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稿(优秀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本页是敬业的小编Waner为大家收集整理的10篇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文的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1

一、教材

1.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三课时:“小数的性质”(课本第64-6 5页,例1—例4)包括:(1)小数的性质;(2)小数性质的应用(六年制第八册第四单元)。

2.教材所处地位:本节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为后面学习小数四则计算做了必要的准备,起铺垫作用。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对小数的性质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小数性质的应用是本节的重点。

4.教学目标:(1)识记理解小数的性质;(2)根据需要把小数化简或是把整数改写成指定数位的小数。

二、教法

1.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 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 口、动眼以及采用对口令抢答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

三、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 概括知识及联想的方法。

四、教学程序

(一)谈话法导入新课

在商店里,经常把商品的标价写成这样的小数:手套每双2.50元,毛巾每条3.00元。这里的2.50元、3.00 元分别是多少钱?(2.50元是2元5角,3.00元是3元)为什么能这样写呢?这是小数的一个重要性质,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并板书“小数的性质”。

(二)讲授新课

1.研究小数的性质

(1)出示例1,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首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米尺(10厘米以上),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是同一点,说 明: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板书)。

请同学们看米尺想,1分米是1/10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米);10厘米是10个1/100米,可写成怎样 的小数?(0.10米),100毫米是100个1/1000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00米)

板书: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在这里应用直观演示法,变抽象为具体。然后板书准备比较,观察上下两个等式,说明0.1、0.10、0.100 相等,再添上“因为”、“所以”、“=”。

A.从左往右看,是什么情况?(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

B.从右往左看是什么情况?(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C.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在这里应用了比较法,便于发现规律,揭示规律,总结性质。

(2)为了进一步证明小数性质的可靠性出示例2:比较0.30和0.3的大小。(图略)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例2。

教师指示,学生思考:

①左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100份)阴影部分占几分之几?(30/100)用小数怎样表示?(0.30 )

②右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10份)阴影部分占几分之几?(3/10)用小数怎样表示?(0.3)

③引导学生小结从图上可以看出:0.30是30个1/100,也是3个1/10。0.3是3个1/10。所以得出:0.30=0.3 。

④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如下:

例2:0.30=0.3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为了帮助学生对小数性质的理解,教师强调指出:为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0"或去"0",小数的大小就不变 呢?(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不变,所以小数的大小也就不变。举例说明)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都不能,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大小也就变了。举例 说明)整数是否具有这个性质?(没有,理由同上第二点)

2.小数性质的应用

教师谈话:根据这个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地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1)化简小数

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提问: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弄清题意后,学生回答,教师板 书:0.70=0.7;105.0900=105.09。通过这组练习巩固新�

口答:课本“做一做”第1题。

(2)把整数或小数改写成指定数位的小数

教师谈话: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 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

如:2.5元=2.50元 3元=3.00元

出示例4: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小组讨论后,2人板演,其余学生齐练,订正,表扬。

0.2=0.200 4.08=4.080 3=3.00

练习:口答课本第65页的“做一做”第2题。

讨论小结:改写小数时一定要注意下面三点:

A.不改变原数的大小;

B.只能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C.把整数改写成小数时,一定要先在整数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后再添"0"。(想一想为什么)

3.学生仔细阅读课本第64页的例1、例2,记住并理解小数的性质;阅读课本第65页例3、例4掌握小数性质的应用。

五、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三第1题: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指名同桌对口令,其余学生当小评委。

第2题:把相等的数用线连起来,先在书上填好后,再提问找朋友。一个同学在第一栏里按顺序报数,其他同学准备当朋友。

第3题: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变化?小组讨论,提问订正,找规律(小数的末尾添"0"大小不变,整数的末尾添"0"大小变了)。

第4题:化简下面小数,采取抢答来完成。

第5题:先填书上再口答订正。

2.练习十三第6题: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钱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2人板演,其余学生齐练, 评价鼓励。

附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例1: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0.1=0.10=0.100

──────→

←──────

例2:0.30=0.3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2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九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1)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教材的主要内容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这节课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的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计算的基础。很显然,这节课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材编写的特征:

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教材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为重点,先用数方格方法计算图形的面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含义,为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提供感性材料。再是通过割补实验,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从已经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明确面积计算公式的意义和来源。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2、能力目标: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和平移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平等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及过程。

利用知识迁移及剪、移、拼的实际操作来分解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关键是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转化问题的理解,主要找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及面积始终不变的特点,归纳出长方形等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四)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平行四边形课件,学生准备任意大小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三角板、剪刀。

本节课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把静态知识转化成动态,把抽象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多次讨论,使他们自主、快乐地解决问题。在本节课中,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法的体现:

(1)在导入部分我采用了创设生活情境,设疑引入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2)在探究过程中,我很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大胆放手,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熟悉的具体情境中,通过探究和体验,感受新知;联系生活经验,构建新知;小组合作交流,扩展新知;创新活动设计,超越新知。

坚持“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和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最小公倍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学习通分做准备。按照《标准》的要求,教材中只出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所处的地位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用列举法和短除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过程与方法:

培养观察、操作、表达、思维能力与探索意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能根据两个数的不同关系灵活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渗透集合思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孩子在生活经验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体会数学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的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经历探索的过程。据以上的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是选用恰当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小学生的动手欲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再者,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有限,而小组合作则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

2、学法指导

通过动手,让学生用长方形纸片拼一拼、摆一摆,通过动口,在概念揭示前,学生动口说一说。给学生机会说动手之后的感悟,还可以在个人表达的同时倾听他人的说法。

三、说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标准》中的要求,也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节课设计成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

1、利用温故知新引入新课,通过动手摆一摆纸片来探索新知。

2、顺其自然地渗透概念,初步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学生探索后,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新知,学生便能在环环相扣的教学进程中顺理成章的理解概念,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

3、创设问题情境,尝试应用,方法提炼。

结合教学内容特征,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鼓励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题技能。

4、巩固练习、不断刺激,不断巩固提升。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长3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纸片若干个

五、说教学设计

我设计的总体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基础上感悟、理解、应用、巩固。将直观演示与抽象思维相结合。我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温故知新,引出新知

教材创设了学生在裁纸中遇到的问题创设情境,是想通过求正方形的边长及其最小值,抽象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学生尝试拼摆而且没有目的的去摆,且花费的时间也不少。怎样才能在一节课内完成概念及方法的教学呢?对,直奔主题。在复习完找倍数以后,我直接请学生观察这两个数的倍数中有什么相同点,从而引出公倍数。通过找其中最小的公倍数,顺利地引出最小公倍数。概念的教学由学生观察得出,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强调: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所以用省略号来表示。

让学生自己说说什么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出示12和18

用自己的方法来找出最小公倍数。

学生会用到列举法和几何图形的方法。对数比较小的可以用这些方法,那么1200和3400的找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可以吗?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有没有比较简便的方法呢?由于前面学习最大公因数的时候学过短除法,有的学生会想到,及时表扬学生。

引出了短除法。让学生自学课本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适当的加以点拨。

找生汇报解答的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三)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

1、你发现了吗?

出示一组数。如:5和74和96和128和24

让学生求出最小公倍数

仔细观察,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与这组数之间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一点小窍门:

当两数只有公因数1时,他们的最大公因数也是1。

当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就是他们的最大公因数。

这样的练习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发现求最小公倍数中的特殊情况。

2、火眼金睛:巩固今天这节课的概念性的知识点。

(四)迁移运用,拓展探究

写出下列各分数分子和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7/21 8/28 16/40 6/15

目的是为下一节课《通分》做好了知识的铺垫。

(五)学以致用:

有一袋糖果,无论8人来分,还是9人来分,都正好分完,这袋糖果至少有多少粒?

(六)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同桌互说,指名汇报。这样的总结,从知识的层面上做了一次回顾。并及时的总结了解学情,真正做到堂堂清。

六、说板书设计

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本课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各位评委老师,我仅从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这只是我预设的一种方案,但是课堂千变万化的生成效果,最终还要和学生、课堂相结合。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 )

2、教学地位:本课是在学习了(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 )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发现(或理解并掌握)( ),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 )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 ),教学难点是( )。

二、说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让课堂“活”起来!

(2)自主探究,让学生“动”起来!

(3)体验成功,让学生“乐”起来!让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及时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与表达能力。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效果测评,反馈信息 篇5

师引导:我们班每个同学都很聪明,只要每个人都认真观察,开动脑筋,没有难题可以难倒大家!刚才大家的表现太棒了,数学广角决定给大家颁奖。我们一起去领奖吧!(出示课件)两套衣服

你们喜欢哪套衣服呢?生自由回答

这些衣服一共有几种穿法?把这些衣服用序号代替,在作业本上连一连吧!

生动手连一连,汇报结果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6

尊敬的评委们,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人教版第25~26页第十册《长方体的表面积》。

一、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身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表面积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显得有点抽象。虽然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教学目标: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多元的,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新知灵活解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

五、教法、学法。

为了使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得到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辅以“情境探究”法、“观察法”、“演示法”、“比较法”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为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我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纸盒、剪刀。

七、教学设计

本着让学生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有所得”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我就创设如下情景:(今天是聪聪妈妈的生日)聪聪:“妈妈,生日快乐!”妈妈:“真乖,礼物包装得真精美!妈妈考考你,包装这份礼物时,至少要用多大的彩纸呢?” 聪聪“……”我顺势把问题抛给学生,从而引出课题——长方体的表面积。

这一设计意在赋于教材以生活的气息,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第二个环节:实践探索、获取新知。(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独立感知——建立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我请学生闭上眼睛,触摸长方体的各个面,感知“表面”的含义,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这一做法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实物,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第二个活动:合作交流——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开放的情景和问题,学生往往会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所以在这个教学环节,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为每组准备了一个大小不一的长方体,让他们利用这个长方体,通过看一看、剪一剪、拼一拼,并结合它的基本特征和表面积的意义,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期间,我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指导他们的实践,倾听他们的发言,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大约经过10分钟的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后,我就会让各小组汇报,估计情况如下:

有的小组直接观察立体图,有的小组沿着棱把长方体纸盒展开,无论哪一种探究方式,都比较容易发现以下三种方法:第一种:把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相加;第二种:(电脑演示)用上下面的面积加前后面的面积再加左右面的面积,从而得到:长方体的表面积 = 长×宽×2+长×高×2+宽×高×2;第三种:上、前、左面的面积和乘2, 从而发现: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老师及时的点拨,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如果学生没能发现以下这种方法,我就适时地指导学生沿着棱把长方体纸盒展开,引导学生把长方体纸盒分成侧面和上下面两大部分,从而挖掘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底面周长×高+长×宽×2。至此,学生的认知得到升华。

接着,我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选择他们最喜欢的方法,并确定最简算法,使计算优化。

教材蕴含着许多有待学生发现的奥秘,因此我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第三个活动:运用公式,尝试解题。

对于例1,我继续放手让学生从刚才发现的方法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让学生初步尝到成功的喜悦,变“教数学”为“用数学”。

第三个环节:应用新知,培养能力。(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基础练习,照顾全面。

我让学生独立完成 “做一做”,让他们通过说理、比较,进一步巩固知识,又为解决下面的变式练习作好铺垫。

第二层:回应情景,发散思维。

这时,我又巧妙地请出聪聪,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解疑。聪聪:“包装这份礼物时,至少要用多大的彩纸呢?同学们,帮我算算吧!看谁算得快,算得妙!”

这一题既回应了情景,又打破了学生思维的定势。使学生明白:当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时,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乘4加正方形的面积乘2来计算,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是很多的,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我还及时地教导学生要学会感恩,懂得尊敬长辈、关心他人。

第三层:走进生活,深化理解。

1.制作一个长10分米,宽6分米,高5分米长方体玻璃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鱼缸的上面没有玻璃。)

2.要涂漆一根长0.5米、宽0.2米、高4米的长方体柱子。

①要涂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②如果1千克涂料可以漆4平方米,一共需要涂漆多少千克?

③如果1千克的涂漆要20元,一共要多少元?

我先让各学习小组通过讨论、交流,找出制作鱼缸和涂漆柱子要算的面有哪几个,再进行计算,然后通过评讲,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像这种不需要算出长方体6个面总面积的情况。紧接着,我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我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探索现实中的数学,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我设计的练习,内容紧贴生活,训练由浅入深,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突出应用中学数学。

第四个环节:评价体验,归纳提升: 我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并进行学习评价。

我让学生畅所欲言,及时梳理知识,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然后,我结合板书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的框架,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第五个环节:作业——拓展创新,课外延伸。

欢度国庆节,十月初五饼家举办“买一送一”的酬宾活动,为了吸引顾客,想用彩纸把两盒杏仁饼包装在一起。小朋友,你知道有几种包装方法吗?想一想,哪种方法最省包装材料?

课后,学生通过实践,丰富了感知,形成了能力,主动从数学的角度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体验数学的价值。

八、板书

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

整个教学设计,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生活化,展示数学的魅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目标。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79—81页的《公因数》,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内容。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的含义以及其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教材的编排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意义,并能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与公因数;

2、过程与方法: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找公因数的方法,渗透集合思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探究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意义;难点为:能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公因数。

第二方面:教法设想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和高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善于表达的特点,我设计把“启发诱导”、“情景教学”、“实验操作”、“愉快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融会贯通。力求让学生们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主动探索新知,意在把抽象的概念教学变得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同时,也让孩子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方面:学法指导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我设计了让学生在半独立的状态下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种学法的指导意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四方面:教学程序

依据教材特点、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第一个环节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新课伊始,用游戏引入,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复习旧知,同时也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8名学生每人都拿着一张数字卡片。听口令,手中的卡片是16的因数的同学快速跑到左边集合。待全体同学确认了是否正确后,再听口令,手中的卡片是12的因数的同学快速跑到右边集合。结果有一部分学生立即从左边跑到了右边。从而引发矛盾,“你们是16的因数,现在怎么却又跑到12的因数里面了呢?”从而导入课题——“因数和公因数”。

(二)第二个环节是“创设情景、抽象概念”

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这一环节中,首先通过铺方砖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知、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然后,让学生动手在方格纸上画一画或者用学具摆一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经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

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讨交流,学生们发现,可以用边长1分米的地砖铺地,也可以用边长2分米的方砖铺地,还可以用边长4分米的地砖铺地。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要使所用的正方形地砖都是整块的,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所以地砖的边长可以是1dm、2dm、4dm,是4dm。

学生在操作探索中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初步建立了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概念的表象。

最后,利用集合圈帮助学生抽象出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意义。意在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概念,同时也渗透了集合思想。

对于概念的描述,课程标准虽然只要求会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公因数,但是在总结、归纳、抽象概念时,应考虑从更广泛的角度上描述。不说两个数而是说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的一个公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

(三)第三个环节是“自主探究、突破难点”

找两个数的公因数是本节课的难点。在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这部分教学我大胆放手,为学生创设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自学探究。学生可能会找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分别找出18和27的因数,再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和公因数;二是先找18的因数,再从中找27的因数,进而找出它们的公因数;三是先找27的因数,再从中找出18的因数,进而找出它们的公因数。通过比较三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哪种方法比较简捷。如果有个别学生提出可以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找出公因数,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一起探讨。如果时间不足,应该对发现这方法的同学特别提出表扬和鼓励,并提议其他学生课后可以根据教材第81页的“你知道吗”小知识了解一下这种方法,下节课再一起探讨。本环节中,鼓励学生尝试多种角度思考问题,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在学生感悟、理解的基础上,由学生进行方法的化。

(四)第四个环节是“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新课程标准》要求巩固练习要体现层次性和科学性原则。

我首先安排了基础练习,练习十五第1题,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意义。

其次是发展性练习。教材第81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如下规律:

①成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公因数,就是这两个数中较小的。数。

②1和其它非0自然数的公因数是1。

③两个连续自然数(0除外)的公因数是1。

最后是提高练习。教材第83页第7、8题。学生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

练习的设计从认识到理解,再到拓展应用,逐层加深,意在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第五个环节是“自我评价、大胆质疑”

本课结束时,我抛出最后一个问题: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你对自己今天的学习做个评价好吗?

让学生自主回顾归纳所学知识内容,重构认知,也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扫除了障碍。

第五方面: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呈现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思路图。

公因数和公因数:

18的因数:1、2、3、6、9、18

27的因数:1、3、9、27

18的因数:1、2、3、6、9、18

27的因数:1、3、9、27

第六方面:预设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力求让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的探索新知,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以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设想,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去完善,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予以批评指正。

感知“组合数”的方法 篇8

课件出示题目用数字卡片1、2、3可以组成哪些两位数,请同桌同学互相合作,一个小朋友摆卡片,每摆好一个另一个人就在答题纸上把摆的数记录下来,

资料共享平台

《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广角》说课稿范文》()。(同桌合作)

学生活动时,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学生所写的个数可能不一样,有多有少,首先,找几份重复的或个数少的展示。)

问:哪组同学说一说你们写出的两位数跟他们的有什么不一样?(有学生说他可能漏了,也有学生说他重复了)再引导:要想做到既不重复也不漏掉,哪位有好的方法呢?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有学生说先位置调换,也会有学生说固定十位或个位。)

问:你们觉得他们的方法好吗?

师用学生说的方法摆给学生看

师一边小结一遍用课件展示:看来我们在排列数的时候,要想既不重复也不漏掉,就必须要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

质疑:那谁是密码呢?(点击课件验证)

说教材 篇9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是新教材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

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广角》说课稿范文

。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节内容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力求通过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10

一、 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所讲的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 章第 节的内容,这 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 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对 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认识……、掌握……

能力目标:能熟练运用 ,通过对 的探究,培养学生 的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 思想,培养 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二、 说教法

根据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心理特点,以及现有的认知水平,从而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境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采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对 的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 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课堂的主要内容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如故事情境,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模式。

四、 说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讲故事(做游戏、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引入今天的新课——

(二) 自主探究、得出新知

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究 ,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1)……

(2)……

(3)……

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总结,得出本节课的重点

(三) 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1)出示课本例题,让学生先自己练习,再讨论分析,分析学生的解题思路,并对出现的典型问题加以指正,引起学生警觉。

(2)结合课本内容,创设现实情境,让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能真正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理解生活中的问题。

例:……

(四) 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点 ,若学生总结的不够完善,教师再加以补充,强化对知识的认知。

(五) 布置作业

在使全体学生掌握本节知识的基础上,针对性的分层次布置作业,使基础差的学生得到训练和进步,并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六) 板书设计

五、 说教学评价

把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热情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总之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掌握所学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和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提高。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