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以下是漂亮的小编帮大伙儿整理的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优秀6篇)。
一、教学内容:
《画家介绍》—美术欣赏
二、教学目的:
通过作品欣赏和画家生平简略介绍,使学生从作品欣赏中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审美情趣和表现方法,学习画家为艺术事业刻苦学习、热爱祖国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审美情趣和中国画的表现方法。
四、教学难点:
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审美情趣和中国画的表现方法。
五、课的类型:
欣赏课
六、教学方法和教具:
讲解法、引导法、范画、幻灯片。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利用幻灯、挂图指导学生欣赏:
1、指导学生欣赏中国画,教师讲解。
《祖国万岁》—齐白石
这幅画是著名画家齐白石为国庆十周年而作。画面上盛开着红花的“万年青”傲然挺立,象征逢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蒸蒸日上,祖国繁荣昌盛。画上的题款“祖国万岁”与“万年青”花组成独特的构图,像三支利箭,劲冲霄汉,用笔简练,含义深远,主题材突出。这幅画运用了中国画传统的“借物抒情”的独特表现手法。
《奔马》—徐悲鸿
《奔马》画面上两匹奔驰着的骏马雄健有力,寄寓祖国建设一日千里的情思。豪放的笔调,饱满多彩的墨色,精确在刻画出奔驰中的骏马,是对力量的赞美、歌颂。是徐悲鸿的得意之作,深为人民群众喜爱。
《秋色有香》—齐白石
《秋色有香》是画家齐白石的作品,荷花吐艳,幽香四溢,数支莲蓬,象征累累硕果,在茂密的荷叶衬托下,一派生意盎然的荷塘景色,跃然纸上。运笔简练,笔墨沉实,色彩润泽。用枝节放洒脱的大写意笔调画荷花,点上精工细描的蜻蜓,是一强烈对比。
《双鸭》是画家李铁夫暮年所画的作品,从画面可看出他善于发现捕捉日常平凡生活中的美,把“动与静”的一对矛盾,组成一个直辖市的画面,构思别开生面,充满生活情趣。虽是西洋画法,却明显流露出传统绘画的韵味。正是画家爱国心、民族魂的体现。
让学生自已欣赏《南瓜》、《田横五百士》等绘画作品。
2、向学生画家介绍:
齐白石—名璜,小名阿芝,字萍生,号白石、白石翁、志白,又号寄萍、志萍生、三百石印富翁。湖南湘潭人。家本贫农,为生活计,12岁学木工,善雕花。少年时从芥子园画谱开始习画,至27岁才学画,进而学诗、篆刻、兼画肖像等。40岁后多次游历南北各地,近60岁定居北京,因受陈师曾影响,由工笔和小写意转为大写意,近师吴昌硕等,自创一体。其花卉鱼虫、山水、人物,俱生动传神。治印善用直刀,挺劲奇肆,自成一派。诗质朴清新,感情真挚,堪称一家。
介绍画家徐悲鸿、高剑父、李铁夫等画家。
3、教师介绍中国花鸟画的特点及表现手法:
中国花鸟画多以少胜多、借物抒情、虚实藏露、笔墨技法。
教师阐明如何欣赏中国画,启发学生表述自己对每幅画的欣赏体会及评价。
教学目标
1、感受秋天的收获与色彩缤纷之美,掌握用秋天植物材料造型的方法。
2、利用植物的原始形状或纹理来造型或运用一些简单的美术形式表达对秋天的感受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让学生懂得“美”无处不在,要善于发现美、表现美。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树叶拼画的基本方法技巧,用树叶拼贴出美丽的画面。
教学难点:怎样合理的利用树叶的形状、颜色去摆出各种不同的图案。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树叶拼贴的范画,课件。
学生准备:白纸、彩笔,剪刀,各种树叶,双面胶或固体胶。教学理念:
1、注重对学生的观察探究的培养,把课内外知识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注重学生的全员参与,真正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给学生说、做、画、评的空间。
3、注重学科整合,整节课融入了语文、自然、音乐等学科的内容,突出了综合性。
4、注重把“美”贯穿整节课,通过对美的观察、美的发现,从而发展到对美的表现和创造。教师的板书设计、范画和课件的制作也努力做到“美”,让学生从不仅从视觉上更是从听觉上感受到秋的“美”。教学过程:
创境引入:
1、课前播放歌曲《秋天多么美》,让学生初步感知秋天的美。
2、图片欣赏——体会秋的颜色。
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最美的季节。秋天的阳光下,殷红的,翠绿的,橙黄的,金灿灿的??各色树叶格外的艳丽,多招人喜爱呀!(多媒体播放秋的图片)
秋天的确是绚丽的,然而秋天的美景依然不会留恋,黄叶像蝴蝶一样和要我们潇洒的说“再见”了,如果我们能把秋天留住那该有多好!
3、同学们,你有哪些方法把秋天的多姿多彩留住呢?(照相、写作文、??)
4、小结:是的,当我们踏着满地堆积的落叶时,只要动动我们的小脑筋就会想出好办法,老师用自己的方法留住了秋天(出示范作及各种树叶拼图),说说看是用什么做的?今天我们来做一幅树叶拼贴画来把秋天留住,好吗?(板书课题)
先学后教:
1、出示导学案,学生独立拼贴。学习指南:
(1)运用你手中的树叶,开动脑筋,拼一拼,摆一摆,贴一贴,制作一幅有趣的。树叶拼贴画。
(2)拼好后给你的作品想个好听的名字,根据自己拼贴的画,适当增加一些背景画面,使整幅拼贴画更完美。做好向全班同学交流、展示的准备。
温馨提示:拼贴过程中注意不要乱丢垃圾,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
2、学生对照导学案独立拼贴,教师参与指导。
展示反馈:
1、小组推荐学生展示作品,进行介绍。
2、学生进行点评:你认为他创作的怎么样?你对他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3、教师出示作品,指名进行评价:你认为别人拼贴的画与你的有什么不同?你认为谁拼贴的更有创意?
4、总结方法: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树叶拼贴画,你认为在制作过程中有哪些步骤?你认为哪一个环节最重要?
教师送儿歌:片片树叶真可爱,我来把它巧设计,选叶联想再拼摆,粘贴成画更可爱。
5、现在请你根据你刚才欣赏的作品或是同学给你提的建议,请你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拼贴画。
6、秋景升华:
我们可以把自己拼贴的作品装裱,装饰在教室里或家中,让我们可以时时看到,时时想起美丽的秋景。我们把秋景留在了心里,把美丽常驻心间。
1教学目标
1:了解果壳箱的内外结构和功能,初步学习果壳箱设计的基本知识
2:能够设计出实用美观的果壳箱,并运用立体纸工的形式来表现
3:通过果壳箱的设计与制作,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创新精神
2学情分析
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身心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思维形式由具体形象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自觉性也在增强,他们力求表现更真实、更深刻,表现能力有所加强。能运用一些造型方式,表现自己的所观察到的对象,有的学生对材料进一步的拓展,寻求技法和表现方法的创新,也有的学生眼高手低,对表现缺乏信心。
3重点难点
重点:用纸张等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造型新颖的果壳箱;
难点:学生动手设计制作果壳箱模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你们想认识他吗?生想,现在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吧!老师把他请出来好吗?师出示范作,学生认识,他是谁呀!用来干嘛呢!揭示课题《小小果壳箱》。课件出示课题
活动2【导入】欣赏比较,启发想象
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学习如何设计制作小小的果壳箱好吗?
(1)师问:同学们,平日里我们见过的果壳箱有很多种,造型,样式上都有很多的不一样。那谁能说说生活中你们都见过什么形状的果壳箱,用什么材质做的果壳箱?
学生:有方的,有圆的。有金属的,有塑料的,有木质的……(教师小结:出示课件图片,学生欣赏)
问:那么果壳箱具有什么作用呢?所属的环境有那些呢?
生:……
教师小结。但是他们的基本结构都差不多,谁能通过这些图片说说一只果壳箱需要哪些结构?
生作答。师总结箱盖,开口,箱体,标示,基座等基本结构。
学习果壳箱上常见的几种标识。(课件展示)
(3)简易示范
通过多媒体课件简易示范果壳箱的制作步骤:
活动3【导入】范作欣赏
课件出示,让学生们看看学生的作品,说说这些果壳箱的优缺点。学生讨论回答。
师:通过刚才对各种果壳箱的欣赏,你们都对果壳箱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想法。现在就动手做一只果壳箱吧!
活动4【导入】布置作业及学生制作
(1)个人或合作用纸张等材料设计制作一个造型新颖、功能独特、装饰美观的果壳箱。
(2)提醒学生果壳箱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3)提醒学生制作过程中的安全性。
(4)学生动手制作(课件显示作业要求和注意事项,在轻快的音乐声中,学生制作,适当指导并鼓励学生创新)
活动5【导入】作业展示
(1)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展示自己的作业,并介绍作品最得意或不足之处。学生之间相互参观交流,选出最喜欢的作业,并说说理由。
(2)教师评价。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策划、采访、编辑和展示活动,感受美术记者工作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2、 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良好的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进行采访活动并制作采访结果。
教学准备:相机、话筒、钢笔彩笔、纸、报纸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带上相机、画笔,小记者们上路吧!
二、 组织采访活动:
1、 师强调活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文明、团结。
2、 各组按原计划进行采访活动。
三、 指导学生整理采访结果:
1、 用文字形式表达。
2、 照片(待冲洗)。
3、 用绘画或综合方法。
四、 引导欣赏报纸,简要指导编辑报纸。
五、 展示采访结果,引导学生互相观摩交流做小记者的感受。
六、 汇总编辑成一张大报纸。
活动目标:
1。通过照哈哈镜, 激发孩子在生活中寻找发现。
2。 通过照一照,摸一摸,说一说等操作活动使孩子能知道凹、凸镜。
3。 培养孩子乐于探索影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生活中各种不锈钢制品(如:碗、杯子、热水瓶、锅子、锅铲等);凹、凸两面哈哈镜;人手一张会发亮的板(制作方法:在每块泥工板上贴上银色闪亮即时贴)。
课时:4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活动,激发孩子在照哈哈镜时寻找发现。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两面很有趣的哈哈镜,你们想不想来照一照,看看哈哈镜里的你是什么样的?照完以后请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二、进入活动主题,使学生发现影像。
1、初次尝试——发现影像
师:其实呀,在我们的生活周围也有许多东西会让我们照了变的很有趣。比如:我们吃饭的碗、烧菜的锅子、热水瓶等等。不信呀,就请大家试一试。照一照热水瓶里,碗里——————的你是什么样的?
师:你照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碗里的我倒过来了;我发现锅铲柄上的我变长了;我发现茶杯盖子上的我头变大了脖子变小了——————
师:为什么热水瓶里,碗里,锅子里的你会变的这么有趣呢?
第二课时
1、再次尝试——探索影像
师:请小朋友再去照一照,并且用手模一摸,想想你为什么会变。
学生:我摸到碗的外面有的地方高有的地方低;我摸到锅铲有的地方光滑有的地方不光滑——————
小结:原来这些东西都是凹凸不平的,所以照出来才这么有趣呢!
2、探索活动
师:请小朋友从椅子底下取出一块板,这快板也能让我们的脸照的很有趣。请小朋友动动手、动动脑,怎样照才能让我们的脸变的很有趣?
请学生上前边演示边讲解自己的发现。
总结:原来呀当板凹进去的时候会把我们的脸照的胖胖的,这就是凹透镜;当板凸出来的时候会把我们的脸照的瘦瘦的,这就是凸透镜。我们去把这个发现告诉其他小朋友吧!
第三课时
一、引导学生照哈哈镜
师: 哈哈镜里的你,是什么样的?
生:"变成大胖子了" "变得又瘦又高""上面瘦瘦的,下面很肥"
师: 为什么哈哈镜里照出来的人,会变得这么有趣呢?
(请你看一看,摸一摸哈哈镜面和我们平时照的镜子有什么不同?)"
小结:哈哈镜的镜面是凹凸不平的,是不是这个原因才使里面照出来的人变得很有趣呢?老师先不告诉你,要请你们来玩一个东西。
二、引导孩子操作锡箔纸板。
1、师:请你用不同的方法来照一照,让照出来的你变得很有趣。并把自己所用的方法及结果记录下来。(学生进行探索)
2、师:你是怎样玩的?发现了什么?
小结:当这块板凹进去或凸出来的时候,照出来的我们会变得很有趣。现在,你知道哈哈镜的秘密了吧。
第四课时
一、引导学生在周围生活中寻找有趣的影像。
1、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东西能照出你有趣的脸,现在,老师要请你到四周去照一照找一找。学生进行操作探索活动
师: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结:小朋友发现有许多东西都能照出脸。当镜面凹进去或突出来时,照出来的脸会变得很有趣。
二、游戏——《我照哈哈镜》
请学生边念儿歌边用肢体表现高、矮、胖、瘦等。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马的资料,培养幼儿细心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2.激发学生对美的整体感受,学习用体态、动作表现奔马的激昂情绪;
3.欣赏徐悲鸿用灰、浓、焦墨色和线条画出的奔马,感受奔马的气势和力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徐悲鸿奔马作品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色。难点:感悟徐悲鸿奔马作品的精神内涵。
三、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马的图片、图书及其他;
2.录像带《群马奔腾》;
3.徐悲鸿图片《奔马》、《群马》;
4.水墨、毛笔、纸等。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马,丰富知识。
1.看录像《群马奔腾》,激发兴趣提问:
①你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这些马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马的外形特征,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的具体结构)
2.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思考
①你们知道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千里识途的马吗?人们为什么这样叫马呢?
②你们知道吗,为什么马是善奔快跑的呢?
③你还在哪里看见过马?它是什么样的?
3.鼓励学生在成人的帮助下,从图书、图片、电视、广播、电脑网络中查找,收集马的各种资料,了解有关的知识与信息。
活动二: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培养审美情趣。
组织幼儿将收集到的马的信息、知识进行交流(图片、图书等)
2.提问:你喜欢马吗?为什么?
(不仅同学们喜欢马,有一位叫徐悲鸿的先生也爱马,他不但喜欢观察马,还喜欢画马。下面,老师就给你们讲讲他的故事)
3.以故事的形式简述徐悲鸿先生爱马,观察马,画马的故事:
4.出示作品:《奔马》
(1)提问:
①画面上的马在干什么?
②从什么地方看出马在奔跑呢(注意观察马的身体动作)
③你觉得这匹马的体魄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④这匹狂奔的马心情会是怎样呢?(引出激昂、奔放等心情)
⑤如果你是这匹狂奔的马,在大草原上奔驰,你的心情会是怎样呢?
(2)配上《群马奔腾》音乐,整体感受作品的气势和力度。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画家徐悲鸿的《奔马》,这是一只非常欢快,
自由奔放的马儿,他有一股强大的力量,一股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勇敢精神,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把马儿始终作为人才的象征。5.放录像,学生欢快的随乐表现奔马的激昂情绪。活动三、绘画《奔马》,感受体验美
1.欣赏作品,徐悲鸿的《群马》《奔马》。提问:
①徐悲鸿先生画的马好看吗?你喜欢吗?你觉得马的什么地方你最喜欢?为什么?(注意观察用灰墨画的身体,浓墨点的五官,焦墨扫的马尾)
②你们知道,徐悲鸿先生用什么样的笔墨来画马的吗?为什么能使我们感到马的气势和力度呢?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用大块灰墨摆出马的体态,刚柔并济的几笔写出四肢的主要肌骨,浓墨点五官,焦墨扫马尾。
3.教师小结:徐悲鸿先行画马时很认真,他翻来履去地画马,熟悉马的结构,肌肉,他运用中西方绘画技巧结合,大块的灰墨摆出马的体态,刚柔并济的几笔写出四肢的主要肌骨,浓墨点五官,焦墨扫马尾。徐悲鸿先生画的马很自然,很生动,就像活的一样,非常有气势和力度。
4.学生自由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5.作品展览
学生自由分析绘画产生的不同效果,让学生自己发现存在的问题五、课后延伸:
1.用收集来的图片,图书,签到布置宣传窗。2.鼓励学生控索多种画,进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