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优秀2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6

朔城区一中  尹志强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从四川犍为县清溪驿去重庆的水路上所作,为李白初离蜀中、辞亲远游的纪程诗。

诗的一二句点明这次远游的时间是一个天高云淡的秋夜,诗人从东北的平羌江乘舟而下,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在蓝空,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面上,似乎被江水洗得更加明亮。江水清澈见底,明月银晖洒江。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上下成了一片明亮、透彻、皎洁、银白色的世界。再加上远处峨眉山月在月光映射下,显出灰蒙蒙清秀的身影,这种幽美静谧的夜晚,使人陶醉。峨眉山月也似乎舍不得绿得可爱的江水,安祥地沉浸在江水中,随波游荡,伴随着诗人远去的旅舟,和江水一起流向远方。三四句写的是一个旅途之夜。诗人一叶轻舟,早早就从清溪驿出发,朝着三峡飞驰而去,没有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末句中的“君”有的说是诗人在峨眉山的友人,有的说是峨眉山月。仔细玩味这句诗,“思君不见”与“下渝州”似有因果关系:这位思念而不得见的友人似正在渝州,所以诗人才要“下渝州”去看望他。

这首诗把纪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全诗始终围绕峨眉山月抒情,山吐明月,水流月影,月下行舟,明月渐隐,其中引发了丰富的意蕴:山月随人万里,夜夜可见,而“思君”却“不见”,感慨更深;明月可亲不可近,可望不可即,是思友思乡的象征。

全诗共二十八字,诗的首句写天空明月静景,次句写江中明月动景,上下相映,动静相衬,构成了一种沁人心脾的幽美明亮的境界。第三句连用两个地名,既点明了出发地点和将要达到的目的地,语调显得轻快而急促,表现了诗人爽朗奔放的性格。末句笔锋一转,“下渝州”点明行舟将到的地点,也意味着船行很远了,“思”的情绪也就产在了。全诗运笔清新,风神别具,读来给人以美的享受。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转载

《峨眉山月歌》教案 2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了解这首诗内容,并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投影、录音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3、出示洞庭湖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引出课题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板书课题)

二、精读会意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1)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2)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三、总结谈话: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2、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a、词语意思。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潭 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b、诗句大意。

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a、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放着一只青螺。

b、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绘的景象,再写下来。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课时

古诗两首——《峨眉山月歌》 教学时间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了解这首诗内容,并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投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会背许多首古诗,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 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5、简介“峨眉山”。

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 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 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 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指名介绍李白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3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小编整理了《峨眉山月歌》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峨眉山月歌》阅读练习一: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3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峨眉山月歌》参考答案:

1.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2.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峨眉山月歌》阅读练习二:

(1)诗中直接描写峨眉山月特点的一个词是: 。(1分)

(2)请描绘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

(3)结合诗句,分析全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分)

《峨眉山月歌》参考答案:

(1)半轮。(1分)

(2)半轮秋月,倒映在平羌江水之中,(1分)随着江流,伴我到远方。(1分)

(3)从夜发下等词中,可见诗人的意气风发;(1分)从思可见诗人对家乡及友人的依依惜别情怀。(2分)

《峨眉山月歌》阅读练习三: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2分)

2:影入平羌江水流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表达效果?(4分)

《峨眉山月歌》参考答案:

1:峨眉山、 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连用五个地名,不着痕�

2: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该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晴朗优美的江中月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峨眉山月歌》阅读练习四:

(1)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2)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峨眉山月歌》参考答案:

(1)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2)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对即可)

译文

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赏析: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被视为绝唱,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峨眉山月歌》优秀教案 4

教学目标:

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熟读成诵,读中理解感悟。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默写《峨眉山月歌》。

2.完成《课堂作业》

3.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1、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同学已经会背许多首古诗了,我们刚刚学过的《赠汪伦》,你会背吗?抽生背诵。

2、你还记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李白),本学期我们还学了他的一首关于月亮的诗歌哟,————《静夜思》。

3、师生齐背《静夜思》。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2、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解诗题。

3、读通诗句

(1)老师范读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不会认的字借助拼音解决。

(3)同桌互相教读,正音。

(4)齐读。

(5)个别读。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知诗意。

(1)简介“峨眉山”。

(2)齐读诗的第1、2句,想想诗人在哪里看到峨眉山月的?引导学生想像画面,指导个性化的朗读。

(3)齐读诗的3、4句,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4个地点转换,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思念之情。

(4)知诗意:尝试着和老师一起说说诗的大意。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5)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6、有感情地朗读。

7、练习背诵。

三、吟唱《峨眉山月歌》

四、拓展

1、学生一起读关于月的古诗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真《生查子》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2、出示诗句,学生感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白居易《琵琶行》

愁,愁老父破碎的月光满怀愁,愁老母零乱的白发满怀——潘洗尘《饮九月九的酒》

3、齐唱《峨眉山月歌》结束。

峨眉山月歌教案 6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插图

课前:提示地名、江名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1、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水调歌头》(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2、同学们,其实李白生性喜爱明月,留下了许多与月有关的诗篇。(生介绍:诗仙,为后人留下近1000首诗)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幼年李白《古朗月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3、过渡语:

诗人爱月,尤爱峨眉山月,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峨眉山月歌》。读题。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初读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师范度读,要求:正确、节奏

3、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二)了解背景

1、初次释题

2、为何写“峨眉山月”

盛唐时代,很多诗人都有一段漫游经历。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各奔前程。李白二十五岁,他离开蜀地,开始了长期的漫游生活。峨眉山,四川名山;《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蜀地(今四川:李白的故乡)时的作品。

(三)理解诗句

1、交流自学情况。

⑴、诗句中你读懂了哪些?

秋——诗人远游是哪个时令?秋

师点拨:我们在记叙描写时一般会先介绍时间、地点等;因诗歌压韵需要倒置句末。(秋、流、州)

影——指月影。

半轮——(看插图理解)半圆。上弦月或下弦月。

思——思念。

⑵、不理解的地方?

⑶、指导性交流

重点: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注意:只有顺流而行,才会有此感觉——月影随波、月影随六船——妙哉、乐事)

夜发——连夜出发。

向——(看插图理解)驶向。

君——对对方的尊称。“劝君更进一杯酒”、“君看一叶舟”。作者的友人。

下——顺江而下。

一、二句:教师言简意赅地提问:“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会想些什么呢?”

三、四句从字面上看没有写月亮,你能读懂字面上的意思吗?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可设计填空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更不复可见,诗人触景生情,暗生思月怀乡之情,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四)品味诗境

1、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想象诗人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2)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或隐或现,此时的月亮已不再像故乡峨眉山月那么那么,诗人感到?(惆怅迷惘)

⑶再次品题:峨眉山月歌。升华主题

“暗生思月怀乡之情”、“思君/不见/下渝洲。”

难怪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五)诵读,师生评读

1、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秋:暗衬月色之美),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读:惆怅)

2、小组、男女生赛读

3、练习背诵。

三、延伸

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在游子远行时最易拨动心弦。李白也许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再没能回来。晚年时,—位四川和尚要去长安,李白作了一首送行诗:“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诗末又说:“一振高名满京都,归时还弄峨眉月。”意思是劝蜀僧晏到长安以后,不要贪恋虚荣,还是早返故乡为好。李白至老还惦记着峨眉月,这不仅是对月的喜爱,更是对故乡的眷恋。

四、作业

1、默写《峨眉山月歌》。

2、完成补充习题第二题2、3.

3、搜集写月的诗句

《峨眉山月歌》教案 7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插图

课前:提示地名、江名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1、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2、同学们,其实李白生性喜爱明月,留下了许多与月有关的诗篇。(生介绍:诗仙,为后人留下近1000首诗)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幼年李白《古朗月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3、过渡语:

诗人爱月,尤爱峨眉山月,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峨眉山月歌》。读题。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初读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师范度读,要求:正确、节奏

3、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二了解背景

1、初次释题

2、为何写“峨眉山月”

盛唐时代,很多诗人都有一段漫游经历。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各奔前程。李白二十五岁,他离开蜀地,开始了长期的漫游生活。峨眉山,四川名山;《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蜀地(今四川:李白的故乡)时的作品。

三理解诗句

1、交流自学情况。

⑴、诗句中你读懂了哪些?

秋——诗人远游是哪个时令?秋

师点拨:我们在记叙描写时一般会先介绍时间、地点等;因诗歌压韵需要倒置句末。(秋、流、州)

影——指月影。

半轮——(看插图理解)半圆。上弦月或下弦月。

思——思念。

⑵、不理解的地方?

⑶、指导性交流

重点: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注意:只有顺流而行,才会有此感觉——月影随波、月影随六船——妙哉、乐事)

夜发——连夜出发。

向——(看插图理解)驶向。

君——对对方的尊称。“劝君更进一杯酒”、“君看一叶舟”。作者的友人。

下——顺江而下。

一、二句:教师言简意赅地提问:“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会想些什么呢?”

三、四句从字面上看没有写月亮,你能读懂字面上的意思吗?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可设计填空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更不复可见,诗人触景生情,暗生 思月怀乡之情,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四品味诗境

1、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想象诗人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2)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或隐或现,此时的月亮已不再像故乡峨眉山月那么       那么          ,诗人感到?(惆怅迷惘)

⑶再次品题:峨眉山月歌。升华主题

“暗生 思月怀乡之情”、 “思君/不见/下渝洲。”

难怪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五诵读师生评读

1、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秋:暗衬月色之美),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读:惆怅)

2、小组、男女生赛读

3、练习背诵。

三、延伸

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在游子远行时最易拨动心弦。李白也许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再没能回来。晚年时,—位四川和尚要去长安,李白作了一首送行诗:“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诗末又说:“一振高名满京都,归时还弄峨眉月。”意思是劝蜀僧晏到长安以后,不要贪恋虚荣,还是早返故乡为好。李白至老还惦记着峨眉月,这不仅是对月的喜爱,更是对故乡的眷恋。

四、作业

1、默写《峨眉山月歌》。溪3、完成补充习题第二题2、3;3、搜集写月的诗句

秋月流     向三峡

(思念情)

峨眉山月歌教案 8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我们学过不少古诗,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课后反思:

峨眉山月歌教案 9

一.知人论世

李白,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生于西域,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当涂。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以清新飘逸见长,《峨眉山月歌》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开元十四年(726),李白“骇骧筋力成,意在万里外”,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可以说,受长江文明的哺育,李白才情如大江,妙思似明月。由于乡土因缘,诗中峨眉月就是这样一个意象。30年后他流放夜郎赦归后,在黄鹤楼送蜀地僧人去长安,又作《峨眉山月歌送进蜀僧晏入中京》。洋溢着思乡情的峨眉月,在李白手中又泛化为《静夜思》中人与月的瞬间精神遇合,使“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变得家喻户晓。后来又借酒力和醉态思维,创造出《月下独酌》,《把酒问月》等诗歌神品。谪仙之月,是想象最清丽奇特、极具情感渗透力的意象。因此经过李白、苏轼以及唐宋一系列诗人赋予明月具有人间亲和感的想象和意义,六朝至唐的文人玩月雅兴遂渐渗透到民间风俗心理,终于在北宋形成了人伦情感非常浓郁的中国人盼团圆、庆团圆的岁时节日——中秋节了。

二.课文分析

诗从“蛾眉山月”写起,点明时令是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流露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三.巧妙构思、思想情感

这首诗是一首短小的绝句。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 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在表达情感方面,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这首诗只是以“蛾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展示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分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又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关于文中的“君”,一说指峨眉山月。《唐诗别裁集》:“月在清溪、三峡之间,半轮亦不复见矣。‘君’字即指月。”一说指同住峨眉山的友人,则诗中山月兼为友情之象征。

四.小结:

蜀江行旅图: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兼指友人、故士象征乡情、友情

教学目标 10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峨眉山月歌》教案 1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6

朔城区一中  尹志强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从四川犍为县清溪驿去重庆的水路上所作,为李白初离蜀中、辞亲远游的纪程诗。

诗的一二句点明这次远游的时间是一个天高云淡的秋夜,诗人从东北的平羌江乘舟而下,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在蓝空,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面上,似乎被江水洗得更加明亮。江水清澈见底,明月银晖洒江。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上下成了一片明亮、透彻、皎洁、银白色的世界。再加上远处峨眉山月在月光映射下,显出灰蒙蒙清秀的身影,这种幽美静谧的夜晚,使人陶醉。峨眉山月也似乎舍不得绿得可爱的江水,安祥地沉浸在江水中,随波游荡,伴随着诗人远去的旅舟,和江水一起流向远方。三四句写的是一个旅途之夜。诗人一叶轻舟,早早就从清溪驿出发,朝着三峡飞驰而去,没有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末句中的“君”有的说是诗人在峨眉山的友人,有的说是峨眉山月。仔细玩味这句诗,“思君不见”与“下渝州”似有因果关系:这位思念而不得见的友人似正在渝州,所以诗人才要“下渝州”去看望他。

这首诗把纪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全诗始终围绕峨眉山月抒情,山吐明月,水流月影,月下行舟,明月渐隐,其中引发了丰富的意蕴:山月随人万里,夜夜可见,而“思君”却“不见”,感慨更深;明月可亲不可近,可望不可即,是思友思乡的象征。

全诗共二十八字,诗的首句写天空明月静景,次句写江中明月动景,上下相映,动静相衬,构成了一种沁人心脾的幽美明亮的境界。第三句连用两个地名,既点明了出发地点和将要达到的目的地,语调显得轻快而急促,表现了诗人爽朗奔放的性格。末句笔锋一转,“下渝州”点明行舟将到的地点,也意味着船行很远了,“思”的情绪也就产在了。全诗运笔清新,风神别具,读来给人以美的享受。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

本文转载

《峨眉山月歌》优秀教案 1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峨眉山月歌》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13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8

沈建芬 发表

学习《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我简单介绍了一下写作背景,告诉学生这是李白离开四川到外地赴任时在途中写的。然后提出问题:你能读读诗,再联系插图,想象李白离开时的场景吗?有个学生说:他知道了李白离开峨眉山是在一个秋天的夜晚,那天晚上一轮弯弯的明月挂在天空,银色的光辉洒在江面上,非常美丽。我相机提示:这就是哪句诗的内容?有学生回答“峨眉山月半轮秋”,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学会自己读诗,我告诉他们,古诗中往往会出现词序颠倒的现象,那是诗人为了压韵,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其实是“秋峨眉山月半轮”,学生感觉理解起来容易多了。“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有学生说:我知道李白在乘船时,看到月亮也在跟着他走。现在,月亮在平羌江中的倒影也随船顺流而下,学生也能有所明白。接着,我示意学生:诗人乘着小船顺流而下,从清溪驶向三峡,快到渝洲时,他会想起谁呢?有同学说,他想念家乡的朋友,也有同学说,他想念一路陪伴他的月亮。这样的提问点拨,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有让他们理解了诗句“思君不见下渝洲”的意思,可谓水到渠成,又入情入理。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转载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14

之一

佚名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

《峨眉山月歌》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15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0

1.导入:以前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诵给大家听

(指名背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

(板书:11  古诗两首)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

(板书课题)

2。解题。

《峨眉山月歌》

(1)简介“蛾眉山”。

(2)简介作者。

李白:唐代诗人,幼时随父迁居四川,长期在各地漫游,他的诗想象丰富,本诗是他青年时代初离四川时所作。

3.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自学课文。

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查字典或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半轮  影  流  夜发  向  思  君  下

③读通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④不理解的注上记号。

学生根据上述要求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②指名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③指名说说诗句意思。

④提出不懂的词和句。

4.精读课文。

(1)疏通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半轮:(看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诗句中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夜发:夜里出发。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2)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①出示图画,看懂图意。

②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他的表情会是什么样儿。

要读出诗人思念友人的感情,语调要低缓些。

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范读、指名读。

6.指导背诵。

朗读背诵

抄写词语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转载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16

《峨眉山月歌》我从歌字入手,先建立《峨眉山月歌》也就是“为峨眉山月而歌”的表象。再及景“李白看到了怎么样的一番景象?”在这样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情。以下是我第三步的教学实录——

师:月色朦胧,山影、树影、月影都投射到江水中,随波摇曳,真是“月亮走,我也走”。常说触景生情,此时,你就在蛾眉山下和李白一道欣赏着着月色,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美不胜收

生:令人心旷神怡

生:我都不想走了

师:哦,你是流连忘返呀。那李白看到眼前的这番景象,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呢?你能从诗句中读明白吗?提示:诗句中有一个字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试着找出来,想想它的意思。

(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师笑笑,对她说:多一分思考,多一份收获。该同学有埋头读文。

(2分钟左右,众多学生举手。)

生: “思”字,是思念的意思。

师:你知道李白思念谁吗?

一生插言:是思念朋友。

师:你真了不起,想到李白心里去了。同学们,李白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想到朋友呢?

生:他想和朋友一起欣赏美景

生:他想和朋友“把酒言欢”

生:因为他想和朋友一起分享快乐

师:和朋友分享快乐,就把一份快乐变成了两份,甚至更多份的快乐。那李白就仅仅想让朋友分享自己的快乐吗?你平常还和什么人一起分享你的快乐?

生:父母

师:是呀,李白他还想到了自己的亲人。

......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峨眉山月歌》与《望洞庭》写的都是秋夜景色,但又有不同,《望洞庭》侧重于写景《峨眉山月歌》侧重于抒情。

学习《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我重点抓住“思”字,让学生自学古诗,并从古诗的字词入手,深入理解诗意,并抓住文中的两个比喻,做到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尽快地掌握古诗内容,感悟情感,读好诗歌,体会秋夜思人的意境,也体会28个字的诗歌包含5个地名的不着痕迹的写法。

我首先告诉学生这是李白离开四川到外地赴任时在途中写的。然后提出问题:你能读读诗,再联系插图,想象李白离开时的场景吗?

接着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展开合理的想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意。在讨论中老师参与学习小组讨论。

最后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诗歌中的文字变成鲜明的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的情感,培养提高学生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在理解“下渝州”时,教师在下面标示出“渝州”的位置,问学生为何这样画?从而自然而然理解“下”的含义!为了让学生理解“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引入了一支歌“月亮走,我也走”。这里是“船儿走,月亮也走”孤独的离乡秋夜有着月儿的相送与陪伴,才能排解点思友之情。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峨眉山月歌》教案 17

教学古诗《峨眉山月歌》时上得十分开心,学生的激情感染了我,而他们也在这样的课堂里得到了诗与诗外的丰富感受。

1、拓展知识,燃热情。

师: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以前我们已经学了不少,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板书课题:峨眉山月歌)齐读课题。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板书:李白)

师:你了解李白吗?说说你知道的关于李白的知识。

生:李白是著名的唐朝诗人。

生:李白被人们称为“诗仙”。

生:我还知道与他的雅号齐名的“诗圣”杜甫和“诗鬼”李贺。

生: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生:李白爱喝酒,而且常在酒后写下名篇佳作。

师:同学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们通过介绍把李白带到了我们中间。

[感想] 在日常的古诗教学中导入往往是不被重视的,可当学生讲出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常酒后写作后,我惊喜地发现了在学生眼中闪烁的知识积累被肯定后的愉悦,这就是学习古诗的动力。想起我们儿时的学习经历,被刻在记忆深处的有时就是那么一句有关联的题外话,一个新鲜词眼便会让自己兴奋不已,这种学习的热情不正是教师想为学生点燃的吗?

2、学诗立意,先抓情。

师:你能背几首李白的诗吗?

生:《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还有《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升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是李白的诗。

师:这些诗分别表达了李白什么样的心情?

生:思念家乡、怀念友人、赞美河山。

师:我们常说文章是作者的心声,古人写诗也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这首《峨眉山月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感想] 由众多的情感表达引入本诗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既是一个铺垫,又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诗歌中的情感是条主线,是理解内容的突破口,紧扣情感进行教学能准确地把握诗歌所要包含的意蕴。

3、身临其境,显真情。

师:这首的妙处在于这短短28个字的诗中却有五处地名,你能找出来吗?

生: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师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勾勒“峨眉山、明月、平羌江、三峡”图。)

师:读读古诗,你能把这几个地名都标在图上吗?(了解李白的行程)

师:读读诗句,看看书上的插图,结合黑板上的图,找出你不理解的诗句或词语。

生:“半轮秋”什么意思

生:从图上看出就是 “秋月半轮”的意思。

师:古人常说人月两团圆,可此时作者抬头所见却是清秋半轮月,他的心情又会如何呢?

生:他会埋怨道:半轮月亮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圆呢?我什么时候才能和朋友再相聚呢?

生:“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影”是什么?

生:看图我猜是月影。

师:你有过这样一种“我走月亮也走”的感受吗?说说你的经历。

生:夏天的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去散步,月亮老是跟着我。

生:有一次我晚上坐船去上海,月亮倒映在江水中,船走月亮也走。

师:古人常常对月抒情,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

师;“月是故乡明”啊!

生:还有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

师:作者随江而下,月如影相随。这是哪里的月?

生:故乡的月。

生:与朋友别离时的月。

师:月亮为何总跟着作者?想想李白此刻看到这个情景,会是什么心情?他会说些什么?

生:月亮舍不得李白离开。

生:是友人舍不得李白离开。

生:是李白舍不得离开故乡和朋友。

[感想] 月亮本是诗中一个普通景物,但古人对月亮往往有着丰富的情感。教学中抓住月亮这个感性的景物,由景入诗,由诗及人,由人及己,层层深入,步步入境。在生活经验与体悟诗歌的基础上让作者的感情从学生的口中自然流露,娓娓道来。看似无情却有情的月亮成了学生们走入李白内心的桥梁,成了作者和读者宣泄感情的共同媒介。

4、反差体验,悟深情。

生:“思君不见下渝州”中“君”指谁?

生:是李白的好朋友。

师:李白连夜赶路行程匆匆,也许还没来得及向朋友、亲人告别呢。想想这时李白又是什么样的心情?

生:无可奈何。

生:渴望与朋友再欢聚。

师:你有好朋友在外地吗?你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达你的思念的?

生:打电话联系,表达思念。

生:写信给他告诉他很想他。

生:还可以发电子邮件给远方的朋友表达思念。

师:你愿意送李白一部手机让他在孤寂的夜行船上和朋友再聊一聊,以表思念之情吗?同桌互演李白和朋友打电话,倾诉思念之情。

师:手机是我们送给李白的,当时的他可是一无所有。船越行越远,思念也越来越长,李白只能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生:借酒浇愁。

生:对月感慨。

生:吟诗思友。

……

师:哎,“夜发清溪向三峡”,(引读)——“思君不见下渝洲”。

师:你理解李白此刻的心情吗?再读诗体会体会。(自由读,齐读)

[感想] 古诗中的“思君”一词点明了诗的主旨,诗中的人与景无不关合着一个“情”字。今天我们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如此的迅捷明了,与作者的“无处寄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差的心理体验让学生更进一步领悟到诗人的情真意切,思念无人与说的无奈。在角色体验之后,在“情”字入心之后,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的语言妙处的领悟皆通过朗读表现了出来,真正是情由心出。

教学设计预案: 18

一、导入

从历史上看,我们是个特别喜欢月亮的民族。入晚,我们抬头望月,想起住在那里面的嫦娥、吴刚、白兔和蟾蜍,再想起古典诗词中有关月亮的佳篇名句,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如果这也算是一种民族心理,那么最善于表现这种心理的`诗人就是李白了。“太白十诗九言月”,明月经过诗人反复歌咏成为美丽皎洁动人的形象,赋予了它特别的生命和感情。

二、走进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俱杯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三、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四、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五、朗读诗歌,理解大意。

1、听录音,结合注释感知。调整:调整:教学反思教学内容《峨眉山月歌》第二课时主备人缪君丽执教老师教学目标1、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2、默写古诗教学重点、难点展开丰富想象,理解诗意,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预案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调整:调整:教学反思

《峨眉山月歌》教案 19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今天,我们欣赏李白的一首诗《峨眉山月歌》。读题。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㈠初读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师范度读,要求:正确、节奏

3、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㈡了解背景

1、初次释题

2、为何写“峨眉山月”

盛唐时代,很多诗人都有一段漫游经历。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各奔前程。李白二十五岁,他离开蜀地,开始了长期的漫游生活。峨眉山,四川名山;《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蜀地(今四川:李白的故乡)时的作品。

㈢理解诗句

1、交流自学情况。

⑴、诗句中你读懂了哪些?

秋——诗人远游是哪个时令?秋

师点拨:我们在记叙描写时一般会先介绍时间、地点等;因诗歌压韵需要倒置句末。(秋、流、州)

⑵、不理解的地方?

⑶、指导性交流

重点: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注意:只有顺流而行,才会有此感觉——月影随波、月影随六船——妙哉、乐事)

夜发——连夜出发。

向——(看插图理解)驶向。

君——对对方的尊称。“劝君更进一杯酒”、“君看一叶舟”。作者的友人。

下——顺江而下。

一、二句:教师言简意赅地提问:“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会想些什么呢?”

三、四句从字面上看没有写月亮,你能读懂字面上的意思吗?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可设计填空

㈣品味诗境

1、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想象诗人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2)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或隐或现,此时的月亮已不再像故乡峨眉山月那么       那么          ,诗人感到?(惆怅迷惘)

⑶再次品题:峨眉山月歌。升华主题

“暗生 思月怀乡之情”、 “思君/不见/下渝洲。”

难怪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㈤诵读师生评读

1、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秋:暗衬月色之美),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读:惆怅)

2、小组、男女生赛读

3、练习背诵。

三、延伸

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在游子远行时最易拨动心弦。李白也许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再没能回来。李白至老还惦记着峨眉月,这不仅是对月的喜爱,更是对故乡的眷恋。

四、作业

默写《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20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插图

课前:提示地名、江名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1、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2、同学们,其实李白生性喜爱明月,留下了许多与月有关的诗篇。(生介绍:诗仙,为后人留下近1000首诗)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幼年李白《古朗月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3、过渡语:

诗人爱月,尤爱峨眉山月,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峨眉山月歌》。读题。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初读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师范度读,要求:正确、节奏

3、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二了解背景

1、初次释题

2、为何写“峨眉山月”

盛唐时代,很多诗人都有一段漫游经历。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各奔前程。李白二十五岁,他离开蜀地,开始了长期的漫游生活。峨眉山,四川名山;《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蜀地(今四川:李白的故乡)时的作品。

三理解诗句

1、交流自学情况。

⑴、诗句中你读懂了哪些?

秋——诗人远游是哪个时令?秋

师点拨:我们在记叙描写时一般会先介绍时间、地点等;因诗歌压韵需要倒置句末。(秋、流、州)

影——指月影。

半轮——(看插图理解)半圆。上弦月或下弦月。

思——思念。

⑵、不理解的地方?

⑶、指导性交流

重点: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注意:只有顺流而行,才会有此感觉——月影随波、月影随六船——妙哉、乐事)

夜发——连夜出发。

向——(看插图理解)驶向。

君——对对方的尊称。“劝君更进一杯酒”、“君看一叶舟”。作者的友人。

下——顺江而下。

一、二句:教师言简意赅地提问:“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会想些什么呢?”

三、四句从字面上看没有写月亮,你能读懂字面上的意思吗?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可设计填空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更不复可见,诗人触景生情,暗生 思月怀乡之情,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四品味诗境

1、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想象诗人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2)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或隐或现,此时的月亮已不再像故乡峨眉山月那么       那么          ,诗人感到?(惆怅迷惘)

⑶再次品题:峨眉山月歌。升华主题

“暗生 思月怀乡之情”、 “思君/不见/下渝洲。”

难怪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五诵读师生评读

1、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秋:暗衬月色之美),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读:惆怅)

2、小组、男女生赛读

3、练习背诵。

三、延伸

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在游子远行时最易拨动心弦。李白也许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再没能回来。晚年时,—位四川和尚要去长安,李白作了一首送行诗:“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诗末又说:“一振高名满京都,归时还弄峨眉月。”意思是劝蜀僧晏到长安以后,不要贪恋虚荣,还是早返故乡为好。李白至老还惦记着峨眉月,这不仅是对月的喜爱,更是对故乡的眷恋。

四、作业

1、默写《峨眉山月歌》。溪 3、完成补充习题第二题2、3;3、搜集写月的诗句

秋月流     向三峡

(思念情)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2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22

课题 《古诗两首》 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重点:读准古诗,特别是“眉、溪、峡、君”。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1.大家知道大诗人李白吗?能不能背几首他写的诗? 2.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诗名就叫《峨眉山月歌》。板书课题。 交流对李白的了解。背诵古诗。 齐读课题 预习导学 检查预习情况 1.读诗歌 (1)刚才读过的一首诗的节奏是什么?押什么韵呢? 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根据平仄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出韵味。 2.交流诗句的意思。   指名读         各种形式的朗读 交流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注上记号。 理解诗意 1.解题。 歌是什么意思?诗人歌咏什么呢?(板书:歌 月) (歌是歌咏的意思。是在歌咏峨眉山的月亮。) 2.过渡:在秋天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大地,这样的景象多么令人难忘啊!大诗人李白在这首诗的第一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秋夜月色图,让我们共同去体会一下吧! (1)这首诗一共28个字,可是却有五个地名。轻声读读,把他们圈画出来。 (2)想想:除了地名,还剩下的16个字意思是什么?试着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3)交流: ①这首诗一共28个字,可是却有五个地名。这在万首唐诗绝句中是仅见的,谁能找到告诉大家? ②第一句诗,你读懂了什么? 半轮秋是倒置。 月影在江水中流动,这是为什么? 在三四句的理解中,老师给大家提示要注意三个字:“发”、“下”、“君”。 发:出发 下:顺江而下 君:李白同住峨眉山的友人 相机板书:思君不见。 (4)相机指导。 3.读诗。   交流峨眉山的资料。             轻声读古诗。按要求进行自学。     交流。 (峨眉山 平羌江 清溪 三峡 渝州)   看课本上的插图。看图想象秋天的月亮。 指名回答。           小组交流诗句的意思。 全班说说诗的整体意思。 朗读古诗。 感悟意境 1.从诗眼中感悟意境。 同学们,用心品读诗,诗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的情感?(板书 思 君) 2.从写作背景中感悟意境。 介绍:《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年轻时初离四川所写。为谋求政治出路,实现政治理想,胸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当他乘船夜行,仰望峨眉山上皎洁的明月,俯视月映清江的迷人美景时,感怀万千,写下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 3.从李白的诗中感悟意境。 (1)太白十诗九言月。《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谁能记起李白写月的诗? (2)师独白:李白有一句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作为酷爱月亮的诗人,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李白思念的是谁呢? 4.同学的体会很深刻,带着体会到的情感,有韵味地读这首诗。   找,指名朗读。               指名朗读。       齐背。     指名朗读。 朗读古诗。 串诗积累 过渡。关于写月亮的古诗很多,你还知道那些其他诗人描写月亮的诗吗? 1.出示了两首诗: 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读读这三首诗,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2)指导。 2.总结: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作为酷爱月亮的诗人,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交流。           按要求进行学习。   小组交流。集体交流。布置作业★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完成《补充习题》中《峨眉山月歌》的习题。 ★★★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词读读背背。 教学反思

峨眉山月歌教案 23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感悟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以前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诵给大家听

(指名背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

(板书:)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

(板书课题)

2、解题。《峨眉山月歌》

(1)简介“蛾眉山”。

(2)简介作者。

李白:唐代诗人,幼时随父迁居四川,长期在各地漫游,他的诗想象丰富,本诗是他青年时代初离四川时所作。

3.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自学课文。

要求:

①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半轮影流夜发向思君下

③读通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④不理解的注上记号。

学生根据上述要求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②指名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③指名说说诗句意思。

④提出不懂的词和句。

4.精读课文。

(1)疏通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半轮:(看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诗句中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夜发:夜里出发。向:驶向。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2)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①出示图画,看懂图意。

②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他的表情会是什么样儿。

要读出诗人思念友人的感情,语调要低缓些。

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范读、指名读。

5.指导背诵。

朗读背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24

峨嵋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嵋山月歌》教学实录(送教课)(简)

时间:9月11日  地点:新教育小学小圆厅   班级:四(4) 教师:张立华

诵读诗歌

张老师在台前一站,给人感觉很沉稳。

老师显然准备了课件,因为没有电脑,而上课钟已响,张老师果断地开始上课了。

板书了“唐·李白”之后,让学生谈谈对李白的了解。四年级学生都能很清楚的说出李白被称为诗仙,是伟大的诗人。老师让学生背诵一下自己知道的李白写的诗。学生依次背诵了《赠汪伦》《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背诵的节奏感也很好,看得出,学生平素的古诗积累功夫很扎实。

了解了李白,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

1、揭题。今天我们学习李白年轻时候离开家乡时写的一首诗:峨嵋山月歌。老师请学生跟老师板书课题并齐读了课题。

老师问,歌是歌咏的意思,诗人歌咏什么呢?一名男生说,是在歌咏峨眉山的月亮。老师追问,有人知道峨眉山吗?有一个学生说在四川省,另一个补充峨眉山有一块石头叫峨眉石。

2、读诗。老师请大家自由练读。学生读了大约两三遍,只是没有自由读,一直是齐读。老师要求大家停下,请了两位女同学来读诗。读后,老师问刚才读过的一首诗的节奏是什么?学生很流利的回答是2、2、3。那么——这首诗押什么韵呢?学生也能很准确的说出诗押的是什么韵。

了解了这些之后,老师又请一位同学进行了朗读,提示注意节奏。

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张老师主要采用了一下几点。

1、圈画诗中地名。张老师提示:这首诗一共28个字,可是却有五个地名。这在万首唐诗绝句中是仅见的,谁能找到告诉大家。

学生一般都能找出三处以上的地名,少数同学能找出四处,全班只有极个别同学找对了五处地名。

张老师再提示:除了地名,还剩下16个字,他们的意思是老师告诉大家呢?还是你动脑筋思考思考呢?请默读古诗,思考诗句的意思。

2、逐句理解。老师问:第一句诗,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能说出月亮是半圆的。张老师再问:我们都说一轮明月,为什么说半轮呢?接着在课件上出示了课本上的插图。请学生看图想象秋天的月亮。

因为课件中音乐没有播放出声,老师用语言描述了秋天月色特别明朗的景象。然后引导学生体会第一句中一个难点:从意思上讲,应该是半轮月,怎么是半轮秋?最后老师采用讲解的办法告诉学生这是倒置。

老师接着问第二句话谁懂?学生回答的很美,说是月亮的影子倒映在羌江,仿佛随波流动。老师想在细处挖掘一下:月影在江水中流动,这是为什么?学生没有很好的领会老师的意思,一开始没有反应过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知道却原来是诗人站在流动的船上。

老师相机板书:江月相伴。

在三四句的理解中,老师给大家提示要注意三个字:“发”、“下”、“君”。这几个字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基本都能知道意思。老师在黑板上相机板书:思君不见。

感悟意境

感悟诗的意境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张老师采用了以下几个环节来促成学生感悟。

1、感情诵读。老师大段的抒情独白:年轻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乘舟驶向对他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尽管他是一个三尺男儿,当他面对这多情的月亮时,他将情不自禁地想念他的家乡、朋友,谁来读一下。

一名女生读的有声有色。

老师感情充沛地说:如果前面李白有江月相伴,还略可安慰的话,后面是怎样的一种寂寞之感啊,请再读。

再站起的这位女生读得更有感情。

2、补充诗句。老师说,李白有一句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李白的眼中,月亮就是朋友。初次离乡的李白因为有了月亮的相伴而不再寂寞,孤单,但是,当月亮落下西山,李白失去了最后的朋友,他思念着,想见着。李白思念的是谁呢?

学生脱口而出:月亮。

老师说,对。刚才的“君”如果指的是朋友、亲人的话,这里的“君”也可以说是月亮。这只是老师的理解,到底要不要给你一个答案,我相信随着岁流逝,你们慢慢长大,一定会寻找到一个答案。

拓展阅读

老师提出:关于写月亮的古诗很多,月亮是古诗常见的意象。你还知道那些描写月亮的诗吗?学生回答了《静夜思》《塞下曲》等古诗。

老师课件出示了两首诗。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老师请学生比较三首古诗有什么相似之处。

一名学生回答:都是写思念别人的。

老师肯定了学生的见解,说月亮在古诗的意象中往往带着思念的情怀。

老师略作总结后,本节课教学结束。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2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习借助图画和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三个层次(第一步读准、读通,第二步读懂字词句,第三步思考读、体会读)的朗读,达到理解诗文大意然后背诵的目的。

3、情感与态度:感悟诗的情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学过的诗歌,引出本诗。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许多古诗中都会有景色的描写,诗人寄情于景,借景抒情。老师这里有一幅画,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幻灯片)在这幅画中你都看到了什么?(李白、月亮、床······)

师:看到这些景物,可以让我们想到哪一首学习过的唐诗呢?(《静夜思》)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大家一起来背一背吧!(集体背诵)

师:在这首诗里� (板书:峨眉山月歌)

二、层层深入,学习新课

1、自读诗文,读准,读通。

师:大家齐读诗的题目。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会描写什么景色呢?(重点抓住“月”)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这首诗,要看准字音,字型,读通诗句。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该怎么办呢?(看课下的注释,问老师,问同桌······),读三遍到五遍。

老师巡视,纠正要求认识的字词。

检查朗读,点人读。(注意纠正,评价)【多读】

认识生字,字音,写法

师:大家读得都非常好,老师也想读一读。(范读)

师:男同学和女同学分开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的声音最响亮,字音最准确。(男生女生比较读)

师:我们分小组再读一读,看哪一组的声音最整齐。

2、再读课文,读懂诗句。

①整体感悟古诗。

师:诗人小时候随着他的父亲搬家到了四川,直到他二十五岁的时候才离开那里。这首《峨眉山月歌》就是年轻时的李白刚离开四川时的作品。

师:大家刚才背诵了《静夜思》,也多次朗读了《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大家看大屏幕,找一找在哪里?(思,月)(板书)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了一种感情。

师:这两首诗虽然有相似的地方,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在《静夜思》里,诗人借月亮抒发感情,他是在哪里看的月亮?(床前)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那么这首《峨眉山月歌》里,诗人还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吗?(不是)这首诗中,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并不是只在一个地方。请大家再读这首古诗,找出表示位置变化的字词。

入 流 发 向 下 (结合诗句,解释这些词的意思)

师: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那么诗中提到了哪些地点呢?自读诗文,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用笔圈出你找到的地方。找完的同学举手示意。

找出地点的词:峨眉 平羌 清溪 三峡 渝州

②逐句理解古诗,解决难理解的字词。

师:诗人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那他看到了什么景色呢?我们来继续欣赏。

师:齐读第一行诗,想一想诗人在这一句中写的是什么?(月,峨眉山月)它是什么样的呢?(半轮)在这里“秋”是在什么意思呢?(秋季)谁能试着解释一下这一句吗?

师:第一行诗,诗人写出了一副青山吐月的美景,第二行写的什么什么呢?齐读第二行诗,看一看诗人在这一句里写的是什么。(影--指月影。流--流动,诗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这里的月亮是有感情的,月影倒映在江水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如果站住不动观察水中的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岿然不动的。。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不理解“影”的再读一整句诗)这一句诗人写的是水中的月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呢?

师:前两句都在写景,一行写山月,一行写水中的倒影,第三行要告诉我们什么呢?齐读第三行诗,读完之后找同学试着翻译一下。

师:诗人晚上出发,看到了这些景色会有什么心情呢?再读第四行诗,想一想诗人是在思念什么呢?(“君”)君有哪些意思呢?(先生,朋友······)在这里,君是指什么呢?(月亮)(不理解“君”的再读第一句)对,但是这里的君如果只是指月亮,那这一句为什么不用“思月不见”呢?(这里的月亮是一种寄托,诗人借月亮寄托了对故乡,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月亮时而被两岸的高山挡着,使诗人更增添了对亲友的思念)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在顺流而下到渝州的时候,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着,看不到了,使我更加地思念故乡亲友。)

⒊再整体感悟古诗

师:请大家通读全诗,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看能不能把它串起来。(点人说)

师:大家说得都非常好,老师根据大家的理解,整理出了这首诗的意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看幻灯片)请大家齐声读一读。

师:我们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诗人的思念之情,那么,你能不能读出诗人的这种心情呢?(多点人读,自己读,再找人读,齐读)

师:现在,借助课本中的插图,假设我们自己是诗人,在这样的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晚,巍峨雄伟的峨眉山遮住了一些月亮,只露出了半轮明月。月影倒映在平羌江的江水之中,像一位好朋友那样,陪着我随着江水流动。我乘着小船,从清溪出发,往三峡的方向驶去。但是在顺流而下到渝州的时候,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着,让我看不到了,使我更加地思念故乡和亲友。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体会这样的心情,诗人是用什么语调吟出这样的一首诗的呢?

师:找几位同学分别来读一下,看一看哪一位更有感情,读的更好。(角色读)

师:大家一起试着读一下!(齐读)

三、巩固加深,理解背诵

师:大家读的都非常好,对作者的心情也都有自己的体会。现在,有没有哪位同学,可以看图片背诵一下这首诗呢?(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背诵。)全班一起看图背诵一下。

师:大家背的不错,再读一遍,然后我们一起看着这些地点,再背一背。

师:找几位同学有感情的读一读,我们再试着看着这些表示位置变化的词背一下。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自己的心里默背一下。

师:再齐读诗文,刚才哪里背得不熟的地方,重点记忆一下,看一看哪一位同学能最先熟练的记忆。

(集体背,不会背的同学可以看一下书本。会背的同学请举手,点人背。)

四、课外拓展

师:诗人李白是一个非常喜欢月亮的人,他的诗中经常会有月亮出现,用月亮表达不同的感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它所抒发的感情和本诗一样吗?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26

《望洞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比赛背诵古诗。

2、洞庭湖简介。

3、作者简介。

二、自主学习,初读感知

1、学生自学全诗。

提出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2、读一读,想一想:

你掌握了哪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

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还有哪些诗句不是很清楚,需要别人帮助?

2、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三、检查自学情况。

四、合作探究,精读感悟。

(一)读一读:注意停顿方法和重音。

(二)说一说:你觉得诗句中,哪些句子写得很美,你又怎样的感受和体验?把你的学习成果跟大家分享。

(三)画一画:用画笔画出这首诗优美的意境,展示给大家看。

五、读背体会,总结全诗。

六|、布置作业。

学习作者的写法,运用色彩的描述,写生活中的事物,并且会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朗读背诵、复习检查《望洞庭》

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课文背景、作者简介。

三、自主学习,初读感知。

1、自学全诗。

提出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2、读一读,想一想:

你掌握了哪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

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还有哪些诗句不是很清楚,需要别人帮助?

哪些诗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3、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四、检查自学情况。

五、合作探究,精读感悟。

(一)读一读:指导掌握朗读的基调,注意停顿方法和重音。

(二)说一说:你觉得诗句中,哪些句子写得很美,你又怎样的感受和体验?把你的学习成果跟大家分享。

(三)想一想:

1、诗人坐在小船上看到了什么?(仰望、俯视)——

2、诗人夜行江上的感受、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会这样?

3、议一议。

(四)、写一写:

1、�

六、读背体会,总结全诗。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此前教学《山行》《绝句》《望庐山瀑布》等古诗,学生在入学前就耳熟能详,朗朗上口,所以上课时他们往往急欲表现其背默的本事,无法沉下心来学习体会诗歌。因此,我就将计就计,一上课先充分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让他们展示背诵水平,然后自学生字词后默写古诗,接着才开始理解诗意,练习吟诗成诵。

课前了解了一下,《望洞庭》和《峨眉山月歌》这两首古诗孩子们普遍感到陌生,所以背诵和默写就成了一个难点。而理解是记忆的基础,根据“理解记忆”原则,本课教学拟按如下思路来进行:初读了解大意,学习生字;精读品味欣赏,理解诗意;熟读成诵感悟,体会感情。

我想诗词不应该重意轻韵,我主张诗词教学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领略古诗词的情韵。

在教学《望洞庭》《峨嵋山月歌》时,我充分发挥了图文对照的作用,帮助学生感悟诗句的意韵。

开课,通过学生背诵李白的诗,以及教师背诵《陋室铭》引发学生对两个诗人的作品的兴趣。然后两首诗整体朗读,了解两首诗的共同之处。“秋、月、水、山”四个词两首诗中都有。这四个词给你们什么感受?“宁静和谐”

介绍洞庭湖,看图体会诗句意思,理解哪句就说哪句。我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这几个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学生自己说说,教师整体运用散文语言,创设一种宁静和谐的情境,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同时,对诗中的比喻之处,进行点拨。

朗读,将自己体会的洞庭秋夜读出来。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在读中进一步品味,在说中整理思绪。

齐读后,试着背诵。理解了诗句、读得较多的孩子自然能颂。

与《望洞庭》对应的办法用在《峨嵋山月歌》中,但是事先介绍地名。同时,为让学生理解“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引入了一支歌“月亮走,我也走”。这里是“船儿走,月亮也走”孤独的离乡秋夜有着月儿的相送与陪伴,才能排解点思友之情。”

而后,讲解了古诗两大主题“写景、抒情”,引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静夜思》《送孟浩然之广陵》《梅花》《游园不值》等古诗,来开阔学生眼界。

问题思索:

古诗情韵在读时是不是应该注意轻重音的指导,与速度的点拨呢。本来怕这样匠气太重,但是没有曾经的指点,学生怎样能读出韵呢?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