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教学设计优秀3篇

平日里练兵是为了战主场更好的杀敌,平时的练习也就是相当于军人日常练兵,必须多去做一些习题,在习题中巩固物理学的基本原理,推导和反向推导物理原理,举一反三和逆向思维是物理习题中常遇到的现象。

《密度》教学设计 1

【课程标准】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教材分析】

密度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概念,也是以后学习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等内容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让学生掌握密度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教材通过实验引入密度,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尽管学生对密度已有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如同样大小的铁棒比木棒要重、油比水轻……但是,物理中的“密度”是表征物质性质的一个重要物理量,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时往往感到难以理解,这一节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需要给予充分重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密度的概念;

2.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密度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掌握密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视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直观法、实验法、分析归纳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练习法。

【教学流程】

视频导入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学生分组展示实验结果分析归纳建立概念完善密度概念

巩固训练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视频导入

播放视频“泡沫石头”并提问:影视剧中用体积巨大的泡沫替代同体积的真石头进行拍摄很安全,因为他们虽然体积相等,但哪个物理量相差很悬殊呢?引出本节课的教学课题:密度

观看视频,并从视频中感受泡沫替代真石头的趣味性,思考并回答老师提问:他们的“质量”不同。

通过有趣的视频引入,紧抓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积极的投入到课堂的情境中来。

二、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

教师提问:

1根据生活经验,我们都知道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就会?

2.追问:那么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定量的关系呢?

3.交待实验设计及操作方案:同学们桌面上分别摆放有一组长方体物块,每组物块有大中小三个,体积分别为10cm3、8cm3、6cm3,同组物块材质相同,可能是铁块、铝块或塑料快。用天平测出同种物质不同体积时的质量,将他们的质量和体积记录在实验报告单表格中,并计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从经验出发,回答问题: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基于经验猜测: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可能成正比。

理解实验设计意图,为实验操作做准备。

用简单的问题使学生进入探究情境,参与问题的解答,再提出追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探究欲望最强的时候给出实验方案,使学生跃跃欲试。

三、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关注学生是否正确使用天平。

进行实验,分别记录各物块的质量,填写到实验表格,计算出质量与对应体积的比值。寻找比值的规律。描点连线:进一步确认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规律。

学生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实践中获得规律认知。

四、学生分组展示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

1你测出的三个质量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呢?通过描点连线,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成正比)

2.你描了几个点呢?(三个)其实还有一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不需要测量就可以确定,你知道是哪一组吗?(当物体体积为0时,质量也为0),因此这条直线一定过原点。可以更准确的确定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找另外两种物质实验小组展示比值大小。

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展示实验结果及结论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使学生获得实验后的成就感,深度挖掘实验数据及图线中隐含的信息,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五、分析归纳建立概念

教师提问:三组不同物质得到的比值并不相同,这些比值有什么物理意义呢?

引出概念:

密度: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单位体积物体的质量,可以反映物体单位体积包含物质的多少)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回答。

引导学生以实验结论为基础,科学的建立密度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且印象深刻

六、完善密度概念

PPT展示

密度定义: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

密度公式:ρ=m/v

密度单位:g/cm3,kg/m3单位换算:1g/cm3=1000kg/m3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物质的密度特征并从中总结出一般规律。

提问:为什么表格中铁的密度是7.9g/cm3、铝的密度是2.7g/cm3而我们测出的'却不同呢?

理解记忆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并推导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进率。认识固、液、气体的密度特征。记忆水的密度大小。

回答测量值和理论值不同原因:实验存在误差。

建立完整的密度概念。使学生认识不同物质

密度特征,并能够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的公式计算。

强调实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七、巩固训练

PPT展示巩固练习:

1、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铜的密度是8.9x103kg/m3,表示8.9x103m3铜的质量为1kg

B.铁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所以铁的质量比水的质量大

c.密度不同的两个物体,其质量一定不相同

D.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

2、一杯水,老师上课时喝去一半,则剩下半杯水

A.质量和密度都将减小一半

B.体积减小一半,密度增加一倍

C.质量、体积和密度都减小一半

D.质量减小一半,密度不变

(3、4)

举手回答,并解释原因

巩固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认识到密度是物质得特性之一,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板书设计

6.2密度

一、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2.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二、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

2.密度表达式:p=m/v

3.密度单位:kg/m3(基本单位)、g/cm3(常用单位)

单位换算1g/cm3=1000kg/m3

4.水的密度是1g/cm3即1000kg/m3

三、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体积无关)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有趣视频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顺应学生对密度概念的强烈需求,设计并进行小组实验。组内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组间比较不同种类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比值的关系,进而得到一个可以表示物质特性的比值: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水到渠成得出密度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设计攻克了本节课的重点—建立密度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使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及收集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符合初中物理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学习要求,体现了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完善学习密度概念之后,及时认识生活中常见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将所学概念用于描述物质的特性,深层次认识理解密度概念。针对学生对密度理解的易错点、易混点及薄弱点以习题形式进行纠正、强化。更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本节课思路设计较为严谨,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所设计的问题、实验操作均在学生能力所及范围之内,课堂实施流畅。能够有效的解决密度概念建立的课堂要求,并通过深化练习和思考,克服了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难点。本节课通过观看视频、小组实验、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密度》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2.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规范解题,认真细致的良好行为习惯。

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疑难问题的良好品质。

3.通过公式变形及计算题规范格式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做作业,以形成整洁、规范的作业习惯,以美的作业给人以享受。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一节主要是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教材首先提出了三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并把学生引向运用密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感觉到密度知识很有用处,能解决很多问题。然后说明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用到各种物质的密度,给出了一些物质的密度表。再以提出的三个问题为线索,讲述运用密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材注意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给出解答,以利于学生动脑思考,独立地解决问题,培养能力。最后用一个例题作示范进一步教给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法建议

本节课可用正迁移的方法由速度公式类比而导出密度的推导公式,可采用自学、讨论、示范的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材重点与难点分析

1.通过公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学习中,经常要运用数学方法对物理问题进行计算、分析、推理、论证,但是应注意,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必须要受到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的制约。分析问题的物理过程、物理意义,弄清各物理量间的关系,明确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其适用范围,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而且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时,一定不要把物理问题数学化,不能生搬硬套用数学规律,如,不能认为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因此在解题过程中要重视对相关内容物理意义的理解。

2.对进行公式变形

对密度公式进行变形,可以参照速度公式的变形进行讲解,并通过数学运算规律,使学生掌握公式变形的基本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弄清每一个公式的物理意义。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具学具

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四。师生互动

活动设计

1.根据公式,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和。

2.组织学生练习读密度表,通过读表进一步熟悉某种物质密度的读法。

3.练习求解有关密度的'综合题。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首先提出几个有趣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的办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如:1.怎样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的?怎样知道矿石可能是什么物质组成的?

2.怎样知道一块很大的长方形碑石的质量?怎样知道教室内空气的质量?

3.怎样知道一个不规则的钢零件的体积?怎样知道一大卷细铜丝的长度?等等。然后告诉学生运用密度的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把学生引入应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的新课教学中。

(二).新课教学

1.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要鉴别某一物体是什么物质组成的,我们需要知道各种物质的密度是多少,教材中给出了一些物质的密度,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下三个表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看书,然后请同学回答老师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对密度表应主要认识以下几个问题

a.气体的密度表上边标明了“0℃,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条件,应请同学作出说明。

b.在液体中水银的密度比较大,它大于一般金属的密度。

c.气体的密度都比较小。

在看书的基础上,应请学生读几种物质的密度,说出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在密度表的教学中要说明这是科学家经过严格准确的测量得出来的,而且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而不断准确。

2.求质量

体积很大的长方形花岗岩石碑,质量很大,无法直接用秤称量,怎样才能知道它的质量呢?让学生说出他们想出的办法。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能不能应用密度的公式来求。如何求?需要先知道哪些量?如何才能得到这些量?

前几章我们学习了速度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如果我们要求路程和时间怎么办?

可以进行公式变形,得出

和速度公式变形一样,对密度公式也可以用同样的数学方法进行变形,下面请同学们将密度公式进行变形,然后考虑变形后的式子,有什么实际意义?并举出一些实例来。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一下。

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教学认识公式变形的方法,例如,,对比可解决的公式变形问题。

学生练习公式变形,并讨论变形后的公式在实际中的意义。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进行指导,学生活动结束后请学生回答前边的问题。

由密度公式,可以得出,从式子中可以知道,用物体的体积乘以它的密度可以求出它的质量。这样对一些体积庞大的物体,质量不便测量。可以测量出它的体积,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质量。

也就是说用密度知识可以求质量。

3.求体积

密度公式还可以变形为,如果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质量、密度,可以求体积,比如有的物体、体积不规则,不便于直接测量,可以测出它的质量,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体积。

4.讲解例题

例题:有一个体积是的钢球,它的质量是316g,这个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请同学们用三种方法进行鉴别。

学生练习,教师在同学中巡视,进行指导,学生练习结束后,教师请学生回答,并分析解题思路。

请几个同学分别说出他们的判断方法。

可以求出这个球的密度,把它与铜的密度进行比较,如果相等是实心的,但是我们的计算结果是小于铜的密度,所以是空心的。

我们先假设它是实心的,计算一下它的质量应当是多大,把计算出的值与球的实际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大于球的实际质量,所以原球是空心的。

根据给出的铜球的质量,计算一下它的体积是多少,结果小于已知球的体积,所以是空心的。

那么我们计算出的体积值是谁的体积。

是球壳的体积。

由学生们的分析归纳出:判断这个球是空心还是实心有密度比较法、质量比较法、体积比较法三种。

用投影打出如下标准解题过程,教师讲解巡视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学生予以改正。

3.总结、扩展

本节课的教学实际上是应用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研究求解物体质量、体积、密度的问题,在实际运用中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死记硬背公式,要了解公式中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灵活运用,尤其是比例问题,(以下内容可采取边讲边讨论的方式进行)

(1)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两物体均应为实心).

由于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其密度相同,所以 由此得出。说明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其质量也与它们的体积成正比,体积大的物体其质量也大。

(2)不同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其体积与密度的关系。

由于,所以,也就是,说明相同质量的不同物体,密度大的体积小,它们的体积与它们的密度成反比。

(3)不同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它们的体积相同,它们的质量与它们的密度之间的关系。

由于所以也就是,它告诉我们相同体积的不同物体,密度大的物体质量也大,它们的质量与它们的密度成正比。

探究活动

【课题】鉴别铅球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用密度知识鉴别体育课用的铅球是否是纯铅的。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密度》教学设计 3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八年级物理《密度》说课稿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说的密度一节属于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包括了后面所有八章的内容,它们形成了经典力学的初步知识。众所周知,经典力学包括了质量、时间、空间三大基石。初二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基本具备了绝对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因而第七章第一节开始就进行绝对质量观的教学,第三节的密度是对质量认识的进一步延伸,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

再从本节的编排看,课本首先从第二节的实验入手,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如何鉴别不同的物质?接着用实验分析、归纳得出密度的概念,最后是密度知识的简单应用。这种方法,体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学习一点研究问题和定义物理量的常用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教学重点 根据大纲及学生实际,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 由于初二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如何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进而得到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法 本节有关密度的知识都是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因而本节课着重采用实验探究法。

学法 学生要想正确的从实验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们必须掌握数学法、分析法、比较法和归纳法

教具准备 每两人一天平,砝码,体积不等的两个木块和两个铁块,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难点,我还制作了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

1、激趣引学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是新大纲规定的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来源于生活中的趣味实验,如何鉴别水、煤油、酒精和醋?并让他们总结辨认的依据,当他们意识到可以利用颜色、味道等特性鉴别物质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手,拿出上节课测量过的体积相同但外表被我涂成了相同颜色的铜、铁、铝让学生辨认,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就用密度表示,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密度的概念

新大纲要求:实验不仅是物理教学的手段,它还是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成了每两人一组的分组实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实验中,当学生测出了质量与体积之后,我改变了教材中直接要求学生计算m/v的编排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处理实验数据我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根据测出的质量和体积,仍然能得出什么结论?面对这样的问题,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根据认识心理学,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直接利用这些数据去寻求某种规律,有的甚至能得出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这样的结论,还有部分学生,他们可能想到要对这些实验数据进行运算。当学生讨论得出利用m和v可以计算它们的比值时,我用课件出示鼓励性的评语,并播放一段音乐,以松缓刚才紧张的思维。然后引导学生应用数学法分析m/v的含义,利用比较法、归纳法得出密度的概念。并告诉学生: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是初中阶段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我还要引导学生欣赏天平平衡时的对称美,领会物理学方法的和谐美,感受物理概念的简洁美。促使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德育、智育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物理学的热爱。

3、密度的公式

密度的公式属于本节的重点,它要求学生能弄清公式的来源,并能记住公式。要记住公式,除了了解各个字母代表的物理量,还要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并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在这一部分,我利用知识的迁移理论,设计了一些跳一跳能摸到的问题:①怎样计算单位体积某物质的质量?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②如何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怎样计算密度的单位?③一木块,体积为 10cm3,质量为6克,它的密度多大?若切掉它的3/4,剩下的密度多大?④根据密度的公式,我们能说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吗?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教师适度点拨,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通过这样的办法,加深学生对密度公式的理解、记忆和应用,培养学生规范的解题格式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这里通过对公式物理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现,形成基本的、朴素的、唯物物理学思想

物理学史 在学生紧张的劳动之后,课件出示“王冠”图,告诉学生阿基米德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王冠的故事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怕困难,积极探索,服务人类的科学思想。

小结

一堂成功的物理课,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物理学知识,还要学生学到一定的物理学方法,甚至要形成一些基本的物理学思想。小结中,我准备先让同桌的学生相互回忆本节学过的主要内容,让这些知识同化到学生原有的

知识体系中去,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老师再从物理学方法和物理学思想两个方面着手,总结学生在这堂课中的表现,肯定他们的成绩,指明他们努力的方向。体现成功教学的激励机制。

练习

①向自行车轮胎内打气,轮胎内空气的密度如何改变?

②abc三种物质的质量m和v的关系如图所示,谁的密度大?

板书设计

为了简明扼要的再现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我采用图表法板书。

选自《中学物理》XX年第10期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