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学会12各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关键语句,反复诵读鉴赏、品评、积累语言;联系生活实际加深体验;在自读自悟中培养关爱他人、关爱生灵地优良品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与文本对话:

通过词、句的品读,分析诺尼和尼玛可的心理,感受作者所要塑造的形象和要表达的感情;

与心灵对话:

探讨小说的主题,感悟爱的力量,人性的良善;可能的话,联系到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图片)

在众多的动物中,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之一。

而在遥远的地球北极,茫茫冰雪世界里,生活在这里的人与狗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

有谁能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情况吗?(请生谈)

在北极地区土生土长的爱斯基摩犬,能适应零下40℃以下的严寒,顶风冒雪拉着雪橇在冰原上飞驰。他是人类的得力助手,是严寒地带既积极又勤力的工作犬。爱斯基摩人为每一条雪橇犬都起了一个名字。有名字意味着平等,这是因为狗在他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说《浮冰上》,讲述的就是发生在地球北极地带一个少年和一条爱斯基摩犬的故事。请打开课文《浮冰上》。

二、文本对话(感受、分析)

1、结合文本,初谈体会。

师:读了此文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品读关键句,把握人物情感。

①找到句子。师:不少同学都感受到了诺尼对尼玛克的爱。如果让你把握文中直接表达诺尼对尼玛克的爱的语句,你会把握哪句句子?

(个别读——划——齐读):“爱是真真实实的——就像这又冷又饿的夜晚和他伤腿上的阵痛一样真实”。

②挖掘文本。

★为什么说“又冷又饿的夜晚”?——”冰块裂开时,诺尼失掉了他的雪橇、食物和皮大衣”“第三天的晚上“除了他们两个以外,再也没有别的有血有肉的生灵了。”

“冰山上只留下他和他那忠实的雪橇犬——尼玛克”。

——“到了第三天的晚上”,“再也没有”,“只留下”,被困漂浮的冰山上饥寒交迫已三天,死亡威胁着他们。诺尼迫不得已想到了自己忠实的伙伴——尼玛克,交代诺尼杀犬乃万不得已却也是情理之中。

★“爱”与“又冷又饿”与“阵痛”没有必然的联� 这是一道二难选择题。

——铺设情境(请生朗读ppt的内容)

3、合作学习,分析诺尼复杂的心理过程。

师:诺尼在是否要杀尼玛克这一问题上是非常矛盾的,他经过了非常激烈的思想斗争。

Ppt出示:

1、诺尼几次下决心杀犬?

2、你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他这一矛盾心理的呢?请划出并加以分析讨论。

3、在课文中划出反映诺尼心理变化的关键词语。

交流,板书:

诺尼不忍——痛恨——痛苦祈祷

真真实实爱头靠头

生灵尼玛克迟疑——恐惧——痛苦舔

★品读关键句子。

“头靠着头,他轻轻地哭了……”诺尼为何而哭?这是怎样的泪水?

这是的泪水?(幸福,悲伤,无奈,愧疚,悔恨,感动,彼此信任,彼此互爱)

(生结合文本谈,读)

★小刀——线索。

三、与心灵对话(感悟,交流)

师:现在,我们学了此文后,你感受最深,或者,困惑的又是什么?

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诺尼,最终选择放弃了。这合理吗?

为一条狗而选择放弃自己生命的希望,值得吗?

难道他不尊重、不爱惜生命吗?

爱斯基摩人也爱自己的犬,可不是在危急关头照样杀犬充饥吗?

人在面对生存危机时,可能会怎样?生存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彼此的互爱

——正是因为他珍爱生命的表现

——诺尼的心中,狗与人是平等的。“有血有肉的生灵”(生灵:意指人,在诺尼心中,狗也是一条生命)

——忠实(世界上没有任何两种物种能有像人和狗那样的生存关系)

四、结束语。

爱与生命同在,爱与万物共存。倘若我把生命比作一棵大树,那么,爱则使她赋有活力,躯干挺拔,青枝绿叶。这让我想起了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10天前,金老在上海去世了,但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老人家曾说:亲情、友情是我生命中的一盏明灯,生命中倘若没有爱没有情感,那生命又有何意义呢?

特以巴金先生的话�

课后记:《浮冰上》是一篇很好的质疑课范文,就整篇文章看,可质疑的地方有许多。而我选择它作为公开课的文本,主要因为,它与《“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样,人文气息浓郁,作者都试图通过小说人物的描写,刻画,表达对人性的探索。而且它的欣赏价值不仅包含了课文所体现的人与动物的爱,还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爱。因此,诺尼与爱斯基摩犬之间超越生死的爱也就成为了整堂课的亮点。

这节课,我试图创设情景,合作学习,课堂讨论,通过朗读等形式不断品读文本,刺激学生思考,激起求知欲。然而,激活课堂,并不完全在于教师如何教活,还在于教师如何有效地激发和诱导每一位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对此,我还需作进一步的努力。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2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2课《跳水》。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结合预习能谈谈你对这位作家的了解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能通过预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课题质疑,初步感知课文,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我们知道,读一篇文章,从接触题目开始,看到“跳水”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把同学们提过的问题汇集一下,就是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么样?跳水的结果又如何?)

(2)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从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划分段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初步解决问题。

3.交流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

4.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试着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跳水》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浏览课文,回顾内容

请学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感受理解

(一)引导学生通过读简单了解跳水的起因。

(二)引导学生抓住水手、猴子和孩子的言行、神态、心理的变化,了解事情的。经过,感受孩子遇险的情景。

1.请学生默读课文,结合表格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把描写“水手、猴子和孩子的言行、神态、心理的变化”的词句画一画,批注出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学习:

3.集体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师:孩子是怎样一步一步陷入绝境的呢?

重点体会两句话:

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会失足,拿到了帽。

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重点指导朗读)体会完后问学生还能用哪些词形容孩。

子处境的危险或情况的紧急?(千钧一发、迫在眉睫、危在旦夕、十万火急、万分危急……)目的是进行词语积累。

体会后问:难道这顶帽子就真的这么贵重,值得孩子不顾危险地去追猴子?

师小结:孩子准是被调皮的猴子气昏了头,一心只想着取回帽子,挽回面子,其余的可什么也没想了,就这样,孩子冲动的、不计后果地一步一步地陷入了困境。

(三)引导学生从船长的办法,体会人物品质。

1.用一句话概括船长的办法。

2.想一想,这是不是救孩子的办法,为什么?

3.通过这一段的描写,说说船长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方面体会出来的?(小组讨论)沉着镇定、机智果断

4.指导读船长的两句话。

5.自读最后一自然段,看看结果怎样。

(四)创设情景,拓展教材。

孩子终于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了。我们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写下来。(可对孩子说、对船长说、对水手们说)

四、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课后反思:

教师:能指导学生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能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不足:在概括主要内容方面有部分学生抓不住重点。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十个生字,正确读写“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设想、移民、破碎、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2、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3、感受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画、批说明方法。

2、借助列表,理清说明顺序。

3、阅读图表资料进行拓写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2、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明白人类的生存依托于“只有一个地球”,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教学难点:

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倡学生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三、教学策略

1、借助资料、结合说明方法感受只有一个地球。

2、通过读、思、议等教学方式,使学生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大家要精心保护它,初步感受保护环境的教育。

3、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联系实际,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布局谋篇写出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认识说明对象

出示课件地球图片:在浩瀚的宇宙间,有这样一颗星球,它有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充足的水分;有茂盛的大树,美丽的鲜花,碧绿的草地;有动物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地玩耍、嬉戏;有人们在蓝天下愉快的生活,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载歌载舞,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息。它就是?这篇课文要说明的对象是谁?(地球)对,读课文要先从题目入手,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学习词语,发现书写规律

1、听写词语。

矿物、恩赐、枯竭、威胁、目睹。

2、发现规律。

这几个字:矿、赐、竭、胁、睹。都是我们这课的生字,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了吗?规律:左右结构的字要左低右高、左窄右宽。

(三)发现写法,整体感知结构

1、快速浏览课文,作者从几方面介绍了地球?外观、体积、资源、移居。

2、作者从这几方面要说明地球的什么特点呢?又是怎样说明的呢?

3、默读画批:细细品读课文,用曲线画出地球的特点,读读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说明的,批注在旁边并想想作者这样运用的好处。

(四)体会写法,认识地球特点

1、“外观”特点。

(1)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样的语言让地球的美跃然纸上的?谁来读读?

“水蓝色的纱衣”:相互交错、薄薄的纱衣。借助插图,展开想象。

(2)说到母亲,想到摇篮,你会想到什么?

赋予了地球一个尊贵的身份母亲,赋予了地球一个神圣的地位“摇篮”,把地球写得更加亲切、可爱,一下子接近了与我们人类的距离。

2、“体积”特点。

(1)列数字:六千三百多千米:63000000。(看着这些零,地球挺大的啊)

(2)打比方:一叶扁舟。

(3)作比较:这几句话都在说明地球的小,为什么这么说呢?

(4)朗读:列数字、作比较让我们从全新的角度认识了地球,你能读出它的特点吗?

3、“资源”特点。

(1)“拿矿产资源”举例子。

(2)列数字:“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从数字中感受到什么?

形成这么难却被人们随意地破坏,说明人类对资源的破坏之大;而且这些资源是有限的,勾连上文“母亲”,联系上下文我们加深了对“母亲”一词的认识。

(3)用词准确:在谈感受时,有同学说“人类的破坏”“乱用化学试剂”,但书中用的是哪两个词?毁坏、滥用。它们有什么不同?遇到困难时,我们就借助工具书来帮忙。

(4)表达效果:我们学习了好几种说明方法,为什么在说明“资源有限”时作者要采用举例子的方法呢?

(5)资料辅助:自然资源的种类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结合课前筛选的资料,从图表中挑选一种资源,也试着来说说地球资源是有限的。

(6)段落结构:同学们,这些资源都是有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各种资源。这些资源中有些本来是可以再生的,可以长期为人类做贡献的,但是,一起读读课文。读完之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7)联系实际:读到这些语句,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画面?面对有限的资源,我们应该怎样做?

(8)拓展写话:出示补充资料,这是20xx年与20xx年我国水资源数据的对比表格,另一份是我国矿产资源特点的文字介绍。请你围绕“珍惜资源”这个话题,利用资料写一段话。

4、“移居”特点。

这些语句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却运用“至少、没有、不能”等这样简洁的词语,准确的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

5、结尾。

作者从这几个方面说明了地球的特�

(六)活动学习

1、结合“资源有限”发现生活中浪费的现象,搜集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写“倡议书”。

2、搜集“珍惜资源”的好做法,制作宣传小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积累本文中的生字词和优美语句。

2、查阅威尼斯的有关资料,了解威尼斯。

能力目标

欣赏课文优美的语言,学习并恰当使用修辞手法。

情感目标

了解威尼斯奇特、瑰丽的风光和文化艺术,感受威尼斯的美。

教学重、难点:

欣赏课文优美的语言,学习并恰当使用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

品读欣赏。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材,齐读课题。

2、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3、整体感知课文,谈谈威尼斯这座城市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应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交流时间,交流各自的学习所得,质疑问难。

二、朗读、感受威尼斯的美

下面让我们跟从……同学的朗读,走进威尼斯,一起领略马信德笔下的蓝蓝的威尼斯的美丽风光。

(举手点名朗读,要求其余学生边听边体会文章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的哪些美丽风光)

1、朗读(配乐:萧邦小夜曲)

2、图片插入跟踪展示

三、讨论、体会威尼斯的美

文章向我们展示了威尼斯的哪些美丽风光?你最喜欢哪一处?为什么?(有选择性的将学生所谈及的景观放映出来)

——水都美、建筑美、秋色美

——学生自由谈论,可结合所查阅到的有关威尼斯的资料进行扩展。

师:威尼斯是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文章通过精心的选材,从

不同方位视角,用一副副色彩明快的画面,把威尼斯的迷人风采——水都美、建筑美、秋色美展现出来,使人们如亲临其境,陶醉其中,享受无穷。蓝天碧海、典雅繁华、和谐幸福,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一起构成了蓝蓝的威尼斯。

四、品味语言

美的威尼斯需要美的语言来描绘,课文中有许多比喻句,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威尼斯的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请找出这些比喻句,细细体会。(找出的同时,教师指点领会文章的语言字词美,如“瑰宝”)

威尼斯如此的美——和谐、美丽、幸福,文章又以优美的语言为它披上一件蓝蓝的云裳,更显其独特魅力,令人心驰神往。(作者善于运用语言,我们的同学相比也不逊色……)

五、学习迁移

(同学们,蓝蓝的威尼斯美,我们的新海口美不美?我们有蓝蓝的天、蓝蓝的海、洁白的沙滩、碧绿的揶树、新鲜的空气、热情好客的市民,美丽和谐的建筑、以生态为指标的建设思路……我们海口也是“蓝蓝”的)

(放映海口景观宣传图片)

亚热带滨海城市—海口如此的美,必然会吸引众多爱美并且懂得欣赏美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当当热情的小导游

活动:“请你当当小导游”

主题:《蓝蓝的海口》

要求:选择海口一处景观(图片),以生动的语言并恰当运用比

喻等修辞手法向“游客们”进行介绍。

工具:多媒体

六、回放海口景观,再次感受海口的美。

七、布置小练习。

水多桥多船多

板书设计:

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广场风光独特

饮食文化—面食为主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通过对采访录音和作文提示的学习,了解什么是采访,怎样进行采访。

2、根据采访录音写作,要选择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并且对这些材料展开想象,写具体。

3、用学到的方法,按采访要求采访本班老师和同学中出现的好人好事,然后写下来。

教学重点:

选择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将习作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讨论导人,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讨论昨晚大家看“新闻联播”节目中,记者们是怎样进行采访活动的。指名模仿其中你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一位记者的采访活动,将其表演出来。

2、教师小结:采访是广大新闻工作者每天必做的工作,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坏人坏事也正是通过新闻工作者的大量采访而公布于众的。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作为明天社会的主人,我们了解并学会采访活动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初读例文,认识采访活动

1、指名朗读采访例文,思考:

(1)采访录音中被采访的人是谁?采访什么事?

(2)采访材料中说的是戚老师哪个方面的事?其中有几件?哪一件最主要?“风雨无阻”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表现出戚老师的什么优秀品质?

2、小结:蔡强同学的采访录音介绍的是戚老师为学生补课的事,其中最感人的一件事是星期三晚上的补课。戚老师为朱志成同学补课不是一次。因此,我们习作要选择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写。显然,“雪夜补课”应作为重点,具体地写下来。

3、指读“一个星期三的晚上”段,思考:

(1)这段话哪些地方可以具体地写?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进行补充。(同桌互说)

(2)将“雪夜补课”段完整地写下来。

①先写什么?②再写什么?③最后写什么?

(3)请同学完整地说一说。

4、再读全文,思考:

(1)写戚老师补课的事,除“雪夜补课”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感人的事例?

(2)对这部分内容我们在习作里怎样处理呢?

三、再读例文,讨论写法

1、学生轻轻地、快速地通读采访例文,讨论:根据这个采访录音,怎样以“风雨无阻”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1)作文的开头�

2、学生读文,教师指导修改。

3、教师小结:

填空:根据采访录音写文章,在了解录音内容之后,先从确立________,再选择________,然后将重点材料写________,最后按记叙文的要求将________。

四、揭示要求,循序练习

1、同桌交流学校老师和同学中出现的好人好事,按采访要求进行采访,然后写作文。

2、指名口述,教师指导集体评议。

3、练习写稿。

板书设计:

习作2

确立中心

选择材料

展开想象,写具体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一个善意的谎言背后的真情。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通过自学、讨论等学习形式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3、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三、教学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四、教学准备:

小黑板

五、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课文,通过自学、讨论等学习形式来理解课文。老师巡视指导。

六、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齐读课题。从课题中你读

懂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课文中真有这匹马吗?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看清要求,出示带要求的小黑板:

(1)大声朗读课文,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

(2)思考三个问题:

[1]课文中真有这匹马吗?

[2]出现了哪几个人物?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读后交流

课文中真有这样的一匹马吗?它是从何而来的?(没有,这匹马是残疾青年编出来的,骗“我”的。)

那残疾青年为什么要骗“我”呢?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再读课文

“别饿坏了那匹马”,这是一个谎言,这个谎言、在被揭穿之前,课文的字里行间就已经有很多破绽了,快速默读,在文中画出有关句子,把你自己的理解简洁的写在句子的旁边。

讨论交流

(1)他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他认真地看过马草后,冲里屋叫道:“碧云,你出来一下!”---读

你从哪里看的破绽来了?(一愣一亮认真的看)

一愣是为什么,一亮表示了什么?(读出一灵机一动的感觉来)

有必要“认真的看”吗?为了什么?(用心良苦)

从残疾青年的神态、动作、语言中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残疾青年?(爱心,机智等)(再读)

(2)“碧云,咱家的那匹马正缺马草,收下这孩子的马草。”他盯着姑娘

茫然的眼睛,命令道:“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茫然”什么意思?你明白了什么?

“命令”的语气是什么样的?

再读

(3)“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去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提!”

注意看标点符号,看出了什么?

除了语言上,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动作

从“拼命”中感受到的是什么?

(4)“回来!”他在身后喊道:“那马会踢伤你的!”

再看标点符号,再读

注意残疾青年的说话方式。体会到了什么。

(四)、三读课文

“别饿坏了那匹马”字里行间让我们看出了这是个谎言,一个美丽的谎言“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成了一句多么动听的话呀。默读课文,快速划划,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谁说的。

第一次:这天傍晚我离开书摊时,轮椅上的他叮嘱我:“以后,马草就卖给我。别饿坏了那匹马,行吗?”

1、“以后把马草卖给我”,同学们想想,残疾青年的这句话,为“我”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啊?(不用再费力找买主等)

2、“别饿坏了那匹马,行吗?”在后面加上“行吗”,来读读,你能读出什么来?(好象是残疾青年在求着“我”在帮他的忙似的。

3、看出了残疾青年是个怎样的人?

第二次:以后每天,当我背着马草来到书摊时,他便冲里屋叫道:“碧云,快把马草提进去,别饿坏了那匹马。”

为什么每天还要再重复这句话?

第三次:“没事,别饿坏了那匹马。”我没有听他的劝阻,提着马草推开了那扇吱呀作响的门。

这句话是“我”说的,从中也看出了我对这匹马的什么感情?为什么如此积极就是想自己将草送进去呢?

读了这句话,能体会到“我”是一个怎么样的小男孩?可能想像一下,他在拔草时会怎么做?来的路上会怎么想?

(五)拓展练笔提升感情

1、当“我”推开了这扇门,也就揭开了这个美丽的谎言,当我面对着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时,我直想哭,可是同时,我也明白了。同学们,你们觉得面对现实了,我到底明白了什么?把它写下来。

2、交流小练笔。

八、布置作业

1、刻下完成小练笔。

2、完成配套练习册

九、附板书设计

别饿坏了那匹马

“我”——白看书感动

父亲——打“我”要求我扯马草换钱看书

残疾青年——骗我有马买了马草

善意谎言真情体现

碧云——合伙骗“我”

十、教学后记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