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7页的例3、例4,“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八的第6—10题。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学关键:
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10×6 20×5 30×3 40×4 6÷2 12÷3 16÷4 50÷5 81÷9 45÷3(最后一道由学生口算出得数后,再请学生说出你是怎么想的?即:先把45分两次来分,先分30,再分15,30÷3=10,15÷3=5,10+5=15。)
2、口答。
(1)60里面有()个十;
(2)300里面有()个十;
(3)150里面有()个十;
(4)360里面有()个十。
二、新授。
1、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现在开始要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今天我们先学习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板书课题)。
2、教学例3。
(1)先出示题目。口算:60÷10
①读题。
②把小棒图放大贴在黑板或绒板上,也可用小棒图或实物通过投影放大。
③结合图示请学生说出算式表示的意思。(求60里面包含有几个十)
④60÷10结果是多少应该怎样想呢?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思考算法:每捆小棒是10根,要算60除以10得多少,就要想几个10是60。因为6个10是60,所以60除以10得6。⑤想一想:60+10和6÷1的结果怎么样?为什么?
(2)出示题目。口算:60÷20
①读题,说出算式表示的意思。
②通过小棒图的直现演示,理解算法。待学生说出结果后,设问:你是怎么想的?(由学生回答:要算60除以20,就要想60里面有几个20?也就是几个20是60?因为3个20是60,所以60除以20得3。)
③教师指出:要算60除以20,我们只要想6个十里有几个2个十,就是只要想6里面有几个2,用乘法口诀三二得六,所以60除以20得3。
3、巩固新课。
做教科书第37页例3后面的“做一做”题目。
4、教学例4。
出示题目。例4有儿童服装150件,每50件装一箱,可以装几箱?
(1)读题,结合插图(通过投影放大)理解题意。
(2)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求150件可以装几箱,就是求150里面有几个50,所以用除法计算。)
(3)列式:150÷50
(4)结合插图理解算理。每盒10件,每50件装一箱,要算150里面有几个50,就要想几个50是150,用乘法口诀三五十五,也就是3个50是150,所以150除以50得3。(或15个十里面有几个5个十。)
(5)完整解答。
5、巩固练习。做教科书第37页例4下面的做一做”题目。
三、课堂小结。
结合读教科书第37页,师生议论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重点是什么?在议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今天学习的是“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先想被除数里面有几个十,除数是几个十,再根据乘法口诀,得出结果。四、课堂作业。做教科书练习八的第6-10题。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来认识求近似数的实用性.
(二)使学生掌握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难点:掌握近似数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教师通过启发谈话,即从学生生活贴近的事物中引出近似数.在日常生活中,描述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一定要说出它们的准确数量,只要知道它们的大概是多少就可以了,因此不用准确数表示,而是用一个与准确数比较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数表示.如:我们国家的领土大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人口大约12亿;我们学校有学生大约1200人等等.这样做比较方便、记忆容易、计算简单.
(二)学习新课出示例题:
同学们浇树.浇了206棵松树,浇了284棵杨树.求这两个数的近似数大约是几百?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06接近哪个整百数?(接近200)206≈200用“≈”连接,“≈”叫做约等号.读作:206约等于200.
讨论下面几个数的近似数大约是几百?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求的?314≈300(十位上的1不满5)325≈300(十位上的2不满5)336≈300(十位上的3不满5)347≈300(十位上的4不满5)那么我们进一步讨论284接近哪个整百数?为什么?怎样想的?
284≈300(十位上的8满5,把十位、个位上的数改写成0,向百位进1)继续进行小组讨论:395,486,573,264,358的数大约是几百?
395≈400
486≈500
573≈600 264≈300
358≈400根据同学讨论的情况,归纳小结:
要求三位数的近似数,关键是看它十位上的数是不是满5,(也就是4或3,2,1)就把位和个位上的数去掉写成0.如果满5,(也就是5或6,7,8,9)就把十位和个位上的数改写成0,同时向百位进1.这样的方法我们称作“四舍五入”法.(三)巩固反馈
1.说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投影)(1)386≈400
(2)247≈200 579≈600
739≈700 462≈500
305≈300 758≈800
428≈400观察比较两组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小组讨论)相同点:两组题都是求三位数的近似数.
不同点:第(1)组各数十位上的数都满5,(大于或等于5),所以都把十位和个位上的数改写成0,同时向百位进1.第(2)组各数十位上的数都不满5,(小于5)就把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舍掉改写成0.
请同学们强调:把一个三位数改写成整百的近似数关键是什么?关键是看十位上的数是否满5,来决定四舍五入.
那么,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如何求四位数的近似数?关键要看哪一位上的数呢?出示:6250大约是几千?6250≈6000
6250百位上是2(小于5),就把百位后面的尾数舍掉,改写成0.2.做一做.(投影)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独立写在本上)3845≈4000
2489≈20xx 5290≈5000
4562≈5000 2908≈3000
8397≈8000
订正时请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求一个四位数的近似数,要看百位上的数是否满5,百位上的数不满5,直接把千位后面的尾数舍掉改写成0.如果百位上的数满5,把千位后面的尾数改写成0,同时还要把百位上的数向它的`前一位进1)3.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教师总结:
求万以内数的近似数,要根据要求省略这个数的十位、百位或千位后面的尾数.如果尾数的最高位不满5,就直接把尾数舍去,改写成0;如果尾数的最高位满5,把尾数改写成0后,还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作业:看书第20、21页.小资料
〔近似数和四舍五入法〕
有关近似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应用中经常遇到.在多位数读写之后,教学近似数和四舍五入法,使学生初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与截取近似数的方法,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的概念的理解,为以后学习小数取近似值做准备.
取近似数的时候,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要根据实际需要,按一定的规则进行.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小学主要讲常用的把一个多位数四舍五入到“万位”或“亿位”的方法.例如和,和,要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和,尾数最高位千位上是1和4,不足一万的一半,把尾数舍去,改写成0.≈,≈.和,尾数最高位千位上是5和8,等于或大于一万的一半,把尾数改写成0后,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的方法可以依此类推.〔四舍五入法〕
这是取近似数最常用的方法.具体做法是:把数按需要截取指定数位后,如果去掉的部分最高位上的数是4或者比4小,就把它舍去(称为“四舍”),这样得到的近似数值叫不足近似值;如果去掉的部分最高位上的数是5或者比5大,就在保留部分的最后一位数上加1(称为“五入”),这样得到的近似值叫过剩近似值.例如:20÷7=2.……
用四舍五入法使得数保留三位小数,得20÷7≈
(四舍)用四舍五入法使得数保留两位小数,得20÷7≈
(五入)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有关近似数的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但又不生疏,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就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通过一些实例使学生体会到用一个与准确数相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来表示一些事物的数量很方便,记忆容易,计算简单,这样学生既认识到近似数的实用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很容易就掌握了这一新知识.
教学例9时,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206接近哪个整百数.由于数字比较简单学生容易说出206接近200,情绪自然很高,老师接着出示314,325,336,347这几个数让学生充分讨论.使学生自己悟出“四舍”的方法,至于“五入”学生自然是自己获取.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判断掌握了如何用“四舍五入”法求三位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了,在这个基础上再来研究如何求四位数的近似数,这是进一步巩固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关键.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复习目标:
进一步巩固用两步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了解题目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通过具体练习,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复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15.5
先让学生独立填表,再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发现挖的天数和每天挖的米数之间的变化规律,适当渗透一些函数思想。
2、P15.6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半价出售“的意思,求出每件玩具的半价是多少。
组织讨论能买道哪些玩具。
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灵活解决问题。
3、P16.9
组织学生讨论第一个问题,明确所买的商品的理由。
组织讨论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方法,需要两步计算求出问题。
二、课内练习
1、学校新买来840本故事书,分给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4个班,平均每个班分得多少本?
2、三(4)班有4个小组,每组8人,平均每人采5个昆虫标本。他们班一共采集多少个昆虫标本?
3、电器商店里,电饭锅原价250元,电话机原价180元,收音机原价480元,洗衣机原价780元。为了促销,现在所有电器一律半价出售。400元钱能买到哪些电器?最多能买到几件?
4、P16思考题
学生分组完成或独立完成。
组织讨论
左题可先根据除数和十位商的商求出它们的积,再根据十位上的余数2算出被除数的前两位数,然后根据个位上的余数2,填出被除数个位上的数9。
右题商的百位上只能是1,十位上只能是0,个位上可以是2~9中任何一个数。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16.7~8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天平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 1 克的质量观念。
难点:建立 1 克的质量观念,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三、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提问学生上节课学习了什么质量单位?1 千克有多重?
(2)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认识克。
认识克
(1)介绍克是比千克小的质量单位,可以用字母 “g” 表示。
(2)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感受 1 克有多重。可以准备 1 克的硬币、回形针等,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受其重量。
(3)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约是 1 克。
认识天平
(1)展示天平,介绍天平的结构和用途。
(2)让学生观察天平的刻度,了解如何读取物体的重量。
(3)用天平称一称一些物品的。重量,让学生实际感受天平的使用方法。
单位换算
(1)介绍 1 千克 = 1000 克。
(2)通过实例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如 3 千克 =( )克,5000 克 =( )千克等。
巩固练习
(1)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对克的认识和单位换算。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估计一些物品的重量,然后用天平称一称,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课堂总结
(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克是比千克小的质量单位,1 克有多重。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克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感受 1 克的重量,并学会了使用天平称物体的重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多进行实际操作,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年、月、日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较短时间观念的基础上学习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具有常识性,学生在课堂上虽然没有系统学过,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学生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但是,学生对现行历法中年月日的制定还不够了解,对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也比较陌生。因此,本节课要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借助年历卡、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手段,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系统地掌握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依据这一理念,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将学生的观察、操作、比较、推理、发现等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使学生真正动起来,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生活经验,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平年、闰年的来历,记住各月的天数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能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
在经历自主探究年月日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概括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记住各月的天数及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年历卡、探索记录卡。
教学流程
一、设置悬念
老师的邻居家有一个孩子,叫小明。他今天过生日。同学们看(课件播放小明吃蛋糕的场面),小明吃得多开心呢!突然,小明想到了一个问题。(课件配画外音:妈妈,别的小朋友8岁能过8个生日,可是,我为什么只过了两个生日呢?)
是呀,小明已经长到了8岁,可为什么却只过了两个生日呢?同学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学习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们就能帮小明解决这个问题了。(板书:年、月、日)
[说明: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设小明过生日的生活情境,并在情境中设置悬念,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二、自主探究
1、从生活经验引入
年、月、日是比时、分、秒更大的时间单位,那谁来说,你都知道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呢?(学生自由汇报。)
[说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找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有的放矢。]
2、验证一年有12个月
刚才有同学说一年有12个月,我们看看是不是这样,请同学们任选一张年历,快速地数一数,一年有多少个月?
3、探究每个月有多少天
⑴看来,一年确实有十二个月,那每个月有多少天呢?请同学们一边观察年历,一边在探索记录卡上把每个月的天数写下来。完成后,把你们小组的探索记录卡合在一起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填卡、交流、汇报发现。)
⑵(课件出示1997年--20xx年每个月天数的汇总表)从这个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每个月都有31天。(课件闪烁31)。我们把每个月都是31天这样的月份叫做大月。4月、6月、9月、11月每个月都有30天。(课件闪烁30)。我们把每个月都是30天这样的月份叫做小月。 所以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我们叫它特殊月。
⑶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每个月的天数,那么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让我们把每个月的天数很快地就能记下来?
①拳头记忆法。②顺口溜记忆法:七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八后双。二月是个特殊月,其他各月是小月。③歌谣记忆法: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⑷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老师出示一个月份,是大月,请男生站起来,是小月,请女生站起来。
(卡片出示1月、9月、7月、8月、11月、2月。)
[说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依据这一理念,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组织学生先分工,后合作。让学生先分工把不同年历上每个月的天数记在探索记录卡上,再合作把四个人的探索记录卡制成汇总表。然后,小组成员共同观察汇总表,比较,交流、发现规律,使每一个学生在倾听、表达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发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合作的快乐。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又实现了资源共享,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借助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就会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关于记忆大小月的方法,教师没有包办代替,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4、探究平年和闰年
⑴刚才老师出示2月份时,为什么你们男生女生都不站起来呀?根据2月这个特殊的月份,我们把2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做平年,把2月有29天的那一年叫做闰年。这就是说,要确定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要看哪个月的天数?
请看汇总表,根据2月份的天数,快速地说出1997年-20xx年每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课件出示答案。)仔细观察平年、闰年的排列顺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⑵刚才,我们是根据2月份的天数,来确定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的。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一年2月份的天数,老师也能很快地判断出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不信你考考老师。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判断的吗?
⑶用年份除以4的方法快速判断卡片中的这些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卡片出示:1949年、20xx年、1997年、20xx年、1900年)
在判断1900年是平年还是闰年时,学生会出现争议。这时出示1900年的年历,让学生看到1900年的二月有28天,是平年。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请时间小精灵给大家作以介绍。
(课件演示: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年有365天,其实是个约数,准确的应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人们把一年定为365日,叫做平年。这样,每四年就比准确时间少了近一天。为了弥补这个差值,历法中规定,就在这一年的2月份多加一天,这一年就是366日,这样的年份被称为闰年。因为在设置平年时,是把5小时48分46秒当作6小时来计算的,这样长年累月下去要造成很大的误差。所以历法又规定,凡遇到末尾数字为两个零的年份,能被400整除才是闰年。这就是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
[说明:关于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在学生已经知道2月份是个特殊月的基础上,先揭示2月份天数和平年、闰年的关系,再借助汇总表引导学生发现平年、闰年的排列规律。然后,通过教师创设的小悬念,使学生理解判断平年、闰年的另一种方法是用年份除以4。最后,通过课件演示,加深了学生对平闰年判断方法的理解、记忆,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5、探究一年有多少天
我们已经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有多少天,那谁知道平年一年有多少日?闰年一年有多少日?
三、应用拓展
1、解疑: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小明长到了8岁,却只过了两个生日了吧?谁来说为什么?那谁来告诉小明,他下一次过生日要等到几岁?小明还想知道,当他长到29岁时,一共能过多少个生日?
[说明:在帮小明解决了为什么长到8岁,却只过了两个生日的问题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两个问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帮助小明解决了问题,时间小精灵也要考考同学们。
⑴时间第一关:辨一辨。。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活动,学会推算出日期。
2、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推算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实际情景学会根据条件推算日期。
教学难点
掌握倒推和跨月的日期推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结合生活,引入新课。
1、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自己的生日。
2、猜老师的生日
你想知道老师的生日吗?谁来猜一猜?
逐步给出提示,如:
(1)第二季度。
(2)这个月是大月。
(3)是这个月的第12天。
二、 创设情境,探究推理。
1、一看,猜一猜,说一说。(独立思考)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情境,收集数学信息。)
2、说一说,解决简单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两个简单的推理过程。(可以适当地给学生出一些模仿练习,如:一年的倒数第5天是哪一天?)引导学生讨论:淘气的生日是哪一天呢?你你自己的看法。
3、议一议。
师巡视、提示、纠错 。重点关注没有想到解决问题的学生。鼓励他们用多种方法思考。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完成书上P72上的填一填。
2、读一读。
引导学生读你知道吗?你想到了什么?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认识,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知识,能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播放一段超市购物的视频,让学生观察人们在购物时是如何关注物品重量的。
(2)提出问题:如果你去超市买东西,怎样才能知道物品的重量呢?
知识回顾
(1)复习千克和克的概念、单位换算以及秤的使用方法。
(2)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千克和克。
小组探究
(1)分组活动。
给每个小组一些不同的物品,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这些物品的轻重。
小组讨论,总结出比较物品轻重的方法。
(2)展示交流。
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探究成果。
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解决问题
(1)出示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如妈妈买了 2 千克苹果和 3 千克香蕉,一共花了 30 元,苹果每千克 8 元,香蕉每千克多少元?
让学生分析问题,找出解题思路。
独立解决问题,然后小组交流。
(2)全班汇报解题方法和结果。
创意活动
(1)让学生发挥想象,设计一个以千克和克为主题的数学小游戏或小制作。
(2)小组合作完成设计,然后进行展示和分享。
课堂总结
(1)让学生回顾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2及练习一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习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
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出示第4页彩图。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平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
绘制平面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教学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中“吃西瓜”一课,主要内容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材P60-61)。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的计算方法。
2、能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画、涂、拼等活动,体会“数形结合”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
4、体验数学活动充满创造与探索,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
掌握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把1化成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分西瓜的故事,想听吗?一对好姐弟,他俩既活泼又可爱,又乖巧懂事,经常帮妈妈做事情,一天两个好孩子又在帮妈妈打扫卫生了,不一会儿就累的满头大汗,妈妈说:“孩子们歇会儿吧,妈妈给你们切西瓜。”我们一起来看看切西瓜的过程吧,如果把这个圆看成一个西瓜,熊妈妈把这个西瓜平均切成了8份,姐弟俩高兴地吃了起来,不一会,弟弟就吃了其中的2块,姐姐吃了其中1块,那小朋友你们知道他们分别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课件:一个西瓜被分成了8块,弟弟吃了两块,从圆中分出两个西瓜到弟弟的头像,再分出一个西瓜到姐姐的头像上。
师:这里的2/8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分数的?
(2/8表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两份,就用2/8来表示)最好不说“取”
(1/8表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一份,就用1/8来表示)
师:那根据刚才的画面内容,你能提出哪些与分数有关的数学问题呢?
(剩下的西瓜是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姐姐和弟弟一共吃了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
姐姐和弟弟谁吃的多?多多少?)用纸蒙住,学生说一个,取一个。
师:咱们同学真会提问题,这节课咱们就先来研究吃西瓜中遇到的数学问题。(PPT,板书课题:吃西瓜)
二、解决同分母分数加法
师:先来看看他们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PPT展示)你会列算式吗?
(2/8+1/8,板书)
师:为什么要用加法呢?
(是要把姐姐吃的和弟弟吃的合起来,所以用加法)
师:请你观察这两个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加数的分母都是8)
师:对,我们就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叫做同分母分数(板书)今天咱们就先来研究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师:那你能试着说说这个算式等于多少吗?
生:````````````````````
师:那看来大家的意见都等于3/8,那这个结果究竟对不对呢?我们想个办法,你能用图形来说明2/8加1/8到底等于多少呢?老师给同桌两人提供了一张被平均分成8份的圆纸片,同桌进行角色分工,一个当弟弟,一个当姐姐,用斜线涂一涂被你吃掉的那一部分,涂完后,根据你们涂的这张纸片和你的同桌说说2/8+1 /8到底等于多少。开始吧。
生活动并交流
师:完成的同学马上坐正,那我们刚才通过验证,你是不是认为2/8+1/8等于3/8?
谁愿意拿着你的作品到前面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假设:请两组来说
师:你们是怎么得到3/8的呢?
生:我们是数出来的
师:你能给大家数数看吗?
生数
师:那你数的这一份是这块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生:1/8
师:那两块呢?
生:2个1/8
师:我们再数数看一共有几个1/8呢?
生:3个1/8
师:那用一句话来总结你们的过程,那就是:2个1/8加1个1/8就是3个1/8就是3/8。
师:哪一组再拿着你们的作品说说3个1/8是怎么来的?
师:说的真好,同桌再说说3个1/8是怎么来的?
师:全班一起来说说
课件边展示请学生边叙述过程
师:那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刚才的过程(电脑演示)
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2份是弟弟吃的2个1/8,1份是姐姐吃的1个1/8,合起来就是3个1/8,也就是3/8)
师:结果就是3/8,(板书)
师:解决了问题我们一起来做答(板书)
师:这个问题解决了,现在老师考考你,你能算算2/7+4/7=?
说说为什么等于6/7呢?(2个1/7加4个1/7等于6个1/7)阐述算理
师:同学们这么能干,老师就不信考不到你们,请你口答1/9+5/9等于?2/4+1/4
学生口答
师:这么能干啊?你们是怎么算的,怎么会这么快呢?
(分母不变,把分子加在一起就可以了)
师:哦~是这样的吗?我们再来看看,分母不变,分子加在一起。(板书)
师:说的真好,那谁来归纳总结一下,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到底该怎么计算呢?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板书
板书计算过程。
师:注意加号,等号,分数线要对齐,这样才好看。
师:知道了怎么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我们再来解决一道问题?
师:一张长方形纸,做小旗用取3/5,做纸花用去2/5,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请你自己的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师:3/5+2/5=5/5
师:有不同的结果吗?
生:也等于1
师:为什么呢?
(因为5/5的意思也就是整体1)
师:解决了吃西瓜的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心里怎么样,美滋滋的,象吃西瓜一样甜,那我们解决下面的问题是不是更有信心了?
三、解决同分母分数的减法
师:我们现在来看第2个问题:弟弟比姐姐多吃的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为什么用减法呢?
(求一个数比另外一个数多多少,应该用减法)
师:那再请你观察这个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也是同分母分数)
师:那我们今天还要研究同分母分数的减法(板书)
师:关于这个算式,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用手中的另外一个园片帮助你,想想2/8-1/8等于多少呢?然后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请一生板演。
请生说自己的想法。
师:跟黑板上一样的同学请举手,那我们再来看看同学们的想法(PPT)请一生说
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8份弟弟吃了2个1/8,姐姐吃了1块,表示1个1/8,从2个1/8里去掉1个1/8,剩下的就是弟弟比姐姐多吃的这个西瓜的1/8
师:谁再把刚才的过程说一说
(2个1/8减去1个1/8还剩1个1/8,就是1/8)
师:2/8-1/8你会算了,那4/7-2/7你会算吗?
师出题学生口答
师:那同分母分数的减法该怎么计算呢?
(分母不变,分子相减)板书
总结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知道了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做减法是分母不变,分子相减。那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该怎么计算呢?
全班说。
四、解决1-几分之一的减法
师:那我们已经知道了他们一共吃了这块西瓜的3/8,这时候小熊说了:我们不要吃了,也给妈妈留点啊?,小熊真是个孝顺的孩子,那这个西瓜还剩下几分之几呢?(PPT)
你会列算式吗?同样,迅速把你的算式列在本子上,在小组内说说你想法。
师:你是怎样列的算式?
(8/8-3/8=5/8,板书)
师:8/8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这个西瓜。
师:还有不同的算式吗?
(1-3/8)
师:那这个1是什么意思?
师:那么也就是说这个整体你也可以用“1”来表示。(划等号)
师:那8/8-3/8你会算吗?
板书结果5/8
师:我们再来看看整个思考的过程
师:(PPT)把这个圆形平均分成8份,取了其中的8份,也可以用1来表示,从中去掉姐姐和弟弟一共吃的3/8,果然还剩下了这个西瓜的5/8
(1就是8个1/8,先把1划成8/8,8个1/8去掉3个1/8,还剩5个1/8就是5/8)
做答
师:那如果这道题不是1-3/8而是1-4/7又是多少呢?
师:那为什么这里把1划成7/7而没有象刚才一样划成8/8或者是6/6呢?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算式跟前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呢?
师:那象这种1减几分之几的减法我们该怎样计算呢?
师:那么也就是说要把1划成跟减数分母相同的一个分子分母都一样的分数来计算。这样其实就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同分母分数的减法。
师:其实如果孩子们计算熟练了,中间的步骤可以省略不写。
五、练习
师:看到同学们学的这么开心,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些问题,想试一试同学们的实力,敢不敢接受挑战?
A.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口算题,看算式直接写得数,(打开书完成)
选其中一道题请学生说想法
注意:3/4-3/4(用图解释)
B. 师:这是一条线段图,认真观察,现在发生了什么?(PPT线段被平均分成了10份)
接着又怎么样了?(闪现红色部分,红色部分是这段的3/10,闪现兰色部分,兰色部分是这段的4/10)
求的是什么?(闪现“?”,算一算一共是这条线段的几分之几呢?)
生:在本子上列算式解决,并口答。
师:接下来看下一个线段图,
师:那你会列算式吗?
8/9-2/9=6/9
C. 再来看一个线段图,请生解释。列算式解决
六、总结
同学们,吃西瓜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通的事情,但是我们却从中学会了很多知识,也发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同学们真是好样的,看来只要我们用一双充满智慧的,善于发现的研究去细心观察生活,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及操作、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建立分数概念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寻求分数,能自己往下写分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初步建立几分之一分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
各类卡片图,各类折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T: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在奥运赛场上有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在法庭上有公平、公正的大法官,在学校里老师又用公平、公正的方法来教育我们,你也想做一个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小法官和小老师吗?(想!)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出示:小华、小丽两个小朋友。
a:出示6个大苹果,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要求学生说出平均分成两份,学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平均分成两份,学生分。)
c:出示两个汉堡,又该怎样来分?(齐分,学生上去分。)
(小结:我们都把它们进行了平均分板书。)
d:出示一个大饼,你能公平公正地来分一分吗?你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揭题:我们要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它叫做分数(板书)
(二)探究新知,不断摸索:
1.认识。
T:刚才我们把一个大饼通过平均分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就是。那怎么来书写呢?跟着老师一起写(学生举起手指一起写),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把大饼平均分成了2份,再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齐读两遍,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边演示边说:把大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师拿起分好的大饼:左边这一份是整个大饼的,那右边这一份呢?(齐说:)
同桌活动:从信封中拿出各种折纸,你能折一折这些图形的吗?(请学生交流,注意语言的表达。)
T:老师也忍不住想来折一折了(拿起一个正方形的折纸,随便一折,将它剪下,举起一块说是。)(学生反对,强调没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数来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碰到过的例子?(学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个分数,把这个分数折出来,画出来。
请学生同桌合作,利用折纸,折出自己想出的一个分数,用画阴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并请画得最快的几个小朋友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写上你所表示的分数。(教师选取部分,一起评价,并说说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学生语言的表达)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一口气来说一说:
2.用手势来判一判:
3.根据分数在图中涂阴影,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些分数的大小:
4.它是一个长方形,把它这样对半平分,再平分在每一块上涂上颜色,你知道每种颜色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吗?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今天,你收获了多少,能一起来分享吗?
2.课外,请你再去折一折,你还能折出多少分数来?
3.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估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2、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提高估算能力。
一、基础练习
1、口算练习(出示口算题)
12×324×213×541×511×2
230×3120×4620×230×20xx×40
10×8060×20200×3080×100500×20
2、计算练习
36×1248×2356×32
独立完成,个别学生板演,小结计算方法,算理,格式。
二、问题解决
第9题:
(1)、儿童:15×36=540(元)
(2)、成人:46-36=10(人)10×30=300(元)
(3)、540+300=840(元)
提问:如果今后再碰到类似的情景,但没有(1)(2)小题作铺垫,你会解决吗?
第10题:
让学生人人都经历估和算的过程,再小组讨论交流。
第11题:
15÷3×35
先求一瓶饮料的价钱,再求35瓶饮料的价钱。
第12题:
练习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第13~15题: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3、11×5+8=63(岁)
14、15×6×8=720(人)
15、9×5×8-8=352(分)=3元5角2分
三、习题拓展
售票处:大船坐6人、30元;小船坐4人,24元。现在
有120名老师和学生去秋游。
(1)租大船需要付多少钱?
(2)组小船需要付多少钱?
如果又来了两个老师参加划船,怎么租船比较化算?
教学内容:
32页例7的第二题及做一做
教学要求:
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掌握被除数末尾不够商1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被除数末尾不够商1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5分钟口算练习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415÷3280÷6
二、新授
1、出示例2:56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克隆鼠展览。平均每批有多少人?还剩几人?
⑴全班读题,题目里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做什么方法?怎么列式?
⑵562÷4,请你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再在四人小组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2除以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商0,不写行吗?为什么?
⑷全班口答
2、做一做:631÷3340÷2704÷5843÷6
⑴同桌任选两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
⑵请学生板演,说算法。
⑶集体订正
3、巩固:奥林匹克火炬在某地传递了816米,平均每天传递了多少米?
⑴独立完成后同桌说算法
⑵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三、作业
1.33页第一题第二排
2.33页第四题和五题。
设计理念
1、联系现实,创设情境,注重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应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学生素材应尽量来源于生活,在其中又应当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学生的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例如今天我当家这个情境就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班队的活动。其中,四个计划的设计则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2、在开放中合作,在交流中收获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组学习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谈,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习。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必,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
3、重组整合例题,对教材二度开发
在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仿佛是一片不确定的开阔地,它要求教师从一个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鼓励教师心情释放智慧的源泉,在教材与标准之间驰骋创造力。因此我们在设计时根据教学的需要,重组、整合了例题,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大胆地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引进数学的大课堂,把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今天我当家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和小红一起邀请朋友、上街买菜、社区服务、购物,在完成计划中自然无痕地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结合内容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谈话:同学们,学校开展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你们想参加吗?小红也想参加,她想利用双休日当一回小主人。她把想法和爸爸说了,爸爸说:好啊!不过那要看看你没有有当小主人的能力?于是他就考考小红了。
出示:买青菜用2元线, 买白菜用了多少钱?
提问:你们能解答?为什么?是呀!缺了一个条件也就不知道买白菜的钱和买青菜的钱有什么关系了,那你猜猜爸爸会怎么说呢?
生自由发表意见。(买白菜比青菜多用3元钱;买白菜比青菜少用1元线;买白菜的钱是青菜的2倍)
[评析:细致入微地渗透生活观念,精心设计,巧妙借助今天我当家的场景,对生活要索进行提炼,创设了良好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从细微之处看生活,在生活氛围中自觉调动原有认知储备,全身心地为小红想计策、出主意。]
二、提供材料,研讨新课
谈话:小红也全部答对了,爸爸高兴地说:那就让你来当家吧!于是小红就制订了当家的一些计划,她的第一个计划是什么呢?
1、出示:计划一:邀请朋友
请3个同班好朋友,2个兴趣班好朋友,请小邻居的人数比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少1个,请人( )小邻居。
提问:你们会算吗?说说看,为什么要先求3+2=5(人)?是啊,跟小邻居的人数有直接关系的是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
(出示线段图,图略)
提问:在图上哪一段表示同班好朋友的人数?哪一段表示兴趣班好朋友的人数?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呢?所求的问题在哪儿?第二段怎会比第一段短一些呢?接下来怎么办?(生答师板书)
谈话:小红请好了小伙伴准备去买菜,妈妈和奶奶听说小红想当家,非常支持。
练一练:奶奶给了10元钱,妈妈给了20元钱,爸爸给的钱比妈妈和奶奶给的总数少2元,爸爸给了( )元钱。
同桌交流后回答。
2、出示:计划二:上街买菜
买表菜用了2元钱,买萝卜用了3元钱,买肉用的钱比买表菜和萝卜的总数多8元,买肉用了( )元钱。
谈话:谁愿意说说?(买答师板书)小红也很快地算出来了,这时旁边一位正买菜的老爷爷看见,也想请她们帮帮忙。
练一练:买茄子用了4元钱,买冬瓜用了2元钱,买鱼的钱比买前两样的总数多4元钱,买鱼用了多少钱?
引导:你们愿意帮忙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评析:数学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生动、有趣的。不节步步深入,分别设计了邀请朋友上街买菜等生活实例,激活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诱发出我就是小红的意识。让学生充分交流想法,尊重学生个体思维,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一方面培养学生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另一方面使学生感觉到书本上的知识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3、谈论:吃完午饭,小红决定去完成第三个计划,去小区刘奶奶家打扫卫生。小红多会安排呀!
出示:计划三:社区服务
2个同学洗衣报,1个同学扫地,擦窗的人数是洗衣服和扫地的总数的2倍,擦窗的有( )人。
生答师板书。
谈论:小红和小伙伴们把刘奶奶家打扫得干干净净,高高兴兴地往家走,下地好遇上小区管理员张叔叔,原来啊,他正在发搞好家庭卫生的倡议书呢!
练一练:第一次发了22份倡议书,第二次发了38份倡议书,第三次发的是前两次的总数的3倍,第三次发了多少份倡议书?
[评析:在数学课中创设情境,并不是为了创设而他设,主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认识数学知识,体验玫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因此在四个计划这一主线中还必须注意数学知识间的衔接与穿插,上街买菜算算钱,小区发了多少份倡议书,这些都能在现实中找到蓝本,学生身临现实情境,与鞭说是在解答题目,还不知如说是在做身边的一件事情,不仅实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而且还注意了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
4、揭示课题
5、引导:比较三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相同点:都是先求总数,因为要求的问题都与总数有直接关系;不同点:因为所求的问题和总数的关系不同,所以计算方法也就不同。)
6、看书质疑(学生完成例1)。
三、开放练习,拓展提高
1、妈妈买了8个苹果,6个梨,9个香蕉,买的桔子比苹果和香蕉的总数多7个,买了多少桔子?
学生汇报,逐题出示:①8+6=14(个)②8+6+9=23(个) 14+7=21(个)23+7=30(个)
引导:这样做行不行?为什么?如果算式是对的,如何改题目?
[评析:这是一个有多余条件的问题,让学生在想中练,错中悟,使每个学生都成为选择信息的主体,变以往学生坐等信息为主动获取有用的信息。]
提问:小红当了一天的'小主人,有没有把所有的钱都用掉?她一共有多少元钱?用掉多少钱?还剩多少钱?这些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生自由发表看法。
谈论:小红想把奶奶给的10元钱还掉,然后再捐给班级里的一名贫困学生10元,现在她还剩多少钱了?最后她还有一个计划。
3、出示:计划四:购物(图片)
钢笔 饮料 铅笔 小画册 薯片 牙膏
6元/支 3元/瓶 1元/支 4元/本 3元/袋 5元/支
提问:小红会买些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帮小红设计一个与从不同的购物方案。(学生设计)
提问:如果要把所有的物品都买下,需要多少钱?钱够不够?如果不够,你会想出什么方法呢?(渗透打折、还价等思想)
[评析:在课尾设计让学生用20元钱骈买提供的商品的活动。看似简单,由于学生在开放的窨,开放的群体合作中收集、整理信息,不仅设计了10多种与众不同的购物方案,而且还延伸出:如果买东西后钱多了可用来捐款、还给父母、存起来等多种办法,适时地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当有同学提到要把所有的商品全买下而钱又不够怎么办时,学生的回答更是数彩纷量,如讨价还价、打折优惠、先欠再还、买一送一,有些购物策略甚至连老师也始料不及。开放的活动开发了学生丰富鲜活的认知潜能,在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中,不公增进了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而且还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小结:这一天小红过得非常有意义,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她制定的四个计划,解决了很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中,她的能力的素质都得了锻炼和提高,而且在轻松愉快中学会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同学们,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多观察,勤动脑,想念任何难题我们都不怕!
[评析: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在于用数学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学数学最终是为了用数学。]
课后反思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在国家统一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实现教材的多样化。因此作为教师努力实现从教材使用者向教材开发者、研究者铁色的转变,联系生活,整合教材,汇集众家之长,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
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其中的媒介是课堂。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理应为学生带来的充满理性探索的智慧体验和由于才识展示与情趣激发交织而成功体验。教师应为之而不懈努力,真正使学生感到宽松、坦然、自由愉悦,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让他们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果断而自主地决微和实践,使学生有具性得彰显和发展。
内容: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整理书”的问题情境,探索
2、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践问题。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我们要借小红“整理书”的具体情境,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般应该怎么计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9页,认真审视问题情境,弄清楚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他已知是什么,求什么,要列什么样的算式来解决它,请你独立列出这个算式。
1、学生列式。
2、让学生不计算估算一下这个算式的结果。学生先在小组讨论,再让学生对自己的各种想法在全班交流。
生1:把11看成10,18×10=180,所以结果应大于180。
生2:把18看成20,20×11=220,所以结果小于220
生3:20×10=200,可以知道正确结果大约是200。
引导学生关注以上三种不同的估算过程及其特点,让学生质疑,充分发表不同的意见。
师:根据以上三种结果,能判断“这个书架能放下200本书“吗?
让学生通过讨论这个问题,体会解决这个问题仅靠估算还不行,要进一步探讨如何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3、让学生独立找一找有什么办法计算:18×11=?与同桌交流各自的算法后,再打开书思考: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比简单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
1、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2、小数大小比较的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读一读:
0.50元0.02元1.05元2.3元16.25元6.00元
1.2米10.2米0.01米15.45米20.351.475.68
2、写一写:
(1)零点二五(2)零点零四(3)二点四零(4)十六点零五
3、填一填:
(1)1.02元=元分(2)5.50元=元角
(3)元=8元6角4分(4)元=41元8分
这是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对小数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较小数的大小。
二、讲授新课
1、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
出示课文插图。
(1)观察插图,说一说有那些文具,它们的价格各是多少?(可提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提出问题。
“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奇奇文具店”)
(3)比较方法、过程。
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的方法:
1)把元改成几元几角来表示,根据生活经验判断5元1角大于4元9角。
2)以5元为中介,进行间接比较,4.9元比5元少,5.1元比5元多。
3)可以把它看成角来比较,49角比51角少。
4)通过比较整数部分来判断。(着重)
在小数大小比较中,整数(小数点左边的数)大的,这个小数就大;相反就小。
(4)结果表示:4.9元<5.1元
2、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
看图提出其他问题,引入比较比较哪家文具店橡皮便宜?
(1)列出各店橡皮的价格:2.63元2.36元2.65元
(2)找出2.63、2.36、2.65中最小的数。
方法:先两个先比,把小的同第三个比。结果是2.36最小。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4页的“试一试”。
四、巩固练习
1、课内作业。(课本第5页的“练一练”的第1、2、3题。)
2、小黑板作业。
五、作业设计
1、在〇里填上“>”、“<”或“=”。
2.65元〇1.88元3.90元〇3.58元6.05元〇6.10元
5.30元〇5.3元7.05元〇7.50元4.00元〇40.0元
2、计算。
25times;581divide;3428times;4816divide;3
六、板书设计
货比三家
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
4.9元<5.1元
橡皮的价格:2.63元2.36元2.65元
结果:2.65元>2.36元>2.63元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
课本第4至5页例3和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4至6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使学生识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准备:
一把米尺、1米长的小棍、一盘卷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子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二、导入新课
教师请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
三、新授
1、认识米。
(1)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
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把自己的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1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
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2、用米量。
(1)、教师出示一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一盘卷尺,用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或校长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指名两个学生用卷尺去量教室黑板的长度是几米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1、做课本练习一第4题第
1、3两小题。
2、1米=( )厘米100厘米=( )米5米=( )厘米200厘米=( )米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米的认识和用米去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还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
六、作业设计
1、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 )作单位。
2、1米=( )厘米100厘米=( )米
3、5厘米+30厘米=( )厘米70米-7米=( )米
4、在下面的( )里填上米或厘米。
(1)电线杆高8( )
(2)教室长8( )
(3)钢笔长15( )
(4)小红从家到学校要走100( )
(5)量篮球场的长度用( )作单位
(6)一张课桌长1( )
教学反思: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和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2、使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和试商方法,能够熟练地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初步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3、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4、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法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2、教学难点:灵活地掌握试商方法。
3、教学关键:两位数笔算除法教学关键在于试商必须熟练。试商的方法很多,多数采用四舍、五入和口算翻倍数的方法。当除数的个位是1、2、3时舍去;当除数的个位是7、8,9时进1;当除数的个位是4、5、6时,先看作个位是5,再翻倍数,如16看作15,再想2个15是30,3个15是45等等。因此,除了让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外,还要辅以口算的训练,口算训练的针对性是很重要的,因为除数是两位数,在试商时总是用一个数去乘除数,目的在于有效地提高试商的能力。
1、口算除法
(1)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数整百整十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页上的内容,练习八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重点:学会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整百、整十数的方法。教学关键: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整百、整十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卡片。30÷3 36÷3 60÷6 900÷3 80÷2 48÷4 84÷2 240÷2 840÷4 480÷4 42÷2 420÷2 63÷3 880÷8 550÷5 600÷6结合学生的口算过程。让学生讲述:30÷3 42÷2 63÷3 480÷4的口算方法。
2、学具操作。
全班学生练习;把3捆又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可以分得几捆几根?
二、新授。
1、引言。我们已学过了用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但仅限于被除数的每一位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如果遇到被除数每位上的数不能被除数整除时怎么办?这是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2、教学例
1、口算42÷3
(1)学生试分小棒:把4捆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
当学生碰到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进行教具示范演示。
突出:4捆3等分,剩下1捆怎么办?与2根合在一起为12根,再3等分。
教师边演示边归纳操作步骤:先分整捆的,再分单根的,后把整捆与单根的合起来。第一步:3捆3等分,每份1捆;第二步:(剩下1捆拆开成10根,与2根合在一起是12根。)12根3等分,每份4根;第三步:把1捆与4根合起来是1捆4根。接着,全班学生在座位上完整地操作学具一遍。
(2)引导学生理解口算过程。
42÷3=?
①30÷3=10 ②12÷3=4
③10+4=14
(3)指导学生学会看第36页教科书的分小棒示意图,让学生复述口算过程。
3、练习。完成第37页例1下面的“做一做”题目。
(1)板演:32÷2=?
①先操作学具:把3捆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
②再口算得数。③后复述口算过程。
(2)独立练习其余两题。
4、教学例2。口算:420÷3=?
(1)审题,例2与例1有什么异同?
(2)讨论:怎么想?
①把420看作42个“十”,42个十÷3=14个十,就是在14后面添一个0。
②把420分解成300与120:300÷3=100,120÷3=40,100+40=140
(3)归纳:两种解法都对,但第一种更为简便。
三、巩固练习。完成教科书第37页例2下面“做一做”题目。四、作业。做练习八的第1—5题。
(2)用整十数除
教学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水灾自救知识,在遇到水灾威胁时,能够及时自救。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人们常把水成为“生命之源”,是的,有水才有生命,是水给了生命的存在,延续的力量,但同样水也有剥夺人类宝贵生命无情的时刻。
二、新授:
1、说一说,你家附近都有哪些河流,他们有没有过肆虐的时候?当时怎么样?
2、救助课堂
水灾自救逃生严重的水灾通常发生在江河湖溪沿岸及低洼地区,遇到突如其来的水灾,该如何自救逃生呢? 1.如果来不及转移,也不必惊慌,可向高处(如结实的楼房顶、大树上)转移,等候救援人员营救。
2.为防止洪水涌入屋内,首先要堵住大门下面所有空隙。最好在门槛外侧放上沙袋,满袋可用麻袋、草袋或布袋、塑料袋,里面塞满沙子、泥土、碎石。如果预料洪水还会上涨,那么底层窗槛外也要堆上沙袋。 3.如果洪水不断不涨,应在楼上储备一些食物、饮用水、保暖衣物以及烧开水的用具。
4.如果水灾严重,水位不断上涨,就必须自制木筏逃生。任何入水能浮的东西,如床板、箱子及柜、门板等,都可用来制作木筏。如果一时找不到绳子,可用床单、被单等撕开来代替。
5.在爬上木筏之前,一定要试试木筏能否漂浮,收集食品、发信号用具(如哨子、手电筒、旗臶、鲜艳的床单)、划桨等是必不可少的。在离开房屋漂浮之前,要吃些含较多热量的食物,如巧克力、糖、甜糕点等,
并喝些热饮料,以增强体力。
6.在离开家门之前,还要把煤气阀、电源总开关等关掉,时间允许的话,将贵重物品用毛毯卷好,收藏在楼上的柜子里。出门时最好把房门关好,以免家产随水漂流掉。
7.落水后,要屏住呼吸,放松身体,人体就自然的浮出水面了;如果有水草缠住了脚,千万不要慌张,屏住呼吸,轻轻的解开。 8.游泳时,遇到脚抽筋,不要紧张,要弯曲身体,双手抱脚,等待救援。 8.水灾后应谨慎选择饮用水,事先储备的饮用水才是最安全的。因此应事先储备一些干净水放在清洁密闭的空间里。如必须饮用河水、雨水等要烧开杀菌。
9.夜晚直升机在救援时,可用手电筒、蜡烛向直升机发送救援信号。白天可用镜子反光和挥动颜色鲜艳的物品。
三、安全小常识互帮互助共同脱险
四、总结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且十位计算有余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十位有余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西游记里的三个师兄弟遇到麻烦了,让我们来帮帮他们吧。
二、探索新知
1、利用分橘子这个情境,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2、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算式。
3、重点解决有48个橘子,平均分给3个师兄弟,每人分多少个? □ ○ □ = □ ( )
4、学生独立计算483。
5、小组交流。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6、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展示不同的算法。
(1) 10个 10个 10个 18个(10个 8个)
每个人可以分1篮还剩18个(1篮8个),一人可再分6个,共16个。
(2) 30 3 = 10 18 3 = 6 10 + 6 = 16
(3)竖式计算(再次对比加减乘竖式)
①竖式的书写格式不同
②计算顺序不同(从高位开始)
③数位对齐
7、讨论:为什么除法要从高位算起?
三、拓展应用
1、先估算再计算。
382
524
723
2、用竖式计算。
81 3
90 6
98 7
84 6
96 4
56 4
第2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
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 (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一):时、分、秒
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二):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3课时:时、分、秒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 )秒4时=( )分9分○9秒36分○2时
5分=( )秒150秒○2分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
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一”的第10、11题。
教学反思:本节练习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教学内容:
教材第8页例4、例5,“练一练”和练习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初步认识“倍”的过程,联系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个几”和“倍”的联系。
2、在认识“倍”的教学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
圆片数个,例5花图、线段图等。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1、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
(1)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4个,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2)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要摆2个3,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3)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老师演示:第一行圆片摆了3个,第二行摆跟它同样多的3个,这时第二行的个数就是第一行圆片的1倍。请你也来摆一摆: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1倍。
2、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边摆边想:1倍该怎么摆?
3、题目要求我们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请你想一想接下去该怎么摆?(学生动手操作后)谁来说一说第二行圆片摆了()个()。
4、完整地说一说: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了2个3。
5、如果老师要求你们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又该怎样摆呢?如果是6倍呢?1倍呢?(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并完整地复述: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第二行摆了()个()。
6、巩固练习:
(1)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先独立摆一摆,再说一说。)
(2)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独立操作,并能完整地说一说。)
(3)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4)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三、教学例4、例5
1、教学例5
(1)直接出示例5。
(2)谁来说一说: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倍。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完整地说一说:月季花有2朵,菊花有3个2朵,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3倍,菊花一共有6朵。
(3)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2)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3)谈话:如果我们把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花带子的长就是这样的4份,(老师边讲边将花带子与灰带子进行比较)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4倍。
(4)在花带子的后面再添上一段,现在花带子的长有这样的几份,那么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呢?再添上2段呢?
(5)在灰带子的后面加上一段。
我们把现在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那么花带子的长就有这样的几份?现在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6)我们把现在灰带子的长看作是1份,那么花带子的长就有这样的几份?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又是怎样想的?
四、应用拓展
1、白皮球
花皮球
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倍。
2、学生独立思考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谈话:老师要求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2倍,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拿去花皮球的2段,也可以给白皮球加上一段)
4、请你也来设计一道类似的题目,同桌一个人出题,另一人根据同桌的意思画一画,摆一摆,再说一说。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跟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教案:年、月、日
教学目的:
1、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记住各月及平、闰年的天数,初步学会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对比、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3、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获得情感体验和成功体验,培养学生愿学和乐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教学难点:发现并学会判断平、闰年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1993年到20xx年的年历表。
教学过程
一、情境 引出新知
1、欣赏音乐
同学们,我们一起欣赏一首歌,好吗?会的同学可以跟到一起唱。(媒体播放《生日歌》,师生共同欣赏)
2、提问激趣
⑴、你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年、月、日)
⑵、今年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
[评析:欣赏熟悉的歌曲,说说自己的生日,即为学生创设了宽松的学习氛围,又让学生体验到愉悦的情感,更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3、设疑揭题
⑴、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每个同学们的年龄和过的生日的个数是一样。但是有个同学却说:(媒体播放)“哈哈,我今年12岁了,可是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
⑵、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与回答指出:这节课一起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相信学完之后就会更加明白。
[评析: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巧妙引用“过生日”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制造认知冲突,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让学生进入了自主探究的积极状态。]
二、观察 探索新知
1、认识年历表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年历表(年历表为1993年至20xx年各年的,每一小组是不同年份的一张),教师介绍年历表:
醒目的大字,表示的是这张年历的年份。
年份下面的每一小块表示的是这一年中的每一个月。
每个月中,记载着这一个月的每一天。
想想做做:
1、我们小组观察的是年份是___________年。
2、这一年有__________月,其中
有的月是______天,这样的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共____个月。
有的月是______天,这样的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共____个月。
有的月是______天,这样的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共____个月。
2、观察年历表。学生四人一组,共同合作,认真观察年历表,然后完成年历表下面的的“想想做做”。
[评析: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充分的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梳理、整理自己的观察结果,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充分的体现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交流 整理新知
1、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分小组汇报交流观察结果,并选取分别代表平年、闰年的小组在实物操作台中展示观察结果。
2、整理板书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整理观察结果,并板书。
[评析: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整理知识,不仅帮助学生完成了认知体系的构建,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观察、对比、概括的能力,还充分的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品尝到自主探索带来的成功喜悦。]
3、区分大小月
⑴、(结合板书)看着我们的观察结果,你想说些什么?
⑵、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人们通常把31天的月叫大月,把30天的月叫小月,把2月份是28天的这一年叫平年,把2月份是29天的这一年叫闰年。(教师接着上述板书在对应位置板书出:大月、小月,平年、闰年)
⑶、学生在年历表中找出“儿童节”,用铅笔把它圈起来,并说说“儿童节”所在的月是大月,还是小月。
⑷、学生在年历表中找出各自的生日,用铅笔圈起来,并在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的生日是在大月还是小月。
[评析: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新的知识点的介绍、自己喜欢的节日和生日的查找,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知识,又让学生感受到年历表中有着丰富的数学。]
4、判断平闰年
⑴、提问: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年有平年和闰年,怎么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呢?
⑵、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当有学生回答出“根据2月份的天数,如果2月份是28天,这一年就是平年。2月份是29天,这一年就是闰年”时,教师继续问:如果我们手中没有年历表,不知道2月份的天数,该怎么办呢?从而引导学生打开课本82页,自学中间一段话,并把认为重要的地方作上记号。
⑶、学生交流自学收获,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通常每4年里有三个平年一个闰年。一般情况下,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都是闰年。因此,我们在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时,可以用年份除以4,如果没有余数就是闰年,如果有余数就是平年。
⑷、判断下列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20xx年 1996年
1998年 1900年
⑸、学生汇报判断结果。当学生回答到1900年,意见出现分歧时,再次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明确“当公历年份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评析:从提出问题、引导讨论,到自学理解、应用判断,再到深入学习、统一认识,不仅很好的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而且教给了学生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四、讨论 深化新知
1、熟记大小月。
教师提问:月有大小月,我们有什么好办法能很快记住哪些月是大月?哪些月是小月?
学生讨论交流,在学生说出自己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看书自学课本的方法。
[评析:既让学生自己寻找熟记大小月的方法,又让学生自己学习课本中熟记大小月的方法;既为学生提供了思维发散的空间,又为学生提供了统一认识的依据;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尊重科学的精神。]
2、计算全年天数。
要求学生计算出全年天数。
展示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并讨论怎样计算更简便。
明确全年天数: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评析:计算全年天数、展现不同的计算方法,不仅避免了机械的记忆,而且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方法的优化。]
五、应用 拓展新知
1、填空
⑴、一年有个月,31天的月有月,30天的有月。
⑵、平年的二月有天,闰年的2月有天。
⑶、今年的一、二月一共有天。
⑷、去年的二月有天,全年共有天。
2、判断
⑴、每年都是366天。
⑵、20xx年是闰年。
⑶、一年里有连续三个月是大月。
⑷、4月份有4个星期零2天。
3、讨论
我今年12岁了,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
[评析:运用所学知识,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新知,拓展新知,既提高学生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首尾照应,让学生感悟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
六、总结 梳理新知
1、交流: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总结:结合学生的回答,总结、梳理本课的知识,结束全课。
[评析:让学生交流学习的收获,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体系,使新知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系统化。]
[总评:整节课堂充分利用知识的规律性,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真正实现了现实化、活动化、自主化、小组合作化,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使新课程体系走进完美状态。]
《秒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对时分有一定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本课教材从材料选择到呈现方式,都注意学生生活经验,力求在实际情境中,知道秒的意义,探索分与秒的进率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练习,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钟表,知道了1时=60分,但是对于秒学生可能知道的不全面,因此教学时,让学生体验1秒、几秒,知道1分=60秒
教学重点:
1、感知1分=60秒
2、体验1秒有多长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奥运开幕的场景,配音展示倒计时10——1。
教师提问:谁知道刚才晚会中的倒计时10——1是表示什么?
师指明确记算很短的时间,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提示课题:秒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生活中的秒。
学生例举(配合图片,刘翔夺冠12秒91,红绿灯)
(1)回忆我们都知道了钟面上的哪些知识(12大格,1大格有5小格,时针走大格,分针走小格,时针长,分针短。)
(2)你们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秒针走1小格是1秒,1分=60秒,秒针走1大格是5秒等)
(3)课件出示钟面模型验证
钟面是如何告诉你时间过去了几秒?(认识秒针及秒针走1小格是1秒)
演示并讲解:秒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秒。
演示并提问:“秒什从12走到1走过几格?表示过了几秒?”
“秒针从12走到3走,走过几大格”表示过了几秒?”
“秒针从12走到6呢?又回到12呢?”
再次演示秒针走一圈,提示学生观察分针有什么变化,提问:
“秒针从12出发又回到12,走了1圈,分针走多少?”
“秒针走了1圈是多少秒?”(60秒)。
“1分是多少秒?”
教师板书:1分=60秒。
2、听一听感受1秒钟的长短。
(1)课件演示秒针走时的“嘀嗒、嘀嗒”声,学生边听边数:1秒、2秒。
(2)估10秒,15秒。
课件再次演示秒针走时的“嘀嗒、嘀嗒”声(声音渐渐减弱到无),学生闭上眼睛用自己的方法估计,觉得到了老师规定的时间了就睁开眼,对照课件上的钟,看自己感受得准不准。
3、感受1分钟的长短。
a、闭眼感受1分(大屏演示秒针走一圈轨迹,并配音,声音渐渐减弱到无)
b、1分钟读短文(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
c、1分钟做数学题
d、自由体验1分钟做什么事
4、钟表的历史(介绍“日圭”“刻漏”等古代计时工具)
分析: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3、情感目标: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了解数学和价值,对数学产生求知欲,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重点难点:
1、使学生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出了一位航天英雄,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聂海胜)同学们看他来了(出示聂海胜出征时图片和时刻)这是聂海胜和他的同伴即将出征飞天的时刻,这是几时几分呢?(指生认时间)
师:在7时35分,聂海胜和队友挥手告别祖国和家人,满怀豪情和信心进入飞船,(课件出示飞船即将发射升空的图片和时刻)这是什么时间呢?
师:英雄已准备就绪,飞船要点火升空,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播放飞船点火前倒计时录像,30秒准备,20秒准备,10、9……2、1,点火)
师:在刚才的情景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秒,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要计量很短的时间,就要用到比时、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提示课题:秒的认识)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数学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时间”看似司空见惯,可对于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易理解,用学生熟悉和崇拜的家乡英雄聂海胜作为开课的引子,由已经学过的知识的自然过渡到新课题,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为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系统的时间观念做下铺垫。]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1秒。
师:秒虽然是计量短暂时间的单位,但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很大的作用。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秒呢?(马路上红绿灯、运动员赛跑计时等等)
[设计意图:数学服务于生活,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找一找生活中的秒,让学生感受秒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秒在生活中有它存在的作用。]
师:秒在生活中有着很大的作用,我们用什么来计量秒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各种计录秒的钟表。
认识秒针,发现秒针的特点。(钟面上三根针中秒针又细又长,秒针走得最快)
师:观察钟表,说说你能发现哪些有关秒的知识?(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取秒针走1小格是1秒)课件展示秒针走1小格,这是多长时间?
课件展示秒针从12走到1,这是几秒?
课件展示秒针从12走到6,这是几秒?
课件展示秒针从1走到5,是几秒?怎样想的?
课件展示秒针从12走到5还多2小格,是几秒?
课件展示秒针从6走到11还多3小格,是几秒?
课件展示从12走到12,是几秒?
学生活动:同学两两合作,一生拨动秒针,另一生说时间,然后互换。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重要途径。感知1秒,建立秒的具体概念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因此通过多媒体展示秒针的走动,认识几秒的时间,让学生互动操作认识秒。多种体验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秒”的概念]
2、认识1分=60秒。
师:我们已经知道秒会走1小格是1秒,秒针走1圈是几秒呢?
小组合作:观察钟表,秒针走1圈,分针有什么变化?
指生说。
得出结论:秒针走1圈,是60秒,分针走1小格,是1分。1分=60秒。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的获得,必须建立在自己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观察钟表发现分和秒的关系,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概念是一项有价值的操作和思考活动]
三、活动体验,感受时间珍贵
1、感受1秒
师:1秒钟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来体验一下。(课件播放秒针走1秒的时间)你有什么感想呢?
师:1秒钟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师播放1秒时间,生试做。)
生汇报自己1秒钟能完成什么?
师:1秒钟我们眨一下眼睛、拍下手、读一句话等等,那么在生活生产中1秒钟又可以做些什么呢?
课件:1秒钟里,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蜂鸟振翅55次,
植物中生长最快的竹子长10微米
三峡电站1秒钟可发电2700千瓦时,
汽车1秒钟奔跑20米,
神舟六号飞船1秒飞行7。8千米,
1秒钟里,全球植树造林的面积约1414平方米……
师:观看了生活中的1秒钟,你又有什么感想呢?
2、体验1分钟。
师:1秒钟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巨大的作用,让我们不能小瞧这短暂的时间。那么1分钟有多长呢?我们来体验一下。(师播放1分钟时间的滴答声,生静静观察体会)
说说自己的感受。
游戏活动:尝试1分钟记忆词语。比一比谁记得多。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和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感受短暂时间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1秒钟、1分钟虽然短暂,但是十分珍贵,是点滴的分、秒构成了时间的长流,只要我们用心,同样可以在自己的学习时间里创造奇迹。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四、联系实际,巩固拓展
1、小小裁判员
前不久学校举行了运动会,这是三年级四位男同学50米跑的成绩
三年级组男生50米跑成绩统计表
老师想请你们来当小小裁判员,评判一下谁是冠军,并说说你的理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练习十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间单位,我会用。
小华每天睡9个(),每天看动画片30()小亮吃饭用了20(),系红领巾大约需要20()小明跑50米用了12(),跳绳10下大约用7()一节课的时间是40(),做眼保健操大约是5()
3、练习十四第6题,
填写适合的时间单位:
4、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时间家庭中的一位小成员——秒,感受到了时间的重要,在这四十分钟里,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升华思维,提高思考能力,为下节课学习做好铺垫。]
作业:
①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
②找一找在生活中,1秒可以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