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
2、透过多种形式地读,理解课文资料,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
3、懂得就应听取他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的行为。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寓言揭示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出示课题,这是个成语,让我们一齐来读一遍。(学生齐读)
2、这个成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字吗?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此刻你明白这个成语的意思了吗(学生尝试解释)
4、从这个课题,你明白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由回答、提问)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听准生字的发音。
2、自由读课文,读后把本课的生字带词读一遍。
3、检查自学效果:
(1)选取正确的读音
窟窿(kū lóng;kū long)废窿(lóng long)
街坊(fāng fang)坊本(fāng fang)
圆圈(quān juàn)羊圈(quān juàn)
钻研(zuān zàun)钻石(zuān zuàn)
重点强调:多音字在意思上的区分。
你是怎样来区分的指名汇报透过查字典区分多音字的不同意思。
(2)强调字形,理解字意
“窟窿”都是穴字头,所以和洞有关。注意“窿”字的“生”上面有一横。
“街坊”:你家有街坊吗街坊就是邻居的意思。
三、通读课文,理解资料
1、本课的生字、生词我们都弄清楚了,此刻你能读课文吗(指名读课文)大家思考:这篇寓言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
板书:第一次第二次
2、羊是怎样丢的呢默读课文的1—4自然段,思考:第一次丢羊是什么原因?第二次丢羊又是什么原因?
学生结合问题自由回答:第一次丢羊是因为羊圈有个窟窿。
第二次丢羊是因为他没有及时把羊圈修补上。
小结:那么这部分能够用课题中的哪两个字概括(亡羊)对,这部分告诉我们,养羊人是怎样会丢了两次羊。
3、养羊人又是怎样“补牢”的呢结果又怎样呢让我们自由地读一读第5自然段。
结合朗读,自由回答:养羊人后悔了,赶快把羊圈补上了,以后再也没丢羊。
4、练习复述
四、品读评价,体会寓意
1、请你评价评价这位养羊人,�
(1)自由读课文,动笔画一画。
(2)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评价
(1)养羊人是个不听劝告的人:
A、从他与街坊的对话中,看出他不听别人的劝告。
他的话就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漫不经心,毫不在意,无所谓的语气)大家尝试读一读,指名朗读。
街坊的话就应怎样来读你是从哪个词明白的(从“赶快”明白街坊很为他着急,感到可惜,读出劝的语气)
指名尝试读
分主角来读对话,体会对话双方的不同的情绪。
B、从第4自然段中的两个“又”,感觉他这个人太一意孤行了。明白有第一次的丢羊,就就应想到还会丢,可他偏偏不去修补,导致他又有了第二次的丢羊。
这两个“又”就应怎样来读大家尝试读第4自然段,体会养羊人的可气之处。
(2)养羊人是个知错能改的人
这个养羊人真是可气,那么养羊人就没有一点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
默读最后一段。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抓住“后悔”“不该不”想象一下养羊人当时后悔的情绪。尝试读出当时的情绪。你能把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吗(改成一般陈述句)
抓住“赶快”“结结实实”指导朗读,从这两个词你明白了什么(养羊人的可贵之处:发现错误后,立刻就改。而且很有信心)
养羊人最可贵之处就是他心想:“此刻修还不晚”,看到这句话,你想说点什么大家自由交流。
小结:这就是养羊人的闪光点,他虽然发现问题很晚,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当一旦发现错误后,他能及时地去改正。想象一下,如果他在发现错误后,却沉浸在后悔和自责中,总是认为晚了,那么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可见,只要有信心,明白及时改正错误,到任何时候都不晚。
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结合自己或他人的事例,自由谈)
3、养羊人由开始的不在乎,到之后的后悔,到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如果你是养羊人,你此刻的情绪是怎样的呢是不是有满腹话语想对大家说呢(奉劝大家,不要像我这样,不听他人的劝告,不能及时地改正错误。我们要虚心理解他人的劝告,发现问题及时地改正。更要记住,只要想改正错误,到任何时候都不晚)“亡羊补牢”这个成语还有后半句,你能根据蕴含的道理补上后半句吗(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五、明确寓意,指导实际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寓言《亡羊补牢》,你都明白了什么道理?
在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就应怎样去做呢?
本节课是在学校组织的“双优课”评选活动中,展示给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我亲切、谦和的教态赢得了老师们的赞许,同时对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致关的重要。我十分满意的是学生们的表现,学习兴致高涨,参与意识强烈,发散思维活跃、学习效果良好。一节课的教学安排,老师能够精心准备,但课上的突发事件(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或是无关的),确实往往让老师始料未及的,怎样巧妙的处理好,就要看老师的应变潜力,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继而就本课书的教学,发表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一)目标明确,方法落实。
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关键问题为切入
点,引导理解故事资料,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资料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二)循环反复,螺旋深化,
简单的环节,训练却绝不简单,训练在反复中提高。
第一,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词的学习:在课文中整体认读、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习掌握生字是用心的;
第二,读故事,悟出道理,却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读故事,体会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语句体会;创设口语交际训练平台,把故事与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三)结合教材特点,选取学法,但切入点的问题缺少讨论的价值。
这节课环节清楚紧凑,老师以“问题: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组里交流。还有就是老师对养羊人有一种评价,不知对不对,待你们解决完第一个问题后告诉你们,帮我分析一下。”为切入点,引导孩子读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学习和师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读懂了故事,体会了寓意。这种探究合作学习在此运用得如此自然与高效。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但是我觉得作为切入点的问题过于简单,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小组讨论的好处不大。
(四)教学无小事,更应关注细节
课后,学生向我指出课堂上我出现的问题,例如:甲同学在读“则”时,发音不准,我没有及时纠正;乙同学在对养羊人评价时,说了一个同学们不理解的成语,教师忽视了这一环节,含糊而过,给同学带来了学习上的阴影。这些只是学生给我提出的,可能还有一些细节出现了纰漏,作为“当局者”的我也没有意识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悉心聆听、快速分析、及时指出。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资料,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体会寓意故事资料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预设板书:寓言两则亡羊补牢)
一、问答导入(4分钟)
师:这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什么齐读课题)你们明白什么是寓言吗
师:蕴涵着道理的故事。我们要怎样学好寓言(板书:道理)
师:除了学习道理,还要学习什么一下子就学习道理吗(板书:故事)
师:这天我们掌握好这两点就能学习好课文。
师:这天学习《亡羊补牢》,请给“亡”组词。(板书:死亡)请给“牢”组词。(板书:监牢)
师:“亡羊补牢”里的“亡”、“牢”是什么意思
师:平时,我们学习的“亡”是死亡的'意思,有
二、找证据,初读课文(6分钟)
师:找证据务必先读课文,慢慢地读,遇到生字自己借助拼音解决。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
1、小组长带领读课文,听到谁读不准,一齐帮帮他。
2、交换小组长检查读书。(小组长汇报读书状况)
师:以后小组检查时,就要齐心协力,争取好成绩。
(二)出示三句话:(课件)
原先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很后悔,不该不理解街坊的劝告,心想,此刻修还不晚。
师:请小组分读三句话。(生读这三句话)
师:哪个聪明的孩子发现蒋老师为什么要选这三句话(自由朗读这三句话,齐读。)
三,研读,弄清“亡”和“牢”(6分钟)
师:课文读熟了,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请默读课文,想想“亡”、“牢”是什么意思一会小组交流。你得找出证据,看看从哪个句子找到的,把它划下来。提醒大家,证据可能不止一处。
(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师巡视小组学习,作适当的点拨。
学生汇报:
师:刚才读的句子有几个字没有读好。(指名帮忙再读这句话。)要读准“圈”、“叼”等字。“亡”不是“死亡”吗此刻大家认为“亡”是什么意思
师:“牢”是什么意思“补牢”就是“修羊圈”。街坊说修羊圈就是“补牢”。(解说)“牢”的构字好处:宝盖头是表示房子,以前牛、羊住在一齐,“牢”就是给牛羊住的地方。
师:按照刚才的方法,把丢羊的句子和补羊圈的句子找出来,自由练读。
四:精读课文,理解资料(15分钟)
师:在读这则寓言的时候,老师始终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想请你们帮忙解答一下: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师:请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生请默读课文,思考)
师:齐读这句话。(生齐读)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师:街坊是怎样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他读的怎样样
师:街坊对养羊人这样关心,可养羊人呢能够看出养羊人的什么态度
师: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师: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主角朗读。
师: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师: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师: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样想、怎样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讨论交流)
师:养羊人是怎样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
师: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述他心理的句子。
师:读出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是用两则生动有趣的寓言,揭示出深刻的道理。教学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学生根据阅读要求自学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从而进一步了解课文。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自由讨论并交流读了这两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最后让学生谈一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像《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样的事情。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寓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能够正确读写。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相关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问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你们读过寓言故事吗?(板书:寓言)
“寓”,是寄托的意思(板书);“言”,讲道理。寓言的意思就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启发和教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寓言。两则就是两篇的意思。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亡羊补牢。(板书)
2、读题,谁知道“亡”、“牢”分别是什么意思?
(“亡”的意思是失去。“牢”畜的圈。)
3、谁能连起来把题目解释一下?
(羊丢失以后修补羊圈。)
二、初读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不明白的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解决。
2、边读边思考,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检查复习
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读音方面:
“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 juàn ”,不要读成“ quān ”。
“窟窿”的“窿”读轻声。
字形方面:
“叼”:左右结构,左边最后一笔是“提”,不要写成“撇”。
“悔”:左右结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词语解释:
叼走:衔在嘴里拖着。
街坊:邻居。
劝告:说服,讲清道理,使人感动听从。
后悔:懊恼过去做得不对。
四、学习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1、出示课件,思考:《亡羊补牢》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2、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⑴ 读书,小组讨论。
⑵ 班上交流:
开始想:羊丢了,修圈已晚,没用。
后来想:如果现在不补羊圈,就不是丢一只、两只的事,而会丢得更多。因此现在修还不晚。做:动手,堵上,修得结结实实。
结果: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五、小结
1、明确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有了错,只要认真改,就不算晚。
2、联系实际,谈感想。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七、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羊丢了 不听劝告 羊不断的少
及时改正 为时不晚
后悔 堵窟窿 羊再没少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述《亡羊补牢》的内容和寓意)
今天,我和同学们合作,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南辕北辙
请学生观看动画片《南辕北辙》问:动画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拿出字典,自己读书,试着读懂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找找生字的特点。
2、在小组内互相听读课文,读通课文之后,看看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三、再次朗读,解决问题
1、请大学带着刚才的问题再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边读书边思考)
2、我们要想解决刚才的问题弄清到底是谁不明白,就应该弄清车下的人跟朋友说了什么,我们该怎样来读他们的对话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学生评价(可以反复读或老师范读)
4、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读书,并讨论刚才的问题。
四、讨论
同学们,到底是谁不明白,谁来谈一谈?
不是车下的人不明白,是而车上的人不明白。因为通过读书我们知道,是车下的人告诉车上的人去楚国应该往南走,往北走错了。所以,是车上的人不明白。
(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性评价)
通过学习本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体会寓意:通过学习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五、表演课文
下面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我们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吧!(学生分角色表演)
六、课堂延伸
1、假如车上的人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如果自己做错了事情,朋友给你指出来,你该怎么办呢?
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开始走入课文,走进使我们变聪明的学习之路了。看板书: 言两
谁上来不题目补充完整 下面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写。
生(吴纪宏):上黑板写上"寓"和"则"
师:写得怎么样呀
生(纷纷说):好漂亮呀,很好呀。
师:你们看老师的表情感受到什么呀
生:很惊讶,很惊喜。
师:他写得跟老师的天衣无缝呀,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课题。
生:齐读两遍。
师:考考同学们的记忆,我们二年级时学过寓言两则,你还记得是哪两则吗 点名叶名洋说不出来。
师:你的记忆跟林老师一样糟糕。
生(黄悦华):《拔苗助长》和《守株待兔》.
师:是"拔"吗 古代写的是什么字
生:"揠".
师:谁能告诉我,什么是寓言
学生纷纷翻书(前两天布置回去预习过。)
师:别翻书,要从你的小脑袋里直接说出来。
学生举手聊聊。
师:你怎么样理解就怎么样说,我以前讲过的。大胆举手,不要怕讲错。
生(范宁宝):是指那些以后的事。
师:今天是2006年3月17日,以后就是2006年3月18日的事,你的意思是"从前的故事"是吗 生点头。还有谁来说说
生(张逸菲):每一个故事讲一件事
师(打断,提醒几个不专心听的同学):等一下,有四双小手开始蠢蠢欲动了,他们不懂得尊重同学,小手往往带着耳朵走,回来了吗
张逸菲(继续):寓言说的每个故事都讲一个道理。(当她讲话声音太小时,建议她向叶名洋发言一样响亮。)
师:同意吗
生齐说:同意!
师: 她说出了特点,寓言肯定是——讲道理,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讲道理;那通过什么来讲道理呀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故事;那通过一个怎么样的故事来讲道理启发学生选择"虚构"还是"真实",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虚构,巩固"虚"字,全班书空第三画,(平时第三笔容易写错。)表扬袁心悦:她很想说话,但是能控制自己不会冲口而出,而是高高举手。
师:带着同学总结:寓言就是编一个虚构的故事来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师:指名同学用"通过什么干什么"来复述寓言的特点,说话简练一点。
师:懂得道理,是不是就会变得聪明一点呢
生齐说:是。
师:第一个聪明在哪里呢
生:在书本。
师:板书"亡羊补牢",我记得昨天有个字同学们读不准的,今天能读准了吗
生:"亡羊补牢",重读"亡".
师:大家都会读了,到底这个题目什么意思,有谁知道呢 "亡","牢"什么意思
钟晓东举手说:"亡"就是死的意思。被狼叼走了一只羊。(全班笑)
师:(批评)我现在是站在钟晓东的这边批评那些笑的同学,钟晓东这么认真,有什么好笑的呀 紧张说错了,很正常。
生吴纪宏:死亡的羊被狼叼走了。
师:第一,二,三组的同学多么认真呀,一双双眼睛闪耀着学习的欲望,第四组有同学开始开小差了。
师:还是死亡的羊吗 同学纷纷举手。
师:别急别急,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读完之后,看看钟晓东还是吴纪宏能从课文中找出哪个词来告诉这个答案的。
生:齐读。
师:刚才读的时候,林老师听到一把真实的声音,怎么只有黄铭浩牢牢记住"街坊"的轻声读音呢 齐读这个词。
生:再读有这个词的句子。
师:到底亡什么意思 就用课文一个字来说。
钟晓东:少
吴纪宏:丢
师:对呀,在古代,亡不是死的意思,在这里是"丢"的意思呀。
师:那"牢"又是什么意思
生:羊圈。
师:黄若非,请你上黑板,把这个"圈建"起来,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建",看看谁"建"得最漂亮。——写"圈"字。
生:写字。师强调动作:停笔,拿笔(挺直腰),动笔!
师:(黄若非写完后)修好了,漂亮吗
生:漂亮,结实。
师:检查下面同学写的,同学纷纷举着本子"我的更结实".
师(小结):带着同学说"亡羊补牢是说丢失了一只羊,然后去修补那个羊圈。"
师:你会说这个故事吗 会的请举手 那么多呀 好,我给你们三分钟时间,讲给你的同桌听。
生:同桌互相讲故事。
师:时间到,谁来打头炮
生纷纷:我……
生(王寅初)从前……
师打断提醒:咦,怎么讲个无头故事
生继续:今天我讲的故事叫《亡羊补牢》,从前……
师指名张逸菲评价,黄悦华非常踊跃,争着要说,就把机会给了他。
黄悦华:刚才王寅初说得不大流利,而且把"羊圈"说成quan.
师提醒王寅初把这个词读两遍。黄悦华刚才说得很流利呀,还有什么问题吗
黄铭浩:她把整个故事讲出来,……
吴纪宏说:太罗嗦了,
师:那怎么样才不罗嗦呢,吴纪宏你来说这个故事。
吴纪宏:讲故事。(讲得很不错)大家鼓掌。
师:时间关系,不能给太多同学讲了,刚才据老师观察,朱凯很棒,姚睿雅很棒,范宁宝都很棒,听说读书的"听"他们都做得很好,第四组比较差。
师:你从这个故事中懂得什么道理呢
杨梓宏:这个故事告诉我要听别人的意见,如果是好的意见,要接受,如果是不好的意见,也要向别人提出自己的意见。
胡志:这篇故事告诉我们错了就应该吸取教训,不能再有下一次。
毛姝格:知错就改就是一个好的习惯。
郭宇轩:我觉得我们要吸取别人的意见,即使不好的意见,要留着,以后或许会有用。
同学鼓掌。
师:刚才同学一个说得比一个精彩,我想问一下:如果那个街坊是你的邻居,你喜欢他吗 为什么
黄雪雯:我喜欢他,因为他的眼光不会很短浅,知道明天会再丢一只羊,所以他去劝告他(养羊人).
丘心如:我喜欢他,因为我做错了事,别人就会不理不睬,但是街坊会主动来说,来帮助我。
林紫薇:我不喜欢街坊,因为街坊劝过一次他,说完之后,就再也没有劝告了,如果他能继续劝告,另一只羊就不会丢了,你看又损失了一只羊。
师:紫薇说她不喜欢那个街坊,因为他只提醒了一次,没有继续再提……学生纷纷说"还有,还有",老师只好给同学说。
张一帆:我也不喜欢,如果街坊真的想帮忙的话,他应该去帮他修好羊圈。
师:我明白了,张一帆的意思是,如果真的想去帮助别人的话,不仅仅说了算,还是用行动去帮助,对不对
生齐声说:对!
师:那你们喜不喜欢那个养羊的人呢
曹健松:不喜欢,因为他不听别人的劝告。
师:对吗 别急,打开书本,你用课文的话来反驳他。
袁心悦:他很后悔……纠正"结结实实"的读音。
李东燊:我喜欢,因为他知错就改,虽然他开头没有听街坊的话,不过,他第二次就改过来了,这种知错就改的习惯非常好,所以我喜欢他。
师:我也很喜欢你,你说得很棒!
个个争着要说。
师:如果跟他意见相同的就不说了,听听不同意见的。
黄亮:我喜欢他,他修羊圈时,不需要别人帮,自己去修,而且知错就改。
郭伟健:我喜欢他,因为他后悔了就马上去改。
何梓铭:我不喜欢他,因为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因为他自己不知道,还责怪别人。
师:我们来读读养羊人这句话。
生:齐读。
师:他是什么态度呀
聂晶:我觉得他是很不耐烦的语气。
师:那你来读读好吗
聂晶读。
师:还有什么不同的语气 你觉得呢
董浩扬:我觉得他好像不大喜欢羊,不大爱惜羊
师:他不爱惜羊吗 再用课文的话来告诉他。到底那个养羊的人爱不爱惜羊
王圳安:如果他不爱羊的话,就不会去修那个窟窿了。
师:好,我们来找找"窟窿",张一帆,你到黑板去写,其他同学在本子里写,看看谁写的"窟窿"真正像"窟窿".
生:写"窟窿".
师:点评书写"你的窟窿太大了"——写出格;你的窟窿有点歪;你的窟窿头太小,羊丢不了的;
张一帆不会写,张逸菲帮忙写。张一帆在旁边跟着写,受到老师表扬:张一帆有个聪明的行为,能跟着别人学。
师:刚才紫薇说,如果那个街坊真正是忙人忙到底的话,还会在劝,是不是 现在你就是那个街坊,你还会怎么样劝 打开书本继续写:街坊又劝告……街坊继续劝告……
生:续写。
下课前,有几个同学写完了,下课后,还有很多同学拿给老师看。
学习目标:
1、理解“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寓言内容,正确回答课后问题,懂得寓言的寓意。
3、练习用“从此”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 生活实际,发表感想。
问题质疑:
修羊圈有没有用?为什么?
养羊的人应该怎样做更好?
学习方法:
比较、讨论、理解、
知识链接: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兴,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才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亡羊补牢” 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课堂作业:
熟读本则寓言,试背。
说出“亡羊补牢”成语的意思。
学习反思:
寓言是通过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的文学作品。
指导小结:
课堂上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读通词句,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明确寓意后注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受到启发。
教学目标:
1、会读课文中的4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窟窿”“叼”等字。
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亡羊补牢》的故事。
3、理解“亡羊补牢”“劝告”等词语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初步体会寓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一) 理解“寓言”的意思
1、可以说说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2、也可以说说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
(二) 揭题解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亡羊补牢》。
2、你知道每个字的意思了吗?理解“亡”和“牢”的字意。引导理解题意。
二、初读感知
1、 自学课文:读准字音,想想课文哪些句子写“亡羊”,哪些句子写“补牢”?
2、 交流:课文讲那个牧羊人丢了几次羊?
l 找出第一次发现丢羊和丢羊原因的句子。 板书:发现
指导:读准多音字“圈”,范写“窿”提示第11笔,“叼”的最后一笔是什么?
l 找出第二次发现又丢羊和丢羊原因的句子。 板书:发现
再次书写“窟窿”和“叼”
3、找出牧羊人“补牢”的句子。 板书:赶快 没丢过
4、讲故事大意:用上“发现…… 发现……赶快没丢过……”
三、体会寓意
(一)、抓“劝”切入,初知寓意
1、牧羊人第一次丢了羊,邻居曾经怎样劝他?找出句子,理解“街坊”。
2、“劝”和“说”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劝”指发现别人的问题,让别人改正)
3、练读对话。如果说第一次丢羊是个意外,那么第二次是什么原因?
4、看图说话,看到牧羊人使劲地修补羊圈,这回街坊们在说什么?
( 如果…… 幸亏……)
5、小结:牧羊人不听劝告,继续丢羊,听了劝告,不再丢羊。可见,做错了事听听别人的劝告,及时改正是多么重要。
(二)、抓“劝”展开,理解寓意
1、教师用白话讲《战国策》庄辛劝告楚襄王的故事。
《亡羊补牢》的故事最早来源于古时候的一个“劝告”故事。战国的时候,有个叫庄辛的大臣发现楚王整天不理朝政,东游西荡的。庄辛很担心,对楚王说: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楚国必将灭亡。楚王不听,结果5个月以后,秦国兵打进来了,楚王吓得没了办法,连忙请庄辛出主意,庄辛说了很多话,其中一句就是:“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2、理解“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的意思
听了故事,你说楚王丢羊了吗?那么庄辛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亡羊”其实指?——有了错误 “补牢”呢?——及时补救 未为迟也——还不算迟。
楚王听了庄辛的话,立即改正了错误,终于是使楚国免遭了这次灾难。
(三)、顺“劝”回归,学讲故事
1、一个小小故事的改变了楚王,改变了楚国的命运,可见这个故事多么有意义,你们愿意把它讲下来吗?
2、你想把这个故事讲给谁听,为什么?(讲给有缺点必须改正的人听,讲给自己听,多想想自己的缺点,争取改正。)
四、作业
1、 抄写生字
2、 讲故事
教材基础知识针对性训练与基本能力巩固提高
一、看拼音写词语。
yù yán yánɡ juàn kū lonɡ diāo zǒu
( ) ( ) ( ) ( )
jiē fɑnɡ hòu huǐ pán chɑn quàn ɡào
( ) ( ) ( ) ( )
wánɡ yánɡ bǔ láo nán yuán běi zhé
( ) ( )
二、比一比,组成词语。
寓( ) 叼( ) 悔( )
遇( ) 习( ) 诲( )
狼( ) 则( ) 劝( )
娘( ) 测( ) 助( )
三、查字典,试着做一做。
1.请写出下面两个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
①亡羊补牢
②南辕北辙
2.请写出下面四个词语的意思。
①劝告:
②后悔:
③盘缠:
四、照样子写词语。
例:结结实实
探究拓展能力强化训练与应用综合能力的养成
1.(探究题)读了这两则寓言,你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吗?试着写下来吧。
①《亡羊补牢》告诉我们:
②《南辕北辙》告诉我们:
2.(开放题)如果你是《南辕北辙》故事中那个要去楚国的人的
朋友,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我想对他说:“ ”。
部分参考答案:
基础部分:
三、1、①逃亡,丢失。 关牲口的圈
②古代车马前面的车杠 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
2、①拿道理劝人。
②事后懊悔。
③费用。
四、安安稳稳 扎扎实实 浩浩荡荡 冷冷清清 堂堂正正 风风火火
拓展部分:
1、①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②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3、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
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⑴ 羊圈破了个窟窿:
① 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② “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③ 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④ 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⑤ 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⑥ 指名背。(指导方法)
⑵ 街坊劝告,他不听:
① “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② 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③ 引导评议,齐读。
④ 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⑤ 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⑥ 指名读,评议。
⑦ 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⑴ 指名读第4节,评议。
⑵ 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⑶ 齐读第4节。
⑷ 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⑴ 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⑵ 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⑶ 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⑷ 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⑸ 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⑹ 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⑺ 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⑻ “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⑼ 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
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 ),就( )。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
六、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
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七、作业
1、背诵这则寓言。
2、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板书设计】
想法 已经丢 后悔
亡羊补牢 做法 不补 赶快堵 (未为迟也)
结果 又少 再没丢
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寓言内容,正确回答课后问题,懂得寓言的寓意。
3、练习用"从此"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发表感想。
教学用具:录象、自制教学幻灯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出"掩耳盗铃"的意思。
2、回忆学习"掩耳盗铃"的方法。
图文结合理解内容反复朗读悟出道理联系分析加深理解
二、讲读第一则寓言-----《亡羊补牢》(出示课题)
1、释题: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亡羊补牢---羊丢失后修理羊圈。
2、分节读文,质疑。
纠正读音:街坊坊读轻声:窟窿窿读轻声
质疑:
3、看录象,思考问题,理解大意。
那个养羊人丢失第一只羊后,听了街坊的劝告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
当养羊人第二次丢失羊后,他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
4、细读课文,归纳寓意。
幻灯出示:"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a:把这个反问句换成肯定句: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
b:问:修羊圈有没有用?为什么?
(修了羊圈就不会再丢羊了,有用而且一定要修。)
c:比较句子:"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反问句语气更强,突出了养羊人根本没有想到后果,执迷不悟。指导朗读,用毫不在意的语气读出。范读,个别读,齐读。)
d:讨论如果你是养羊人,你会怎样做?
过渡:由于养羊人没有你们正确的想法,所以就出现了又丢了一只羊的结果了。
出示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a理解填空:养羊人现在感到很---------,明白了应该------街坊的劝告。
b比较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
(前一句两个"不----不"双重否定,突出表明了养羊人知错改错的决心。)指导学生读出"后悔、知错"的语气。个别读,范读,齐读。
c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真的后悔呢?用划出有关的词语。("赶快、结结实实"可看出他的行动上改过了)指导读出重音。
d讨论:养羊人现在才后悔,现在才动手修羊圈晚了吗?
5、朗读全文,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人小组讨论:个别答,然后老师小结。
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人做错了事,及时改正还不迟,改正得越快,错误造成得恶果就越小。现在我们通常用"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比喻发生错误后及时纠正,补救还不算晚。
三、指导复述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四人小组讨论,指名谈谈。
四、堂上练习。1、指导造句:从此-------先读书上得例句,理解词语意思后,再试说句子。
五、作业:1、熟读本则寓言,试背。2、说出"亡羊补牢"成语的意思。
《寓言两则之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理解句意,读懂《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
2、通过自学质疑、讨论解疑、兴趣表演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南辕北辙》故事内容,认识其中的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领悟道理。
教学具:大黑板多媒体课件
预习要求:查字典阅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1、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①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人想了解的问题。
②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阅读。
2、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盘缠硬要
问题:"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南辕北辙》中那个做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的想法对?为什么?
3、组织阅读课文。
①齐读②自由读③个别指导
二、讨论解疑
1、随机阅读,结合课文,联系实际理解词义。
盘缠(路费)硬要(一定要)
2、通读课文,进一步认知课文。(读中思考问题)
3、学习小组组织讨论。
⑴组长负责结合组员。
⑵针对问题讨论,组长归纳小组意见。
⑶选代表作答。(可以把这个机会让给胆小的同学,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小组汇报、讲读课文
1、组员汇报形式(自由选):读文作答口头说答自由表演
2、评点讲析
⑴动画演示故事梗概。(结合演示评析学生作答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⑵自由阅读、分角色阅读,理解问题。
a角色:坐车人b角色:朋友
⑶结合课件动画、生活实际,认知"坐车人"和"朋友"谁对谁错。
课件片段说明(动画展示)北▲
结果:离楚国越来越远
南▼(楚国)
3、引申阐发道理
⑴总结故事内容,复述故事。
⑵讲说道理,理解"南辕北辙"词义。
本来要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⑶结合实际、课件演示深刻理解故事。
告诉我们做事要明确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无论条件多好,也不能到达目的。
四、兴趣表演、加深理解1、自由阅读,指名复述。
2、小组结合,导演故事。
①分担角色②人物语言、动作、表情
3、总结小评,启发教育。
做事要明确方向不能背道而驰。听取别人善意的意见。
五、作业布置
1、把《南辕北辙》故事讲给别人听。
2、根据自己学文体会,写读后感。
搜集古代寓言故事:以羊替牛、滥竽充数、狐假虎威、高山流水、曾参杀人、画蛇添足、后来居上、井底之蛙、惊弓之鸟、庖丁解牛、买椟还珠、拔苗助长、疑邻偷斧、愚公移山、曾子杀猪、打草蛇惊、纸上谈兵。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体会寓意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美文主持:寓言故事《守株待兔》
二、问答导入
1、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蕴涵着道理的故事)
3、我们要怎样学好寓言?(读懂故事、明白道理)
4、导入课题《亡羊补牢》
5、给“亡”组词、给“牢”组词
6、猜猜“亡羊补牢”里的“亡”、“牢”是什么意思?
三、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
2、说“亡”、“牢”的意思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4、指名说说课文讲的一个什么故事。
5、过渡:刚才老师发现有的同学读书方法非常好,遇到生字词语就多读几遍,遇到长句子还和同桌商量着读。
6、复习巩固词语、句子(课件出示),强调多音字“圈”。
四、细读课文
1、默读课文:想想“亡”、“牢”是什么意思?找出相关句子。
2、“亡”是丢失
①指名说“亡”的意思
②说出理由
③指名补充
④课件出示句子,指名读
⑤理解“亡”是丢失
3、“牢”是“羊圈”
①总结学习方法
②同法自学
③汇报
④课件出示句子,指名读
⑤理解“牢”是“羊圈”
五、明白道理
1、质疑(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2、引出街坊的劝告
①“街坊”的读音、意思
②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导读
3、养羊人是怎么回答的
①指名回答
②看出他什么态度
③他怎么想的?
4、分角色读
5、他不听劝告的结果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的?
6、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7、两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的?指名回答
8、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师抢答(故意去掉“赶快”) 读得怎样?
9、理解:加上“赶快”说明不能拖延,他想马上改正自己的错误。
10、咱们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养羊人的后悔心情。(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补牢
11、读了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板书)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六、动画欣赏,思维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