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古时代 起一直是人们幻想的“顺风耳”,“千里眼”,“空中飞行”和“飞向太空”都在这一世纪成为现实。回 顾二十世纪的重大科学技术进步,以下几个项目元疑是影响最大的,而数学的预见和推动作用是 非常关键。
设计思路: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的基础上设计的,旨在将学生的解题思路与方法繁华、条理化。掌握等量关系,形成思维模式和优化和解题模式。
在本册四单元中,根据数量关系而得到的两积之和(其中一个因数相同),从而引出ab+ac=(a+b)c的形式,这一类习题均与学生熟知的相遇问题有联系。正基于此,期望通过熟练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利用迁移规律,力求能运用这一思路解决与之特征相似的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他们更喜欢“动态”的课程,他们更易于接受与生活紧密联系、触手可及的问题,同时,一旦知识深深烙入他们的脑海,只要适时点拨与梳理,更易于掌握与之相近、相临的问题。因此,本课设计,通过学生爱动、爱玩、爱表现的特点,通过一系列走、演、操作与交流等到形式,力求“走近”、“走进”生活,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数学,积极主动吸收知识,实现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升华。达成轻松学习、快乐学习、灵活高效的目的。
教学内容:
相遇问题及运用相遇问题解题思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建立并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并能结合实际问题描述数量关系。
2、运用迁移规律,将相遇问题解题思路运用于与之相似的。问题之中,能将具有相遇问题特征的一系列问题转化成相遇问题去分析、去思考、去高效解决。
3、随着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使他们热爱数学,享受问题解决时的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
运用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解决具有其特征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相遇问题演示器、玩具车、实物卡片
学生准备:玩具车、实物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提问:乘法分配律用字母应该臬表示,你能用语言描述吗?(为相遇问题的两种基本选题关系的概括奠定基础)
2、请最后一排的一名同学走向讲台,同时老师沿直线迎上去,当与该生相遇时提问:
我俩现在已经怎样——(相遇)(用生活中的场景理解、感知什么是相遇)
请思考后回答:我俩在刚才这一过程中,什么相同,什么不同,能建立一个怎样的等量关系。(建立“甲行路程+乙行路程=两人行的总路程”)
二、建立模型:
1、建立相遇问题等量关系
(1)如果刚才我走了5秒,每秒行0.6米,后排的同学每秒行0.8米,出发时我们相距多少米?(感兴趣的问题更利于学生思考,他们会积极主动去解决问题)根据刚才建立的等量关系,结合这里的条件,你能把它变得具体一点?
(2)通过引导得出:
老师速度明间+学生速度=距离
(老师速度+学生速度)时间=距离
速度*时间=距离
(3)同桌交流:这样列的依据是什么,怎样描述这些等量关系。(将生活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
(4)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2、类题强化
请两名学生表演(其他学生用玩具车演示):小明和小东从相距560米的两地出发,相对而行,经过6分钟相遇,如果小明每分钟行75米,小东每分钟行多少米?
(1)台上台下学一演示后,请学生建立等量关系并提问:你能建立几种。建立后引导学生间交流(学生观察表演,自已动手操作,能更深刻掌握知识)
(2)尝试解决问题,老师引导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刚才是路程不知道,现在是速度不知道,怎么办呢?(可以设小东每分钟米)
(3)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3、建立模型
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行走中产生的这一类问题吧。
甲行速度时间+乙行速度时间=距离
(甲行速度+乙行速度)明间=距离
速度*时间=距离
4、描述模型
同桌相互描述理解这几个等量关系
一、案例实施背景
本节课是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第七周笔者在长青中学的多媒体教室里上的一节公开课,课堂中数学优秀生、中等生及后进生都有,所用教材为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
二、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科学记数法,它是在学习乘方的基础上,研究更简便的记数方法,是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
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三、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记数法的方法,能将一些大数写成科学记数法。
2、过程与方法:在寻找科学记数法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学记数法的总结,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案例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运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2、难点:正确掌握10的幂指数特征,将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写成原数
五、案例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图片
六、案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学:
1、展示学生收集的非常大的数,与同学交流,你觉得记录这些数据方便吗?
2、展示课本第63页图片,现实中,我们会遇到一些比较
大的数,如世界人口数、地球的半径、光速等,读写这样大的数有一定的困难。
师:(展示刚才演示过的3个大数)我们能不能找到更好的记数方法使下列各数更加便于读、写?请同学们六个人一组,分组进行讨论。
(1) 1 370 000 000 (2) 6 400 000 (3) 300 000 000
生1:答:13.7亿,640万,3亿。
师:回答正确。这是数字加上单位的记数方法,在小学已经学过,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可是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我在3亿后面再加上好多个0,那么这种记数方法还好用吗? 生:不好用。(让学生意识到以前所学的方法不够用了)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索新的记数方法。
分析:在读写大数时使学生感觉到不方便,从实际生活的需要,自然引入课题,需要寻找一种更简单的方法记数,为新课创设了良好的问题情境。
二、尝试探索,讲授新课:
1、探索10n的特征
计算一下102、103、104、105、1010你发现什么规律? 102=100103 =1 00010 4 =10 000105=100 0001010 =10 000 000 000
(观察并思考,小组讨论)
(1)结果中“0”的个数与10的指数有什么关系?
(2)结果的位数与10的指数有什么关系?
2、练习:将下列个数写成只有一位整数乘以10n的形式。
(1)500(2)3000(4)40000
师:(学生完成之后)可见这种表示方法不仅书写简短,同时还便于读数。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研究的内容—科学记数法。 分析: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成功地找到表示大数的简便记数方法——科学记数法。
4、科学记数法:
像上面这样,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 a×10n的形式(其中1≤a<10,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整数),这种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思考,小组讨论)
10的指数与结果的位数有什么关系?
分析:这是本节课的重难点:10的幂指数n与原数的整数位数之间的关系。从特殊数据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符合“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活动体现了“化繁为简”、“分析归纳”的数学思想。
三、巩固新知,知识运用:
1、将下列各数写成科学记数法形式。
(1)23 000 000(2)453 000 000(3)13 400 000 000 000 000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是多少米? 分析: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在分析讨论10的指数与结果的位数有什么关系时,会与前面曾经讨论过的10n联系起来,也可以对知识进行迁移和回顾。再加上学生好奇心都特别强,很想将自己总结出来的结论加以应用,针对以上学生特点,给出相应的练习题。这样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观察并思考,小组讨论)
5、如何将一个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写成原数?
a×10n将a的小数点向右移动n位原数
分析:这是本节课另一个重点,也是知识的逆向巩固,学生通过寻找写出原数的方法,更加明白在写科学记数法时,如何确定10的指数,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写出原数。
练习:人体内约有2.5×10 5个细胞,其原数为多少个?
七、教学反思:
数学课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单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因为“过程”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
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体验。
教学目标
1、会认“菜、园”等14个生字,会写“卜、又”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3、认识一些蔬菜,了解它们的一些特点。
教学重难点
认字、写字和朗读短文。
了解有关蔬菜的特点。
教学准备
各种蔬菜的图片和词卡。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你们平时最喜欢吃哪些蔬菜?你知道这些蔬菜种在哪里吗?(板书课题:菜园里)
2、谁来读一读题目?全班齐读。看到“菜”和“园”,你有什么好办法再见面就能认识它们呢?
(二)汇报交流,自主识字。
1、同学们,菜园里的蔬菜可多啦!今天菜园里的蔬菜瓜果来到我们的教室里,想和我们交朋友,大家想和它们交朋友吗?
2、请认识它们的同学来说说。教师相机板书蔬菜名称。
3、这些生字词里面,有没有你已经认识的?你是怎么认识的?打开书本94页。
4、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你能自己认识其余的生字吗?能完成任务吗?
5、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卡片,老师想看看你们是不是和蔬菜瓜果交上了朋友?我出示一种蔬菜,你们在自己的卡片里找出这种蔬菜的名称,举起来,让老师看看,然后一起读一遍。咱们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找得快,找得准!你们准备好了吗?
(三)学读儿歌。
1、 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书本95面。请小朋友们自己先读一读儿歌,不认识的字先读一读音节。
2、 看见大家读得那么认真,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认真听,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最棒。
3、 老师读得好不好?读得怎么好?你们想读好儿歌吗?
4、 那么在读儿歌之前先读好这些生字。好!现在你们学着老师那样带着表情和感情去读一读儿歌,夸一夸美丽的菜园。
5、 全班齐读,小组赛读,男女生分读。读后交流。
6、 小结:咱们班的同学们真了起,老师很喜欢你们。蔬菜王国的小精灵知道你们认识了这么多的蔬菜瓜果,她想考考你们,看看你们有多聪明!
(四)扩展延伸。
1、 出示九种动物,这些小动物是蔬菜的管理员,你们喜欢哪个小动物呢?请学生上台来翻出蔬菜并领读。
2、 再读课文。
(五)书写生字“卜”“又”。
1、瞧!这是谁?它们和同学们玩得真开心,可是现在有些累了,想回去休息。同学们,它们的家在哪儿呀?
2、谁给大家提个醒,要让它们住得舒舒服服,该注意什么呀?
3、 书空。学生先描红后写。
(六)小结。
时间过得真快,同学们,我们就要离开菜园,告别这些蔬菜,让我们再和这些蔬菜道声再见,来亲切地再叫一叫它们的名字。
教学要求:
1、巩固7个生字,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并猜出谜底。
3、会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具:
山水画一幅,小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以前我们学过谜语吗?背背看,对,背的是谜面,那谜底是什么?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谜语诗,诗的名字叫“画”(板书)。
3、出示画。
二、导入新课。
1、师:老师这儿也有一张画,是一张我们中国传统的山水画。
2、指导观察画、理解诗的前两句。
(1)山是什么颜色?(先请前排一位学生说,再请后排一位学生说。)远看也看得清楚,我们户外活动时,很远的大山的颜色是不是也看得很清楚呢?
(2)为什么这儿山的颜色站得很远都看得清呢?(因为这是“画”)
(3)听山上流水的声音,仔细听。
(4)如果到九溪去玩,水的声音听得到吗?水声音是怎么样的,学学看。
(5)看,这儿的水从那么高的山上流下来,声音是很大的,可我们都听不见,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画!)
三、朗读指导。
1、这两句诗里,有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请每一个小朋友都找一找,用笔把它们圈出来,指名回答。
2、看,听,都是可以做出动作来的。
山和水,都在大自然中找得到。
3、古代的诗人很讲究用词的,看上下句,有一对反义词,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多整齐。
4、看手势,朗读。
(手势打高,语调升高,手势打低,语调放轻,把诗的美念出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四、指导观察、理解诗后两句。
1、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开什么花?
2、春天来了,桃花还开吗?秋天,桃花、迎春花还在不在?
冬天呢?
3、那为什么这儿春天过去了,桃花还是开着呢?(是画!)
4、出示小鸟。
(1)这里有只小鸟,你用手扇扇它,小鸟怎么啦?
(2)害怕了,你用一个字来说是什么?
(3)“惊”就是心里害怕了,所以是竖心旁,左边一个北京的“京”,左义右声,这样的字,被称为什么字?(形声字)。
(4)请一位学生走至画前)请你用手扇扇,小鸟惊吗?为什么不惊?
(5)请在这两句诗里圈出反义词。指名回答。
5、朗读指导。
(1)古代的诗很讲究用词,这后两句诗也不例外,名词对名词,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看手势朗读后两句。
(手势移动长,语调加长,手势起伏加大,语调快。)
(3)朗读全文。
(4)背诵全文。
五、小结。
这首诗的谜底是什么呢?(画)诗抓住了画上山水花鸟的特点,写得很美,也写得很整齐。
六、写字指导、讲评。
重点:色、声、无、惊。
以上就是小学一年级语文《画》教学案例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谈话引入,感知课文
1.让学生说一说有关天气情况的谚语。
2.出示挂图,教师读课文。
3.告诉学生这课的。谚语都是反映天气情况的。
4.讲解什么是谚语,谚语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发现的规律,有一定道理,编成押韵的顺口溜,便于人们记住。
二、感知课文,学习生字
1.让先自学会的同学读课文,激励自主学习的乐趣。
2.出示生字卡,看看哪些学生已经学会了,及时表扬。
3.让学生拼读生字卡片上的音节
4.老师去掉音节领着学生识字。
5.自由认字,同桌互考。
6.开火车认字。
7.指导写字。
三、研读课文,自主探究
读一、二句,体会课文含义,通过月亮形状,测算日期。读三、四句谚语,知道太阳辨方向。读五、六句谚语,通过动物的活动,辨天气。读最后四句,通过动物活动,预测气温变化。
四、领悟写法,课外延伸
通过学习、体会谚语的美,你能把生活中一些现象编成顺口溜吗:试着写一写吧。
燕子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燕子》选自现代作家、文学史学家郑振铎写的散文诗《海燕》。课文以燕子从南方飞来为主要内容,捕捉到燕子的各种姿态和特点,描绘了它的外形、飞行和停歇时的特点,全文不到四百字,语言凝练,生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赶集似的聚拢来”的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和活泼可爱,激发学生对充满活力的春天的向往和热爱的感情;二是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丰富的想像及一些表达方法。
【课后习题】
第一题:引导学生读文、背文。要在课堂教学中完成,背不下来的可以留作家庭作业。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再背诵下来。指导背诵要指点背诵方法。背诵本课,可以按照燕子的外形──美好春光里的小燕子──燕子的飞行和停歇的课文脉络来背诵,记住每段话中描写的先后顺序,如,第一自然段由羽毛到翅膀到尾巴及活泼可爱的燕子的顺序。第二自然段由春天的细雨、微风、柳丝、草、花到燕子的顺序背诵。
第二题是讨论题,课文写了燕子的'哪些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重点通过第一、第三自然段的学习展开讨论。讨论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燕子,以及自己对燕子的了解来说,要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最后大家总结出燕子小巧灵活,活泼可爱的特点就可以了。
第三题要在课堂学习中进行,让学生根据例子的提示,明确什么样的词语称作好词,自己再寻找一些用得好的词语。想一想为什么用得好,然后和同学讨论交流。叶圣陶:“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确是这样。比如,第三自然段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一个“斜”字不但写出了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了小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给人以又轻又快的感觉。大诗人杜甫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文中这样的精彩描写比比皆是,本课描写生动形像,用词准确,语言优美。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来体会。比如“凑成”,有身形灵巧、搭配和谐的意思;“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聚拢”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意思,再体会这里用拟人的写法,写出了生动活泼的春景;“横掠”可以通过画面演示,了解这种姿势,体会作者用词的丰富、准确。“掠”轻轻擦过的意思,指燕子身轻,速度快,一瞬间而过。“多么像五线谱啊”如果学生没有接触过五线谱,可以让学生看看五线谱,知道五线谱和音符是什么样子,再体会课文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来打比方。
选做题是积累语言的练习,如果教学时间允许,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鼓励学生在课外再摘抄一些,还可以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抄下来。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22个词语(见词语表)。
⑵ 培养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语言,想像语言情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⑶ 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
⑵ 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导入新课:
⑴ 同学们,在自然界中有一种动物与春天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总是早早地向人们报告春天的讯息,知道它是谁吗?
对,它就是燕子。出示燕子投影片或图片。
(板书:“1、燕子”,并提示学生写“燕”的一短横不能丢)
⑵ 你们了解小燕子吗?
(学生说说已有知识)
2、教师范读课文。
(播放优美的曲子,教师声情并茂地诵读课文)
二、自学生字新词
根据生字表、词语表自学生字新词。
学习建议:
1、画出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
2、问一问:在自学中,遇到读不准的字音,不理解的字词等问题。
3、想一想:哪些生字和自己学过的字是同音字,形近字?应怎样区分?
4、写一写:哪些生字,词语不容易写对,写好,自由练习。
5、读一读:请同学们自己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组词(出示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选择正确的读音。
3、组词:
俊( ) 俏( ) 拢( ) 拂( ) 倦( )
峻( ) 悄( ) 笼( ) 佛( ) 卷( )
骏( ) 稍( ) 垄( ) 沸( ) 圈( )
符( ) 谱( ) 沾( ) 添( ) 奏( )
附( ) 普( ) 粘( ) 填( ) 凑( )
4、说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聚拢──(聚集) 掠过──(拂过)
反义词:偶尔──(经常) 增添──(减少)
5、解决学生自学中的疑难。
四、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后说说每一自然段都写了什么。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的燕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指名读课文,想一想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五、质疑、梳理问题
设计意图:
这个故事运用夸张的文学手法,会引领孩子们走进一个美好的世界,让他们在故事当中感受到音乐的神奇力量,故事中,美妙动听的音乐竟然改变了狐狸和狮子凶恶的本性,学生通过看图讲故事进一步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萌发幼儿对艺术的热爱。
活动目标:
1、使幼儿初步能够看图讲成简单的小故事。
2、体验音乐带给人们的快乐。
3、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梨子小提琴若干、课件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有一只可爱的小动物要来了,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让我们一起倒数五个数,欢迎它的到来好吗?(师幼一起倒数迎接小松鼠的出现)
二、播放课件,逐幅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讲述。
1、出示第一幅图的上半部分,让幼儿猜测讲述。
师:瞧!它是谁呀?它手里抱的是什么?大家来猜一猜,小松鼠抱个梨会什么呢?
2、出示第一幅图的下半部分,让幼儿边看图边欣赏小松鼠用小提琴演奏的音乐。
师:小松鼠把梨子做成了什么?咱们一起来听一听小松鼠用梨子小提琴演奏的音乐好吗?(点击响音乐,音符随音乐的节奏缓慢出现)音乐好听吗?听到这样美妙的音乐,你想干什么?这美妙的音乐传到森林里,森林里的小动物会怎么样呢?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3、出示第二幅图,引导幼儿讲述狐狸和狮子听到音乐后的变化。
师:瞧! 狐狸在干什么?狮子在干什么?它们听到音乐了吗?美妙的音乐传到了狐狸和狮子的耳朵里,大家猜一猜,狐狸和狮子听到音乐后会怎么样?
4、出示第三幅图,引导幼儿边观察图片边欣赏音乐。
都有谁被这美妙的音乐迷住了呀?(点击音乐中断,梨籽从小提琴上掉下来)咦?什么东西掉下来了?小动物们看到掉下来的梨籽会怎么办?
5、出示第四幅图上半部分,让幼儿观察讲述。
师:瞧!它们拿梨籽做什么了?
6、出示第四幅图下半部分,引导幼儿观察讲述。
师:他们看到梨树上结了这么多梨子,又会怎么做呢?
7、出示第五幅图,让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师:都有谁在拉小提琴?森林里的小动物都在拉小提琴,森林里会怎么样?
三、完整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讲述。
森林里的小动物都有了一把梨子小提琴,你们想不想也得到一把梨子小提琴呀?今天谁能看着图把这个故事讲一讲,老师也会送你一把梨子小提琴。
1、分组练习给同伴讲故事。
2、每组请一个代表给大家讲述。
3、请幼儿为故事起名字,只要幼儿起的名字适合故事内容,就让幼儿用自己起的故事名字来讲。
4、请个别幼儿在小提琴音乐的伴奏下,完整讲述故事内容,注意提醒幼儿先讲出故事名字。
四、欣赏小提琴演奏,结束活动。
教师和幼儿一起拿着自制的梨子小提琴,跟随音乐演奏。
活动延伸:
1、指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上的画面内容,体验和感受故事所表现的美好意境。
2、和幼儿一起欣赏用小提琴演奏的名曲,进一步让幼儿感受音乐的美。
自我评析:
在活动中,我注重了孩子的主体地位,始终以自己丰富的情感感染孩子,将鼓励的目光投射给孩子,在和孩子对话的过程中,我把评析与激励两种方式有机结合,极大地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在预想后果时的提问,对孩子思维起到了点拨的作用,点在了孩子思维的生长点上,让每个孩子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想象、“异想天开”。使活动生动、有效,孩子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人。
出示图片的过程中,我巧妙地利用课件的播放,把讲述难度大的图片分成两部分出示,降低幼儿讲述的难度,当所有图片出示后,要求幼儿讲述,我采用同伴互相讲述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活动时间短,而要讲述的人数多这一矛盾。幼儿在分组讨论讲述的时候,人人都可以开口讲,参与讨论,老师再进行巡回指导,既可以照顾个别幼儿,又可以面向全体。并且教师通过奖励方式激发幼儿讲述的热情。等到最后分组派代表讲述的时候,代表的讲述已经是全组幼儿智慧的综合了。这样做,每个幼儿都有讲话的机会,可以培养幼儿相互间取长补短的合作精神,也可以满足各个层次幼儿的需求。能力强的幼儿可以把图片的内容讲得很丰富,完整,能力弱的幼儿可以讲得很简短,只要表达清楚就行了,但不管怎样,他们都得到了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教学目标:
1、通过视察画面,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秋天的一些特征。初步培育酷爱大自然的情趣;
2、会读生字字音,会写落、藏、爬、躲,重点理解藏、躲等动词意思;
3、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能用动词练习说话。
教学重点:
驾驭藏、躲、爬的字型特点和意思。
教学难点:
按秋天到了,树叶落在(哪里),(谁怎么样),把它当(什么)。的句式说话。
教学打算:
1、课前请学生收集树叶;
2、做好相应的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启发谈话
1、小挚友,你们树叶找到了吗?(出示课件树叶)请你拿出来,高高举起来。
2、请小挚友转动一下小脑袋看看四周,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反馈(突出秋天的时令特点,突出树叶多、美)。
4、这么多的树叶,你们是怎么找到的?
二、揭示课题,教学落字
1、秋天到了,很多树叶从树枝上落下来,我们把这样的黄叶叫落叶。(出示课件,将树改成落)
2、全班齐读课题。
3、指名读生字落。
4、你能给落字找个挚友吗?(组词练习)
5、这个字你有好方法记住它吗?
6、反馈:
①(部件分析法)
②(加偏旁法)
③(换偏旁,加偏旁法)
④(其他)
方法有许多,但是小挚友们应当选择你喜爱的,比较简洁的方法。
三、教学第一段
1、刚才有许多同学谈到了秋天,那我们来看看秋天是怎样的?(出示课件,观看录像)待会儿,请你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刚才你看到的美吗?那你能用美的句子来说说吗?(反馈评价突出秋天的美,引导过渡到课文的学习。)
3、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赞美秋天,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里又是怎么描写的?(出示课件:课文第一自然段)
4、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要求读出秋天的美。
5、指名读课文,请其他小挚友边听边想,这段话中,你有不懂的地方吗?
反馈重点:
①(出示课件:树叶黄了,一片一片地从树枝上落下来。)一片一片能换个词吗?(一张一张、一张张、一片片等)
②(出示课件:树叶黄了,一片一片地从树枝上落下来。树叶黄了,一片片地从树枝上落下来。问:一片一片和一片片又有什么不同呢?学生试说。
③老师当树爷爷,学生口吹气,(当秋风姐姐),分别演示树叶一片一片和一片片的情景。
④现在你发觉了什么?(一片一片是指落叶时有时无,随风飘落的样子;一片片是写落叶接二连三、纷纷飘落的样子。)
6、你们理解得不错,那你们能读好这段话吗?指名读学生评价再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
四、朗读课文(2-5自然段),学习生字
1、过渡:你们读得很好,那么树叶会落在哪里呢?后来又怎么样呢?
2、请小挚友自由读读课文2-5自然段,留意带有音节的字多读几遍,把生字读正确。(出示课件:课文内容,老师巡回检查。)
3、反馈:会读了吗?现在我们请几位小挚友来读读课文,其他小挚友仔细听,听听他们有没有读正确,待会儿请你来评价。
4、再指名读生字全班指读生字。
5、藏字教学。
①看样子课文中的生字你们都会读了。不过现在又有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你们有信念去解决吗?请小挚友们细致看看,这些生字中哪个特殊难写?(藏)难在哪里(字很困难,笔画许多。)
②我们先来看看藏字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课件演示)。
③原来是由4个部分组成的`。现在我们来看看:藏字又是怎么写的。老师范写。
④学生试写一个出示2名学生作业,学生评价;请学生说说写这个字的时候,你们觉得哪个部件最难写。学生再写一个,要求写得比前一个更好。
⑤字写得不错,不知这个字的意思是否理解,让我们先来看看课文吧!(出示课件: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做船。)请你自由读读这句话,想想藏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
⑥反馈。(课件演示小鱼藏在树叶底下的动画)你还有自己的理解吗?
⑦谁能用藏来说一句话。
⑧小结:从刚才的说话中,老师知道你们对藏字的意思完全理解了。
6、躲字教学
①其实与藏字的意思相近的在课文里还有一个字,你们知道是谁吗?(躲出示课件)
②关于这个字,你已经学会了什么,能和大家一起沟通一下吗?
③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引导。(重点要学生沟通对躲字的记忆;身字旁和身字的区分;躲字的意思等。
④你能用躲字来说句话吗?
⑤朗读句子: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做船。指名读全班读。
7、爬字教学
①小虫是怎么过来,躲在里面的呢?(爬)
②指名读。这个字中有一个新的偏旁:爪字旁。写的时候要
教材分析:
教学设计【优秀11篇】
学情分析:根据目前部分中学生存在学习上不刻苦缺乏勤奋踏实,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更不懂得� 其中所选材料有格言警句、成语故事、还有同学们亲身参观过的革命圣地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教学设计【优秀11篇】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知识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认识到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懂得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自觉向古今中外艰苦创业的先进人物学习,增进对社会主义的情感,从小树立艰苦创业精神。
设计思路:开门见山导入新课——设疑导思感悟道理——归纳总结生成目标——理论升华指导践行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艰苦奋斗与时俱进
教学难点:艰苦奋斗精神在新时期的表现形式。
教法、学法:情境体验法、启发讨论、归纳总结法、辩论法等。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冰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航空航天精神资料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的生活水平已达到了小康,为了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仍需要发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板书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二、设疑导思,感悟道理
(一)认识代代相传的精神
(1)认识艰苦奋斗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1、投影:警句格言
2、学生举例成语典故
3、教师展示名人撰写名著所用时间。
(2)认识在革命战争年代,艰苦奋斗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
1、由两名学生讲述关于长征故事和延安故事。
2、师生共同感悟革命战争年代需要艰苦奋斗精神。
(3)认识在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艰苦奋斗精神在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身上继续发扬光大。
1、投影:驻港部队的风采;两弹一星的精神。
2、全体学生体会交流驻港部队的风采和科研人员刻苦攻关的精神。
3、教师点拨:近年来发生在我国体现艰苦奋斗精神的重大事件?
学生:举例说明。
师生共同小结:
一、代代相传的精神。(板书)
(二)理解艰苦创业与时俱进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21页关于两代铁人精神。
2、学生讨论并回答书下的问题。
答案:略。
3、教师启发点拨:新时期的铁人精神就是创业精神即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精神。
4、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社会艰苦奋斗的创业史,艰苦创业精神不是某个时代所特有的精神。创业实践需要有创业精神。
①投影资料:在人类社会上,从盘古开天辟地,到石器的制作,摩擦生火的发明,金字塔和万里长城的建造,人造卫星的发射、基因和纳米技术的发明……从仓颉造字,到古希腊和罗马文明、新航路的开辟、丝绸之路的开辟、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无一不是艰苦创业精神的结果。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③答案略
6、理解艰苦创业的精神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一种思想境界,无论
③答案略。
师小结:二、艰苦创业与时俱进(板书)
7、师问:为什么我们要永远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学生:答案略。
想一想:
()
崇高精神伟大事业
()
8、我来反思
辩一辩
正方:艰苦奋斗,不仅是一种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反对铺张浪费、奢侈挥霍的生活作风和道德品质,也是一种不畏艰难、艰韧不拔、奋发图强、拼搏创业的精神状态和高尚情操。
反方;艰苦奋斗就意味着过苦行僧式的生活。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没有必要把艰苦奋斗挂在嘴边。
师;通过辩一辩让学生更加懂得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应怎样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教学设计【优秀11篇】
三、启发性小结:
(1)__________自古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1、代代相传的精神
(2)__________年代,艰苦奋斗精神得到充分体现。
(3)_______,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美德,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身上继续发扬光大。
艰苦奋斗
开拓创新(1)_______集中表现为_______。
2、艰苦创业与时俱进
(2)艰苦创业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
(3)伟大的——需要有伟大的———。
九年级思品《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教学反思
根据目前部分中学生学习上不刻苦缺乏勤奋踏实,易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更不懂得� 我设计了本课,其中所选材料有格言警句、成语故事、还有同学们亲身参观过的革命圣地等。教育学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向先辈和英雄们学习,发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优秀11篇】
这节课成功的地方在于教学环节比较完整,有导入,有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有小结,有达标检测。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干净利索,结尾启发性小结给学生整体感知的印象,能完整掌握书本中的知识要点。
这节课不足的地方在于应多利用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资料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另外提出的问题应多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正是新课程理念大力提倡和发扬的。对于这节课来说更应注重学生的导行教育,也才能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我认为在“我来反思”环节加入“辩一辩”活动形式会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更有利于突破该课的重点难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的,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争取做一名具有全新理念思品学科教师。
活动目标:
1.通过量一量,比多少的操作活动,初步感知物体的体积。
2.培养幼儿的估计能力,空间感知推理能力。
活动准备:
1.透明小量杯(果冻壳),记号笔、记录纸、画好刻度的水瓶,人手一份。
2.操作材料:
红枣、花生、圣女果若干。
3.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量一量。
(一)介绍。
1.师:今天乌鸦先生心情不错,给我们带来了三样东西,我们来看看是什么?
2.点击课件,并请幼儿说说它们的名字,
3.师:(出示量杯)它还给我们带来了一样东西,看,这是什么?(小量杯)它要用这个小量杯和我们一起玩个游戏,要我们猜一猜,如果要用红枣装满量杯,需要多少红枣呢?那如果装小番茄呢?
4.师:你们想不想试试看,你们猜的对不对吗?乌鸦先生给我们一张记录单,上面有三样东西,它要我们选择两种东西装在小量杯里。你想选择哪两种,就在那旁边打个勾。
(活动评析:这一环节通过出示课件,以乌鸦先生带东西来引出活动主题,引导幼儿观察、思考、猜测,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幼儿自由选择两种材料进行测量,并学着记录。
教师指导:
1.数出同一种粮食装入量杯。
2.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3.大胆地向好朋友介绍自己的测量结果。
(活动评析:这一环节,引导幼儿自主选择两种材料进行测量,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因为我们班有些幼儿还不太会正确的数字,就请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再交流的时候再告诉大家,引导幼儿自主探索。)
(三)、小结。
幼儿展示记录,讲评测量结果。
提问:
1.师:你在量杯里装了什么?能装几颗?(教师把结果记录在粮食的图片上)
2.师:谁量了花生?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的时候要把粮食压压紧,结果才会准确。
3.为什么同样大的量杯里,黑枣只能放一两颗,花生能放十来颗?(引导幼儿推理出粮食数量与粮食大小之间的反比关系)
4.小结:在一样大的量杯里,越大的粮食装的越少,越小的粮食装的越多。
(活动评析:通过交流展示,一起验证试验结果,引导幼儿了解、感知三种物体体积的不同,物体体积大的用料少,物体体积小的用料多的原理。)
二、竞赛游戏:乌鸦喝水
1.出示乌鸦:乌鸦先生陪我们玩了这么长时间的游戏,口渴了,找来找去找水喝。哇,这里有一瓶谁,乌鸦真高兴呀!(出示一瓶水)可是瓶太高,饮料太少,乌鸦怎么也喝不着。小朋友们,快帮帮乌鸦先生吧!(引导幼儿想出用材料投入水中,让水面升高的方法)
2.师:你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现在,水位在哪里?老师用记号笔做好了一个标记,想一想,用哪种材料放到水里可以让乌鸦最快喝到水?有的小朋友说是小番茄,有的说是花生,我们来比比看好不好?和你的好朋友一起拉着手,一个选择小番茄,一个小朋友选择花生,一起比赛吧。
3.师:哪个可以让水位最快上升呢?
4.单独出示两个,请两位幼儿上前进行比赛。
师:每次只能放一个进去,看看到底哪个可以让水位上升最快。
5.师小结:原来大的东西可以上水位上升的快。
6.师:乌鸦先生喝到了水,让邀请你们一起出去玩好吗?
(活动评析: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一起探索如何让乌鸦先生最快的喝到水,再次感知物体体积大的,水位上升的快,激发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教学要求:
1、训练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知道怎样选择材料,学习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习惯。
2、学习写板报稿。
教学重点:
通过仔细观察,选择合适的材料,按照板报稿的要求写下来。
教学难点:
弄清板报稿与平时的记叙文的区别,让学生按照板报稿的格式,写清要写的要素,并做到内容具体,语言简洁。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文,明确写作内容。
板报稿一般要写出哪些内容?
让我们先研究例文《和书籍交朋友》:本文写了什么事?按什么顺序来写?都交代了哪些要素?(活动时间、场所、人物、活动情况、活动方法、意义……)这些要素就是写板报稿必须交代清楚的,也就是板报稿要写的内容。
二、区别比较,突破难点,学习写法。
根据习作要求:写报道做到篇幅短小,语言精炼,把内容写具体,标题要醒目,末尾要署名。
怎样把板报稿的内容写得乘法而不失具体呢?
研究例文,文章按什么顺序写?哪些地方写得具体?与记叙文有什么区别?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板报稿与记叙文的区别就在于:板报稿并不需要仔细刻画人物,细致地描写事情每一步的经过,也不需要很多华丽的辞藻,精心的修饰,只要实事求是地介绍开展活动的情况,结果,意义……因此,篇幅短小。
再以《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一自然段为例,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这一事例怎样做到简洁而又具体的?通过研究,学生可以发现,这一节重点写了作者看到的水滴石穿的现象和形成的原因,写现象时只重点写了石头、石上小洞的样子。作者看到什么写什么,没有过多的修饰,很细致地描绘,语句十分简洁。
通过这两篇例文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归纳出本次习作的写作方法和要求,知道板报稿在结构、语言上的特点,并根据这一要求习作。
在习作中,命题也是一个难点。怎样才能做到标题醒目?可以要求学生先想清楚要写的内容,再根据内容进行概括,用词语或简练的语句来确定命题。
三、习作要求,练说练写
明确了习作要求,就可以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你准备写什么活动或事情?准备怎样写?在口述的基础上练写。不过,在说或写的时候,一定要对照习作要求,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内容具体,语言简洁。写完后再命题,写完后在右下角署名。
这三步教学过程,要紧扣住教学难点重点,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明确习作要求,并按照要求,完成板报稿。
四、学生练写。
学生练习写作,完成初稿,教师巡视,相机点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