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是对一个观点进行辩证和论证的一种写作形式,通过写议论文可以提高自己的思辨和说服能力。阅读时要保持专注和专心,不要分心和走神。如下是敬业的小编醉清风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15篇教师的数学解方程教学设计大全,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类推能力,使学生自主经历口诀的编制过程,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掌握7的乘法口诀的特征,熟记口诀,并逐步提高灵活运用口诀的能力。
3、通过多角度的练习,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一、自主探索。
1、引入。
教师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图。
教师:这是同学们用七巧板拼成的图案,都拼成了什么?
教师:拼一个图案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怎样列乘法算式?你能编一句乘法口诀吗?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1个7是71×7=77×1=7一七得七。
教师:拼两个图案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对应的乘法算式或乘法口诀是什么?
教师继续完成相应板书。
教师:像这样,同学们能根据这7个图案试着编出其他的7的乘法口诀吗?
2、编制口诀。
打开课本72页,尝试在书上填写。
3、全班交流。
(1)汇报,并上黑板写。
(2)根据学生汇报,课件出示7的乘法口诀。
(3)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说一说哪个算式可以表示拼4个图案所用的拼板的块数?相对应的乘法口诀是哪一句?
“五七三十五”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七七四十九”这句口诀为什么只能计算一道乘法式题?
二、记忆口诀。
1、刚才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大家编出了7的乘法口诀,下面请大家拍手齐读口诀,读后让学生自己记忆口诀。
教师: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中哪句容易记?为什么?
教师讲述动画片中的情境,让学生寻找7的乘法口诀,并运用联想记忆口诀。
教师:看,这些故事和生活中的俗语也能帮助我们联想到乘法口诀。
2、7的乘法口诀还有什么特点?
从上往下观察,口诀中的第一个数依次多1,第二个数都是7,积依次多7。
教师:为什么积依次多7?
让学生利用发现再次记忆口诀,之后再进行对口令的游戏。
三、灵活运用。
1、看算式说口诀。
7×3=7×5=7×6=3×7+7=。
7×4=7×7=7×2=7×1=7×7-7=。
2、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事物、现象和故事与7有关呢?
(1)算七星瓢虫身上的点。
(2)算诗的字数。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是本周经典诵读古诗,你们会背吗?学生齐背。
这里有7吗?你们知道诗中一共有多少个字吗?怎么想的?
教师:每句7个字,所以又叫“七言诗”。
教师:加上题目一共有几个字?怎样列式?
(3)编一编。
1个矮人1顶帽,7个矮人7顶帽;。
1个矮人2件衣,7个矮人()件衣;。
1个矮人3条裤,7个矮人()条裤;。
1个矮人()双鞋,7个矮人()双鞋。
1、认识等式,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感受等式与方程的练习与区别,体会方程是特殊的等式。
理解等式的性质,理解方程的。意义。
利用等式性质和方程的意义列出方程。
课件。
一、预习测试。
直接写出得数:
二、自主学习。
1、交流预习作业,指名学生口答。
2、出示天平。
知道这是什么吗?你长大它是按照什么原理制造的吗?
说说你的想法。
如果天平左边的物体重50克,右边的放多少克才能保持天平的平衡呢?
3、教学例1,出示例1图。
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50+50=100(板书)。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1)指出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
(2)等式有什么特征?(等式的左边和右边结果相等:等式用等号连接)。
能说说什么样的式子叫做等式吗?(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教学例2,出示例2图。
天平往哪一边下垂说明什么?(哪一边物体的质量多)。
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独立完成填写,集体汇报。
板书:
x+50100x+50200x+50=150x+x=200。
如果让你把这四个式子分类,应分为几类?为什么?
指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而这些等式与前面所看到的等式又有什么不同?(等式中含有未知数)。
知道像x+50=100,x+x=100这样的等式叫什么吗?(方程)。
说说什么是方程?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4、讨论: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
指出: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方程是特殊的等式。他们的关系可以用集合圈表示。
5、教学试一试。
独立完成,完成后汇报方法。
让学生说一说,每题中的方程哪个更简洁一些?
三、多层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独立完成判断后说说想法。
2、完成“练一练”第2题,第3题。
交流所列方程,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咧?你是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一第1题。
能说说每个线段表示的意思吗?方程怎样列呢?
小组中交流列式。
4、完成练习一第2题。
理解题意,说说数量关系式怎样的?
列出方程并交流。
5、完成练习一第3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42、每日一题。
写出一些方程,并在小组里面交流。
方程。
50+50=100x+50100x+50=150。
x+50200x+x=200。
知识与技能:理解有关概念: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体会用方程来表示数量关系的优越性。
过程与方法:能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会找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情感与态度: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教学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概念的形成应具有更大的涵盖面、影响力和迁移性,由此通过自我理解、生成、连接,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本课《方程的意义》的教学设计,基于对数学概念及概念教学的再把握,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有了比较大的变化。这是我们的尝试,也是一种思考和探索。
整体的把握:
数学概念不仅是局部的,而且是全局的;不仅是静态的。,而且是动态的;不仅是学科的,而且是儿童的。所以对方程概念及其教学应从多个层面加以把握:
形式层面——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关系的一种)。这是一种静态的结论。
发现层面——经历方程模式的生成过程,它来源于现实又回到现实,寻找等量关系并用方程来表示。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直观具体层面——举出正例或反例。
直觉层面——一种数学的意识、一种方程的感觉。
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有力的认知结构(其中包含知识结构、方法结构和经验结构)。
目标的把握:
经历从现实问题到方程概念建立的过程,(方程是从现实生活到数学的一个提炼过程,一个用数学符号提炼现实生活中特定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
渗透方程思想的三个方面:设立未知量,将其当作已知数,参与到问题中事实的表达;建立等量关系,用方程表示(方程是说明两件事情是等价的);区别未知量与己知量,只要经过运算,就可用已知数表示未知量。
过程的把握:
统揽全局基础上的局部聚集,突出“知识胚胎”的生成。学生的认识不是线性发展的,而是整体式推进的。各个部分知识的拼装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有生命的知识,只有胚胎式的整体推进才能领略到知识生命的意蕴。所以概念教学须克服原有的分割式、部分式教学,突出“知识胚胎”的生成。传统教学注重从部分到整体,形成一个结构。现代教学应更重视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形成更有意义和活力的结构。
本课方程概念的教学,力图围绕目标形成一个包括知识技能、思维方式和方程思想的整体结构,在其后的教学中再对方程的各个部分进行深化,形成所谓同心圆结构的知识生成模型,这是儿童认识的规律,也许可以解决数学教学中知识太“散”的问题。
经历“问题情景——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全过程。从“问题情景——数学模型”展开数学化和结构化的过程。再从“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展开结合现实寻找意义的过程。方程整体概念生成必须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使目标的各个部分协调地组合在一起,产生一种数学的意识和方程的观念。
参考文献:
(2)林永伟、叶立军编著。《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第65页。方程产生历史的启示意义。
(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教学思考。
1、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引入,培养学生建模思想,归纳、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3、由知识来源于实际,树立转化的思想,由设未知数、列方程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思想,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
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工具,增加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
1、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体会学数学的快乐,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
难点。
1、由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过程。
2、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2。
启发探究获得新知。
活动3。
运用新知体验成功。
活动4。
归纳小结拓展提高。
活动5。
布置作业分层落实。
复习一元一次方程有关概念;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新知。
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让学生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回顾梳理本节内容,拓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分层次布置作业,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文档为doc格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系列“春游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初步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学生的独立、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会“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
学会解决旅游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时,学生能选择较合理的策略。感悟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活动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引出春游的课题。
1、诗歌欣赏:《春天来了》,这是一首学生在语文考试中自己创作的诗。这么优美的诗,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在这美好的春天里,同学们最想做的是什么?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引出“春游”的课题。
2、你喜欢旅游吗?在旅游中要注意什么?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去感受旅游的快乐,但在旅行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问题,要同学们一起解决。让我们出发吧!
二、合作探究春游中的数学问题。
1、选择合适的租车方案。
(2)先让学生估估、猜猜。与小组同学讨论后把租车方案填在课本上。
(3)租车方案怎样租车最省钱?
(4)汇报结果后总结方法:最省钱的策略是,车的座位如果不能坐满,空位必须尽可能少一些。因此,租1辆大车和2辆小车的方案最合适。
2、快餐店用餐。
师:到达目的地,同学们玩得真开心,转眼到了吃中饭的时间了。导游把大家带到一家快餐店用餐,这里的食品真丰富,有凉菜、热菜、主食、饮料等。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你最喜欢的食品。
(1)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再把自己的选择填在课本的表格里,算出你的午餐一共花了多少钱?(提醒学生别浪费。)(2)汇报结果,看看大家都选了哪些营养又美味的食品。
3、买纪念品回家。
师:在快乐的游玩中时间过得真快,到了该返回的时间了。导游把大家带到一家纪念品商店,让同学们买些纪念品带回家。
(2)根据图中的信息回答问题。并提两个不同的数学问题,再解答出来。
(3)如果你有20元钱,你准备带什么纪念品回家?说说理由。
师:同学们,愉快的一天结束了,你一定玩得非常开心吧?而且用你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你是最棒的!你是不是希望把你的快乐与大家一起分享呢?那就请你把它记下来吧。你这一天是怎么过的,在游玩的过程中解决了哪些数学问题?有什么感受?请按下面的格式写一篇数学日记。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延伸:清明节到了,如果学校要带六年级的同学们去茅家岭烈士陵园扫墓,你能不能设计一个旅游计划?(填在课本第38页),下节课在班上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请你试试吧。
高三×班现有学生__人,其中男生__人,女生__人,作为文科普通班,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行为习惯较差,高二下学期的期末考试中进入文科全年级前50名的学生有__人,总成绩在400分的学生有__人。
二、工作要点。
理想教育——确定学习的具体目标,人生的大目标。
态度教育——敢于吃苦,敢于拼搏(通过学习往届高三毕业生的优秀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典型教育——向好学生学习,向第一看齐。
信心教育——相信自己一定能行,为自己的人生做最后的拼搏。
2.加强规范训练,即让学生养成:
(1)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每页书都要认认真真地读,每节课都要认认真真地听,每道题都要认认真真地做,每个错题要认认真真地改。
(2)一滴不漏的学习要求。培养学生互帮互学,凡是学过的`知识都应该会,凡是做过的题都应该对,凡是要求记住的都应该牢记在心。努力做到四清: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不留疑点,不留死角,切实打好基础。
(3)始终如一的学习习惯。严格的学风,不仅应坚持一周、一月、一学期,而且应该坚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治学严谨的学风应始终如一。
3.加强学法指导。根据“新教材、新大纲、新教法”的特点,依据高考形势的变化,要在总结学习以前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上,结合高考最新形式,认真研究教学管理的新对策,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教育学生在突出语数外的同时,综合科目要在应用和学科渗透上下功夫,特长科顺其自然。
(2)加强学法指导并对学生进行分类,实行分层推进。
(3)加强对学生的行为、学法习惯的养成教育,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努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提高主动认知的能力。
(4)发挥优秀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养成一种互帮互学、团结向上的良好班风。(5)当好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搞好师生配合,建设一个师生和谐的班集体,为教学、为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写成用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3.会检验一对数值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学习态度.
(四)美育渗透点
1.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尝试指导法.
(-)重点
(二)难点
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
(三)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课时.
电脑或投影仪、自制胶片.
本章的内容包括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和应用,其中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本章的主要内容,而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是本章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一、本章知识的学习流程图:
二、基础性目标总结:
一元一次方程是最基本的代数方程,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后续学习(其他的方程、不等式以及函数等)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打好基础,对本章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力等进行及时的归纳整理,安排必要的、适量的练习,使得学生对基础知识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对基本技能达到一定的掌握程度,发展基本能力。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达到了以下的基础目标:
2、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
3、了解解方程的基本目标,熟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4、清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
三、发展性目标总结:
在对本章知识的学习时,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注意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从中体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感受数学的`实际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基本上要达到以下目标:
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能够“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等量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2.通过观察、对比和归纳,探索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通过探究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体会其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四、融通性目标总结:
1、突出建摸思想,实际问题作为大背景贯穿全章。
在本章中,课本安排了许多有代表性的实际问题作为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背景材料,实际问题始终贯穿于全章,对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引入和对它们的解法的讨论,都是通过提出实际问题,为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然后求解一元一次方程这样的过程进行学习的。
2、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强调通过比较来认识新事物。
出自
本章在是在学习了有理数和整式的加减运算后进行学习的。整式的有关知识是方程变形的基础,同时学好一元一次方程为后续的一次方程不等式、其他方程以及函数的学习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探究性学习。
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是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本章中有许多实际问题,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本章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身边的问题研究起,主动收集寻找“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并更多地进行数学活动和互相交流,在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体会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多种探究方法,促成活跃的探究氛围,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五、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1、在本章教学时,由实际问题到具体知识,再讨论具体知识,这一顺序知识的自然形成过程一致,但刚开始教学时很多老师感觉思路比较乱,反映出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把握不是很准确,通过教学研讨,确定整章的主线是通过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那么由问题中产生具体的知识,再对知识的探究应该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为了在一堂课中更加突出重点,在学习解法的时候,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应该略讲,首先要抓好基础的落实,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适当的练习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的解法。在学习了解法的基础上,后续的学习应该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进行必要的归纳总结,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好本章知识。
2、由于学生在上个学段学习了简单的方程,所以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已经有了一定情况的了解。根据实际情况反映,小学教师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要求比较高,大多数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轻松,所以在解法学习时间安排上,有5个课时的时间是主要研究解法的,有2个课时的时间是主要研究和归纳如何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十分熟悉的实际问题的。
3、在实际教学中,老师普遍反映学习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的分层十分明显,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能较快达到学习目标。但对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则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个 在分析的过程中,为了更清楚的找到问题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可以适时地介绍利用图形和表格的方法去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4、在落实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注意要有适当的重复练习,才能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加以纠正,但是要注意避免学生陷入机械的重复训练。在教学中如果把解方程的本质和其中的算法和算理讲清楚的话,很多时候通过作业反馈,学生能够较熟练地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
六、章末目标检测说明。
本章单元测试设计了2份检测题,测试(a)主要是对基础性目标的检测,测试(b)则适当加大了对发展性目标与融通性目标的检测的比重。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在教学实践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采用抓两头、促中间,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全体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1、备课。
精心钻研教材,细心备课;做到:重点难点突出,易混易错知识点清晰,并掌握好、中、差学生的认知能力,分层次设计练习题,分层次落实训练内容,使全体学生都能轻松学习,学有所获。
2、授课。
一是从问题出发进行教学。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教学过程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持续不断的教学活动”,而问题又是数学的心脏,通过问题教学唤起学生的创造灵感,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开启心智。从而使学生达到“三自”,即: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3、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
二是利用课后时间与其谈心,树立正确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同时经常在学困生的作业上、试卷上写上一些鼓励的语言,及时与家长交流学生学习的情况,做到学校、家庭齐关心。
4、利用年轻精力充沛优势。
在下半学期抓好部分学生晚自修工作,形成学习小团体,带动班级、年级学习数学的风气。利用网络资源,参考历年各省市中考题,了解中考动向,充实自身知识。
二、团结奉献拼博进取。
1、团队合作。虽然初三教师只是一人孤军奋战,但我们三位数学老师团结在一起,把初三教学工作摆在首位,齐心协力,采用听课、评课,使初三的数学教学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
2、努力拼搏。在复习阶段,老师们团结合作,齐心协力,找题、选题、编题,并对一些资料进行剪贴重组,自编大量资料,使习题具有典型性,科学性、实效性。而自己也对于每次单元测试,摸拟测试,不管每天几点钟考完,当天必须批改,因此,经常把没有改完的试卷带到家里完成,摸爬滚打,坚信功夫不负有心人。
三、科学备考真抓实干。
1、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具体要求是:明方向、对方法、细备课、深挖掘、精选材、强典型、准讲述、清思路、实效果。
复习分三个阶段:(1)基础复习、(2)专题训练(3)摸拟测试。第一阶段要求紧_教材,打好基础知识,做到三个重视。
1、重视易混、易错知识点;
2、重视“三基”的落实,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
3、重视学生的薄弱环节,实现的目标是对重点知识过程化,基本图形结论化,使定理图形化、图形公式化、公式语言化,即形、式、语言三为一体,让全体学生都有收获。
以上是我在初三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虽有所收获,但也还有些差距。我有决心与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倍努力,一如继往,积极投身于新课标的实验中去,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在同行教师的帮助下,不断总结新经验、新方法,使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争取再创佳绩。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形成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关系。
难点:克和千克质量概念的建立。
课件,2分的硬币,黄豆,天平,两袋500克的盐,台秤,自己带来的小物品等。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想知道今天在超市里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吗?仔细看看。(课件出示:教材第100页情景图)。
生1:他们都在讨论跟质量有关的话题。
生2:从图中知道5个苹果重1千克,一壶豆油重5千克,一包饼干重110克……。
师:生活中物体的质量经常用到,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是“斤”和“两”,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克”和“千克”,这也是今天我们要共同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质量与生活联系密切。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师: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例1)。
生1:我知道了一盒口香糖重3克,一袋菊花茶重12克,一包美味瓜子重100克。
生2:我发现这些比较轻的物品都是用“克”作单位的。
师:是啊,我们一般用“克”作单位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克”是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用字母“g”来表示。
学生在小组里测量较轻物品的质量,寻找重1克的物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小组测量的结果。
(1个2分的硬币重约1克)。
师:估一估下面的物品哪些比1克轻?(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做一做”)。
指定学生回答,并适时作出评价。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比1克轻?
生1:一块小橡皮比1克轻。
生2:一根头发比1克轻。……。
2、教学例2。
师:其实生活中有更多物品的质量超过1克,甚至更重,那么对于比较重的物品,我们常用什么作单位呢?大家一看就知道了。(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例2上面的图)。
生1:一桶洗衣液重5千克,我觉得应该是用“千克”作单位称量比较重的物品。
生2:一箱苹果重25千克,我
师:“千克”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用字母“kg”来表示。
师:仔细看看,苹果的箱子上写的是“净含量”,什么是“净含量”呢?
生:“净含量”是指这箱苹果的质量,不包括箱子的质量。
师:对,生活中经常用到“净含量”这个词,它是指桶里、箱子里的物品的实际质量。
想一想,1000克有多重?举例说一说。
生:生活中常用的食盐一包重500克,两包食盐的质量就是1000克。
师:那你觉得“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1千克=1000克。
师:谁知道在生活中用“千克”作单位的秤有哪几种?
生1:我在超市里、菜摊上见过的有电子秤、台秤。
生2:我在体检的时候见过测体重的体重秤。
生3:我在实验室里见过弹簧秤。
师: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秤太多了。仔细看看图中这些指针分别指着几,告诉大家所称物品有多重。(课件出示第102页例2下面的图)。
生1: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
生2:小朋友的体重是23千克。
师:请在小组里合作交流,称出质量是1千克的物品,用手掂一掂,想想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重1千克的。
学生在小组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在里填上“”“”或“=”。
2千克20xx克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2500克3千克。
4、判断对错。
一个鸡蛋约重50克。()。
小明今年7岁,约重20xx克。()。
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一袋盐500克,两袋这样的盐重1千克。()。
三、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四、作业布置:
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第3题和第106页第8题。
分数乘整数的知识基础在于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及分数的意义及整数乘法的意义等知识。在课堂的开始环节,我对这些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复习,再进入分数乘整数的教学。
分数乘整数的算法很简单,在相乘时,分母不变,只把整数和分数的分子相乘作分子。在教学这个内容时,我关注到新教材在算理方面的重视,注意到图形和算式之间的联系,在计算前充分让学生感知涂图形的过程。因此,在后面计算方法的得出就水到渠成,比较容易了。
整堂课上下来,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比较清晰。目前还存在的问题就是约分的环节,有些学生喜欢算出结果以后再约分,对计算过程约分还不愿意采用。可能对于这种在计算过程当中的约分,还是一知半解,对这样约分的道理理解得不够清楚。我在介绍这种办法的时候还特意把要约分的分数改写成分母和分子分别由几个数相乘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可能这样做,还做得不够吧?再由于上学期的约分知识很多学生就不熟练,有不少学生仍不断出现约分错误和忘记约分的情况。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掌握了求未知数x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1)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会解简单的方程,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3)结合教学,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天平一只,算式卡片若干张,茶叶筒一只。
一、创设情境,自主体验。
本课以游戏导入,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平衡,自主体验,积累数学材料,为更好地引入新课,理解概念作铺垫。并且无论是生活中有趣的平衡现象,还是天平称东西的实际状态,都无不放射出科学的光芒,它们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兴趣的激发,知识的体验,更有潜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精神。
二、突出重点,自主探索。
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列式观察,自主探索,分析比较,逐次分类,讨论举例等一系列活动去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把知识探究和能力培养溶为一体,锻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投入。同时层层深入的设疑和引导也渗透了教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鼓励和培养,使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亲历求知的过程,如剥茧抽丝般汲取知识的养分。
三、自学思考,获取新知。
在教学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时,通过出示两道自学思考题。
(1)什么叫方程的解?请举例说明。
(2)什么叫解方程?请举例说明。”改变了以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学课本,将枯燥乏味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例子加以阐明,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依赖于直观这一矛盾。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在教学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检验方法时,也采用了让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检验的方法及规范书写格式。
四、使用交流,注重评价。
要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合作学习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新的教学理念使合作学习的意义更加广泛,有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等。生生合作有助于相互验证、集思广益。师生合作体现在“师导”,尤其在学生思维受阻,关键知识点的领会上,在本课中,有多处让同桌互说互评互查的过程,合作的力量必将促使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也将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一、感受天平的平衡现象,悟出等式的性质变化。
在学习中,我以多媒体中天平的平衡来呈现等式的性质,学生能直观形象的理解性质,平衡的条件是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但具体到方程中应用起来学生感觉活动是获取真知的有效途径,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得出结果:天平的两侧都加上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
二、等式性质解方程——初步感悟它的妙用。
在课堂上学生对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感到很陌生,在他们原有的经验中更喜欢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来解,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优越性,从而养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习惯。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其实学生是非常主动的,他们总觉得天平能启发着他们去解决这么神奇的方程,孩子们对方程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好奇心。
1、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45—x=2324÷x=6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较熟练地利用等式的方法来解方程,但用这样的方法来解方程之后,书本不再出现x前面是减号或除号的方程题了,学生在列方程解实际应用时,我们并不能刻意地强调学生不会列出x在后面的方程,我们更头痛于学生的实际解答能力。在实际的方程应用中,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很显然这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了。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x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x,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
2、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以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们列方程时怎么避免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出现等等。
变式教学法的核心是利用构造一系列变式的方法,来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数学问题的结构和演变过程,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以及创设暴露思维障碍的情境,从而形成一种思维训练的有效模式。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在相同条件下迁移、发散知识的能力。它能做到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使各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尝试到成功的乐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使他们的应变能力得以提高,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变式教学的功效。
1.克服思维的惰性状态,培养思维深刻性。
教师通过不断变换命题的形式,引申拓展,产生一个个既类似又有区别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挑战中寻找乐趣,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2.克服思维的封闭状态,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教师在数学变式教学过程中,不仅只重视问题解决的结果,而且针对教学和重难点,精心调设有层次、有坡度的,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例(习)题。学生在讨论归纳中,启迪思维、开拓思路,在此基础上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在不断探索解题捷径的过程中,使思维主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并渐入佳境。
3.克服思维的保守状态,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变式教学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去思考问题,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深化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克服了思维保守性,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的目的。
4.运用变式教学,培养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的热情。
变式教学教学是对数学知识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揭示不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够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1.适度适量的原则。
适度,即是变式设计不能过繁荣适量,即是变式内容设计不宜过多。要求过繁,学生思维往往会出现“卡壳”,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问题我解决,降低学习效率,长期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解题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精神的培养;内空过多,不但会再次造成是题海,还会增加无效劳动,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持续的兴奋强度降低。过繁过多的变式设计不仅对学生学习课内知识没有帮助,而且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效果也就自然大打折扣了。为此变式题要精选,要以不太难、不太繁但要学生动脑筋思考为度,使学生肯于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从中发现规律。
2.充分有效的原则。
抽象的知识不仅要通过熟悉的、广泛的、众多的事物才得以形成,而且在感性向理性的抽象思维活动中,教师除了提供常态的标准材料,还要变换材料的非本质属性,即提供充分的事物变式让学生感知、比较。否则,学生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是容易造成知识内涵增加,外延缩小。
三、变式教学的方式。
1.概念课中的变式教学。
概念,在数学课中的比例较大,初中数学教学往往是从新概念入手。正确理解概念,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概念教学有其特殊性,它要求不仅学生识记其内容,明确与它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而且要能灵活运用它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概念往往比较抽象,从初中生心理发展程度来看,他们对这些枯燥的东西学习起来往往是索然无味,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很困难。而采取变式教学却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使学生度过难关。教师应通过变式,或前后知识对比,或联系实际情况,或创设思维障碍情境,来散发学生学习兴趣,变枯燥的东�
2.例题课中的变式教学。
有的数学教师在例题讲解方面采用的是“教师讲例题,学生仿例题”的公式化的教学,这种单纯性地讲授和简单地套用阻止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教材中的例题富有典型性和深刻性,在中学数学教学例题变式教学这中,所选用的“源题”应以课本的习题为主,课本习题均是经过专家学者多次筛选后的题目的精品,我们没有理由放弃它。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和挖掘课本的习题,也可以是其它的题目,如选自辅导资料的题目或历年高考、中考题等。编制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用和多题一解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选取的范例应具有“四性”:针对性、基础性、灵活性和可变性。即对所学知识的训练有针对性;能用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加以解决;解法灵活多变;可以进行题目变式,联题成片。
四、变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变式数量的确定。
数学变式的数量确定是一个首要的问题,原因是:第一,课堂时间有限,这个客观条件促使我们必须考虑问题变式的数量;第二,即使将数学学习时间拓展到课堂以外,我们也不可能提供并且教授学生关于某个特定数学内容的所有变式,因为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变式,我们也没必要提供并且教授学生关于某个特定数学内容的所有变式。所以,数学教学就是教会学生通过体验有限变异这样一个过程学会面对未来变异的本领,其实这种理念在数学教学中早有体现,如学会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通过解有限道题的练习获得解无限道题的能力就是这种理念的早期提法和朴素表达。
2.变式问题的合理性。
由于变式数量的有限性,因此必须选择好的问题进行变式,这里所说的好的问题主要是指:一是问题必须包含合理的变异,所谓的合理,既指形式上的,又指内容上的,还指变异数量上的,形式应是有所变化的,内容应是能够接受的,数量应是恰如其分的;二是问题必须包含尽可能多的、不再重复的变异,只有这样,有限的问题才能包含尽可能多的变异,从而就构成有效的问题变式。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变式训练,起到巩固基础、培养思维、提高能力的作用。特别是,通过设计变式训练培养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联想、敢于怀疑的品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这应该是一名数学教师努力和不断的追求的远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