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冲称象”在中国几乎是妇孺皆知的故事。下面是整理的曹冲称象教学设计【优秀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遇事动脑筋,想办法,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第一段写的是曹操带着儿子和官员去看人家送给他的一头大象。
第二段写的是这头大象又高又大,官员们议论大象的重量。
第三段写的是官员们想出了几种称象的办法,曹操听了直摇头。
第四段写的是曹冲想出了称象的办法。
第五段写的是人们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在三、四自然段中,通过官员们与曹冲不同的称象方法的对比,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把一个聪颖、质朴的儿童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四自然段讲曹冲叙述的称象方法和步骤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曹冲的称象方法是用5句话说明的。第一句是总写。第二至第四句具体地写出了称象的方法,一句话就是一个步骤。文中通过“赶、沉、画、赶、装、沉、称”这几个动词的连用、准确、清楚 www.shancaoxiang.com 地写出了称象过程,使学生理解曹冲以船代秤、以石代象的科学的称象方法。
二、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曹冲称象的办法和过程。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训练学生正确完整地回答问题和复述一件事的能力。
3、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懂得曹冲称象的过程和道理,使学生明白:爱动脑筋能成为聪明的人。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本课的教学为第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书写板书:6、曹冲称象。
(二)讲读课文。范读课文 。(播放多媒体课件)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播放多媒体课件)
思考: 从这一段中知道了些什么? 体会到了曹操什么样的心情?
(四)、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这头象是什么样子的?(用“——”画出来) 并知道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把什么比作什么? 议论、理解这句话,想象大象的样子。“像……像……”这两个比喻句把大象的高大写得既生动又形象。
2、能试着读出大象的高大? 能知道课文写的是称象的事,为什么介绍这头大象的样子?
3、理解“议论”在课文中的意思。官员们议论什么问题呢?读出议论的语气。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
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学生能够说出两句的不同之处。
(五)、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官员们想出了哪几种称象的方法?用(–––––)画出来。
2、曹操听了他们的话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
3、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 (播放多媒体课件)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4、试着读读这段,看谁体会得最好?
指名读–––评议––––分角色读 。
(六)、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说一说: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
2、做实验突破难点。(播放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老师一边演示称象过程。
然后对学生可能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例如:
(1)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3)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船下沉的深浅和大象上船时一样,说明这时石头重量和大象相同)
(4)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出的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们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七)、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
2、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
(学生回答:七岁。)(播放多媒体课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才:说明曹冲刚刚七岁,年纪很小。
(用船代秤,解决“提不动”的问题,用石代象解决宰象的问题,既称出大象的重量,又不伤害大象,是一种科学的称象方法,与官员们笨拙的称象方法形成鲜明对比。)
曹冲才七岁的时候,就想出了这么好的称象方法,如果让你称象,你会用什么办法呢?同学们,曹冲只有七岁。按理说,大人们的经验应该比他丰富,可偏偏是他从官员们的议论中得到了启发,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你可以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一说曹冲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吗?
(八)、总结全文。
1、曹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七岁的曹冲想办法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老师真心的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像曹冲那样遇事多动脑筋,要勇于创新,做一个聪明的孩子。
(九)、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见附页。
(十)、板书设计。
曹冲称象
称象
↙ ↘
官员们 曹冲
造大秤 象上船, 画线, 象上岸
宰大象 装石头,齐线,称石头
直摇头←曹操→点头微笑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字,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3、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知道曹冲是一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会认11个字,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
2.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三、教学难点
1、掌握“秤、称”两个字的读音。
2、学会6个字的形。
3、从曹冲称象中感悟到聪明来自于观察和思考。
四、教学准备
1.演示称象过程的材料。
2.识字、词语卡片,投影仪。
五、教学时数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直插中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秤吗?秤是干什么用的?板书:称。
2、问:称什么?谁来称?请大家打开课本齐读31课的课题。
3、板书:曹冲称象
(二)朗读课文,随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想办法认识它们,记住它们。
2.听课文的朗读录音。
通过听读你认识了那些字?学生边说,教师边出示字卡。
称官柱议论底(得)摇岁牵沿装
3.谁会读?请你带着大家读一读。
4.按自然段的顺序读一遍课文。
5.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这头大象是怎么来的?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部分读句子。
(2)投影显示:大象可真大呀!
(3)你认为老师这样的写法好不好,为什么?
(4)再次投影: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意图:通过读句子体会课文语言的具体、形象)
(5)面对着这样一头又高又大的象,你最想知道什么?
(6)投影出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朗读训练:①读正确。②读出想知道重量的心情。
(7)面对曹操的提问,官员们想出了几种办法?
6.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说一说官员们想出的办法。
①砍树造秤。②宰象割肉。
(2)讨论:官员们的办法行不行?为什么?
指导朗读:曹操听了直摇头。
(3)分角色朗读本段。
(4)曹冲想出了什么办法呢?
7.学习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1)自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曹冲说的话。
①齐读曹冲说的话。
②说一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2)实验演示,加深理解。(可以用课件或实物进行)
8.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指名读文。
(2)投影出示:他叫人照曹冲说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你能把“果然”换个词吗?
(3)用提问指导朗读本段:这一年,曹冲多大?(七岁)
七岁的曹冲就想出了这样的好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我们应该怎样读?
(三)教师小结,点悟启发。
1、小结: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曹冲从大臣们的谈话里,得到了那些启发?
(1)从宰象中想到:怎样才能使整体变化为一部分一部分呢?(石头)
(2)从造大秤中想到:用什么来代替大秤呢?(船)
(3)从“提不起”中想到:用什么来托起大象呢?(水)
2、你们喜欢曹冲吗?为什么?
活动目标:
1.能较合理的想象,分析故事情节,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2.初步感受中国的历史故事,并引导幼儿懂得遇事要开动脑筋。
3.通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
4.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故事视频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画大象引出本次活动内容。(画个大圆做身子,画个小圆做脑袋,画两根粗的树干做大腿,画一根长的树干做鼻子,画两张树叶做耳朵,画两根尖尖的树枝做牙齿,最后画上尾巴。)
二、教师分段讲述故事,幼儿边听边猜边议曹冲称象的方法
1、讲故事,从开头至“我有办法。”
问题:“曹冲会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
2、教师继续讲故事至“在船帮上齐水面上画一道记号。”
问题:“曹冲为什么要在船帮齐水面的地方画一道记号?曹冲接下来会做什么呢?”
3、教师继续讲故事至“曹冲看见船帮上的记号齐了水面,就叫人把石头一担一担地挑下来。”
问题:“曹冲为什么要往船上倒石头?”
4、教师讲故事至结尾。
(1)讨论:“为什么说曹冲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2)给故事取题目。
三、完整欣赏故事,进一步理解故事的内容
延伸活动:
这是一个历史故事,也是一个智慧故事。这个故事在我们幼儿园的楼梯上也有图片,其实在幼儿园还有很多关于民间的故事,小朋友也可以叫你爸爸妈妈讲给你听听。你们还可以请你的爸爸妈妈讲讲你自己的聪明故事,好吗?
课后反思:
为了更好的开展课题研究,我们在走廊、楼梯都张贴了我们老师自己画的民间故事连环画,加深幼儿对民间故事的理解。《曹冲称象》这是个智力故事,在设计的时候困惑很多,因为问题很难提炼,称象的方法怎样才能用幼儿能理解的语言来表述。但在上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对故事有所了解,一个问题抛下去幼儿马上就回答出来了,所以就没有了猜测的机会。整节课用时较短,而且我只用了视频,在分段理解故事时还是用PPT比较好,最后完整欣赏时用视频。虽然课堂效果没有预计的那么好,但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次新的尝试,在选材——设计——试教中自己获得宝贵的经验。
活动目标:
1.能较合理的想象,分析故事情节,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2.初步感受中国的历史故事,并引导幼儿懂得遇事要开动脑筋。
3.通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
4.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故事视频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画大象引出本次活动内容。(画个大圆做身子,画个小圆做脑袋,画两根粗的树干做大腿,画一根长的树干做鼻子,画两张树叶做耳朵,画两根尖尖的树枝做牙齿,最后画上尾巴。)
二、教师分段讲述故事,幼儿边听边猜边议曹冲称象的方法
1、讲故事,从开头至“我有办法。”
问题:“曹冲会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
2、教师继续讲故事至“在船帮上齐水面上画一道记号。”
问题:“曹冲为什么要在船帮齐水面的地方画一道记号?曹冲接下来会做什么呢?”
3、教师继续讲故事至“曹冲看见船帮上的记号齐了水面,就叫人把石头一担一担地挑下来。”
问题:“曹冲为什么要往船上倒石头?”
4、教师讲故事至结尾。
(1)讨论:“为什么说曹冲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2)给故事取题目。
三、完整欣赏故事,进一步理解故事的内容
延伸活动:
这是一个历史故事,也是一个智慧故事。这个故事在我们幼儿园的楼梯上也有图片,其实在幼儿园还有很多关于民间的故事,小朋友也可以叫你爸爸妈妈讲给你听听。你们还可以请你的爸爸妈妈讲讲你自己的聪明故事,好吗?
大班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断发展,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有了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遇事追根问底,喜欢探索;乐于帮助别人。本次活动,以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物体的重量为线索,让幼儿大胆地进行创新思维活动。幼儿在由浅入深的实践中不断获取经验,在经验的基础上再大胆展开想象,由此形成良性循环。幼儿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中进步。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13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
2、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培养学生做事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
4、遇事动脑筋想办法的良好习惯,做事时注意采纳别人合理的意见。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读、思、述、议、演示、观察等学习活动,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课前准备:字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思导学
1、创意导学。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谁能说一说大象长得什么样?(看课件)有没有见过称象?(板书:称象)如果叫你称象,该怎么办?然而大约早在1800年以前的时候,我们聪明的祖先中有一个才7岁的孩子,就出色地完成了称象的任务。他的名字叫曹冲。他是三国时代魏国国王曹操的儿子。你们想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称象》。
2、前置性学习检测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2)谁能给大家说一说你知道的曹操和曹冲是什么样的人?
二、字词教学
1、自主阅读。注意给生字正音,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2、再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找出文中的人物。教师相机板书曹操、官员、曹冲
3、小组合作学习,读读生字记记字形,并给它们找找朋友。
4、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读准字音“柱、秤、沉、止”。
(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5、重点教学书写生字:底、然、称、秤
三、精讲探究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生答)教师简介曹操,理解“官员”一词。
(2)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段
(1)看图说说你看到的这头大象。
(2)指名读,思考:这头大象长得怎么样?找一找文中写大象的句子,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图文结合具体认识象高大。
(3)指导再读描写大象的句子,读出象又高又大又重的感觉来?
(4)看到这么一头大象,大家心里会想什么?官员们表现怎样?(语句训练,用“一边……一边”说句话。)
(5)官员们想出了几种办法称象呢?这些方法行吗?(讨论)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态度怎么样?(理解“直摇头”)
(6)朗读第2、3段,引导读出疑问、反问的语气。
过渡:七岁的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边听边思考,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想出一个了办法,引读:他站出来说……(读第四段曹冲说的话)
3、刚才一上课时,有的同学就想了解曹冲是怎样称象的,现在请大家看第四段,再读这一段,看看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1)和同桌说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2)出示课件,看一看曹冲是怎样称的。
(3)用上“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在小组内说说曹冲是怎样称的,推荐一名最好的给大家说说。
4、按照曹冲的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了吗?学习最后一段。
四、课后检测:按课文内容填空。
先把大象赶到(),看船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身上()。再把大象(),往船上(),等到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把船上的石头搬下来()。()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