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优秀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如下是细心的小编帮大家整编的8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

朗读课文

一、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二、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d、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学习了《窃读记》,我们认识了一位热爱阅读的同龄人,和她一起体会了窃读的滋味——很快乐,也很惧怕!这堂课,我们又将结识一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接下来,请大家随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爷爷的家,静心聆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生齐读课题。师:读完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作者的?

生提问:小苗是谁?大树是谁?他们在对话中都谈了些什么等等。

师总结:读书就是要具备这样的素质,边读边疑,最后又在读中解决疑问,那才是真正的读书高手。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接下来,请大家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

师:刚才读书的时候大家都非常专心,接下来我要考考大家,看看是不是把课文读顺了。

屏幕出示下列词语:季羡林   水浒传 彭公传   三侠五义   绿林好汉 一百单八将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滚瓜烂熟   偏科

师:看来读通课文不是难题,谁能解决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生回答。(师板书:苗苗  季羡林)

师:对于季羡林爷爷,昨天老师布置大家回家搜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请大家一起分享搜集的成果。

生互相交流。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接下来,请大家再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在阅读的过程遇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待会咱们一起解决。

(屏幕出示):在对话中,苗苗同季爷爷交流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见解?你的感受又怎样?完成以下表格

苗苗的见解

我的感受

季先生的见解

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c.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生小组合作并讨论交流。(师板书:阅读、偏科、外语和古诗文)

(四)、深入浅出,辩论交流。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一起来做个鉴定(屏幕出示):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应的理由。再比较一下,这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

师总结: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对我们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有人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屏幕出示)

阅读,是——,为我————。

阅读,是——,让我————。

(五)、品味题目寓意。

比较:“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和“苗苗与季羡林的对话”,想一想,课文为什么要以“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为题?

讨论交流,揭示寓意。96岁的季羡林爷爷只有一只眼睛有视力的情况下,还天天坚持在病床上看书写作。2009年7月11日,98岁高龄的季爷爷永远闭上了眼睛,但他对我们青少年的殷殷期望却永远会留下来,并影响后来人。

(课题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六)、写作结构剖析

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结合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篇访谈录,采用的是一问一答式。一般的访谈录在课文前一般都要标明时间、地点以及采访的对象等等。

(七)、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诚如《窃读记》中那位老师说的一样:“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作业:

1、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

2、制作一张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重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3、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提问:

课文中的小苗、大树分别指的是谁?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为了解课文内容,进入采访角色做准备。

2、如果你要采访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爷爷,你会问他什么问题呢?

3、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创设情景,让学生能很快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过渡: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爷爷家,看看小作者是怎样采访这位酷爱读书、知识渊博的老爷爷,听听季爷爷对读书的。见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准字音。

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苗苗给季老提了哪些问题。

三、品读课文,感悟读书之道

1、对于苗苗天真而真诚的提问,季老是如何解答的呢?请在读课文,找出季老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

2、学生边读边在表明季老观点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写出自己的感悟。

3、根据学生对访谈的再现,因势利导,明晰季老的见解以及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

过渡:季老对于苗苗感兴趣的那些问题,持有什么态度,他是如何解答的?

交流预设:

⑴ 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① 季老主张看闲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② 同学们对《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有哪些了解?

③ 什么样的书是闲书?你的父母允许你看吗?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是在课堂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行吗?

⑵ 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能偏科:

① 同学们如何理解“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② 小组讨论,交流偏科的危害。

⑶ 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① “起码”怎么理解?“注”是什么意思?

② 交流:

“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你听了季老的话有什么感想?

四、品位人物,分角色朗读

1、过渡激趣:

此时此刻,进行“现场再现”,你能演好其中的角色吗?看谁把人物的对话内容记得最牢,能够最传神地演绎文中的角色。

2、揣摩人物的特点。

3、说一说季老与苗苗分别有什么特点?

4、自由读课文,对话的内容记清楚,把人物的特点读出来。

5、同桌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6、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全班对他俩的朗读进行评价。

7、从朗读中,你觉得季老和苗苗分别是怎样的人?

五、回顾文题,体会寓意

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到了苗苗对季老的尊敬爱戴,也感受到季老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现在,让我们再看一看课文的题目《

六、扩展阅读,鼓励综合性学习

1、小小年纪、刚刚12岁的苗苗不仅采访过季羡林教授,她还采访过当今中国文学艺术界的大家臧克家、史铁生、黄宗江和王蒙,还有油画大师、美协主席靳尚谊和国宝级人物、笑星之首马季等,可真谓是茁壮的小苗苗和参天大树们的对话。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全书,读一读苗苗和15位名人面对面的交流。

2、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综合性学习。

⑴ 调查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

⑵ 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⑶ 辩论:

看闲书是否影响学习?

【板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闲书 多看书

偏科 三贯通

学习外语 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课后训练设计〗

1、读拼音,写词语

qǐ mǎ lù lín hǎo hàn ɡǔn ɡuā làn shú

( ) ( ) ( )

piān kē wén lǐ ɡuàn tōnɡ shuǐ hǔ zhuàn

( ) ( ) ( )

2、在正确的读音下面打“—”

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侯,最感兴(xìnɡ xīnɡ)趣的就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xǔ hǔ)传( chuán zhuàn)》里绿(lǜ lù)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

3、你最喜欢看的课外书是什么?把他推荐给大家。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篇4

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课题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设计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践读懂词句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教学

方法

设计1、自主质疑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去阅读,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提出的问题。 2、小组合作法: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一、谈话导入,解释课题。理解“小苗”和“大树”分别指谁?二、检查前置性学习收获,整体感知。1、检查生字词,重点关注多音字“绿传、将”的读音。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整体感知主要内容。3、交流读书收获,提出问题。三、合作探究,感悟理解。(一)对阅读的认识。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画出相关语句。2、小组交流,感受阅读的乐趣。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二)对偏科的理解。1、季羡林先生怎样看待偏科?画出相关语句。2、理解“三贯通”的意思。【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难点: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 【生字全解】识字:浒、彭、侠 重点指导:  “浒”的读音。“侠”:辨字:侠(   )峡(   )【辨多音字】             lǜ(绿林好汉)              zhuàn (传记) 绿                   传            lù(绿色)                      chuan  (传说)【词语全解】理解   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很熟练流利。偏科:指单独着重某一科,不能全面发展。运用    滚瓜烂熟:书中的那些精彩段落我已经能背得滚瓜烂熟。【近反义词】近义词:培养——培育    困难——艰难    反义词:喜欢—— 讨厌【四字词语】 滚瓜烂熟     绿林好汉    【句段解析】1“我小时候……桌上摆的,都是正课。”“闲书“指的是《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正课“指的是课内要学习的课程。这句话是季老在与苗苗交流读课外读物时现身说法,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一、课前前置性学习  自读课文,完成前置性学习要求。 二、交流前置性学习情况1、看大屏幕,认读生字词 2、小组检查课文朗读情况,交流自己不懂的问题。 3、集体交流自己弄懂和不懂的词语。 4、思考:他们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小组合作学习1-9自然段1、默读,思考: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画出相关语句。2、小组交流。 3、讨论“正课”与“闲书”区别。4、交流,用“滚瓜烂熟”练习说话。 三、自主学习10—15自然段1、自读,思考:季羡林先生怎样看待偏科? 2、交流。 3、理解“三贯通”的意思4、提出不明白问题,关注季老对古诗文积累的建议。5、分角色朗读。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3、小组交流。(三)季羡林先生如何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对你有什么启示?四、拓展延伸,品读积累。1、品味课题的寓意,学习访谈技巧。2、分角色朗读课文。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2、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2)“一个小孩起码要背……最起码的要求。”“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季老在与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诗文积累的建议,并用”起码”“最起码”提出了量化的要求。【篇章指导】本文作为略读课文,且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所以更应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中心思想】告诉我们要多读书,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文理贯通的全面发展人才,加强古诗文积累,增强文化底蕴。【写作特点】运用访谈录文体,通篇以对话为主,对话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课堂练习:1、给划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随便(piàn   bián)     《三侠五义》(xié  xiā)        水浒传(chuán   zhuān )2、按课文内容回答问题。“三贯通”指的是(       )(     )(     )       一个小孩起码要背(  )首诗,(   )篇古文。3、用“虽然……但是”写一句话。

板书设计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闲书    多看        偏科    三贯通

课后反思因为本文是略读课文,对话形式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刻的词句,完全口语化,所以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悟,老师只起点拨引导作用。在学生自读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见解,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不足之处是个别学生在归纳交流自己的见解时,过多用书中的语句重复说,没有自己独道的体会,这方面的表达还应多加强训练,以防止众人之口讲同一句话的现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自读课文,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难点:

学习访谈中如何倾听对方的表述,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用于自身的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① 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② 阅读《我的童年》节选。。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激发学生对访谈的`兴趣

1.不知同学们有没有留意最近电视上《实话实说》、《艺术人生》等谈话型节目十分火热。这些节日以什么吸引观众获得大家的青睐呢?

(学生自由谈这类节目的特点,教师相机引导这些节目的话题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主持人幽默、睿智。)

2.同学们对节目的了如指掌足以说明这类访谈节目的成功,一期好的节目不仅需要好题材,更需要对话双方彼此尊重、真诚相对,以及渊博的知识,风趣的语言。

你想学习采访吗?让我们一起跟随12岁的女孩张苗来到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的家,欣赏他们的访谈片段。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谈话的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苗苗给季老提出了哪些问题?(可在书上做上记号)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 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

板书:(闲书、偏科、学习外语)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小学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我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

学习重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初读课文。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2.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尤其注意多音字),读通句。

4.检查自读情况。

(二)精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交流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三)达成共识,感受阅读乐趣。

1.在小组内,根据文中谈到的问题,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感受。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全班交流,重点交流闲书问题:

(1)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知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2)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3)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五、品味题目寓意。

再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1.与二人名字相关。

2.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六、课外拓展:(任选一、两项)

1.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2.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读书时作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

3.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

4.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01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

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

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

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篇7

1、本文作为略读课文,且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所以更应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

2、本文是访谈录,通篇都是对话,在反复自读把握主要内容后,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或模拟采访:

在朗读中要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苗苗是个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而季老毫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在幽默的谈吐中善于诱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文中有许多多音字,如《水浒传(zhuàn)》、“绿(lù)林好汉”、“一百单八将(jiàng)”、《济公传(zhuàn)》等要注意读准确。还要注意对话是口语化的,如“跟前儿”“偏科”“起码”这些北京方言,更是透着亲切,所以要读得像说话一样自然,毫不做作才好。

3、在弄清苗苗同季老交流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的问题后,可以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然后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应有的启发,如,要加大课外阅读,才能促进写作的提高;不要偏科,全面发展;加强古诗文积累,增强文化底蕴等。

苗苗与季老的对话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如,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在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可行吗;苗苗的爸爸打她对吗;学生偏科与任课教师有关系吗;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我们能成为“三贯通”的人才吗……

4、在本文的学习中,要注意从对话中感受到季老谈笑风生中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诱、关心关爱下一代成长的人格魅力。还有在访谈中如何有礼貌地请教、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对方的表述等,学习一些采访的技巧,用于指导课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就本文还可做一些拓展,如,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等。

5、在读书、讨论、交流后,可以品味题目的寓意:

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苗苗;“大树”──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篇8

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案例:教学《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课,因为不少字都是以前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听读、自读之后,我就说:有的同学已经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能不能当小老师教教大家?大部分学生跃跃欲试。有位同学在教大家“绿林好汉”四个字时,作出一个个耍枪弄棒的动作,边比划边说:“大家看嘛,绿林好汉武功都很好,专门杀坏人帮助老百姓。”我马上表扬他:“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这样的好方法,老师还没想到呢!”其他孩子听了也都笑了,接下来跟小老师起劲地读着,比刚才认真多了!在小老师的启发下,各种各样的识字方法也随之蜂拥而出,花样繁多,形式新颖活泼,充满童趣,学生的识字兴趣大增。

分析:赞赏是一种由衷的真情的表扬。在语文课堂中如果老师碍于脸面, 吝惜赞扬之词,即使学生回答得完全正确,也只是用“说得不错”“对”等稍作肯定。须知,学生与教师原有的知识基础差异较大,在小学阶段更是如此。所以 , 对待学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朗读、独到的想法教师应该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这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

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

案例:教学同一课文,学生分别展示自己朗读的成果时,我指导学生也像老师刚才那样评一评同学读书的情况。经过一番指导,学生也不再用模糊性的语言“很好”、“不太好,声音有点低。”等对同学进行概括性评价了,学生的评价也变得具体、贴切起来,有的同学说:“刘亚魁,你读得真不错,‘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呀!’惊讶的语气读得很准确。”……慢慢地,我觉得学生由拿着放大镜给同学找缺点逐步地向客观的评价甚至是欣赏同学方面努力了。

分析:学生互评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非常频繁,学生的评价语言要适当、合理、明确、有针对性,而不要过于系统。在这一点上,需要教师耐心地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评价水平,而不能急于求成,要求学生一步到位。还应该注意的是,学生评价时不是面对着老师,而是应对着被评价的同学,用第二人称“你”而不用“他(她)”,因为学生彼此之间是平等的、互动的主体,而不只对着教师谈自己的感受。被评的同学在评价之后也有所表示(道谢或坚持自己的看法),教师再从孩子的参与度给孩子一个评价。这样的评价才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了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爱护了每个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符合新《课标》积极提倡的评价理念。今后我将在这方面继续努力,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

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案例:同样一课,教师读课文前,我用征求的目光巡视了一下全班同学,诚恳地说:“老师要读课文了,读完了,要请同学们来评一评,好吗?”孩子们很认真地听着。我读完后,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老师读得很好,很有感情。”“老师的声音很好听。”“从老师的朗读中,我听出了大树对小苗的关爱。”“老师,你有一个地方读错了……”我对学生点点头,微笑着说:“谢谢同学们,我再读的时候一定注意。”接着,我又充满感情地读了一遍,学生高兴极了,他们有的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有的竖起了大拇指!因为老师真的听从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和自己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了!

分析:平等是增进情感、融洽关系的柔和剂。小学生渴望同学之间的平等,也希望师生之间的平等。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教师处在学生的地位上听学生评价,学生在欣喜、“受宠若惊”之余,更多的是快乐。他们一定会抓住机会,好好地表现一番。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