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风·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诗歌。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爱岗的小编给大家分享的6篇氓教案,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一.诵读(形式可以多样)诗歌,整体感知
1.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
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听录音,领会阅读技巧,明确本诗写作内容。
3.学生朗读诗歌,指出《氓》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
答案:“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二.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1.翻译诗歌,强调文言重点。
(过程与方法:学生小组讨论翻译,8分钟后,回报成果,老师总结并强调重点文言现象。)
2.大屏幕展示重点,提问检查。
解释下列红颜色字词的含义:
(1)抱布贸丝。
(2)至于顿丘。
(3)匪我愆期,
(4)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6)泣涕涟涟。
(7)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8)体无咎言。
(9)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10)之耽兮,不可说也。
(11)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1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13)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14)二三其德
(15)靡室劳矣。
(16)夙兴夜寐
(17)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18)兄弟不知,
(19)老使我怨。
(20)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21)信誓旦旦
三.通过“老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探究→老师指导总结”的过程鉴赏领悟
1.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
2.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个女子的形象?
对爱情与幸福有诚挚的追求、勤劳
无辜被弃、无奈,不能抗争命运
温柔、坚强
3.本诗采用怎样的。叙述角度?有何作用?
运用“我”(第一人称)的好处: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更具亲切感、真实感。
4.说出《氓》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的好处。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好处:结构上,(1)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是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2)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 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似连;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
2、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3、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二、教学重点
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三、教学难点
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四、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相关幻灯片
学生: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大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一起回忆《诗经》中熟悉的诗句,比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它们或书写追求爱情的幸福,或表达爱情不可得惆怅,或表达相思之苦,或书写对爱情的忠贞。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学习它的另一篇有名的诗篇——《氓》
(二)、关于《诗经》 :
1、内容与名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间的诗歌,共305篇。
2、组成:
《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3、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铺陈);“比”者,“以彼物喻此物”(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联想)。
(三)、诵读
1、请学生个别读,边读边纠正读音。(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
3、齐读课文。
4、以检查预习的方式解决重点字词。
(四)、梳理情节。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力求表达完整,叙述完美。
贸丝——送子——复关——贿迁——桑寓——室劳——暴矣——静思——老使我怨——亦已焉哉
2、全诗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基调:热情、幸福 悔恨、沉痛 清醒、冷静
(五)、具体研习
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后明确。
1、在这个悲剧故事中作者刻画了怎样一个女子的形象?
点拨:大家自由发言,尽量用原文中的诗句来佐证我们的观点 ,学生讨论发言,可以说到勤劳,善良,温柔,忍让,刚强等
《诗经》两首:氓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教具方法:多媒体
诵读法、讲解法、讨论点拨、改写创新。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卫风氓》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二、《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四、具体研习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后明确。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女子:纯真、热烈、专一、痴情、温顺迁就。
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性情暴躁。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
明确: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重点聚焦: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
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
5、结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6、结合课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也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
五、艺术鉴赏:
板书一:对比的写法
《氓》是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回忆中运用了对比写法。
婚前:生活幸福,性格热情、温柔、纯真。
女主人公
婚后:受尽屈辱,性格刚烈,认识清醒。
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
氓
婚后:“二三其德”、“至于暴矣”
板书二:结构图
情节 感情基调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赋) 恋爱--热情、幸福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婚变--沉痛、怨恨
(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
(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决绝--清醒、刚强
(赋、比、兴)
六、思考下列问题
1、应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2、试分析“氓”的性格特点?
3、《梁祝》和《氓》都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
七、作业:翻译诗歌第六章。
一、思考领悟 《诗经》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成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写实手法。按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生活中带本质性的社会问题,使诗歌创 《氓》,偏重叙事;《采薇》,偏重抒情。两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感情都相当丰富、复杂。那么,我们要读懂《氓》(《诗经·卫风》)抒发了什么情?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采用了什么手法?《采薇》(《诗经·小雅》)抒发了什么情?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诗好在哪里? 二、鉴赏评价 《氓》,抒发弃妇的怨忿之情;叙事与抒情的结合和比兴手法。《氓》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幼年时的欢乐、恋爱时的盟誓、婚后的变卦,怨愤、留恋、痛苦等婚恋悲剧。尤其是《氓》中的第三、四两章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透过桑叶衰败的景象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切合人物的身份,形象生动和谐。“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朱熹《诗集传》)。其中两个感叹句,语调激切,以警醒、提示的口吻劝告所有的女性;“士之耽兮……不可说也”,语气舒缓,流露出女主人公的无奈和无助,令人同情。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这是叙事、抒情和比兴结合的典范例子。 《采薇》,抒发士卒远戍的劳苦和哀怨之情;情景相生,重言叠字。诗中的“杨柳”又成为后代“折柳相赠”与“折柳思远”的文化元素的滥觞。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其中像“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等重言叠字的例子比较多,这样反复吟咏,构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网络,给人缠绵悱恻的美学效果。
一、指导思想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福州市教育局防溺水视频会议精神,全面开展防溺水事故的安全教育,切实有效的减少和防止此类事故的发生,确保师生人身安全,为我校安全工作的持续稳定和构建"平安先行学校"提供保障。
二、活动主题
预防为主、宣传教育为先,全面构建学校防溺水安全工作防护体系"。
三、活动时间
20xx年5月1日至9月30日
四、活动形式
以学校为单位,全面组织开展活动。
五、活动内容
1、要充分认识对师生进行防溺水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每年夏季青少年学生因游泳、嬉水而引发的溺水事故时有发生,因溺水死亡的学生人数居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的首位。而绝大部分溺水事故都是在学生脱离监护私自下水游泳的情况下造成的,事故的发生给遇难学生的家庭带来了难以抚平的痛苦和巨大损失。因此,学校要从此类事故中吸取教训,深刻反思学校教育和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查找差距,进一步提高对师生进行防溺水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认真研究学生发生溺水事故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加大对师生进行防溺水教育的力度,不断增强防溺水安全教育工作的时效性、针对性和预见性,努力把溺水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程度。
2、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管理,加强防溺水专项教育。
学校从现在起至九月底,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集中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专项活动。一是学校要通过升旗仪式、每天5分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板报墙报、宣传标语、专题报告、召开家长会、手抄报、安全专刊以及利用身边案例等形式和途径,在学生中深入开展防溺水专项教育。二是学校要加强管理,严明纪律,明确要求中小学生不能私自下水游泳;不得擅自与同学结伴外出游泳戏水;不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领的情况下私自到海、江、河、湖、溪、塘、水库等地方游泳;不到无安全措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参加有组织有家长带领的游泳活动,要清楚自己的体质和水性,不打闹,不逞强,不贸然下水,严防意外发生。
3、加强沟通,形成联动,共同做好防溺水安全教育工作。
要认真分析本校特点,进一步加强与家长、社区的沟通和联系,取得家长和社会各有关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共同做好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工作,预防学生溺水事故的发生。要通过家庭访问、家长会和向家长发公开信、签订防溺水安全承诺书的形式,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增强家长的安全意识和监护人的责任意识,使家长在节假日及学生上学、放学途中这些脱离家长监护和学校老师管理的时段承担起监护人的责任,加强对孩子的监管;特别要注意做好外来工子女家长的沟通工作,督促他们做好自己子女的安全工作。要争取社区支持,在江(河)边、湖边、水厍边等设立安全警示牌。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广大中小学生珍爱生命,远离危险。
六、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注重实效。要分工落实责任,周密部署,认真制订活动工作计划和方案,科学合理安全地开展活动,确保工作扎实有效。
2、健全制度,建立长效机制。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建立防溺水安全宣传教育长效机制。
1、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
2、《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二、文言知识:
1、注音并解释:
氓(méng)淇水(qí)愆期(qiān)将子无怒(qiāng)
乘彼垝垣(guǐ)(yuán)载笑载言(zài)体无咎言(jiù)
尔卜尔筮(bǔ)(shì)于嗟鸠兮(xū)(jiē)其黄而陨(yǔn)
无食桑葚(shèn)犹可说(tuō)自我徂尔(cú)淇水汤汤(shāng)
来即我谋(jí)言既遂矣(suì)无与士耽(dān)以我贿迁(huì)
女也不爽(shuǎng)渐车帷裳(jiān)(cháng)士也罔极(wǎng)
夙兴夜寐(sù)(mèi)靡有朝矣(mǐ)(zhāo)抱布贸丝(mào)
咥其笑矣(xì)及尔偕老(xié)隰则有泮(xí)(pàn)
言笑晏晏(yàn)亦已焉哉(yān)躬自悼矣(gōng)(dào)
2、通假字:
例句假借字本字意义
氓之蚩蚩蚩蚩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将子无怒无毋不要
于嗟鸠兮于吁唉
犹可说也说脱脱身
隰则有泮泮畔边岸
不可说也说脱脱身
3、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到达今义:连词,表另提一事)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古义:你今义:儿子)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请今义:副词,即将)
(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多年今义:表年龄)
(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古义:差错今义:爽快)
(古义:不专一,有二心今义:数词)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义:快乐今义:宴席)
(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义:民今义:流氓)
(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古义:卜筮的卦象今义:身体)
(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古义:标准今义:程度副词,很)
(古义: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今义:数词)
4、词类活用:
(1)其黄而陨(名词作动词,变黄)
(2)士贰其行(数词作形容词,不专一)
(3)二三其德(数词作形容词,不专一)
(4)夙兴夜寐(名词作状语,早;晚)
5、学成语识文言:(解释成语意思)
(1)毫厘不爽:丝毫差错也没有。形容非常准确。
屡试不爽:多次验证都准确无误。
(2)载歌载舞: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的欢乐。
(3)忠贞不贰:忠诚坚贞,没有二心。
(4)白头偕老:指夫妻相亲相爱,共同生活到老。
(5)信誓旦旦:形容誓言说得非常诚挚。
(6)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奋不懈。
6、文言句式:(翻译下列诗句,尽量保留原诗的韵味)
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译文:请你不要生气,就把秋天作为婚期。
②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译文:不是我拖延时间,你没有好的媒人。
7、固定句式
①载笑载言(载……载……,固定句式,译为“一边……一边……”)
②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焉哉,固定结构,语气词连用,表示强烈的感叹,可译为“了吧”。【合作探究】
1、《氓》是以谁的口吻写的?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式?叙述了哪些经历?你能从中感受到主人公怎样的内心情感?
以女子的口吻,自述的方式,叙述了她自己的婚恋悲剧。
恋爱(热情、幸福)——婚变(怨恨、沉痛)——决绝(清醒、刚烈)
2、本文在表现手法上以叙述为主,这种手法在《诗经》里称什么?赋
3、除了赋的手法,你还了解了《诗经》的哪些手法?举出文中例子,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比兴。详见《教参》。
4、你还能从平素所学的文章或歌曲里举几个用了比兴手法的例子吗?请以“爱心”或“感恩”为话题,尝试用比兴手法写一段话。
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比手法的运用。
⑴“我”婚前和婚后的生活的对比。
⑵“我”婚前与婚后的思想变化的对比。
⑶“氓”婚前和婚后的态度的对比。
(4)“我”和“氓”对婚姻的态度的对比。
【课堂达标】
1、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和释义有错的一项(A)
A、氓(méng民)之匪我愆(yan拖延)期体地咎(ji灾祸)言
B、靡(mǐ没有)室劳矣躬自悼(dào伤心)言笑晏晏(yàn欢乐的样子)
C、隰(xí低湿的地方)则有泮(pàn通畔)渐(jīan渐湿)车帷裳(cháng布幔)
D、将(qiāng请)淇水汤汤(shāng水势很大的样子)其黄而陨(yǔn落)
2、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句(A)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B、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C、淇则有岸,隰则有泮、D、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下面诗句中没有用“兴”的手法的一句是(D)
A、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B、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C、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子之于归,宜室其家。
D、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4、对下列各句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B、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终于又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
C、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劝说了。
D、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
5、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D)
A、为了赶在学术会前完成论文,他夙兴夜寐,辛辛苦苦忙了一个月。
B、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C、商店经理信誓旦旦地说:“我们的商店无假货。”但一检查,几乎全是假货。
D、香皂买回来后,屡试不爽,气得我奔向商店,大呼:“退货!”
6、填空、默写。
(1)(《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共(305)首,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2)《氓》中表现女主人公对氓的思念的句子是:乘彼危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等到氓后的无比喜悦的心情的诗句是: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女对爱情有什么深刻的认识?请用原文回答: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表现女对爱情的忠贞及氓的负心的句子是:女也不爽,士二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表现女的勤劳的诗句是: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5、、语言知识表达与运用:
(1)前段时间,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日前在欢迎新党主席郁慕明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后引来一片非议,原话如下:“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今天我们中国人民大学的师生以火一般的热情在这里欢迎郁慕明先生一行。”请问问题出在哪里、
“七月流火”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两句话说:“天气越来越凉了,该做棉衣服了。”可见,此词意是指天气渐冷,而不是望文生义的天气炎热、。
【拓展延伸】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礻颉⑦之。
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李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③有:得到。
④掇:摘取、拾取。
⑤捋:成把地握取。
⑥袺:手持衣角盛物。
⑦礻颉:把衣襟掖在腰间装物。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赋。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答: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