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52的内容及P53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含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比的化简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比的化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趣引新。
(一)复习铺垫。
1、比的意义以及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师:什么叫比?请你举个例子。(生说完举例比如4:5 8:9)
师:师举一个例子问“:”叫?4呢?5呢?
2、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在除法中,我们学过了商不变性质,谁还记得?
在分数中,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
(2)师:你知道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设计意图:比的化简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复习这部分知识有利于新课的认知。]
(二)激趣,揭示课题。
过渡:昨天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比》,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这个《比的化简》。比应怎样化简?它与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来说一说。(某某同学说的是否正确呢,学完今天的知识你们就知道了。)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激趣、让学生猜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学生主动探究加点动力。]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学一学。
课件出示主题图:淘气和笑笑的对话。
学生带着思考题,看书学习与思考。(思考题
①有什么方法比较哪杯水更甜?
②如何化简比?
③比的化简与分数的约分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让学生带着思考题自学看书,学习有目的性、针对性,提高学生自学的质量。]
活动二:说一说。(反馈看书、自学情况)
①学生汇报比较方法,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②教学比的`化简。40:360= 40/360= 1/9 =1:9 2:18=2/18= 1/9 =1:9
③比较:(生说,师重点强调,突出对应思想:
A、比的前项是分子,后项是分母,然后约分。
B、约分是写成最简分数,化简比到最后应化成最简整数比。
C、引导学生小结化简比的方法。
[设计意图:根据思考题中的3个问题展开,让学生逐一说一说,任务明确、思路清晰,学生忙而有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活动三:化简比。14:21 0。5:2。5 2/9:1/3
(1)请三位同学上去板演,其他做在练习本上。
(2)反馈,集体订正:请这三位同学说说,你是怎么化简的?
(3)请同学们观察这3道题,带着思考讨论题小组讨论(先思考再讨论:
①3道题有什么不同点,它们各用什么方法进行化简的?
②1、2题化简比的过程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如何变化的?请小组讨论后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
整数比:可以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或像分数约分那样进行化简。
小数比:可以先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将其转化为整数比,然后在化简
分数比:可以前项除以后项,再根据比值写出最简单的整数比。
相同点: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或乘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4)回顾:比有什么性质,现在谁知道?(生说师课件出示比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化简的方法基础上让学生练习三种不同情况的化简比,加深学生对比的化简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活动四:练一练。
1、化简比。15:21 0。12:0。4 2/3:1/2 1:2/3
2、连一连,完成P53的第1题。
3、大正方形边长是4厘米,小正方形边长是3厘米。
大、小正方形边长的比是(答案),比值是(答案);大、小正方形周长的比是(答案),比值是(答案);大、小正方形面积的比是(答案),比值是(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活动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教学目标:
1、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对称轴的含义;
2、会画对称轴;
3、能够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感悟到数学中蕴涵着的美。
教学准备:
蝴蝶的半边图、美术字“美”、平面图形、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感悟美
1、 画蝴蝶
出示半张蝴蝶图,师:老师本来要送你们每人一张美丽的图画,可是因为忙,只来得及画了一半,你们能自己将它们画完吗?
学生拿出老师发的半只蝴蝶图,自己画。
教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是怎样画的,展示学生画得蝴蝶图,比一比,谁画得蝴蝶漂亮,为什么漂亮?再请画得好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画得更好。
2、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总结:先把一张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侧画出图形,用剪刀剪下来,再把纸打开,就可以得到一副美丽的图画了。
3、 学生用刚才总结出来的方法,自己设计制作一个图形,并将做好的图展示出来。
4、 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这样的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都有一条折痕)
这样的图形我们给它们取个什么名字呢?请大家看看书上给我们介绍了什么知识。
学生自学课本,并说一说通过阅读书本知道了什么。
5、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如何画对称轴。
6、师:你们能指出你刚才画的图形的对称轴吗?指给同桌看看。
7、电脑出示一幅由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头像拼成的图形。让学生判断这幅图是轴对称图形吗?
8、猜一猜:老师出示“美”的对折图,让学生猜猜这个轴对称的字是什么?“古人当初造字时是否就已经发现对称就是一种美呢?”
9、生说一说见过的轴对称图形。
10、介绍数学的对称美。
(1)师: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对称图形。自然界中冬有漫天飞舞的雪花,春有竞相开放的鲜花,动物、植物中也都有对称图形,你们看——学生欣赏电脑出示的蜜蜂、花、雪花、松树……
(2)师:对称是一种美,对称美又是数学美的`一种,它能使物体具有饱满、平衡、匀称、圆满的感觉,人们利用事物的对称美,创造了许多美丽而壮观的奇迹,请看——学生欣赏电脑出示的人类创造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天安门、埃菲尔铁塔、宫殿、隐形飞机、赵洲桥……。
二、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
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信封中的平面图形,同学合作将不是轴对称的图形的去掉。再每人任选一个图形,画出它们的对称轴,能画几条就画几条。
2、 学生汇报:你们是怎样找出它们的对称轴的?分别有几条?
三、练习强化。
练习二十七第4、5、6题。
四、总结升华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把你的收获在这里交流一下吗?
你能用你的认识说一说轴对称图形为什么是美的吗?
对称是美的,但并不是只有对称才美,有时不对称也是一种美,就看你有没有用心出发现美、创造美。
教学目标:
1.在学生掌握体积及容积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容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会正确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
2.提高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
教学难点: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以及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复习
1.我们已经学过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我们已经学过的容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容积和体积单位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二、课堂练习
1.做练习四的第15题。
让学生先分别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各是怎样计算的,再让学生分别算出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
集体评讲。
2.做练习四的第16、17题。
求“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硬纸板”就是求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求“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就是求它的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分析后逐题解答。
3.做练习四的第18题
求第1个问题就是求它的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求“需要多少泥土”就是求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求“需要多少平方米的木条”就是求它的什么?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再分析的基础上逐题解答。
三、本节课总结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四的第19题。
五、指导解答思考题。
读题后讨论:“表面积比原来增加56平方厘米”是哪部分的面积?这部分面积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尝试解答。
六、阅读“你知道吗”内容。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73~75页。
教学目标
1.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经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温故知新
1.创设猜谜情境。
师:用以下成语各打一个数。
一分为二(1/2)百里挑一(1/100)
七上八下(7/8)十拿九稳(9/10)
[反思:以有趣的猜谜引入,增添了教学情趣,拓宽了学生视域,体现了学科之间的联系。]
2.寻找认知起点。
师:(指1/2、1/100、7/8、9/10)这些都是什么数?除了这几个分数,你还知道其他的分数吗?请你在纸上写一个分数,并读给同桌听。
师:你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分数的知识?
大多数学生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并且会读、写分数,有的学生还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知道真分数和假分数。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发言,揭示今天学习的内容: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反思:通过简短的师生对话,摸清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找准了教学的现实起点。]
二、合作交流,探究意义
1.操作。
师:1/2可以表示什么?为了便于大家研究,老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一些动手操作的材料:(一个圆片、一盒水彩笔、6只熊猫图、8朵花图等)请每人用拿到的材料来表示1/2。
学生操作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指导小组讨论。
[反思: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为每一个学习小组提供了丰富的、有结构的学习材料,尊重了学生的差异,做到了人尽其才,材尽其用。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使个体参与落到了实处。同时,学生在相互倾听、相互补充的过程中,能够不断丰富自己对分数的直观感受。教师参与讨论,可以了解小组讨论的真实情况,便于有效地指导小组合作,调控教学进程。]
2.交流。
师:哪一组愿意来说说,你们是怎样表示1/2的?
生:我把这个圆片对折,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
师:还有哪些同学是运用对折方法表示1/2的?
每组的1号、2号、3号同学都把材料举了起来。
生:3只熊猫是6只熊猫的1/2。
生:4朵花是8朵花的1/2。
师:(指4号同学)你是怎样表示一盒水彩笔的1/2的?
生:一盒水彩笔有12枝,把这盒水彩笔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枝,6枝是这盒水彩笔的1/2。
师:每盒水彩笔的1/2都是6枝吗?为什么?
生:我用9枝表示这盒水彩笔的1/2,因为这盒水彩笔共有18枝。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材料表示了1/2,现在老师把你们说的用图表示出来(出示图: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在每份中都写上1/2)。是不是这样?
[反思:面对各个小组众多的合作学习成果,选取一组作中心发言,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效率。把不同材料表示的1/2用直观图表示出来,有利于学生把握1/2的本质。]
3.归纳。
师:刚才同学们在表示1/2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板书:平均分)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分的材料不同)
师:有的是一个圆片,也就是一个物体,(板书:一个物体)也有的是一个计量单位,如1米长的绳子,(板书:一个计量单位)还有的是由几个物体组成的,如一盒水彩笔、6只熊猫、8朵花,我们称它们为一个整体。(板书:一个整体)你还知道哪些事物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吗?
生:一个班级。
生:一摞本子。
……
师: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在“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上用彩色粉笔覆盖板书:单位“1”)
师:既然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看作单位“1”,那么我们刚才表示1/2的过程就可以概括成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1/2(板书)。1/2还可以表示什么?
……
师:只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都可以用1/2来表示。
[反思:对操作过程的回溯、反思、归纳、推演,使学生认识并理解了分数意义中的`两个重要内涵:平均分和单位“1”。]
4.拓展。
红
黄
蓝
(1)出示:
师:红色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1/3)黄色部分、蓝色部分呢?
生:都可以用1/3表示。
师:为什么都用1/3表示?
生:因为都是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
师:黄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共占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2/3)
(2)出示:○○○●●●
师:请用分数表示3个红色的圆。
生:1/2。
生:3/6。
师:为什么同样是3个红色的圆,可以用两个不同的分数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生:把6个圆平均分成2份,3个红色的圆是1份,占1/2。
生:把6个圆平均分成6份,3个红色的圆是3份,占3/6。
[反思:从1/2扩展到几分之一,从几分之一扩展到几分之几,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变得更加丰富、厚实。用分数表示3个红色的圆,既有利于学生体会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之间的关系,又为后继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作了铺垫。]
5.概括。
师:我们通过动手操作表示了1/2,并且能根据图意说出相应的分数。知道了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几分之一,表示这样几份的数就是几分之几。那么,到底什么是分数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师:他说得完整吗?谁来补充?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师:打开书第74页,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还有什么问题?
[反思:在学生对分数形成了丰富体验的基础上,教师通过问题及板书的引导,及时让学生概括分数的意义,教材的逻辑意义成功地转化为学生的心理意义。]
6.解释。
师:(指1/100、7/8、9/10)根据分数的意义,你能说说这几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吗?(学生回答)
师:你能结合这几个分数说一说,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各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在一个分数中,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
师: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板书:分数单位)
师:1/100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1/100?7/8、9/10呢?
指名回答后,同桌互相交流自己写的分数的意义及分数单位是什么。
[反思: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之后,让学生由抽象回到具体,结合具体的分数解释意义,能深化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感悟了分子、分母的意义。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自己写的分数和分数单位,扩大了参与面,增加了练习量。]
三、巩固反馈,深化理解
1.书面练习。
完成练习十三第1~3题。
其中阴影部分不能用1/3表示。让学生猜测,可以用几分之几表示,并利用教科书第74页“练一练”第1题的图形,验证猜测是否正确。
[反思:这样处理,一方面用活教材,使分散的习题成为有机的整体,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有时表面上没有平均分的图形也可以进一步细分,进而用分数表示,深化了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2.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1)请发过言的同学站起来,发过言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2)找一个未发言的同学站起来,问:你占小组人数的几分之几?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占全校人数的几分之几?同样是一个人,为什么表示的分数在变化?
(3)现在发过言的人数占全班的几分之几?为什么变化了?
[反思: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既是对课堂学习状况的调查,又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升华。由于问题来自于学生的学习实际,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又对部分发言不够积极的学生进行了恰当的教育和引导。]
四、课堂总结(略)
教学内容:
P10-11例6、例7,“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过程,体会物体是占有空间的,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能直观比较物体体积或容器容积的大小。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观察、操作和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课前准备:
直尺,木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6
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教师按书中过程操作。问:为什么会剩一些水?引导学生认识到桃子占有一定的。空间。
如果改用其它的物体呢?再实验。
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2.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
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边操作边讲述:一个里边放荔枝,一个里边放桃。想一想:哪个里面放的水会多些?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想一想,两个杯里都装了物体,为什么倒进去的水有多有少呢?
学生交流。
小结: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3.揭示体积的含义
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水果,问:哪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大的杯中,再倒满水,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
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同组的同学交流。
通过刚才的三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揭示体积的含义,并让学生举例。
二、教学例7
1.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书盒子,拿出书盒里的书,问:你能看出哪个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吗?
教师讲述容积的含义,并问:这两个盒子,哪个的容积大,为什么?
2.完成“试一试”。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三、巩固提高
1.完成“练一练”第1、2题。
先做第1题:直接判断,并让学生从体积、容积的含义上说明原因。再做第2题,让学生从容积的含义上进行解释。
2.完成练习三第1-4题
四、全课小结: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及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课前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和学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1
(1)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学生交流。
(2)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
长方体有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
每个人在自己的座位上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结果。
教师指出: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见它的三个面,所以在画长方体的时候一般画三个面。
教师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立体图,并介绍它的棱与顶点,学生和教师一起操作。
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每个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认识一下,并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及时板书。
顶点:8个
棱:12条,分三组,每组的长度相等。
面:6个,相对面的形状完全一样。
学生对照自己的教具再说说长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
教师进一步介绍学生认识长、宽、高并板在图中板书。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3.完成练习三的第1题
学生直接在小组里交流。
二、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2
(1)出示正方体的教具,问: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们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模仿例1的学习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研究一下正方体的特征。
(2)交流学习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的异同
学生根据板书,结合立体图形,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
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评讲。
2.完成练习一的第3题
(1)学生观察后判断哪个是长方体?哪个是正方体?
(2)学生直接口答。
(3)重点说说其余的几个面是否完全相同?
3.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让学生先分别指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哪条线段,然后说
说各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