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本文是小编给家人们收集整理的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9篇】,欢迎借鉴。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能正确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3)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刚刚学习了正反比例的意义,首先我们通过一组练习来复习一下。

2、课件出示习题。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3、揭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一)、教学例5.

师:我们先看看李奶奶遇到了什么问题?(课件出示例5)

1、收集信息,理解题意。

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指名学生汇报)

2、组织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

师: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吗?试一试。

①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②指名学生汇报解题方法,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生可能的答案有:28÷8×10=35(元) 10÷8×28=35(元)

③教师指出也可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3、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问题。

师:这道题还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怎样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呢?请同学们先思考和讨论以下问题。(课件出示)

要求: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讨论。

①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哪个量是一定的?

③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依据什么判断的?

④根据这个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2)学生交流讨论后,指名学生汇报,并引导学生概括出等量关系式。

(3)学生尝试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师:你能完整的把这道题用比例知识解答吗?

学生尝试用比例知识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知道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4)指名学生板演过程,集体交流订正。教师提醒学生要检验。

(5)师:你认为在解题过程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要提醒给大家呢?(指名学生回答)

4.小结。

思考以下问题:

用比例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找到不变的量,只要两个量的比值一定,就可以用正比例关系解答。

5.习题巩固

我会分析:(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答。集体订正。

(二)教学例6.

1.课件出示例6.

师:你能根据刚才总结的经验试着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哪个量是一定的?

(3)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

(4)根据比例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

学生思考后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并指名板演。

3.集体评讲。

4小结。

思考:

1.你认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他生补充,课件出示总结。

2.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有哪些?

(1)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2)师生总结。(课件展示)

①找(找相关联的量)

②判(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③列(列出方程)

④解(解方程)

⑤验(检验计算结果)

三、习题巩固。

基础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1.运动会上,六年级同学进行大型体操表演,每[]行站20人,可以站18行;若每行站40人,可以站χ行?

2.小兰身高1.5米,她的影长是2.4米,如果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得一棵树的影长为4米,这棵树高χ米。

3.小华读一本书,每天读10页,30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多读5页,χ天可以读完。

(学生先独立解答后,指名回答,并讲解列式的依据。)

拓展练习:

修一条路,计划每天修90米,40天完成,实际5天修了300米,照这样计算,多少天可以完成任务?

(学生先独立解答,师巡视指导,找不同做法的同学回答,他生订正)

四、作业

教材63页练习十一4、5、7、8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指名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他生补充。

板书

用比例解决问题

例5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 例6 解:设原来5天的用电量

费是x元。 现在可以用x天。

28:8=x:10 25x=100×5

8x=28×10 x=100×5÷25

X=35 x=20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 答:原来5天的用电量现在

是35元。 可以用20天。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目标:

1、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 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3、 在公式推导中渗透转化的思想。

重点:

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难点:

圆柱体积的计算。

用具:

课件、圆柱模型。

过程:

1、 教师提问。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2、 教师: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是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来解决的,那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体积)

1、 教学例5。

讲授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演示动画“圆柱的体积”)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的形状,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①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立体图形?(近似的长方体)

②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A、拼成的这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和圆柱相比,体积大小没变,但形状变了。

B、拼成的这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和圆柱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的立体图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C、这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高的长度没有变化。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①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③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5)通过以上的观察,启发学生说出发现了什么。

①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状越接近长方体。

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面积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接近一条线段,这样整个立体图形的形状就越接近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①学生分组讨论: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②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教师: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板书: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板书: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③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V=Sh)

2、 教学例6。

出示教材第26页例6。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教师:要知道能否装下这袋奶,首先要计算出什么?

学生:杯子的容积。

(3)指明要计算杯子的容积,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杯子的底面积:3.14×(8÷2)2=50、24(cm2)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mL)

答:因为502、4大于498,所以杯子能装下这袋牛奶。

3、 教学例7。

师:看下面的问题你能解答吗?遇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办法吗?(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7)

生1:这个瓶子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柱,无法直接计算容积。

生2:我们可以先转化成圆柱,再计算瓶子的容积。

师:怎样转化呢?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

瓶子里的水的体积始终是不变的,即使瓶子倒置后,水的体积与原来还是一样的,这样就说明瓶子的容积其实就是水的体积加上18cm高的圆柱的体积。

也就是把瓶子的容积转化成了两个圆柱的体积。

……

师:尝试自己解答一下。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瓶子的容积=3.14×(8÷2)2×7+3.14×(8÷2)2×18

3.14×(8÷2)2×7+3.14×(8÷2)2×18

=3.14×16×(7+18)

=3.14×16×25

=1256(cm3)

=1256(mL)

答:这个瓶子的容积是1256mL。

只要学生解答正确就要给予肯定,不强求算法一致。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实际,灵活地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可能会说:

利用“转化”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我们利用了体积不变的特性,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来进行体积的计算。

在五年级时,计算梨的体积也是用了转化的方法。

……

【设计意图:既帮助学生梳理了所学知识,又及时总结了学习方法,渗透了数学思想】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 ↓ ↓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

A类

1、填表。

底面积S(平方米) 高h(米) 圆柱的体积V(立方米)

15 3

6.4 4

2、一个圆柱形水池,底面半径是10米,深1.5米。这个水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水池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考查知识点:圆柱的体积;能力要求: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B类

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一个圆柱的高为9分米,体积为162立方分米。另一个圆柱的高为3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考查知识点:圆柱的体积;能力要求:能运用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 45 25.6

2、 314平方米 471立方米

B类:

54立方分米

教材习题

第25页“做一做”

1、 75×90=6750(cm3)

2、 3.14×(1÷2)2×10=7.85(m3)

第26页“做一做”

1、 3.14×(8÷2)2×15=753.6(cm3) 753.6cm3=0.7356L 0.75361 不够。

2、 3.14×(0.4÷2)2×5÷0.02≈31(张)

第27页“做一做”

3.14×(6÷2)2×10=282.6(cm3) 282.6cm3=282.6mL

第28页“练习五”

1、 3.14×52×2=157(cm3)

3.14×(4÷2)2×12=150.72(cm3)

3.14×(8÷2)2×8=401.92(cm3)

2、 3.14×(60÷2)2×90=254340(cm3) 254340cm3=254340mL

3、 3.14×(3÷2)2×0.5×2=7.065(m3)

4、 80÷16=5(cm)

5、 3.14×1.52×2×750=10597.5(千克) 10597.5千克=10.5975吨

6、 表面积:3.14×6×12+3.14×(6÷2)2×2=282.6(cm2)

体积:3.14×(6÷2)2×12=339.12(cm3)

表面积20×10+20×15+15×10)×2=1300(cm2) 体积:20×10×15=3000(cm3)

表面积:3.14×14×5+3.14×(14÷2)2×2=527.52(cm2)

体积:3.14×(14÷2)2×5=769.3(cm3)

7、 25cm=0.25m 35—3.14×(2÷2)2×0.25=34.215(立方米)

8、 3.14×(6÷2)2×11×(2+1)=932.58(cm3) 932.58cm3=932.58mL

932、58800 不够

9、 81÷4.5×3=54(dm3)

10、 3.14×(10÷2)2×2=157(cm3)

11、 3.14×(1.2÷2)2×20×50=1130.4(cm3) 1130.4cm3=1.1304L 1.13041 能装满。

12、 3.14×(10÷2)2×80—3.14×(8÷2)2×80=2260.8(cm3)

13、 30×10×4÷6=200(cm3)=200(mL)

14、 3.14×102×20=6280(cm3) 3.14×202×10=12560(cm3)

15、 第四个圆柱的体积最小;第一个圆柱的体积最大。

发现:同样一张长方形纸可以围成两个不同的圆柱,且以长边为圆柱的底面周长时围成圆柱的体积最大。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页及第18~1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特征。

2.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3.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体验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学习方法。

2.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的操作过程,体验比较、发现、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概括、抽象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圆柱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圆柱形的实物,认识圆柱的各部分。

难点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理解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发现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结合实物,质疑引导。

学法观察比较,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粉笔盒、圆柱的教具模型、长方形硬纸、木棒。

谈话引入

教师出示粉笔盒,提问:这是什么图形?

(长方体)

是的,我们以前学习过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且知道它们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板书:圆柱的认识)

探究新知

1.观察实物,认识圆柱。

教师用课件出示茶叶罐、药瓶、纸筒等物体,引导学生观察。

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并给出图形的名称。

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的主题图)

2.教学教材第18页例1。

(1)如果把刚才看到的这些圆柱形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

引导学生对照圆柱模型和图形认真观察,并适时讲解: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底面;周围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侧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高。(板书)

圆柱的底面是什么形状?两个底面有什么关系?组织学生拿出圆柱形实物观察。

(圆柱的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一样)

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你发现了什么?

(圆柱的侧面是曲面)

(2)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

请同学们把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和我一起快速转动木棒,看一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结果:转动起来像一个圆柱。

(3)巩固应用,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先独立做一做,再在小组中相互说一说。教师最后集中讲解。

3.教学教材第19页例2。

(1)组织学生摸一摸圆柱模型,看一看圆柱侧面在哪里,猜想一下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

组织学生分小组操作:剪开一个圆柱模型的侧面,再展开观察。

(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底面和高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经过分析、比较,概括得出: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板书)

(3)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圆柱的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巩固练习

1.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名回答并进行点评与讲解。

2.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读题,教师提问:该长方形的长展开前是什么?(圆柱的'底面周长)

追问:那宽呢?(圆柱的高)

组织学生完成计算得出答案,集体订正。

3.教材第20页练习三第1题。

教师指名回答,点评并总结: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这一类图形有几个共同的特点:比如它们的上、下底面都是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并且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底面;

周围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侧面;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高。

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从意义、读法、写法、大小比较、改写以及省略尾数保留近似数等几个方面复习了整数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按类似的思路来复习小数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小数的认识)

⊙回顾与整理

1.小数的意义。

过渡: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物体个数的时候,例如:我吃了半个苹果,做一件上衣要用一米半的布料……提问:半个、一米半怎样来表示呢?谁来说说小数的意义?

预设

生1:半个可以用0.5来表示,一米半可以用1.5来表示。

生2: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2.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师:小数的数位顺序表是怎样的?谁能把整数、小数的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课件出示数位顺序表,小数部分留白。指名回答,师填充)

3、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1)师:怎样读小数?怎样写小数?

预设

生1: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按从左到右的顺序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生2: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写,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2)写小数时需要注意什么?

(空位用“0”补足)

4.小数的分类。

(1)谁知道根据小数部分的位数是否有限,小数可以分成哪几类?

预设

生:根据小数部分的位数是否有限,小数可以分成“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两类。

(2)谁能举例说明什么是有限小数?什么是无限小数?

预设

生1: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例如:21.7,35.3,0.13都是有限小数。

生2: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例如:8.33…,3.1415926…都是无限小数。

(3)无限小数还可以再细分吗?如果细分,那么可以分成哪几类?

预设

生:无限小数可以分为无限不循环小数和循环小数。

(4)关于无限不循环小数和循环小数,你都了解哪些知识?

预设

生1: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数字排列没有规律且位数无限,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不循环小数。例如:π

生2: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例如:2.555… 0.0333… 17.109109…

生3: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例如:3.99…的循环节是“9”,0.5454…的循环节是“54”。

5.小数的性质。

(1)师:谁能说说小数有怎样的性质?

预设

生: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理解小数的性质时,应该注意什么?

(提示:要注意是“小数的末尾”,而不是“小数点的后面”)

6.小数点位置的变化。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课前准备:

板书:学习目标:

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特点,建立圆柱的几何模型。

2.在经历操作、观察、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3.发展空间观念,掌握圆柱的特征。

板书预习导航:

1.生活中的圆柱。

2.圆柱哪些部分组成,特点是什么?

达标卡(练习册)

教具准备:课件、圆柱体、学生的学具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上课:组内宣言

二、导入新课:(3分钟)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习立体图形,非常好,(出示幻灯片一)大家看看这些物体的`形状,你认识吗?谁来说?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立体图形--圆柱。(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2.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三、探究活动。

1.师:请同学们按预习导航的要求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7分钟)

2.下面小组汇报环节,请做好交流的准备,要利用手中的学具边指边说。

(1)生活中的圆柱有哪些?

(2)圆柱由哪些部分组成的,特点是什么?

生说师板书:底面2个大小一样都是圆形

侧面1个是曲面展开是长方形高

(出示幻灯片二)演示幻灯片强调教学重点

师:除了这些,你还学会了什么?

(出示幻灯片三)演示长方形转动会形成一个圆柱。

四、达标训练

1.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在圆柱下打“√”。

2.在上图中标出圆珠笔各部分的名称。

(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它是两个()的圆。

(2)圆柱的高是指两个()之间的距离,圆柱有()高。

(3)圆柱共有()个面,它的侧面是()。

(4)如果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那么圆柱的高是()厘米。

3.如图:

以长方形的长为轴旋转一周得到一个圆柱,则圆柱的高是(),底面周长是()底面直径是()。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6

四、学情份析

本班共有学生29人,大学生对数学有上进心;有些学生的学习还需端正;有学生自觉性,上课留意力不;作业等;还有学生(胡志强、裴玉琴、陈建宏)基础知识,学习数学有。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的,应培养的学习数学的能力,的学习,使学生在中人人,各抒己见,相互启发, 找出解决题目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五、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爱好。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2、在集体备课基础上,还应同年级老师交换听课,反思,真正领会教学设计意图,驾御课堂的能力。教师应转变观念,采用鼓励性、自主性、性教学策略,以题目为线索,恰当应用教材、媒体、现实材料、难点,变多讲多练,为精讲精练,真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教与学的效益。

3、不增减课程和课时,不要求,不购买温习资料,不留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和作业总量不超过规定,课堂练习的多样化,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题目。

4、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好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延续发展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教材的上风,在教学进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基础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5、在教学中留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情境选择方法解决题目的意识。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6、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熟悉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意义来引发和培养学生酷爱数学的情感。

7、对家庭教育的。家长遵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育人。学生对待与失败,英勇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做学习和生活的强者。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三)

一、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34名学生,男生居多,从上学期学习情况来看,总体上说比较爱学、会学,对一些基础的知识大部分学生能扎实的掌握,并且能灵活地运用,特别是班内许珺、潘悦等同学基础扎实,思维活跃,数学基础知识、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强,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的方法。学生的组织纪律强,班集体有一定的凝聚力,给数学教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内部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但是由天本班两极分化较大,有个别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学习基础又不扎实,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如王成、王洁等同学成绩太偏低,比较粗心,马虎,而且学习态度较差,对提高全班整体成绩有比较大的难度。

下面针对本班实际情况,作具体分析。

1、从家庭教育方面来看。本班学生都来自于农村,近几年农村经济的滑坡,大学、高中教育学费的高涨,极大地挫伤了家长们送子女上大学深造的积极性,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后送子女外出打工挣钱,成了大多数农村家长们的心愿。另外,如今年轻的家长们为了养家糊口,外出打工的人数急剧上升,将子女交给父母、岳父母看管的比比皆是。家庭教育几乎成了一片空白。这样,给学校教育增加了不少难度。除了要上好课,更应做好学生理想前途教育,将德育渗透到各学科中,及时走访,加强老师与家长们的联系,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2、从学生的学习品质来看。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强,课堂作业家庭作业都能按时完成,课堂气氛也较为活跃。但学生缺少一种锐意进取的精神,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精神不够,小组合作学习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本学期教学,应进一步加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推广,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正确地判断圆柱和圆锥,理解、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初步学会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的数据,会对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3、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认识比例尺,会看比例尺,会进行比例尺的有关计算;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理解用比例关系解应用题的方法,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4、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复习,巩固和加深理解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并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

3、使学生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计算。

4、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实际问题。

5、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并学会制作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统计表。

6、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比和比例,简单方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

1、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制作一些简单的统计图。

3、使学生会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

4、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措施

1、走进新课程,决胜新课程。认真搞好课堂教学研究工作,找课堂要质量。

2、教学相长,多阅读与教学有关的书籍,报刊、杂志,多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

3、多与家长联系,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反馈信息。

4、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流,尊重学生民主权力,做到师生互动,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5、采用“一帮一”互助活动,成立学习小组,让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评比,培养优生,鼓励学困生。

6、重视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理解教学。

7、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8、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9、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

10、改进教学评价方法。

11、认真落实作业辅导这一环节,及时做好作业情况记载。并对问题学生及时提醒,限时改正,逐步提高。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篇7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研究、类推等实践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愿与人交流的习惯。

3.通过学生自主实施实践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新的意识。

【重点难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

先计算,再观察。看看有什么规律。

①学生独立计算,并与同学讨论有什么规律。

②汇报交流,找出规律。

它们的规律是:

两个数的乘积规则:相乘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新课讲授】

1.教学倒数的意义。

(1)学生看书自学,组成研讨小组进行研究,然后向全班汇报。

(2)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提示学生说清“互为”是什么意思?(倒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数相互依存,一个数不能叫倒数。)

(4)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

2.教学求倒数的`方法。

(1)写出的倒数: 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数字3变换后移至所求分数分母位置处)、分母(数字5变换后移至所求分数分子位置处)调换位置。

(2)写出6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3.教学特例,深入理解。

(1)1有没有倒数?怎么理解?(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2)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29页第1题。

(2)完成教材第29页第2题。

①对,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②错。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不是三个数。

③错。0没有倒数。

④错。1的倒数是1。

(3)完成教材第29页第3题。

(4)完成教材第29页第4题。

(5)完成教材第29页第5题。

小红说得对。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0.75=1,的倒数是0.75,因为0.75=。

【课堂小结】

你已经知道了关于“倒数”的哪些知识?你联想到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课后作业】

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练习。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运用所学的圆、比例等知识解决问题。

2.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3.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学习重点:运用所学的比例或与其相关的知识解决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

学习难点:运用所学的比例或与其相关的知识解决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

学习准备:课件等。

学习过程:

环节预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你知道哪些自行车的种类?”

出示各种自行车的图片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先给出学生一个熟悉的生活场景,便于学生理解。

二、新知讲授 (一)揭示课题

1.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这两种自行车(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知识。

2.自行车里会有数学问题吗?想一想。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1.提出问题:两种自行车,各蹬一圈。能走多远?引出学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的研究。

2.分析问题

(1)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方案一:直接测量,但是误差较大。

方案二:根据车轮的周长乘以后车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

(2)讨论: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

前齿轮转的`圈数×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

3.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数据并求解。

(1)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

(2)分组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带入上述模式,求出答案。

4.汇报结果。各小组展示并解释本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在比较结果。

(三)研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提出问题: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了解变速自行车的结构。(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2)根据这个结构,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2.分析问题,求解,汇报。

3.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等一系列学习过程,逐步培养自己的合作探索精神,更加善于在生活中进行学习。

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融入到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当中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巩固应用

1、已知:前齿轮齿数为:26,后齿轮齿数为:16,车轮直径为:66cm。问:

①你能算出蹬一圈,它能走多远?

②小红家距离学校大约500米,从家到学校至少要蹬多少圈?

2、共两题 学生进行思考、解答。 通过习题的演练,让学生将知识点进一步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当中。

四、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思考并回答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9

教材说明

综合应用“合理存款”是在完成了第六单元“百分数”的教学之后安排的,旨在让学生巩固对储蓄存款的认识,了解教育储蓄以及国债利率的有关知识,并综合运用这些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认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了解教育储蓄、国债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

“合理存款”活动共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1.明确问题。

本活动主要围绕:“妈妈要存款一万元,供儿子六年后上大学用,怎样存款收益?”这一问题展开的。该问题中蕴含着几个很关键的信息:本金、可存款年限以及资金用途。

2.收集信息。

明确问题后,需要收集与该问题相关的信息。教材中呈现了通过去银行咨询以及查阅相关规定的方式获得的信息:(1)人民币储蓄存款利率,包括定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活期利率等。(2)教育储蓄存款免征存款利息所得税,它可存的期限以及相应利率。(3)国债也是免征利息所得税,有三年期和五年期的……

3.设计方案。

根据上述收集到的信息,让学生设计具体的储蓄存款方案。定期储蓄存款的方案可填在第111页第一张表格中。其他存款方案,如教育储蓄存款方案以及买国债的方案可填在第二张表格中。每一个具体方案都要求明确填出存期、到期利息、利息税以及到期收入等信息。

4.选择方案。

从上述各种可行的方案中选取收益,即化的方案进行合理存款,并计算出到期后总共的收入。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

2.本活动涉及的调查与收集信息工作,老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电话以及银行咨询等多种渠道获得人民币储蓄、教育储蓄以及国债的利率和相关规定。

3.课堂教学时,老师可结合要解决的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活动中存款的本金、可存期限以及这笔存款的用途。这可以促使学生整理信息时更有针对性,特别是为设计教育储蓄存款方案提供合理的理由。

4.在明确学生已经收集到必需的信息之后,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设计方案。教材第一张表格中给定期储蓄存款方案预留了三行,实际上学生在具体设计时可能不仅仅只有三种,如一年期存6次,二年期存3次,三年期存2次,先存五年期再存一年期……多种方案。老师对学生设计的不同方案要恰当的给予鼓励,不能不加指导让学生盲目地停留在对定期储蓄存款方案的罗列中。

5.在对教育储蓄和国债方案的设计之前,建议老师先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和明确收集来的关于教育储蓄和国债的相关信息与规定。例如:(1)2006年发行的凭证式一期国债,三年期利率为3.14%,五年期利率为3.49%。(2)一年期、三年期教育储蓄按开户日同期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息,六年期按五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息;教育储蓄储户凭存折和学校提供的正在接受非义务教育的学生身份证明(以下简称“证明”)一次支取本金和利息,每份“证明”只享受一次优惠。

6.教师启发学生通过讨论逐步认识到,由于教育储蓄和国债都免征利息税,所以相对同期的定期存款,它们的收益会相对较高。但由于国债和教育储蓄对存期和提取具有一定地限制,所以为了实现本笔存款收益化,可能的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教育储蓄存六年。

(2)先买三年期国债,到期后再买三年期国债。

(3)先买三年期国债,到期后再存三年期教育储蓄。

(4)先买五年期国债,到期后再存一年期教育储蓄。

在连续存款的方案中,连续存款时仍然只存本金一万元,不包括已经获得的利息(具体见下表)。

1.教师请各组同学选派代表,交流本小组选择的收益的方案,并具体算出到期的收入。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活动在设计方案时国债利率均以2006年发行的凭证式一期国债的年限和利率为准,教育储蓄也以当前的规定和利率为准。实际上,国债以及教育储蓄的利率在不同时期可能会有所调整,但无论利率如何变化,方案设计的思路是一致的。教学时老师可根据当时的情况进行具体的调整。

2.教师在与全班同学共同反馈结果后,还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如果自己有钱,想怎样投资,理由是什么,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