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几条棱相交于一个顶点?
师: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把水平方向的棱的长度作为长,把前后方向棱的长度作为宽,竖着的棱的长度作为高。
(2)练习。
①同桌指出自己所制作长方体的长、宽、高。
②抽一名学生到台上指给大家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认识立体图。
认识透视立体图.
(1)让学生在各自的座位上观察讲台上的长方体纸盒,(纸盒上各个面分别标上数字1~6)如图:
问:最多你能看到几个面?(让学生报出所看到的面的号)
(正面远处的同学只能看到一个面,还有能看到两个面的,最多也只能看到三个面)
(2)师:我们把这个长方体如果从右前方观察,所看到的这个长方体如果画出来就是这样的.屏幕显示立体图.
师:这个图中你们看到了哪几个面?哪几个面看不到?教师结合多媒体的演示告诉学生,看不到的面我们用虚线表示.
(屏幕出现)
(3)加强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①出示下图,想象出与之对应的长方体.
②出示一组长方体,让学生说出所想象的长方体是其中的哪一个.
③电脑将长方体补充完整,让学生再次感知所想象的正确的长方体.
三、巧设练习,拓展新知
1、基本练习。
(1)说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改变长方体摆放的位置,分别说出它们的长、宽、高。
(3)说出前面、左面、上面各是什么形状及它们的长、宽。上面没有标明数据,你们是怎么知道它的长、宽?
2、变式练习。
(1)把一个长方体模型切成两个小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几个顶点?为什么?
(2)下面是一个残缺的长方体,你能想象出它左面原来是什么形状,面积是多少?(单位:厘米)
四、谈谈收获,全面总结
让学生谈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可以从基础知识、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来谈收获,也可以联系实际谈谈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二册第23页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3、精心组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尹始,教师出示灯片:由若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童话式的图形王国城门图。然后教师谈话:"小朋友,在这里你能找出我们的老朋友长方形和正方形吗?"
[评析:活泼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既让学生回顾了旧知,又唤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直观导入,初步感知
教师拉开灯片的覆盖片,显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提出两个问题,(1)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呢?有谁认识它们?(2)长方体、正方体跟我们的老朋友长方形、正方形相同吗?为什么?
[评析:运用恰当的电教媒体,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从而将面和体区别开来,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新知识。并且,恰当的电教媒体,生动的问题情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引导探究,理解新知
1.认识长方体。
(1)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①教师依次出现两个长方体(一般的和特殊的)。问:谁认识它?小朋友想不想对自己动手做一个长方体呢?
②教师指导学生用长方体展开图自制长方体,让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2)小组研讨,建立表象。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长方体以后,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制作长方体过程中,你发现了长方体的什么秘密?先小组讨论,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发言。
(3)验证认识,形成概念。
①当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长方体特征后,教师播放电视录相:一个长方体匀速转动,清晰、布序地显示长方体六个面,按着六个面一对一分解3排开。验证学生的认识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②请小朋友一起有序地数出长方体的六个面。
[评析:心理学研究表明,新颖的、活动的、直观形象的剌激物,最容易引起儿童大脑皮层有关部位的兴奋,形成优势兴奋灶,认识长方体这一学习环节中,教师正是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做一做中,感知长方体;在学生互相争论、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中建立长方体清晰的表象;再通过电视录相验证学生的认识,促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样,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学生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认识正方体。
(1)出示正方体模型,问:小朋友认识它吗?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请朋友带着这一个问题看电视录相。
(2)观看电视画面,指名回答:正方体什么特征?
[评析: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学习正方体就比较容易了。因此,这个环节直接采用看录相,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的?活动中,归纳、表述正方体的特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四、引导辨析,掌握本质
1、让学生分别找出学具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怎样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先小组合作学习,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结果。
3、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评析: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你是怎样来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习思考。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必须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进行搜索、归纳、整理,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五、巧设练习,拓展新知
1、数一数。如图,
①图A中有几个小正方体?②至少补上几个小正方体就可以成为一个大正方体?(学生回答后,教师用电脑操作,图A→B,添加部分闪烁。)
2、想一想。如图:
(1)这些图片中哪些可以做成一个长方体?哪些不能?为什么?
(2)折长方体比赛。
(3)用12个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有几种摆法?(在实物投影仪上操作展示)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够辨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教材内容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进行安排,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教材内容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教材内容的呈现体现了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学习掌握知识的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概念和计算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同时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为学习立体图形作好了准备。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很大提高,为学习新的知识锻炼了能力方面的基础。
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掌握知识的内涵,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长、宽、高。
3、能比较区别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模型;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
(课件:书27页冰箱、砖、楼房、衣柜电视机、包装箱等)
师:冰箱、砖、楼房、衣柜电视机、包装箱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长方体、正方体)
师:像长城上的砖、高楼、衣柜、冰箱这些物体都是正方体(课件:由实物抽象出长方体图形);电视机包装箱这种物体都是正方体(课件:由实物抽象出正方体)。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呢?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长方体正方的认识)
二、长方体的认识
1,课前就布置学生把课本后面的两个图剪下做长方体和正方体。
2、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请同学们首先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物体和老师一起来仔细观察。
⑴、教师: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学生:面。(教师板书:面)
师: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你能在各个面上分别标上、下、左、右、前、后各个方位吗?
⑵、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数一数一共有几条棱?
⑶、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尖。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点。(板书:顶点)一共有几个顶点?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⑴、观察、交流: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那长方体具体又有那些特征呢?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长方体,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将结果填在表格中。
⑵、汇报、展示:
面:
师: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有特殊情况吗?(相对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那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棱:
师: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长度相等?
顶点: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长、宽、高
师:相交于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着长方体的长、宽、高。(课件演示长、宽、高)
三、正方体的认识
3、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1、观察、交流:
师:刚才我们围绕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研究了长方的特征,你能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出正方体的特征吗?
2、汇报、展示: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比较
1、师:让我们来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一说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学生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3、师: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那我们可以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是?
学生: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书本:31页
⑴、和a平行的棱有几条?
⑵、和a相交并垂直的棱有哪几条?
⑶、和b平行的棱有几条?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投影片)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点。()
(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相等。()
(3)、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4)、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5)、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6)、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4、书本:32页第7题
小卖部要做一个长4米、宽2,高1米的玻璃柜台,现要在柜台各边上都安上铁皮,这个柜台需要多少米铁皮?
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在空间方面的认识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值得自己回顾和总结。
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本节课我是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经验、学习兴趣,恰当地把握了教学起点。例如本课在导入时,以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开门见山设计了辨认生活中那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然后直接转入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研究,避免了教学拖沓、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重点。
2、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在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3、教会知识,更要教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的题目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但在教学设计上我把重点放在长方体的研究上。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得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让学生用类比法参照长方体特征研究过程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进行两者之间的异同比较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这种过程的设计既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又教会了一种知识探究的方法。学生学会了知识,也提高了能力。
4、教学中的一些不足。
⑴、老师对学生引导太多,放手太少。在研究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的过程中给出的时间太过仓促,部分学生研究的不够从分。
⑵、课堂中老师学生之间的倾听与反馈以及教学中的自然生成的把握,还要从细微处去观察去扑捉。
⑶、练习的设计要更全面、更扎实、更巧妙。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想象、推理、探索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长方体、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
2、 立足想象与操作,自主探索并发现长方体顶点、棱、面之间的关系,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3、 在自主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特征,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准备:课件、模型、搭长方体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数学图形,你认识它们吗?(认识)
师:那这个图形叫什么?这个呢?这个……
师:在这些图形里,你能分辨哪些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吗?(能)
师:你上来试一试。请将是平面图形的拖到左边,是立体图形的拖到右边。
师:同学们,他做的对吗? (对)
师: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立体图形的世界,更深入的认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新授
1、说一说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师:我们周围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
2、认识长方体
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长方体。请同学们看,在长方体中,老师手摸得这些平平的地方叫做长方体的面,然后面与面相交的这条线就叫做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这个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师:同学们的桌上都有一个长方体的物体。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下面这些问题摸一摸你的长方体。
(1)长方体有( )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4)长方体有( )条棱。
(5)哪些棱长度相等?
(6)长方体有( )个顶点。
师:你们有答案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知道了: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制作长方体,认识长、宽、高
交流: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初步认识了长方体,你们想亲自动手用小棒做一个长方体吗?(想)
师:那想要搭成一个长方体,需要几根小棒呢?(12根)
师:为什么是12根?
师:给你12根一定能搭成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老师这里有4种方案,请大家思考一下,哪些一定能搭成长方体,哪些一定不能,为什么?
操作:
师:同学们想好了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出示任务要求:
(1)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小组合作搭一个长方体。
(2)进一步思考其他方案可不可以搭成,为什么?
(3)思考在搭长方体的过程中自己的发现。
学生操作
反馈:
师:同学们完成了吗?请问哪些方案不能搭成长方体?
方案2
师:这些方案都用了12根小棒,为什么唯独2号方案不可以搭成长方体?
预测1:2号方案黄色小棒不够了,而蓝色的多了一根。
预测2:每种长度都应该是4根才够,否则搭不成。小结:长方体有12条棱,分成3组,每组都是4根。
师:哪些学生是按方案1搭的长方体。(拿一个作品展示)你们在用这个方案搭长方体的过程中,你们有哪些发现?
预测1:每种长度都有4根。
引导学生指一指模型并板书:分成3组,每组4根。
预测2:长度相同的4根小棒,放在相对的位置。
板书:位置相对。
预测3:每组相等的小棒,都是平行的。
师:(利用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水平面相对的棱互相平行;
垂直面相对的棱互相平行;
侧面相对的棱互相平行。
预测4:每个顶点上有3条长度不等的棱。
师引导:在这里,相交于一个顶点上有3条棱,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把长方体水平放置)一般情况下,底面较长的那条棱是长,较短的是宽,垂直的是高。谁来指出白板上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同学们,请看模型。老师把长方体的前面和后面拆下来看一下,我们会发现它们的长与宽都是用的一样的小棒,所以前面和后面是一样的长方形,同样的道理,左边和右边是一样的长方形,上面和下面是一样的长方形。我们再一次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并且相对的面大小相同。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方案3搭成的长方体,哪些同学是用方案3搭的?
师:(出示方案3)这个长方体与与用方案1搭的长方体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预测:方案1搭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方案3搭的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
师:是的,这是方案1的长方体,我们可以将它怎样变化,得到方案3搭的长方体呢?(课件演示)
师:再进一步思考,我们能不能继续把这个长方体变成正方体呢,有什么办法?
学生反馈,师动态演示
师:这么特殊的长方体即正方体,有哪些小组搭出来了?
师:(展示方案4所搭成的正方体)正方体与长方体相比有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师:根据你们的回答,老师画出了这幅图,这个图是什么意思?在以前学习中有没有这样的图?(出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集合图,体会两者关系。)
师:其实,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
三、练习巩固
一、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一)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认识立体图形,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三、教具
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墨水瓶盒等,课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以前学过什么图形?谁来说说 (学生说)
不错,那谁来说以说它们当中哪些图形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边叙述,边出示幻灯片)
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这些图形中的两个——长方体和正方体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新授
1、老师今天带来了长方体(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展示正方体)。 2、还记得我们以前认识图形的一些方法吗?谁愿意来给老师说说? (学生说: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 ……)
我们今天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老师要看一下你们都用了哪些方法?
现在请仔细观察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想一想,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我请。.。.。.
(学生说)
3、说的真好,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面、棱、顶点三个部分组成的,那谁来指指长方体的面是哪一个部分?
(请一个学生上台来说)
拿出你们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摸看。 谁来指指长方体的棱是哪一个部分? (请一个学生上台来说)
拿出你们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摸看。
那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顶点又是指哪一个部分?请同桌互相指指看看。 (同桌互相指顶点) (课件出示)
数学上我们把长方体或正方体平平的部分叫做面,把两个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今天我们就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 首先研究长方体,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讨论要求。 (学生读要求)
现在每排的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分组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写在老师发放的表格中。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学生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首先,计算机显示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提问学生这是什么图形?等学生回答后,强调是平面图形,“平面图形是有线段围成的”。然后再显示一些立体图形出来,提问学生:“这些图形还是平面图形吗?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实物吗?”此时,等学生说完是“立体图形”及其常见实物后,再一次强调它们叫立体图形,“立体图形是平面围成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立体图形里最为常见一种 ——《长方体的认识》。
这种利用提问式导入课题的方式,即联系了实际,形成了新旧知识的比对,又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带着好奇的心理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去。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探索长方体特征这个环节里,我准备三个活动:它们以次是:
活动1、“看一看、摸一摸”。
在这个活动里,为了让学生更直观性的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我事先准备好了一个完整的土豆,还有一把小刀(用来切土豆)。 第一刀垂直切下去,出现了一个面并告诉学生,这就是“面”(并板书“面”)。
第二刀,把平面朝下,放在桌子上,再垂直切下去,即产生两个面相交的一条边,板书并告诉学生,两个面相交的这条边叫做棱。
第三刀,一面朝下,再从另一个侧面垂直切下去,即产生三面相交于一个顶点,再板书并告诉学生: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拿出自己自带的一些长方体,摸一摸,手中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在这个活动里,我是采用了演示法的教学,这种教法直截了当,在短时间里,就激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视觉和触觉的双重影响下,认识了长方体的结构,认识了长方体的各部分的名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活动2、数一数、比一比。
在学生已经准确的认识了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之后,我要求学生拿出自带的长方体实物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数一数,一个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然后再 比一比,长方体有哪些面完全相同?哪些棱长度相等?并把你小组的发现填写在下面的卡片里。
这一部分以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为主,通过实际操作得出问题的答案,然后小组汇报结果。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以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采用了计算机动态辅助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突破重难点,建立空间观念。
活动3、想一想、量一量。
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计算机演示,并讲解长、宽、高的概念。提示学生可能由于长方体放置的方位不同,其长、宽、高也随之变化。然后再组织学生,量一量自带长方体的长、宽、高,加深学生的印象,并把测量结果进行小组讨论。这样就完成了本节课的最后一个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时间,最大性的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他们在观察中找到了答案,他们在讨论中明辩了是非,他们合作中体验了成功。
(三)结合生活,具体应用:
见课件上练习题
(四)总结:
本节课的设计,我遵循了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采用实验法、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并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益。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理念。
七、板书设计:
我主要采用了表格式板书设计。
这种板书设计可以简明的将新授的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体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统一。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像、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过程
一、认识立体图形和长方体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物体的形状。你能说一说国旗、手帕、红领巾各是什么形状的吗?
小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都是平面图形。
谈话:请同学们看老师办公桌上的一些物体,注意观察它们的形状。它们的形状和平面图形一样吗?(媒体显示)
2、指出:像办公桌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出来都是立体图形。其中投影片盒子、书的形状是长方体。你还能说一些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吗?
3、引导:下面这两个图形是长方体吗?什么物体大致是这种形状?从桌面上找出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二、探究长方体特征
1、讨论长方体的面。
提问: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说明:长方体是由6个面围成的,这是长方体区别于其他立体图形的最明显的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特征很快从立体图形中分辨出长方体。
2、认识长方体的棱和顶点。
说明:在长方体中,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棱和顶点。
3、研究面、棱、顶点的特征。
提问:大家己经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一个长方体,它的面、棱、顶点还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继续展开研究,并把发现的特点整理成一份材料,准备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重点交流研究的成果和研究的方法。
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观察、比较、测量)
棱: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数、观察、比较、测量、推理)
顶点:8个。(数)
4、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5、再次抽象长方体。
谈话:同一个长方体,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情形也不一样。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下手中的长方体纸盒,看一看是不是这样。有三个小动物也从不同的位置看一个长方体,你能分辨出下面的三种情形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它们中间谁最能确定这是一个长方体?
说明:我们画长方体通常画出三个面,把看不见的几条棱用虚线表示出来。(媒体显示)
6、应用特征判断哪几个图形是长方体。
三、认识长、宽、高
1、提问:同学们,我们教室的形状是长方体吗?怎样才能描述教室的大小呢?你能估计它大约有多长、多宽、多高吗?
提问:(媒体出示一个长方体)你能说一说这个长方体长、宽、高各是多少吗?
2、揭示长、宽、高的概念。(媒体显示)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提问:(媒体显示)你能依据长、宽、高分辨这两幢大楼吗?
4、引导:动手量一量你手中的长方体纸盒,说一说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5、拓展:知道了长方体的长、宽、高,你还能知道长方体的什么?(媒体显示)
四、全课总结
1、总结:回忆一下我们通过研究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研究的?
2、谈话:谈一谈你的学习体会。
教学设想
1、现实生活是数学学习的`源泉。
数学学习内容的组织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本课中,我设计了蕴含学习内容的生活场景,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数学的普遍存在,初步体会了数学学习的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列举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组织学生利用实物展开研究,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研究的价值。学习内容的现实性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也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2、观察、操作、想像是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而不是靠接受获得。在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视觉、触觉为大脑思维提供了直接的、丰富的素材,因此要让学生的手、眼、脑协同发挥作用。在本课中,我让学生通过看、摸、比较、描述等活动,引导学生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位置关系有正确把握,对相对的面和相对的棱的关系有正确的理解,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有效改善。
3、教学内容的呈现要有根基。
教学内容一般来说具有生成性,不过有的可以预测,有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随机生成。教学内容一旦失去生成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则有可能变为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在本课中,我仔细分析“立体图形”和“长方体的长、宽、高”这几个概念的生成基础。“立体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是“立体图形”这一概念生成的基础,让学生体会不同正是帮助学生找准了新知构建的基点。长方体长、宽、高的概念教学如果没有“为什么要有长、宽、高?”或“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对我们有什么用?”这些问题作为生成基础的话,学生则只能被动接受这一概念。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二册第23页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3.精心组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尹始,教师出示灯片:由若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童话式的图形王国城门图。然后教师谈话:"小朋友,在这里你能找出我们的老朋友长方形和正方形吗?"
[评析:活泼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既让学生回顾了旧知,又唤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直观导入,初步感知
教师拉开灯片的覆盖片,显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提出两个问题,(1)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呢?有谁认识它们?(2)长方体、正方体跟我们的老朋友长方形、正方形相同吗?为什么?
[评析:运用恰当的电教媒体,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从而将面和体区别开来,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新知识。并且,恰当的电教媒体,生动的问题情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引导探究,理解新知
1.认识长方体。
(1)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①教师依次出现两个长方体(一般的和特殊的)。问:谁认识它?小朋友想不想对自己动手做一个长方体呢?
②教师指导学生用长方体展开图自制长方体,让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2)小组研讨,建立表象。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长方体以后,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制作长方体过程中,你发现了长方体的什么秘密?先小组讨论,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发言。
(3)验证认识,形成概念。
①当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长方体特征后,教师播放电视录相:一个长方体匀速转动,清晰、布序地显示长方体六个面,按着六个面一对一分解3排开。验证学生的认识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②请小朋友一起有序地数出长方体的六个面。
[评析:心理学研究表明,新颖的、活动的、直观形象的剌激物,最容易引起儿童大脑皮层有关部位的兴奋,形成优势兴奋灶,认识长方体这一学习环节中,教师正是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做一做中,感知长方体;在学生互相争论、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中建立长方体清晰的表象;再通过电视录相验证学生的认识,促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样,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学生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认识正方体。
(1)出示正方体模型,问:小朋友认识它吗?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请朋友带着这一个问题看电视录相。
(2)观看电视画面,指名回答:正方体什么特征?
[评析: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学习正方体就比较容易了。因此,这个环节直接采用看录相,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的?活动中,归纳、表述正方体的特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四、引导辨析,掌握本质
1.让学生分别找出学具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怎样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先小组合作学习,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结果。
3.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评析: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你是怎样来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习思考。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必须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进行搜索、归纳、整理,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五、巧设练习,拓展新知
1.数一数。如图,
①图A中有几个小正方体?②至少补上几个小正方体就可以成为一个大正方体?(学生回答后,教师用电脑操作,图A→B,添加部分闪烁。)
2.想一想。如图:
(1)这些图片中哪些可以做成一个长方体?哪些不能?为什么?
(2)折长方体比赛。
(3)用12个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有几种摆法?(在实物投影仪上操作展示)
[评析:这三组练习的设计,层次分明,学生在数一数、想一想、摆一摆的练习中巩固新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且,恰当的电教媒体的应用,形象直观,简洁省时,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成功体验中,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
4.做一做。让学生用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自由上台展示作品,并介绍制作经验。)
[评析:这一练习的设计,让学生在做长方体或正方体中,复习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了解长方体或正方体面与面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创新意识。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制作经验将本课教学推向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中,完成本课的学习。这样,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发展了个性。]
[总评:长方体、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初次接触立体图形。教学中,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但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心理特点,很好地贯彻了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愉悦、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做一做、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从而激发了创新意识,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的内容,练习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能够辨认这些图形。
重、难点:
能辨认出不同状态下的长方体、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初步认识长方体。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物体有多种不同的形状(边说边拿出一个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长方体的实物,如装墨水瓶的纸盒、火柴盒等)。大家看,这是一个纸盒,谁知道它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能回答可由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可以告诉大家,再板书:长方体。教师让学生拿出带来的长方体形状的纸盒(教师可将自己预先多带来的纸盒分发给没有带来的学生),并提问:“大家仔细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大部分学生随意地一个面一个面地数,个别学生会有顺序地数。教师行间巡视时,要注意发现会有顺序地数的学生。)
教师:“长方体有几个面?”如果有学生回答错了,让他再数一数。教师再叫会有顺序地数长方体多个面的学生来数一次。
教师:“我教你们一种不容易数错的方法,(边指着长方体的模型,边说)长方体有上、下两个面,前后两个面,左、右两个面,一共有六个面。”
教师再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教师问:“这也是一个长方体,它有几个面?相对的面一样吗?”教师让学生拿出带来的长方体实物(教师注意调配一下学生的长方体,使每个学生手中都有不同形状的长方体)。要求学生看一看长方体实物的各个面和相对的面有什么特点,并按照上面的问题提问学生。
这样使学生明确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着的两个面的形状相同。
2、初步认识正方体。
教师出示一些正方体的实物,如魔方、正方体的积木块(或小木块)和药盒等。提问:
“谁知道它们是什么形状的?”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正方体。要求学生拿出带来的正方体实物,让学生看着实物,教师提问:“正方体有几个面?”进行观察、分析,并要求学生分别回答上面的问题。使学生明确正方体也有6个面。
3、出示长方体图和正方体图。
教师先出示长方体图,并且将长方体图跟同样大小的长方体模型加以对比。使学生知道这样的长方体模型画出的图应该是教师出示的图形的样子。
学生认识正方体图的过程同上。
4、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师出示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和一个棱柱体、一个圆柱体的实物。提问:
“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并让学生从中挑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师:“平时你还看到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哪些是正方体的?”
课间活动。
5、做教科书第72页上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说一说中间一行的每一个图形的名称,再让学生把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跟它们所对应的几何图形用线连起来。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五中的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然后集体核对。
2、做练习十五中的第2题,让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品。
3、做第3、4题。做第4题时,教师先提问学生,正方体的6个面中每个面的大小怎样?(每个面都一样大小。)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摆。
三、小结
教师要学生回忆长方体有几个面?相对的面一样吗?
接着回忆正方体有几个面?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6面,相对的面一样
正方体:6面,6个面都一样
学情与教材分析
教材以主题图的形式,从生活中的物体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长方体的认识中,先让学生认识顶点、面和棱,接着由长方体的实物的观察和动手探索,引出长方体的特征,最后用学具拼搭制作长方体的框架,从而认识长方体的棱分为长、宽和高这三组。
学生在第一学段对长方体有了一定的形象上的认识,能辨别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但对于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的特征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知,这节课主要是围绕长方体的特征的探索而展开学习的。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直观、形象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物体特征的认识。 方法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合作交流等形式来探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归纳、概括等能力。
情感态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问题。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课前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收集的长方体实物,拼装长方体框架的塑料小棒,尺子;
教师准备长方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法指导:借助学具、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帮助认识。
媒体应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物体演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知识连接)5分钟
1、初步感知立体图形。前面我们学过哪些图形?课件展示不同的图形(有平面图形,也有立体图形),哪些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
学生看课件回答。
2、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然后老师说明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3、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请学生先观察,再请两三位来摸一摸,然后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面上吗?学生: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
教师: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面上,它们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4、教师:这些物体在原来的位置不动,我们还能在它们所占的位置上放别的物体吗?(请一位同学演示。)
学生:不能。
教师:可见立体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5、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你见过哪些立体图形?学生自由说。
6、你见过哪些长方体?
学生交流。师展示图片课件(有高楼的图片、办公室的图片、长城的图片等) 学生从图片上找出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7、教师出示课件,说明本节课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知(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15分钟
1。长方体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1) 请学生拿出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有平平的面)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边)
我们把这两个面相交的边叫棱。板书:棱。
(3)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有一个点)
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4)师课件演示面、棱、顶点。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让学生在学具上指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2。探索长方体的特征
(1)动手探索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接下来请你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记一记的方式,探索一下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哪些特征,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课件展示特征表格)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先尝试独立完成,如遇到问题可以和其他同学交流)
(2)归纳特征
请同学自由汇报,教师相继完成表格。
面: 6个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leng): 12条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 8个
注:
讲解面的特征中要提问:围成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什么形状?意在引出特殊长方体(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师:通过以上的观察和讨论,我们可以知道——[多媒体展示:长方体是由 6 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和高
(1)拼搭长方体框架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中的小棒和橡皮泥,拼一拼,搭成一个长方体框架。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操作学具,同时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再次感受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和6个面。)
(2)认识长、宽和高
师:在制作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说在拼、搭的过程中相对的棱的长度要相等。)
师:你能根据你拼、搭的过程,回答这两个问题吗?
[多媒体展示:①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②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展示长、宽和高。)
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让学生指出长方体框架上的长、宽、高。改变摆放位置再让学生指一指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情况下,把底面较长的那条棱叫做长,较短的那条棱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那条棱叫做高。
再通过长方体实物再指一指长、宽、高
4、练习
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一下手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小组合作并交流棱长和的计算方法。学生分组汇报,师总结长方体棱长和的计算方法。
三、深化练习:(智慧乐园)13分钟
1、填空
长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都是(),也可能有2个相对的面是(),相对的面面积( ),长方体有()条棱,相对的棱长度( ),长方体有()个顶点。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填空:
4cm
长方体的长是( )厘米,宽( )厘米,高是()厘米。棱长和是( )厘米。
3、9cm
(1)这个长方体的前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2)它的右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3)哪几个面的长是24cm,宽是12cm?
5、空间观念的培养。
根据左图已知的长、宽、高,想象整个长方体。
(1)、长方体的前面是什么图形?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2)、长方体的右面是什么图形?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3)、哪几个面的长是5cm,宽是6cm?
四、课堂小结 质疑问难 (5分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对长方体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还有什么疑惑?
五、布置作业:(2分钟)
剪下书上附页1的图样。(学以致用)
(1)把图样中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涂上同样的颜色。
(2)用这个图样做一个长方体。
(3)量一量所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六、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 棱 顶点
6个 12条8个
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