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里是小编山仔帮家人们整编的10篇六年级语文《和田的维吾尔》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和田的维吾尔》是六年制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中的第9课。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自己在这以下两方面做得比较好。
一、抓住本文的`重点句段进行学习,是我教学这篇文章的一大特点。如: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
二、总结全文,体会写法。在课后让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中心句和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本节课的遗憾之处是:
一、对本课字词的理解教师要适当的点拨。维吾尔族是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和汉语有很大的区别。“馕、库乃其、巴扎、巴朗子、都帕、艾得来斯”等词语,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联系课文注释,联系插图,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
二、在时间的把握上,还做得不够好。既然是略读课文,有些地方教师还可以讲得更简练一些,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相信,只要勤于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与成败,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提高教学艺术,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和田的维吾尔》是一篇反映维吾尔族风俗的文章,本文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与一体,语言生动形象,使用对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描写更细腻,结构上不仅首尾呼应,更是以中心句的形式为线索,脉络清晰,充分反映了和田维吾尔人对生活的热爱。
以下是我的教后反思:
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课前,我认真阅读了教学参考书并查看了一些关于本课的教学设计,制定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其中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和田维吾尔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宗旨是想透过对语言文字的体会,让学生从思想意识上深化对维吾尔族人民族精神的认识。因此,我的设计是让学生在理清脉络之后,再去深读品悟重点句,围绕“和田的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开展学习活动。还有一重点是“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品读文中拟人、比喻句,感受这些手法使用的好处。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将听、说、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学语文、用语文,使学生学以致用。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带着设计好的教学设计,我十分用心地组织了教学,然而教学中却出现了一些事先不曾料想的问题。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发现自己在教学机智和教学策略上存在不足。
1、教学机智的发挥不充分。
在“整体感知,理清脉络”的板块上,我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能够反映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风貌的语句。最初的设想是让学生找出稳重的中心句,理清脉络,然而很多学生却找出了许多具体描写的句子,这也不能说不对啊!可就是这样让我有点不知所措,不仅延误了时间,使后来的教学有“走马观花”的嫌疑,也打消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没有了成就感(他们的'回答没能得到老师的充分认可)。
下课后,我回想了那个问题的设计不够严密,没能给学生明确的方向。因此,后来在另两个班的教学中,我将问题设为“画出作者直接写出的反映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风貌的语句”,学生很快便有了满意的回答。在此基础上,再让大家读读这些中心句,概括出“维吾尔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目标很快达成,后来的教学也就流畅自如了。
2、教学策略的选择不够恰当。
一堂课下来,全班举手发言的就那么七、八个学生,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也曾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但仍然无济于事。细想之,是自己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没能培养好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平常的教学中,为了急于求成,在教学中没能注意这方面的训练,正所谓“习惯使之然”,一直以来如此,怎能要求学生有超常的发挥呢?
三、对“调整教学设计后再教”的反思
通过反思后,我又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一下调整、修改,在另两个班进行了再教。两次再教,我始终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理念,以精准的问题引发大家主动学习,进而汇报交流,交流中先读,再谈体会,然后有感情地朗读,最后再全班齐读,将个体的发展与全体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结合起来,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纯洁的事物都难免有瑕疵,再完美的教学也难以做到人人中意。然而,为了教育的长远发展,为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我们都应学会在“鸡蛋里挑骨头”,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3、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
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三、教学难点:
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看了视频,说说有什么感受。
新疆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维吾尔族人能歌善舞、热情、漂亮等。
2、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今天,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板书课题)
3、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和田,简单介绍和田?课件出示
和田:位于新疆的最南端,古称于阗(tián),意思为“产玉石的地方”,是新疆维吾尔人最为集中的一个地方,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和田以产玉、丝、地毯名扬中外,是著名的“玉石之乡”“丝绸之乡”“地毯之都”以及“瓜果之乡”。著名的和田玉就产自这里。现在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
(二)整体感知,合作交流。
学生通读课文,小组讨论。课件出示。
1、通过课文,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课件出示。
一、课前谈话
师:你能说出56个民族中的几个吗?
生:(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民族)
师:你知道这些是哪个民族吗?
(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是哪个民族)
二、导入新课
师:知道这是哪个民族吗?对啊,是维吾尔族。(板书:维吾尔),今天我们去和田那边的维吾尔看看,和田有饶有兴趣的民俗风情。(板书:和田的维吾尔)
师:今天,咱们来学习一篇略读课文《和田的维吾尔》,一起来读一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把字词读准,想课文写了和田维吾尔的哪些民俗风情?
(1)检查字词:
师:我们来认识一些具民俗特色的词语。(巴朗子、都帕、馕、土馕坑、库乃其、巴扎、艾得来斯)
师:我们来看看这个是什么?(用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
(2)交流风俗特点: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有哪些民族特色?
生1:热爱土地。
师:你怎么一下子就找到了?
生1:我找了总起句。
师:你是用这种方法找到的,真不错,还有呢?
生2:爱美。
生3:能歌善舞。
师:从“热爱土地、爱美、能歌善舞”这些特点,找出相应的自然段吗?
生:热爱土地(2、3)、爱美(4)、能歌善舞(5)。
四、深入研读2-6自然段,感悟民俗风情
1、师:在这三个特点中,哪一个特点你最感兴趣?请你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内容重点研读, 想想: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描写具体的,可以划划你最感兴趣的句子,写写简单的感受。
(学生自主研读)
2、交流,随机研读
师:你最喜欢哪一段?
(1)研读“热爱土地”
生 1:“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给寂静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穿了这种带有大地和太阳气味的衣服,也许就有精神吧。”我觉得把当时的样子写出来了,不管地上多脏,很多人都把衣服铺子地上,“大大小小”有很多人的。
生2:我感觉到,好像给大地作了装饰,像一幅画卷很美,本来单调的沙漠变得很美。
生3:我知道这是打比方的手法,像一幅抽象画。
师:请你读一读这个打比方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从人们把衣服铺在很脏的沙漠上,看出来人们热爱土地胜过热爱自己。
师:正是维吾尔人热爱土地,才会有这样的行动。你还感受到什么?
生:他们把土地和太阳的味道留在自己身边。
师:还有一个地方能看到他们热爱土地的?
生1:“令人惊叹”读出来热爱土地,“真……”让我惊讶,土馕坑里烤出这么好的食物。
师:有没有新的理解?
生;这里他举例食物的例子,烧肉也是土馕坑里烤的。因为他们热爱土地,食物都跟土地有关系。
师:这里用到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这里举例三中食物的例子来说明他们热爱土地,还有补充吗?
生:我知道他们热爱土地程度之深,惊叹之情。
师:关注到了惊叹,我们来读出惊叹之情(齐读)。
师:还有补充吗?
生:感觉到程度令人惊奇,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师:哪些句子?
生1;“令人惊叹”用来感叹号。
生2:大地给了它力量,吃了“库乃其”一天都不会饿。
生3:他们最喜欢的食物都是由大地的帮助得来的。
师:(小结)正因为他们吃和穿都离不开土地,所以他们热在土地。
(2)研读“爱美”
师:维吾尔人们还有什么特点你有兴趣啊?
生1:“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人的门框边、房梁顶、墙壁的挂毯上。”花儿开在了土地上,还挂在门框边。
生2:花儿不仅种在地里,还在门框边、房梁顶、挂毯上。
生3:维吾尔人们不愿把它们拔掉。
生4:花纹雕刻上去的,充分体现了维吾尔人们爱花。
生5:没有办法栽花,就像办法画了、雕刻了。
师:想不想见见这些盛开的花朵?(欣赏图片)想说些什么?
生1:太美丽了。
生2:维吾尔人爱花真切。
生3:非常爱花,漂亮,生活中能用的上花的地方都用上了。
师:你还能想想花朵盛开在哪里?
生4:花朵盛开在床头、被子上、衣服上。
师:凡是有维吾尔人的地方就有花。
师:还从其他句子体会到什么?
生:我知道“艾得来斯'”是打比方。看得出他们爱美。
生2:犹如彩云,自然、非常鲜艳,雕刻得非常美,美不胜收
师:真让人眼花缭乱啊。
师:作者在写“都帕”“艾得来斯”时都用到了打比方的方法,写得很美、很深动。一起动手写写。“( )犹如( ),又似( )。”(句子练习)
(学生交流所写句子)
(3)研读能歌善舞
师:从哪里感受到维吾尔人们能歌善舞?
生1:这种歌舞不受场地的限制。无拘无束,随心所欲。
生2;:他们聚餐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吃饭的时候都要跳舞。
师:想象,你在什么情况下想要跳舞?
生1:朋友的生日宴会上。
生2:广场上。
生3:睡觉时。闹市。
师:你们表现的那么棒,也会能歌善舞了。
师:他们流行一句话“维吾尔人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
师:为什么他们能歌善舞?
生1:他们有豁达的心情。
生2:爱生活。
生3:面对艰苦,乐观地生活。
五、研读1和7自然段
师:刚才咱们学习了课文2-6自然段,感受了维吾尔人民饶有兴趣的民俗特点。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开头举例一个例子,来表达豁达、乐观。
(感悟“首尾呼应”的表达方式)
六、欣赏图片,提升情感
师:看,豁达乐观的维吾尔人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把一个地处沙漠边缘的地区——“和田”变成了“玉石之乡”“瓜果之乡”“地毯之乡”“丝绸之乡”(播放音乐和图片)
板书:
和田的维吾尔
热爱土地
爱美
能歌善舞
教学目标
1、体会课文小标题的含义。学习课文用小标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组织众多资料的方法。
2、品读文章用优美准确的语言生动地表示了维吾尔族的特点,表达作者对维吾尔民族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标题的内涵和特点,学习用小标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组织众多资料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维吾尔风情的图片和维吾尔民歌(如:文中提到的《达坂城的姑娘》)
2、同学观看和倾听之后,感受维吾尔民族的特点。
3、用自身的语言说说你眼中的维吾尔名族和人名的特点。
4、对于一个不曾接触过的少数民族,播放介绍该民族风情的图片和民歌,能够真切而又具体的感受他们的民族风情。这样做能让同学有更为感性的认识。
二、初步感知
要求同学分成四组展开对课文的学习,并考虑:
1、课文每一局部内容分别介绍了维吾尔族的哪些特点。
2、你是从课文中那些地方很快发现这些特点的。
3、能否用维吾尔族的特点直接替代原文的小标题:
同学分组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交流发言。
整体掌握课文。让同学关注到小标题及其所起的作用,理解小标题的内涵及其含蓄之美。
三、研读课文
要求同学再读课文,考虑:文中哪写地方的描写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同学默读课文。自由交流发言。
让同学沉溺到文本中。读一读,品一品,感受语言的美,更进一步的体会维吾尔族的特点。
四、深化课文
�
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走出来,结合文章内容以及文中的关键句,再次深入掌握课文,理解作者对维吾尔民族的喜爱,赞美之情。
五、课内拓展
1、回顾曾看过的课外阅读《我爱相声》,结合课后知识点“行文中的小标题”,让同学对小标题这种形式的认识更为深刻。
2、两篇文章进行对比,同学对纵式结构和横式结构,交流自身的看法。
3、通过对比交流,同学能试着去尝试写作,运用小标题的形式。
六、课外拓展
1、作业安排:
()的新赵巷,我爱()。
2、课外交流:
第一题以身边的生活为例,可以采用横式结构。第二题可采用纵式结构,并可以仿写。
在教学中我运用音乐《达坂城的姑娘》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尽快地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感受浓郁的西域风情,这一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不仅融入了文章,而且积极性也被激发了出来,能够完全投入地思考我提出的问题,在他们交流的同时,我又以引导性的提问使学生主动地感受文本,在富有表现力和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上做深入讨论,学生们不仅抓住了关键词句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而且还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一名学生发现文中用到很多具有强烈新疆地方色彩的。词语如“都帕”、“艾得来斯”等,我便抓住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中有没有同样的词语或者句子,它们的作用是什么?经过共同的思考,他们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些词句能够体现出强烈的西域色彩,让读者感到自己身处新疆。
一、直接引入
先板书课题。引入:新疆和田位于祖国最西北,那里是我们维吾尔族同胞最集中居住的地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和田,走进可爱的维吾尔人。一起读课题。
二、印象初读
请把课文翻到37页,大声地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想一想和田维吾尔人具有哪些特点?
1.大家读得很认真,我们先来读一组词:
撕扯 寂静 边缘 恶劣
大家是否发现这些词语在组词结构上有怎么的一个特点呢?(你一下子有发现了,真不简单,前后两个字都是近义词)
2.作者比较喜欢这样结构的词语,文章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读:
摊铺 晾晒 摇曳 深邃
妩媚 绽放 庆贺 豁达
上面这4个词语是写和田当地的环境的,那这8个词语写的是跟什么有关呢——维吾尔人。
维吾尔人他们具有哪些特点呢?请你浏览课文,用横线划出写出概括维吾尔人特点的句子,再分别用四字短语来归纳。
交流:维吾尔人具有哪些特点呢?
豪气乐观
热爱土地
天性爱美(调换一下词语的顺序就可以了)
能歌善舞(反问:你是通过哪个句子概括出来的?)
豁达乐观
3.点明:首尾呼应的写法。课文结构非常清楚,大家概括得也很正确,真好!当我们填完这一栏的时候,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不是已经明白了?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懂事情。
先请大家大声地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看看我是通过一件什么事感受到了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
交流:一个汉子在沙尘暴中热烈的歌唱,使我惊奇进而肃然起敬。
方法: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品析对比:同学们概括得真好,一下子就清楚了这件事。那我把这段话变化一下,看看你能不能发现,与课文有怎样的不同?请自己读一读——
六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那是个停电的晚上,我在被窝里忽闻一阵马车飞奔、铜铃丁冬,车上一个汉子嘶着沙哑的嗓子在迎风引吭。马车远去,风中的歌声仍在夜空中渺渺回荡……当时虽然我听不懂他在唱什么,但在这样可怕的夜里竟能听到如此热烈激昂的歌唱,我不由得惊奇进而肃然起敬了。
a.发现不同。
有没有发现变化:缩减了一句话。
b.发现句子特点。
大家见过沙尘暴,那就好,那就请你自己轻轻地多读几遍这句话,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又好像听到了是怎样的声音?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画面,这样的声音出现在你的眼前,你的耳边呢?
这句话它有怎样的特别之处呢?
拟人、人物动作、神态
用上拟人的方法,就更写出了沙尘暴的巨大。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c.放在段落中理解作用。请把这句话放在整段话中去读一读,你对这个句子是否有新的理解呢?反衬。
能不能说得具体些呢?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倾听与汉子的驾着马车迎风引吭高歌进行对比,沙尘暴撕扯与热烈激昂的歌声形成反衬。
真好,你很会联系上下文,思考非常深刻全面,这样一写呀,就对比写出了维吾尔人的豪气与乐观了。
3.刚才对这一个句子的比较,我们有了许多收获,我把我们的收获写下来:
例:那是个停电的晚上,沙尘暴铺天盖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我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
我们对这个句子的理解:这一句子联系全文,作者采用反衬的写法,写出了对维吾尔人的豪气与乐观。特别是“撕扯”一词运用了拟人手法,更写出了维吾尔汉子的这一特点。
4.小结理解句子的方法:看来这个句子能不能省去?是的,通过刚才的所学,你知道我们应该如何去更好地去理解欣赏一个句子呢?
联系全文:欣赏作用、欣赏写法、欣赏用词
四、自学第2-7自然段
1.下面我们来练一练,我把课文第2-7自然段中一些有特色的句子统一罗列了一下,请拿出作业纸,你能先写出这几句话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吗?
课堂作业:请先写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然后选择一句在课文中划出来,最后联系课文对句子进行理解欣赏。
1.谁能想象那黄灿灿、香喷喷的烤肉是在土堡似的土馕坑里烤熟的!谁又能想到维吾尔人著名的日常食品——馕,也是在土馕坑里烤成的!
2.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3.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的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
4.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的眼睛,妩媚的笑容,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
我欣赏的是这句,理解是:
学生自学,巡视的过程中,给学生标上序号。
2.交流(4位学生)。
联系全文,指导点拨,加强补充,加强学生相互评价,自评,并朗读体会。
a.谁能想象那黄灿灿、香喷喷的烤肉是在土堡似的土馕坑里烤熟的!谁又能想到维吾尔人著名的日常食品——馕,也是在土馕坑里烤成的!
作者用两个反问句式来表达和田维吾尔热爱土地的程度。两个感叹号表达了作者对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敬佩和惊叹。
b.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作者不但非常精练、形象地写出了大小、颜色、形态等维吾尔民族服饰的特点,而且把它们比作“一幅巨大的抽象画”,让原本“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c.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的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
3.请一位同学小结一下,课文为什么要运用了这些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方法?
正是为了更好地写出了维吾尔人身上具有的一个个特点。
我们再今后写文章的时候可以经常这样去写。
五、回归“热爱生活”
撕扯 寂静 边缘 恶劣
1.学到这里,我有一个疑问:和田地处寂静的沙漠边缘,环境恶劣,沙尘暴会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维吾尔人为什么还如此豁达乐观,还经常载歌载舞呢?
2.正是对生活的热爱,齐读——
维吾尔人才会具有豪气与乐观
他们热爱土地的程度才会令人惊叹,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才不会扼杀爱美的天性
才会将歌舞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惊恐、恶劣、深邃、铺天盖地、迎风引吭、肃然起敬、形态各异、随风摇曳、美不胜收、载歌载舞、豁达乐观”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3、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2、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预备铃时间播放维吾尔风情图片和维吾尔民歌《我们新疆好地方》渲染气氛,创设学习情境。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能歌善舞、热情、漂亮、环境恶劣……)
(教师适时出示地图,引导学生找到新疆和田)
3、那么让我们赶快进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吧!请同学们把书本打开,翻到37页《和田的维吾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出示温馨提示
1、学习提示:(1)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词读准,把课文读通,同时画出文中具有民族特色的词语。(2)课文写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描写具体的。
2、学法指导:快速默读,用笔勾画,旁批,注解。
(二)交流
1、刚才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其实读书就是与文字进行交流,现在说一说你们都勾画了哪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词语。
明确:土馕坑、馕、库乃其、巴扎、都帕、艾得来斯、巴朗子。
2、交流特点
三、深入研读,感悟民俗风情
(一)研读“豪气与乐观”
1、那是个停电的晚上,沙尘暴铺天盖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我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忽闻一阵马车飞奔、铜铃丁冬,车上一个汉子嘶着沙哑的嗓子在迎风引吭。
(适时强调吭字的读音及另一个读音和引吭的解释。)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地处大漠边缘的和田恶劣的自然环境,反衬出维吾尔汉子的豪气与乐观。并用“我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的神态、动作描写,与维吾尔汉子在沙尘暴中驾车飞奔迎风引吭的形象进行对比,凸现维吾尔人的性格特征。
(二)研读“热爱土地”
1、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能想象那黄灿灿、香喷喷的烤肉是在土堡似的土馕坑里烤熟的!谁又能想到维吾尔人著名的日常食品──馕,也是在土馕坑里烤成的!
(1)作者用两个反问句式来表达和田维吾尔热爱土地的程度。
(2)作者用了两个感叹号,表达了作者对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敬佩和惊叹。
(3)朗读这段话,注意体会和田维吾尔人对土地的热爱,体会作者的惊叹之情。
2、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1)作者不但非常精练、形象地写出了衣服的大小、颜色、形态,而且用打比方的方法把它们比作“一幅巨大的抽象画”,让原本“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2)理解“韵味”
(三)研读“爱美”
1、他们天生爱花。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人的门框边、房梁上、墙壁的挂毯上。
(1)句子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赞美维吾尔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依然爱花、爱美的天性。沙土里种着花(实写),门框边、屋梁顶雕刻着花(虚写)、墙壁的挂毯上绣着花(虚写),有维吾尔人的地方,就有盛开的花。
(2)(欣赏图片)可见凡是有维吾尔人的地方就有花。
2、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的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
(1)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写出了维吾尔人爱花的天性。
(2)解释“美不胜收”
(3)作者在写“都帕”“艾得来斯”时都用到了打比方的方法,写得很美、很生动。一起动手写写。“( )犹如( ),又似( )。”(句子练习)
(四)研读“维吾尔姑娘漂亮、小伙子热情俊朗浪漫风趣,能歌善舞”
1、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妩媚的笑容,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维吾尔姑娘非常漂亮。
2、小伙子热情俊朗,浪漫风趣,而且姑娘小伙子都能歌善舞。
3、从哪里感受到维吾尔人能歌善舞?
(1)这种歌舞不受场地的限制。无拘无束,随心所欲。
(2)没有歌舞,维吾尔人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五)聚餐形式花样繁多,聚餐的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
(指导“载”的读音)
1、为什么他们能歌善舞?
明确:他们有豁达的心情;爱生活;面对艰苦,乐观地生活。
2、是呀!正如文章最后一段中说“。“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课件出示)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你有什么发现?
(感悟“首尾呼应”的表达方式)
四、提升认识,深化理解
教师总结: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的品性;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他们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把一个地处沙漠边缘的地区——“和田”变成了“玉石之乡”“瓜果之乡”“地毯之乡”“丝绸之乡”(播放音乐和图片)
五、布置作业,完成积累
1、自由朗读课文,选择�
2、课后选择一些描写新疆风情的文章来读,并做好读书笔记。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难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动漫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说说对维吾尔族的了解。(如能歌善舞、热情、漂亮等)
2、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现在,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如,日常食品馕、烤肉和“库乃其”都是在沙土坑中烤制成的;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晒干;天生爱花;能歌善舞等。)
2、快速浏览,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六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3、讨论: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板书:苦甜)
三、深读品悟,感受地域与民族风情
1、默读课文,结合画出的句子,与小组同学交流:和田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
A、轻声读第1自然段,想像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黑夜,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中传来热烈激昂的歌声。这歌声饱含着对黑暗与沙尘暴的蔑视,以豪气与乐观超越了可怕的黑暗与自然。
B、找一找文中的对比:被沙尘暴统治与破坏的夜—热烈激昂的歌声;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倾听——驾着马车迎风引吭高歌。这样的对比中不由得让人对和田维吾尔民族的豪气与乐观肃然起敬。
C、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2)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2、3自然段,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哪些与土息息相关?
A、“民以食为天”,维吾尔族人的吃几乎离不开土。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惊叹。(“谁能想到”“谁又能想到”两个感叹句。看图片,认识烤肉、馕、“库乃其”这些美味,以及生产美味的馕坑。)
B、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晾晒。想象那样的情景:在寂静广阔而又单调的沙漠上,各色的衣服犹如巨幅抽象画。而能够在这样的背景下画出如此有创造力的画家,只能是热爱生活、热爱土地的维吾尔人。
C、和田维吾尔人的吃和穿,都离不开他们深深热爱的土地。诗人艾青曾深情吟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让我们也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3)爱美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第5自然段,为什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
A、画出作者打比方的句子,体会“美不胜收”。(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
B、爱花、种花、绣花,衣着如花,姑娘似花,维吾尔族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美丽地生活着,正像坚强的花朵,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仍然尽情地吐露芬芳。
(4)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受任何限制,想跳就跳;聚餐的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
四、提升认识,体会写法
1、结合全文,说说对句子的理解,“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的品性;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2、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全文和每段都有中心句子,使文章脉络清晰,易于把握;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3、选择�
板书设计:
和田的维吾尔人
苦→甜
热爱生活
教学目标
1、体会课文小标题的含义。学习课文用小标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组织众多材料的方法。
2、品读文章用优美准确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维吾尔族的特点,表达作者对维吾族的赞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标题的内涵和特点,学习用小标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组织众多材料的方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维吾尔风情的图片和维吾尔民歌(如:文中提到的《达坂城的姑娘》)
学生观看和倾听之后,感受维吾尔民族的特点。
对于一个不曾接触过的少数民族,播放介绍该民族风情的图片和民歌,能够真切而又具体的感受他们的民族风情。这样做既为理解文章作了铺垫,同时也引出了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初步感知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思考:
1、课文介绍了维吾尔族的哪些特点?2、你是如何很快发现这些特点的?
3、能否用维吾尔族的特点直接替代原文的小标题?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交流发言。
整体把握课文。让学生关注到小标题及其所起的作用,理解小标题的内涵及其含蓄之美。
研读课文
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一个特点的介绍,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交流发言。
让学生沉浸到文本中。读一读,品一品,感受语言的美,更进一步的体会维吾尔族的特点。
深化课文
�
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走出来,结合文章内容以及文中的关键句,再次深入把握课文,理解作者对维吾尔民族的喜爱、赞美之情。
作业
为作文“ 校运会”列小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