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圆》教学设计【优秀12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爱岗敬业的小编为大伙儿找到的《认识圆》教学设计【优秀12篇】,仅供参考。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第57-58页内容和“做一做”及第60页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3、培养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

教学难点:

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

投影仪、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清小花朝珺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

简单说说下面这些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2、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3、出示圆片图形:(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2)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钟面、车轮、水杯、碗口等)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其学习的兴趣。】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

1、教师课件出示自学提纲,自学课本p56-57

(1)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圆纸片。

(2)课本第58页动手折一折。

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呢?

(3)指出纸片的圆心、直径和半径。并在剪下的圆中分别标出。

2、自学,教师巡回指点,发现难点。

3、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个别学生上台指出。

4、小组讨论: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想一想: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半径、多少直径?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不在同一个圆中呢?

(4)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板书:

①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②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③在同一个圆里,d=2r;《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清小花朝珺

(2)第58页“做一做”第1题。

【设计意图:学生在老师的精心安排下积极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通过学生折一折、量一量、议一议等活动,让学生自己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了圆的特征。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让个别学生说出老师刚才是如何画圆的。

学生自学课本第57页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3、小组内画r=3cm的圆。组长检查评比,然后全班评比。

4、完成第58页“做一做”第2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仍然采用自学为主,让他们自己动手探索画圆的方法,充分尊重其

主动性,让他们自己在相互的交流中学会了画圆,掌握了画圆的技巧。】

三、巩固练习

1、判断,并说明理由。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

(3)直径是半径的2倍。( )

(4)圆的半径都相等。( )

2、请试着用圆规画几个大小不同的圆。你能发现什么?说一说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

3、完成第60页的第2、3题。

生独立完成后,再由学生自己讲评。

4、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即第60页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查看,发现疑难。

小组内评比,纠错。组长组织解决存在问题

5、思考: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四、总结梳理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还有什么提议吗?觉得在哪些地方还需改进。

作业:完成第60页的第1、5题。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①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②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③在同一个圆里,d=2r;

圆的认识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技能目标: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圆,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研讨,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能力和创新、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学具准备:

圆的实物、剪好的圆片、圆规、直尺

教具准备:

细线、图钉、剪好的圆片、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悬念产生好奇,好奇带入新课

(一)设置悬念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课件展示、图文并茂)

1、车轮为什么都是圆形的?

2、篮球场的中间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呢?

3、枪口、炮口为什么都是圆形的?

师:同学们,这些问题你们暂时还不必回答,但老师还有一个问题需要马上回答,这三个问题都与什么有关?

(当学生回答是“圆”时,教师板书课题)

师:当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对圆有一定认识后,你们再回答这三个问题,相信你们的答案会更完整、更圆满。(在黑板的一侧板书:圆满)

[设计意图]不拘泥于教材内容,从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出发,用心扑捉圆在生活中、自然中的原型,巧妙地创设了“三个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带着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向往与追求的意向,以的状态进入学习角色。同时,在“暂时还不回答”的关子下,把“三个问题”集中在“圆”上,旗帜鲜明地拉开了这节课的序幕,这一导课不仅意味深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开始不知不觉地渗透了“圆的文化特征”意识,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在猜想中探究,在探究中感悟

(一)生活中的圆

师:生活中你们见到哪些物体是圆形的?

(学生回答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将已准备的实物举起展示)

(二)运动中的圆

师: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那么下面的情况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呢?(课件展示)

1、一粒石子抛入平静的水面时

2、电风扇的扇叶转动时

(三)探究圆的形成

一根细线,用图钉固定一端,另一端绑着一支粉笔旋转一周。

1、师:接下来做个小实验,老师用图钉固定线的一端,将细线拉直,绑有粉笔的一端旋转一周,会出现什么现象?

师:松开细线的这头,粉笔还能转圈吗?(孕伏“定点”意识),图钉按住起什么作用?

2、师:刚才老师是怎样操作画出一个圆的?

学生交流

师:图钉按住的一端(不动),带粉笔的一端我们把它看作一个点,这个点是(运动的),怎么运动的?

师:(把线拉直)这样运动时动点就与固定的这点距离(保持不变)。粉笔在这个运动轨道上旋转一周就得到了一个(圆)。

3、师:如果把细线放长,粉笔继续旋转一圈,发生了什么变化?看来这细线的长短可以确定(所画圆的大小)

(孕伏“定长”意识)

[设计意图]以上三个教学环节,以“感知—想象—发现”为线索,逐步推进,串成学生探究“圆的形成”这一过程。感知是认识世界的开始,是思维、想象等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通过“生活中的哪些物体是圆形的”举例,既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同时为过度到想象提供了丰富的表象,这样想象力也就引向了更成熟的高度。最后用他们的想象力猜测、感悟“圆的形成”两大核心要素圆心和半径,

(四)从画圆中认识圆

1、通过回想前面的游戏,让学生在感悟“圆的形成”过程中思考:你会画圆吗?

2、学生尝试画圆(教师巡视,收集学生不圆的和圆的作品。)

3、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学生互相交流

(投影展示“不圆”的作品)

师:请你评价下这幅作品?

你想提点什么建议?

师顺着学生的阐述引出“定点”、“定长”。

(让学生自己“由误到悟”,在交流、切磋中对“画圆时要注意什么”印象深刻)

(投影展示“圆”的作品)

师:请欣赏这幅作品是怎样被圆规创造出来的?

两个学生介绍如何画圆,师追问“画的圆为什么有大有小?”

随着学生反馈画圆的三个步骤,教师同时用课件演示圆规画圆。

4、板书:定点、定长、旋转一周。

定点确定圆的位置,定长确定圆的大小

5、如何在篮球场上画圆?

师:我们会在纸上画圆了,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画圆。例如:要在篮球场上画一个很大很大的圆,你准备怎样做?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反馈、相互交流补充。

(五)解读圆的概念

师:刚才我们用圆规画圆、用绳子画圆,工具不一样,画出来的却都是圆,这是为什么?

生1:原理都一样

生2:都是按三步骤来画的

师小结:画圆时都有两个点,一个点是固定的,一个点是运动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动点在这个运动轨道上旋转一周,得到的图形就是(圆)。所以,圆就是由无数个点连成的一条什么线?(曲线、封闭的曲线)

(课件演示)

(六)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

1、师:有关圆你还了解哪些知识?

教师将“圆心o”“半径r”“直径d”写在3张卡片上,请学生一一贴在黑板上圆的有关之处。

师:谁能在黑板上的圆中将它们画出来并贴好。(3个学生依次上台)

2、直接揭示圆心的概念

3、半径

师:像这样的半径,你会画吗?

学生动手画半径

师:你是怎样画的?

(注意引导学生阐述“从哪里出发画到哪里”)

师:什么样的线段叫半径?揭示半径的概念。

(板:半径r)

师:在同一个圆里,像这样的半径还能画吗?有多少条?为什么有无数条?

生:圆上有无数个点。

师:那它们的长度都有怎样的关系呢?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4、直径

师:直径你会画吗?在你的圆片上画出直径。

师:你是怎样画的?那什么样的线段叫直径呢?

你们和数学家们总结差不多呢!翻到56页,全班齐读。

(板:直径d)

师: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有多少条?

师:那它们的长度都有怎样的关系呢?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板书: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5、师:其实早在25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科学家就曾提出有关圆的概述(课件出示)

师:一中的“中”指的是?那“同长”的意思是?

6、判断:以下圆内哪些线段是半径,哪些线段是直径?

7、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①师:你会怎样去验证你的想法?

在小组里商量一下,再派代表反馈。

课件验证:在同一个圆里,直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1/2。 d=2r r=1/2d

②制造冲突(展示学生事先剪的一大一小的两个圆)

疑问:在这两个圆中,半径、直径二者还存在以上的关系吗?

(板书:在同一个圆里)

[设计意图]探究圆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怎么有个突破,使学生能轻松地接受,本环节是采用“画”、“量”、“折”,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方法。“画”是发现,是印证;“量”是验证、确认。这

三、运用知识,拓展思维

(一)小裁判

1、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2、半径2厘米的圆比半径1厘米的圆大。()

3、圆的直径都相等。()

4、在同一个圆里,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二)你能帮忙找到这个圆的圆心吗?

[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是属概念教学课,作为反馈练习,仅设计了两大题。通过这两大题训练以检查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情况,并解决学生容易混淆或出错的问题。

四、解释自然中圆,欣赏人文中圆

(一)解释自然中圆

师:课的一开始,我们还留下三个问题(课件重返“三个问题”):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现在集中解决第一个问题好吗?

1、分组讨论:车轮为什么都是圆形的?

2、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利用课件演示下面两个主要因素)

①平稳(因为车轴在车轮圆心上,同圆半径都相等,确定了车与地面距离不变,所以平稳)

②车速快(车轮接触地面只是一个点,摩擦力小,车速就快了。)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题,以小组合作、同学互助,共同讨论为主要解题形式,以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提高技能,培养学生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精神,增强互助合作、敢于创新为目标。同时,本练习起到了“前后呼应”之教学艺术功能,成了学生善于动脑、勇于解题的动力,使学生在成功解答后有一种满足感,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欣赏人文中圆

1、引言:同学们,世界是美妙的、神奇的,有了圆更增添了她的梦幻般的色彩。请欣赏。

2、课件演示:(配乐)

摩天轮、花丛中肆意绽放的鲜花、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陶瓷艺术、圆形建筑、2008年奥运奖牌、神秘的阴阳太极图……

还有古老的东方,中国人特别重视中秋、除夕、元宵等佳节,月下尝饼、桌上汤圆…这就意味着团圆、圆满;大陆同胞送给台湾同胞的团团、圆圆两只熊猫,不也就是盼望祖国早日统一,海峡两岸同胞早日团圆吗?圆,在我们身上遗留下的印痕是多么深刻而广远。圆,是和谐的象征,是幸福的感受!

同学们,在这优美的旋律中,我们这堂课也接近尾声了。这节课愉快吗?你觉得这节课上得圆满吗?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通过小组学习,动手操作等活动,体验小组合作学习、分享学习成果的乐趣。

3、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探索出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及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学习难点: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及画法。

学具准备:圆形纸片、圆形物体、直尺、圆规、线、剪刀等。

学习过程:

【纵横生活设疑激趣】

图图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今天他坐车去上学,他发现汽车的轮子都是圆形的,他想为什么轮子都要做成圆形,而不做成正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呢?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是圆形的?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活动一:探究圆各部分的名称与特征

1、画一画:你能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吗?

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2、剪一剪:把你画的圆剪下来?

圆与我们过去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有什么不一样?(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3、折一折:先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

仔细观察: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结合书理解)

在动手实验与合作交流中得出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它们都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就是(),圆心一般用字母()表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表示。

4、找一找: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条,直径有()。

5、量一量: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几条半径和几条直径,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条,所有的半径都(),直径有()条,所有的直径都(),半径是直径的(),直径是半径的()。

活动二:探究圆的画法

1、想一想,画一画:怎样才能画出任意大小的圆?圆的位置和大小和谁有关?

看看书上的理解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试用圆规画一个半径是2CM的圆。

2、思考:图图想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做游戏,没有那么大的圆规怎么办?

【巩固提高内化新知】

1、用圆规画一个半径是3cm的圆,并用字母O、r、d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2、用圆规画圆,如果半径是4cm,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取()cm,如果要画直径是10cm的圆,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取()cm。

【解惑释疑应用拓展】

思考: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轴应装在什么位置?

板书设计:圆

圆心:o

直径:d

半径:r

达标测评

一、填空

1.圆中心的一点叫做(),用字母( )表示。

2.通过(),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叫做圆的直径。用字母( )表示。

3.从()到()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用字母( )表示。

4.圆是平面上的一种()图形。将一张圆形纸片至少对折( )次可以得到这个圆的圆心。

5.在同一圆所有的线段中,()最长。

6.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所有的()也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

7.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5厘米,直径是()厘米。

8、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圆的( )。

9.()确定圆的位置,()确定圆的大小。

10.在一个直径是8分米的圆里,半径是()厘米。

11.用圆规画一个直径20厘米的圆,圆规两脚步间的距离是()厘米。

二、判断

1.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长度都相等。()

2.直径是半径长度的2倍。()

3.两个圆的直径相等,它们的半径也一定相等。()

4.半径是射线,直径是线段。()

5.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个圆。()

6.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就是直径。()

7.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应叉开4厘米。()

8.在画圆时,把圆规的两脚张开6厘米,这个圆的直径是12厘米。()

9.半径能决定圆的大小,圆心能决定圆的位置。()

《认识圆》教学反思 篇4

让学生自学数学书上所呈现的知识结论,会不会客观上造成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呢?如果学生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知识结论,我们的课堂还需要探索些什么?因此,长期以来,“预习”成了数学课的“禁区”。我们都希望上课之前所有的学生都是一张张“白纸”,在课堂上系统地学习数学知识。但是往往事与愿违,每次上课前,总会有不少学生早已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知识内容。换句话说,学生事实的认知起点总会高于逻辑的认知起点。怎么办?我们思考能不能放开手,把“禁区”开放,把预

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是数学学习是否有效的重要尺度之一。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知道圆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建立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概念,理解半径、直径的特征及相互间的关系;技能目标是会用圆规画圆。从知识目标看,概念的建立是基础。一般认为,数学概念的解释可以通过三类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以往,概念教学可以概括为从感性积累到文字提炼的过程。换句话说,学生首先学会用“图形语言”解释,继而抽象成“文字语言”。但是,用精炼的数学语言描述事物的特征,对小学生来说非常困难,因而我们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这堂课,先让学生通过预习了解概念的文字定义,再通过“是”与“非”判断和“画一画”的操作活动完成意义构建,达到了建立概念的目的。从效率上讲,这更省时省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正因为如此,画圆技能训练的时间有了保证。技能一定要通过反复的实践操作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课堂上,我们先后两次进行了操作。第一次是任意画,旨在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第二次是画d=4cm的圆。按要求画圆,也是本堂课的具体目标之一。这样,技能目标就落实到位了。

2、预习有效地促动了课堂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学生有没有探究的愿望和需要?二是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认知基础?本堂课探究的问题是“怎样验证半径、直径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已经比较好地建立了半径、直径及圆心等概念,这就为探究提供了认知基础。再者,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同样在思考着这些问题:“半径有多少条?它们的长度相等吗?”“直径有多少条?它们的长度相等吗?”“半径和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等等。当探究的问题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时,探究才具有了生命力,才会在课堂上出现这么多学生的精彩发言。

3、预习拓展了数学思考的空间

课前预习使本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有效落实,因此也就赢得了知识拓展延伸的时间。“生活中圆的现象如何解释?”“没有圆规怎么画圆?”“怎样寻找圆心?”这些具有数学思考价值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充满了探究的渴望,更点燃了他们智慧的火花。“火堆就是圆心,人们围成一个圆,因为圆的半径都是相等的,那么每个人与火堆的距离就一样长了,就一样温暖了”;“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的面积最大,所以人们会围成一个圆”;“先画一个正方形,人站在中间,然后多量几个和人距离相等的点,连起来就是一个圆”;“在圆的四周紧紧围一个正方形,再找到四条边的中点,连起来,相交的点就是圆的圆心”------

4、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预习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这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

一、预习是否只适合于高年级学生的学习,中年级行吗?低年级呢?“预习——验证”式的教学方式有没有普及意义?怎样的学习内容能较好地体现预习的作用?

二、预习后,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应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我们还将继续探索、继续实践。

《认识圆》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课本第57、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知道同一圆内半径、直径的

特征,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使学生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的

相互关系,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或半径。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的有关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具准备:

圆规、直尺、细线、圆形纸片。

学具准备:

圆形纸片、圆规、直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的?学生可能答:边缘光滑好滚动,半径一样长等。(有的学生可能已经预习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体验用不同工具画圆

教师提问:可以用什么画圆呢?

学生:圆规、尺子、圆形物品、绳子。

2、教师指出:圆形是由一条封闭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1)、学生自学课本58页第一段。

(2)、自学后填一填。

1.用圆规画圆时( )所在的点叫做圆心,一般用字母( )表示。

2.连接( )和( )的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 )表示。

3. 通过( )并且两端都在( )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 )表示。

3、用圆规画圆

根据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特征,我们可以用圆规画圆。

1)介绍画圆的步骤。

(1)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定半径)

(2)把装有针尖的一只脚定在一点上,这个点就是圆心。(定圆心)

(3)把装有铅笔的一只脚旋转一周。(旋转一周)

教师强调:画圆时,一手捏住圆规顶部旋转,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针尖的一脚。

2)学生练习画圆

教师提问:为什么同学们画的圆大小不一样呢?什么决定圆的大小?什么决定圆的位置?

教师板书: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4、圆的特征

(1)、①小组讨论:同学们可以动手画一画或者折一折,看看半径和直径分别有多少条?再用尺子量一量或者折一折,看看每条半径长度怎么样?你发现了什么?讨论时教师要巡视指导,了解学生讨论情况。教师出示问题: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无数条)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吗?(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直径?(无数条)所有的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都相等)

②小组上台展示他们得到的结果和使用的方法。

③教师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并且每条半径都相等、每条直径都相等 。

(2)、①讨论: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师提问:在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②小组展示他们的结论和方法。

③总结: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1/2。

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用公式表示:r=d/2或d÷2、 d=2r

三、全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现在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车轮是圆的吗?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观察、画圆、测量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点,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

2.在活动中,感受圆与其它图形的区别,沟通它们的联系,获得对数学美的丰富体验,提升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同。

二、教学线索

(一)在活动中整体感知

1.思考:如何从各种平面图形中摸出圆?

2.操作并体会:圆与其它图形有怎样的区别?在交流中整体感知圆的特征。

(二)在操作中丰富感受

1.交流:圆规的构造。

2.操作:学生尝试画圆,交流中归纳用圆规画圆的一般方法。

3.体会(学生第二次画圆):如果方法正确,为什么用圆规画不出其它的曲线图形?

4.引导(教师示范画圆):使学生将思维聚焦于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体会到圆规两脚距离的恒等,恰是“圆之所以为圆”的内在原因。

(三)在交流中建构认识

1.引导:引导学生将上述距离画下来,由此揭示圆心及半径,进而介绍各自的字母表示。

2.思考:半径有多少条、长度怎样,你是怎么发现的?

3.概括:介绍古代数学家的相关发现,并与学生的发现作比较。

4.类比:学生尝试猜直径,进而引导学生借助类比展开思考,发现直径的特征,并提出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5.沟通:圆的内部特征与外部形象之间具有怎样的有机联系?

(四)在比较中深化认识

1.比较: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中类似等长的。“径”各有多少条?圆的半径又有多少条?

2.沟通:这些正多边形与圆这一曲线图形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五)在练习中形成结构

1.寻找:给定的圆中没有标出圆心,半径是多少厘米?

2.想象:半径不同,圆的大小会怎样?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猜测:不用圆规,还可能怎样画出一个圆?在交流中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半径、直径之间关系的认识。

4.沟通:用圆规如何画出指定大小的圆?

(六)在拓展中深化体验

1.渗透:在与直线图形的对比中,揭示圆的旋转不变性。

2.介绍:呈现直线图形旋转后的情形,再一次引导学生感受圆与直线图形的联系,体会圆与旋转的内在关联,丰富对圆这一曲线图形内在美感的认识。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56、5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活动,学生能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并且学会用圆规正确画圆。

2、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与生活实际中。

3、通过本课,学生再一次感受到数学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并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第11册第四单元圆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过了平面直线图形的认识和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也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本课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重要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很重要。

【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年龄在11—12岁。他们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此时,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

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是他们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对于本节课教学的圆学生在生活中有大量的接触,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同时学生具备了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有较强的交流与表达的愿望,使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为可能。

【教学重难点】

1、感知并了解圆的特征和用圆规画圆。

2、掌握圆的特征,能熟练地画圆。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圆规、圆形纸片、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引入新课

1、学生欣赏图片。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漂亮的图片,想不想看一看?(出示课件,学生边看边说)这些图片的上面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上面都有圆)

2、感受生活中的圆。

那么你能找出生活中有圆的例子吗?(生举例)

老师也用课件出示几个生活中有圆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到处都有圆以及圆很美。

【评析:充分关注学生的经验,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入手,唤起学

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用心捕捉圆在生活中的原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展示精美的图片,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圆形物体,体会到圆的无处不在,激励学生探寻圆的奥秘。】

3、设出疑问揭示课题。

选中汽车和自行车这张幻灯片问:你知道车轮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而不是正方形和圆形的吗?(生答)

【评析:以"自行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为疑,只能引起学生用浮浅的知识来回答,怎样用科学的道理来解释呢?学生急于想知道,这样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与热情。】

关于圆的知识有很多,这节课咱们就走进圆的王国去看一看。(板书课题)

二、认识圆及各部分名称

1、曲线图形。

(课件出示一个圆)圆是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 以前还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你能把这些平面图形分类吗?(圆是曲线图形)

【评析:由物体是圆的,到抽象出圆的几何图形,以及与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比较,初步认识圆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这些知识只有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下,才能步步加深认识。这样安排教学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

2、初步画圆。

老师徒手画圆,画的不是真正的圆,怎么才能画出真正的圆?(学生开动脑筋,想出各种方法)

圆规是画圆的专用工具,请学生观察圆规并向同学介绍圆规各部分名称及作用。

尝试用圆规画圆,边画边思考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

老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圆。

【评析:让学生用圆规试着画圆,尊重学生的画圆经验,经历圆规画圆的过程。形成实践的体验后发现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及要注意的问题,再交流画圆的方法及用圆规画圆的注意点,并互相提醒,充分体现了探索性的学习方式。】

3、认识半径和直径。

(指黑板上的圆)固定的`一点在圆的中心,这个点叫做圆的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来表示。(出示课件上的圆)认识圆内的点,圆外的点,圆上的点。

师:如果把圆心和圆上的点连起来就成了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就是圆的半径。想一想半径什么样子,是连接那两个点的线段?圆上有多少个这样的点?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有几条?也就是说圆的半径有无数条。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半径?(生说,然后出示半径的定义并读一读)半径一般用字母r来表示。

现在继续画线段,这次经过圆心画一条线段,并且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圆上,这样的线段叫圆的直径。想一想,直径什么样子?(过圆

心,两端在圆上)这样的线段能画几条?(无数条)也就是说圆的直径有无数条。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直径。(生答,接着课件出示直径的定义,生齐读)直径一般用字母d来表示。

4、小练习。

知道了什么是直径和半径,下面找一找直径和半径。(课件出示)

(1) 那些线段是直径?为什么?

(2) 那些是半径,哪些是直径?

【评析:本环节通过图形的辨析,使学生认识圆中的哪些线段是半径、直径,什么样的线段不是半径、直径,进一步理解圆的半径、直径两个概念。】

你能在这个圆上(指黑板上画的圆)画出一条直径和半径吗?(一生上台画)其余学生在刚才画的圆上也画出直经和半径,并用字母标出来。

【评析:本环节设计了让学生在自己画出的圆中分别画出圆的直径和半径,无需教师过多的解释,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已将圆心、半径、直径这三个重要的概念的和外延,做出了非常清晰明确的界定。】

三、动手操作探究圆的特征

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现在老师有个问题想请教同学们,我要画一个比黑板上的圆还要大的圆,怎么办?(把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拉大)还要小的圆呢?(把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变小)两脚的距离是什么?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篇8

【课前慎思】

《圆的认识》一直是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几乎所有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的名师大家都用过这节课来“吟诗作画”,各领风骚;后生新秀们更是频频用这节课来“小试牛刀”,异彩纷呈。

我在欣赏品味之余,发现我们对于“圆的认识”这节课教学内容的处理,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注重组织学生通过折叠、测量、比对等操作活动来发现圆的特征,不重视通过推理、想象、思辨等思维活动来概括出圆的特征;第二,注重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不重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圆规可以画出圆”;第三,注重数学史料的文化点缀,不重视数学史料文化功能的挖掘。

我思考――“圆的认识”这节课究竟要讲什么?

我思考――“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标志。”(《辞海》)那么,圆的特征究竟是什么?曲线围成、没有角、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是不是特征?“一中同长”的特征是不是需要下发空白研究报告,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研究?这是不是为了“研究报告”而组织研究?这是不是教学上的形式主义?

我思考――半径和直径是不是应该“浓墨重彩”去渲染? “圆”的概念都没有给出,是否需要咬文嚼字地概括出“半径”和“直径”的概念?揭示两者概念后,让学生从一个圆内各个不同的线段中挑出“半径”和“直径”,有没有哪位老师见过学生有错?学生都不会有错的活动,要不要组织?这样的活动是不是教者自作多情、自娱自乐?

我思考――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是不是教学难点,要不要研究,是否“顾名思义”就可以理解?得出关系后的填表练习,究竟是练习的两者关系,还是练习的乘以2和除以2的口算?我们是不是总是好为人师,以为我们不讲学生就不会?是的,熟能生巧,但熟还能生厌,那熟是不是还能生笨呢?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是不是很少“不懂”装“懂”,而更多的是不是精明地“懂”装“不懂”?

我思考――量出半径都相等,就科学、深刻吗?在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真的画不完吗?画不完就能说明“半径有无数条”吗? “半径都相等”和“直径都相等”要不要加上前提条件“在同一个圆中或等圆中”?我们说“正常人的两条腿是一样长的”,怎么不加上前提条件“在同一个人身上”?以后再说“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还要不要加上“在同一个正方形中”呢?数学上的严谨就是这样的吗?要加上前提条件“在同一个圆中或等圆中”,这是不是教学内容上的形式主义?

我思考――圆的画法是应该教,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但应该一、二、三地教吗?是不是在学生容易疏忽的两个地方“手拿住哪里”、“两脚之间的距离是直径还是半径”点破就可以了?学生抑或老师画出的不圆,是否就该随手擦掉?那些“不圆”的作品,是不是课堂中的生命体?是否应该珍惜?

我思考―― 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否应该不仅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是不是才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是不是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们数学老师是否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掌握作为一种“非言语程序性知识”的思维?

我思考――“圆”的意蕴实在是丰富,借着这么“圆满”的素材,我们是否可以在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突破常规的创新思维上做些文章,引导学生思考“一定这样吗”?柳暗花明、曲径通幽、殊途同归的心理体验,是否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我思考……

经过一段时间的慎思明辨,我认识到“圆”这一节课应该讲的有价值的东西实在是太多,有舍才有得,一课一得足矣!

【教学目标】

1. 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发展空间观念。

2. 在认识圆的过程中,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景中创造“圆”

1.课件创设问题情景。

2.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3.展示学生的作品。

二、追问中初识“圆”

1.结合学生作品,追问:是什么?为什么?

2.课件动画演示。

3.研讨圆的特征。学生说,古人说。

4.质疑古人说法。“大方无隅”。

三、画圆中感受“圆”

1. 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并标上半径、直径。

2.从不圆中,感悟圆的画法。

3. 追问“为何这样做?”

《认识圆》教学设计 篇9

教案点评:

采用游戏引入的形式,寓教于乐,即感知了圆的形成过程,渗透了集合思想,初步领悟了画圆的要领,同时密切了师生情感。根据几何知识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看、想、说、画、议等形式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实践活动。不但从感性到理性认识了圆,同时还发展了空间想像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教师用投影出示下面的图形

1.教师提问: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

2.教师指出: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上的直线图形。

(二)教师演示

一个小球,小球上还系着一段绳子,老师用手拽着绳子的一端,将小球甩起来。

1.教师提问:你们看小球画出了一个什么图形?(小球画出了一个圆)

2.小结引入:(出示铁丝围成的圆)这就是一个圆。圆也是一种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周围哪些物体上有圆。

(二)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学生拿出圆的学具。

2.教师:你们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弯曲的)

教师说明: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3.通过具体操作,来认识一下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先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

教师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圆的中心一点)

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 表示。

教师板书:圆心

(2)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 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半径,并板书:半径 )

教师提问:根据半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半径应具备哪些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

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3)同学继续观察:刚才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

教师指出:我们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 来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直径,并板书:直径 )

教师提问:根据直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直径应具备什么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

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几条直径,看一看,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4)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

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

(5)讨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长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何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反过来,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几分之几?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圆的认识》教案设计 篇10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修订本)第115—118页。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经历“做”圆、画圆的过程中认识圆的特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精神。

3.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多媒体演示自然界中的圆,有向日葵的花盘、荷花池中的莲蓬、平静水面的圆形涟漪……

谈话:从我们欣赏的这些美景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举例:这都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圆,其实在生活中还有许多人为制造的圆,请你举出实例,好吗?(学生举例)

质疑:(出示圆形喷泉水池图片)看了这个圆形喷泉水池,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

小结: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有关圆的问题。(板书课题)

评析: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入手,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二、合作探究

1.“做”圆。 ,

谈话:请大家先在小组里商量,然后用提供的材料动手“做”一个圆。(材料有:图钉一枚、绳子一根、铅笔一枝、吹塑纸一张、剪刀一把。)

(1)展示学生“做”出的圆;

(2)让学生汇报“做”圆的方法;

(3)交流“做”圆的关键。

小结:“做”圆的方法是先在绳子的两端各拴上图钉和铅笔,然后把图钉固定在吹塑纸的中央,拉紧绳子用铅笔围绕图钉画一圈,把它剪下来,就“做”出了一个圆。其中关键的步骤就在于不仅固定的图钉不能移动,而且转动时一定要拉紧绳子。

评析:利用提供的材料动手“做”圆,使学生在实践中初步感知了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同时明确了图钉固定点到铅笔画出的圆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2.画圆。

提问:画圆的工具是什么?你会使用圆规画圆吗?

请大家用圆规随意在纸上画出两个圆,并说说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思考:如果要求画出的圆是同样的大小,该怎么办呢?(学生讨论)

小结:只要把圆规两只脚分开的距离保持一样长,那么画出的圆一定同样大小。

评析:让学生用圆规试着画圆,形成实践的体验后,再交流画圆的方法和感受,充分体现了探索性的学习方式。

3.认识特征。

谈话:请大家把画在纸上的圆剪下来,然后把这个圆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打开,反复折几次。(学生操作)

提问:把对折的圆展开后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

必要时引导:几条折痕在圆中心会怎样?几条折痕的长度怎样?

翻开课本第116页,看书并围绕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1)什么是圆心?什么是半径?什么是直径?

(2)一般用什么字母来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呢?

(3)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

(组织交流,得出结论。)

小结:圆的特征十分明显。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和无数条直径,并且这些半径的长度相等,直径的长度也相等;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则是直径的 ;一个圆的大小是由半径的长短决定的,圆的位置由圆心所在的位置决定。

评析:学生探究圆的特征,首先通过动手折纸的实践活动,发现折痕同样长,并且相交于一点,直观感知了圆心和直径;然后在看书自学的基础上,通过讨论认识了圆心、半径和直径等概念,弄清了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学生对圆的各部分名称的认识及特征的探究经历了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过程。

三、巩固深化

1.在折纸的圆上画出圆心、半径和直径,并用字母把它们标出来。

2.指出下面各圆中的半径和直径。

3.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2)直径3厘米的圆比半径2厘米的圆要大。

(3)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4)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时,圆规两只脚分开的距离应是4厘米。

4.从下面的图中,你能够获得哪些有价值的信息?你又能联想到什么?

评析:练习设计目的明确,层次清晰,针对性强,巩固、深化了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

四、总结延伸(略)

总评

圆是学生十分熟悉的一种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本课的设计,教师不过分拘泥于教材内容,而是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充分关注学生的经验,用心捕捉圆在生活中的原型,创设出特定的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还独特地安排了“做”圆、画圆等环节,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做”圆的操作中感知了圆是曲线图形,在画圆的实践中体验了圆的特征。在对圆的特征形成直观体验的基础上,通过看书自学,引导学生认识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以及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学会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

三、教学准备:

纸、剪刀、圆规、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大屏幕展示高年级同学课间投篮比赛情境图)

2、师质疑:�

4、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板书:圆的认识)

(二)、恰当引导,自主学习

1、师:� 理解意思。

(三)、师生交流,感受新知

1、找身边的圆。

2、师:(出示教具圆规)这是什么?它表面上有圆吗?(生边看边答。)

3、在你的纸上画一圆。

4、师抽生在黑板上画圆。

(1)没成功:他为什么没画成功?(1是没有固定好有针的那个脚;2是没固定好圆规两脚间的距离;3是可能不太好旋转;4是黑板比较滑,不太好固定)

5、师示范画圆。

师:刚才同学们总结得很好,看来,用一只手固定住圆规的针尖很关键。看老师画。

师:圆规固定不动的这个脚,也就是这个点,对画圆至关重要!谁能给它起个名字?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点出你所画圆的圆心,标上字母O。一个端点在圆心【板书:圆心】,另一个端点在圆上【板书:圆的曲线上、圆边上、圆的边缘上、圆的弯线上】

师:我们把� 还能再画吗?再画一条。还能画吗?到底能画多少条?

师:所画出来的表示圆规两脚间距离的这几条线段,一个端点都在哪?另一个端点呢?

生:一个端点都在圆心,另一个端点都在圆上。

师:我们给这样的线段起个名字吧!

师:【板书:半径(r)】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在你的圆上标上r。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半径。(一个端点在圆心,另一个端点在圆上的线段就叫半径。)

师: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多少条?长度怎样?

生:在一个圆里,半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师:既然半径有无数条,那么在围成圆的这条曲线上,像这样的端点能找出多少个?

生:能找出很多(无数)个。

师:(在三个点的旁边紧密地多点几个点)这行吗?

师:正是这无数个点紧紧地手拉手,靠在一起,连接成一条完美的曲线,围成了圆。

师:请同学们拿出剪刀,剪下你所画的圆。

师:这是一个平展的圆,上面只有圆心和半径,请大家像老师这样把它对折,用食指触摸折叠的地方,打开。多了什么?

生:一条折痕。【痕迹、印子、折痕】

师:我们把对折产生的这条线段、这条痕迹�

师:朝不同的方向再对折一次,用手触摸折痕,打开,请同学们照这样再做几次。生:折圆

师:原本平展的圆上,多了很多很多的折痕,在这些折痕里藏着许多许多关于圆的奥秘,同学们想发现吧?请同学们在4人小组里围绕折痕,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由组长记下“我们的发现”。汇报发现的时候,由组长上来发言,组员可以补充。但每一组只能用一句话汇报一个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发现,别的组发表过的观点,其他组便不再重复,开始讨论。

1、(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2、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3、课堂小结:下面我们来整理一下我们的思路。今天,我们认识了圆。【板书:圆的认识】一开始,我们学习了画圆,你觉得画圆要注意什么? (定点、定长)圆是由无数个特定的点手拉手围成的优美曲线。半径和直径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圆。半径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直径呢?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多少条,长度怎样?直径呢?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师:同学们在回过头去,你现在知道为什么投篮比赛要站成圆形了吗?谁来说说为什么?

(四)、巩固练习,问题解决

1、判断直径 、半径

2、[媒体]填一填:

3、[媒体]再请你辩一辩:下面各句话对吗?

4、画圆

请你画一个半径为4厘米的圆

画的圆半径为4厘米的同学,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简单地说你是怎么确定半径为4厘米的?

师:下面我们还将面临3个实际问题的挑战,同学们敢接受挑战吗?

问题1、你能测量出1圆硬币的直径吗?(参考用工具:直尺,一副三角板)

问题2、你能在地面上画一个半径1米的圆吗?(参考用工具:绳子、粉笔)

问题3、车轮都做成圆的,车轴装在哪里?为什么?(参考用工具:自行车)

师:我已经发现,很多同学都笑了,这说明他心里有底了。每个同学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来研究。

(五)、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发挥想象,灵巧操作

<1>、给你两枚钉子和一条一定长度的绳子,你有办法画出圆来吗?

〈2〉、任意画出一个圆,再标出圆心、半径、直径。(字母表示

师:学完这节课,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吗?圆里面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等待着同学们去研究和发现!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像圆那样完美!

圆的认识数学教案 篇12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圆。知道圆心、半径的含义。学会使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策略:

1、通过现场操作和录像、动画相结合的方式展示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有意观察,感知圆的定点、定长的本质特征,以此达到教学重点。

2、组织学生多层次的操作,通过现场展示操作过程,操作成果,录像展示错误操作及其导致的结果,以正误对比,以及对操作成功或失败的反思,感悟用圆规画圆的动作要领及其深层内涵,以此突破难点。

技术应用特色及整合点

以电子幻灯片和实物投影为主要展示平台,集成录像、动画等多种展示方式。

1、以大量配音图片出示生活中的圆,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并让学生了解圆的文化内涵。

2、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示圆的定义化过程和半径的概念,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以此动态表象来帮助学生理解,强化学生记忆。

3、将难以集中观察到的各种画圆的方式和适用个别指导的教师用学具圆规画圆的动作细节用录像的形式进行放大展示,有助于学生观察,掌握规范的使用圆规的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环节:联系生活导入

联系生活,出示课题

展示大量生活中的圆的图片,引出课题

观察图片,唤起生活经验,了解圆的文化内涵。

利用电子幻灯片展示大量图片,通过配音旁白,带领学生进入圆形的世界

第二环节模仿、思考、尝试

1、了解圆的形成过程

2、感悟圆中定点和定长不能变,定长决定圆的大小。

展示绳栓小球成圆,绳栓铅笔成圆,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数学老师在黑板上画圆等使用简单工具画圆,多种成圆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有意观察,思考圆在形成过程中的不变的是什么?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观察教师提供的学习内容,思考圆在形成的过程中什么不能变(定点和定长不能变,定长决定圆的大小)。在讨论中将不连贯的思考点加以系统化,连贯化。

利用动画、录像展示生活中使用简易工具成圆的过程,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有意观察。

第三环节:建立概念、学习技能

1、学习使用圆规,学习画定圆。

2、知道圆心半径和概念,知道同圆半径的特点。

3、展示各种不同形态的圆规,帮助学生了解圆规相同的结构组成。

4、展示使用圆规画圆的规范操作过程。

5、在画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归纳定点和定长的作用。出示圆心、半径概念。

6、组织讨论思考同一个圆的半径具有什么特点。

7、展示画规定大小的圆的方法。

8、展示各种由大小不一的圆组合成的图案。

9、了解圆规的结构。

10、尝试操作圆规画不定大小的圆。观看错误操作录像,找出错误动作。

11、在操作中感悟定点和定长的作用。观看动画,知道圆心和半径的概念,交流讨论得出圆规的针尖脚即圆心,针尖脚和笔芯脚间的距离就是半径。

12、通过猜想和验证得出结论:同圆半径相等以及圆的半径有无数条。

13、模仿操作,画规定大小的圆。

14、模仿、创新设计由圆组成的美图。

15、通过录像、实物投影,清晰放大展示画圆的过程,辨析错误的操作。对学生的动手操作有明确而细致的指导作用。

16、以动画形式表述概念的形成过程,动态的表象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概念。

第四环节:课外拓展

1、了解中国古代对圆的有关论述。

2、学会使用网络工具查找相关知识。

3、出示“圆,一中同长也,引导学生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讨论理解句子。

4、为什么生活中圆形应用如此广泛,推荐学生电子读物。展示相关页面。

5、交流对句子的理解。上网搜索相关答案。

6、阅读网上文� 激发无限遐想。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