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6课,这篇课文讲述了2008年5月12日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四川绵竹东汽中学上班,在14:28地震来临时,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用年仅51岁的生命换取了四个孩子的命,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以及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课文记载了谭千秋老师的英雄事迹:“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6.最后的姿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 谭千秋 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 2008年5月12日 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 坍塌 塌陷 尘埃
(2)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 大公无私 师德灵魂 爱与责任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1)5.12 谭千秋 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 谭千秋 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 和 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 谭千秋 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 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课内十分钟安排:
1.交流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2.自主练习给课文分段。
作业:
1.高质量完成本课的《习字册》。
2.抄写文中的词语2遍。摘抄文中的成语。
3.《补充习题》作业 。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一板块:图片入境,导入课文
1.出示相关图片
2.板书:最后的姿势
3.齐读课题。
面队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 谭千秋 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那么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从课文中提炼出一句话。
第二板块:读顺课文,读懂姿势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文中几处描写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画出来,认真读一读。
3.找出最感动你的句段,在组内认真朗读。
第三板块:品读姿势,丰富英雄形象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1.课文中有两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
2.出示6、8两节相关句子
a、护生的姿势
谭 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自己弓着背,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体味用词的准确性。
(2)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没有 谭 老师的拉、撑、护,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恶果?
(3)再现地震情形,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就是在这样生死攸关的情况下, 谭 老师立即将——引读护生的姿势。
过渡: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只是一瞬间的震荡, 谭 老师永远告别了和风阳光雨露,还有人间的欢笑泪水,永久沉睡在了众人撕心裂肺的泪水中。他那最后的一撑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学生,而自己却永远地倒下了……当人们在废墟中发现他的时候,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
b、牺牲的姿势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1)这一句中你最感动的词语有哪些?说说令你感动的理由?(抓住“死死”等词语,感受人们对 谭 老师的敬意。)
(2)品味用词
补充材料: 谭 老师是一位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的老师, 5月12日 那天下午2点多,他一如既往地在教室为学生们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他是这么说,更是这么做的。在学生眼里, 谭 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从教26年来, 谭 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 谭 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师生齐读: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3)同学们,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英勇的姿势 顽强的姿势 爱的姿势 师德崇高的姿势……)
第四板块:评价人物,英雄永存
过渡: 谭 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 谭 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人们震撼了。
1.灾难发生后,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 ;”获救的学生说:“ ;”一位老师说:“ 。”
2.听了这个故事的我们,想这样说:… 。(把最想说的一两句写下来)千说万说,在大家心中,他是一个 、 的老师。
小结:谭千秋一个普 通的 老师,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同学们,俗话说“大爱无痕”, 谭 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后的姿势—— ,所以人们这样赞颂——
板书: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第五板块:总结延伸,升华主题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 谭千秋 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这是人民教师最后的姿势,有那么多教师,尽管姿势不同,但都用生命中最后的姿势守护着他们的学生,给了学生们生的阳光。
(拓展资料)
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 张米亚 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
四川什邡市红白镇中心学校20出头的二年级语 文 老师汤宏最后的姿势定格在这样的画面上——两个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个孩子,被他用血肉之躯护住的孩子们幸运地活了下来。
向倩:什邡市龙居小学英语教师。向倩的遗体被发现时,她已被压断为3截。几乎碎成一团的上半身,张开的双臂下,紧紧搂着三个也已死去的学生。救援人员怎么也无法扳开她的双手,现场的武警官兵为之落泪,纷纷行起军礼。说到向倩,校长谢洪安的眼睛再次湿润:“ 向 老师当时离逃生口最近,她在三楼给六二班上课,只需跨出教室门,再两步,冲到走廊,就能躲开轰然坍塌的楼板,从楼道逃生!”
26岁的袁文婷老师走了,离开了她深爱的讲台,离开了她留恋的世界,陪伴她的,只有几个地震时她来不及救出的学生!她走得那样的惨烈和壮烈,留给我们的是废墟中一个身躯的两截,一双巨大的双臂下还护着两个学生,这就是她最后的人生,最后的姿势!永远、永远地定格在这个世界。
“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我想,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个老师,塑造和捍卫了我们所谓的师魂,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理由为这个灾难中的四川,灾难中的中华民族呐喊:
汶川加油!四川加油!中国加油!
【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爱 责任
恪尽职守
大公无私
课内十分钟安排:
1.阅读补充材料。
2.练说: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
3.练说:评价人物
4.练笔:听了这个故事的我们,想这样说: 。(把最想说的一两句写下来)
【推荐阅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
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
2. 完成《补充习题》剩下作业。
3.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
教学内容
6.最后的姿势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教 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教学资源
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预习设计
1.初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课后第2题: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废墟 坍塌 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3.搜集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学程设计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一、唤起回忆
1. 看图片,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2.交流自己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二、在交流和倾听中了解谭千秋
三、初读课文
1.模仿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
2.速读课文,用“ ”在文中
学程设计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教参57页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画出相应的语句。
四、朗读词语,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朗读词语,解释通过预习已经理解的词语。
2.学习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分段,概括段意,并体会写作方法。
1.自主分段,练习概括段意。
2.结合课文,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什么样子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 坍塌 塌陷 尘埃
(2)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 大公无私 师德灵魂 爱与责任
词语解释见教参57页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 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六、作业:抄写词语
作业设计
1.高质量地完成本课的《习字册》。
2.抄写文中的词语2遍。摘抄文中的成语。
3.记住课后2中词语的意思。
4.完成《一课一练》中的第一到第三题。
学习了《最后的姿势》,我热泪盈眶。
课文主人公是谭千秋老师。XX年5月12日那一天,他在教室里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他讲课绘声绘色,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同学们津津有味地听着。他们哪里知道,这是他们最后一次听谭老师讲课了。“轰隆隆”地震发生了,谭老师急组织学生们先跑出去,而他自己,却为保护没有来得及跑出去的几个学生而被砸死……
难道谭老师自己跑不出去吗?不!老师离门是最近的。想象一下,你有两种选择:一是自己跑出去,一群学生们死;二是一群学生跑出去,自己死。在这种紧急情况下,谭老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
据我所知,他有个小女儿,难道他忍心抛弃可爱的小女儿吗?不!舍不得,但他为了更多可爱的学生,舍弃了自己的亲生骨肉,可见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心。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是啊,谭老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最后的姿势》这本书中,描写了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他叫谭千秋。在2008年的地震中,他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5月12日的一天,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起床,带着小女儿去散步,然后去学校上课。
天空阴沉沉的。谭老师正在给同学们讲“人生的价值”。忽然,楼房开始摇晃起来,地震来了!谭老师赶紧把学生送出教室,可是,还有四位同学来不及出去了,谭老师将他们拉到课桌下,把自己的双手撑在课桌上,护住了四位同学。地动山摇,水泥板重重地砸了下来,楼房塌陷了。
13日22点12分,当人们搬去谭老师身上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他张开双臂,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四个学生都还活着。救援人员、老师、学生都被谭老师的伟大举动感动了!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他是一位父亲,他的父爱无微不至;他是一名老师,他的师爱伟大无私。
当灾难来临时,他没有只顾自身的安全,而是坚强不屈地担负起了保护学生的职责。他那张开的双臂,是恪尽职守的双臂。我们会牢记那永恒的瞬间,牢记他那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
《最后的姿势》是新课文,它的出现把我们带回到一年前令人落泪的时刻,缅怀那些在地震中离去的四川人民,追忆那些在灾难面前表现出英勇无畏、舍身忘死的英雄们。通过不断地朗读,一字一句的细心体味,感悟课文中孕育的深刻思想感情。教学中抓住第二段四处环境描写正面烘托,让学生细品其中蕴含谭老师高贵的品质。谭老师语言、动作的描写更显无私大爱。第三段让学生如入角色,感受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话语,侧面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学习救援人员的话时,联系上文地震来临时谭老师行为的细节描写,对比两种描写方法,从正、侧面感受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所有的人“永生难忘”!多么令人感动,这最后的姿势令同学们心潮澎湃,用激情表达对谭老师深深的敬意。
【教学内容】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第十一册p30——p33
教学过程
一、朗读中复习旧知
1 师: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最后的姿势》。(学生齐读课题)
2 师:回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谭千秋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生:谭千秋是一个关爱家人,工作积极的老师。
师:你们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生:喜欢。
师:好,就读出你们的喜欢吧!(学生用喜欢的语气轻快地朗读第一段)
二、 朗读中感动悲壮一幕——学习第二段
过渡:谭千秋老师留给我们第一印象是美好的,那就让我们怀着美好走进这位令人无比敬仰的老师,感动于他那悲壮的一幕吧!
师:请大家自由读第二段,其中你觉得那句话令你印象深刻或是被他感动,把它读给大家听,好吗?
生:好------(学生开始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那些读书有困难的学生)
(一) 读出我们的感悟
1、环境的描写烘托人物品格
师:现在,请你们把印象深刻或是被感动的地方与大家一起分享吧!(指名朗读,并说说感受,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
依次 出示学生的句子
(1)天空阴沉沉的。这句话令我印象深刻。
师:为什么呢?你有何感觉?
生:“阴沉沉的”让我感觉难受,觉得会有事发生似的。(其他学生有同感,忍不住说对 对------)
师:换句话说,预示着地震的来临,是吗?(对,学生表示赞同)那,你们说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句简短的话呢?
生:慢点
生:“阴沉沉”读得重些
师:很好,请大家读出这种感觉。(学生朗读)
师:这样的描写就叫环境描写,哪位同学还有这方面的句子与大家分享呢?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师:观察这句话,有什么特别的吗?(引导学生体会连用三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指导朗读,注意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师:从这句话里,你读懂了什么?
生:情况危急,很危险。
师:那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才能感受到情况的危急呢?(学生重新朗读,大家评一评再读一读)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压下来,楼房塌陷了------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谭老师遇难了。
师:遇难了,我们该怎样读出感受?(教师相机用低沉的声音指导朗读)
【评析:四处环境描写从正面烘托出特定情境中人物的精神品质,学生在理解中朗读,感受地震带来的可怕灾难,感悟谭千秋老师的伟大。】
2 、动作、语言的描写感悟人物品格
师:从刚才同学们朗读的环境语句中,我们感受到了地震的可怕,更凸显谭千秋老师的伟大,还有令你们感动的吗?
依次出示学生的句子
(1)“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师:请同学们也来念念,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指名读,说感受。)
生:老师很着急。
生:为学生着想。
生:热爱学生。
------ ------
师:这是先人后己的精神,我们为此而感动,请大家在它的旁边写下感受。
(2)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地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师: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指名说感受,根据感受指导朗读)
生:谭老师是一个热爱学生的老师。
师:请把热爱之情读出来吧!(学生朗读,评一评)
生:谭老师是一个舍己为人的老师,我很钦佩他。
师:读出你的钦佩之情吧!
------ ------
(教师相机抓住表示动作的词语拉、撑、 护指导学生朗读)
3、深情朗读
师: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身救学生的场景。谭老师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那双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个学生的姿势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次深情地朗读课文吧!
(师引读:天空阴沉沉的------)
【评析:这段不仅用四处环境描写烘托谭老师的高贵品质,还用细节描写让我们清晰得看到谭老师恪尽职守,先人后己,在生死攸关之际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的伟大形象。通过朗读让学生在感动中感悟谭老师的“人生的价值”】
过渡:谭老师他走了,他那最后的姿势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学生,而自己却永远地倒下了------当人们挖开废墟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三段。
三、 他们的话语,再次感动我们——学习第三段
1、小声读课文,这段分别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把它们多读几遍,能读出怎样的谭老师?
2、角色体验,朗读感悟
师:你想读哪个角色的话?(指名朗读,适时指导。抓住角色身份特点,抓住“死死、飞身、生死攸关”等词语,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崇敬之情。)
3、对比不同描写方法,表达相同作用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在第二段和救援人员的语言中都有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描写,你能看出不同吗?(鼓励学生自由回答)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第二段直接写出来的英勇行为叫正面描写,第三段是别人来说,叫侧面描写。这两种描写方法,在文中起到烘托人物品格的作用。希望在以后的写作中大家可以学着应用。
四、深情赞颂——学习第四段
教师和学生一起深情朗读
1、师:同学们,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此时此刻,你的内心是怎样的,你想用那些词语来赞颂谭老师,才足以表达你心中的感受呢!(说的好的,板书)
2、师:人们又是如何赞颂谭老师的呢?(学生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包含着感动,包含着对谭老师无限钦佩之情,激昂的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3、师:真是太棒了,谭老师“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理解吗?(自由回答)
4、结束语,师:谭千秋,永恒的名字,无私大爱的双手,记住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
作业 搜集当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下节课交流。
板书
舍己为人
名垂千古
永世不忘
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恪尽职守 无私大爱 (感动 敬佩)
一、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 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能流利地读课文。
2.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预习内容】
(一)读通课文,圈划文中的生字新词。
(二)文中哪些语段讲的是最后的姿势,画出来,认真读一读。
(三)文中有许多环境描写,圈画出来,细读品悟,写下自己的读书体验。
(四)我质疑
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请写在下面。
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小组合作探究】
1.文中几处描写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画出来,认真读一读。
3.找出最感动你的句段,在组内认真朗读,细细体味,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小组深入探究】
学生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集体交流,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师出示6、8两节相关句子
a护生的姿势
b牺牲的姿势
【精讲点拨,升华认识】
过渡:谭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人们震撼了。
1.灾难发生后,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 ;”获救的学生说:“ ;”一位老师说:“ 。”
2.听了这个故事的我们,想这样说:…?(把最想说的一两句写下来)千说万说,在大家心中,他是一个 、 的老师。
四、课堂检测
(一)给下列生字注音并组词。
墟( )( )谭( )( )漱( )( )
凹( )( )吱( )( )诠( )( )
撼( )( )释( )( )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 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
, ,身下死死地 学生,四个学生都 。
双臂, 学生,成了他生命 。
谭千秋,一位 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 生命诠释了 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
!”
(三)交流搜集到的当年抗震救灾中的其他动人事迹。
五、课后作业
1.把课本生字生词摘抄10个,写两遍。
2.推荐阅读《地震中的父与子》。
六、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爱 责任
恪尽职守
大公无私
《最后的姿势》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普通老师,散发出来的一种舍身救人的灵魂精神。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最后的姿势》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最后的姿势》阅读原文①5月12日,和平常一样,谭(tán)千秋老师6点多就起床 了。他给小女儿洗漱( shù)穿戴好,带着她出去散步,然后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②天空阴沉沉的。
③下午2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④谭老师正讲得起劲,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 “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⑤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土腾空而起。
⑥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跑出去, 在教学楼即将坍(tān)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已冲不出去了!
⑦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
⑧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xū)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 āo)下去,血肉模糊。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说。
⑨“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⑩一个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 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事实证明,在生死攸(yōu)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⑪在学生眼里,谭老师曾是一个多么和善的人啊。他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
⑫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51岁的宝贵生命诠(quán) 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最后的姿势》阅读题目1.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圈画批注。
(1)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请用“ ”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
(2)默读第4自然段画“ ”的句子,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把你体会到的写在下边。
3.根据第8、9、10自然段想象:在教学楼即将坍( tān)塌的瞬间,谭老师是怎么做的?然后在第6自然段
的横线上用两三句话写下来。
4.“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5.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最后的姿势》一《 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阅读答案1.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2.(1)“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或者“他双臂张开……血肉模糊”
(2)强调了当时情况的危急。
3.示例:“快!快过来!”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
个学生。
4.谭老师是个英雄,他舍己为人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千秋”有两层含义,一是谭老师的姓
名,二是长时间的流传,句子中是说谭老师舍己为人的精神得以长时间的流传。)
5.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看到各位老师都在对文本中的一些所谓的虚假细节进行批判,这里就小谈自己上课的心得。
1、天空阴沉沉。
学生是这么理解的:其实天气并不是真的阴沉沉的,只是现在人们回忆起来,对于5.12大地震心有余悸,所以再蓝的天空,在人们心里也是阴沉沉的了。“一切景语即情语”其实,这里是说的人们的心里阴沉沉的。而且还预示着后面的大地震。
2、上政治课“人生的价值”
学生是这么理解的:其实,谭老师无论之前上的什么课,可是他给学生上的最后一堂课,讲的就是人生的价值,而且这堂课,是用他自己的生命作为课本来传授的。作者写出了谭老师的心声。
你看,其实学生们比我们更能思考,在我们还在纠缠细枝末节的时候,其实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而且还是这么的贴切。莫要再纠缠什么艺术处理的手段,也不要破口大骂说不符合事实。我们不是在教历史,我们是教文学,这些文字是作者的悲痛回忆,是对谭千秋最后一课的补充。那个最后的姿势,恐怕是谭老师给学生,给全人类上的最后一堂课,而这堂课讲述的,就是人生的价值!
读完课文《最后的姿势》,我有很大的感触,课文中的谭千秋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文主要讲述了5月12日,谭千秋老师正在给同学们上课,突然间天摇地动,在楼房即将坍塌的瞬间,他将逃不出去的四位学生拉到课桌下,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位学生。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勺被砸的深凹下去,四位学生都活了下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人们被震撼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谱写成生命的赞歌:“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读完这篇课文,我被深深的打动,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四个学生的新生,他虽然是一位普通的老师,但他更是一位伟大的英雄,在生死攸关的那一刻,他把希望留给了孩子。
谭老师令我感动,此时此刻,我想对您说:“您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您誓死保护学生的壮举,不仅令我永生难忘,更会激励更多的人以您为榜样。
谭千秋老师,您英勇无畏、舍生忘死、拼尽全力保护学生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老师如园丁,她用知识浇灌给我们。老师如红烛,把我们照亮。老师如大树,为我们乘凉。
我今天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最后的姿势》这是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的特大地震,在地震中发生的一幕真实感人的故事。
在地震来临的一瞬间,在短暂的几秒钟不可能所有人都跑出去,在最后只有四位同学没有跑出去,谭千秋老师让学生爬到书桌地下,而谭老师双手撑着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位同学。而谭老师自己现出了自己51岁的生命。
文章有一段句子把我深深的打动了: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时,在场人都被震撼了。“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了凹进去,身下护着4位学生,还活着!”这句话生动地刻画了谭老师舍己救人的高大形象。
让我们铭记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8.0级汶川地震,铭记谭千秋老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一、查字典,先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写出词语的意思,然后按要求练习。
1、生死攸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绘声绘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再写几个表示口才好的四字成语:____ ____ ____
二、课文重点片段回放。
天空阴沉沉的。
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是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能容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能跑出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1、摘抄地震来临时楼房变化的词语。_______________
2、“天空阴沉沉的。”这句话是__描写,它的作用是:_______。
3、文中第三自然段连用5个感叹号,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
4、将文中一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第五自然段当中的__、__和__三个动词,可以看出________,这一段从__面直接描写了谭老师的英雄行为。回顾全文,我们通过救援人员、获救学生、一位老师的话,从__面烘托出谭老师的英雄壮举。
6、这段话讲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
7、画出描写谭老师语言和动作的语句,从相关语句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
_______________。
三、小练笔,回顾全文,自由表达内心感受,用“谭老师,我想对您说……”这一句式来倾诉自己的敬佩之情。(用上排比的句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我们学习了《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我深有感触。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汶川地震中,谭千秋老师为拯救四位同学的生命而英勇牺牲。
5月12日这天下午,谭老师正在教室了给同学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祖国着想……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楼房摇晃起来,谭千秋老师立刻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到:”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同学们立刻往操场跑去。
可是,有四位同学没冲出去,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桌子底下,自己在桌子上面,双手撑在上面,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四位学生。
当救援人员赶到时,发现了谭老师头身凹下去,还是做着原来的动作,下面的四位学生都还活着,在场人员全都感动了。谭老师护住学生的姿势被定格为永恒,他的永恒的精神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学完这篇课文,我体会到了,谭老师用自己的宝贵生命换取了四位学生的生命,他也许在新了想着:学生的未来很广阔,他们是祖国的花朵,绝不可以死去。我们大家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2008年5月12日,和平常一样,谭千秋老师六点多就起床了。他给小女儿洗漱穿戴好,带着她出去散步,然后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天空阴沉沉的。
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是为集体着想,是为国家着想……”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能跑出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的深凹下去 ,血肉模糊,身下死死的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的说。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
“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身上。”获救的同学这样回忆。
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在学生们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一、教学要求: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谭千秋最后的姿势体现出的当机立断、恪尽职守、无私师爱的高尚品质。
二。重点难点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三、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吗?
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
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了这样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齐读课题。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面对死亡,谭老师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姿势?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2、出示文中生字新词,个别读,齐读。
洗漱 吱吱 废墟 坍塌
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3、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谭老师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姿势?
4、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本文主要写了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
5、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你能按时间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吗?
6、默读,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写了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
三。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段:
1、让我们先从5月12日的早晨开始回忆,默读第一小节,思考,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对家人关爱 对工作尽责(“平常” “早早”)
2、齐读第一段。
3、平平常常的一天,谁会料想到会发生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呢?在地震发生的时刻,谭老师又是怎样说,怎么做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二段。
学习第二段:
1、这一天的天气有什么不同?(天空阴沉沉的。)
对于这一处环境描写,作者单独列为一个小节,是想提醒我们什么呢?
2、然而,此时正在上班的谭老师并没有意识到灾难的来临,此时的谭老师正在教室内给学生上课。请大家一起读。谭老师的课让你学到了什么?
3、正在上课的时候,灾难突然降临了——
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此时的情况怎样?(危险)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我们看出情况危险,谭老师也看出来了——
4、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从谭老师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板书:当机立断)这就是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老师的话有作用吗?
5、然而,地震发生得如此突然,留给大家逃生的时间实在太短暂了,情况越来越危急——
6、出示: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这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情况危急?此时的情况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7、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又是怎么做的?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从这段话中,谭老师的哪些表现让你深受感动?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恪尽职守、无私师爱)
立即、拉到:“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挂在第一位。
“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
护: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
8. 启发想像:如果没有谭老师拉、撑,会出现怎样的后果?
是啊,天灾无情人有情,在谭老师的保护下,四个学生多了一份逃生的希望,而谭老师呢? (引读第七小节)地动山摇——
破碎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省略号省略了什么?(碎裂的砖块砸在他的身上,他依旧——,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他仍然——,楼房塌陷了——,他还是——)
四、总结全文
谭千秋老师51岁的宝贵生命定格在了这最后的姿势,他用最后的姿势回答了“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对于谭千秋老师来说,当灾难来临的时候,要当机立断、恪尽职守,用无私的爱为学生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最后的姿势》,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同学回顾一下,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说得好,作者描写了一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人民教师,让我们一起来说出他的名字——谭千秋。
二。新授
1、从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哪些?
细节、环境烘托、侧面、正面
2、细节描写我们在使用时,平常会用到哪些方面呢?
语言、动作、姿态、表情等。
3、好,现在请同学读课文第二大段,也就是课文的2-7哪些是对我们主人公的细节描写,用﹏﹏画出来,读一读,并在旁边写上你的感想。
(!)请同学来说一说。
a.和平常一样,谭千秋老师很早就起床了……赶到学校上班。
从这句中,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谭老师?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关爱家人,工作积极)
b.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大声喊到……从这句中,你又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谭老师,(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同学们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谁来读读。
c.谭老师立即将他们……四个学生
从这句中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谭老师?
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谭老师在短暂的时刻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请同学来读读。
4、刚才我们知道,环境烘托人物也是描写的一种方法,请同学再读课文2-7自然段,用——画出环境描写的部分。并在旁边写上你的想法。
a.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b.忽然,课桌摇晃起来……地震! 在这里的三个!表达了什么,情况的危急,起到强有力的冲击感情的作用。
c.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
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请同学来读读这几句话,这几句话,你又读出了什么样的谭老师?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恰当的环境描写对突出人物的品质起来烘托的作用。
5、除了细节描写,环境烘托,侧面描写也是我们表现人物常用的一种方法,请同学去读读课文的第三段,也就是课文的8-10自然段,
(1)、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可以吗?
(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
(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有说服力。)
(3)、从这三个人物所说的话里面,你体会到谭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你可以用书上的词语来回答我,也可以用别的词句来回答。
(4)、让我们来分角色朗读一下,这三个人物所说的话,再来感受一下谭老师的爱和责任。
6.这就是我们了解的谭老师,在危急关头,舍身救生的谭老师,那么,在平时,他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1)出示“张开双臂……姿势”
(2)齐读这句话,关于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个姿势是谭老逝世时的自然姿势。 正是这个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谭老师在危难之际把生死置之度外地人,以学生的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 正是这个姿势让人们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 因为,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已经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对他永恒的记忆,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3)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7.说得好,多么一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老师啊,作为同行,我也深深的敬佩他,现在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来读一下课的最后一段,表达一下我们心听赞颂之情吧。
8.请同学们联系全文思考,为什么赞颂谭老师“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谭老师在危难之际把生死置之度外地人,以学生的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让人们深深感动,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9.学了课文你想对谭老师说些什么吗?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来试试。
三。总结全文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的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同学们可以利用各种渠道去了解下这些真实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个,让我们永远记住恪尽责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记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板书设计:
当机立断
6. 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 无私师爱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恪尽职守
他,绵竹市东汽中学一位普通的中学老师,在生死攸关之际,将生存的机会留给了学生,它不是别人,他就是在地震中救出四名学生的谭千秋老师。5月12日下午,当教学楼摇晃起来,谭老师立即让同学们逃跑,可在教学楼即将坍塌之际,有四位同学逃不出去了,谭老师毫不犹豫的用自己的身体撑住了砸下来的天花板,用自己的生命救出了学生们。
当人们从废墟中找到谭老师时,所有的人都被震撼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谭老师声明中最后的姿势,而这个姿势也被永远定格在了人们脑中。
谭千秋,一位平时默默无闻平时耕耘在三尺讲台的老师,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毅然用自己并不强健的体魄为学生撑起了生命的天空,用血肉之躯建起了坚实的“长城”,用自己的生命为学生打造出生命之门的钥匙。我为他的勇敢,为他的举动,为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无愧于自己的职业而震撼,而流泪。
司马迁曾经说过:“人固有一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如鸿毛。”谭老师,我想对你说:您死的重于泰山,死的轰轰烈烈,您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成了人世间最伟大的姿势,我们永远爱戴您!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中,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更应该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彰。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最后的姿势》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时发生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所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真实事件所写的。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张开双臂,将四个孩子守护在身下,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为了更为立体地表现人物品质,作者还引用了最具说服性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千秋老师的英雄壮举,这样的描写使得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定格在我们心中,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瞬间。
(二)学生情况
本班很多学生从电视等媒体上知道了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出现了很多值得赞颂的人物,在第一课时他们就认识了谭千秋这个人物,对谭老师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的感受和理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句话都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3.通过搜集、整理与阅读资料,小组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除了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外,还能学会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借助自主阅读的内容,也能写上一小段。
五、教学流程示意图
观看画面,情境导入
↓
示范阅读,初解人物
↓
借助文本,拓展迁移
↓
总结提升,点明题目
六、 教学过程
(一)观看画面,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2008年汶川地震的画面并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将孩子一下子拉回到那个令人痛彻心扉的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所有的轰然倒塌中,历史就在这一刻定格,突如其来的灾难将所有的欢声笑语掩埋。裹满污泥的手拽不住生的希望,张大的双眼,是在寻求生的权利。生命在此刻脆弱无比。但他,却用世间最美的姿势延续了生命。他就是——谭千秋。
2.板书课题:最后的姿势,请学生带着真挚的情感朗读。
【设计意图:虽然2008年的这场大地震学生经历过,也曾感动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感会慢慢淡下来。为了重新唤起学生对那场地震的真实感受,因此,我以此作为了课的开始。】
(二)示范阅读,初解人物。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小节,其余的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高中老师,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展开讨论:学生可能会从“给女儿洗漱、穿戴”“带女儿散步”感受到他是个关爱家人的人;还可能从“早早地赶到”体会到他是个热爱工作的人。
【设计意图:学生的感悟往往是分散的,更缺少自己总结归纳的能力。因此,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发现总结,如果要想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就要学会观察人物的动作、言行,从细微处入手,那样才能真正读透一个人。】
(三)合作探究,细品人物
1.在你眼里谭千秋老师还是个怎样的人呢,你是从哪里读到的?你是怎样理解课题“最后的姿势”的?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读读第二到第七小节的课文,也试着从人物的动作言行和环境描写等细节中去思考、解答。
2.小组合作,相互补充,得出较为全面的看法。
比如说,当学生从“谭老师立即将它们拉到桌子地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个孩子”的“拉”“撑”“护”中体会到谭老师是个不顾自己安慰,一心想着学生的老师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谭老师讲课的内容,去体会他是个言行一致的人。还有引导学生从四次的环境描写品味谭老师的精神。
3.小组推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汇报分朗读与研读结果两部分,以学生评价为主,教师评价点拨为辅。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积极的引导者,在学生探究发生偏差时,在相互之间达不到共识时,在不能打开思路时,研究不够深入时……总之,教师的引领应该是在学生出现问题,需要教师帮助的时候。】
(四)借助文本,拓展迁移。
1.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那画面,让多少人垂泪低泣,让多少人为之震撼!教师出示救援人员、获救学生、一位老师的话,指名学生朗读,并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读着这三段文字,老师仿佛看到了三幅最感动,最美丽的画面:展开双臂,护住孩子的画面;紧急时刻飞扑向孩子的画面;指挥学生们逃离现场的画面。三个不同的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再一次烘托出了谭老师那高大的形象。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侧面烘托”
2.在明白了什么是侧面烘托与侧面烘托的作用后,请学生回忆自己认真阅读过的地震中发生的感人的事情,学习这一写作方法,也来写上一小段。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认真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基础上的。所谓“前置性作业”就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认真阅读。阅读时,要求学生关注人们对这些人物的赞美和评价。这种将第二天学习的内容提前学习、准备,顺应了“先学后教”的理念,转移了教学着力点,改变以前步步为营的教学状态,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这样的教学起于文本,但不止于文本,它顺应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五)总结提升,点明题目。
1、结合小组学习成果,归纳总结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最美丽的姿势,这姿势是他们在用爱和责任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2.最后,用人们赞颂谭千秋的话“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来赞颂所有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们。记住英雄不死的是精神,他们是用生命去捍卫爱与责任。这也是我们所要从这些英雄身上汲取与捍卫的东西。
【设计意图:由文本走向深入,是对主题的适度挖掘。这对于高段的学生来说并不是难事,何况它们皆出于学生的笔头。提升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哪怕只是简单的几句总结语。】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 侧面烘托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爱与责任
【设计意图:最后的姿势有两层含义,一个是谭老师生命最后的姿势,另一个是透过这姿势我们所品味到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这两点,在板书里都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学生能一目了然。】
点评:
整堂课的设计没有琐碎的问题,主要围绕三个值得探究的大问题展开的:谭千秋是个怎样的人?环境描写对于人物精神的体现有什么作用?侧面烘托的作用是什么?所有细节的指导与品味都蕴于小组讨论与教师点拨中。这样的设计从整体入手,教师是站在宏观的角度把握教材的。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坚信学生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仅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在引领中启发学生自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