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1篇)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如下是编辑帮家人们收集整理的11篇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学会两种笔画,掌握“坐”的字理演变过程,掌握“鸟”的笔顺。

3、通过进一步学习字理识字、韵语识字、借助拼音识字等方法,培养想象力、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4、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激发对汉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字理演变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5分)

同学们,在我国的唐朝有位称为诗仙的伟大诗人,他的名字叫李白。有一年秋天,大诗人李白游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非常美丽。成群的鸟儿在天上展翅高飞,天边的云朵悠闲的飘着。他觉得看也看不够,于是就写下了一首诗。诗的叫《独 坐敬亭山》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敬亭山的?请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古诗,一边听,一边想,你从这首诗中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力图体现想象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一边听,一边想的良好习惯。

二、熟读古诗,认读生字(34分)

1、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我们尝试读这一首诗吧。

(2)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2、学习生字

(1)学习要求认识的字。

拼读7个要求认识的字,其中“坐”是平舌音,“只”是翘舌音,是整体认读音节。

了解生字在本课中的意思。

(2)学习既要认识又要会写的字。

学习这几个字要强调“虫”是翘舌音,“鱼”是整体认读音节。这几个字书上提供了字理演变图。

回文学“鸟”字

请同学们在这首诗里找到天空飞翔的小鸟的诗句,读一读。

“鸟‘字是象形字,甲骨文象一只鸟形,头向左而立,还有嘴和一双爪子,现在这个字已经简化,要注意他的笔顺。

在学习“牛、羊”两字时,可以用谜语引入。

三、作业。(1分)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收集关于“马、牛、羊、鸟、虫、鱼”的成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7分)

1、背诵《独坐敬亭山》。

2、交流收集到的成语。

3、复习生字。

二、指导书写(13分)

马:注意第二笔的写法,注意新笔画横折折勾的写法。

鸟:注意字的结构,上窄下宽,注意小鸟“眼睛”的“点”。

虫:第五笔是提,不要写成横。

三、完成书后活动与练习题“连一连,涂一涂”。(19分)

1、先观察,看看每个图形上的字都读做什么。

2、用笔连一连,把连成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发现其中的规律。(同样的图形正好组成一组词语。)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的练习,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3、用 彩色笔涂一涂。

四、作业(1分)

书写本课生字,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马 牛 羊 鸟 鱼 虫

⑴ 感悟:

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李白还孤独吗?这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板书:不独)

⑵ 品析:

那《独坐敬亭山》中的“独”是不是作者用词不当啊?引导学生理解“独”是表面的独,而作者的内心并不孤独。以“不独”写“独”又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板书:表面、内心)

⑶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

三、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古诗是激qing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qing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其实也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上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吧。(板书:悟诗情)

2、背诵全诗。

3、默写全诗。

四、回顾总结,受之以渔

以前,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或者是画诗、表演来学习古诗,今天,我们又是怎样学诗的呢?学生自己总结:晓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还有画一画的方法。

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qing,有修养的小诗人。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今天的结束: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记录】

一、课前谈话

t:你认识我么?(s回答略)

t:苏东坡认识么?杜甫知道么?李白知道么?知道的把手举高点!你知道李白有几个名字?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李 白 李太白)

s:青莲居士。(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李青莲)

t:那我们就可以说是“李青莲”。

t:回顾李白的诗。谁来背几首?谁来!

(s都比较紧张)

静夜思 望庐山瀑布

(学生齐背)

t:静夜思,永恒的话题……古老与现代(老师用抒情的语言来描述,略)。那是一个怎样的话题?

s:思念家乡。

t:是啊,那是一个乡愁(板书:乡愁满怀),还有么?

s:望庐山瀑布。(紧张)s齐背。

t: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s:潇洒的李白。

s:很爱游玩。

t:是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

(板书:寄情山水)

t:从《赠汪伦》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

s:恋恋不舍。

(板书:有情有意)

t: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丰满的李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

二、初读

1、读题,解题:

⑴ t:谁知道敬亭山?

(讲解: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来由 )

⑵ 再读题:

t: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它带着点什么?

s读。

(读得很慢)

t:你为什么这么读?

t:再请个小朋友读。(再读课题)引:为什么这么轻?

s:李白很孤独。

2、读诗歌:

⑴ 自由练读:

老师提示:读文章,先练习。按自己的节奏读两边。

(好像没有特别的要求,只是叫学生读2遍,目标不是很明确)

⑵ 指名读:

t:读的多好啊!字正腔圆。

t:谁再来读给其他同学听听。

t:谁来做个小小讲解员啊,来评价评价啊。

(学生比较紧张)

s1:他读得孤独一些。

s2:他读的比较漫长,说明他看到了敬亭山很久很久。

⑶ 齐读。

⑷ 质疑:

t:小朋友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啊!

s:为什么相看两不厌?

t: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s:为什么只有径庭山,世界上有很多山啊!

s:为什么只有一多云飘来飘去?

s:为什么这里的鸟都飞走了?

t:李白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独坐敬亭山》。

t:请同学们读课题。

(s读)

⑸ 说词语:

s:孤独、独自、独一无二……

⑹ 再读题。

三、细读

1、找:

t:下面的古诗里面分别也写了作者一个人,那些词语告诉你只有李白一个人呢?一句一句的读,一个一个的划。

s在找。

2、交流:

s:众鸟高飞尽的“飞尽”。

t:这句话写了什么?

s(回答略)

t:一只鸟也没有了,那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啊?还有么?

s:孤云独去闲的“独去”。就是说……(略)

t: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径庭山啊?

s:死气沉沉

s:清闲

3、指读,齐读:

t:最后的云也不见了,李白的心里悠闲么?

s再读。

t:“你的眼里只有我,我的眼里只有你。相看两不不厌,只有敬亭山!

t:还有么?

s:“只有径庭山。”

t:在李白的眼里有云么?

s:没有!

t:有鸟么?

s:没有!

t:还有么?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两个人看来看去,怎么也看不厌。……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谁也看不厌。

板书“厌”字(繁体字)

t:一张口在山旁,大口大口地吃肉,给你怎样的感觉?

s回答。(略)

t: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怎么看也看不厌。谁来读。

s读。

t:人山相望,人山的融合。

s再读。

四、研读

1、体会孤独:

t: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径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为什么这么深情地看着径庭山呢?(孤独)

t: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s:“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t:我们一起读前两句。

s读。

t:那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是高傲的云在弃他而去。

s再读。

过渡:

t: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

s(略)

2、介绍背景:

t:老师来介绍一下背景。(李白罢官的时候,……孤独寂寞)

t: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2句。

3、读:

s读。个人读,齐读。

4、配乐,范读:

t: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

(朗诵)

s齐读。

t: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李白啊李白啊。你有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t的朗诵是深情的,深沉的。)

5、练习:

⑴、出示:

李白神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⑵、s写,t巡视。

⑶、交流:

s:敬亭山你知道我多孤独么,连云和鸟都遗弃我了。

s: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会遗弃你!

s:朋友,现在只有我俩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我们都很孤独。

s:李白,我真为你感到孤独!

⑷、引读:

t: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精彩!!师生的交流语言连起来像一首诗,教师用诗般的语言把几个学生的交流穿起来。)

t:相看两不厌,只有李青莲!

五、拓展

补充:

《秋蒲歌》出示。

1、自由读,感受李白:

t:大家展示的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

s读。齐读,指名读。

2、读:

(有思考要求)

带着“这是一个怎样李白?”再读《秋蒲歌》。

s读。

3、交流:

t: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读出来了么?

s:这是一孤独的李白。

s:发愁的李白。

s:孤独,哀愁。

t: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吗?

s:你应该乐观起来,要坚强。

s:你要开朗些……

s:大家会想你的,你要乐观些。

t:哪些人会想着他?

s:劳动人民会想着他。

s:家乡的亲人会想着他。

t:还记得《静夜思》么?(s背)

t:还记得《赠汪伦》吗?(s背)

t: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s背)

t:李白啊李白啊,你不孤独!

六、升华吟诵《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 篇3

一,回顾学过的李白的几首古诗,导入新课《独坐敬亭山》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 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 (课件展示《静夜思》《赠汪伦》《望庐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全班交流。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齐读).

2.解题,质疑。

①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②看到课题,你知道什么 你有什么疑问

二,提示方法,学习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读全诗;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自己思考诗意。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a,先来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一句,这里你有最不能弄明白的字词吗 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重点理解"尽,闲"二字。)

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画面呢

(天上的鸟儿们都高飞远去了,万里长空中的一片白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地飘远了。)

你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吗 联系有关的资料,老师相信你更能体会出诗人当时的心情,更能品味出诗里的味道来。

b,那么是不是当高鸟飞尽,孤云飘逝,李白就这样一直觉得寂寞伤心下去了呢 请看下一句。

c,"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有不明白的字词吗

重点理解"厌","相看"(即谁看谁 )

d,李白觉得是不是自己真的是孤单到一无所有了呢 他觉得还有令人高兴的或者说是让人欣慰的事物吗 那有是什么呢

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

("我"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好像看着"我",我们相互总也看不够,大概只有敬亭山还愿意和我做伴,做我的知己朋友吧。)

e,鸟儿你要飞就飞走吧,白云你要飘也飘走吧,起码还有敬亭山和我两两相望,做我的知己朋友。从中,你有什么新的体会了吗 你对李白有什么新的认识 (体会到李白对敬亭山的喜爱,李白是个很洒脱,乐观的人。)

f,有感情读这句诗。

g,连起来说说诗意,再次了解一下诗人感情的变化:从感到孤独寂寞到喜爱敬亭山,乐观豁达起来。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人山对话,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1,试想李白当时的心情,他独自坐在敬亭山上,把敬亭山当作知己,他会对知己说些什么呢

2,指名学生想象说话。全班交流。

3,敬亭山听到李白的心声,它又会怎么回答呢

4,再次想象说话,突破难点,升华情感。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五,拓展延伸

1.收集其他借景抒情的古诗;交流。

2.把喜欢的古诗词抄在摘抄本上。

六,板书设计:

ting 独坐敬亭山

亭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以动衬静)

借景抒情 孤云/独去闲。 孤独寂寞

相看/两不厌, (相知相守)

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 篇4

站在三尺讲台上,在新学期的第一课教自己的学生学习这首诗并领悟个中的玄机与美妙,这倒是我乐此不疲的。其实说实话,有时我觉得我上课并不像是在向学生传 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而是我将他们引领到语文这个大舞台上,让他们看着我在里面翩翩起舞近而使他们按捺不住自己内心深处对舞台中央的欢愉最终小心翼翼或 大大方方地开始他们的探求。

昨晚看北京海淀区“国家特级教师”腾飞老师的一个段子,他曾经说,现在教学工作的不易在于如何把学生带入你所创设的教学环境中去并且让他积极发挥出他学 习的主观能动性。他还列举了几个教学方法的实例,并解释教学效果的程度。听后,受益匪浅。对于我们这些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学工作者来说,到处求取真经是 多么的重要。

在讲这首诗时,我给学生们渲染了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诗人当时的心境。当众鸟高高飞尽,哪怕是最后一片云也悠闲自在的独自离去,这个时候,天地之间虽 广袤无垠,却只有诗人及敬亭山在深情地相互对望。虽然当时的诗人在孤独地忍受着众叛亲离,但他的心中还是那样乐观——世人皆醉我独醒,去日之去不可留,我 自仰天大笑出门去。

让学生抓住诗人的心境,也就抓住了全诗的诗眼。了解了诗文的环境,也就理解了诗人的心声。

《独坐敬亭山》教案 篇5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揭题。

1、在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学会了请教,知道请教可以增长自己知识和才干,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勤学好问的品质。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设计意图:在教育改革过后的今天,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忽视了基础教育,我们在困惑、反思的今天,我们才意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扎实抓好字、词。所以设计了比较形象的字理识字,并让学生写好字。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也体现了生的自主学习。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四)朗读,背诵。

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

3、交流。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

3、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教师公布本课要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要夺冠军大家有何绝招?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第一绝招先要把古诗读正确,请同学们练习──读对。

2、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古诗,谁来指正?

3、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第二绝招把古诗读流利,小组内练习──读通(能读流利)。

4、谁来指正?

5、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第三绝招把古诗读懂,小组内练习──读懂。

6、谁能读懂?

7、谁比他懂得多?谁来评论?

8、谁虚心向大家请教,说说不懂的地方?

9、全班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10、开始比赛行吗?

11、夺冠军最厉害的绝招是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读出感情!

方法:

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小组内练习──读美。

12、教师引导体会诗人当时孤寂的心情。引导读出诗的节奏,诗的意境。其间可插入一民间故事

多才多艺的李白被唐朝的玉真公主举荐入朝为官,后因得罪权贵被罢免。玉真公主以公主之位死谏,无奈皇意已决。玉真公主一气之下出走敬亭山,落发为尼,死后葬于此。李白在安史之乱后被赦免途遇敬亭山,听说此事,感慨万千,他九登此山,留下这千古名篇。学生不难理解由于李白犯案,朋友远离他,亲人躲避他的孤寂情怀。

13、古诗朗诵比赛马上开始,请小组选出参赛选手。

14、(播放课件:来自教科书上的插图和古筝曲《渔舟唱晚》)故事朗诵比赛开始,谁有勇气第一个参赛?

15、谁来挑战?谁来评论?

16、公布冠军,让冠军说说经验,其他同学补充。

17、总结方法:

读对──-读通──-读懂──-读美。

第二课时

1、复习

指名有感情地朗诵《独坐敬亭山》。

2、运用上节课学过的方法学习剩下的古诗,继续进行比赛。

3、有什么问题需大家帮助解决,教师只在有争议的地方引导点拨。

4、比赛开始。

5、公布冠军,述说经验。

【教学后记】

1、这种教法效果还不错,尤其第一首诗的学习体会使师生收获颇多。

2、本课第一课时学习前两首,如预习充分就可以直接进入检查,甚至直接进入理解的争论。第一首应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习方法,师生共同总结学法,然后用此法学习第二首。第二课时按此法解决剩下的内容绰绰有余。

《独坐敬亭山》教案 篇7

激趣导入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释题,简介背景

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交流诗意。

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 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独坐敬亭山》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默写《独坐敬亭山》。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诗句大意。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揭题。

1、在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学会了请教,知道请教可以增长自己知识和才干,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勤学好问的品质。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课件:(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设计意图:在教育改革过后的今天,我们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忽视了基础教育,我们在困惑、反思的今天,我们才意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扎实抓好字、词。所以设计了比较形象的字理识字,并让学生写好字。采用多种方式的读也体现了生的自主学习。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6、如果你是李白,遇到这样的处境,你会怎么想?

(四)朗读,背诵。

1、诗人如此心情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请你把自己当做李白来诵读古诗。(课件出示图,看图朗读)

2、配乐朗读朗读。

3、指名读。

4、学生齐读。

5、背诵。

(五)扩展。

1、闭上眼睛听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诗的画面。

2、把自己想象到的画于课本上这首诗的空白处,可画前一句的情景,也可画后两句的情景,也可全画,

3、交流。

《独坐敬亭山》教案设计 篇9

一、说教材及背景

《独坐敬亭山》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中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中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的心情。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为教学目标。朗读、感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为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辅助手段及教学准备:

1.可播放画面,配上古筝音乐,来创设意境。

2.拓展文字资料,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以及李白的其他的诗。

3.学生收集李白的古诗和与课文相关资料。

四、说教法设计、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法:让学生自己通过注解来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熟读成诵法: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说教学流程设计

(一)简介诗人,引出诗题。

1.课件出示诗人李白的画像,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有关李白的资料进行介绍。

2.借机引出写诗背景——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师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并边播放动画边吟诵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节奏。

(二)抓住诗题,学习生字亭(tíng),了解敬亭山。鼓励自学,要求读准字音,着重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用减一减,换一换等熟字记忆法记住字形。认清字形并在田字格里指导书写。过渡:你知道敬亭山在什么地方吗?(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外,因有敬亭而得名。)诗题是什么意思,想想你能发现什么?

(三)自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初读,扫清障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听别人读,达到对这首古诗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2.再读,感悟诗的内容。

(1)小组按自学要求合作学习,理解诗意,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交流汇报:重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扣重点词训练),大致说出诗人看到的景象,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

(四)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朗读一、二行诗句,品味“众鸟”、“飞尽”、“孤云”“独去闲”。想象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景象,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联系作者的遭遇和看到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孤独、寂寞)

2.朗读后两行诗句,结合实际品味“相看”、“两不厌”。(后两行是说只有敬亭山没有嫌弃他,抛弃他,而是和他彼此做伴,彼此相看,却总觉得看不够。)领悟作者从敬亭山上寻到一丝丝慰藉的感情,并感悟作者赋予山灵性的表现方法。随机进行人山对话练习。 课件出示写话练习: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道:(                 )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道:(                        )

(五)诵读诗句,体会意境。

让学生根据理解读出感受,在配乐朗读中想象画面,根据课件出示的画面,给画配诗。播放画面、背景音乐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利用画面和古筝背景创设情景,会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景中去,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感悟创新,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对本首诗的学习情况(朗读、背诵、默写、画一画、演一演、编故事……)。

2.收集有关李白的诗歌,准备开一个诗歌朗诵会。

设计这样的教学思路,首先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我始终把“朗读”和“背诵”这一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多读,使学生掌握五言诗的朗读方法,把握朗读的节奏。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析,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象,逐渐达到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目的。其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处处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积累语言,体验情感,真正把学生融入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师不作过多的讲解,只是在适时处指导、引导,让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体现了知识是自己学会的这一理念。再次,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抓住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悟、品、诵、拓展的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真正受到美的熏陶。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10

学习目标:

1、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本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孤独却不悲观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入境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

1、板书“李白”,请学生背诵其诗歌,并说说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估计有:《赠汪沦》、《望庐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夜宿山寺》、《秋浦歌》……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的一首名诗:板题,生齐读诗题。

3、请熟悉本诗的同学谈谈对敬亭山和诗歌的理解。

4、师相机介绍诗人创作背景:《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由于抱负得不到施展,长期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李白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深感孤独与寂寞。

二、初读诗句,理解大意

1、师质疑:诗题中哪个字最让你有感触?(生可能谈“独”和“坐”)

2、请学生以自己的体会诵读诗题。

3、各种形式朗读古诗,正音、评价。

4、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5、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诗的大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三、品读诗句,入境悟情

1、赏析写景的一、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要求学生标出描写景物的词汇:众鸟、孤云。

(2)指名根据想象画出景物。

(3)质疑:你们从“众鸟飞”、“孤云去”的自然景象中体会到什么?

(4)李白为什么会由此生出孤独之感?角色体验朗读(自己就是李白)。

(5)播放朗诵课件,聆听,欣赏。

(6)配乐诵读,想象画面;读出诗韵,读出情感。

2、品析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敬亭山和李白为何“相看两不厌”?

(2)点拨:李白寄情于山水,山水在他眼中便有了情。他把敬亭山当知己。

(3)找到了这样一位知心朋友,李白才会发自内心地感慨——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4)假如“知己”敬亭山会说话,李白可能会和它说些什么?(引导学生由李白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境况展开想象。)

(5)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6)指导朗读。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配乐各种形式诵读全诗。

2、自由组合练习诵读。

3、指名背诵。

五、布置作业

1、选读李白的古诗。

2、默写《独坐敬亭山》,尝试配上画面。

《独坐敬亭山》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重点词语,感受诗人的感情变化。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唐代时我国诗歌创作最繁荣、最辉煌的时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杰出诗人,你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诗人?(生交流) 唐代诗人灿若星空,其中有一位诗人才华横溢,纵情山水,把酒吟诗,诗酒名闻天下,被人们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生答李白)

二、板书课题,揭题

1 、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一首千古名作(板书:独坐敬亭山)

2、生读题

3、理解题意:“独”是什么意思?有哪位同学到过敬亭山游玩,知道敬亭山在哪吗?

4、敬亭山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聚聚之地,李白为什么会独坐敬亭山呢?

三、读诗,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1、 默读古诗,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古诗读得特别好,指名读,(评价 很有诗人风范)齐读

3、 诗歌朗读形式多样,想不想尝试合作读。(要求 读出诗歌的节奏)

4、分组合作读,每小组一句 男女生叠读(叠读前三 后二) 师生叠读

5、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出诗的韵味, 古代的读书人读诗摇头晃脑,抑扬顿挫

四、范读诗歌,想象画面

1、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朗诵想象画面

2、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鸟飞 云飘 伫立的大山 孤独的诗人)你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这样的画面?

3、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你有何感受?(景美 寂静 孤独)

五、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诗歌一二句,感受诗人的孤独。(板书 鸟飞 云去 孤独)

理解“尽”,说“众鸟高飞尽”诗意;理解“孤”“闲”,说“孤云独去闲”诗意

二、 教师介绍创作背景

鸟飞云去本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在诗人的眼中,为何会如此的孤独寂寞呢?(生交流,师小结: 被贬离京城,十年漂泊,远离故土与亲人,世态炎凉,好友遗忘,看见鸟飞,云去,有感而发,触物伤怀,难怪这样的孤单寂寞!)

三、学习诗歌三四句,感受诗人的不独。

相看是什么意思?(相互看;你看我我看你)谁和谁相看?(李白与敬亭山)会怎样看?(含情脉脉 四目相对 默默对视)(板书:相看)

同学们,诗人是第一次登上敬亭山吗?{不是}你们知道诗人这是第几次登上敬亭山吗?第七次啊!诗人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敬亭山的美丽风景吗?(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哪里是一座山啊,他分明就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永远与他相依相伴的朋友啊!一位孤单时可以做伴,寂寞时可以倾诉的朋友啊! 有了这样的朋友,诗人还好孤独吗?(不会)还会寂寞吗?(不会)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一生不畏权贵,命运坎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心中自有说不出的孤独 寂寞与忧伤,只有流连山水、登高望远之时,才是他最快乐的时候。同学们,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喜悦 高兴 激动)是啊,李白是与敬亭山心有灵犀、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四、教师小结:

(结合板书)漂泊他乡,无人相伴是,李白与敬亭山相看、相知、相悦,从大山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山中汲取人生的力量,排解内心的忧伤,写下了千古传颂的《独坐敬亭山》(生有感情的读诗) 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五、自由读诵,背诵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