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优秀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是勤劳的小编沉默帮大伙儿整编的5篇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1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是一节几何课,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去从事观察、猜想、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力求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环境,使学生能够从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学生会产生探究问题的需要,然后再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和归纳公式,体验过程。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体积计算及其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材按照实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进行安排。

2、研读完教材后,自己的几个问题:

(1)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将圆锥体积推导过程与圆柱构建起联系,还不会使学生感到生硬?

(2)学生对三分之一好理解,怎样去认识是等底等高的柱、锥。

(3)大家都知道本节课必少不了学生的操作,怎么操作才是有效操作?怎么操作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怎么操作才能使学生更好体验这个过程?

(4)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只能挖掘到圆锥的体积吗?能不能再深入一些?

3、自己的创新认识:

首先,研读教材后,我认为这几个问题的根本是一致的都是要把握住“谁在学?怎么学?”首先,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想不只是让学生学会一个公式,而是学会一种数学学习的方式,一种数学学习的思想,体验一种数学学习的过程。

其次,是要提供给同学们一个可操作的空间。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点、线、面、体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获得了转化、对应、比较等数学思想。尤其是对于高年级段的同学来讲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十分丰富,自己又有一定探究能力,对于圆锥体积的知识相信是有一定认识的,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我们应该了解到他们认识到哪儿了?了解学生的起�

2、自己的认识:(结合自己在讲课时发现的问题而谈)

学生能够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圆柱和圆锥的底面都是圆形认识到二者之间存在一定联系,而且又是刚学完圆柱学生认识到这一点看来并不难,难的是等底等高。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柱、锥间联系的设计,突破学生对“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中的“等底等高”。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特点,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选择了 “操作——实验”的学习方式。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已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我认为这也正是我在设计这节课中所要体现的核心内容。第一次学习方式的指导:体现在出示生活情境后,先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测“买哪个蛋糕更划算”。本次学习方式的指导是通过学生对生活问题进行猜想,使学生认识到其中所包含的数学问题,并由此引导学生再想一想你有什么解决方法。

(四)技术准备与教学媒体:

在创设情境中利用多媒体出示主题图,然后要从图中剥离出图形来,并演示整个实验过程。

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通过操作——实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体验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对实验过程进行正确归纳得到圆锥的体积公式,能利用公式正确计算,并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圆锥体积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三)教学难点: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2

基本信息

课题圆锥的体积

教材分析

《圆锥的体积》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和认识了圆锥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其教学内容是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了加强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教材用实心圆锥和实心圆柱分别没入同一个水槽中,观察水槽中的水位分别上升了多少的实验,激发学生探究圆锥体积的兴趣。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数学知识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建立空间概念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学习《圆锥体积》之前,学生已经学会推导圆柱体积公式,认识了圆锥的特征。因为二者形状的相似性很容易让学生联想到这两种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借助转化思想的经验,使学生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但是我校是处于城镇边缘的农村学校,学生的基础较差,接受能力有限,对于本节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理解圆锥的体积的推导和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有关圆锥体积的实际应用问题。

2、运用实验法在合作探究中体会等底等高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内在联系,从而完成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探究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在合作探究中体会等底等高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复习准备

1、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几何体,哪些几何形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过了?

2、圆锥有什么特点?(同时出示幻灯)

3、在这个圆锥体中,几号线段是圆锥体的高。

4、引入:看来,同学们对于圆锥体的特征掌握得很好。你们想不想继续研究圆锥呢?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2.一个顶点;一个侧面,展开是一个扇形;一个底面,是圆形;一条高,从顶点到底面圆心的垂直距离。

3.学生手势出示

4.想

复习内容紧扣重点,由实物到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

二、创设情境

出示等底等高的实心圆锥、实心圆柱和装有适量水的水槽(标有刻度)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激发学生兴趣,学生认真观察,跃跃欲试,都想争取参加实验。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实际密不可分,从而感受用数学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学习新课

1、猜想体积大小

实心圆锥和实心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圆锥体积小于圆柱体积。

圆锥体积可能是圆柱体积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猜想关系,这个环节,共进行两次猜想,第一次是猜想体积大小。第二次是让学生凭借直觉大胆提出猜想,猜想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可能关系,同时在猜想中明确探索方向。学生可能猜想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在形成猜想后,再引导学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2、理解等底等高

我们研准备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为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打下基础

3、猜想关系、实验验证

同学们有说二分之一的,有说三分之一的,争是争不出结果的,得用实验来验证。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倍数关系?分组做实验。

学生汇报

用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通过实验,让学生研究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再利用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回顾自己的实验过程,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体验。

4、总结公式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

V锥=V柱×1/3=sh×1/3

“sh”表示什么?乘1/3呢?学生尝试总结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通过实验总结结论,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全面验证

是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1/3呢?

(课件演示)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呢?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分组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强调了等底等高圆锥和圆柱的体积才有这样的倍数关系,突出了重点。

6、圆锥体积公式的实际应用

(1)例:一个圆锥形的物体,底面积是11平方厘米,高是9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只列式不计算)

(3)一个圆柱与一个圆锥体积相等,底面积也相等。圆柱高15厘米,圆锥高多少厘米?

(4)一个圆柱与一个圆锥体积相等,高也相等。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底面积的几倍?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数学 人教 六年级 下学期

3、课时:1

二、教学课题

本课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学期《圆柱与圆锥》单元的内容。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一是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二是圆锥体积公式的应用。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按引出问题---联想、猜测---实验探究---导出公式,四个层次编排。圆锥体积的计算,题目给出了圆锥形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沙堆的体积。通过这个例子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些与计算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学习本课需要达成以下的目标:

1、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推理”探索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的能力,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及圆锥的认识之后,学习的又一个求立体图形体积的内容,是学校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解决“空间与图形”问题的内容,也是前阶段所学知识发展与升华。

教材安排了例2、例3两个例题,例2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锥的体积,例3让学生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本课重点在于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鉴于圆柱与圆锥体积的关联,学生在圆柱体积公式推导学习中也领悟到新旧知识转化的特点,因此对于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仍可以采用转化的方式将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联系起来,通过实验操作来得出计算公式,再辅以及时的运用训练,以使学生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从教材的编排可以看出,教材加强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强了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的思考,使学生在经历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四、学情分析:

学生是九山小学,属农村的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影响学习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的名称有了清楚的认识,知道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具体问题,且经历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具有了初步的类比思维意识。推导圆锥的体积时,学生分组操作,借助倒沙子的实验,亲身感受到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之间的3倍关系。但是他们不易发现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不具备3倍关系的前提,可借助体积关系不是3倍的实验器材,引导学生经历由表及里,层层逼近的过程,进行深度的信息加工。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若干同样的圆柱形容器,若干与圆柱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形容器,沙子,课件。

五、教学方法及流程

启发式、自主、合作、探究式。

本课流程如下:

1、教师演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探究新问题。

3、通过实验,解决新问题,寻求真理。

4、归纳总结圆锥的体积公式。

5、运用公式解决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六、教学步骤:

【学生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通过百度搜索圆锥的有关知识。

课前展示,汇报。

【复习导入】

1.复习准备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圆锥的体积。(板书:圆锥的体积)。猜测一下,圆锥的体积 与我们已学过的那个物体的体积有关系呢?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我们就用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探究新知】

推导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例2)

1、教师演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出示铅锤,向学生说明:这是一个铅锤,近似于圆锥的形状,铅锤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铅锤的体积。

幻灯片出示铅锤

提出问题:怎样求出铅锤的体积?

学生回答后说明:刚才我们所说的办法是前面我们所学的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2)教师演示:用一大一小两个透明圆柱容器,大圆柱

是空的,小圆柱容器里装有适量的细沙,将小圆柱里细沙慢慢倒入大圆柱中,形成一个底面相等的沙堆,让学生思考:怎样求出这个圆锥的体积。学生回答后问:上述两种方法你有什么评价?

2、探究新问题

出示圆锥形的小麦堆,问:你能用上面两种方法求出它的体积吗?使学生明确上述方法不适用于解决此类问题,有局限性。要发现一种解决此类问题的普遍方法。

3、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首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用过实验得到圆锥的体积公式。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实验材料:圆柱、圆锥、细沙。

出示实验记录单,使学生明确记录单的内容,然后按记录单的要求开始实验,并填写记录单。

实验一:感知圆锥体与圆柱体的内在联系,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

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各一个,若干细沙。把空圆锥里装满细沙,倒入空圆柱里,注意观察倒的次数。(倒三次正好倒满)

学生发现:只要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结论是一样的,那就是倒三次正好把圆柱容器倒满。

实验二:进一步实践,加深印象,拓展知识

用“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底不等高”的两个圆柱、圆锥进行实验,学生发现:不能得到上述结论。

3、学生实验后填写实验报告,归纳总结圆锥的体积公式。

为了加深学生理解,用视频展示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实验的过程。

统一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Sh 用字母表示:V= 1 / 3sh

4、 26页例3

出示例3图片

让学生审题,明确要求沙堆体积,知道底面直径和高,不能直接套公式,要先求出底面积,再用公式计算。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课件出示例3及解题过程。

【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填空题。

(1)175.36立方米。

(2)一个圆锥的体积是141.3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

2、现在我们可以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计算出铅锤的体积了。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呢?

出示:

(1)底面积:12.56平方厘米 高:3厘米

(2)底面半径:2厘米 高:3厘米

(3)底面直径:4厘米 高:3厘米

让学生从三个条件中任选一个进行计算。指一生板演,结合板演订正。订正时告诉学生:计算时结合数据的特点,可以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计算,使计算简便。

3、出示: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测得它的底面直径:20米,高12米。已知每立方米小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的重量是多少?

启发学生想:要求麦堆的重量,必须先求什么?如何求出圆锥形麦堆的体积?求出麦堆的体积后,怎样求它的重量?

4、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不是正确。

(1)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2)圆柱的体积大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

(3)圆锥的高是圆柱的高的3倍,它们的体积一定相等。

指名学生回答。第(3)题使学生明确:不知道圆柱与圆锥的关系时,不能判断它们的体积。

【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锥体积的计算,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现在你能计算圆锥的体积吗?

【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圆锥的体积=

等底等高V =1/3Sh

= 1/3 ×底面积×高

教学反思

一、找准教学起点

教学的成效如何,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程度,求“圆锥的体积”是建立在已学“圆柱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就是让学生利用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根据已学的圆柱体积推导圆锥体积,通过这种方法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来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这样的学情,要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否采取有效的措施,沟通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正是以这样的起点作支撑,以直观操作入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还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因此,只有认真分析教材,找准教学的起点,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使教学活动紧凑严密,发挥出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二、优化教学策略

通过对教材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关注,将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根据已有的教学条件,选取更合适的内容对教材进行二度加工,从而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探究圆锥的体积公式时,让学生利用准备的学具进行试验操作,达到了教学目标。

精彩的课堂效果往往是在不断变化的教学方法中逐步呈现出来的。每个环节的设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在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有所转变。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也不是简单的应用已知的信息,而是对原有相关的数学信息进行加工,重新组织,找出对当前问题适用的对策。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用猜测、实验验证等不同的策略开展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充满趣味性的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挑战性,问题一旦解决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随之也发生了变化。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圆锥的体积》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和认识了圆锥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其教学内容是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了加强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教材用实心圆锥和实心圆柱分别没入同一个水槽中,观察水槽中的水位分别上升了多少的实验,激发学生探究圆锥体积的兴趣。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数学知识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建立空间概念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学习《圆锥体积》之前,学生已经学会推导圆柱体积公式,认识了圆锥的特征。因为二者形状的相似性很容易让学生联想到这两种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借助转化思想的经验,使学生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但是我校是处于城镇边缘的农村学校,学生的基础较差,接受能力有限,对于本节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理解圆锥的体积的推导和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有关圆锥体积的实际应用问题。

2、运用实验法在合作探究中体会等底等高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内在联系,从而完成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探究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在合作探究中体会等底等高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几何体,哪些几何形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过了?

2、圆锥有什么特点?(同时出示幻灯)

3、在这个圆锥体中,几号线段是圆锥体的高。

4、引入:看来,同学们对于圆锥体的特征掌握得很好。

你们想不想继续研究圆锥呢?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2、一个顶点;一个侧面,展开是一个扇形;一个底面,是圆形;一条高,从顶点到底面圆心的垂直距离。

3、学生手势出示

4、想

复习内容紧扣重点,由实物到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

二、创设情境

出示等底等高的实心圆锥、实心圆柱和装有适量水的水槽(标有刻度)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激发学生兴趣,学生认真观察,跃跃欲试,都想争取参加实验。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实际密不可分,从而感受用数学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学习新课

1、猜想体积大小

实心圆锥和实心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圆锥体积小于圆柱体积。

圆锥体积可能是圆柱体积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猜想关系,这个环节,共进行两次猜想,第一次是猜想体积大小。第二次是让学生凭借直觉大胆提出猜想,猜想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可能关系,同时在猜想中明确探索方向。学生可能猜想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在形成猜想后,再引导学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2、理解等底等高

我们研准备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为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打下基础

3、猜想关系、实验验证

同学们有说二分之一的,有说三分之一的,争是争不出结果的,得用实验来验证。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倍数关系?分组做实验。

学生汇报

用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通过实验,让学生研究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再利用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回顾自己的实验过程,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体验。

4、总结公式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

V锥=V柱×1/3=sh×1/3

“sh”表示什么?乘1/3呢?学生尝试总结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通过实验总结结论,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全面验证

是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1/3呢?

(课件演示)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呢?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分组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强调了等底等高圆锥和圆柱的体积才有这样的倍数关系,突出了重点。

6、圆锥体积公式的实际应用

(1)例:一个圆锥形的物体,底面积是11平方厘米,高是9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只列式不计算)

(3)一个圆柱与一个圆锥体积相等,底面积也相等。圆柱高15厘米,圆锥高多少厘米?

(4)一个圆柱与一个圆锥体积相等,高也相等。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底面积的几倍?

《圆锥的体积》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和圆锥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推导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测、操作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识,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关键:重点: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难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关键: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理解“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问题,看谁能帮助我解决。有两种冰淇淋,一种是圆柱形的,2元一支,一种是圆锥形的,0.5元一支,你们说老师买哪种冰淇淋合算呢?生有的说买圆柱形的合算,有的说买圆锥形的合算。(大家争论不休)(这时,我把这两种不同意见的学生分成两组,各派代表说说自己的理由)。生甲:圆柱形上下一样粗,冰淇淋装得多些,所以买圆柱形合算。生乙:那也不一定。如果圆锥形冰淇淋的底比圆柱形的底大些,那么圆锥形的冰淇淋就不一定比圆柱形的少。生甲:虽然圆锥形的底大,但它的上面是越来越小,这样冰淇淋装得还是少些,所以买圆锥形的不合算,还是买圆柱形的好。生乙:不错,圆锥形的上面是越来越小,但如果圆锥形比圆柱形高些呢?……(通过辩论,学生逐渐明白了,合不合算,应该与它们的体积有关。)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学习“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猜测:� )2、实验:下面我们来分组做实验,看看它们之间有什样的联系?(1)请各组拿出实验材料(课前准备好的)每组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各一对,黄沙一袋。另外,每组发一份实验报告单。(见下表)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研究圆锥的体积公式。 二、实验步骤:(1)比较圆锥,圆柱的底和高。(2)在圆锥里装满沙,再倒入圆柱内,倒几次才能正好把圆柱装满。 (3)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   圆锥、圆柱的特征 次数   等底等高   等底不等高   等高不等底   不等高不等底   三、问题讨论:通过实验,你发现圆柱的体积与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2)介绍实验方法:先在圆锥内装满沙土,圆锥口要抹平,然后把沙土倒入圆柱内,看看几次可将圆柱倒满。(3)学生小组合作边实验边填报告单。(4)汇报实验结果。大家都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5)验证实验结果(因为沙粒之间有空隙,结果不十分精确。老师拿出透明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一对,用水作实验,进一步验证其结果。)(6)推导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3、公式运用。出示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集体订正)4、质疑:“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句话正确吗?三、巧设练习,开拓思维。1、填空。(1)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 ),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2)把一个圆柱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应削去圆柱体积的( )2、开放题。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稻谷堆,测得它的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1.2米,这堆稻谷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3、解决课伊始的问题。假如圆柱形的冰淇淋和圆锥形的冰淇淋等底等高,你们说买哪种合算呢?4、探究题师:我们学习的是一些规则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但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不规则的,如:鸡蛋、不规则的石块等,如何测量它们的体积呢?四、课堂总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些什么?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教学反思:这节课有两大特点。一是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是改变了以往的单项实验为多项实验。以往在教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时,都是直接用等底等高的一对圆柱和圆锥去实验,我认为这样做,从表面上看是让学生在动手实验,而实质上是在重操前人研究的实验结果,没有达到实验的真正目的。本节课中的实验设计是分别用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高底都不等的圆柱和圆锥去实验,让学生大胆尝试,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主动获取知识。这样学生不仅能真正理解、掌握知识,而且还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