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桃花源记》复习课(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10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桃花源记论坛】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桃花源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校:南门中学
科目:语文 年级:初二 时间:2011、10、20 授课教师:
参与备课成员:
课题:《桃花源记》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文,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4.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概括各层大意,,积累重点词语。
3、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掌握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问题设计 1、 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2、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3、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4、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5、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6、 渔人-
2、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策略方法 1朗读法 2想象法 3自主和作探究法 4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课前预习1. 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生字词的读音。
2. 学会利用工具书和课后注解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圈画在书上。
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情况,诵读课文 2、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3、内容剖析,进一步理解文章 4、质疑解难
5、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时间
分配 设计
意图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快) 自主合作
探究问题
(慢) 互动展示
解决问题
(透) 当堂训练
巩固问题
(精) 巡视指导
激励启发
检查预习情况,诵读课文 演示
PPT 1、读准重点字音。
2、A.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B同学齐读课文。
C.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笔译全文
学生
自由发言、朗读课文
观看
ppt课件 学生通过听发言、观看课件加深预习内容的印象,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通过学习加深印象,掌握必要的文体常识,纠正误读字音。
订正朗读节奏,训练古文诵读能力。 引导学生养成预习课文的习惯和查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的读书习惯。
教师点拨朗读方法,具体就课文指导朗读。 10
分
钟 培养
自学习惯和朗读能力
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重点字词
2、译文
四人小组一起解读而后集中解难,或者让老师提问,学生答疑,五个段落分类处理。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理解文章意思。 辅导基础差的学生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理解文章意思。 教师点拨古文翻译方法 18
分
钟 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内容剖析,进一步理解文章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理清思路和线索。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 教师点拨学生,先写后说,锻炼语言组织能力、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指导交流讨论,激发学习兴趣。 10
分
钟
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质疑解难
见问题设计内容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 通过思考回答问题,加深对课文理解。 教师点拨学生,思考回答问题,锻炼思维能力和临场反应能力,加深对课文理解。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踊跃发言。 5
分
钟 锻炼思维能力和临场反应能力
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 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 通过思考回答问题,掌握文章主旨。 2
分
钟 领悟主旨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21.桃花源记
桃 发现桃花源: 景色优美 向往
环境良好 和平
花 进入桃花源: 生活安定 安宁
民风淳朴 反对
源 离开桃花源: 不复得路 无问津者 战争
剥削
记 似有似无 理想社会
课后反思
余龙翔
教学内容:句子复习(修改病句)
教学目的:会修改病句,掌握一些常见的病句的类型;能指出句子中的毛病,并加以改正。能正确地使用修改符号修改句子。
教学重、难点:寻找病因,不改变原意,同时以最简要的方法修改。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日期:5月12日上午第1节
执教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在平时说话和写文章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些有毛病的句子。这些句子主要是在词语之间的联系上有毛病,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病句”。为了把意思表达准确,表达清楚,我们必须学会修改病句。这节课我们来复习修改病句。
二、复习修改病句
(一)、温故知新
1、回忆类型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常遇到的病句都有哪些类型?谁来说说。
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词序颠倒、重复啰嗦、指代不明、前后矛盾、不合事理。
2、修改病句的步骤
修改病句,如同医生给病人看病,要找准病因、对症下药,修改病句,一般可分四步:
读:默读原句,了解句子本来的意思。
找:找准病因。
改:针对病句的不同“病因”,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修改:加、换、删、调、改。但在改时要对症下药,改动要少,切勿添枝加叶,要保持原意。
查:查句子语法、逻辑是否正确,查句子是否保持原意。
3、小结。
修改病句的重点和难点是寻找病因。它的原则是不改变原意,同时以最简洁的方法修改。
4、类型练习:
⑴看到老师们日夜辛苦地工作,使我很受教育。
⑵永春的春天是异常美丽的地方。
⑶我们为他的爱国热情深深地感动了。
⑷这本书对我很感兴趣。
⑸他说错了一句错话。
⑹参观了化工厂和造纸厂后,大家都说:“这个厂变化真大。”
⑺参加春游的同学基本上都到齐了。
⑻大家的眼睛都集中到主席台上。
5、师生讲评。
(二)巩固练习
1、判断题:下面病句哪一种改法最正确,请在括号里打“√”。
⑴病句:永春的名胜古迹很多,牛姆林是唯一的一处。
①永春的名胜古迹很多,牛姆林是最美的一处。…………( )
②永春的名胜古迹不多,牛姆林是其中的一处。…………( )
③永春的名胜古迹很少,牛姆林是其中的一处。…………( )
④永春的名胜古迹很多,牛姆林是唯一的。………………( )
⑵病句:面对着碧波荡漾的东张水库。
①我面对着碧波荡漾的东张水库。……………………( )
②面对着碧波荡漾的东张水库,我放声歌唱。………( )
③碧波荡漾的东张水库多美啊!………………………( )
④我面对着波涛汹涌的东张水库。……………………( )
2、读句子,有错误的打“×”,并改正过来。
⑴大家讲卫生,我们的健康和疾病就有了保障。( )
⑵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而且有办法解决。( )
⑶这只小花猫浑身雪白,一根杂毛也没有。( )
⑷听到我国又发射一颗人造卫星的消息,高兴得跳起来。( )
⑸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
⑹太阳能发光,能发热,是一个大火球。( )
(三)提高训练
1、综合练习:
⑴夏天的晚上,常常卧在院子里看星星。
⑵在老师的帮助下,终于端正了学习习惯。
⑶英语对我很感兴趣,我特别喜欢。
⑷小明和小毛参观了化工厂,他受到了很大教育。
⑸昨天傍晚刮了一夜风雨。
⑹我的家乡是福建人。
⑺我不禁忍不住流出泪来。
⑻我一定改善不好的坏习惯。
⑼老师今天讲的知识我基本上全懂了。
⑽花园里,万紫千红的红花争相开放。
⑾王明从小爱学习,形成了动脑筋。
⑿《林海》的作者是老舍写的。
⒀李大钊与其牺牲生命,也决不向共产党屈服。
⒁尽管天气不好,总是按时到校。
2、师生讲评。
3、质疑问难:
我们已经复习了病句的各种类型,同学们还有其它地方不明白或不理解的请上来说说。
(四)综合训练。
⑴、用学过的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一段话。
春天的一个星期日,爸爸妈妈带着我去春游黄浦公园。公园里络绎不绝的游人。各色各样的红花都开了,有一串红、月季花、腊梅花……红的像火,白的像雪。蜜蜂、蝴蝶在花中飞舞。看到这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地说:“多么诱人的春色呀!”登上二层楼的亭子,我举目四望,只见浩浩荡荡的黄浦江水向东奔走,浦江上面烟囱林立,外白渡桥上车来人往,车水马龙……这一切,真叫人心慌意乱。
①复习修改方法:Ⅰ、读通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Ⅱ、修改不恰当的字、词。Ⅲ、修改语法、逻辑上有错误的我句子。Ⅳ、修改语段上用错的标点符号。
②尝试修改
③小组讨论
④汇报交流
⑵找出需要修改的地方,并在原处改正。
有一天,天气很热。光顾向我们朴课,很晚还不去幼儿园接她的孩子……明明。孩子自己跑回家,小脸冻得通红。这件事,被我感动的眼泪只在眼眶里转。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怎样修改病句。修改病句前必须读懂句子,明确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对语法上有毛病或逻辑上有错误的部分进行修改。修改后还要细致检� 有的病句不止一种修改方法,只要表达清楚即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病句时,千万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总之,修改病句要认真开动脑筋,巧用修改方法。
[复习课(修改病句)(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董英杰
一、 创设情境,导入:到生字王国寻找学习秘诀。
二、 进入读音宫。
1、 读准生字的读音并发现:记一个带一串的方法。
2、 小组讨论:没有规律的生字该如何复习。
3、 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
4、 展示第一个学习秘诀:学生字要注意,读准字音莫随意!
三、 进入偏旁宫。
1、 本学期你认识哪些偏旁?
2、 和你的同桌比一比写以下同偏旁的字,3分钟内看谁写的多?
3、 小组讨论评价。
4、 从这三组字,你有什么发现?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知识呢?
5、 总结:分析字的偏旁部首就能了解字的基本意思。
6、 运用分析字的偏旁部首就能了解字的基本意思的方法完成练习。
我会填:
蓝 篮 摘 滴 连 莲 坐 座 叶 夜
( )天 花( ) ( )果子 一( )水 ( )花
( )线 ( )车 一 ( )山 ( )子 ( )晚
选词填空
他 它
1、( )是我爸爸。
2、鱼缸里有一条鱼全身通红,我给( )起名叫红红。
又 右
1、这个苹果( )大( )红。
2、他在我的( )面。
鸟 乌
1、树林里有一只小( ).
2、一只( )鸦口渴了。
气 汽
1、( )球飞上了天。
2、( )水真好喝。
座 坐
1、车里有许多( )位。
2、( )在那里的人是我妈妈。
7、 总结:区别形近字、同音字可以通过分析字偏旁了解字的基本意思的方法。
8、展示第二个学习秘诀:字偏旁有含义,细细分析知其意
四、进入结构宫。
1、本学期,你学了哪些结构的字?
2、要写好这几种类型的字,得按照一定的笔顺规则,通过一组练习来发现一下这种规则
第二关 按要求写生字,每个写3个
①从左写到右的字:
②从上到下的字
③先里头后封口的字:
④从外到内的字:
⑤从内到外的字:
3、 发现规律。
4、 展示:写生字看仔细,笔顺规律别忘记。
五、总结
[一年级期末生字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解决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借助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序观察,从不同角度提出并解决问题,对所学的加法、减法、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的实际问题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建构基本的解题模型部分+部分=整体。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观察,从多角度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类比较,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一个数加上另一个数,所加的数越大,和越大,反之和越小和从整体中去掉的部分越多,剩余越少,去掉的越少,剩余越多的函数思想。
二、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掌握了多角度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能通过分类、对比、观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的互逆关系,建构解题模型,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复习多角度观察问题,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用不同视角观察问题,用整体部分的关系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有序观察,获取数学信息
(1)让学生认真观察水中情境图,说一说图上有什么。
要求学生说出:河中的鸭子和鹅分成左右两部分;也可以将鸭子和鹅分成两部分。
(2)让学生认真观察猴子图,说一说图上有什么。
要求学生说出:猴子分成左右两部分;也可以分成树上和树下两部分;分成大猴子和小猴子两部分。
(3)让学生观察小鸟图。
要求学生将小鸟分成空中飞翔和在树上休息的两部分。
2.依据学生的观察提出问题
依据上图让学生提出:河中的鸭子与鹅一共有多少只?
依据上图让学生提出:一共有多少只猴子?
依据上图让学生提出: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3.依据问题列式解答
(1)河中的鸭子与鹅一共有多少只?
预设:9+10=19(只)
预设:11+8=19(只)
由学生介绍列式,说明列式的道理。
思考:选择的条件不同,为什么都用加法计算?
(2)一共有多少只猴子?
预设:7+8=15(只)
由学生介绍列式,教师要追问:同样是7为什么一会儿表示左边的小猴,一会儿表示树上的猴子?
思考:相同的数表示的意思不同,与整体是什么关系?
(3)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预设:8+3=11(只)
思考:以上问题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为什么有的问题能列出一个算式,有的能列出两个算式?
让学生清楚,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获得的信息也不同,所列出的算式自然不同。但是解决问题的模型是部分+部分=整体的'数量关系。
(二)转变观察视角,提出用减法解决的问题
1.依据以上三幅图提供的信息,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
(1)学生先独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任选两幅图,提出用加法计算解决的问题
预设:树上猴子比鹅少几只?
预设:小鸭子比飞翔的鸟多几只?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思维,不仅能在一幅图中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而且还能在两幅图中建立数量关系。
(三)多角度观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1.解决图1问题
出示停车场图。
先开走1辆,又开走2辆,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还剩多少辆车?12-1-2=9(辆)
预设:还剩多少辆车?12-3=9(辆)
预设:开走多少辆车?1+2=3(辆)
2.解决图2问题
出示停车场图。
先开来2辆,又开来3辆,依据图意提出问题。
预设:一共开来几辆车?2+3=5(辆)
预设:现在有多少辆车?9+2+3=14(辆)
预设:原有的车比开来的车多几辆?9-5-4(辆)或者9-2-3=4(辆)
学生说想法:看整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3.解决图3问题
课件演示:开走5辆,又开来4辆。
依据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预设:现在停车场有多少辆车?14-5+4=13(辆)
预设:开走与开来的车相差多少辆?5-4=1(辆)
由学生介绍想法。
4.对比总结
(1)相同的图和相同的信息,为什么列式不相同?
(2)在解决问题中,为什么有的问题用一步计算,有的问题要用两步计算?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我们用到什么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件的动态演示效果,突出加、减法含义,使学生明确连加、连减问题实际上也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解题模型是对部分+部分=整体的扩充。
(四)机动练习。
小明和小华同看一本书,小明看了9页,小华看了7页,两人谁剩下的多?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从画图、举例等方法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引导学生说明想法,感受从整体去掉的部分越少,剩余越多,去掉的部分越多,剩余越少的函数思想。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说说这节课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
4月13日,上午第三节,初三(5)班 ,借用别人的教室
师:上课前先问大家一声,你们认识我吗?
生(全体):认识。
师:是啊,我们在同一个校园内,哪有不认识的道理。了解我吗?
生(全体):不了解。
师:你们看老师我老了吗?
生(全体):不老。
师:� 今天我给大家来上一节复习课,来一次“温故而知新”。(屏幕亮出“温故而知新”)陈老师有没有给你们说过,我们上哪篇课文。
生(全体):《桃花源记》。
师:大家已经知道了我们今天上课的内容。你们还能流利地背出来吗?
生(全体):会!。
师:那好,我们一起来把课文背诵一遍。(师生一起背诵《桃花源记》完毕)
师:同学们记得很熟,但背得有缺点,就是没有把课文的感情诵读出来。同学们,你们是不是觉得背得有点像小和尚念经啊,(学生笑)想不想老师给你们示范。(学生回答说“好”)
师:那老师我就献丑了,但要请同学们原谅的是,老师的普通话不是太好,有点“绍普”味。(学生笑)(教师示范背诵《桃花源记》)
师:� 你们的普通话肯定比老师我要好,能否推荐一位同学出来,再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一遍。(学生推荐,被推荐学生朗读)
师(问朗读的学生):�
生1:读得还可以吧。不过没有老师你读得好。
师:自信加谦虚,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大进步。其余的同学认为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全体):读得很好。
师:你看,同学们也对你的诵读给予了肯定,请坐。那� 从文体的角度看,这篇文章属于什么文体?
生(全体):记叙文。
师:那么,我们就从记叙文的六要素开始复习。故事发生的时间……(学生全体说出记叙文的六要素。学生说,教师把本文的记叙文的六要素逐一投影到屏幕上)
时间:晋太元中(公元376-3)地点:武陵(湖南常德一带)人物:渔人和桃源中的人起因: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经过:到桃源洞里走了一趟结果:遂迷,不复得路
师:我们对经过的概述还可以在简洁一些,最好用一句话。请一位同学来概括。
生2:渔人进了桃源洞,然后又出来了并报告了当地的太守。
师:归纳得很好,请坐。请问在这六要素中,还有那些内容,我们以前没有仔细学习过?
生(部分):渔人。
师:关于课文中的渔人,你们有什么看法要谈。(学生沉默好一会儿)那关于课文,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要提出来。
生3:村人在渔人出去之前,为什么要对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么一句话。
师:村人光是说吗?用“说”字好吗?能不能换一个词?
生3:嘱咐。
师:还有更好一点的吗?
生4:用“叮嘱”可不可以。
师:大家认为用“叮嘱”这词可以接受吗?(学生表示同意)看来同学已经对课文有了很适当的把握。有谁能对刚才同学的问题做解答。
生5:桃源中人已经在洞里生活了很长时间,他们过着和平安宁的生活,当然不希望外面的人进来打扰自己洞中生活的祥和安宁,所以叮嘱渔人不要对外面的人说。
师:这位同学的解答大家接受吗?(学生表示能接受)
生6:我认为桃源中的村人太自私了,他们为什么不让更多的人进来,过他们那样美好的生活呢?
师:这问题提得好,谁来给这位同学解疑,帮老师解围。
生7:他们当然不希望外面有更多的人进� 还有问题想提吗?(学生沉默,埋头看课文,时间过去了两三分钟,教师有些焦急)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渔人的文字找出来好马吗?(学生一边找,一边说,教师亮出幻灯片)
1、武陵人以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3、便舍船,从口入。4、具答之。5、问今是何世,乃不之有汉,无论魏晋。此人 6、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师:同学们还有那些不懂的地方呢?(学生低头看书,两三分钟后)既然同学们没有问题提出来,那老师有个问题,说出来,请大家来讨论,好不好?
学生(全体)(抬起头):好。
师:自从我第一次阅读《桃花源记》起,有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老师的脑海了,二十多年了,今天我把他提出来,请同学们来讨论讨论,这个问题就是--课文中的渔人究竟有没有读过书。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能说明自己观点的理由。(大约一分多钟后)
生8:我认为渔人读过书的,“此人
师:“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8:听说。
师:那“具言所闻”该怎么翻译?
生8:他所听到的全部的话。
师:好像翻译得不是很正确啊。
生8:他从别人那里能听到全部的话,不,事情。
师:请再完整地说一遍。
生8:他讲述了从别人那里听到过的所有的事。
师:同学 我觉得即使没读过书,也是可以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是不是?
生9:“问今是何世,乃不之有汉,无论魏晋”。如果渔人没有读过书,他就不会知道“乃不之有汉,无论魏晋”这些关于朝代更替的事情。
师:“更替”用得好。可是,我们社会里,就有好多老人没有读过一天书,不认识一个字,但他们对三国和有些朝代里发生的故事,也能讲得头头是道的啦。你说他到底有没有读过书?
生9:没有读过吧。
师:要坚持自己的意见,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请你再次确认自己的看法,读过还是没有读过?
生9:没有读过。
生10:我认为渔人读过书。除了刚才寿亮亮说的以外,课文写的“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表明,如果渔人没有读过书,他不会写字,怎么做标记。
师:这位同学讲得有道理吗?做标记难道一定要识字吗?他不能用别的方法吗?(学生点头)
生11:我想渔人应该是没有读过书的。古代人读书没有像我们现在这样普及,一个以捕鱼为生的人,是不可能有书读的。
师:勇气可嘉,说得好!而且能做古今对比和联想,又不为老师的预设所左右,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说得好!但渔人真的没有读过书吗?(学生再次沉默)请同学们看课文注释①,《桃花源记》这则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学生(全体):晋太元中。
师:是公元多少年?
学生(全体):公元376-396年。
师:而这则故事里的桃源村人的祖先大概是在什么时候逃进桃花洞里面的。
学生(大部分):公元前2。
师:是公元221年吗?这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那一年,秦朝发生战乱大概是在那一年?(学生说不知道)那汉朝是那年建立的?(学生又说不清楚,由于是别人的教室,无法查阅资料)还是老师告诉你们吧,汉朝建立是公元前2。这样从桃源中村人的祖先进入桃源洞到故事发生时的时间跨度大约是多少年。(学生经过争论,最后统一说是大约在5左右)
师:今年是公元20,如果我们上推500年,应该是哪一年。
学生(全体):公元1505年。
师:请一位同学来讲一讲从1505年到年这500年间发生的事情。(学生发出叹气声,摇头表示不会)那么我们继续来讨论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渔人到底有没有读过书。
生9:我刚才不是说渔人是读过书的吗,但老师你把我的意见给否定了。
师:老师好像没有否定过你的意见吧。请问别同学,老师我否定过这位同学的意见吗?(学生都说没有)是没有吧,只是你被老师提出的问题难倒了而已,是不是?既然你刚才认为渔人读过书的意见是对的,就请你再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生9:渔人应该读过书,否则他是不可能给桃源里的村人们“
师:�
师:用“历史变迁”,很到位。而且这渔人的讲述还在桃源中村人中产生了什么效果。
生9:“皆叹惋”。
师:“叹惋”怎么解释?同学们是不是把它理解为“感叹惋惜”。“惋”在这里可不是“惋惜”的意思,而是和“叹”意思相同,也是感叹的意思。关于为什么要解释为“感叹”的意思,我在这里不再展开。如果哪位同学有兴趣,我们下课再讨论。还有谁要列举关于渔人读过书的理由呢。
生12:“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如果渔人没有读过书,他怎么能很容易就见到太守呢?在古代,一般的老百姓要见太守,是很不容易的,但课文中却说“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从这一句看,说明太守对渔人非常信任,从而可以证明渔人是读过书的`。
师:同学们,� (学生表示同意)好,既然�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当教师背出第一句时,许多学生和着老师背诵的节奏,和教师一起背起诗歌,教师在屏幕上亮出诗歌字幕)这首诗歌也是写一个渔人或者说是渔翁的,只是这首诗歌中的渔人在钓鱼。我们这里是江南水乡,请你们为他预测一下,他能钓到鱼么?
江 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生13:他肯定钓不到鱼。天在下雪,鸟躲到暖和的地方去了,人迹也没有了踪影,在这江面上只有这个渔翁在钓鱼,鱼肯定也潜到深水去了。
师:讲得很好,像“躲”、“暖和”和“潜”这些词用得非常恰当。那这位渔翁为何要在没有鱼钓的季节里,穿着蓑衣戴着斗笠在大雪天里的江面上钓鱼呢?(学生看着教师)
师:那同学们知道张志和的《渔歌子》吗?(教师打出字幕,学生说)
渔 歌 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同学们读到过柳宗元的《渔翁》诗吗?(教师打出字幕,学生念诗歌)
渔 翁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埃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师:这些渔翁或者渔人是不是不吃饭或者说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呢?不知他们有没有妻子儿女的,他用什么去养活他们!你们说他们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呢?(学生又是沉默)同学们一定知道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两句中用了典故的诗句吗?(学生们问是哪一句)就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作烂柯人”,还记得“到乡翻作烂柯人”的典故吗?(学生还是一片茫然)故事说有樵夫上山去砍柴,遇到两个童子在下棋,他就看他们下棋,一直观到太阳下山,两个童子立起身,对他说,我们要回去了,你还站着干吗,问他是回家还是跟他们一起走,樵夫最后选择了回家。但樵夫到家后才知道他这一站,竟然过去了100年。记起来了吗?(学生说记起来了)你们说,渔翁和樵夫有没有相通之处呢?他们都想追求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学生思考)
生14:他们想过一种轻松悠闲又自由自在的美好生活。
师:这样的生活在人间有吗?
生14:没有。
生15:我认为有的,但必须有很多很多钱。
师:但渔人和樵夫有好多好多钱吗?
生15:没有。
师:所以�
师:你一定肯定了吗?如果肯定了,那你说那样的生活,在古人心里,哪里才会存在?
生15:在他们心里。
师:这当然大家都明白的。(教师用手指指天上)能不能再具体些。
生16:那样的美好生活在天堂。
师:天堂,可惜“天堂”是从西方不久前才进口的,而我们在讨论的是地道的国产货。(学生全体大笑)所以请你换一个词儿。我们平时经常能听到的,说一个人愉快,就说他快活如--
生(全体):神仙。
师:对!这些古代文人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当神仙。�
师: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有资�
师:渔人具备吗,� (学生思考,但没有人举手)请同学们把课文第四段读一遍,然后谈谈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学生读课文第四段完毕)
生18:渔人是个贪婪的人。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18;他离开桃源洞时,不是有村人对他说“不足为外人道也”,但他一离开就处处做标记,最后还报告了太守,太守还派人和他一起去寻找。
师:� 可是课文中没有交代说渔人得到了太守的赏金啊。
生18:那是因为渔人后来再也没有找到进入桃花源洞的路了。
师:原来是这么回事,说得好。请你再说说渔人还是怎样的人。(生18摇头,教师让他坐下)谁还看出来渔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19:渔人还是个不讲信誉的人。他们好好地招待他,他出去时还对他说了“不足为外人道也”,但他没有做到,反而去报告了太守。
师:你是说“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既然桃源人如此高规格的招待了渔人,渔人当然要为人家做好保密工作。可是渔人没有作过承诺啊。
生19:如果渔人没有作过承诺,那也许桃花源里的就不让他出来了。里面的人只是想平平安安地生活,不想让别人去打扰,所以村人就这样好好地招待了渔人。既然人家不想让更多的人晓得他们的情况,他就不该去报告太守。所以他不讲信誉。
师:分析得很到位,观点中肯。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渔人是个:1、是个读过不少书的人;2、是个贪婪的人;3、是个不讲信誉的人。对课文,同学们还有问题要提吗?
学生(全体):没有了。
师:这可不好,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说:没有问题就是有问题,有问题才是没有问题。既然同学们没有问题了,我们就把课文最后一段来朗读一次。(学生朗读完毕)根据我们的分析理解,这一段是不是跟渔人没有发生关系呢?
生20:有关系。
师:理由呢?
生20:点明桃花源诗歌子虚乌有的地方,世上根本就不存在。告诉人们,你们不用再找了。
师:说得好!那么,这一段主要写谁?
生20:刘子骥。
师:刘子骥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20:高尚士也。
师:什么样的人能称为“高尚士也”?
生20: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师:还有--从学业上说--
生20:很有学识的人。
师:对。根据作者的叙述,刘子骥是个品德高尚、很有学问的人。连这样的也想进入到桃花源里面去生活。最后发生了什么事?
生21:“未果,寻病终。”
师:也就是说,刘子骥没有实现他的愿望就死了。我们再联系前面分析过的几首诗歌表述的渔翁,这类人在古代叫做什么?(学生沉默)叫什么士?
生(部分)(低声地):隐士。
师:说得响些。(部分学生高声说:隐士)对,叫隐士。那么什么样的人才配做隐士?(学生沉默)你们认为陶渊明怎么样?
生(全体):也是隐士。
师:对!在古代文人的心目中,陶渊明不但是个隐士,而且是个很受尊敬的隐士。也就是说,做隐士也得讲究隐士的操守。渔人是个隐士吗?
生(全体):不是。
师:不是吗?
生(全体)是的。
师:一会儿说“不是”,一会儿又说“是”,到底是不是?
生(全体):是隐士。
师:那么在你们看来,渔人是个什么样的隐士呢?
生22:是个不将操守的隐士。因为他不够诚信,做了一个告密者。
师:所以,第4点,渔人还是一个不讲隐士操守的人。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要向老师和同学提问题。
生23:既然渔人是个如此不讲信誉的人,村人为何还要盛情款待他呢?
师:这问题提得太好了!谁来解答一下。
生24:因为桃源里面的村人不知道他是个不讲诚信和没有隐士操守的人。
师:从高尚士的刘子骥来推断,你说渔人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因为他告诉太守有这么个地方,但后来又找来找去找不到了,从这世界上神秘蒸发了。太守还会相信他吗?
生24:当然不会相信他。
师:你说他会有什么结果?
生24:估计要坐拘留了,因为在太守看来,渔人欺骗了太守,正象我们现在乱打110也会被处罚一样,渔人当然要受到处罚。
(这是下课的铃声响起)
师:我知道同学们一定还有许多问题想提出来,但下课的时候到了。如果你还有问题的话,好在我和同学们在同一所学校里,请你们把你们有疑惑和还没有搞懂的问题,写在纸上,可以直接交给我,也可以通过你们陈老师给我。我们有空时一起来讨论,或者有我给同学们解答。最后,老师我还有一个一直存在我脑海了的疑惑要同学们回去帮我考虑考虑,这个问题是--《桃花源记》究竟是陶渊明虚构出来的还是他听来以后写成的?(通过荧屏亮出问题)下课。
[交流]
这是一节学区研讨课,虽然我们学区教研组长原先不打算展开讨论的,但当语文老师们坐在一起时,还是有老师发了言。以下是几位老师的发言,仅凭记录,没有经过当事人审阅。
叶公立(绍兴县齐贤镇中学):董老师这节课是复习课,说是“温故而知新”,知新做得不错,但这节课是面向初三学生上的,所以我们必须考虑到中考的问题。而中考要考的知识点主要是文言文中的字词的落实和解释,对于这一点,董老师没有落实好,如何面对中考,我觉得这课上不好。第2� 还有,我觉得董老师的复习从记叙文六要素引入,没有必要,那毕竟是小学里的知识,再到初三提出来复习,完全起不到“温故”的目的。
屠亚红(绍兴县马鞍镇中学):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上课,是我们一直疑惑的问题。上课和考试的关系如何处理,上课要我们用新方法,但考试还是老样子,这是难以解决的两难。当然,在新课程理念观照下的探索,我到觉得董老师的课,作为一种创新,这样上也未尚不可。
陈红军(绍兴县安昌镇中学):我认为董老师这节课主要想在两点上突破:第一点就是通过老师的问来引出学生的问题,开阔学生的思路,这一�
蒋兴娟(绍兴县安昌镇中学):我认为对渔人有没有读过书的讨论是有价值的,但渔人到底有没有读过书这一点,我觉得董老师处理得勉强,文本实际上不能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渔人读过书,如果作为学生,我坐在下面,我到现在也没有搞清楚,渔人到底有没有读过书。还有你说,这些渔翁怎么养活他们的妻子儿女,我想学生也可以说,他们根本连老婆都没有,哪来子女?当然作为开拓学生思路,这样的问题还是有可取之处。
温州啸秋中学 曾晓飞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我想问一下在坐的各位同学,假如你有足够的钱的话,你会把你心目中的房子建在哪里?怎么设计?
(学生沉默)
师:嗯,我记得我们的班长好像对建筑学很感兴趣的,班长先说说好么?
(学生鼓掌)
班长:我心目中的房子应该建在水上的。
师:很奇妙的想法,为什么呢?
班长:因为我比较喜欢在水边的生活,我可以下水游永,钓鱼,我觉得那样的生活很适合我。
师:嗯,班长向往那种清悠的生活。其他同学呢?想好了吗?
(学生开始活跃起来,师开始巡视)
师:QC同学一直在盯着我笑,是不是有话要说。。。
(全体生笑)
生:我心目中的房子应该是建在空中的。
(全体大笑)
师:空中?想像力丰富,不知道我们现代的科学技术能不能造出那样的房子,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因为我比较喜欢站在高空往下看的感觉,然后我可以和云朵作伴,还有,上面的空气一定很新鲜的。
师:孔子登泰山一览众山小,你是在高空中鸟瞰大地,一览世界小,呵呵,这是你的豪情壮志,请坐。有说水边的,有说空中的,还有同学呢?怎么想的?
生:我喜欢在大海边生活。每天面对大海,我的心情就很好。
师:像海子那样,有颗空灵的心,每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对不?(生点头)
师:JL举手了,你的想法是?
生:我喜欢山村里的生�
师:JL同学喜欢远离尘嚣脱离世俗的那种生活。
师:有没有世俗一点的,比如向往热闹的城市,繁华的摩天大楼,有没有啊?
生:没有(几乎异口同声)
师:啊?为什么呀?我就喜欢那种生活呀,是不是温州的房价太高了的原因啊?
(全体笑)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我想,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有向往已久的房子,我们暂且称它为小屋吧,温馨点。这小屋它可能在毛泽东笔下的湘江畔,在徐志摩的康桥边,也可能有在郑愁予达达的马蹄走过的江南小镇,在舒婷浪漫的橡树林里,在狄金森充满诱惑的篱笆下。这小屋也许像海子的房子那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许在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或者干脆就是归有光的一间陋室。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精神的家园,选择什么样的小屋,往往能看出我们什么样的性情和志趣。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李乐薇她心目中的小屋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屏显:我的空中楼阁
师:大家都预习过的对不?在字词上应该不会有什么障碍吧?那么这节课不再强调字词了。还有,我们早读也读过,我还叫他们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画一幅画的,画好了吗?拿出来看看好吗?
生:(有的找画,有的说自己没画)
师:我记得叫你们画画的时候,有学生就叫起来说自己画得不好。没关系,我们不是美术课,我叫你们画画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寓乐趣于学习中,你画画的过程就是你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过程,这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还有些学生画过之后说,自己笔中的画远远不是心目中的那幅画,如果那样的话,我觉得你对课文已经进入深层阅读了,至少你心中有感觉了,知道文章描绘的画面很美。那么,现在,我不叫你们用嘴巴阅读,用什么呢?用耳朵阅读。
生:耳朵?
师:能理解么?用耳朵怎么阅读?
生:哦,就是通感对不?
(生笑)
师:呵呵,用耳朵阅读,就是用耳朵去倾听,我下面要放一个视频朗诵材料,我要大家做到,用耳朵去倾听视频里那个人是怎么声情并茂的朗读的,我们平时又是如何朗读的。然后,把你手中的画拿出来,将你心中的画也拿出来,跟视频里面的画面比比,用眼睛去欣赏画面,然后,用心灵去感应,感应什么呢?感应字里行间作者所体现出来的感情,有没有让你心灵产生共鸣的地方。由于本篇文章较长,全部放完要很长时间,显然是不太合适,我们花个五分钟左右的时间来欣赏,好吗?
(视频播放完毕)
师:好,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你心目中的那幅画面吗?
生:我特别喜欢视频里那座房子,我觉得那就是我心目中的画面,这画面真的太美了。
生:我心目中的画面和它差远了。
师:为什么?
生:我的想象力不够丰富的,没有视频里这么美的,或者我对文章阅读的不够深入吧。我想我比较喜欢这样的生活的,不过不是现在,是以后,老了的时候。
生:我心目中的房子跟它还是有点距离的,房子的风格不是很相同。
师:能说说吧?
生:讲不来,反正就是不同。
师:好的,大家回答很好。我们说,一篇文章到了我们读者手里阅读就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每个人的理解感受都会不同。那么,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是: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多角度写景的方法,还有就是品味语言。当然,作为一篇精美的散文,仅仅是这个层次上的解读是不够的,但是这是第一课时,我们只有在这一层面上理解了才能在下一课时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对不。好的,现在我们进入学习目标第一阶段--理清思路
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概括其内容,并给小屋起个名字,说说小屋的特点。
我先举个例子,比如说,我很喜欢文章的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在这里,作者非常传神的将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一点,我觉得这里的小屋是俏皮的,活泼的,可爱的,灵动的,我给小屋取个名字叫:山之屋。给小屋取名字的时候,我对大家有个要求,必须要以什么之屋的形式命名。
(学生浏览,思考,几分钟后)
师:大家想好了吗?哪位同学先说说呀。想好了就先说说,这个问题应该不是很难对不?你只用说说你喜欢的,说说你所想的。
生:我喜欢十到十二自然段,因为这里写到云和霞,还有那一句,我最喜欢: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我就特别喜欢那种空气。而我的房子是要建在空中的,所以我要给小屋取个名字叫。。。叫。。。叫空之屋。(全体笑)
师:空之屋?能不能用那个“香”字,叫香之屋呢?
生:不好,哦,对了,空中还有云和霞,就叫云之屋或霞之屋吧。
(全体鼓掌)
师:多好听的名字呀,多浪漫的小屋呀,这个名字好。
生:我喜欢十五自然段,这里作者写到小屋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像个空中楼阁,我觉得这里的小屋很美,朦胧美,我取名为夜之屋。
师:好的,夜之屋。
生:我也喜欢十五自然段,但我想取名为梦之屋。
师:梦之屋,多有遐想的名字呀,其他同学呢?
生:我喜欢写小屋和树的关系那几段,作者说小屋像小鸟一样,我觉得小屋有动感,我取名为。。。取名为。。。树之屋。
师:好的,讲得很好。
我把大家刚才讲和归纳一下好吗?
包围在小屋四周的有无花的碧树,有五彩的花,有哪些花呀?
生回答
师:还有灿烂的云和多彩的霞,有山外青山,有绿野阡陌。我们又看到明丽如洗光滑如缎的清晨里小屋,暮霭沉沉满月清辉里的小屋,还有灯影重重下如烟似梦的`小屋。在这里,作者仿佛是以小屋为焦�
生讨论(几分钟后)
师:好,我们一起来说一下好吗?我们先从视觉角度来说,有哪些呢?
生:有近看、远观、左顾、右盼、仰视、俯瞰。
师:也就是说,近处看看,近处望望,上面看看,下面看看,左面看看,右面看看(生笑)还有吗?
生:(小声)还有里面看看,外面看看
师:这位同学观察很仔细,他说里面看看,外面看看,也就是有屋外对小屋的描写,也有屋内对屋外的捕捉,好,大家找出相应的句子。
(各找出相应句子)
师:这是空间角度,还有没有其他角度?
生:有,有白天和黑夜嘛
师:对,还有时间上的变化,有白天所见,有夜晚所观
(师生各找出相应句子并朗读)
师总结: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啊,作者写法多高明啊,想象力多丰富啊,这种多角度写法对我们写作是不是有所启发呢?我记得开学初叫同学们写周记的时候或者写作文的时候,同学们总说自己无话可数,达不到作文字数的要求。作者这种写法对我们是不是有所启发呢?我们也可以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写人物,多角度去刻画人物,人物性格将更丰富,写事件,能写出事件的波澜起伏,同样,写景状物,能产生立体感,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但是,仅仅是构思巧妙,写法新颖够不够?我们说,这摄影机从多角度拍摄,如果选取的画面无法恰到好处的体现小屋的美,选取的景物也不美,那种拍出来的小屋就是怪物一个了对不?(这里我思维有点混乱了,话越说越快)那么,从摄影学的角度来说,将小屋的美展现给我们的是通过画面,那么,一篇文章,小屋的美是通过什么展现出来的呀?
生:文字
生:语言
师:对,构思好,写法好,如果语言贫乏无味,写出来的文章也不足于打动人,那么,我们接下来就品味本文的语言好吗?
屏显:品味语言
师:如何品味语言呢?讲荷塘月色的时候好像提到了一点对不?
生:从修辞入手。
师:对,修辞入手也是一种方法。很多同学品味语言无法下手,我下面推荐几种方法。
屏显:画面美:形、态、姿、色、远、近、高、低、动、静、日、夜
善用修辞:形丽姿美
化用名句:意味深长
巧用文言:简洁凝练
对偶句的整齐美、排比句的流畅美、长短句的错落美
师:我们学诗歌的时候,讲过意象,有些意象的画面就很美,比如,再别康桥中。。。
生:金柳、水草、彩虹、夕阳、星辉。。。
师:对,这是从字词角度入手的,相信这点大家都会的,对不。辞格方面,大家都很熟,你觉得哪些修辞方法最能体现出美感来呢?
生:比喻,拟人,还有通感。。。
师:这是从句子角度来分析的,还有化用名句,巧用文言。巧用文言方面有很多,有化用古诗词句的,有直接引用的,或者巧妙的选取古诗词中传统的意象,这点我们在诗歌里学过,有这么一位高手诗人的,是。。。
生:。。。
师: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
生:郑愁予。东风,柳絮,江南,这些意象很美
师:对,这些都是从句子的角度入手,还有是从句式的角度入手的,比如说,对偶句往往给我们整齐美感,借用闻一多三美诗歌理论来说是。。。
生:建筑美
师:还有,排比句往往给我们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就具有流畅美了。同样,长短句参差感很强,给我们错落美。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一一从这些角度来品味语言,而且有些角度同学自己都学会了的对不,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从化用古诗词入手品味语言,然后再看看时间的安排,好吗?
屏显:化用古诗词
师:同学们根据屏幕上显出的古诗词,在文中找出句子,看看哪句是化用屏幕上划线句的,并且比比看。
屏显:王观《卜算子》王维《汉江临眺》李白《望天门山》温庭筠《菩萨蛮》的内容。
这一版块完成很顺利。
师:好,到这里为止,我们好像从来没提到过作者对不?学到这里,你对作者的印象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的课本还有参考书之类上面,从来没有提到作家的性别,大家觉得,这么一篇美文是出自女性作家之手呢?还是男性作家之手。
生:男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学案上用的是“他”。
生:应该是女的吧,男的会写出这样的文章。、
师:作者的性别曾经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引起过争议,而且网络上也从来没有她的照片,后来经过考证,这是位女性作家。(背景音乐响起)作家李乐薇,江苏人,后来到台湾从事文学工作,以散文见长。她不愧为写作高手,用她那优美动人的语言,明丽清婉的文笔给我们带来了这么一篇如诗如画的美文。这美文尤如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淡淡的,恬恬的,却又是让人如此的回味无穷,我想,如果没有高深的文学功底的人,没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的人,没有如诗如画般的心灵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那么,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体味作者美好的情感,愿我们都能拥有如诗如画的心灵吧。让美充满诗的心灵,让诗的心灵充满美。
下课铃响。
汉语拼音复习课
一、故事导入
在茂密的大森林里有一个神奇的动物王国,许许多多小动物在那里幸福快乐地生活着。今天,动物王国的狮子大王想邀请爱动脑筋、爱学习的小朋友们去做客,你们想去吗?狮子大王还准备了动物王国最美丽的花朵送给遵守纪律,认真听讲的小朋友呢。让我们赶快出发吧!
二、复习声母表
1、瞧,动物王国到了。大门上有一道狮子大王为小朋友们准备的 “芝麻开门”题,只要你能把这些字母按顺序串联起来,森林的大门就会为你打开。狮子大王为每一个想去动物王国的小朋友准备了题目,请小朋友拿出题目,安静而又迅速地答题。)
2、我们一起按着声母顺序读一读。注意读声母时又轻又短。门上出现了什么呀?(原来是大象哥哥在把门呢)
3、检查一下你串起来的是这一只大象吗?有错误的赶快改正。
4、我们一起按顺序把声母表读给大像哥哥听。
三、认读韵母
1、咯拉拉,动物王国的大门开了,看来大象哥哥对小朋友的表现非常满意呢!瞧!导游孔雀小姐也来迎接我们了,听说小朋友们正在学习拼音,孔雀小姐也想考考大家学得怎么样。看,孔雀导游展开了美丽的尾巴,仔细观察,美丽的羽毛里都藏着什么?谁来和他们大声打招呼--学生认读韵母。)
① 比一比,谁的眼睛亮,哪几对韵母看看有点象,其实不一样。 (出示韵母组)
② 听一听,谁的耳朵灵(听力练习)
2、(孔雀导游对大家的表现很满意,她正抖动美丽的尾巴呢!你们看,这次出现的又是什么?(鼻韵母)他们是怎样排列的?)
①(前鼻韵母)读时要注意什么?谁来读?(标上数字)我们一起来做手指操。
②(后鼻韵母)读时舌根向后缩。谁来读?
③瞪大小眼睛,仔细来辨别。(看一遍)
来开双轨火车。
小结:
四、认读整体认读音节
1、孔雀小姐带着我们森林的深处,正好看见一只小白兔在采蘑菇呢。(出示小白兔)原来今天兔妈妈生病了,想吃新鲜的蘑菇。于是这只懂事的小白兔就自告奋勇地出来采蘑菇了。出门前兔妈妈告诉小兔只有整体认读音节的蘑菇是可以吃的。其他的蘑菇都有毒。你们想帮助小兔子吗?,森林里到处都长满了蘑菇,连小朋友的的桌肚子里也有。快拿出来看一看。你的蘑菇能送给小兔吗?
2、请四组中最守纪律的小朋友帮助小白兔把好吃的整体认读音节的蘑菇放进篮子里。
3、为了安全起见,我们一起帮他检查一遍。看到整体音节的蘑菇,大家大声读出来,如果不是就向我摇摇手。
看着这么多新鲜的蘑菇,小白兔连声说谢谢你们。
课间操:孔雀小姐看见小朋友们这乐于助人想邀请小朋友们一起来跳一个拼音操,好吗?
点点头,伸伸腰,我们来跳拼音舞。动动手,动动脚,我们来背声母表……扭扭脖子,扭扭腰我们来背韵母表……站要直,坐要正,我们来背整体认读音节表……专心听讲勤动脑,学好拼音基础牢。
五、练习拼读音节。
a) 我们的歌声引来了许多小动物,这些小动物们还在上托儿所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呢!你能领着全班小朋友叫响他们的名字吗?
b) 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
c) 我们一起和小动物们玩一个拼读大擂台吧!规则:两组为一队,老师出示一个动物你能迅速把它的名字用拼音拼出来,拼对得一分。优胜队课后每人一颗星。比赛过程中,我只请守纪律的一组答题。
六、复习标调规则
我们正兴致勃勃地在森林中玩耍着,突然听见空中传来焦急的唧唧喳喳声,原来是山雀大婶,她一边飞一边说:“森林里出现了虫害了,我得赶快捉虫去。“ ”
1、小朋友我们一起找找害虫在哪里?(齐读)?(找出标调错误)
2、他改对了大家一起说:“对对对,有 给 戴。”
七、读拼音谜语。
1、小朋友们在森林里玩了一大圈也很累了,该回家休息了。离开之前看看狮子大王送给我们的花朵里藏着什么呢? (聪明 专心 活泼 能干)
指名拼读。
2、大象哥哥说希望小朋友们在以后的学习中都象今天一样聪明、能干、专心、活泼。
[拼音复习课(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杨晓临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选有五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语文书上已明确指出: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陶渊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写出这样一个美好社会,同他本人的经历也有密切关系。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起来。陶渊明在农村过了几十年的隐居生活,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淳朴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场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人相处,心情要愉快得多。这些都说明了陶渊明对当时政治黑暗的社会极为不满,对广大农民有深厚的感情。 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DD世外桃源。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3.熟读并背诵全文。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2.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德育目标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对教法及学法的处理
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由于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决非难事。同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因此,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探讨主题、拓展延伸。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对内容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逐步完成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我在学习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其学习的整体走向;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一本百科知识全书,给学生提供必需的知识。
本节课需用两课时。
具体的教法有:
1、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本课中,它包含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完成目标时所需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
2、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3、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4、“时空连线”电视采访情景创设的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投身其间。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又富有个性的火花闪现。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对教学程序的安排
(一)设置情景导入:现在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天仙配》------(曲终)你从歌曲中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待学生回答后归结)歌曲描绘的是一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自乐、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美景。这种美景过去有吗?现在有吗?将来有吗?(学生作出回答后)不会,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比喻?--“世外桃源”。是的,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现在我们一起跟陶先生走进世外桃源吧。设计意图:以音乐渲染情境,美好的音乐能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对审美的感知和想象。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入语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合作学文1.朗读课文:先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再范读,教师放伴有音乐的朗读录音并给予听读要求;最后学生齐读,然后男女学生朗读比赛。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1、细读课文、疏通文意(1)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2)集体质疑: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新课标要求学生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我设计这两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3、当堂检测:发放印好的练习,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完成,(练习内容有文学常识一题,重点实词、虚词共10个,2个句子翻译),做好之后全班校对。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课堂练习,既检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又获得了信息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4.、三读课文,“时空连线”,深化理解。师问:同学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们想不想到桃花源? 生:美,我没想去。师:那好。现在啊,这间教室就是桃花源,你们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电视节目主持人。我们下面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现在我对村民现场采访。 然后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访了以下问题: 1、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我们这里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正气,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正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2、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逃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时间长了,我们就不再出去了。) 3、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我们这儿的人都很勤劳。。。。。。。很朴实,还有,我们很好客。 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1、我们桃花源风景优美。2、我们桃花源民风淳朴。3我们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4、我们桃花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5.、四读课文,品位研读 、与陶源明对话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如果你也进入桃花源,会有什么感受?(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情怆幽邃”。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五)布置作业: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作。这个作业的布置让学习不再停顿在课堂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延伸。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板书设计
我的空中楼阁(课堂实录)[本站论坛原创] 教案教学设计
花未眠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我想问一下在坐的各位同学,假如你有足够的钱的话,你会把你心目中的房子建在哪里?怎么设计?
(学生沉默)
师:嗯,我记得我们的班长好像对建筑学很感兴趣的,班长先说说好么?
(学生鼓掌)
班长:我心目中的房子应该建在水上的。
师:很奇妙的想法,为什么呢?
班长:因为我比较喜欢在水边的生活,我可以下水游永,钓鱼,我觉得那样的生活很适合我。
师:嗯,班长向往那种清悠的生活。其他同学呢?想好了吗?
(学生开始活跃起来,师开始巡视)
师:QC同学一直在盯着我笑,是不是有话要说。。。
(全体生笑)
生:我心目中的房子应该是建在空中的。
(全体大笑)
师:空中?想像力丰富,不知道我们现代的科学技术能不能造出那样的房子,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因为我比较喜欢站在高空往下看的感觉,然后我可以和云朵作伴,还有,上面的空气一定很新鲜的。
师:孔子登泰山一览众山小,你是在高空中鸟瞰大地,一览世界小,呵呵,这是你的豪情壮志,请坐。有说水边的,有说空中的,还有同学呢?怎么想的?
生:我喜欢在大海边生活。每天面对大海,我的心情就很好。
师:像海子那样,有颗空灵的心,每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对不?(生点头)
师:JL举手了,你的想法是?
生:我喜欢山村里的生�
师:JL同学喜欢远离尘嚣脱离世俗的那种生活。
师:有没有世俗一点的,比如向往热闹的城市,繁华的摩天大楼,有没有啊?
生:没有(几乎异口同声)
师:啊?为什么呀?我就喜欢那种生活呀,是不是温州的房价太高了的原因啊?
(全体笑)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我想,每个人心目中都会有向往已久的房子,我们暂且称它为小屋吧,温馨点。这小屋它可能在毛泽东笔下的湘江畔,在徐志摩的康桥边,也可能有在郑愁予达达的马蹄走过的江南小镇,在舒婷浪漫的橡树林里,在狄金森充满诱惑的篱笆下。这小屋也许像海子的房子那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许在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或者干脆就是归有光的一间陋室。这小屋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精神的家园,选择什么样的小屋,往往能看出我们什么样的性情和志趣。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李乐薇她心目中的小屋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屏显:我的空中楼阁
师:大家都预习过的对不?在字词上应该不会有什么障碍吧?那么这节课不再强调字词了。还有,我们早读也读过,我还叫他们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画一幅画的,画好了吗?拿出来看看好吗?
生:(有的找画,有的说自己没画)
师:我记得叫你们画画的时候,有学生就叫起来说自己画得不好。没关系,我们不是美术课,我叫你们画画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寓乐趣于学习中,你画画的过程就是你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过程,这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还有些学生画过之后说,自己笔中的画远远不是心目中的那幅画,如果那样的话,我觉得你对课文已经进入深层阅读了,至少你心中有感觉了,知道文章描绘的`画面很美。那么,现在,我不叫你们用嘴巴阅读,用什么呢?用耳朵阅读。
生:耳朵?
师:能理解么?用耳朵怎么阅读?
生:哦,就是通感对不?
(生笑)
师:呵呵,用耳朵阅读,就是用耳朵去倾听,我下面要放一个视频朗诵材料,我要大家做到,用耳朵去倾听视频里那个人是怎么声情并茂的朗读的,我们平时又是如何朗读的。然后,把你手中的画拿出来,将你心中的画也拿出来,跟视频里面的画面比比,用眼睛去欣赏画面,然后,用心灵去感应,感应什么呢?感应字里行间作者所体现出来的感情,有没有让你心灵产生共鸣的地方。由于本篇文章较长,全部放完要很长时间,显然是不太合适,我们花个五分钟左右的时间来欣赏,好吗?
(视频播放完毕)
师:好,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你心目中的那幅画面吗?
生:我特别喜欢视频里那座房子,我觉得那就是我心目中的画面,这画面真的太美了。
生:我心目中的画面和它差远了。
师:为什么?
生:我的想象力不够丰富的,没有视频里这么美的,或者我对文章阅读的不够深入吧。我想我比较喜欢这样的生活的,不过不是现在,是以后,老了的时候。
生:我心目中的房子跟它还是有点距离的,房子的风格不是很相同。
师:能说说吧?
生:讲不来,反正就是不同。
师:好的,大家回答很好。我们说,一篇文章到了我们读者手里阅读就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每个人的理解感受都会不同。那么,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是: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多角度写景的方法,还有就是品味语言。当然,作为一篇精美的散文,仅仅是这个层次上的解读是不够的,但是这是第一课时,我们只有在这一层面上理解了才能在下一课时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对不。好的,现在我们进入学习目标第一阶段--理清思路
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概括其内容,并给小屋起个名字,说说小屋的特点。
我先举个例子,比如说,我很喜欢文章的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在这里,作者非常传神的将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一点,我觉得这里的小屋是俏皮的,活泼的,可爱的,灵动的,我给小屋取个名字叫:山之屋。给小屋取名字的时候,我对大家有个要求,必须要以什么之屋的形式命名。
(学生浏览,思考,几分钟后)
师:大家想好了吗?哪位同学先说说呀。想好了就先说说,这个问题应该不是很难对不?你只用说说你喜欢的,说说你所想的。
生:我喜欢十到十二自然段,因为这里写到云和霞,还有那一句,我最喜欢: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我就特别喜欢那种空气。而我的房子是要建在空中的,所以我要给小屋取个名字叫。。。叫。。。叫空之屋。(全体笑)
师:空之屋?能不能用那个“香”字,叫香之屋呢?
生:不好,哦,对了,空中还有云和霞,就叫云之屋或霞之屋吧。
(全体鼓掌)
师:多好听的名字呀,多浪漫的小屋呀,这个名字好。
生:我喜欢十五自然段,这里作者写到小屋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像个空中楼阁,我觉得这里的小屋很美,朦胧美,我取名为夜之屋。
师:好的,夜之屋。
生:我也喜欢十五自然段,但我想取名为梦之屋。
师:梦之屋,多有遐想的名字呀,其他同学呢?
生:我喜欢写小屋和树的关系那几段,作者说小屋像小鸟一样,我觉得小屋有动感,我取名为。。。取名为。。。树之屋。
师:好的,讲得很好。
我把大家刚才讲和归纳一下好吗?
包围在小屋四周的有无花的碧树,有五彩的花,有哪些花呀?
生回答
师:还有灿烂的云和多彩的霞,有山外青山,有绿野阡陌。我们又看到明丽如洗光滑如缎的清晨里小屋,暮霭沉沉满月清辉里的小屋,还有灯影重重下如烟似梦的小屋。在这里,作者仿佛是以小屋为焦�
生讨论(几分钟后)
师:好,我们一起来说一下好吗?我们先从视觉角度来说,有哪些呢?
生:有近看、远观、左顾、右盼、仰视、俯瞰。
师:也就是说,近处看看,近处望望,上面看看,下面看看,左面看看,右面看看(生笑)还有吗?
生:(小声)还有里面看看,外面看看
师:这位同学观察很仔细,他说里面看看,外面看看,也就是有屋外对小屋的描写,也有屋内对屋外的捕捉,好,大家找出相应的句子。
(各找出相应句子)
师:这是空间角度,还有没有其他角度?
生:有,有白天和黑夜嘛
师:对,还有时间上的变化,有白天所见,有夜晚所观
(师生各找出相应句子并朗读)
师总结: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啊,作者写法多高明啊,想象力多丰富啊,这种多角度写法对我们写作是不是有所启发呢?我记得开学初叫同学们写周记的时候或者写作文的时候,同学们总说自己无话可数,达不到作文字数的要求。作者这种写法对我们是不是有所启发呢?我们也可以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写人物,多角度去刻画人物,人物性格将更丰富,写事件,能写出事件的波澜起伏,同样,写景状物,能产生立体感,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但是,仅仅是构思巧妙,写法新颖够不够?我们说,这摄影机从多角度拍摄,如果选取的画面无法恰到好处的体现小屋的美,选取的景物也不美,那种拍出来的小屋就是怪物一个了对不?(这里我思维有点混乱了,话越说越快)那么,从摄影学的角度来说,将小屋的美展现给我们的是通过画面,那么,一篇文章,小屋的美是通过什么展现出来的呀?
生:文字
生:语言
师:对,构思好,写法好,如果语言贫乏无味,写出来的文章也不足于打动人,那么,我们接下来就品味本文的语言好吗?
屏显:品味语言
师:如何品味语言呢?讲荷塘月色的时候好像提到了一点对不?
生:从修辞入手。
师:对,修辞入手也是一种方法。很多同学品味语言无法下手,我下面推荐几种方法。
屏显:画面美:形、态、姿、色、远、近、高、低、动、静、日、夜
善用修辞:形丽姿美
化用名句:意味深长
巧用文言:简洁凝练
对偶句的整齐美、排比句的流畅美、长短句的错落美
师:我们学诗歌的时候,讲过意象,有些意象的画面就很美,比如,再别康桥中。。。
生:金柳、水草、彩虹、夕阳、星辉。。。
师:对,这是从字词角度入手的,相信这点大家都会的,对不。辞格方面,大家都很熟,你觉得哪些修辞方法最能体现出美感来呢?
生:比喻,拟人,还有通感。。。
师:这是从句子角度来分析的,还有化用名句,巧用文言。巧用文言方面有很多,有化用古诗词句的,有直接引用的,或者巧妙的选取古诗词中传统的意象,这点我们在诗歌里学过,有这么一位高手诗人的,是。。。
生:。。。
师: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
生:郑愁予。东风,柳絮,江南,这些意象很美
师:对,这些都是从句子的角度入手,还有是从句式的角度入手的,比如说,对偶句往往给我们整齐美感,借用闻一多三美诗歌理论来说是。。。
生:建筑美
师:还有,排比句往往给我们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就具有流畅美了。同样,长短句参差感很强,给我们错落美。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一一从这些角度来品味语言,而且有些角度同学自己都学会了的对不,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从化用古诗词入手品味语言,然后再看看时间的安排,好吗?
屏显:化用古诗词
师:同学们根据屏幕上显出的古诗词,在文中找出句子,看看哪句是化用屏幕上划线句的,并且比比看。
屏显:王观《卜算子》王维《汉江临眺》李白《望天门山》温庭筠《菩萨蛮》的内容。
这一版块完成很顺利。
师:好,到这里为止,我们好像从来没提到过作者对不?学到这里,你对作者的印象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的课本还有参考书之类上面,从来没有提到作家的性别,大家觉得,这么一篇美文是出自女性作家之手呢?还是男性作家之手。
生:男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学案上用的是“他”。
生:应该是女的吧,男的会写出这样的文章。、
师:作者的性别曾经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引起过争议,而且网络上也从来没有她的照片,后来经过考证,这是位女性作家。(背景音乐响起)作家李乐薇,江苏人,后来到台湾从事文学工作,以散文见长。她不愧为写作高手,用她那优美动人的语言,明丽清婉的文笔给我们带来了这么一篇如诗如画的美文。这美文尤如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淡淡的,恬恬的,却又是让人如此的回味无穷,我想,如果没有高深的文学功底的人,没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的人,没有如诗如画般的心灵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那么,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体味作者美好的情感,愿我们都能拥有如诗如画的心灵吧。让美充满诗的心灵,让诗的心灵充满美。
下课铃响。
我可以这样上赞美吗?(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走上讲台已经一年了,却没什么进步,这条路我越走越迷惑,越走越没感觉,甚至怀疑自己适不适合做这个职业。然而,每当看到学生天真可爱的笑脸的时候,那种幸福的感觉又让对这个职业无限的留恋与向往了。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不知何时起惰性已经麻醉了我的思想,总为自己天天误人子弟而惶惶不安。就像今天上的《赞美》一样,备课的时候,我就发愁,我该怎么处理?进教室的前一秒我心就发虚了,因为我实在没信心上这课,后来突然“灵光闪现”(当然,这算不算灵光还是个问题),改变了原先的方案,结果课堂氛围出奇的好,学生好像也明白这诗写的是什么了。当然,我刚开始的要求也就是让他们能读懂就行了。我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妥当,而且我发现,最近上课风格都有这个趋向,我是不是进了一个死胡同?如果是请救救我。具体过程如下:
行礼之后。
师:一说起“祖国”,一提到“中华民族”,我们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感情涌上心头,请同学们在祖国面前加个形容词,来说说你心目中的祖国(这个导入是初阳姐姐那里学过来的)。
生:伟大的
生:美丽的
生:正在发展中的
生:正在被分割的(有些喜欢乱吼乱叫的)
师:正在被分割?(其他学生笑)
生:历史悠久的
。。。。。。
师:刚才同学们讲了很多自己心目中的祖国,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穆旦的赞美这首诗,看看作者心目中的祖国又是怎样的。这首诗不太容易理解,但事实上这首诗故事性很强,此诗写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那时候的祖国应该是怎样的?(有学生说战火纷飞,灾难深重。。。)对,可以说,那时候的人民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正如我以前看过的一部电视剧上说的,《陈真》的`电视,大家看过吧?其中的一个日本人曾这么说过,他说中国是一头沉睡的大象,同学们,是大象,为什么说是沉睡的?
生:因为整个民族还没有觉醒。
师:对,他又说,日本只是一只小小的蚂蚁而已。(学生笑,表示赞同)事实证明确实如此,这只东方雄狮终于崛起了,才有了我们美好的今天。然而,这要经历怎样的一个漫长的过程啊,要以牺牲多少条生命为代价。赞美中就塑造了一位农夫的形象,他的祖祖辈辈都在荒凉的土地上辛勤耕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代代都重复着同样的生活,就像臧克家写过的一首诗一样:儿子在泥土里洗澡,父亲在泥土流汗,爷爷在泥土里埋葬,看起来好像是三代人不同的生活,事实上喻指一个人一生中从童年到老年的三个不同阶段的生活,所相同的是,每个阶段都是与土地打交道的,他们的生活是如此的艰辛,还受剥削和压迫,但是他们总是默默无闻,逆来顺受,忍辱负重地生活着。农夫就是这样的人,然而有一天,他突然觉醒了,相信了一个名词,这是诗中说的,名词指什么?等会儿同学们自己去体会,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那么故事是否到此为止,圆满结束了呢?是不是几年后他戴着大红花回来了,从此和家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了呢?他的出走意味着什么?革命从此就成功了么?好,故事先讲到这里为止,刚才我只是对这首诗一种通俗的解读,同样的故事情节用诗歌的形式写出来的时候,又是另外一种韵味,我们来看看作者笔下的这个人物形象如何。整首诗总共四段,篇幅较长,只好分段来讲解了。咱们总共是四组同学对不?我们先这样,第一组同学先读第一段,然后其他同学思考一下,第一小节中作者所描述的景观特点给你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从这里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祖国?由第一组的同学来决定哪组同学来回答,好吗?
(生读第一节)
师:大家说,第一组的同学读的怎么样?(周五了,学生都没怎么精神了,读得很轻)
生:一般般啦。
师:好,同学们想想,这里景物描写的特点,可以比较一下《沁园春》和《再别康桥》里的景物,想想那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生:我感觉第一节当中,描写的景物给我一种很荒凉的感觉。
师:荒凉,从哪里看出来?
生:比如说那个风是干燥的,那个天空是灰色的,还有小路坎坷啦,还有,反正就感觉很荒凉。
师:有道理,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生没反应)
师:好,大家想象一下,假使我们现在拿着一个摄像机,这一节里的景观应该是远景还是近景?
生:远景
师:对,这篇文章不同于前两篇文章的地方就是,意象特别多,而且都是一连串一连串出现的,这个时候,我们称之为意象群,这么多意象连在一起的时候,大家想象一下,给我们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云是低压的?云儿应该轻飘飘才是,为什么森林是忧郁的?为什么路是坎坷的?
生:这样更能烘托出土地的贫瘠与荒凉。
师:嗯,那么在这片大地上生活的人民,应该是什么样的?或者说他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生:人民是耻辱的,佝偻的。
师:佝偻是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是一种病,弯着腰的。
师:那为什么要用这个词来形容人民?难道这些村庄里的人民都得佝偻病了么?
生: 不是,因为他们深受各种阶段的压迫,还来自生活的艰辛。
师:好,那么到这里为止,咱们刚才拍的这个镜头中的主角应该是谁?是那些景观么?
生:不是,应该是农夫。
师:根据景观的描述,来想象一下,这画面当中的农夫是怎么出场的?
生:。。。
师: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生:(轻声)爬。。。
师:(黑板上写了一个“爬”字。)同学们,人怎么可以说是爬的啊?
生:跟刚才那个意思一样,深受压迫。
师:对,所以我觉得这个爬用得特别形象。这些忍辱负重的农夫们,饥饿的时候盼温饱,**的时候盼和平,黑暗中期待光明,然而,他们仿佛从来不知道这些苦难的源头是什么,他们只知道年复一年的耕作,祈求老天爷的恩慈。但作者结尾说,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这说明。。。
生:大象要醒悟了?
师:呵,咱们来看看第二节,想一下,第二节主要写什么?
师:第二组的同学准备好吗?
(第二组的学生读第二节)
师:这节写什么内容?
生:写一个农夫。
师:这时候你的摄像机镜头要拉近了,这叫什么镜头?
生:特写吧。
师:请思考一下,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我感觉他很坚强。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因为他放下了锄头,然后好像融进了革命的队伍里,明知道可能一去不复返,视死如归的那种人吧。
师:也就是说,这个农夫有点不同的地方,他是觉醒的一族。他曾经也和他的祖辈一样,劳作在土地上,但时代的变迁打破了他家乡的宁静,他开始有了自我意识,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同学们想象一下,农夫出走后会发生什么情况?
对于他自己,对于他的家庭,对于家乡或者其他?先来看看他的身份,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是许多孩子的父亲,也就是说他是这个家的顶梁柱。
生:他可能一去就回不来了,他的家人受冻挨饿。
师:是的,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他知道前途是艰辛的,但他还是义无返顾。但是如果这种以生命为代价能够换来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解放还是让人安慰的,这种改变来临了吗?第三组的同学读第三段。
师:革命是否成功了?社会是否改变了?
生:没有,他的家人承受了更重的灾难和恐惧,几个一样的表示,社会似乎也没什么改变。
师:那大家觉得这农夫值不值得?这样付出的代价是不是太大了?
生:无语
师:从这里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一种感情?
生:悲哀
生:愤怒
师:除此之外还交织着些什么?
生:无语
师:仔细体会一下最后一句: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生:是希望。
师:鲁迅先生曾经将整个中国社会比喻成一个铁屋子,里面的人是沉睡着好还是醒着的好?
生:有些说沉睡了,有些说醒着好。
师:(说沉睡好的同学,可能是因为这样死去没有痛苦。醒着好的同学,众人的力量大,打破这铁屋子的希望不是没有的)
师:就像这个农夫一样,虽然他付出了血水,甚至牺牲了生命,虽然革命的道路是艰辛又漫长的,但是毕竟。。。
生: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
师:这个时候,这个农夫还是个体的形象吗?象征什么?
生:应该是整个中华民族
师:那么,作者要赞美的是。。。
生:齐答:觉醒的中华民族。
师:我们一起把最后一节朗读一下
生:读得特别投入
师:(读完后)好,正如所言,等待着,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希望很痛苦,但是毕竟有希望了。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