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细致的小编醉清风为大伙儿分享的8篇生物说课稿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是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的第6章第2节。本节课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是基因工程的理论部分,第二课时为针对安全性问题的讨论。本次说课为第一课时。本课是在前面第一节学习过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后,学习人们是如何定向地、快速地改变生物性状的一种方法。本节课也是在讨论当下热点话题——转基因安全性问题。可以说本节课对培养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中参与社会生活和个人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
此时的学生,已经学习过DNA分子的结构,对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势与不足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平时的生活里也或多或少的对“转基因”这一名词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如何操作的,以及怎么看待转基因生物尤其是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还没有自己的认识。所以,本节课应该对于学生会有很大的吸引力。在讲解这部分的时候要注重运用比喻的方式,组织学生积极思考,以锻炼学生的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
1了解基因工程概念,辨别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说出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
2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
3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难点: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五、说教法学法
我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问答、讨论、读书指导、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复习导入,引导同学回顾上节课学习过的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有怎样的优、缺点。针对这些不足,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在一种生物上产生特定的性状呢引出课题。
2、新课教学
通过多媒体展示转基因抗冻西红柿的实例,解决上面导入的问题。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基因工程的原理部分我打算引领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初步了解基因工程的概念、工具和操作步骤等基本概念。
难点部分的基本工具我会用形象的比喻,将限制酶比喻成基因工程这场“手术”的手术刀、接受手术的是DNA分子,并且让学生们注意概念里的两个“特定”,可以结合DNA分子的特异性进行讲解。将DNA连接酶比喻成缝合刀口的针线,将运载体比喻成抗冻基因进入西红柿细胞之前要搭载的“大巴车”。运用语言直观的同时,我还会在多媒体上展示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在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这部分,我还是利用这个例子不变,结合多媒体动画展示操作步骤。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语言互相说一说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这样做的目的可以加深学生对基因工程原理的理解。总结需要学生注意的部分,比如,比目鱼上的目的基因和运载体要用同一种限制酶剪切,这样有相同的黏性末端就可以碱基互补配对,再用DNA连接酶连接起来。将重组的DNA分子导入到西红柿的细胞里,这里用的词是“导入”等等专业性术语的介绍,规范学科术语。还有让同学们思考,是不是所有的质粒、动植物病毒、噬菌体都可
接下来是基因工程的应用部分,围绕作物育种和药物研制的应用,这部分内容相对简单,我打算让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我还在大屏幕展示更多、更新的应用,以培养学生关注时下热点话题的`态度。进而引发思考,人类是否可以为了“一己私利”,有权力按照自己的意愿操纵地球上的生命人类创造的转基因生物、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危害整个生物圈,包括人类自身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反思结束第一课时的内容。
3、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以巩固。
4、布置作业
作业部分我留了开放式的作业:阅读教材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的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准备下节课全班带着这样的议题展开辩论。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包含了本节课的全部核心知识点,尤其是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以及操作步骤,以便学生抓住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这就是我的板书。
一、课程标准:
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1、 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 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 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人体内的细胞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和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探究空气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概述人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肺部通过呼吸运动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了解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 本章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测量、取样和测算等基本方法,这些都属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学生应当学会的。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 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 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 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 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学难点:
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方法:
分析法、综合法 教学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我们是通过哪些器官进行呼吸的?
对学生回答不表态,继续设疑:是不是这样呢?
进一步设疑:请同学们想一想,呼吸道仅仅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吗?
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给与鼓励。
吃饭是为什么不能大说大笑? 或问你知道会厌软骨吗?它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自己回答。 学生边看图边回答。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呼吸道有什么结构保证气体畅通?
2、 呼吸道除了保证气体的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鼻内部有什么结构特点?
3、 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
4、北欧的冬天非常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学生总结 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 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观察 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棒。
课堂练习:
1.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 )
A口腔 B咽 C 喉 D食道
2.气管能保持敞开的原因是( )
A有“C”形的软骨支架 B肌肉较松弛 C气管比较硬 D周围有肌肉牵拉
3.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的结构有( ) ①声带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③鼻黏膜④会厌软骨⑤鼻毛⑥嗅细胞
A ③⑤⑥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4.吃饭时说笑,若吞咽时_______来不及盖下,会使食物进入_______,引起剧烈咳嗽
A软腭 B会厌软骨 C 气管 D食道
5.平常所说得痰来自( )
A 鼻 B咽 C喉 D气管支气管
6.北欧人的鼻子较大,其作用是
A使人漂亮 B使鼻孔较大 C使鼻腔较长D 使鼻毛较大
7.小英和平平在放学的路上遇到沙尘暴,小英马上戴上口罩,而平平没有带,请问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比较,结果为( )
A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一样清洁 B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清洁
C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粉尘多 D无法确定谁肺部的气体清洁
9.呼吸系统由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后者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______的场所;前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主要作用是将吸入的空气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对肺的刺激。
作业:书46页练习题1、3.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
2、尝试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3、学会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了解空气受污染的程度。
4、学会抽样记数的方法。
5、尝试用所学的方法探究有关空气中尘埃粒子的问题。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有关资料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健康与周围的空气质量有密切关系,爱护环境等于爱护自己。
教学重点:
4、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
5、做好探究实验采集和测算空气中尘埃粒子。
教学难点:
1、学会正确采集尘埃粒子和比较精确的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2、学会抽样记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综合法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空气质量统计资料及数据、呼吸道疾病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每个人一天要呼吸两万多次,每天至少要与环境交换一万多升气体,可见空气质量与健康有关,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总结,评价。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资料:
1、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
2、请你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分析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死亡率为什么会逐年上升?
3、请结合资料3、4和身边的实例,分析居室的空气质量与人的健康关系。
4、除了以上资料所提到的,影响居室空气质量的因素还有哪些?
认真阅读资料,分析讨论、补充得出结论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让学生说说自己收集的资料。能不能检测一下我们班级的空气质量呢?布置作业:探究实验。每个小组派个代表交流收集的材料。学生按小组合作完成,检测班级不同时间同一地点尘埃粒子数是否相同。
学生总结我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教师总结这节课同学们认真收集资料,了解当望你们能成为环保的好卫士。地的空气质量,以及污染情况。
课堂练习:
1、下列疾病中,可能由空气污染引起的是()
A感冒B哮喘C肝炎D沙眼
2、由于森林减少及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现在全球环境出现了()
A赤潮B沙尘暴C温室效应D酸雨
3、小倩的爸爸吸烟,小倩和妈妈虽然不吸烟,却是_______吸烟者,所以小倩经常咳嗽、患气管炎等疾病。这是因为烟雾中的尼古丁等有毒物质,抑制了气管、支气管内表面_______的摆动,使________不能及时排除,呼吸道易受到病菌侵袭的缘故。
4、某空气的空气污染指数为78,表明该城市的空气质量为()
A优B良C轻度污染D重度污染
5、冬天上课教室门关闭较久后,不少同学会出现打“呵欠”的现象,是因为()
A打“呵欠”会传染B同学们想睡觉C教室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D大家养成了打“呵欠”的习惯
6、住宅装修完毕,室内空气中还有较多的笨甲醛氡等有害气体,除去这些有害的气体的根本方法是()
A关闭门窗放大量的茶叶B关闭门窗放大量的醋C喷空气清新剂D打开门窗,通风透气
作业:书57页练习题1、2、3.
一、说教材及学情
1.1教材解析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是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章的第1、2节内容。第13章共有4节内容,本节在整个第四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学过的地面上的生物、水中的生物、空中的生物和土壤里的生物等内容,都为学习本节作了铺垫,本节内容也是对前面所学的各类生物的回顾、总结。同时本节为第3、4节学习作了适当的铺垫,为后面将要学习的认识生物多样性的本质、意义打好了基础。
第1节内容从学生所熟悉的生物的俗名入手,让学生体会到生物俗名的不科学性,引起认知冲突,进而介绍生物的学名;第2节内容安排上是从超市分类摆放的商品引到生物的分类,进而引出科学的分类,再给自己熟悉的动植物的分类。两节内容都注重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的第八个一级主题“生物的多样性”中的具体内容标准“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确定第2节为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1.2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学习生物已有近一年的时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对生物的命名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如生物的俗名,校园中植物标牌上的学名等)。但是,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并不是按照分类系统来学习的,其次,大多数学生将来并不从事生物学专业工作,对他们来说,重要的不是掌握生物分类的具体知识和技能,而是分类的思想和方法。
1.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说出俗名和学名的由来,说出生物命名的重要性;说出分类系统的七个阶层及七个分类系统的关系和“种”在分类阶层中的生物学意义;说出可被当做分类依据的生物特征,知道当今生物学家用来分类的最重要依据。
(2)能力目标:识别生物的俗名和学名;尝试根据动物和植物一定的特征进行分类;能够在网络上查找并提取有用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小组合作交流中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目标成因:依据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1.4重点、难点及其确定的依据
教学重点:生物学名的含义;尝试运用科学的分类方法根据一定的特征给动物和植物分类。
教学难点: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能说出可被当做分类依据的生物特征。
确定教学重难点的依据:依据《生物课程标准》的基础性及选择性原则,结合三维目标及学情分析、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确立了本节学习内容的重难点。
1.5课时安排
二课时(连上)
1.6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师制作的多媒体网络课件、多媒体网络教室(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
二、说教法
2.1采用的教法
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教学法。
2.2采用该教法的依据
该教法的选择始终体现构建以学生在学习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为核心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
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为建构主义倡导的学习环境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使这种学习环境真正得以在课堂中实现。
三、说学法
3.1采用的学法
在本课学习中,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和网络课件提供的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运用小组讨论、综合分析等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3.2采用该学法的依据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提出了“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著名论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教法的实施,体现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学法指导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会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四、说教学程序
4.1首先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播放《生物多样性》视频。地球上生物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约定俗成200多万种,每年还有许多生物被发现,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宝贵资源,首先要认识它们,你知道它们的名称吗?
4.2利用网络课件,进行个人自主学习。
下图是网络课件的内容:共有6个模块的内容(学生点击相应按钮即可进入该模块的学习),其中前三个模块是供学生自主学习,后三个模块是小组同学合作完成。
模块一:生物的俗名。例举了同物异名和异物同名的几种生物,同时提供了搜索工具,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问题:� 简单介绍了林奈的生平,有关林奈更详细的内容作了链接,详细讲解了双名法。
问题1:人们平时喜欢用俗名而不用学名,为什么?问题2:一种生物的俗名是多种多样的,而学名却是统一的,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模块三:尝试分类。按照动物的形态特征,制作了尝试分类小游戏。
问题:分析各种分类标准有什么优缺点?
4.3利用网络课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模块四:科学的分类。介绍了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生物分界的历程和7界分类系统。
问题1:人和猫、桃和小麦在分类上有哪些相同阶层?又有哪些不同?问题2:生物分类等级从大到小,所包含的生物种类的数量有什么变化?所包含的共同特征是增多还是减少?
模块五:给动物分类。简单介绍了动物的类群,制作了动物分类小游戏。
问题:你们小组是如何进行归类的?
模块六:给植物分类。简单介绍了植物的类群,制作了植物分类小游戏。
问题1:。你们小组是如何进行归类的?问题2:�
一、说教材
《从种到界》是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依据一定的标准,各种生物可分成不同的类群。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尝试对动植物进行了分类,这为过渡到本节对生物进行科学分类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对提出的问题,练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人沟通合作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具有怎样给生物进行分类的能力。
4.通过对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节学习,继续培养学生唯物辩证观点。
2.通过对本节学习,学生对课本图片的观察及教师的介绍,培养同学们爱护生灵、爱护地球的情感,提升自我素质
教学重点:
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教学难点:
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教学组织对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的阐述。
二、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启发式”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我还采取大量的图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针对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这节课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学生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我还让学生在课前运用互联网准备各种图片和相关问题,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探究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基础上,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
1、在上一节课我们尝试对动植物进行了分类,我们将动物分成有脊椎的和无脊椎的两类,我们将植物分成有种子的和无种子的两类。那么我们能概括一下我们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吗?(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物方式)
2、展示幻灯片。太空人小明,他要给我们班同学寄一封信,谁来帮帮他如何填写通讯地址?填写通讯地址,其实就是按由大到小的顺序寻找不同的等级。(学生帮助小明填写通讯地址:银河系、地球、中国、北京、海淀区、101中学,初二一班。)
3、你觉得对生物进行科学分类有什么意义?
今天,我们将来学习分类的不同等级的单位及生物是如何被列入到这些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的`。
(利用两个提问一个事例来导入新课,意在增加学生知识的衔接性和系统性)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分类等级(以马为例,结合教材图片)
1、区别种与物种
展示不同颜色马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斑马和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教师总结。(它们虽然长的很像,却属于不同的物种,列为同一个属)
2、区别奇蹄目和偶蹄目
展示图片驴和犀牛,提出问题,哪个与马、斑马最像?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它们是同一个科,马科。演示图片羊,比较羊和犀牛,哪个与前面的几种动物最相似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判断比较难,演示奇蹄目和偶蹄目的足部图片。马、犀牛、羊、鹿等动物的趾外有蹄,它就像我们的指甲一样。这是马的蹄,它仅第三趾发达,其他的都退化了,也就是说,马有一个蹄。旁边的这是犀牛的,它有三个蹄,它和马的蹄的数目都是奇数,所以这两种动物属于奇蹄目。再看看羊,它有两个蹄,长颈鹿也有两个蹄,都是偶数,所以它们属于偶蹄目。可见,犀牛和马、斑马、驴更为相象,同属于奇蹄目。
3、区别哺乳纲、鸟纲、爬行纲、两栖纲、鱼纲
演示图片:这些动物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它们和鸟、青蛙有什么不同吗?同学讨论2分钟,教师引导总结,它们都有毛,胎生,恒温,都能哺乳。分别总结鸟纲、爬行纲、两栖纲、鱼纲的共同特征。
4、区别脊椎动物门和无脊椎动物门
利用摸摸自己的脊柱,区分鱼和一些低等动物蚯蚓等的不同,引入脊索动物概念,区分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
5、区别植物界和动物界
虽然蚯蚓无脊椎,鱼有脊椎,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都属于动物界,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树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植物界。问题:植物界和动物界的生物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植物能够自己制造有机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必须吃植物或其他动物。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教师总结:刚才我们按照从种到界的分类等级,了解了马是怎样被列入不同的分类等级的。现在请从界到种来总结马的不同分类等级。
学生总结:我们先从植物和动物中选定马属于动物界,根据马有脊柱将它定在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中有鸟纲、两栖纲、爬行纲和鱼纲、哺乳纲,马是胎生,哺乳,恒温的陆生动物,所以属于哺乳纲;它有一个蹄,所以区别于有两个蹄的羊等,和犀牛一起属于奇蹄目;然后找到马科,马属,最后到种,马种。
提问题:
1.哪个分类等级中动物的共同特征最少,哪个最多?
2.哪个分类等级中的动物的种类最多,哪个最少?
引导学生回答:
1.界的共同特征最少,种的最多:
2.界中的动物种类最多,种中的最少。
第四环节:练习巩固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设计练习时尽量地做到科学、合理,体现一不定期的层次性和针对性,难易适中。我安排了三个练习
1.帮助小明寻找他的亲缘关系。
学生讨论后给出答案:小明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动物纲、偶蹄目、类人猿科、人属、人种。
2.植物的分类等级
演示油松和毛白杨,打乱分类等级进行分类。
植物界、种子植物门、裸子植物亚门、松柏纲、松柏目、松科、油松。植物界、被子植物亚门、双子叶植物纲、杨柳科、杨属、毛白杨。
3.林奈和双名法
演示植物标牌,展示生物的学名。学生自学,教师总结。
4.布置课外作业给校园植物挂牌。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我对《从种到界》一课的设计过程,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一、说教材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生物的生殖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生殖方式既体现了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又展现了不同生物类群在连续性方面所表现的发展和进化。本节讲述的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也是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一类动物,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并重点突出了与人类的关系,进一步体现了教材中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思路。
二、说学情
从知识角度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之前生物学的学习,已经掌握了比较丰富的生物知识,他们对宏观生物学更感兴趣。本节课主要以生活中常见的蝶、蛾、蝗虫为例介绍了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学生对此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不系统、不准确。从经验认知角度分析,本年龄段的学生生活经验比较丰富,接触过不同种类的昆虫,对此也很好奇,这就为本课内容的讲授创造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举例说出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的异同点;关注昆虫在自然界及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通过观察活动,培养比较、分析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树立爱护动物、保护生物的意识;通过家蚕、蝴蝶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渗透德育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目标的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本章的教学重点是描述家蚕、蝗虫的生殖与发育过程。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昆虫变态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对其特点要分类准确地描述,比较困难。所以昆虫变态发育的特点是本课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我将采用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引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授课。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去主动探索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设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提问学生“春天花丛中飞舞的蝴蝶是从什么变化而来的”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已经知道美丽的蝴蝶是由毛毛虫发育来的。教师接着提出问题:丑陋的毛毛虫是怎么变成美丽的蝴蝶的?此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兴趣。
2、新课展开
首先询问学生有没有养过家蚕,并在多媒体上展示养蚕缫丝以及丝绸之路的图片,请学生思考小小的家蚕和我们国家有哪些密切的联系。学生在观察图片和很容易得出家蚕可以吐丝,我们的祖先利用家蚕吐的丝纺织出美丽的丝绸,并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亚、欧洲各国,不仅促进了贸易的发展,而且传播了中国优秀的文化。
接下来继续在大屏幕上展示家蚕生殖发育各阶段的形态图,并向学生提问:家蚕对我们的生产生活这么重要,那么家蚕的生殖方式是什么?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边观察边讨论。学生可以从雌雄蚕蛾交尾的图片得出家蚕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随后小组内对家蚕各时期发育的图片进行排序,尝试总结家蚕的一生要经历的时期。我会请几位不同的学生回答,之后给出明确的答案:家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描述一下家蚕不同时期的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特点。最后请学生阅读课本上变态发育和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明确哪些昆虫和家蚕一样属于完全变态。
下面我会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昆虫的生殖、发育方式都和家蚕一样?并在多媒体上展示蝗虫生殖和发育各阶段的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刚才学习家蚕生殖、发育的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弄明白下面几个问题:蝗虫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生殖?蝗虫的发育过程有什么特点?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还有哪些?学生结合多媒体上的,可以从课本上很容易地得出答案。
为了能够更清晰地比较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我在多媒体上回播放一张家蚕和蝗虫生殖、发育的对比表格,并请学生根据自己刚才所学内容填写。
在上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展示了家蚕、蝗虫生殖、发育的图片,学生在直观、活跃的课堂当中学习知识、提升兴趣。最后的表格比较,学生回忆课堂内容,分条填写,知识要点清晰突出,便于掌握。
3、小结作业
下课之前请不同学生回顾总结本课所学内容,我在必要的时候做出纠正并给予补充。并告诉学生努力的重要性:即使你是毛毛虫,只要努力,终有一天会破茧成蝶,走向成功。下课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饲养家蚕,详细记录各个时期的特点。
七、板书设计
为了体现教材的知识点,我采用了提纲式的板书,直观系统地展示了昆虫生殖发育的不同方式,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说课内容:七年级生物(上)《观察植物细胞》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观察植物细胞》,观察植物细胞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特别是对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归纳细胞结构要求很高,历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 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
对于观察植物细胞,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4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能力目标】了解出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情感目标】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2、难点: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使用显微镜的技能,这时要满足他们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引导他们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同时由于学生没有看到过细胞,因此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制作较好的临时装片。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1)、复习上节课内容,创设情境导入。
(2)、讲授新课:如何制作临时装片。
(3)、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4)、练习。
(5)、小结。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多媒体、实验探究。
2、教学手段: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并采用复习、展示导入、教师演示与辅导为辅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与情境导入:
1、显微镜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2、显微镜的使用分哪几个步骤?
(二)、制作临时装片。
1、多媒体演示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1)准备:
擦:必须将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目的是避免杂质出现于视野中。
滴:滴加清水时应适量:过多,水会溢出;过少,制片容易产生气泡。
(2)制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葱鳞茎叶内表皮,不要将叶肉一起带下来。
展:充分将取下的洋葱表皮展开,避免重叠。
盖:盖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边缘,然后将另一侧缓缓放下。。
(3)染色:
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时适量:多了,会溢出来污染实验台;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纸应有另一侧吸引,使稀碘液均匀扩散到盖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2、学生练习制作临时装片
3、学生观察自制的临时装片。
(三)、学生动手制作,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让学生明确: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作用
(2)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的进出。
(3)叶绿体:含有叶绿素,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部位。
(4)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5)细胞质:内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细胞液。
(四)、技能训练:绘植物细胞结构图
强调绘图要领:
真实;大小、位置、点线结构;名称标注齐全。
(五)、课堂小结:
1、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2、植物细胞的结构。
(六)、作业布置:
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要求标注功能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鲁科版初中生物7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5章第一节。本节内容主要是尿的形成和排出,这是人体内废物排出的主要途径。通过前面人体的营养、呼吸、物质的运输等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部分人体的奥秘;通过本节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体各大系统之间的联系,认识到生物的整体性,所以本节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积累,并且本课的知识贴近生活实际,趣味性强,学生能够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而且七年级的学生乐于交流、讨论,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有利于本节课的组织和展开。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掌握,我将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概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2、通过观察尿的形成过程的动画,培养总结归纳、语言表达的能力。
3、关注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树立健康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尿的形成过程中成分含量的变化。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和学生认知发展现状,为了突破难点,有效实现知识的巩固,我将采用讲授法、多媒体展示法和小组讨论等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会在多媒体呈现尿毒症患者的相关资料,请学生分享尿毒症患者的病因。然后我会向学生介绍排泄的概念,并提问:尿是如何形成又是怎样排出的?以此引入本节新课。
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生活与知识的联系,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1、泌尿系统的组成
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人体泌尿系统组成的示意图,要求学生辨认泌尿系统各器官的名称及主要功能,并思考哪个是主要器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然后我会让学生观察肾动脉、肾静脉及肾脏的颜色,推测:肾脏里血管的分布状况及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的关�
2、尿的形成
首先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向学生介绍肾单位的组成和肾小球的结构特点及肾小球与肾小囊之间、肾小囊与肾小管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肾单位的组成及特点。
然后在多媒体上播放尿液形成的动画,并提问:血液在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以及肾小管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观察后能够总结出:尿液的形成可以分为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以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这两个过程。
最后我会在多媒体上呈现健康人血浆、肾小囊中的液体和尿液中不同成分对比表格,并提问:与血浆相比,肾小囊中液体的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思考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有什么特点?学生分析后可知: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而进入肾小囊中。然后我会补充肾小囊中的液
我会继续提问:相比于原尿,尿液的成分有什么不同?可以得出肾小管有怎样的作用?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我会请小组分享讨论结果,在学生分享的基础上我会进行补充,最终得出: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吸收。
通过让学生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并进行小组讨论,能够提升学生的分析概括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尿的排出
我会给学生分发尿的排出的相关资料,让学生自行阅读并了解尿的排出及作用。
(三)巩固提升
为了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我会让学生思考:如果尿液中出现蛋白质或葡萄糖,分别可能是肾单位的哪一个结构发生了病变?
(四)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部分,我会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本课所学,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让我能第一时间得到反馈,并及时加以疏导。
(五)布置作业
最后,我会让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人工肾脏的相关知识,了解科学前沿。
七、说板书设计
关于板书,我采用的是提纲式的板书,清晰明了地呈现了尿液形成和排出的过程,便于学生的复习与巩固。