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弓之鸟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作者想借此告诉同学们什么道理?教师应该如何进行讲述?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惊弓之鸟》教学设计实录(优秀8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惊弓之鸟(北师大版教案+说课设计)
10 惊弓之鸟(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
10 惊弓之鸟
10 惊弓之鸟
【课课练】
a 组
一、看拼音写汉字。
二、区别形近字组词。
三、选择合适的一组词语填空。
不是……是…… 只要……就…… 一……就……
1.它( )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 )拼命往高处飞。
2.( )我本事大,( )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3.( )拉一下弓,这大雁( )能掉下来。
四、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词。
1.能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愈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孤单失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惊弓之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练习复述课文。
b 组
一、选择正确读音。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三、仿照例句,把下边的句子换一种说法。
例:风吹得柳树哗啦啦地响。
风把柳树吹得哗啦啦地响。
1.红军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更羸射中了那只受伤的大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徽省蚌埠第二实验小学高乃松
《惊弓之鸟》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6册第28课。这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手更赢不用搭箭,居需拉弓,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从中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能根据所见所闻做出正确分析。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先讲述了更赢射大雁的经过和结果;接着讲述了更赢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因此可以按内容的不同把文章分成两个部分。也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三段来理解。教学中为了突出重难点,采用分两部分的方式比较合适。第一部分是文章的前五自然段。文章首先便交代更赢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接下来的四个自然段较为具体地讲到了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如文中所述,更赢见“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便断言他“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这种技艺非亲眼所见,谁人会信。难怪魏王会“信不过”自己的耳朵,认为是自己听错了,但随之而来的情形便足以印证了令魏王难以置信的话。“更赢并不取箭,”这句话原本毋需用一个“并”字也能讲通,但通过一个“并”字,却很好地强调了“不取箭”的事实。但闻“嘣”的一声弦响,只见“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读文至此,我们定会拍案叫绝。第二部分是文章的后四个自然段。这部分内容以更羸与魏王对话的形式出现,尤以更赢所揭示的不用搭箭能射下大雁的原因为重。前文中更羸只拉弓射雁的事实着实令魏王“大吃一惊”,由前面的“是吗?”“你有这样的本事?”两个怀疑到近乎不相信自己耳朵的问句到“啊! “真有这样的本事!”两个惊
讶到近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的惊叹句便很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课文并未就此点明其中的道理,而是在魏王惊叹之余,写到了更羸令魏王觉得“更加奇怪”的一番话:“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只受过箭伤的鸟。”这里,我们应该注意更羸话前的提示词语“笑笑”两字可不简单,因为这笑中包含着更羸对眼前事实的最清晰的认识。然而这其中的玄机却是我们和魏王所不知道的。这话语连同这话语前不可思议的神情对刚亲眼目睹完让人不可想象的只弯弓取鸟场面的魏王来说,当然更是觉得奇上加奇了,不是吗?“你怎么知道的?”魏王的疑问也是我们读到这里的疑问,当把这些不可思议的疑问推向高潮的当口,让更羸用诸语道破天机,应当说是作者有意安置的精妙之笔。更羸的这段话总共有四句。第—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这两个倒装的因果关系句有力地强调了“飞得慢”和“叫得悲惨”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正是更赢由所见大雁飞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进——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终所得出的结论。 倒装因果关系的句段组合是这篇课文在写作上突出的——个特点,小至更羸对大雁分析的句子,大至整篇课文的结构安排,不仅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特点,也有力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内容。
本篇文章位于本册教材的第八组,在训练重点上由逐步“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的训练进而训练学生“把一段话写清楚”。教学时,应抓住课文的重点段,首先在弄懂自然段的
意思上下功夫,再在此基础上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针对本册教材的具体情况,大纲要求教学中让学生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的词句,学习分析自然段,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是怎样用词造句、连句成段的。针对大纲对本册教材的要求和课文自身的训练重点,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拟定以下的教学目标:思想教育方面: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更羸能不用箭
只拉弓射下大雁的原因,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把事情做成做好。培养能力方面:通过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进行读懂自然段意思的训练,并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基础知识训练方面: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能手”、“‘本事”、“大吃一惊”、“孤单失群”等词语的意思,并懂得“惊弓之鸟”这一成语的意思,练习复述课文:培养非智力因素方面:养成认真读文、勤观察、善思考的习惯。这篇课文主要通过更羸只需拉弓,不必取箭即可射下大雁的故事,反映他遇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而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的话集中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拟定为教学重点,而对于更羸观察、思维的过程及准确的判断是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学中将其作为难点来处理。
《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是关系到培养读写能力和发展智力的一种发展性阅读。发展性阅读是一种“双向”心理过程。首先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读一篇文章,先要让学生感知文字,从字词到句,从句子到段落,从段落到全篇,逐步读懂。发展性阅读的“双向”过程是安排阅读教学程序的重要依据。 结合《惊弓之鸟》一文的具体情况,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法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在教学中的具体操作程序是这样安排的:
在第一课时中,首先揭示课题,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这个成语故事的大致内容,借助拼音,读准生字,通过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内容初步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记叙的内容,按老师的提示:射落大雁,道出原因,将课文分成两个部分。第二课时首先在第一课时揭示课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意安排了揭示分析课题导入新课的环节。由故事演绎而来的“惊弓之鸟”是一个成语,课文对更羸善射的技艺集中体现在对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准确分析和推理上,以上这些不宜过早出现,因此适当地变换形式,以几个浅显的小问题切入,有利于学生渐入佳境。我是这样做的:在进一步揭示课题时,学生明确故事里的这只鸟是只怎样的鸟?以此唤起学生对大雁这种候鸟的生活习性的再认识,为下文讲更羸如何只拉弓射雁略作铺垫。故事里讲到了哪些人?主要讲谁?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立足于了解文章的中心人物更赢的特点。在本节课新授伊始,提出这两个问题,即是对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的回顾,又能使学生在明确问题答案的基础上自然地将更羸与这只与众不同的大雁联系在一起,为下文的学习设置一个寓有形于无意的思维环境。
在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时,我采用的是按顺序讲读的方法,抓重点词句理解更羸是怎样观察和怎样做的。首先让学生默读这五个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每个自然段讲什么?而“弄懂自然段的意思”是前一组课文的训练重点,让学生默读课文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在学生默读后,提出问题:第一自然段介绍了哪些内容?这一自然段虽然只有一句话,但交代了更羸是什么时候、什么国家、什么身份的人。在让学生理解“有名的
射箭能手”时,我引导学生从理解“能手”到理解“射箭能手”,再理解“有名的射箭能手”。“能手”是说有着某种专长而社会地位一般的人,“射箭能手”是说射箭的技艺不同一
般且仅此而已,加上“有名”两字可看出更羸善射已是家喻户晓,以至下文说到魏王要他陪自己打猎,这样一步步地获得明确的概念,有助于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各讲些什么呢?让学生分清句子的意思,重点理解第二句,提出“这只大雁有什么特殊的地方?”的问题,引导学生抓住“一只”、“慢慢”等词语认识事物的表象。大雁喜群飞而徙,“一只”说明它掉队了或是有其它意外情况。“慢慢”是说飞得慢而吃力。在学生了解了大雁的特殊之处后,让学生相机体会三个句子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先讲“去打猎”,再讲“雁飞来”,后讲“指雁说”,这几个意思是一步一步讲的,能看到现象已是不易,看到就说理见自信。再通过指名朗读加深对句意的认识,注意人物说话时的语气,重点读好上面提到的一些词语。对三、四自然段的学习先指名朗读,要求学生朗读时注意魏王说话的语气,通过对“信不过自己的耳朵”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更羸对魏王所说的话让人感到奇怪。因为这是从来也未曾听说过的。“你有这样的本事?”让学生体会魏王言语中对更赢有神奇般的本领感到极其怀疑。在学生对魏王的这种情况有了更深的理解后,再让学生带着体会到的这种感情来朗读,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结合指导朗读,要学生注意其中标点符号的作用以及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这样表达。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也只有一个句子,先让学生读一读,看这一个句子中讲了几层意思,引导学生从前后联系中发现其中的两层意思:弦响、雁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这一自然段中对语言文字的训练,我是这样安排的,引导学生思考:“更羸并不取箭”这句话中不用“并”也能讲通顺,现在用上“并”起了什么作用?让学生领会作者用“并”是加强语气,强调更赢不取箭只拉弓就射下大雁,从容自若,成竹在胸。而后出示字幕:“……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用红笔在其中两个“直”上加点,让学生理解这两个“直”在不同的句子里,有着不同的意思。“直往上飞”是说大雁听到弦响一个劲儿往上飞,飞得急;“直掉下来”是说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这样,教师在学生还理解不深的关键词语上,画龙点睛地做些指点,启发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从而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懂得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在此节有更深入的体会后,让学生通过加重关键词语气的朗读来更好地体验这种感受。在学生朗读后,出示能直观反映这段内容的课文插图的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更赢的动作,更赢和魏王的不同神态。采用这种直观的电教手段,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要求学生轻声读全文的第一部分、边读边想: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旨在让学生在分析自然段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这也体现着大纲的要求。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时,我采用抓重点段辅以练习,讲练结合的方法。安排几组练习突破重、难点,理解更羸是怎样分析推理的。首先要求学生默读这部分课文,思考这四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你认为哪一段是重要的?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
知更赢所说的原因,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以对话形式出现的,而且对话人的表情较为丰富,因此在初步感知内容后,要学生分角色来朗读课文,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注意把魏王“大吃一惊”的句子与第一部分中对更赢的话表示怀疑的句子作比较,“以理解”大吃一惊”的意思,进而体会更赢的话感到“更加奇怪”的原因,理解更羸“笑笑”的意思是因为事情的发生全在他的意料之中,在逐步对内容有更深理解的同时,再用感情朗读来表达,并加以评议,从而沟通了从认识到理解的桥梁,也为更好地揭示中心段落打下基础。
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出示这一自然段内容的投影字幕,指名朗读这段话,看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各写了什么?在引导学生回答出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要学生判断这其中那些是更羸看到的和听到的?联系前文中“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一句想一想,句中只有一个“鸣”,更羸怎么知道它的声音很悲惨?引导学生结合大雁的生活习性进而体会出更赢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第一句讲他看到和听到的现象,第二句还是说现象吗?‘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在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对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部分,先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意思理解“愈合”和生孤单失群”的意思,还要让学生注意到这两个并列关系句式的句子结构,因为这一句是对前一句现象的分析,侧重交代的则是原因,于是在这里,我还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让学生用这
种句式来说一说强调原话,以加深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可出示字幕投影片)“大雁飞得慢,因( );叫得悲惨,因为( ),”让学生当堂练习,在教师的指导
下了解哪些是观察到的,哪些是经过分析得出的,认识到任何分析、推测都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深入理解这两句的基础上使学生懂得更赢根据看到的、听到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的判断。然后重点讨论:更羸又是怎样进一步分析的呢?仍出示训练题目:“大雁拼命往高处飞,因( )掉了下来,因为( )。”使学生能模仿前面学过的句式自己独立思考、分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抓住两组相同的关联词“一……就……”结合更羸前面的分析,即可使学生清楚地
知道不用箭只拉弓便可使大雁掉下来这一严密的推理过程。《心理学》告诉我们,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这两个分析推理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这样,把能力的训练落在了实处。最后要求学生在齐读后概括课文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至此,本课时的板书已经形成,板书的内容正体现着更羸从观察到分析、推理和实际情况的全过程。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此,要求学生根据板书来说一说更羸是怎么知道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的,在这里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因为“……”的句式说出: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射下雁,是因为大雁受过箭伤。通过这个说话练习,既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又对学生进行分析推理的思维训练,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总结全文时,先让学生朗读全文,想一想文章前一部分写了什么?后一部分写了什么?作为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总体回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揭示“惊弓之乌”这个成语的意思,并通过举例来说明对这个成语的理解。此处,还可让学生思考:如果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分段,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分段,概括段意的能力。最后,让学生练习复述这个成语故事。作业是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环节。针对这则成语故事的具体内容并结合课后练习的要求,在新授课后我布置学生在课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这个基础上继续练习复述课文内容,这里提醒学生注意复述与
背诵的区别,引导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话,用讲故事的语气进行复述。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惊弓之鸟》一文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更羸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准确分析、严密推理到情况的落实,从中可以发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途径,并能用较为清晰的思路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惊弓之鸟》这篇课文是一个,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通过观察天上的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下来的故事。这则成语故事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全文共九个自然段,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展开叙述,环环相扣,是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推理文章。教学本课时我的主要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3、抓语文基础的练习,让学生会根据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
在教学本课时,先根据字面意思让学生初步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再抓重点字词让学生理解、记忆。然后根据课文中魏王与更羸的对话占了很大的'篇幅,让学生选择更羸或魏王的话自主阅读,去体会“说”的四种表达方式。人物对话的四种表达形式是上学期园地里的一个重点内容,放在这里的目的第一个是对这四种对话形式进行一个复习;第二是给学生选择的权利,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本来在这个环节上还设计了让学生标标点的环节,但考虑到太难而删除了。但在教学时,这一环节明显时间过长,新授课没必要在练习上太多的时间,点一点就可以了。紧接着对课文前三句话进行分析,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事情的起因,挖掘文章潜在告诉我们的事情。让学生读这三句话说说自己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我认为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挖掘课文的兴趣,但在教学时我没有必要引导学生去了解“魏国”,显得多余。
反而是对重点词语“能手”“射箭能手”忽略了。在分析课文时,我是根据更羸说的——更羸做的——更羸想的三个步骤一环一环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在出示更羸分析图时,主要是我带动学生去分析,如果这里出示图后,由学生去自由说,自由体会,会更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后,应该带着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再去理清课文思路会更好。
课 题
10 惊弓之鸟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大吃一惊、本事、悲惨、愈合、孤单失群、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
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
教具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收集原来学过的成语故事。
2、读通课文,不认识的字词利用工具书解决。
第一课时
一、教师引入教学讲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有个叫更羸的人,射箭的本领特别高强,他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天上飞的一只大雁掉下来。你们相信吗?这是为什么?通过学习“惊弓之鸟”(板书)这篇课文我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4、指导书写。
三、思考、讨论。
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为什么?(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2、讨论: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不做统一的要求。)
四、齐读全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小黑板出示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检查正音。
2、说一说课文的叙述顺序。
二、讲读全文
1、指名朗读1~3自然段:
要求有感情,其他同学看小黑板思考问题。
提问讨论:
⑴什么是有名的射箭能手?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射箭经验特别丰富,技术特别好的人。这样开头使我想知道更羸是怎样一个射箭能手。
⑵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看见了什么?你怎么知道是更羸看见的?学生回答:“看见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是更羸指给魏王看的。
⑶更羸与魏王的对话,使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知道更羸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雁就会掉下来。知道魏王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错了。
教师过渡语:更羸说的话能实现吗?请看下文。
2、指名朗读4~6自然段:
要求有感情,其他同学思考以下问题。
提问讨论:
⑴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那只大雁又是怎样掉下来的?画出关键词。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更羸:左手拿弓 右手拉弦 嘣 大雁:直往上飞 拍翅膀 掉
⑵大雁掉下后,魏王的表情怎样?“啊”这个词带有什么感情?学生回答:大吃一惊,有赞叹之情,有惊奇之情,还有莫名其妙之情。
教师过渡语:
你看到这种情景感到奇怪吗?请看下文,仔细分析就会明白。
3、默读第三部分7~9自然段:
思考后讨论以下问题:
⑴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一拉弓,就使那只大雁掉下来?从文中对话中找画后读。学生画后读:“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⑵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
①提问:这一自然段共几句话,哪些讲的是看到的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分析的?学生回答:共四句。第一句话讲的是看到的、听到的。后三句讲的是他分析的。
②他是怎样一步步分析的?你觉得他的分析有道理吗?正确吗?教师导读并板书:
飞得慢──因为受过箭伤,伤口没愈合,还在作痛。
叫得惨──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学生回答:分析有道理。因为前面的事实证明了“拍了两下翅膀”说明大雁在使劲。“直掉下来”说明大雁一点也不能飞了,这与更羸说的伤口又裂开了掉下来是一致的,他的分析是正确的。
⑶找三位同学分别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全班同学共同体会文章是怎样将这段话写清楚的。
4、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悟出道理,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
从课文前后联系中我们发现,更羸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根据的、正确的。那么你认为他是射箭能手吗?你是只佩服他不用箭只拉弓使大雁掉下来吗?(学生回答:不是)那是什么?学生回答:我佩服他会观察,同时会分析。
教师总结:
对,我们平时就要养成观察的习惯、分析的习惯,同时随着知识的增多,更要学会善于观察、善于分析。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结论趋于正确。今天,我们学习了“惊弓之鸟”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学生回答:被弓箭吓怕的鸟,比喻有的人受过惊吓,遇到一点情况就害怕得了不得。
三、根据板书情况进行复述练习
要求:复述表情要自然,不要背书。可用转述方法,讲给别人听。
四、作业
将成语讲给父母听,评价反馈。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惊弓之鸟(北师大版教案+说课设计)
10 惊弓之鸟(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
10 惊弓之鸟
10 惊弓之鸟
师: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叫——(生读题)《惊弓之鸟》
这“惊”——(生接)是害怕。对!这“弓”(生自由答)是弓箭、弓弦的意思。这“之”在这里是“的”的意思。
师:那么:“惊弓之鸟”的意思是——
生:害怕弓弦声的鸟。
生:被弓弦声吁怕了的鸟。
(在审题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体会字词的含义,理解课题的意思)
师:同学已预习课文的生字,读读——(卡片认渎)
悲惨can愈合yu 什么意思?(生答:伤好了!)
魏国嘣beng 注意后鼻音
孤单失群,失,什么意思?
生:离开,孤零零的,离开了大家。
师:示“更赢”。(读lei)
生:我记住”赢”是“亡、口、月、羊、凡”组成。
师:挺好。我们接着自己学。听清要求——
生:一边读,一边标上自然段的序号,在重要的值得研究的词句下做上“~~~~”在不理解的有疑问的词句下做上“——?”(板书,1.、2.~~~、——?)
这些都叫“读书记号”,其实,不少同学平时也已经在用了,是吗?好,我们开始自学。
生:(自学,做读书记号)
师:(巡查,边查边交流)几个自然段?
生:八个!
师:我看到不少“~~~~”,很少看到“——”?没有疑问!
生:我有疑问的!(指书)我觉得这样写不妥当!
生:我也有疑问的……
师:不错,能发现疑问的孩子就在钻研课文了2现在,我们就以第一句为例,谈谈你研究了哪个词?
生:我在“射箭能手”下面打上“~~~~~”。
生:(自由接话)我也是的,我也是的!
师:那么,有没有不理解的词,打上“?”的
生:(静场)
师:建议你们再仔细读读,看看有不明白的词语吗?
生:(再接,仍表示没有疑问)
师:那么,老师请教大家古时候的魏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吗?
生:(摇头)不知道。
师:有知道吗?(众都说不知道)那么,怎么不打上“?”呢?(生笑,并问,什么地方?)
师:古时候的魏国是现在山西一带。以后,可要认真读呀!好,我们接着往下研究”
(以一个学生可能疏忽的词作例子,不仅让学生学会用读书记号,而且促进形成认真钻研课文的习惯)
师:刚才你们打“~~~”的是哪个词?(生齐答,射箭能手)
师:第一自然段中,哪一句话说明更赢是个“射箭能手”?读一读,用~~~表示。
生:(读,并做“~~~”记号)
师:请读:
生:“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生:(举手说)x x把“更赢指着大雁对魏王说。”也打上~~~,我认为没有必要吧?
师:你们认为呢?
生:(自由答)不该划!应准确i
师:对,我同意。应准确。谁来读读这句话,我想该读出更赢的气魄是吗?
生:我来试试:“大王!……”
师:怎么样?
生:还可以,但不是更赢,还是他自己!
师:我来试试?(范读)
生:(评价)很不错!
师:谢谢。你们再试试。(生练)
(x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一起学习、交流,抓时契机进行引导,促进孩子提高。)
师:你们发现了没有?刚才我们读的哪句话中,有一个词是用错的!
生:(纷纷接上说)对啊,是“射!”
师:是啊!不用箭,怎么可以说是“射”?我们给他改!
生:(众)改成“惊”改成“吓”。
师:那么拿起笔——(生纷纷拿笔欲改)
师:真改?是课文的错误?(一生悟,大du‘‘没错!是故意这样写的!”——不少人响应!)
师:好,我们别争,以理服人,改,要有理由,不改,也要有理由,请先讨论讨论。(生立即进入自由议论、热烈)
生a:不改!作者用“射”,自有他的道理,读下去自然会明白。
生b:不用改!这不是错误,而是有意这样安排的。
生c:不改!这是让我们带着问题读,越读,越有味道。
师:大家说得有道理,作者这么写,激起我们读者的兴趣,吸引我们往下学!
继续学!请找一找,课文中哪一个字置大雁于死地?
注意!把让大雁送命的字圈出来!(x设置一个“研究点”贴近学生最近发展的研究点,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让全体参与、全体投入。)
生:(纷纷将团好的课本递给老师看。)对吗?是吗?
师:(巡视,批改,给学生以肯定与否定的表示,对团错的学生示意再想想。……)
师:一齐说,哪个字:
生:“嘣”!
师:为什么“嘣”置大雁于死地!
生:(齐说,七嘴八舌地)“嘣一声响后,那只大雁忙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从半空中掉下来。”
师:这是课文的第几自然段?
生:第四自然段?
师:对,我们好好地读一遍,行吗?
生:(较整齐地朗读了第四自然段)
师:不错!(打开投影)请大家仔细看。这幅图画的是课文第四段中哪一句话?
生:(立即看书,并主动动笔)
师:哪句话?
生:大雁忙往上飞……从半空中直掉下来。
师:“大雁忙往上飞”是什么原因?“直掉下来”又是什么原因?(生纷纷举手,但不是绝大多数)
师:不着急,还是请你从课文中划出来。(生又投入课文中)
生:“忙往上飞”是因为它心里害怕。
生:“直掉下来”是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掉下来了!
师:刚才同学们划的词句都在……
生:第八自然段。
生:第八自然段的最后两句。
师:对,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话。
生:“它一听到弦响,jll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师:读得好!请大家看黑板,我们看看谁说得清楚……
我说第一句:因为这只惊弓之鸟听到“嘣”的一声,所以……
(生接上:心里害怕) (板书嘣害怕)
生:因为它心里害怕,所以拼命往上飞。(板书往上飞)
生:因为拼命往上飞,所以伤口又裂开了。(板书裂开)
生:因为伤口裂开了,所以就直掉下来。(板书直掉下来)
师:能用“因果句”分析这只惊弓之鸟吗?大家自己试着说说。
生:(经过准备后,一组同学一个接一个练习说话)
师:能变一种形式说吗?先说结果,再说原因——比如:大雁直掉下来,是因为伤口又裂开了……
生:能:能:(很自觉地投入先果后因的句式练习)
师:你们的思路很清楚!(打开投影,试动了一下)是活动的,谁能把它受惊后的活动演示一下?
生:(纷纷举手)我来!我来!
师:(x,来演示,大家仔细看!我们说“嘣”后你就表演,明白吗?)
生:(齐)嘣——演示的同学让“惊弓之鸟”忙往上飞,然后又让它“直掉下来”!
师:对不对?是这样吗?
生:(齐)对!
师:这个“忙”和“直”演示得特别好,是吗?
生:(笑)
(x无论是句式的练习,还是词义的演释,尽量都让孩子们在欢愉的气氛中进行,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在同伴的评价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
师:好了,大家都明白了,谁置大雁于死地?
生:“嘣”!
师:(指名)小a,如果,你跟魏王去打猎,如果,你也拉得动这张弓,也会“嘣”的一响,这只大雁会不会掉下来?
生:小a(楞了一下,摇摇头)不会。
师:那么,这只惊弓之鸟怕的是更赢的“嘣”,而不是小a的“嘣”?(众楞了,又顿悟!)
生:(齐)不是!不是!它怕的就是“嘣”!
师:你们是说,不管淮拉弓,只要有“嘣”的声响,它就会怕:对吗?小a拉出“嘣”,他也会掉,是吗?
生:(响亮地)是!
师:(故作不解)那更赢有什么了不起,把大雁吓下来的本
事,谁都有,小a也有,更赢算得上射箭能手吗?
生:(纷纷发言:更赢有本事的,有本事的。)
师:更赢的本事是什么?你能用这个句式写话吗?
更赢的本事不是而是。
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参考书上的第六段,完成练习六的第二题。其他同学按自己的想法写。
(x将作业设计成梯度形式,让各类学生在自己的起点上练习)
生:(作业)
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师:完成的,可以先读给大家听。
生:更赢的本事不是会拉弓,而是看出这是只嫁弓之鸟。
生:更赢的本事不是只会拉弓吓大雁,而是他能从雁鸣声中知道这是一只惊弓之鸟。
师:不错,谁再说说。
(继续巡视,继续讲评)
这“一眼识破”用得好,你读一下:
生:更赢的本事不是只会拉弓吓大雁,而是他能一眼识破这是一只惊弓之乌。
师:好吗:(众:好!)“这是一只”改成“那是一只”更妥,是吗?
生:对,因为大雁远在天上。
师:好,做完的同学自由交流,我们第一节课学到这里。
下课!
第二课时
师:我们继续学习——
(生接):惊弓之乌。
请大家考虑一下,更赢是根据什么一眼识破那是一只惊弓之鸟?
生:(纷纷举手)
师:不忙回答,请大家翻开书,请在第一段,准确地划出答案。
生:(认真地划句)
师:答案是——请一生读:“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师:对吗(生:对2)一齐读——
师:慢慢地飞是因为边飞边鸣是因为——原因在课文(生抢接——第八段)
师:(笑。对抢者说)以后请别抢着答,让大伙儿也想一想。
好。现在,在第八段划答案,并完成《作业本》上的练习。
师:x x请把答案写在黑板上。(生写:受过箭伤、孤单失群)
师:(评价)因为它受过箭伤,所以它飞得慢(板书:飞慢)
生:(补充)我认为“孤单失群”也是飞得慢的原因。因为它没有领头雁的带领。
师:你理解得很深。课文中说它——叫得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得不到帮助。
同学们看,最后一段话,第一句话是写什么?
(指名):飞得慢是更赢看出来的,叫得惨是他听出来的。
师:说明他看得仔细,听得很认真。大雁飞得慢你看不看得出来。
生:看得出来。
师:这不稀奇。叫得惨你听不听得出来。
生:听不出来。
师:请念第二句话。(生念)(众笑!)它叫得那么惨,你们念得那么愉快?再念一遍。
生:(齐读)
师:我们看得出吗?听得出吗?有这样的本事吗?
生:没有!常人是没有这种本领的!
师:更赢有这种本事。更赢不但而且(示黑板)谁能按这个要求说话。请准备一下,写在课文旁边。
生:(思考、书写、举手)
生a:更赢不但能一眼识破那是一只惊弓之鸟,而且马上作出用弦声吓它的决定。
生b:更赢不但知道它是惊弓之鸟,而且马上想出吓它的办法。
生c:更赢不但善于分析,而且能果断作出决定。
师:说得好!我们来看:这“飞……,叫……”是更赢观察出来的。
飞得慢受过箭伤
嘣
叫得惨孤单失群
观察分析判断
师:准备一下,再来一次。
生:(再读,再评)
师:这次大家满意了吧!同学们注意了没有,这篇课文是先讲结果,再讲原因的。能用“||”符号将课文分成两大段吗?
生:(立即投入分段练习)
师:(“巡视”分段情况)说说第一段( )节——( )节。第二段( )节——(
)节。分对的请举手。(生举手)好,都正确!
师:现在,我们来练习“对话”了。你们喜欢演更赢,还是喜欢演魏王?
生:更赢!魏王!(意见不一)
师:要不,我先演更赢,我们不读提示语,就开始“对话”了:“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生a:“是吗?你有这样的本事?”(生绘声绘色地表演,众鼓掌)
生b:“是吗?你有这样的本事?”(更生动,众鼓掌)
师:我往下演了,你们一齐问。
生:“是吗?你有这样的本事?”
师:(傲慢地)当然!
生:(众一楞,随即叫起来。)老师,你台词错了。和书上不一样!
师:(不服地)更赢是否肯定能把那只惊弓之鸟吓下来?
生:是的。
师:那我为什么不可以把更赢的话改成“当然!”我实事求是吗!
生:你太不合情理了!
生:怎么不合情理?
生:你面对的是大王,能这样放肆?
生:再说,究竟能不能射下来,还没有把握呢?
生:更赢是个很谦恭,很尊重事实的人,不会说“当然“。
师:说得对极了!在大王面前,更赢说话很注意自己的身份,谦虚、有礼。再说,当时大雁还没掉下来呢!
师:我再来念:“我可以试一下。”这次对了吗?
生:对了!
师:(读“拍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过渡)
生:“啊!”“真有这样的本事?”
师:你这“啊!”读得捧极了!读出了魏王的惊讶,非常到位,再来一次!
生:(大受鼓励,又来了一次。)
师:我们读完了,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和大家讨论讨论——
生:(顿时来劲)什么问题?什么问题?
师:究竟是谁害死了这只惊弓之鸟?讨论一下。
生:(热烈议论)
生a:我说!是更赢害它,是更赢的“嘣”!
生b:我不同意。更赢根本没碰到它,是先前那个猎人,大雁的伤是以前受的。生c:以前那个猎人又没射死它,它不是活得好好地,在飞吗?
生d:是那群大雁,干嘛不回来找找它?要不,它也不会这么孤单失群了!
生e:我认为关键是它自己!它要是心理素质好,不吓自己,更赢的弓弦再是“嘣!嘣!嘣!”也不碍事!(众大笑!)
师:你说得真好:我觉得这只大雁在于自己吓自己。因为它第一次受到了箭的伤害,第二次碰到类似的情况就惊了,其实它只要不惊,不往上飞,伤口也就不会裂开,也不会直掉下来了……
那么,我们学这个成语故事有什么意义?
生:(立即接)不要当惊弓之鸟!(众笑,你是鸟吗?)
生:心理素质要好。不要自己吓自己。
生:不要太心虚了,否则会自投罗网。
师:“自投罗网”?(学生笑,插话,你是坏人啊:)
生:我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别犯“惊弓之鸟”的错误,遇到紧急的情况要冷静,别自己吓自己,要想出自己救自己的办法。
师:不错,我想他说的就是这个故事的积极意义了吧!
这个作业,不知你们能做吗?请写写看。
这只受箭伤的大雁,只要,就。
生:写作业。(提醒写字姿势)
(x恰当穿插进行书面练习,既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调节课堂教学节奏,动静搭配,说、写结合)
师:(巡视,给予个别指导)。做完了?我们交流一下。
生a:这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只要心理素质好,就不会丧命。
生b:这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只要不自己吓自己,就不会命归黄泉。
生c:这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只要冷静、沉着,就平安无事。
师:好!这个“只要……就”,立即就检验出大家的学习水平。这每句句子都正确,哪一句比较优秀?
生:第三句!用词简炼,意思明确!
师:我同意。
课文已经学完了。能总结一下,我们学会了什么?
生:(立即举手)……
师:建议大家先想想,理一理,做个准备,然后再有条理地说。
(x教师适时作引导,教会学生有条理的按要求发言。)
师:准备好了?好,请发言。
生:我懂得了“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会了读书时做读书记号。
师:很好!学会做读书记号,(指黑板)这是本单元的训练目标。希望大家常用。
生:学会了本课的字词,特别记住了这个“赢”怎么写。
师:真的,能默给大家看吗?
(生上讲台,在黑板上默写“赢”)
生:我学会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含义。
师:应该说“我懂得了……”或“我明白了……”是吗?
生:我能把大家说的作个总结:
1.学会了读书要作读书记号。
2.学会本课的字词,像孤单失群、悲惨、愈合等……
3.明白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含义。
生:我补充,学会了用“只要……就”等关联词造句。知道这篇课文按“结果、原因”分段。
师:你们总结得非常全面,把老师想说的都说了,现在——
下课!(众笑)
板书:
飞得慢——受过箭伤——裂开
叫得惨——孤单失群——往下飞
害怕
更赢——射箭能手
害怕——直掉下来
嘣 惊弓之鸟
(根据1996年12月9日浙江省电教馆录像课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齐读课文)
一、说话训练,比较理解
师:(板书:更羸是手)“更羸是手”通吗?把“手”移后,加一个什么字就通了?
生1:更羸是射手。
生2:更羸是猎手。
生3:更羸是能手。
师:这三位同学都说对了。这里的“手”是什么意思?
生:是“人”的意思。
师:哪些词语中的“手”也是“人”的意思?
(学生说了很多答案,有:歌手、选手、对手、枪手等。)
师:(板书:更羸是……能手)谁能说得更具体些?
生1:更羸是射箭能手。
生2: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师:说到射箭能手,古代许多艺术作品里都写过,有一个叫李广的人……
(学生打断:我知道李广的故事。讲述李广误将石头当老虎拔弓射箭的故事。)
师:还有一首诗叫《塞下曲》专门说这件事。你们还记得吗?(学生一齐背诵《塞下曲》)
师:我知道的你们都知道,老师遇到你们真是三生有幸。中国有一个李广,外国也有一个射箭能手,他就是绿林好汉——罗宾汉(学生打断)。
生:(很是自豪)老师,我也知道这个故事(学生讲述罗宾汉比赛射箭的事)。
师:李广是射箭力量之猛,罗宾汉是射箭之准,那么更羸射箭怎么样呢?
生1:更羸不用箭就把大雁射了下来。
生2:更羸射箭很神奇。
二、复述训练,把握故事
师:从哪里看出更羸是射箭能手呢?
(板书: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
师:自己练习说一遍,等一会儿不看书说。(学生练习)
生1: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飞来。
师:这样说不错,但有问题吗?
生2:有,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所以是“慢慢地飞来”,还边飞边鸣。
师:那怎么说呢?
生2:(语气比较平淡)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师:不错。不错就是“马马虎虎”,谁再说?
生3:(语速较慢,有萋萋惨惨的味道)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师:好。我们继续说下去。(板书:更羸告诉魏王……)
生4: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告诉魏王,他不要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生5: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告诉魏王:“大王,我不要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说话的语气比较自信)
师:大王是一国之君,更羸能这样说话吗?(用对一般人说话的态度读了更羸的话)
生5:(幡然醒悟,抢着说)应该有些讨好的意思,很自信但不能露出来,要含蓄些。
师:你体会得深刻,你能说好吗?(学生说得不错)
师:(继续板书:魏王不信,于是更羸……果然……)大家练一下,等一会儿不看书再说。
生6: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告诉魏王:“大王,我不要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魏王不信,于是更羸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 得一声响,果然,这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
师:说完整了。谁能再说?
生7: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告诉魏王,他不要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魏王不信,于是更羸并不取箭,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得一声响,果然,这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
师:更羸为什么能这样做呢?在大家疑惑之际,还是他自己道出了其中的缘由。请同学们读最后一节。
(板书:观察 分析 推理 判断)
师:(在学生读完课文后,指着板书)更羸为什么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呢?他注意——观察(板书)正确,——分析(板书)合理,还——推理(板书)入情,最后判断(板书)正确。
师:谁上台按这一顺序给最后一节分层。
(一生上台,划分层次,分好层次后,老师引读这一节,并指导学生背诵这一节。)
三、“挑刺”训练,课堂练笔
师:《惊弓之鸟》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2500多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这篇课文有一个小缺陷,比如第9节,大家读一读,看一看语言的表达上有什么问题?
生:(大吃一惊,课文怎么也有问题?但在老师指导下读书、思考后发现了课文的不足 “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这句话不够准确,“就掉下来”应该改成“就掉了下来”或“就掉下来了”。)
师:改得好啊!学习语言就要多读多思。一读,能读出毛病;一思,能看出缺陷。又如,课文完了,魏王应该还有话说,可文章却没写,你们能不能加一句,用对话的形式写下来。
(学生当堂练写后,老师请了几位学生上台,教师当“更羸”,学生作“魏王”,进行对话。)
师:它飞得慢……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
生1:(恍然大悟的样子)“啊,原来如此,我还以为你有什么特异功能呢?”
生2:(激动得很)“高!真高!世界上竟有你这样的天才!”
生3:(颇有君王风度,说得不紧不慢)“噢,原来是这样,怪不得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又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
生4:(惊讶)“啊!原来如此。看来,你真是射箭高手!”
生5:(激动,一边说,一边点头、摸胡子,很像大王)“了不起!了不起!佩服!佩服!有你,我就可以得天下了。”
师:这个故事叫“惊弓之鸟”,形容受过箭伤的鸟一听弓响,就会受到惊吓。还有个成语跟它意思相近,就是“强弩之末”(板书:强弩之末)。这个成语讲强弩射出的箭,到最后力量弱了,连薄绸子都穿不透。“惊弓之鸟”“强弩之末”一般都连用,比如:“在我军的强大攻势面前,日本侵略者成了惊弓之鸟、强弩之末。
师:同学们有兴趣的回家把“惊弓之鸟”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惊弓之鸟(第二课时)
(执教:张继金)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10个,会写生字10个,联系上下文了解及积累“能手、本事、大吃一惊、孤单失群”等词语,并懂得“惊弓之鸟”这一成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更羸不用箭只用弓射下大雁的原因,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将事情做成做好。
4、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使他们相互倾听,优势互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教材分析】
《惊弓之鸟》是一篇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能射下大雁的事。使学生了解更羸不用箭只用弓射下大雁的原因,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将事情做成做好。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设计了由事及理的阅读理解思路,以读促思,思中生悟,既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与个性化体验。在教学中始终引导学生当课堂的主角,使他们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训练思维,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观看动画:看了动画,你有问题要问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读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
3、从“能手”的意思入手,层层深入:“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
师:我知道同学们特喜欢课外阅读,谁还知道古代射箭能手的故事?( “百步穿杨”楚国养由基和潘党、唐代王昌龄《塞下曲》李广、“小李广”花荣射雁……)
三、自读自得,合作交流。
1、自读,标画重点句子。
用心默读课文,边读边找:你认为可以表现出“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的句子。再轻声读一读标画的重点句子。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互相说说你画了哪些句子,为什么画这些句子。
3、分组汇报。
“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
“更羸并不取箭……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更羸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你有这样的本事?”和“真有这样的本事!”
课件出示两个句子:1、魏王听到更羸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的话是怎么想的?
2、看到更羸这样射下大雁后,魏王又是怎样想的?
3、指导朗读这两句话,分别读出怀疑和惊奇的语气。
4、指导分析理解最后一段。
1、还有谁画了别的句子能让我们更加了解更羸?(板书:观察——分析)
(课件出示本段)让我们齐读此段,看更羸是怎样观察,怎样思考的。
2、引导学生评论:更羸是怎样观察,怎样思考的?谁还有不明白的问题?
四、畅谈收获,拓展思维。
1、学习了课文,你想对更羸说什么?想对大雁说什么?(*如果大雁大胆一些,就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了。)
2、在我们周围也有曾经遇到过困难、经历过失败,现在仍然害怕做同样的事情的同学,是不是跟这只大雁一样呢?
五、课题延展,走向生活。
理解“惊弓之鸟”的本义和比喻义。(出示字条,读)
【板书设计】
30、惊弓之鸟
更羸:观察——— 分析———判断
飞得慢 受过箭伤 害怕
大雁 掉下来
叫得惨 孤单失群 高飞
字条:
曾经受到箭伤,闻弓弦声而惊吓的鸟。比喻受过惊吓而遇事害怕的人。
第一关:温故知新
1、字词(请列出3个易错字和3个易错词,提醒其他同学不要写错。)
字:
词:
2、理解(通过第1课时的学习,我能写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要求用自己的话语来表达)
我还有些地方不理解:
(写出文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课堂上读出来,寻求帮助。)
第二关:读出精彩
1、再次自读课文,并回答: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2、进行朗读练习,准备课堂上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和小组挑战赛。(走读生可以请家长合作完成该题。)
家长或同学签字:
3、我要向 挑战朗读。 (该题在课堂上完成。挑战对象是你要学习或要追赶的同学,你可以当堂挑战,也可以确定目标,然后通过默默地努力,日后挑战!)
第三关:读后理解
1、通过读的练习,你一定可以完成以下三个问题:(完成后,在课堂上与其它小组交流。)
①更羸为什么不用箭也能射雁?
②更羸依据什么来判断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③在一起打猎的人为什么没有想到这个办法?
2、快速完成书后(p40)第二道习题。
第四关:课堂积累(在课堂上把自己积累的词语读出来。)
1、我要把喜欢的词语抄下来。
附:课外阅读(自由阅读,完成横线部分内容。无固定答案。)
鸡学游泳
有一天,鸡看见鸭子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泳,非常羡慕,便请教鸭子,问它怎样才能学会游泳,鸭子说:“不用学。鸭妈妈带我们下水,也并不教,只喊一声‘跳’,我们扑通扑通往下跳,就会了。”
“啊,太好了!只要有勇气就够了,这么容易!”鸡认为自己领悟了奥秘。
第二天,鸡来到小河边,鼓起勇气,“扑通”一声跳入水,天哪,它一不会换气,二不会动作,三不能保持平衡(héng),没用多大工夫就灌(guàn)了一肚子水!幸亏鸭子及时将这“落汤鸡”救上了岸。
鸡半死不活地躺在沙滩上,总结道:“
。”
师:小朋友,成语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它简洁而精辟。你能说出哪些成语?
生:南辕北辙。
生:亡羊补牢。
师:对,这是我们刚学过的寓言两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成语故事(出示课题)──
生:惊弓之鸟。
师:这里的“惊”是什么意思?
生:怕。
生:害怕。
师:“鸟”,课文中是指哪一种鸟?
生:大雁。
师:是大雁。看来你已经认真地读过课文了。(出示大雁图)这就是大雁。仔细看看,像什么?
(学生观察图片。)
生:像鸭子。
师:有点像,不过这大雁的脖子?
(学生再次观察,恍然大悟。)
生:我知道,大雁像鹅。
生:是像鹅。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老师也认为大雁更像鹅。大雁,又叫鸿雁,喜欢群飞,速度较快,与普通的轿车差不多。
(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学生们兴致勃勃。)
师:“之”呢?
生:……
师:有什么办法来理解?
生:查字典。
……
师:那么,课题的意思就是──
生:害怕弓箭的大雁。
生:被弓箭声吓怕了的鸟。
师:再读一遍题目──
生:(高声齐读)10. 惊弓之鸟
【分析】
《惊弓之鸟》是小语三年级下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上面这个案例是我教学中揭示课题时的片断。
一开始,我从成语引入,意图有二:复习已学的课文,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
考虑到本地大多数学生对鸿雁不熟悉的情况,教学中我展开了“大雁像什么”的一段对话。大雁像什么,老师一句话即可明了,但我花时间让学生观察。学生说像鸭子,我说有点像,肯定中又带有说得还不够准确的味道,“不过这大雁的脖子?”──再次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这个小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自己观察到的东西,往往理解得深刻,记忆也牢。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要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
“大雁,又叫鸿雁,喜欢群飞,速度较快,与普通的轿车差不多。”这是我对大雁的简介。表面看来,“简介”游离了教学的重点,课文主要是通过讲更羸是射箭能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群飞、速度”与重点关系不大。但我研读文本后觉得有必要,理由是文中写更羸看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如果联系“简介”读课文,学生就很容易地产生疑问:怎么是一只大雁,怎么又是慢慢地飞呢?而这几点,正是更羸对“惊弓之鸟”作出正确判断的依据。大雁“射”下来了,更羸对魏王解释说:“(大雁)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教学有明确的要求,要培养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中年级学生都感到质疑难,无处下手。教师在有意无意间预设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也就不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