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页是可爱的小编沉默给大家找到的拿来主义教案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拿来主义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现在学生学习《主义》有何意义让学生从文本延伸到生活与社会,延伸到书籍与网络,延伸到个人能力与素养的发展。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该文难以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多阅读,了解国家开放政策,该引进什么,不该引进什么。

教学重点

理解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以及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

如何“拿来”。

教学目标

初步掌握快速理清思路的方法以及;

领略形象化的说理的妙处,品味语言背后的深层意味;

吸取思想精华,学习智慧地“拿来”,尝试理智地“拿来”。

教学基本设计

1、三问贯串——以三个“?”(什么叫拿来主义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为经,以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赏析为纬,构建一个“点面结合”的教学网络。

2、三法突破——将“语言品味”作为重点,运用“形象还原比较法”、自主赏析、质疑解疑来进行突破。

3、三点拓展——思考“拿来”,服务现实;阅读名作,尝试“拿来”;开展辩论,明辨“拿来”。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激趣导入。

鲁迅先生曾说:“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杂文是“匕首和投枪,要锋利而切实”,是“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也“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这是他对现代杂文的作用所作的准确而精辟的说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杂文的典型之作《拿来主义》,和作者一起“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

二、运用方法,巧析思路——什么叫拿来主义

1、标题是“拿来主义”,自读两遍,你能读出什么问题吗

生:拿来主义是什么

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

人称杂文是议论文的变体,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是否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结构全文的。

小结:巧析思路方法之一:根据文体

2、文章没有直接的话语阐述何为“拿来主义”,文章哪些段落阐述“为什么拿来”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明确:1-7自然段,根据“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来判断,“所以“,表示前面几段是在阐述原因,这叫因果论证法。

小结:巧析思路方法之二:寻找标志

3、哪几个段阐述“怎样拿来”,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明确:第8、9自然段。“拿来主义者全不这样的”,“他占有,挑选”。

小结:巧析思路方法之三:抓住关键

合并同类

三、对比分析,学习论证——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

1、提出问题:请你速读第一部分,尝试用一句话阐述,作者认为,为什么要拿来

对于这个问题,未深入研读文本的学生可能答不上来,

2、抛出第2个问题:在阐述拿来主义之时,作者阐述了哪几个主义这几个主义的主体是谁,各有什么表现,实质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危害

默读文章,小组讨论,填写表格。

主义

主体

表现

实质

危害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3、文章主体是阐述拿来主义,为什么还要写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与送来主义

明确手法:先破后立、破立结合,形成对比,作下铺垫。

(正因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行不通,都有害于中国文化,甚至导致误国亡国,所以要拿来。)

三、还原比较,揣摩喻证——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

1、齐读第8、9段。

2、还原。将比喻论证还原为抽象的平实的道理。

(设计说明

①还原目的:一是在师生共同探讨下,明白比喻论证中阐述的道理,二是领略比喻论证的妙处。

②知识基础:学生学过《寡人之于国也》与《劝学》,对“比喻论证”的用法和特色有了一定的认识。

③基本方法:教师引导示范后,小组讨论完成。)

3、对比。

还原后大致如:有人对国内外的文化遗产不敢接触、不敢选择,这样的人是懦弱无能的;有人全盘否定,盲目排外,这样的人是昏头昏脑的;而有的人却全部接受,崇洋媚外,这样的人是废物一个,“拿来主义”是全不这样的。

他先是占有,然后挑选。对于……

比较后明确:比喻论证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即形象突出又耐人寻味,使读者为之折服。

4、创新。

尝试用其他的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让学生各抒己见,请学生作评委,评出“创意奖”。

抛砖引玉:也可将“对待文化遗产”用“使用大河里的水”来打比方

……

5、拓展。

用比喻的方法论证下列观点:对外开放,要防止不健康不道德的东西乘虚而入。

抛砖引玉:给窗户装纱窗

给电脑装防火墙。

……

四、“拿来”精华,延伸拓展。

思考:现代社会“拿来主义”又有什么新的内涵试举一例说明“拿来主义”在个人生活、国家事务中的运用。

教学反思

一、对于核心价值的突破。我将《拿来主义》的核心价值定位在“语言的形象化表达与深层意味”上,对于“形象化表达”,采用“形象——还原——比较法”进行突破,也就是让学生找到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后,将它们还原成一般的抽象的说法,再与原来的形象化的说法来比较,当然,这不是我的首创,我是从郑桂华老师教《呐喊自序》中得到启发,“拿来”而已。对于“深层意味”的把握,主要采用示范赏析、自主赏析、和质疑解疑三个方法来完成。以“语言”为核心而又不停留于“语言”上,从“为文”探讨“为人”,提倡“语言是胸怀与智慧的表现”!

二、强调生活性。我设计了三道拓展延伸题:思考——阅读——辩论三部曲,从文本延伸到生活与社会,延伸到书籍与网络,延伸到个人能力与素养的发展,目的都是为语文学习引进活水,让学习与生活接轨,让“课本只是例子”。

三、强调预设与生成。过分强调预设,按部就班的教学设计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只会禁锢了课堂,禁锢了思维。在设计中我为学生的生成留出了时间与空间,如探究“删去第2段与第5段可不可以”,对“大宅子”等比喻论证的创新,还有对富有意味的语句的赏析与质疑,为课堂创造“可以预设的精彩”。

《拿来主义》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的方法。

2、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的内蕴,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文章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二、了解文章的背景

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各个方面奉行卖国政策。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放录音“拿来主义”

提问:“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听完录音后回答)

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提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四、诵读鉴赏1~4段

1、诵读1~4段。(指定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课文1~4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送去主义”进行批判的?(朗读后回答)

明确:指出它的来源――闭关主义;表现――送古董,送画,送梅兰芳博士;实质――媚外;危害――讨残羹冷炙(经济衰败)、任凭“抛给“(丧失主权)。

3、提问:在批判“送去主义”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试结合背景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抱残守缺。而“送去主义”则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都是对外政策,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同,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其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

4、提问:对“送去主义”,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阅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明确: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捧”“挂”两个惟妙惟肖的动作描写,极尽奚落意味。而“发扬国光”则是反语,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

(2)……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实为“倒退”。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反动政府实际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里运用反语。

5、提问: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还提到“抛来”“抛给”“送来”,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

明确: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或送人,一般不怀有不良的动机。表面上好象还维持着国际交往的样子。抛给――是磕头求赏之后的赏赐,是有目的的给予,非接受不可。送来――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

五、师生共同小结

“抛来”的不好,“抛给”(或“送来”的,又不怀好意,什么是最好的方法呢?文章至此水到渠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拿来主义”。该怎么去拿来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再次欣赏作者是如何在彻底批判“送去主义”的基础上巧妙提出自己的主张的,并进而找出“送去”与“拿来”的区别。

学生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联系背景,深刻理解鲁迅提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2、细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在理解课文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明确思路

明确:课文由“闭关主义”导致“送去主义”谈起,只是“送去”不仅有悖于“礼尚往来”的仪节,而且必定穷了自己,因此,“送去主义”当然是错误的。但是听凭“送来”就好么?难道我们受“送来”的祸害还少么?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二、理解作者对“拿来主义”的精辟阐述

1、齐声朗读5~10段课文。

2、教师引导学生研习课文。

资料显示(一)(投影或多媒体)

这些采取(旧形式的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而且,这工作是决不如旁观者所想的容易的。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资料显示(二)(投影或多媒体)

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但现存的新的木刻,却和这历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欧洲的创作木刻的影响的。……

别的出版者,一方面还正在绍介欧美的新作,一方面则在复印中国的古刻,这也都是中国的新木刻的羽翼。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如果作者都不断的奋发,使本集能一程一程的向前走,那就会知道上文所说,实在不仅是一种奢望的了。

《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

3、提问:这是两段鲁迅关于对待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请读后摘录其大意。

明确:

①关于文化遗产的内容,有中国古代的还包括欧美的。

②继承文化遗产的方法:“弃去蹄毛,留其精粹”“采用外国的良规”。③继承文化遗产的目的:“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

再次阅读课文5~10段。

4、提问:本文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的内容指什么?

明确: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②占用,挑选。

5、提问:“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如何理解?(提示学生,参看“资料显示”上的资料,根据语境进行分析。)

6、提问:为了阐述这一主张,作者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又指出对待这个大宅子可能出现的三种态度。即“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明确:“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媚外,全盘接受的人。从整段文章看,显然作者是用调侃的笔法幽默风趣,又很有批驳力地借以讥讽“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可笑。

7、提问:第9段中,作者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做法,即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仍用比喻论证法,哪些形象包含着作者细微的体察和揣摩?请指出这些喻体各比喻什么?

明确: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须批判吸收的部分。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三、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阅读最后一段

2、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阅读第10段,完成下列四题。

①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②“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

③填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即“拿来”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限填两字)。

④请用一句话归纳段意。

明确:

①使用――(鱼翅)吃掉,(鸦片)供治病;存放――(鸦片)送到药房去,(烟具)送一点进博物馆;毁灭――(烟具)大可以毁掉;(姨太太)请她们各自走散。

②“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③创新

④“拿来主义”对于创新民族新文化的重大意义。

四、小结

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半个多世纪了,今天,重读先生的文章,犹在耳边回响。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如何去拿呢?

首先,“拿来”必须爱国。没有爱国心,只能当亡国奴,只能实行送去主义,是没有胆量“拿来”的。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香港就是被腐败的清政府送去的,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国家强大了,才使分割一百多年的香港重新回到了祖国怀抱。

“拿来”必须有用,要有选择地拿,不要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对外国的东西什么都要,把中国变成发达国家的垃圾场,我们要“拿来”的是高科技、先进经验,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好的东西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担负起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

“拿来”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只有改革,才能适应发展经济的需要;只有开放,才能扩大市场,国外的高新技术,先进经验,以及优秀的人才才会进来,为我所用,发挥效益。

同学们,鲁迅先生的思想博大精深,尽管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但今天同样能知道我们、激励我们,让我们再次欣赏先生的杰作,聆听先生的教诲吧。

放录音……

五、布置作业

阅读《读本》中徐的杂感《谈金钱》。

[板书设计]

①揭来源举表现

②揭出实质

批判送去主义经济衰败

③指出危害主权丧失

⑥“送来”(反面)

主张拿来主义正面态度“拿来”

⑧占有孱头

错误态度昏蛋⑩条件: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⑦运用脑髓废物

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鱼翅

(正面)鸦片取其精华

⑨挑选烟灯烟枪弃其糟粕

姨太太

[延伸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1~4题。

有一则笑话,一位胡先生看戏回来,对戏园里的一幅对联连声叫好,别人问他,究竟是一幅什么对联呢?胡先生皱着眉头想了一刻,惋惜地说:“上联记不清了。”下联呢?“下联……”胡先生努力地想了一会儿,说“好象是,什么什么‘春’。”――真个可笑!一幅极好的对联,只记得一个“春”字,还没有十分把握;而只记得一个“春”字,却又连声叫好。这位胡先生的学风,实在恶劣。

这个笑话虽然有些夸张离奇,但胡先生式的学风却不可说少见。有的人读书很不认真,甚至是跳跃式,一翻就是十几页,几十页;有的人读书,只看字面,不管内容,更不动脑子,粗枝大叶,不求甚解,书本一撂,一无所获。像站在马路上看行人一样,只知有不少人过去了,却不知过去的是什么人,这种学风,很与砂子“吸水”相似。你看一桶水倒在干砂堆上,水立刻被吸得无影无踪。砂子呢?表面也湿漉漉得。但是,即使抓一把湿得砂子,也搓不出水来。因为砂子吸水,并没有吸到自己的“肚子”里去,只是让水顺着缝隙流走了。砂子的所谓吸水,只是“过水”而已。这种过水的砂子,一经日晒风吹,立刻干燥如故。可见这种砂子过水式的学风,不足称道。

因此,我们想到了另一种学风,海绵吸水式的学风……

拿来主义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的方法。

2、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的内蕴,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文章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二、了解文章的背景

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各个方面奉行卖国政策。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放录音“拿来主义”

提问:“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听完录音后回答)

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提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四、诵读鉴赏1~4段

1、诵读1~4段。(指定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课文1~4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送去主义”进行批判的?(朗读后回答)

明确:指出它的来源——闭关主义;表现——送古董,送画,送梅兰芳博士;实质——媚外;危害——讨残羹冷炙(经济衰败)、任凭“抛给“(丧失主权)。

3、提问:在批判“送去主义”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试结合背景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抱残守缺。而“送去主义”则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都是对外政策,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同,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其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

4、提问:对“送去主义”,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阅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明确: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捧”“挂”两个惟妙惟肖的动作描写,极尽奚落意味。而“发扬国光”则是反语,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

(2)……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实为“倒退”。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反动政府实际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里运用反语。

5、提问: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还提到“抛来”“抛给”“送来”,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

明确: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或送人,一般不怀有不良的动机。表面上好象还维持着国际交往的样子。抛给——是磕头求赏之后的赏赐,是有目的的给予,非接受不可。送来——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

五、师生共同小结

“抛来”的不好,“抛给”(或“送来”的,又不怀好意,什么是最好的方法呢?文章至此水到渠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拿来主义”。该怎么去拿来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再次欣赏作者是如何在彻底批判“送去主义”的基础上巧妙提出自己的主张的,并进而找出“送去”与“拿来”的区别。

学生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联系背景,深刻理解鲁迅提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2、细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在理解课文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明确思路

明确:课文由“闭关主义”导致“送去主义”谈起,只是“送去”不仅有悖于“礼尚往来”的仪节,而且必定穷了自己,因此,“送去主义”当然是错误的。但是听凭“送来”就好么?难道我们受“送来”的祸害还少么?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二、理解作者对“拿来主义”的精辟阐述

1、齐声朗读5~10段课文。

2、教师引导学生研习课文。

资料显示(一)(投影或多媒体)

……这些采取(旧形式的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而且,这工作是决不如旁观者所想的容易的。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资料显示(二)(投影或多媒体)

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但现存的新的木刻,却和这历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欧洲的创作木刻的影响的。……

别的出版者,一方面还正在绍介欧美的新作,一方面则在复印中国的'古刻,这也都是中国的新木刻的羽翼。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如果作者都不断的奋发,使本集能一程一程的向前走,那就会知道上文所说,实在不仅是一种奢望的了。

《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

3、提问:这是两段鲁迅关于对待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请读后摘录其大意。

明确:

①关于文化遗产的内容,有中国古代的还包括欧美的。

②继承文化遗产的方法:“弃去蹄毛,留其精粹”“采用外国的良规”。③继承文化遗产的目的:“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

再次阅读课文5~10段。

4、提问:本文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的内容指什么?

明确: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②占用,挑选。

5、提问:“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如何理解?(提示学生,参看“资料显示”上的资料,根据语境进行分析。)

6、提问:为了阐述这一主张,作者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又指出对待这个大宅子可能出现的三种态度。即“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明确:“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媚外,全盘接受的人。从整段文章看,显然作者是用调侃的笔法幽默风趣,又很有批驳力地借以讥讽“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可笑。

7、提问:第9段中,作者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做法,即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仍用比喻论证法,哪些形象包含着作者细微的体(☆)察和揣摩?请指出这些喻体各比喻什么?

明确: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须批判吸收的部分。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三、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阅读最后一段

2、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阅读第10段,完成下列四题。

①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②“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

③填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即“拿来”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限填两字)。

④请用一句话归纳段意。

明确:

①使用——(鱼翅)吃掉,(鸦片)供治病;存放——(鸦片)送到药房去,(烟具)送一点进博物馆;毁灭——(烟具)大可以毁掉;(姨太太)请她们各自走散。

②“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③创新

④“拿来主义”对于创新民族新文化的重大意义。

四、小结

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半个多世纪了,今天,重读先生的文章,犹在耳边回响。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如何去拿呢?

首先,“拿来”必须爱国。没有爱国心,只能当亡国奴,只能实行送去主义,是没有胆量“拿来”的。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香港就是被腐败的清政府送去的,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国家强大了,才使分割一百多年的香港重新回到了祖国怀抱。

“拿来”必须有用,要有选择地拿,不要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对外国的东西什么都要,把中国变成发达国家的垃圾场,我们要“拿来”的是高科技、先进经验,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好的东西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担负起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

“拿来”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只有改革,才能适应发展经济的需要;只有开放,才能扩大市场,国外的高新技术,先进经验,以及优秀的人才才会进来,为我所用,发挥效益。

同学们,鲁迅先生的思想博大精深,尽管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但今天同样能知道我们、激励我们,让我们再次欣赏先生的杰作,聆听先生的教诲吧。

放录音……

五、布置作业

阅读《读本》中徐訏的杂感《谈金钱》。

[板书设计]

①揭来源举表现

②揭出实质

批判送去主义经济衰败

③指出危害主权丧失

⑥“送来”(反面)

主张拿来主义正面态度“拿来”

⑧占有孱头

错误态度昏蛋⑩条件: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⑦运用脑髓废物

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鱼翅

(正面)鸦片取其精华

⑨挑选烟灯烟枪弃其糟粕

姨太太

[延伸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1~4题。

有一则笑话,一位胡先生看戏回来,对戏园里的一幅对联连声叫好,别人问他,究竟是一幅什么对联呢?胡先生皱着眉头想了一刻,惋惜地说:“上联记不清了。”下联呢?“下联……”胡先生努力地想了一会儿,说“好象是,什么什么‘春’。”——真个可笑!一幅极好的对联,只记得一个“春”字,还没有十分把握;而只记得一个“春”字,却又连声叫好。这位胡先生的学风,实在恶劣。

这个笑话虽然有些夸张离奇,但胡先生式的学风却不可说少见。有的人读书很不认真,甚至是跳跃式,一翻就是十几页,几十页;有的人读书,只看字面,不管内容,更不动脑子,粗枝大叶,不求甚解,书本一撂,一无所获。像站在马路上看行人一样,只知有不少人过去了,却不知过去的是什么人,这种学风,很与砂子“吸水”相似。你看一桶水倒在干砂堆上,水立刻被吸得无影无踪。砂子呢?表面也湿漉漉得。但是,即使抓一把湿得砂子,也搓不出水来。因为砂子吸水,并没有吸到自己的“肚子”里去,只是让水顺着缝隙流走了。砂子的所谓吸水,只是“过水”而已。这种过水的砂子,一经日晒风吹,立刻干燥如故。可见这种砂子过水式的学风,不足称道。

因此,我们想到了另一种学风,海绵吸水式的学风。……

1、写出下列各个词语的反义词。

粗枝大叶()不求甚解()

一无所获()无影无踪()

2、作者说胡先生的学风“实在恶劣”,具体指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实在恶劣”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段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3段中,意在用“海绵式”学风与第2段的“砂子式”学风做对比论证,以此表明作者的观点,即“砂子式”学风不足称道,“海绵式”学风值得提倡。请你按照这个框架,展开联想,续写第三段,并在班上对这两种学风展开评论,以树立良好的学风。

要求:

①字数在300字左右;

②对比论证要鲜明;

③观点要明确。

答案:

1、细针密缕精益求精满载而归死灰复燃

2、只记得对联中的一个“春”字,还没有十分把握,却连声叫好。(提示:这句话是针对上文胡先生的做法所发的议论)

3、喻砂子式的学风,只顾表面而不求甚解,结果一无所获。(思路:看上下文语境,分析喻义)

4、略

《拿来主义》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思路及论证方法;领会本文语言的讽刺意味,学习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

2、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认清对待外来文化及本国文化遗产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和“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思路及论证方法。(重点难点)

2、理解“拿来主义”含义。(重点)

3、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难点)

课前预习

一、相关知识

1、走近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其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2、且介亭的缘起: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3、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校长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批评了种种错误的思想,生动透彻地阐明了无产阶级对待外来文化及本国文化遗产应有的正确态度,指出了批判的继承和借鉴是建设新文化、塑造新人的必要条件。

二、自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1、注音

自诩( )残羹( )冷炙( )譬如( )给与( )孱头( )

蹩进( )糟粕( )吝啬( )国粹( )徘徊( )

故弄玄虚( )冠冕堂皇( )暴殄天物( )高屋建瓴( )

2、改正别字

辨解( )残羹冷灸( )礼上往来( )自栩( )陷井( )

针贬时弊( )积重难反( )暴唳恣睢( )嘻笑怒骂( )

课堂探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理清议论文思路的方法。

3、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认清对待外来文化及本国文化遗产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文章思路是怎样的?

三、合作探究、展示点拨

如何理清一篇议论文的思路?

四、当堂检测、拓展提升

1、请理清下文的思路。

选择诚信

人生,漫漫长路远,纷繁诱惑多。人,作为微小而孤独的个体,在人生的选择题前,无可避免地徘徊起来。在一个又一个渡口上,在一次又一次险象中,人,究竟能选择什么,该选择什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美貌来得可靠。没有美貌的人生或许是没有足够亮点的人生;但若没有诚信的人生则足以是没有一丝光明的人生。你可以不是潘安,你也可以不是西施,但,你不可以失去别人对你基本的信任。“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没有诚信,生存世间的你可要作一粒悬浮其中的尘粒?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机敏来得憨实。诚信好比一个乡间小伙,他每日只知弓着黝黑宽阔的脊梁在人生的沃土上默默耕耘;机敏则更像一个电脑黑客,他总是那样才思敏捷,头脑灵活,却总是不露真相叫人紧张。在人生的剧本里,一位老实踏实的演员总要比一个奸诈精怪的角儿更受观众青睐。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金钱更具内蕴。举着“金钱万能”旗号东奔西走的人生注定是辛苦乏味的人生,满身的铜臭最终带来的也不过是金钱堆砌而成的冰冷墓穴;而诚信,能给人生打底润色,让人生高大起来,丰满起来,它给生命灌注醉人的色泽与丰富含蕴,让生命在天地之中盈润注目,善始善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荣誉更具时效性。没有一蹴而就的业绩,没有一成不变的江山。没有人可以顶着荣誉的光环过一辈子。荣誉是短暂的,它只是人生旅途上一小片美丽的风景,它再美丽,也只是一小段的人生;但诚信是培植人生靓丽风景的种子,你一直耕耘,就会一直美丽,你将诚信的种子撒满大地,你的人生将会美丽到天长地久。

选择诚信,是正确之选。在你一一权衡过后,在你层层过滤之后,你会猛然发现,在人生面纱下最迷人的,原来是那最没有矫饰、最朴实不花哨的诚信!你会发现,没有了诚信,生活原来是那样的索然无味!

在人生与风浪的洗礼中,有了诚信,你就用最阳光的心情高唱吧。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

高考满分作文

2、请以“反对浪费,厉行节约”为题目拟写议论文提纲。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1、了解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学会用本文相关的重要论证方法写议论文。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三、合作探究、展示点拨

这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四、当堂检测、拓展提升

阅读并回答问题。

中国人怎么了?如今的消费越来越高档。餐厅、时装屋、卡拉OK厅等,都朝豪华奢侈大踏步前进。消费如同①发狂的牛,再也不听指挥了。社会尚属初级阶段,如此挥霍消费怎么得了?

有识之士站出来,首先劝告消费者:你有钱也没必要乱花呀,还不如用来修公园、修足球场、盖民房哩;转身又向商家忠告:算算帐,中国的大款毕竟是少数,热闹一阵最终没人买东西,你就不怕蚀本吗?

道理正确,语言清楚,就是效果甚微。我们的有识之士,仿佛②拽着牛尾巴,正被消费狂牛拖着走呢。真是无可奈何牛奔去。

引导消费,关键是③牵住牛鼻子。

牛鼻子在哪里?累进所得税法,正是引导消费的牛鼻子。

但是这牛鼻子也是不好牵的。政府职能不转变,体制不改革,税法也会成为一纸空文。牵牛鼻子又脏又累,还要冒着被牛角顶一家伙的危险,官员情愿吗?还是执牛耳更潇洒!④执牛耳者,诸侯会盟时,割耳滴血入酒盅的领导也。当盟主,比作牧童气派多了,高贵多了,虽然指挥不了牛,但座次保持了。

牛尾只能炖汤,执牛耳只能显威风,牛鼻绳能牵牛,却要当社会的放牛娃。真难选择!

1、指出下面比喻修辞的本体。

(1)发狂的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执牛耳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面论证了什么观点。

(1)拽着牛尾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牵住牛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用比喻论证要证明什么?反对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一题写作。

1、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则意义不同,你是怎么看待的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作为你认可的观点并用破立结合的方法写一段文字。

2、以“生命”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

第三课时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1、领会本文语言的讽刺意味,学习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

2、认清“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篇5

《拿来主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必修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属于议论文。此文选自于《鲁迅全集》第六卷,是鲁迅先生就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所撰写的一篇杂文。鲁迅的杂文具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并且善于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学习本文不仅可以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特点,而且可以学习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以及议论文的多种论证方法。

知识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了解杂文的文体特征。

2、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能力目标

1、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讽刺、反语的表达效果,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德育目标

1、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1、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

2、准确理解文中的概念(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抛来、抛给、送来、送去、拿来、孱头、昏蛋、废物、拿来主义等),明确比喻说理的特点。

教学方法

1、问题式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几个富有启发性的关键问题,如“作者在论述‘拿来主义’之前是怎样揭露和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后果的?”又如“作者是怎样揭示‘拿来主义’的基本涵义和具体涵义的?”再如“按照作者的观点,‘拿来主义’者对文化遗产到底持什么态度?‘拿来’的条件是什么?”等,交给学生讨论、交流,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体会本文思维的条理性。

2、概念比较法。可与问题式教学法结合起来,通过概念间的比较,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思维的严密性和形象性。

3、探究拓展法。以学生自行探究研讨为主,力求从课文内容出发向纵横拓展,力求从学习理解向迁移运用转化,从而达到扩大思维含量,提高思维层次,增强学习能力,完善学习素养的目标。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教学磁带。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现在是五月了,假想我们到山上看到一棵野生的杨梅树,满树结满了诱人的果实。这时我们就会本能地占有它,然后摘下鲜红肥润的杨梅,美美地吃起来。如果不慎摘到烂果子,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扔掉;如果看到青果,我们会把它留在树上。

这就是鲁迅说的拿来主义。在对待简单的生活问题时,我们都能本能正确地运用拿来主义。但如果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许多人就困惑、迷惘了。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就有许多知识青年乃至大学者都困惑、迷惘过。

二、启发思考

1、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说说看鲁迅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社会问题而提出的。

明确:继承文化遗产,接受外来文化。

提示:别的且不说,单是学艺上的东西,送古董,捧几张古画和新画,送梅兰芳。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2、现在我们撇开课文,就说在对待“继承文化遗产,接受外来文化”上,可能会产生哪几种态度?

明确:全盘否定、全盘接受、消极逃避、辨正吸收。

3、我们现在来看看历史上,都有哪些态度?(见练习册,简介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

1919年五四前后,是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最集中、最剧烈的时期,与以往历次的文化革新不同,这次新文化的倡导者对旧文化几乎彻底发生了怀疑,传统中国似乎“老旧”得只剩下了小脚、八股文和染缸似的大家庭,“全盘西化”一呼百应。可是没过多久,新文学的过分年轻、稚拙就让不少人大失所望,胡适的两个蝴蝶儿(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几乎成了笑谈。人们发现,一味地模仿西方文化是学不来的,离开人家几千年的根基,这种模仿只能是呀呀学语。于是,三十年代“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一度抬头。这时,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实行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人反对继承旧文化,反对吸收外国文化,造成思想混乱。1934年6月鲁迅先生就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

三、感悟作者思路

1、同学们还记得议论文思路吗?明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2、何谓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3、作者是不是按我们的思路来写?那是怎样的?为什么要将分析问题部分调整到前面去?明确:符合先破后立的驳论文写法;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感。具有政论性。

4、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别?明确:运用比喻论证。议论说理形象化。文艺性。

大宅子──文化遗产

孱头──愚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鉴赏的逃避主义者

昏蛋──头脑发热,不分好坏、盲目排斥、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者

废物──失去自立能力,崇洋外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

鱼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东西

烟具──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姨太太──纯粹的糟粕

4、完成课后联系三。说说本文语言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幽默犀利

四、文体知识

1、同学们看注释,本文出自哪部集子?

明确:《且介亭杂文》

2、本文属什么文体?

明确:本文的文体是杂文。

3、何谓杂文?有何特点?

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它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但以议论为主。杂文,是直接而迅速的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形象化说理。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杂文有如下特点。

五、拓展延伸

1、试举历史上运用拿来主义的成功事例。

提示:胡服骑射、日本遣唐使、黄道婆学纺织

2、小组讨论:说说拿来主义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提示:改革开发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追星族学奇特发型服装,却不学明星的拼搏精神。

六、布置作业

将讨论结果写出100字左右的文字交进来。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